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小康,实现中国梦共32页
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当今中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中国梦”的实现第一,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
党的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
党的十八大重点指出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三是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格局。
坚定不移的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但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所以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先贤顾炎武早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
因为,国家好,大家才能好!我的祖父祖母出生于清末民初的动荡岁月,他们见证了旧中国的积弱积贫,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父亲母亲出生于日寇的铁蹄下,他们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这一代出生于“文革”的动乱年代,见证了短缺经济的拮据,也见证了新世纪的新生活,见证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孩子呢?孩子的欢声笑语是最动听的音乐,他们理应有更好的未来。
法治中国梦竞赛 填空题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2、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5、(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8、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9、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11、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
12、(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
13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14、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
15、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16、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17、(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1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
19、(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圆“中国梦”
江油市彰明中学 周刚
背景材料
材料一:中共最高领导层--中央政治局常务委 员会七位成员2012年11月29日集体出现在国博 “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新任总书记习近平说: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 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 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 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 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重申了十八大报告 中的两个“一定能”,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 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引人 注目的是,他进而提出第三个“一定能”--“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到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下面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理解正确的是( D)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已经跨越了社 会主义阶段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③我国是人口 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④全面小康社会,将会是一个平衡协调发展的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 材料一:中共最高领导层--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会七位成员2012年11月29日集体出现在国博“复兴之 路”展览现场。习近平重申了十八大报告中的两个“一定 能”,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 实现。引人注目的是,他进而提出第三个“一定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材料二:习总书记向全党提出三个“必须牢记”, 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 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 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 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 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中国梦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
一、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
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内涵。
二、本质要求与实现途径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并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首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相同的。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就在“全面”,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主要任务是: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建设:思想、组织、作风、执政能力、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
最后,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一定要坚持“三个必须”,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论述。
我们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战略目标与战略布局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两学一做”多选题
全面建小康实现中国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坚 持走共同富强的道路。②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 社会建设(和谐梦) 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③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美 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美 丽中国梦)
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我们城市 的天更蓝
我国目前小康的特点 (总体小康的特点)
昭通市彝良职业高级中学
7
现在同学们小康标准有所改变吗?
是不是单纯的有车、有房、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整体 推进,协调发展;这就是我们说的全面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的下一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家归纳一下全面小 康社会的特征:
中国08年部分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示意图
2189.6 24725 26690 999.83 9564 21789
发展不平衡的 目前,小康的实现程度从地域看,东南沿海,小康
和比较富裕的家庭比较多。而同一地域的,城市又比农 6 昭通市彝良职业高级中学 村富裕。
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 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昭通市彝良职业高级中学 4
不全面的
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还比较好,但教育、文化等 生活方面的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 对文化、体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还没 有普遍得到满足。不文明消费习惯不符合小康标准、还有 少数贫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都不能满足!
昭通市彝良职业高级中学
5
.高水平、比较全面、发展比较平衡。
.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 的全面小康
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报告知识竞赛(满分答案)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知识竞赛试卷答案根据题目要求,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开始答题:1.__C 2012年11月8日__,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__B 全面建成__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3.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国__B 开放型__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4.我们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__A 基本理论__、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
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__C 时代特征__相结合的产物。
6.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_C第一要义___。
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__B基本要求__。
8.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__B指导思想__。
9.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__B核心立场__。
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_C精神实质___。
11.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_ A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__。
12.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__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__,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3.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__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
“四个全面”勾画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
“四个全面”勾画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在总结和升华党的以来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同志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勾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彰显了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破解中国难题的大智慧,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对于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创新。
“四个全面”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审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其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刻、形象地阐述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将其比作“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路径,强调“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这些都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
“四个全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主要矛盾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又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思想。
“四个全面”科学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在推进实践创新的同时推进理论创新,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主要矛盾的行动纲领。
“四个全面”彰显了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逻辑。
2019《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测试题
《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测试题(有下划线的是正确答案)1、职业生涯也是一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的总称,即个人终生发展的历程。
A:家庭关系 B:人际关系 C:工作关系 D:人脉关系2、职业生涯一般分为准备与试探、()、成长、维持(停滞)和衰退等几个阶段。
A:学习 B:就业 C:初步确立 D:创业3、()、齐家、治国、平天下。
A:修炼 B:自省 C:悟道 D:修身4、19大主题:不忘初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A:牢记使命 B:方得始终 C:信守诺言 D:砥砺前行5、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仍然是时代主题。
A:稳定发展 B:和平与发展 C:和平与动荡交织 D:和平6、()、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A:世界多样化 B:全球多元化 C:世界多极化 D:国际一体化7、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
A:挑战 B:威胁 C:机遇 D:不确定性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领导。
A:中国共产党 B:工人阶级 C:党的 D:无产阶级先锋队9、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
A: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 B:人类命运共同体 C:和平发展的国际关系 D:合作共赢的国际格局1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法制体系 B:法治体系 C:法制 D:法治1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A:治理能力现代化 B:实现现代化 C:治理能力国际化 D:国家监督体系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中国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中国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弘文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20年第7期弘文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在艰苦奋斗之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之憧憬的社会理想就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变为现实。
这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永载史册的伟大历史节点。
此时此刻,全面审视、着力推进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一个不可脱离的重要维度在于——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中国梦”的角度看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中国梦”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深沉价值追求,“小康社会”则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
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并加以具体化、明晰化,目的就是激励全党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而接续奋斗。
“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此前,党的十八大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的新指标。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同时还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所熟知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首次并列论述。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四个全面”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四个全面”作者:李英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03期【摘要】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四个全面”的重大的战略思想。
“四个全面”分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党和国家当前及今后的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
认真贯彻和学习“四个全面”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四个全面;中国梦一、“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四个全面”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继承和丰富了党的十八大的精神,是对新的实践的理论总结。
它的提出是一个历史过程,“四个全面”各有其特定的内涵。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是第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
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上,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建成”。
“确保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使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更加明确,时间更加具体,任务更加紧迫。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邓小平在南海边设立了经济特区,中国开始正式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决策。
至此,中国的改革不断发展。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就对我国的改革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4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为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以历史悠久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为了实现中国梦、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需要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家,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小康社会是一个广义概念,通俗来说,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过上好的生活。
这种生活不止是物质上的丰富,还有文化、精神、义务、责任等方面的丰盈。
而现代化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必由之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中国,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带动信息化,而信息化又通过网络、智能化、虚拟化等方式支持城市化、工业化,同时还推动了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现代化,这进一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为了实现现代化,又进一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积极拓展经济领域,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等。
从而在物质领域基础上,让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水平都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同时也重视人民的文化、精神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发展。
这种做法体现了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注重和人文精神和社会公益等因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避免了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弊端。
在一些国家中,现代化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经济极度悬殊。
但在中国,这种情况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调整。
政府实施了改革开放等政策,语重心长、全面化、多元化地培养了社会主体的竞争力,通过可持续发展计划,进一步推进了现代化进程。
这些努力使得中国摆脱了经历过的无数次动荡,建立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为中国继续发展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推广现代化的理念和模式,深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总的来说,现代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全面化、有效、适度的政策、具有竞争力的社会主体、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和防控风险的保障建设等能力的提高,以此为支撑,中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建设。
时期的中国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时期的中国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理念,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密切相关。
时期的中国梦是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美好追求,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目标。
本文将从时期的中国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时期的中国梦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这是一个广泛的梦想,涵盖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
时期的中国梦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意味着要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目标和重要里程碑。
小康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
经济上,要实现全面小康,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政治上,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稳定。
文化上,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软实力。
社会上,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生态上,要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美丽中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改革创新。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推动改革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和机制,提升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推进协调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协调发展就是要增强经济、社会、环境等各项发展之间的协调性,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互促进。
增进人民福祉就是要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坚持共享发展,提高人民的获得感。
共享发展就是要实现发展成果的广泛惠及,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就是要关注民生问题,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幸福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和措施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4/2017 年 08 月 (上)共产党员言要闻要李 晓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26日至27日在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
习近平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
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作者:吕湛忠来源:《红广角》 2015年第4期(广东)吕湛忠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他说:“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①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密切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初在中央党校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讲话中全面辩证地梳理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党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强国富民之路,先后提出并不断完善了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并把这三者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举措,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宽阔的历史视野和睿智的哲学判断。
一、全面认识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邓小平提出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道伟大探索进程的不断深化。
1.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标准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小康社会”是在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他用“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他还解释,小康就是达到一种吃不好但可以吃饱的状态,意思是不会像发达国家一样那么富有,但是我们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的一种温饱型社会。
②从这个谈话中可见,邓小平当时是把中国的奋斗目标定位在“中国式的现代化”,他用“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来描绘“中国式的现代化”。
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今天的梦想,源于古老的向往。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国家纲领同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作了完美的结合。
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
在的倡导下,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是量到质的飞跃,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遥遥在望,我们唯有坚定信念、万众一心、奋力进取,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在党的十八大闭幕仅仅15天之后,总书记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重温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和辉煌,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与探索。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他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XX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总书记的讲话,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包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包含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包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梦,都在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为实现中国梦应尽的责任。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伟大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宏伟目标,目的是要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全体人民的奋斗。
首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经济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支撑。
实现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实现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
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实现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要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
要加强党内民主,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要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加强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的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民主化。
只有实现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实现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要加强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
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只有实现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第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
实现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