行距对“川草2号”老芒麦生殖枝及种子产量性状的影响

合集下载

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对老芒麦产量影响的分析

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对老芒麦产量影响的分析

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对老芒麦产量影响的分析摘要:通过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设计,连续3年对川西北高原老芒麦草产量与种子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与施肥量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播种量影响较小;处理主要通过增加枝条密度与高度而影响草产量,通过增加生殖枝比例与小穗数而影响种子产量;处理对鲜草、干草与种子的3年总产量都有显著影响,行距对鲜草与种子产量影响极显著;施肥量对鲜草、干草产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种子产量影响不明显;30 cm行距、45 kg/hm2氮肥草产量最高,50 cm行距、45 kg/hm2氮肥种子产量最高,产量是行距与氮肥量协同作用的结果。关键词:老芒麦;行距;播种量;施肥量;种子产量;鲜草产量Effect of Row Space,Sowing Rate and Fertilizing Amount on Yield of Elymus sibiricus L.Abstract: In the study, Elymus sibiricus L. cv. chuancao No.2 was used as test material and a orthogonal design was utilized with three factors (row space, sowing rate and fertilizing amount) and four levels. The seed yield and forage yield in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ed: The row space and fertilizing amount were the key factors to affect yield of E. sibisicus L, but sowing rate only had less influence. Larger density and height of branches lead to higher forage yield, yet larger ratio of fertile branch and more spikelets per fertile branch resulted in higher seed yield. All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total yield of fresh grass, hay grass and seed. Row spaces high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yield of fresh grass and seed. Yet fertilizing amount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yield of fresh grass and hay grass, and less influence on seed yield. In short, the synergy of row space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influenced yield of E. sibisicus L. There was highest grass yield with the row space of 30cm and nitrogen of 45 kg/hm2, and highest seed yield with the row space of 50 cm and nitrogen of 45 kg/hm2.Key words: Elymus sibiricus L.;row space;sowing rate;fertilizing amount;seed yield;fresh grass yield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是禾本科披碱草属多年生疏丛型中旱生植物,为披碱草属中营养价值最高的牧草[1,2]。“川草2号”老芒麦(E. sibiricus cv.chuancao NO.2)是具有适应性广,生长速度快,分蘖力强,草质优、产量高、抗寒、耐湿等优点,是目前我国高寒地区广泛种植的一个优良牧草品种[3,4]。近年来,在川西北高原建立了约3 500 hm2种子生产基地[5],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但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与经营条件,在生产的田间管理过程中,物力、人力不能及时得到供给与保障,减少田间作业次数、降低生产成本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系统的生产技术研究,加强对老芒麦生产的技术支持与保障,为青藏高原东缘生态恢复重建、退化沙化草地治理、三江源保护、退牧还草、种草养畜及人草畜三配套等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关于老芒麦鲜草与种子生产技术的报道较少,主要集中在施肥[6-10]、收获时间[11]对老芒麦产量及构成因子等方面的研究,关于行距、播种量与施肥量等多因子共同作用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未见报道。试验通过不同行距、不同施肥量、不同播种量进行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设计,分析栽培措施对老芒麦鲜草产量与种子产量影响,探讨适合川西北高原提高老芒麦产量与质量的途径,以期为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服务,同时为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牧草育种中心进行,为大陆性高原温带季风气候,东经102°32′43、北纬32°47′54、海拔 3 487 m,年均温1.1 ℃,极端高温23.5 ℃,极端低温-33.8 ℃,年降水量738 mm,相对湿度71%,≥10 ℃年积温仅865 ℃。土壤为草甸土,0~20cm土壤的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为276 mg/kg、10.2 mg/kg、131 mg/kg,有机质含量5.87%,pH值5.61。1.2 试验材料及设计以川草2号老芒麦原种为材料。以2 m × 5 m=10 m2,间距1 m建立小区。采用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设计,其中行距水平为20 cm、30 cm、40 cm、50 cm,播种量水平为22.5、30.0、37.5、45.0 kg/hm2,施肥量(拔节期撒施)水平为90、135、180、225 kg/hm2。水热、除杂等管理水平相同。于播后第2~4年连续3年测产。1.3 测定指标及方法分蘖数和生殖枝比例:乳熟期,在中间行中部随机取50 cm长的样段,测定分蘖数和生殖枝数。依据50 cm枝条数,计算单位面积分蘖数和生殖枝比例。3次重复。生殖枝高度、直径和穗柄、穗轴长:乳熟期,随机选取50个生殖枝,用直尺测定垂直高度和穗柄、穗轴长,用游标卡尺测定离地10cm生殖枝基部直径。小穗数/生殖枝、种子数/生殖枝:乳熟期,每区随机选取50个生殖枝测定。鲜草产量:灌浆期,每小区随机选取1 m样段,留茬5 cm刈割称重,3次重复,计算单位面积的种子产量,换算成kg/hm2。干草产量与含水量:每小区刈割称重后,随机取1kg左右鲜草在105 ℃下烘干,计算干草产量与含水量。叶茎比:每小区刈割称重后,随机取0.5 kg左右鲜草,剔分叶、茎,分别烘干,计算叶茎比=叶重/茎重×100%。种子产量:蜡熟期每小区随机选取1 m样段人工收种,3次重复,计算单位面积的种子产量,换算成kg/hm2。种子千粒重:风干清选后,选取净种子1 000粒称重,3次重复。1.4 数据处理采用SAS 9.1进行数据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行距、施肥量、播种量正交处理对第二年产量因子及产量的分析试验老芒麦播种后,第一年进行正常的管理,第二年测定产量相关参数,结果如表2。正交处理后枝条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为营养枝数、总分蘖数、生殖枝数、生殖枝比例、垂直高度、自然高度,说明正交处理主要影响到单位面积枝条数。而其他相关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小。由表3可知,正交处理对老芒麦第二年分蘖数、生殖枝比例、鲜草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显著影响枝条的垂直高度(P<0.05)。虽然对种子数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处理种子产量无明显差别,尤其对种子千粒重与含水量影响极小。进一步分析表明,行距对枝条营养生长性状与生殖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通过分蘖数与枝条高度等性状的差异,最终导致鲜草产量间的差异;行距间生殖枝比例、单枝小穗数与种子数有极显著差异,但受枝条密度的影响,在第二年种子产量差异不大。施肥量对生殖枝比例、垂直高度有极显著影响,导致对鲜草产量的极显著差异,并且对叶茎比有显著影响,可见施肥是促进鲜草产量与提高牧草品质的有效途径;施肥虽然影响单枝种子数,但对种子产量与千粒重影响不明显。而播种量第一年对种群形成与种群密度有影响,但到第二年草与种子产量相关性状间都没有显著的差异。2.2 正交处理不同年份影响的差异性分析对正交处理2~4年老芒麦主要产量性状比较分析表明(表4),枝条密度3年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 1<0.01),其中行距对枝条密度连续三年一直呈现出极显著影响,而施肥量与播种量间仅第四年表现为显著差异,连续栽培土壤营养不足使施肥量的效益增加,继而影响枝条密度导致的结果,但播种量间前两年都没有明显差异,第四年表现的影响实际是由老芒麦落粒性引起的种群密度变化导致的结果。正交处理在3年中对生殖枝比例都表现为极显著影响,行距是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施肥量仅第二年作用显著,播种量间生殖枝比例未见显著差异。处理对2~4年老芒麦鲜草产量有极显著影响,行距与施肥量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播种量对鲜草产量影响不显著。干草产量第二年差异不大,但3~4年受正交处理影响显著,施肥量是引起差异的主要因素,行距间因为种子落粒性差异,导致种群密度变化,对鲜草、干草产量的影响逐年增大。正交处理对3~4年种子产量有极显著影响。2.3 正交处理对老芒麦3年产量影响分析由表5可知,对3年数据归纳总结分析发现,正交处理对鲜草、干草与种子的3年总产量都有显著影响。其中行距对鲜草与种子产量影响极显著;施肥量对鲜草、干草产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种子产量影响不明显;播种量对三年总产量影响不大。不同处理草产量不仅年份间差异显著,3年总产量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的范围分别为92 897.4~116 902.4 kg/hm2与35 280.4~42 992.1 kg/hm2,可见选择合理栽培措施是提高老芒麦鲜草、干草产量的有效途径。试验结果说明老芒麦第三年草产量与种子产量最高;30 cm行距适合牧草生产,而同时也受施肥量的影响,试验中施肥量越高产量越大,且在高施肥量下大行距也可获得高产量,可见施肥量是决定草产量的关键因素;行距、施肥量越大,种子产量越高,说明种子生产适合在大行距下进行,同时也受施肥量的影响。可见老芒麦属于喜氮肥植物,有必要对老芒麦需N量及N与产量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3 小结行距、施肥量与播种量正交设计对老芒麦鲜草产量与种子产量都有影响,主要通过枝条密度、枝条高度影响草产量,通过生殖枝比例与小穗数影响种子产量。其中枝条密度是最活跃的参数,一般有利增加密度的栽培措施可促进草产量,而降低了种子产量。当密度过高时,受生存空间与环境营养水平的限制,产量明显受到资源空间的影响。连续3年测定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行距与施肥量是影响2~4年老芒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而播种量影响较小。30 cm行距、45 kg/hm2氮肥草产量最高,50 cm行距、45 kg/hm2氮肥种子产量最高,产量是行距与氮肥量协同作用的结果。行距一定时,氮肥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老芒麦属于喜氮肥植物,需N量及N与产量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试验在高寒牧区进行,不稳定的气候条件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第二年花期连续降雨,导致种子产量远低于正常水平,所以深入开展系统的栽培技术研究,探讨适合川西北高原提高老芒麦产量与质量的途径,为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更大的技术支撑。参考文献:[1] 陈默君,贾慎修.中国饲用植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 鄢家俊,白史且,马啸,等.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居群穗部形态多样性研究[J].草业学报,2007,16(6):99-106.[3] 盘朝邦.老芒麦品系几种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J].中国草地,1989(3):47-50.[4] 游明鸿,张昌兵,刘金平,等.行距和肥力对川草2号老芒麦生产性能的作用[J].草业科学,2008,25(2):69-72.[5] 游明鸿,刘金平,白史且,等.肥料和除草剂混施对老芒麦生产性能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0,19(5):283-286.[6] 毛培胜,韩建国,王颖,等.施肥处理对老芒麦种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1(4):7-13.[7] 徐智明,周青平,刘云芬,等.平衡施肥对老龄多叶老芒麦种子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6):639-643.[8] 刘文辉,周青平,颜红波,等.高寒地区施肥对短芒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7(2):193-195.[9] 贺晓,李青丰.4 种微量元素对老芒麦种子质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7,16(3):88-92.[10] 张锦华,李青丰,李显利.氮、磷肥对旱作老芒麦种子生产性能作用的研究[J].中国草地,2001(2):38-41.[11] 毛培胜,韩建国,吴喜才.收获时间对老芒麦种子产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3,11(l):33-37.。

高寒地区“川草2号”老芒麦夏季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初步研究

高寒地区“川草2号”老芒麦夏季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初步研究

分析结果表 明,叶片温度 和光合有效辐射是 对 “ 川草 2号”老芒 麦光合作 用影响最重要 的环境因子,而气孔 关闭则是
光 合 午休 产 生的根 本 原 因 。
关键词 : “ 川草 2号”老芒 麦;E变4 ;光合午休 ;净光合速率 l C o
中图 分 类 号 :S 4 + 4 .g 5 3 09 5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4 3 2 0 ) 1 0 0 — 3 6 3 8 0 (0l 0 - 0 1 0 8
寒 冷 ,春 秋 季短促 而不 明显 ,但 冷 暖 季却 十分 分 明 ;
原本 地老 芒麦 中培 育 出的高产 优质 牧草新 品种 ,为禾 本 科 (rmi a)披 碱草属 (l s 疏丛 型禾 草 , Ga n e e Ey mu ) 具 有生 长快 、翌年 返青 早 、分 蘖 强 、抗 寒 、耐湿 、抗 病 、产 草量 高 、草 质优 良等 诸 多优 良品性 【 l 1 目前 ,是 我 国西南高寒 地 区广泛 种植 的一个 优 良牧草 品种 ,特
6 3) 17 1 1
6 5 0 ;2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200 .

要 :对 “ 川草 2号”老芒麦叶片光合 日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晴朗天气条件下, “ 川草 2号”老芒麦叶片净光合速
率 ( E变化呈双峰型 。其峰值 分别 出现在上 午 l :0 Pn l ) O 0和下午 1 :0 ,两峰之 间有一低谷 ,出现在 1 :0 6 0 2 0附近。
昼夜温差大 ,热量不足 ,牧草生长期短 。该地区年均 温为 0 . .o 6~1 1 C,月 均 温在 5℃以 下 的月份 长 达 7个 月 之 久 ,≥1 ℃年 积 温仅 8 5 0 6o C,年 均 降水 量 为 60~ 3 n 5 7 0 M ,降水 主要集 中在 5 n ~9月 ,约 占全 年降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行距与苗带宽度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宽行精播小麦种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容易产生间隙和荒苗,影响产量稳定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宽幅精播小麦种植方法,通过调整行距与苗带宽度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探究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的影响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了解不同种植条件下小麦的生长情况以及产量表现,有助于我们找到最优种植方式,提高小麦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探究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小麦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产量的提高。

1.2 研究意义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阔,产量稳定。

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小麦的产量是农民和政府的共同关注点。

而宽幅精播是一种新型的种植方式,通过调整行距和苗带宽度,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不同行距和苗带宽度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种植方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为种植者提供科学种植建议,提高农田的种植效率和产量。

这项研究也有助于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不同行距和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

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2. 正文2.1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的影响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是影响宽幅精播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实际生产中,通过调整行距和苗带宽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作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产量。

不同的行距会影响作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较大的行距可以减少作物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作物生长。

而苗带宽度则会影响作物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能力,苗带较宽的作物通常具有更好的生长势,因为它们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小麦灌浆期干物质转移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小麦灌浆期干物质转移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杨 文平 一郭 天 财 刘 胜 波 朱 云 集 王 晨 阳 , 永 华 , , , , , 王
( . 南 农 业 1河 国 家 小 麦工 程 技 术 研 究 中 心 , 南 郑 州 河 40 0 ; . 502 2 河南 科 技 学 院 , 南 新 乡 河 4 30 ) 503
摘 要 : 大 田试 验 条 件 下 , 究 了不 同行 距 配 置 对 大 穗 型 小 麦 品 种 兰 考 矮 早 八 灌 浆 期 干 物 质 转 运 及 灌 浆 特 性 的 在 研 影 响 。结 果 表 明 , 考 矮 早 八 干 物 质 生 产 及 物质 转移 效 率 受 行 距 的影 响 。干 物 质 生 产 以 1 m行 距 为 最 大 , 0c 兰 5c 3 m行 距 为最 小 ; 干物 质转 移 量 对 籽 粒 的 贡 献 率 以穗 轴 +颖 壳 部 位 最 低 , 以茎 鞘 为 最 大 , 片 居 中 ; 上 部 总 干 物 质 转 移 量 叶 地 对 籽 粒 的 贡 献 率 以 2 m 行 距 为 最 高 , 次 为 1 c 0c 其 5 m行 距 , 3 m 行 距 为 最 低 。通 过 Lg t 方 程 拟 合 其 籽 粒 灌 浆 过 以 0c oii sc
程并计算有关籽粒灌浆参数 表明, 行距 配置对籽粒灌浆特征也有一定影响 , 就总的效果而言 , 2 m行距最优 , 以 0c 有利
于提 高 干 粒 重 。
关键词 : 距 ; 行 小麦 ; 质 转 移 ; 浆 特 性 物 灌 中 图分 类 号 :5 2 1 1 ¥1.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0 1 0—7 9 (0 7 0 —0 0 —0 0 0 12 0 ) 6 1 3 5
e c h r te r d c in a d t n f r n f c e c T e h g e t d t r p o u to a r m h o p c n n e t e d y ma t r p o u t n r s o mi g e i i n y. h i h s r ma t r d c in c me fo t e r w s a i g o a y e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作者:邵敏敏黄玲徐兴科赵凯孙雷明王霖闫璐吕鹏鞠正春高瑞杰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9年第04期摘要:为探明不同行距、不同苗带宽度互作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完善小麦宽幅精播配套栽培技术,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山农28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播种行距分别为20、25、30 cm;副区苗带宽度分别为3、5、7、9、11 cm),研究了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配置对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行距20 cm时,5 cm苗带宽度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行距25 cm时,配置苗带宽度9 cm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行距30 cm时,苗带宽度11 cm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

综合分析认为,山农28采用行距25 cm配置苗带9 cm种植,可实现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协调,获得最高产量。

因此,合理的种植苗带宽度和行距配置是实现宽幅播种小麦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关键词:冬小麦;宽幅播种;行距配置;苗带宽度;产量中图分类号:S512.104.2文獻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9)04-0030-05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of line spacing and seedling belt width onwheat yield 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broad-width and fine seeding ofwheat, a high-yielding winter wheat cultivar Shannong 28 was selected as material. Using the split plot design, the main plot was set line spacing as 20, 25 cm and 30 cm, respectively, and the sub-plot was set seedling belt width as 3, 5, 7, 9 cm and 11 cm, respectively. The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nd yield of wheat were studied under the experiment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line spacing as 20 cm,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with the seedling belt width of 5 cm were higher. When the line spacing was 25 cm,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yield under the seedling belt width of 9 cm reached a high level. Under the line spacing as 30 cm, the Shannong 28 achieved highe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yield with the seedling belt width of 11 cm.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suitable treatment for Shannong 28 were 25 cm of line spacing and 9 cm of seedling belt width, which could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hree factors of yield composition and get higher yield. Therefore, the reasonable line spacing and seedling belt width were the important technical ways to realize high yield of wheat.Keywords Winter wheat; Wide planting; Row space form; Seedling belt width; Yield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是小麦生产上的一项新增产技术,其主要特点是改传统的小行距(15~20 cm)密集条播为大行距(22~26 cm),籽粒由拥挤成一条线变条带式分布 [1]。

老芒麦落粒性与种子发育及产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老芒麦落粒性与种子发育及产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 : 老芒麦; 落粒性 ; 种子产量 ; 产量性状 ; 川西北高原
中圈 分 类 号 :55 ¥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S u y o Rea ins i fS e ha t rn t d n lto h p o e d S te i g, Se d De eo e v lpm e ta ed Tr iso ymu iiiu n nd Yil at fEl ssbrc sL.
d o ln tg , -6 do lysa e 6—8do p nn tg n ffl gsa e4 ii f k tg , mi fr e igsaea d6—8 do l r e igsae i f uli nn tg .W h ntep e oo ia h s e eo p f p e h n lgelp aed vlp e h d
西
1 256





21 0 1年 2 4卷 4期
V0 4 L2 No 4 .
S uh s Chn o ra fAgiutrlS incs o twet iaJu n l rcl a e e o u c
文 章 编 号 : 0 — 8 9 2 1 ) 4—15 0 1 1 4 2 (0 10 0 2 6— 5
C a  ̄n )
Ab t a t I h t d s r c : n t e su y,E y ssbrc s L.c . h a e o No 2 wa s d a e tma e a fs e il n Not we t r fS e u n lmu iilu v c u n a . su e s ts tr lo e d ye d i rh se n o ih a ・An h i d te

小麦宽幅匀播不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

小麦宽幅匀播不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2018年第6期(上)NONG YE ZONG HENG农业纵横(一)营养器官生长情况1.群体。

由图1可以看出:在越冬期处理A 群体最大,其次为对照(CK);在返青期处理A 群体最大,其次为处理C;在拔节期处理A 群体最大,其次为处理B,在这三个时期中,处理A 群体最高,群体最小的是处理D。

2.单株分蘖数。

由图2可以看出:在越冬期、返青期处理D 单株分蘖数为最多,在拔节期处理A 为最多,高于其他处理1.3~3.3个分蘖。

3.大分蘖数。

由图3可以看出:在越冬期处理C 大分蘖最多,处理B 次之;在返青期处理D 大分蘖最多,处理B 次之;在拔节期处理D 最多,处理A 次之。

B C D 对照(CK )71.469.665.369.86.26.86.86.6213023.527.929.434.332.92943.8739.4243.3332.34230.2344.8284.8222.4347313293220返青期、拔节期在群体、单株分蘖、单株大分蘖、次生根、株高等形态指标方面都不是最高的,有时在某一阶段个别形态指标还是最低的,但最后产量形成阶段却表现优异。

实产处理A 最高,高于最低产量对照(CK)127 kg,处理A 拔节期在群体、单株分蘖、次生根方面指标最高,这为后期实产最高打下了基础。

说明前期形态指标只是一个参考,前期指标高不能决定后期产量就高,特别是拔节前,各种指标不是最后的参考指标,处理A 是适宜的行距配置。

459790776691.1拔节期6.367.45.54.16.15.4拔节期3.72.72.72.62.91.51.8拔节期。

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作者:邵敏敏赵凯等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1期摘要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显著,以行距20 cm为宜,达到11 393.35 kg/hm2;在不同密度处理中,以密度300万株/hm2的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1 030.40 kg/hm2。

关键词行距;密度;小麦;产量;影响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027-01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小麦超高产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1-3]。

现有大穗型品种因其分蘖成穗率较低,生产上多采用密植增穗或改变行距来实现超高产。

目前,关于行距和种植密度效应的研究都是对一般品种进行研究,而对于大穗型小麦品种研究则报道较少。

鉴于此,本试验选择大穗型小麦品种6058,探讨不同密度和行距间小麦籽粒产量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1.2 试验实施1.3 数据处理成熟后计产并测定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

利用DPS数据分析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及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对小麦产量及构成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在行距处理中,行距20 cm的处理平均产量最高,达到11 393.35kg/hm2,与行距24 cm的处理产量差异显著;在密度处理中,以密度300万株/hm2的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1 030.40 kg/hm2,其次分别是240万、270万、330万株/hm2的处理。

平均穗粒数以处理A2B1即行距20 cm、密度240万株/hm2处理最高,平均有效穗数以处理A2B3即行距20 cm、密度300万株/hm2处理最多。

3种行距处理的穗粒数均随密度增加呈减少的趋势;在行距16 cm下,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方差分析表明,行距和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分别达到显著(P2.2 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3 结论与讨论朱云集等[4]认为,行距16.7 cm可以促进小麦高产。

不同刈割时期和强度对改良草地老芒麦产量、品质及再生植株生殖特征的影响

不同刈割时期和强度对改良草地老芒麦产量、品质及再生植株生殖特征的影响

不同刈割时期和强度对改良草地老芒麦产量、品质及再生植株生殖特征的影响刘琳;刘刚;钟红银;杨春华;周春梅;睢艺芳;郭丽娟;郑群英;严林;唐祯勇【摘要】本试验在川西北高寒牧区老芒麦(El ymus sibiricus)改良草地,研究不同刈割强度(轻度H1、中度H2和重度H3)和刈割时期(抽穗期P1、盛花期P2、乳熟期P3和蜡熟期P4)下,老芒麦产量、营养品质及其再生植株完成生殖物候比例和生殖分配的变化,以探索既可收获高产优质的牧草,又有利于延长改良草地利用年限的适宜刈割处理.结果表明:盛花期重度刈割(P2H3)下,老芒麦产量和其他植物种总产量均最高(P<0.05),且盛花期老芒麦营养品质最好(P<0.05);重度和中度刈割下,老芒麦再生植株完成生殖物候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且盛花期刈割对老芒麦再生植株的生殖分配无显著不利影响.在川西北高寒补播老芒麦改良的天然草地中,盛花期重度(P2H3)刈割1次是较优的刈割制度.%A cutt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cutting time and intensity (i.e., stubble height) for harvesting forage of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and meanwhile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use of grassland as soon as possible on the alpine meadow improved by reseeding E.sibiricus in Northwest Sichuan.Yields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of harvesting E.sibiricus, the proportion of number of sexual reproductive individuals in total number of regrowth individuals (PRT), as well as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of regrowth individuals in E.sibiricus were determined under different cutting time (heading stage, flowering stage, milk stage and ripening stage;P1, P2, P3,P4, respectively) and intensities (light, moderate and heavy;H1, H2, and H3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avy cutting could obtain thehighest yield of community and best nutritional quality of E.sibiricus at the flowering stage (P<0.05).Moreover, PR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heavy cutting and moderate cutting, and cutting at the flowering stage did not reduce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in E.sibiricus significantly.In general, the optimized cutting combination is heavy cutting at flowering stage and once a year for the alpine meadow improved by reseedingE.sibiricus in the Northwest Sichuan.【期刊名称】《草地学报》【年(卷),期】2017(025)005【总页数】7页(P1131-1137)【关键词】老芒麦;刈割时期;刈割强度;产量;品质;生殖分配【作者】刘琳;刘刚;钟红银;杨春华;周春梅;睢艺芳;郭丽娟;郑群英;严林;唐祯勇【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611130;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611130;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四川省阿坝州草原工作站,四川马尔康624000;四川省阿坝州草原工作站,四川马尔康6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43.9青藏高原东缘的川西北高寒草甸区草地生产功能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议题。

不同行距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调节效应

不同行距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调节效应
而表 明 , 小麦种 植必 需按 照一 定 的适宜 行 距 , 行距 过窄 易导致 病 害 的发 生 或 重 发 生 , 利 于 小麦 后 不 期 的生长 , 不利 于稳产 高 产 。
表 4 不 同行距对豫麦 6 病害的 田间调查 9
纹 枯 痛 叶 锈 病 白粉 病
病情指数
级别
病 情指数
・9・

由表 2可知 , 在单行密度相同条件下 , 不同行 距对豫麦 6 9的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是显著 的。随着行距的增大 , 越冬群体及最高群体与基本 苗 比值在增大 , 而有效穗及成穗率在 A 与 A 处 理达到最高值后有明显的下降。 说明在豫中南地区 粘壤地小麦行距为 2 .c 等行距及 1. c 与 3 3m 6 7m 3 .c 宽窄行种植时小麦有效成穗数及成穗率为 0 0m 最高。因此 , 在适宜的行距种植是有利于成穗数的 增加和分蘖率的提高 , 有利于群体质量的改善。
豫 中南地 区是 典 型 的北亚 热带 向暖 温带过 渡
( 1、 6 7m ( ) 2 . c ( ) 2 . c ( 4 、 A ) 1 . c A2 、 0 0 m A3 、 3 3 m A )
地带[ , ¨ 年度间气候差异大 , 小麦生育期间降雨较 多, 常年降水量为 3 7 6 6.mm, 特殊气候及各种 自 然灾害对小麦不同行距种植影响很大[ 。本试 2 q] 验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 探讨在豫 中南特殊生态 区小麦种植适宜 的行 距 , 旨在为该区小麦生产提 供参考。
2 .c A , 67m( )3个宽 窄 行 处 理 ( 、 、 )行 距 A6A A8, 分 别 为 1 .c 与 2. c ( ) 1. c 与 3 . 3 3m 6 7m A6、 6 7m 00

不同行距精量穴播对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行距精量穴播对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5 C m 处地 表温 度 分别 较其 他 2个 处理 高 3 . 2 、 2 . 1℃, 在 此期
渠 O ~
2 0 c m耕 层 土壤 有 机 质含 量 1 . 2 7 3 %、 全氮 O . 2 7 8 1 %、 碱 解 氮 1 3 3 . 5 m g / k g 、 全磷 0 . 2 4 6 %、 速效磷 1 . 8 3 1 %, 前茬为小麦 , 中 上肥 力 , 具有 代表性 。
质看 , 2 0 e m行 距 其株 高达 1 4 . 3 e m, 分别 较 其他 2个处 理 高
1 . 8、 0 . 8 c m; 茎粗达 2 . 3 5 mm, 分 别 较 其 他 2个 处 理 高 0 . 6 0 、
0 . 4 5 m m; 叶 片数 3 . 6片 , 分别 较其 他 2个 处理 高 0 . 6 、 0 . 8片 ; 百 株鲜 重达 2 8 . 6 g , 分 别较 其他 2个 处理 高 7 、 9 g 。 在 拔节 期 , 2 5 e m 行距 水 稻冠 层 、 中部 、 基 部光 强分 别 占
1 . 2 试 验 设 计
间测定其根条数 为 3 4 . 3条 , 分 别 较 其 他 2个 处 理 多 4 . 3 、 3 . 8条 , 根 条 数增 多 与根 系活 力增 强 , 各 层错 落 分 布 , 从 而使 其 吸收 养 分 与 抗倒 伏 的能 力增 强 。 加 之 栽培 方 式 上稀 中 有
播 生产 中 的一 些技 术 问题 , 取得 了一 定 的成效 。 为 了探 索水
2 . 1 不 同 行 距 处 理 水 稻 的 生 育 性 状
在苗期 , 从 出 苗 时间看 , 行距 2 5 c m较 其他 2个 处 理 分 别提前 l 4 、 1 2 h: 从 抗性 看 , 2 5 e m 行距 立 枯病 病 株 率 3 . 1 %,

不同浓度EMS对老芒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不同浓度EMS对老芒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_衄 草业科学
CAO XUE 2018年 第 1期 总 第 237期
不 同 浓 度 EMS对 老芒 麦 种 子 发 芽 的 影 响
陈丽丽 ,吴嫡 ,季晓菲 ,闫利军
(四川省 草原 科学 研 究 院 , 四川 成都 611731)
摘 要 :为确 定 EMS诱 变老 芒麦 种子 的适 宜条件 ,本试 验 以 “川 草 2号 ”老 芒 麦为 试验 材料 ,利 用 不 同浓度 (0.2% 、 0.4% 、0.6% 、0.8% 、1.0% 、1.2% 和 1.6% ) 的 EMS溶 液 处 理 老 芒 麦种 子 不 同 时 间 (8h和 16h) 后 ,通 过 分 析 老 芒 麦 种 子 发 芽情况 ,得 出随 着 EMS浓度和 处理 时间的增加 ,老 芒麦的开始发 芽 日和发 芽高峰 日推后 ,发 芽势和发 芽率下降趋 势也愈 明显 ; EMS诱 变 老 芒 麦 的 适 宜 浓度 为 0.8% , 处理 时 间 为 16h。
1.2 试 验 方 法
1.2.1 EMS浓 度及 诱变 时问 EMS溶 液 浓 度 :按 体 积 比 配 置 浓 度 分 别 为 0.2c ̄ 、 0.4% 、 0.6% 、 0。8% 、 l。0% 、 1.2% 和 1.6% 的 EMS溶液 (见表 1)
表 1 不 同 浓 度 l :M 溶 液配 制
发芽 率 (% ) = 第 14天 的 发芽 总数Βιβλιοθήκη 供 试 种 子 数 ×1【)()%
发芽 势 (% ) = 第 7天 发 芽 的种 子 总 数/供 试 种子 数 X l00%
1.3 数 据 处 理
利刚 Excel进 行 数据 整 理 及 作 ,SAS 9.0软 件 进 行 方差 分析
关 键 词 :EMS;老 芒 麦 ;种 子 ;发 芽

老芒麦野生种质的形态和农艺性状多样性研究

老芒麦野生种质的形态和农艺性状多样性研究

(. 1 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体 育学院 ,四川 雅安
65 1; 2 0 4
3 四川 省 草 原 科 学研 究 院 ,四 川 成都 .

要 :以栽培品种川草 2 亏为对照,观测到 3 份老芒麦野生种质的 1 个形态和农艺学性状 的基本数据,基于欧氏 4 3
距 离进行 UP MA聚类分析,揭示老芒麦各野 生种质 间的表型 多样性 。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老芒麦野生种质问表型多样性 G 非常丰富。根据聚类结果 ,供试种质可以划分成 3 个具有明显形 态和农 艺性状差异的类群 。类群 Ⅲ中3 份来 自 新疆的种质 和1 份来 自四川红原 的种质 具有 良好 的农 艺性状表现,其牧草和种子生产性 能远 高于其 它材料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聚
通讯 作 者
1 0
中耕除草 1 次。移栽 当年只进行简单的生物学特性及 苗 期观测 。2 0 年进行各 指标 的详细测定 工作 。所有 07 材 料均能完 成全 部生育期 并 开花结实 ,物候 期资料未
W 一 一一一 一 一一一 一一 一一 一一 一一一 H H H H H H 一
12 研 究 方 法 .
具有适 应性强 、抗寒 、粗蛋 白含量 高 、适 口性好 和易
栽培等优 良特 陛,对退 化草地 改 良和种草养 畜具有重
要 意义 国内学者对 老芒麦 的研 究主要集 中在栽培 一。 品种 的丰产 技 术[ 5 1 、品质 、抗逆 性 等方 面 ,对 野生
老芒麦种质 的形态及 ( )农艺性 状 多样 性方 面的研 或
海拔 3 1 ,属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种植 6m 5 地 为 平坝 草甸 撩 荒地 ,亚 高 山草甸 土 ,p .。20 H6 5 05
年 5 中旬 将 培 养 箱 内幼 苗 移 栽 至 田间 ,小 区面 积 月

短期施有机肥对‘川草2号’老芒麦AMF种类及分布的影响

短期施有机肥对‘川草2号’老芒麦AMF种类及分布的影响

第31卷 第11期V o l .31 No .11草 地 学 报A C T A A G R E S T I A S I N I C A2023年 11月N o v . 2023d o i :10.11733/j.i s s n .1007-0435.2023.11.033引用格式:张卓航,芦光新,周学丽,等.短期施有机肥对 川草2号 老芒麦AM F 种类及分布的影响[J ].草地学报,2023,31(11):3543-3550Z HA N GZ h u o -h a n g ,L U G u a n g -x i n ,Z H O U X u e -l i ,e t a l .E f f e c t o fS h o r t -t e r m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O r g a n i cF e r t i l i z e ro n t h eS p e c i e s 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 i n E l y m u s s i b i r i c u s L . C h u a n c a oN o .2 [J ].A c t aA g -r e s t i aS i n i c a ,2023,31(11):3543-3550短期施有机肥对 川草2号 老芒麦A M F 种类及分布的影响张卓航1,芦光新1*,周学丽1,2,王英成1,金 鑫1,郑开福1,李晶晶1,王 杰1,刘欣悦1(1.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16;2.青海省草原改良试验站,青海共和813000)收稿日期:2023-04-21;修回日期:2023-06-14基金项目:高寒地区禾/豆混播草地根际微生物共生体的形成机制及其抗逆作用(2021-Z J -915)项目资助作者简介:张卓航(199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寒草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利用研究,E -m a i l :853492677@q q.c o m ;*通信作者A u t h o r f o r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E -m a i l :l u g x 74@q q.c o m 摘要:为探究高寒地区短期施有机肥对禾本科牧草丛枝菌根真菌(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 ,A M F )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 川草2号 老芒麦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施有机肥(F )与不施有机肥(C K )处理,在生长结束后采集根周和根际土壤用于分析微生物的组成,测序后利用F U N G u i l d 筛选A M F 的操作分类单元(O p e r a t i o n a l t a x o n o m i c u n i t s ,O T U ),对根周和根际土壤A M F 群落多样性和组成,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㊂结果表明: 川草2号 老芒麦共生的A M F 群落共有7个属,根周土壤的物种数大于根际土壤;A M F 群落多样性受土壤p H 值和牧草鲜重影响最大,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1);有机肥增加了根周土壤A M F 的多样性和物种数,降低了根际土壤A M F 的物种数,且降低了根周和根际土壤A M F 优势菌属近明球囊霉属(C l a r o i d e o g l o m u s )的相对丰度㊂该结果为高寒地区牧草种植地田间养分管理和A M F 多样性之间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㊂关键词:有机肥;丛枝菌根真菌;高通量测序;F U N G u i l d; 川草2号 老芒麦中图分类号:S 96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435(2023)11-3543-08E f f e c t o f S h o r t -t e r m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O r g a n i cF e r t i l i z e r o n t h e S pe c i e s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f 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i i n E l y m u s s i b i r i c u s L . C h u a n c a oN o .2 Z H A N GZ h u o -h a n g 1,L U G u a n g -x i n 1*,Z H O U X u e -l i 1,2,WA N G Y i n g -c h e n g 1,J I N X i n 1,Z H E N G K a i -f u 1,L I J i n g -j i n g 1,WA N GJ i e 1,L I U X i n -yu e 1(1.C o l l e g e o f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A n i m a lH u s b a n d r y ,Q i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X i n i n g ,Q i n g h a i P r o v i n c e 810016,C h i n a ;2.Q i n g h a i P r o v i n c eG r a s s l a n d I m p r o v e m e n t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a t i o n ,G o n g h e ,Q i n gh a i P r o v i n c e 813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s h o r t -t e r m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o r g a n i c f e r t i l i z e r o n t h e d i v e r s i t y a n d c o m m u n i t ys t r u c t u r e o f 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 (A M F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g r a m i n e o u s f o r a g e i na l p i n e r e g i o n ,t h i ss t u d yu s e d E l ym u s s i b i r i c u s L . C h u a n c a oN o .2 a s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m a t e r i a l ,c o n d u c t e d a f i e l d p l o t e x p e r i m e n t ,a n d s e t u p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s o f o r g a n i c f e r t i l i z e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F )a n d n o o r ga n i c f e r t i l i z e r (C K ).A r o u n d t h e r o o t s o i l a n d r h i z -o s p h e r i c s o i l s a m p l e s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a t t h e e n do f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t o a n a l y z em i c r ob i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 .A f t e r s e qu e n -c i n g ,F U N G u i l dw a s u s e d t o s c r e e n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a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u n i t s o f A M F ,a n d t h e n t h e d i v e r s i t y a n d c o m po s i -t i o no fA M F c o m m u n i t y a r o u n d t h e r o o t s o i l a n d r h i z o s ph e r e s o i l ,a sw e l l a s i t s 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w e r e a n a l y z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r ew e r e 7g e n e r a i n t h eA M Fc o m m u n i t y o f E l y m u s s i b i r i c u s L . C h u a n c a oN o .2 ,a n d t h e n u m b e r o f s p e c i e s a r o u n d t h e r o o t s o i l w a s e x c e e d t h a t i n r h i z o s ph e r i c s o i l .T h e d i v e r s i -t y o fA M F c o m m u n i t y w a sm o s t l y a f f e c t e db y s o i l p Ha n d f o r a g e f r e s hw e i g h t ,w h i c h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n e g a t i v e l yc o r r e l a t ed (P <0.01).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o r g a n i c fe r t i l i z e r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d i v e r s i t y a n d s pe c i e s n u m b e r o fA M Fa r o u n d t h e r o o t s o i l ,d e c r e a s e d t h e s p e c i e sn u m b e ro fA M F i nr h i z o s ph e r i c s o i l ,a n dd e c r e a s e d t h e r e l a t i v ea b u n d a n c eo f草地学报第31卷A M Fd o m i n a n t g e n u s C l a r o i d e o g l o m u s a r o u n d b o t h t h e r o o t s o i l a n d i n r h i z o s p h e r i c s o i l.T h e r e s u l t s c o u l d p r o v i d e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f i e l dn u t r i e n t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A M Fd i v e r s i t y i n a l p i n e g r a s s l a n d. K e y w o r d s:O r g a n i c f e r t i l i z e r;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H i g h-t h r o u g h p u t s e q u e n c i n g;F U N G u i l d;E l y-m u s s i b i r i c u s L. C h u a n c a oN o.2丛枝菌根真菌(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 AM F)作为70%~80%陆生植物的专性有益共生体[1],广泛分布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2-3],约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20%~30%[4]㊂AM F可以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5],增加植物的抗旱性[6]㊁抗盐性[7]㊁抗金属毒性[8]和抗病虫害能力[9],改变植物-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组成[10],调控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生产力[11],加速受干扰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12]㊂有机肥替代化肥成为实现优化农业结构和提升农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㊂2019年青海省确定的‘全省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总体思路和2019年试点方案“指出,从2019年起到2023年,青海省全省内种植业基本实现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全面构建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技术体系[13-14],将青海打造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㊂因此,在 双减行动 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过程中,田间养分管理面临着如何在满足作物养分需求和保护植物根周与根际土壤生物多样性之间保持平衡,从而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巨大挑战㊂前人研究表明施有机肥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15],增加土壤生物活性[16],也有其他研究表明养分的富集会降低A M F的丰度和多样性[17-18]㊂A M F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A M F的多样性越高,对提高牧草产量㊁营养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就越大[19]㊂然而,在高寒地区此类研究目前仍然较少,关于在高寒地区短期施有机肥对土壤A M F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与其他地区结果是否一致尚未可知㊂因此,本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短期施有机肥对高寒地区禾本科牧草土壤A M F群落多样性㊁组成及分布特征的影响,旨在为绿色发展背景下高寒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㊂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样地概况试验地位于青海省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东经99ʎ35',北纬37ʎ05',海拔3270m㊂年平均气温-0.7ħ,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5ħ,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2.6ħ,极端温度-34.3ħ,无霜期平均为78.7d,无绝对无霜期,日照时数2670h,ȡ0ħ年积温1331.3ħ,年降水量368.11m m,年蒸发量为1495.3m m,相对湿度58%㊂1.2试验设计试验于2020年5月开始,在禾本科牧草种植田进行田间试验,设置有机肥(F)与不施肥(C K)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面积15m2(3mˑ5m),有机肥在种植时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施肥处理小区施有机肥量为7.88k g(施肥量依据有机肥袋标准)㊂1.3试验材料牧草品种: 川草2号 老芒麦(E l y m u s s i b i r i-c u s L. C h u a n c a oN o.2 )(购自于四川省川草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㊂有机肥:以富含有机质的农作物秸秆和家禽粪便为主要原料并添加生物发酵剂,有机质含量ȡ45%,N+P2O5+K2Oȡ5%,p H值为5.5~8.5(购自于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㊂1.4研究方法1.4.1样品采集土壤样品于2020年9月采集,在每个小区中,随机选择长势均匀的2个1mˑ1m 的样方进行采样,共12个样方㊂选好样方后,齐地面剪去植株的地上部分后,用无菌铁铲垂直于地面挖出30c m深度的根系,从根系抖落的土作为根周土,用无菌刷子刷下粘附在根上的土作为根际土,均质化并过无菌筛(<2m m)以去除根部及其他植物材料㊂将土壤样品于4ħ车载冰箱运至实验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理化性质的测定,另一部分储存于-80ħ冰箱用于D N A提取㊂1.4.2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土壤样品风干㊁磨碎,过0.25m m孔径网筛后进行土壤养分测定㊂土壤总氮(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T N)含量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铵态氮(A m m o n i u m n i t r o g e n,N H4-N)含量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土壤硝态氮(N i t r a t en i t r o g e n,4453第11期张卓航等:短期施有机肥对 川草2号 老芒麦AM F种类及分布的影响N O3-N)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机质(O r-g a n i cm a t t e r,OM)含量用重铬酸钾氧化-油浴加热法测定;土壤p H值用p H计(p H S-3C)测定㊂1.4.3根周与根际土壤A M F群落多样性和组成测定将装有样品的无菌管从-80ħ冰箱中取出解冻,在超净工作台中取出10g土壤样品,用土壤D N A试剂盒(M O B I O L a b o r a t o r i e s,C a r l s b a d,C A,美国)提取24个土壤样本的微生物总D N A㊂用N a n o d r o p2000测定提取D N A的浓度与纯度,浓度均在20 n g㊃μL-1以上,A260/A280为1.8~2.0㊂利用特定引物(上游引物g I T S5.8F:5'-A A C T T T Y R R C A A Y-G G A T C W C T-3';下游引物I T S4R:5'-A G C C T C C G C-T T A T T G A T A T G C T T A A R T-3')对土壤样本进行I T S r R N A基因扩增㊁建库并送至广州美格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在I l l u m i n aM i s e q平台测序㊂1.5数据处理利用中科院环境所邓晔老师课题组的G a l a x y分析平台(h t t p://m e m.r c e e s.a c.c n:8080/)对微生物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 r i m P r i m e r去除正反向引物, F L A S H进行正反序列拼接,T r i m b y s e q u e n c e l e n g t h 对序列进行筛选与修剪,保留长度在245~265b p的目的序列㊂目的序列通过U n o i s e的方法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 p e r a t i o n a l t a x o n o m i cu n i t s,O T U)归类,生成原始O T U表,为了使每个样品序列数相同,以R e s a m p l e O T Ut a b l e对数据进行重抽,重抽得到的O T U进行后续分析㊂对重抽的O T U表用R D P分类数据库进行注释㊂通过物种组成和F U N G u i l d[20]筛选出A M F的O T U,进行后期统计分析㊂通过多重比较分析(L S D)和T检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A M F的α多样性进行显著性分析㊂通过基于B r a y-C u r t i s距离矩阵的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 o n-m e t r i c 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s c a l i n g, N M D S)㊁主坐标分析(P r i n c i p a lc o o r d i n a t ea n a l y s i s, P C o A)和不相似检验(d i s s i m i l a r i t y t e s t)对C K与F的土壤A M F群落进行β-多样性差异分析㊂通过M e n t e l 检验和P e a r s o n分析对根周和根际土壤A M F菌属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㊂使用M i c r o s o f t E x c e l2021, I B MS P S SS t a t i s t i c s20,O r i g i n2023,R S t u d i o软件分别进行整理数据㊁统计分析以及结果的可视化㊂2结果与分析2.1施用有机肥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施有机肥改变了土壤养分含量,与C K相比,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总氮含量(P<0.05),降低了铵态氮㊁硝态氮含量和土壤p H值,但变化均不显著(表1)㊂表1土壤理化性质T a b l e1 S o i l p h y s i c a l a n d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土壤指标C K F总氮T N/m g㊃k g-11308.33ʃ533.37b1798.60ʃ177.98a 铵态氮N H4-N/m g㊃k g-122.25ʃ17.37a19.73ʃ18.52a 硝态氮N O3-N/m g㊃k g-164.12ʃ18.56a61.19ʃ12.15a 有机质OM/%3.95ʃ0.65a4.32ʃ0.16a p H7.51ʃ0.06a7.50ʃ0.77a 注:C K表示不施肥;F表示施肥;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存在显著差异(P<0.05)N o t e:C Ks t a n do fw i t h o u t f e r t i l i z a t i o n;F: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o r g a n i c f e r t i l i z e r;T h e r ew e r e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m e n t sm a r k e db y d i f f e r e n t l o w e r c a s e s u p e r s c r i p t l e t t e r s(P<0.05) 2.2施用有机肥后根周与根际土壤A M F种类和数量的变化24个样本经高通量测序共获得8145681条序列,在97%的相似性水平下,得到2733个真菌O T U,均能被F U N G u i l d注释,其中筛选出43个A M F的O T U㊂对根周和根际C K与F间共有和独有O T U进行可视化(图1),结果显示,四个处理中A M F共有15个O T U,占全部O T U的34.9%;根周土壤C K与F中A M F共有20个O T U,占全部O T U的46.5%;根际土壤C K与F中A M F共有18个O T U,占全部O T U的41.9%;根周施肥土壤中A M F(Z F)拥有最多独有O T U (4个),占全部O T U的9.3%㊂图1不同处理组A M F群落共有和独有O T U韦恩图F i g.1 C o m m o na n du n i q u eO T U V e n nd i a g r a mo fs o i lAM Fc o m m u n i t y i n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 g r o u p s 注:J C K为不施肥根际;J F为施肥根际;Z C K为不施肥根周;Z F为施肥根周㊂下同N o t e:J C Ks t a n d f o r r h i z o s p h e r ew i t h o u t f e r t i l i z a t i o n;J F s t a n d f o r r h i z o s p h e r e w i t h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o r g a n i c f e r t i l i z e r;Z C Ks t a n d f o r a r o u n d t h e r o o tw i t h o u t f e r t i l i z a t i o n;Z F s t a n d f o r a r o u n d t h e f e r t i l i z e d r o o t.T h e s a m e a s b e l o w检测总AM F相对丰度在真菌中所占比例的变5453草 地 学 报第31卷化,结果表明,C K 中,根周总AM F 相对丰度低于根际总AM F 相对丰度;施有机肥后,根周与根际土壤中总AM F 的相对丰度均显示增加,根周显著增加㊂因此,短期施有机肥可以增加根周与根际总AM F的相对丰度(图2)㊂图2 根周和根际土壤总A M F 相对丰度变化F i g .2 C h a n ge s i n r e l a t i v e a b u n d a n c e of t o t a lAM F a r o u n d t h e r o o t s o i l a n d i n r h i z o s ph e r i c s o i l 注:*为相关性在0.05水平显著N o t e :*i s s i gn i f i c a n t a t t h e 0.05l e v e l 科水平上,共检测到土壤AM F 有6个科(图3a ):近明囊霉科(C l a r o i d e o g l o m e r a c e a e ,51.59%~69.02%)㊁内养囊霉科(E n t r o p h o s po r a c e a e ,17.19%~23.72%)㊁球囊霉科(G l o m e r a c e a e,2.89%~12.34%)㊁未知菌科(U n c l a s s i f i e d ,2.42%~11.98%)㊁散囊菌科(D i v e r s i s p o r a c e a e ,0.32%~2.15%)和L e o t i o m yc e t e si n c e r t a e s ed i s (0%~0.52%)㊂土壤AM F 群落中的优势菌科为近明囊霉科,其相对丰度大于50%;与C K 相比,施有机肥后,根周与根际AM F 群落中球囊霉科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近明囊霉科相对丰度降低,根周内养囊霉科相对丰度增加,根际L e o t i o m yc e t e s i n c e r t a es ed i s 消失㊂属水平上,共检测到土壤AM F 有7个属(图3b ):近明球囊霉属(C l a r o i d e o gl o m u s ,51.59%~69.02%)㊁内养囊霉属(E n t r o p h o s p o r a ,17.19%~23.72%)㊁未知菌属(U n c l a s s i f i e d ,2.42%~11.98%)㊁球囊霉属(G l o m u s ,2.43%~12.34%)㊁管柄囊霉属(F u n n e l i f o r m i s ,0%~9.17%)㊁多样囊霉属(D i v e r s i s po r a ,0.32%~2.15%)㊁锤苔舌菌(L e o h u m i c o l a ,0%~0.52%)㊂土壤AM F 群落中的优势菌属为近明球囊霉属,相对丰度大于50%;与C K 相比,施有机肥后,根周和根际AM F 群落中近明球囊霉属相对丰度降低,分别降低了7.41%和13.78%;根际球囊霉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管柄囊霉属和锤苔舌菌消失;根周内养囊霉属㊁球囊霉属和多样囊霉属的相对丰度降低,出现管柄囊霉属㊂图3 根周和根际土壤A M F 群落组成F i g .3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AM Fc o m m u n i t y ar o u n d t h e r o o t s o i l a n d i n r h i z o s ph e r i c s o i l 注:a 为AM F 科水平丰度比例;b 为AM F 属水平丰度比例N o t e :P a n e l a ,AM F f a m i l yl e v e l ;P a n e l b ,AM F g e n u s l e v e l 2.3 施用有机肥后根周与根际土壤A M F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老芒麦根周和根际土壤AM F 群落α多样性分析发现,与C K 相比,施有机肥显著增加了根周土壤AM F 群落的S h a n n o n 指数(P <0.05),极显著增加了丰富度和C h a o 1指数(P <0.01);根际土壤AM F 群落的α多样性均无显著变化;根周土壤AM F 群落丰富度和C h a o 1指数显著高于根际土壤㊂该结果表明短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AM F 多样性的影响表现为根周大于根际(图4)㊂6453第11期张卓航等:短期施有机肥对 川草2号 老芒麦AM F种类及分布的影响图4 根周和根际土壤A M F 群落α多样性F i g .4 T h e αd i v e r s i t y o fAM Fc o m m u n i t y a r o u n d t h e r o o t s o i l a n d i n r h i z o s ph e r i c s o i l 注:*为相关性在0.05水平显著,**为相关性在0.01水平显著N o t e :*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a t t h e 0.05l e v e l ,a n d **v e r y s i gn i f i c a n t a t t h e 0.01l e v e l 2.4 根周与根际土壤A M F 群落结构分析对老芒麦根周和根际土壤A M F 群落进行N M D S 分析㊁主坐标分析,并进行不相似检验分析验证㊂如图5㊁图6和表2所示,C K 中根周土壤A M F群落和根际土壤A M F 群落间无明显的空间分布,即根周与根际土壤A M F 群落间不存在显著差异㊂施有机肥后,根周和根际土壤中A M F 在图5和图6中的距离均较近,说明施有机肥前后根周与根际土壤中A M F 群落结构无较大差异㊂B r a y -C u r t i s 距离的不相似检验结果中,各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高寒人工草地中,老芒麦根周和根际土壤中A M F 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不易受短期施有机肥的影响㊂图5 基于B r a y -C u r t i s 距离矩阵的N M D S 分析F i g .5 N M D S a n a l y s i s b a s e d o nB r a y-C u r t i s d i s t a n c em a t r i x 7453草 地 学 报第31卷图6 不同处理组A M F 的主坐标分析F i g .6 P r i n c i p a l c o o r d i n a t e a n a l ys i s o fAM F i n 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 g r o u ps 2.5 根周与根际土壤A M F 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老芒麦土壤A M F 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和M a n t e l 检验结果显示(图7),优势菌属近明球囊霉属相对丰度与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内养囊霉属相对丰度与牧草鲜重和干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未知菌属相对丰度与p H 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与牧草鲜重和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锤苔舌菌相对丰度与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㊂老芒麦土壤A M F 的多样性与环境因子P e a r s o 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表3),土壤A M F 的S h a n n o n 指数与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I n v _S i m p s o n 指数与pH 值和牧草鲜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1)㊂表2 基于A M F 群落B r a y-C u r t i s 距离的不相似检验T a b l e 2 D i s s i m i l a r i t y t e s t o f E .s i b i r i c u s b a s e do nB r a y -C u r t i s d i s t a n c e o fAM Fc o m m u n i t y分组G r o u p i n g 多重响应排列程序M R P P 相似性分析A N O S I M 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 E R MA N O V AD e l t aP rP FPJ C K V S .J F0.59680.8390-0.12310.99300.46210.9240J C K V S .Z C K 0.63740.5860-0.00180.45200.91690.4800Z C K V S .Z F 0.64980.23400.04160.26701.41480.1760J FV S .Z F0.60920.41900.00740.34100.93260.4600图7 土壤A M F 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图F i g .7 C o r r e l a t i o nd i a gr a mo f s o i lAM F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 注:T N 为总氮;N H 4-N 为铵态氮;N O 3-N 为硝态氮;OM 为有机质;f r s e h .w e i g h t 为牧草鲜重;d r y .w e i g h t 为牧草干重㊂图中AM F 与环境因子间连线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连线越粗,相关性越强N o t e :T Ns t a n d s f o r 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 ;N H 4-Ns t a n d s f o r a m m o n i u mn i t r o g e n ;N O 3-Ns t a n d s f o r n i t r a t e n i t r o g e n ;OMs t a n d s f o r 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f r s e h .w e i g h t s t a n d s f o r f r e s hw e i g h t o f f o r a g e g r a s s ;d r y .w e i g h t s t a n d s f o r d r y w e i g h t o f f o r a g e g r a s s .T h e c o n n e c t i o n b e t w e e nAM F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 i n t h e d i a g r a mr e f l e c t s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m.T h e t h i c k e r t h e c o n n e c t i o n l i n e ,t h e s t r o n ge r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8453第11期张卓航等:短期施有机肥对 川草2号 老芒麦AM F 种类及分布的影响表3 根周与根际土壤A M F 的α多样性与环境因子P e a r s o n 相关性分析T a b l e3 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b e t w e e n αd i v e r s i t y o fA M Fa r o u n d t h e r o o t a n d r h i z o s ph e r i c s o i l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 环境因子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香农指数S h a n n o n i n d e x反辛普森指数I n v _S i m ps o n i n d e x 丰富度O b s e r v e d _r i c h n e s sC h a o 1值C h a o .v a l u e总氮T N 0.410*0.3720.1470.169铵态氮N H 4-N 0.003-0.036-0.155-0.014硝态氮N O 3-N 0.2440.257-0.067-0.043有机质OM0.0900.1270.2570.190pH -0.384-0.585**0.1200.133鲜重F W -0.356-0.517**0.1430.240干重D W-0.275-0.3900.1530.265 注:表格中数值为各处理组的α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相关性在0.05水平显著(双尾),**为相关性在0.01水平显著(双尾)N o t e :T h e v a l u e s i n t h e t a b l e a r e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v a l u e s b e t w e e n αd i v e r s i t y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 i n e a c h t r e a t m e n t g r o u p ,*i s s i gn i f i -c a n t a t t h e 0.05l e v e l (t w o -t a i l e d ),a n d **v e r y s i gn i f i c a n t a t t h e 0.01l e v e l (t w o -t a i l e d )3 讨论3.1 有机肥对根周与根际土壤A M F 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AM F 作为植物的专性生物营养物质,在营养元素循环㊁土壤碳固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1-22]㊂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肥显著增加了老芒麦根周土壤AM F 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图4),该结果与张琳[23]和V A N 等[24]的结果一致㊂有机肥通过产生刺激菌丝生长的物质,增加AM F 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进而增加植物的生物多样性㊁养分捕捉能力和生产力[23-24]㊂施有机肥后,老芒麦根周土壤AM F 群落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根际土壤AM F 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变化,物种丰富度降低,根周土壤结果与江尚焘等[25]的结果一致,根际土壤结果与其有一定差异(图4)㊂施有机肥会提高AM F 的侵染率㊁孢子密度[26]㊁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27],同时也会对AM F 群落产生负面影响[28]㊂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施肥时间长短不同㊁地区不同的AM F 组成存在地理差异[27]㊂3.2 有机肥对根周与根际土壤A M F 群落结构的影响施有机肥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29],进而影响老芒麦根周和根际AM F 群落结构变化㊂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肥降低了老芒麦根周和根际土壤中AM F 的优势菌属近明球囊霉属的相对丰度(图3b ),该结果与刘文娟等[30]的研究结果有机肥会降低土壤AM F 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一致㊂同时,有机肥改变了根周和根际土壤中AM F 的物种组成,根际土壤中的管柄囊霉属转移到了根周土壤中(图3b )㊂根周和根际土壤AM F 群落的NM D S 分析(图5)㊁P C o A (图6)和不相似检验(表2)结果均显示四个处理组中AM F 群落间不存在显著差异㊂该结果表明有机肥对根周和根际土壤中AM F 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但会对根周和根际土壤中AM F 群落的物种组成造成影响㊂3.3 根周与根际土壤A M F 与环境因子的关系A M F 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研究表明,施有机肥增加了土壤养分,进而引起A M F 群落多样性的变化[31]㊂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特别是p H 值㊁氮和微量元素对A M F 群落具有显著影响[32]㊂本研究P e a r s o n 相关性分析(表3)结果显示,土壤p H 值和牧草鲜重对A M F 群落多样性影响最大,p H 值和牧草鲜重与I n v _S i m p s o n 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㊂曹敏等[33]的结果为土壤p H 与S h a n n o n 指数呈正相关,与本实验结果相反,出现差异的原因与土壤酸碱性不同有关,曹敏等的研究样点土壤p H均为酸性,而本研究中土壤p H 均为中性㊂环境因子与A M F 菌属之间的相关性(图7)结果显示,内养囊霉属和未知菌属相对丰度受环境因子影响最大,硝态氮含量㊁牧草鲜重和干重为主要影响因子㊂近明球囊霉属相对丰度与总氮和硝态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球囊霉属相对丰度与p H 值呈正相关关系,该结果与杨文莹[34]和周静怡等[35]结果一致,但部分结果也存在差异,球囊霉属相对丰度与总氮和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多样囊霉属相对丰度与总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出现该差异的原因与施用有机肥时间较短㊁试验地海拔高㊁气压和温度低对部分A M F 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有关[36]㊂4 结论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对高寒地区 川草2号 老芒麦短期施有机肥的根周和根际土壤A M F 群落多样性和组成,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老芒麦共生的A M F 共有7个属,根周土壤中A M F 的物种数大于根际土壤㊂土壤p H 值和牧草鲜重对A M F 群落多样性影响最大;施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总氮,与土壤A M F 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肥增加了根周土壤A M F 的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但降低了根际土壤A M F 的物种丰富度,并且有机肥的添加降低了根周和9453草地学报第31卷根际土壤A M F优势菌属近明球囊霉属(C l a r o i d e o g l o-m u s)的相对丰度㊂本研究解析了在高寒地区短期施有机肥对禾本科牧草根周和根际A M F群落和多样性的影响,为深入了解高寒地区牧草种植地田间养分管理和A M F多样性之间关系提供理论依据㊂参考文献[1] MA R T I N F M,HA R R I S O N M J,L E N N O N S,e ta l.C r o s s-s c a l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c t i o n[J].N e wP h y t o l o g i s t, 2018,220(4):941-946[2] S T U R M E RSL,B E V E RJD,M O R T O NJ B.B i o g e o g r a p h y o fa rb u s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G l o m e r o m y c o t a):a p h y l o g e n e t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o ns p e c i e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s[J].M y c o r r h i z a, 2018,28(7):587-603[3] S T U R M E RSL,K E MM E L M E I E R K.T h e g l o m e r o m y c o t a i n t h en e o t r o p i c s[J].F r o n t i e r s i n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21(11):553679 [4] L E A K EJR,J O H N S O ND,D O N N E L L YDP,e t a l.N e t w o r k so f p o w e ra n di n f l u e n c e:t h er o l eo f m y c o r r h i z a l m y c e l i u mi nc o n t r o l l i n gp l a n tc o m m u n i t i e sa n da g r o e c o s y s t e mf u n c t i o n i n g[J].C a n a d i a n J o u r n a l o f B o t a n y,2004,82(8):1016-1045 [5] X I EK,R E NY H,C H E N A Q,e t a l.P l a n t n i t r o g e nn u t r i t i o n:T h e r o l e so fa r b u s c u l a r 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J].J o u r n a lP l a n t P h y s i o l o g y,2022,269:153591[6]宋凤鸣,刘建华,刘登彪,等.3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任豆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38(6):97-105 [7]孟根花.丛枝菌根接种对两种耐盐碱牧草的综合效应[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4[8] R I A Z M,K AM R A N M,F A N GY,e t a l.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z a l f u n g i-i n d u c e d m i t i g a t i o n o fh e a v y m e t a l p h y t o t o x i c i t y i nm e t a l c o n t a m i n a t e d s o i l s:a c r i t i c a l r e v i e w[J].J o u r n a l o fh a z-a r d o u sm a t e r i a l s,2021,402:123919[9]李芳,邓杰,郭艳娥,等.禾草内生真菌与丛枝菌根互作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及叶斑病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9,46(2):352-361[10]J I A Y Y,WA L D E R F,WA G G C,e ta l.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m a i n t a i n p l a n t c o m m u n i t y s t a b i l i t y b y m i t i g a t i n g t h en e g a t i v ee f f e c t s o f n i t r o g e nd e p o s i t i o no ns u b o r d i n a t e s p e c i e s i nC e n t r a lA s i a[J].J o u r n a l o fV e g e t a t i o nS c i e n c e,2021,32(1):1-12[11]温杨雪,赵博,罗巧玉,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A M真菌分布及其对近自然恢复的生态作用[J].菌物学报,2021,40(10):2562-2578 [12]M E D D A D-H AM Z A A,H AM Z A N,N E F F A RS,e t a l.S p a t i o-t e m p o r a l v a r i a t i o no fa r b u s c u l a r 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a lc o l o n i z a-t i o n i n o l i v e(O l e a e u r o p a e aL.)r o o t s a c r o s s a b r o a dm e s i c-x e-r i c c l i m a t i c g r a d i e n t i nN o r t h A f r i c a[J].S c i e n c eo f t h eT o t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2017,583:176-189[13]王玉虎.全面深入推进青海农业农村绿色发展[N].农民日报,2019-9-7(3)[14]颜志辉,郑怀国,王爱玲,等. 十三五 时期中国农业 药肥双减 效果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2,24(11):159-170 [15]马坤,芦光新,邓晔,等.有机肥对垂穗披碱草根际微生物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2022,30(3):594-602 [16]朱晨.不同施肥制度对主要农作物土壤中AM F群落结构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6[17]H A N YF,F E N GJG,H A N M G,e t a l.R e s p o n s e so f a r b u s-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t on i t r o g e nad d i t i o n:a me t a-a n a l y s i s[J].G l o b a l C h a n g eB i o l o g y,2020,26(12):7229-7241 [18]MA X,G E N G Q,Z H A N G H,e t a l.G l o b a l n e g a t i v e e f f e c t s o fn u t r i e n t e n r i c h m e n t o n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p l a n td i-v e r s i t y a n d e c o s y s t e m m u l t i f u n c t i o n a l i t y[J].N e wP h y t o l o g i s t, 2021,229(5):2957-2969[19]M AK,W A N G Y,J I NX,e t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o r g a n i c f e r t i l i z e r c h a n-g e s t h e r h i z o s p h e r em i c r o b i a l c o m m u n i t i e s o f a g r a m i n e o u s g r a s s o nQ i n g h a i-T i b e t P l a t e a u[J].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2022,10(6):1148 [20]N G U Y E N N H,S O N G Z,B A T E SST,e t a l.F U N G u i l d:A no p e na n n o t a t i o n t o o l f o r p a r s i n g f u n g a l c o m m u n i t y d a t a s e t s b ye c o l o g i c a l g u i l d[J].F u n g a l E c o l o g y,2016,20:241-248[21]WA N GJ,WA N GJ,H EJ Z,e t a l.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f u n-g i i n c r e a s es o i ld e n i t r i f i e ra b u n d a n c er e l a t i n g t o v e g e t a t i o nc o m m u n i t y[J].A p p l i e dS o i l E c o l o g y,2022,171:104325[22]高伟勤,王鹏.长期施肥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研究进展[J].浙江柑橘,2021,38(3):2-6[23]张琳.三种土壤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7:33[24]V A N D E R H E I J D E N M G A,K L I R O N OM O SJ N,U R S I CM,e t a l.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a l d i v e r s i t y d e t e r m i n e s p l a n tb i o d i-v e r s i t y,e c o s y s t e m v a r i a b i l i t y a n d p r o d u c t i v i t y[J].N a t u r e, 1998,396(6706),69-72[25]江尚焘,栗晗,彭海英,等.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芒果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3,34(2):481-490 [26]G R Y N D L E R M,L A R S E NJ,H R S E L O V A H,e ta l.O r g a n i ca n dm i n e r a l f e r t i l i z a t i o n,r e s p e c t i v e l y,i n c r e a s ea n dd e c r e a s e t h ed e v e l o p-m e n t o f e x t e r n a lm y c e l i u mo f 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 i n a l o n g-t e r mf i e l d e x p e r i m e n t[J].M y c o r r h i z a,2006,16:159-166 [27]刘玮.施肥对华北平原典型大田玉米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14 [28]WU F,D O N G M,L I U Y,e t a l.E f f e c t so f l o n g-t e r m f e r t i l i z a-t i o no nAMf u n g a l c o m m u n i t y s t r u c t u r ea n dG l o m a l i n-r e l a t e d s o i l p r o t e i n i n 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o fC h i n a[J].P l a n t a n dS o i l, 2011,342:233-247[29]T A N G Y,L U O L,C A R S W E L L A,e t a l.C h a n g e s i ns o i l o r-g a n i c c a r b o ns t a t u s a n dm i c r o b i a l c o m m u n i t y s t r u c t u r e f o l l o w-i n g b i o g a s s l u r r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aw h e a t-r i c er o t a t i o n[J].S c i-e n c e o fT h eT o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2021,757:143786[30]刘文娟,马琨,王兵兵,等.冬小麦免耕覆盖与有机肥施用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22,41(6):1101-1108[31]V A N D E R H E I J D E N M G A,B A R D G E T T R D,V A NS T R A A L E N N M.T h e u n s e e nm a j o r i t y:s o i lm i c r o b e s a s d r i v-e r s of p l a n t d i v e r s i t y a n d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n t e r r e s t r i a l e c o s y s t e m s[J].E c o l o g y L e t t e r s,2008,11(6):296-310[32]X UXH,C H E NC,Z H A N GZ,e t a l.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f a c t o r so nc o m m u n i t i e so fa r b u s c u l a r m y c o r r h i z a lf u ng i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C h e n o p o d i u m a m b r o s i o i d e s r e v e a l e d b y M i S e q s e q u e n c i n g i n v e s-t i g a t i o n[J].S c i e n t i f i cR e p o r t s,2017,7(1):45134[33]曹敏,胡开治,刘燕琴,等.高通量测序分析重庆地区茅苍术根际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9):2877-2886 [34]杨文莹.我国东北黑土区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响应[D].吉林: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22:61[35]周静怡,赵璐峰,唐建军,等.稻鱼共生系统农田边界的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调查 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地浙江青田龙现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30(6):889-899[36]张亮,王晓娟,王强,等.青藏高原高寒生境中丛枝菌根真菌研究进展[J].菌物研究,2017,15(1):58-69(责任编辑闵芝智)0553。

行距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碳氮运转及籽粒氮素输入特征的影响

行距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碳氮运转及籽粒氮素输入特征的影响

行距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碳氮运转及籽粒氮素输入特征的影响冯伟;管涛;冯晓;朱云集;郭天财;康国章【摘要】Field plot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row spacing on carbon and nitrogen transportation,nitrogen input to grain in winter wheat with two spike types on the farm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uring 2006 - 200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ssimilation accumulation after anthesis and contribution of assimilation accumulation to grain weight first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reaching peak value at 20 cm row spacing in large-spike wheat Lankaoaizao8 ,and gradually decreased in multi-spike wheat Yumai49 with row spacing increasing. The assimilation stored before anthesis and contribution of assimilation stored to grain weight increased with row spacing increasing in two spike types culticars,with the highest shoot assimilation translocation rate at the treatment of 15 cm row spacing in Lankaoaizao8 and 20 cm row spacing in Yumai49. All shoot N translocation amount was the highest at 15 cm row spacing and next at 20 cm row spacing,with higher value of wider row spacing than narrower row spacing for all shoot N translocation rate in Lankaoaizao8. All shoot N translocation amount was the highest at 10 cm row spacing and next at 25 cm row spacing,with higher value of narrower row spacing than wider row spacing for all shoot N transloeation rate in Yumai49.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grain N accumulation and grain N input duration (S)and theaverage rate of grain N input (V)with the longest grain N input duration and highest average rate of grain N input at 15 cm row spacing. The grain N accumulation mostly depend ed on N input rate such as the average rate of grain N input (V), the highest rate of grain N input (Vmax) and the grain N input rate in valid grain N input duration(Vs) ,with the highest N input rate at 20 cm row spacing.%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选择各自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行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花后光合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的影响,明确了小麦籽粒灌浆期植株氮素向籽粒输入特征及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花后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输入量及对籽粒贡献率兰考矮早八为随行距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变化,20 cm行距最大,豫麦49则随行距增大而减小.两品种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质总运转量及其对粒重贡献率表现随行距扩大而增加,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的运转率分别以15 cm和20 cm行距最高.兰考矮早八营养器官氮素总运转量以行距15 cm最大,其次为20 cm行距,运转率为窄行距处理大于宽行距处理;豫麦49营养器官氮素总运转量为10 cm行距最大,其次25 cm行距,运转率为宽行距处理大于窄行距处理,器官间存在差异.兰考矮早八的籽粒氮素积累量与氮素输入持续期(S)和平均输入速率(V)关系密切,且均以窄行距15 cm 行距表现最优,而豫麦49籽粒氮素输入量主要受氮素输入速率(V、Vmax和Vs)制约,宽行距(20 cm)具有很好的调节效应.【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年(卷),期】2011(026)001【总页数】6页(P181-186)【关键词】冬小麦;行距;物质运转;氮素输入【作者】冯伟;管涛;冯晓;朱云集;郭天财;康国章【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3在我国北方小麦的生产实践中,多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多,但穗粒重低[1,2],而大穗型小麦品种穗粒重高、茎秆粗壮及根系活力强,而成穗数严重不足[3,4]。

川草2号老芒麦选育报告

川草2号老芒麦选育报告

川草2号老芒麦选育报告
王元富;杨智永
【期刊名称】《四川草原》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川草2号老芒麦品种,原品系编号为812189(下同),于1990年定名为川草2号老芒麦。

它是根据我年1980年拟定的禾草育种计划,针对以若尔盖高原为主体的川西北高原寒温气候地域主栽禾草老芒麦存在问题,加以改良提高,经系统选择育成的继川草1号老芒麦之后的又一个新品种。

该品种由三个入选的优良株(穗)系混合组成,经过系统的育种试验和生产试验,证明是一个适宜本气候地域栽培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不但优于红原原
【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王元富;杨智永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43.903
【相关文献】
1.川西北高寒牧区老芒麦和虉草青贮效果初步研究 [J], 李平;鄢家俊;白史且;陈智华;游明鸿;苏国鹏;刀志学;张利亚;李娜
2.不同刈割高度对“川草2号”老芒麦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J], 雷雄;游明鸿;闫利军;白史且;季晓菲
3.贮藏时间对“川草1号”老芒麦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J], 刘晓英;蒲珉锴;卞志高;
游明鸿
4.丙酸和甲酸钠对“川草2号”老芒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J], 李平;游明鸿;白史且;鄢家俊;张昌兵;吴婍
5.川草1号老芒麦选育报告 [J], 王元富;盘朝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播期对燕麦草生长性状及草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燕麦草生长性状及草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燕麦草生长性状及草产量的影响一、试验目的:为加快农场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企业农、林、牧协调发展进程,促进农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达到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准确掌握燕麦草在我场的最佳播种时期及其对燕麦草生长性状、产量的影响程度,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种植燕麦草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负责人:三、试验实施人:四、试验品种及来源:五、试验地点:六、试验设计:采用简单对比法设计,不设重复。

分2次播种,间隔7天。

各处理面积分别为m2,行距cm,株距cm。

试验各处理的田间管理均按照农场统一管理模式,在各生育期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记载数据,成熟期取样测定产量,单打、单收、单计产。

七、栽培措施:1、整地施肥:深翻20厘米,土壤细碎、平整,耕地、耙地、耱地镇压相结合。

结合耕作整地施入有机肥料每亩施用2000-2500公斤,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硫酸钾5公斤。

2、播种:抓住4月下旬的冷尾暖头适时机播。

在播种前选晴天晒3—4天后,用0.2—0.3%的甲基托布津等农药拌种,防止燕麦黑穗病的发生。

行距一般为15—20厘米,播种深度5厘米,播后及时镇压。

播种量15-20公斤/亩。

3、田间管理:在分蘖前后中耕除草1次。

第一次在分蘖期,亩施硫酸铵7.5—10.0公斤;第二次在孕穗期,亩施硫酸铵5.0公斤左右,并搭配少量的磷、钾肥。

追肥之后相应灌水1次。

4、适时收获:在抽穗至蜡熟期收获。

八、试验数据记载:详见附表。

九、结论:11月初形成详实的当年试验总结报告。

附表一燕麦草物候期附表二燕麦草农艺及经济性状。

麦洼老芒麦种子生产比较试验报告

麦洼老芒麦种子生产比较试验报告

麦洼老芒麦种子生产比较试验报告张昌兵;白史且;李达旭;闫利军;游明鸿;鄢家俊;陈丽丽【期刊名称】《草学》【年(卷),期】2018(000)002【摘要】麦洼老芒麦具有农艺性状优良,有效分蘖多,抗倒伏能力强,较高且稳定的生产性能,2010年成功申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

为了评价其种子生产性能,2011-2014年在进行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的同时,在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牧草试验基地对三份材料(麦洼老芒麦与对照阿坝老芒麦、川草2号老芒麦)进行了种子生产比较试验研究。

连续三年试验结果表明:40cm行距条播、播种量22.5kg/hm^2、播种第二年后每年在返青至分蘖期施复合肥120kg/hm^2的栽培管理条件下,麦洼老芒麦成熟期株高能达到126.9cm,生育天数144d,基本与对照品种一致;麦洼老芒麦种子产量高达1 802 kg/hm^2,比对照阿坝老芒麦增产13.56%-33.65%,比对照川草2号老芒麦增产26.78%-59.66%。

经方差分析,麦洼老芒麦种子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

因此,麦洼老芒麦具有很高的种子生产能力。

【总页数】4页(P24-26)【作者】张昌兵;白史且;李达旭;闫利军;游明鸿;鄢家俊;陈丽丽【作者单位】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43.038【相关文献】1.老芒麦种子人工加速老化条件的筛选比较 [J], 闫慧芳;毛培胜2.高寒地区5份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比较 [J], 张永超;梁国玲;刘文辉;魏小星;秦燕3.麦洼老芒麦种子生产比较试验报告 [J], 张昌兵;白史且;李达旭;闫利军;游明鸿;鄢家俊;陈丽丽4.不同行距、不同施肥量处理对"川草2号"老芒麦种子生产的影响 [J], 陈立坤;沈敏5.半干旱区多叶老芒麦种子生产性能的研究 [J], 赖声渭;兰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叶老芒麦种子田最佳播种量和行距的试验初报

多叶老芒麦种子田最佳播种量和行距的试验初报

多叶老芒麦种子田最佳播种量和行距的试验初报
黎与;汪新川
【期刊名称】《草业与畜牧》
【年(卷),期】2007(000)012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青海省海南地区建立多叶老芒麦种子田最佳播种量和播种行距,试验表明:多叶老芒麦播量以14 kg/hm2较适宜,行距以45 cm较佳,播量与行距的最优配置为14~21 kg/hm2和45 cm产籽量最高.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黎与;汪新川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南州草原工作站,青海,恰卜恰,813000;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青海,同德,813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43.038
【相关文献】
1.小麦品种丰优8号最佳播种量试验初报 [J], 陈应兰;吴大秀
2.新疆伊犁河谷地区春大豆不同播种量、行距配置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J], 崔宏亮;张正;王振华;海力其布;米克来依
3.大颖草最佳播种量和行距的试验初报 [J], 贾顺斌;汪新川
4.垂穗披碱草种子田最佳播种量和行距的试验初报 [J], 郭树栋;徐有学;赵殿智;严红梅;俄日措
5.纤用亚麻最佳播种量试验初报 [J], 陈雅琴;宋金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 、 柄 直 径 、 轴 长 、 穗 数 / 殖 枝 、 花 数 / 殖 枝 等 差 异 极 显 著 , 终 导 致 结 实 率 、 现 种 子 产 量 与 实 际种 子 穗 穗 小 生 小 生 最 表 产 量 的 差 异 ; 位 面 积 小 花 总数 、 在 种 子 产 量 受 行 距 影 响 不 大 且 趋 于稳 定 ; 相 关 分 析 说 明 , 行 距 恒 定 时 , 高 单 潜 偏 在 株 是 影 响结 实 率 的 主要 因 素 , 穗 柄 长 度 反 映小 穗 数 / 殖 枝 、 子数 / 殖 枝 与 实 际 种 子 产 量 , 花 生 种 生 可通 过 株 高 与 花 穗 柄 长 度 预 测结 实率 与种 子 产 量 ; 粒 重 与 其 他 参 数 相关 性低 , 相 对 稳 定 的种 子 性 状 ; 距 6 m 时 , 在 种 子 产 量 、 千 是 行 0C 潜
2 2 行 距对 生殖枝 高度 、 . 直径 的影响
行距对 老芒 麦生殖 枝 高度有 极显著 影 响( < 0 0 ) 表 2 。密 植可 以一定 范 围 内促 进株 高 , 处理 间 营养枝 P .1( ) 各 高度 差异 大 。3 0和 4 t 行 距生 殖枝 高度 明显低 于其 他处理 。当行距 大 于 6 m 后 , 殖枝 高 度不 再 增加 。同 5C I T 0c 生
1 4 数 据 处 理 .
采用 S . 进 行统 计分 析 。 AS9 1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行 距 对 分 蘖数 及 生 殖 枝 比例 的 影 响 .
单位行 距 长度播 种量一 定 时 , 同行距 下 , 位行 长 的分 蘖数 间存 在极显 著 差异 ( 0 0 ) 并且 营 养 枝数 、 不 单 P< . 1 , 生殖 枝数也 显 著不 同( 1 。单位行 长 的分蘖 数 , 表 ) 随着 行距 增 大 而增 加 , 当行距 增 大 到 7 m 以上 时 , 蘖数 但 5c 分 不再 显著增 加 ( >0 0 ) P . 5 。行距 对单位 行长 生殖枝 数有 极显 著影 响 ( P<O 0 ) .1。 单位 面积 营养枝数 、 生殖 枝数 、 分蘖 数 间存 在极 显著 差异 ( < 0 0 ) P . 1 。单 位 面积 的分蘖 数 随行 距增 大 而 显著 减少 , 当行距 增 大到 6 m 后 , 位 面 积 的分 蘖 数 不 再 显 著 减 少 。3 m 行 距 下 , 位 面 积 分 蘖 数 高 达 2 6 8 0c 单 0c 单 2
老芒 麦 ( y . iiiu ) 是 禾 本 科 披 碱 草 属 多 年 生 疏 丛 型 中旱 生 植 物 , 披 碱 草属 中 营养 价 值 最 高 的 Elmu s rcs , b 为 草 _ ] 川 草 2号” 1 。“ 老芒麦 ( .s ii s V c u n a . ) 有适 应性 广 , 长速 度快 , E i rc . h a coNo 2 具 b uC 生 分蘖力 强 , 草质 优 、 产量
枝/ , 不 同小 区 间变动 幅度为 ±2 0 5枝 。6 m 行距 的生 殖枝数 比例 显著 高于其 他行 距 。 m。但 8. 0c
表 1 行 距 对 分 蘖 数 及 生 殖 枝 比例 影 响 的 多 重 比 较
Ta l M u tp e c m pa io b uttle sa o o to o e tl ilr i d fe e o s cng be1 lil o i tle n if r ntr w pa i e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研 究 区概 况 .
试验 于 阿坝州 红原 县邛 溪镇 二农 场进行 , 为大陆 性高 原温带 季 风气候 , 东经 1 23 北纬 3 。6 , 拔 34 7 0 。2、 24 海 9 m, 年均 温 1 1 , 端 高 温 2 . ℃ , 端 低 温 一3 . ℃ , 降 水 量 7 8 mm, 对 湿 度 7 , 1 。 积 温 仅 .℃ 极 35 极 38 年 3 相 1 ≥ 0C年
(. I 草 原 科 学 研 究 院 , 川 1 四川 省 四 I成 都 6 1 3 ;. 1 7 1 2 四川 农 业 大 学 草 业 科 学 系 , 四川 雅 安 6 5 1 Z0 4 3 西华 师 范 大学 生 命 科 学 院 , . 四川 南充 6 7 0 ) 3 0 9
摘 要 : 验 对 3 ,5 6 ,5 9 m 五 个 行 距 下 , 芒 麦 枝 条 性 状 、 序 性 状 、 子 产 量 性 状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果 表 试 O 4 ,O 7 , 0c 老 花 种 结 明 , 距 首 先 通 过 对 分 蘖 数 、 殖 枝 比例 、 殖 枝 数 / 、 殖 枝 高 度 、 殖 枝 直 径 等 有 极 显 著 影 响 , 而 造 成 穗 柄 行 生 生 m。 生 生 继
1 2 试 验 材 料 及 设 计 .
以川 草 2 老芒 麦原 种 为材料 。以 3mX5m= 1 , 号 = 5m 间距 l 建 立小 区 。按 随机 区组 3 重复排 列 , 3 = m 次 以 0
c 1 行 ) 4 m( ]行 ) 6 m( ) 7 m( 行 ) 9 m( 行 ) m( 8 , 5c 1 ,0c 8行 ,5c 6 ,0c 5 为行 距 , i0粒 / 的用 种量播 种 。播 后 田间 按 0 m 管理 水平 相 同 , 播后 第 3年进 行测 定 。
实 际种子 产量 : 熟期 , 蜡 每小 区随机选 取 2m 即 3 ,5 6 ,5 9 I 行 距下 , 别选 取 7 2 4 4 3 2 2 4 , O 4 ,O 7 ,0CI I 分 . ,. , . ,. ,
2 0m 长样 段 , 工收 种 , 重复 , 算单 位面 积 的种子产 量 , 算成 k / m。 . 人 3次 计 换 gh 。

2 . 1 4 2
7 . 4 8 6
4 .1 2 9 < 0 0 01 . 0
1 8 3 O . 2
42 95 . < 00 01 .0
6 . 8 2 1

< O 0 01 . 0
< O 0 01 . 0
< 0 001 .0
< 0 001 .0
注: 同列 不 同字 母 表 示 在 00 水 平 上 差 异 显 著 。 下 同 。 .1
8 5C。土壤 为草 甸 土 , ~ 2 m 土 壤 的 有 效 氮 、 效 磷 、 效 钾 含 量 分 别 为 2 6 mg k , O 2 mg k , 3 6。 0 0c 有 有 7 / g l . / g 1 1
mg k , 机质 含量 5 8 , H 值 5 9 。 / g有 .7 p . 1
草、 种草 养畜 及人 草 畜三配 套等 工程 建设对 优 良“ 草 2号” 川 老芒麦 种子 需求 。开展 系统 的生产 技术 研究 , 强对 加 种 子生产 的技 术支 持 与保 障 , 急需 解决 的生 产实践 问题 。 是 国内外关 于老 芒麦 种子 生产 技术 的报 道较 少 , 主要集 中在施 肥 、 收获 时 间… 对老芒 麦种 子产 量及构 成 因
子 等方 面 的研 究 , 于行 距单 因子对 种子产 量 的影 响未见 报 道 。试验 通 过不 同行 距 对 老芒 麦种 子 产量 及 产 量构 关 成 因子影 响分 析 , 探讨适 合 川西北 高 原种 子生 产 的合 理行 距 及提 高 种子 产量 与质量 的 途径 , 以期 为畜 牧业 发 展 、 农业 产业 结构 调整 和生 态环 境治 理等 提供量 多 质优 的牧 草种子 , 同时为规 模化 种子 生产提 供科学 的理 论依据 。
高、 抗寒 、 湿等优 点 , 目前我 国高寒 地 区广 泛种植 的一个 优 良牧 草 品种 ] 耐 是 。近年来 , 川西 北 高原 建 立 了 约 在
35 0h 种子 生产 基地 , 然不 能满 足青藏 高 原东缘 生态 恢 复重 建 、 0 m 仍 退化 沙 化草 地治 理 、 江源 保护 、 牧还 三 退
第2 O卷
第 6期

业 学

2 ~ 3 99 04
Vo. 1 2O, o 6 N .
A CTA PRA T ACU LTU R AE N I SI CA
21 年 1 O1 2月
行 距 对 “ 草 2号 ’ 芒 麦 生 殖 枝 及 川 ’ 老 种 子产 量 性 状 的影 响
游 明鸿 , 金 平。 白史 且 张 新 全 , 刘 , , 李达 旭
条数 ×2 ×行数/ 5 计 算单位 面积 分蘖 数和生 殖枝 数 。3 重 复 。 ×3 i, 次
生殖 枝高 度 、 直径 和穗 柄 、 轴长 : 穗 乳熟 期 , 随机选 取 5 O个生 殖枝 , 用直 尺测定 垂直 高度 和穗 柄 、 轴长 , 穗 用游 标卡 尺测 定离 地 1 m 生殖 枝基部 直径 。 0c 每 生殖枝 的小穗 数 、 小花数 、 种子 数 : 熟期 , 区随机 选取 5 乳 每 O个 生殖枝 , 定小穗 数 、 测 小花 数与种 子 数 。 结实 率 : 子数 占小 花数 的百分 比。 种
种子 千粒 重 : 干清选 后 , 取净种 子 10 0粒称 重 ,3次重 复 。 风 选 0 潜 在种子 产量 一 ( 殖枝数 / ) 小 穗数 / 生 m。 ×( 生殖 枝) 小 花数/ , ) 种 子千 粒重 / o ) ×( 4 穗 ×( 1o o 表 现种子 产量 一 ( 殖枝数 / ) 小 穗数 / 生 m ×( 生殖 枝) 种 子数/ ' ) 种 子千 粒重 / 0 ) ×( 4 穗 ×( 10 0
收 稿 日期 :0 01—0 改 回 日期 :0 卜O _3 2 1一02 ; 2 1 l0
基金项 目: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 合试验站资助 。
作 者 简 介 : 明 鸿 ( 9 4)女 , 游 1 7一 , 四川 广 安 人 , 士 。Ema :mhuf 13 c m 博 — i y tr@ 6. o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