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河北省安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安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安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经二首[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关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分组畅谈
集体交流
齐读感知
整理笔记
学生在音乐中吟诵两首诗歌,再次感受美。
实现学生生活和语文学习的结合,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吟诵,和课堂的开头实现呼应,再次实现音乐和文学的整合,感受韵律美。
作
业
设
计
1.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诗经》中的诗歌
2.鲁迅先生说“别为了单纯的爱而把人生的一切都忘却了”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学生早恋的看法。
(3)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导入语: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①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②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听读、指导朗读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和诗歌内容。
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两首诗歌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通过学生的读、思、品、说,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分解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达到了课堂预期的效果。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教学 目标 《诗经》两首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 分析 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型 新授课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文学常识简介(略)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
只选一个场景。
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2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谁能够来谈一谈?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品情况。
(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文章所选的两篇分别属于“风”中《周南》、《秦风》。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2)“诗六义”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3)简介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彼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三、学习《关雎》1. 《关雎》简介《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大体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拍特点。
3.深切明白得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4.正确熟悉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制造性地运用朗诵手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到效。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连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那个地址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咱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敞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前人以为通过《诗经》教化,能够令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乃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咱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朝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份。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绩,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进展有着深广的阻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教学《关雎》一、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一、听配乐朗诵,正音释义。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芼(mào):挑选。
寤寐(wùmèi):那个地址指日日夜夜。
秋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诗经》两首关睢蒹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生字识记雎(jū):用于古人名,如X雎。
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
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
本文取此义。
2.(cān):①进见,谒见。
如:参拜。
②封建时代指弹劾。
如:参劾。
3.(shēn):人参。
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
如:差数。
②稍微,较。
如:天气差暖。
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
如:差得远。
②错误。
如:说差了。
③缺欠。
如:差点儿。
3.(chāi):①派遣。
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
如:公差。
4.(cī):等级,等次。
“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
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
寐(mèi):睡。
如:假寐。
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
葭(jiā):芦苇。
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如:溯流而上。
本文取此义。
2.往上推求或回想。
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
如:晨露未晞。
本文取此义。
2.破晓,天亮。
如:东方未晞。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2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谁能够来谈一谈?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品情况。
(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文章所选的两篇分别属于“风”中《周南》、《秦风》。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2)“诗六义”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3)简介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彼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三、学习《关雎》1. 《关雎》简介《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文本分析】《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蒹葭》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课前播放歌曲《关雎》,营造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生:春天。
生:希望。
生:爱情。
师: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师: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师:善于查阅资料,好。
《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三、研讨
理解诗意: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读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学生口头描述所想象到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在秋天的寒气笼罩下,呈现一派萧瑟之感。晶莹的露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寒霜。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茫茫的秋水泛起点点的寒波。
四、探究
鉴赏诗境:诗中怎样表现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执著追求?引得我们如此心旌摇荡的伊人,他是谁?
男女生交替读全诗,读出美感,读出诗意。
欣赏古曲吟唱,唱一步体会诗意。
七、作业
选取《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利用网络查找阅读《诗经》中的其它篇目
利用网络课后拓展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抓住九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一心理特点,伴着舒缓优美的视频音乐《在水一方》,深情的语言,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入境。通过校园资源音乐库的视频音乐,实现助学助教功能。听读、自由读、赛读,使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美、情感美、音乐美。利用校园资源音乐库功能,自选音乐配乐朗读,不同的音乐选择,代表了学生对阅读文本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互相讨论,教师适度点拨及时调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领悟诗歌主旨。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理解诗歌主旨,突出重点,理解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突破教学难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四课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理解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课件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仑美奂世界。
同学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源自《诗经》。
今天我们就走近这部最早的诗歌总集。
导入二:背景型【设计意图:背景引入,学生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 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导入三:激趣型【设计意图:用古诗词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学生朗诵这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呢?对,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诗经》,看看《诗经》中又是如何描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的。
课堂实录《关雎》一、教师激趣。
教师讲述:面对美好的人或物,人们都会产生爱慕之心,这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所谓的“梦中情人”就是我们对心中爱慕之人称谓。
而之所以是“梦中情人”,就是因为在日程生活中我们求之不得的爱慕着的人。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代先民们通过优美的诗章,记录了他们最求爱情而不得的过程,情感细腻,真切感人,如《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大家想不想具体了解追求的过程如何?追求的结果又怎样呢?那么,请大家大声朗读《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歌起源及《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2)了解诗中运用的“兴”和重章叠句等创作手法。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关雎》音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
那么,诗歌的源头在哪里呢?(学生回答)《诗经》,尽管它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留有它的踪迹。
大家知道“之子于归”的意思和出处吗?(学生回答,教师提示)这节课,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诗经》简介1、“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
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
到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2、“诗六义”“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xìng)。
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作品分类:“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
表现手法: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引自朱熹《诗集传》,下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doc
第二十三课《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二、【重点难点】1.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彖。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壳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关雎〈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屮7k恒的主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来再次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二〉预习展示《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Z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
《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 很富有现实精神。
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白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关雎》是《风》Z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5、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
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诗经》两首《关雎》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4.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理解这首古诗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四、教法和学法:诵读法、师生互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宋年间,辽国使者出使大宋,这辽国使者对大宋朝文人的才学早有所闻,于是,想以他本国一直无人能对的死对来为难他们。
且听他出的上联是:三才天地人……,(多媒体显示)串讲:这上联一出,只见当时在朝的文武官员个个面面相觑,摇头叹息,同学们,难道真被一小国使者难住了不成。
我们来对对看,怎么样?不过,同学们对联接触得可能不多,我给大家提示一下,“三才”最早出自《易经》,“三才”的内容是天才、地才、人才。
那什么内容也包括三部分?请大家打开书本仔细阅读《诗经》的注解一,你也许能马上对出下联。
(学生看书,教师提示学生勾画重点)串讲:有谁能对?(《诗经》风雅颂,很不错,你已是半个东坡了。
)明确:幸亏我大宋朝有博学多才的东坡先生在,只见他略一沉吟,对:四诗风雅颂(多媒体显示)《诗经》将大雅与小雅,合称为“雅”,故此将“风雅颂”称为“四诗”。
三对四,天地人对风雅颂,非常工整,得此对句答复,辽使为之赞叹惊愕,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风”指什么?“雅”指什么?“颂”指什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串讲:最能代表《诗经》成就的是“国风”。
“风”注解上说是“地方歌谣”那到底是写什么内容的呢?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来看《诗经》的首篇“关雎”,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风的特色。
(二)理解主题1.范读全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多媒体显示)2.自由读(注意注释中的字音) 朗读指导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并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要拖长读,显出声音的回环和谐。
3.齐读(正音、停顿:关关/雎鸠) 整体感知提问:诗也就是歌。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风中的诗都是地方民歌。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爱情)4.是男子追求女子呢,还是女子追求男子?何以看出?(多媒体显示)问:“好逑”、“窈窕”是什么意思?(君子好逑,注意“好”的读音为第三声,因为意思为“理想的配偶”不是喜欢配偶。
“窈窕”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
) 串讲:男子追求女子,经历哪些过程?这整个过程我认为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也可以说是爱情的三部曲。
(多媒体显示主题内容分析)5.请同学们仔细研读,哪三部(哪三个阶段),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
学生讨论:(相爱或相恋,相即互相,是双方的。
这是两相情愿吗?)明确:钟情(多媒体显示)哪几句诗写的是这一阶段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逐步显示)串讲:钟情于女子以后,第二阶段呢?用什么词语来概括?哪些诗句?(多媒体显示)“寤寐”“思服”什么意思?讨论后明确:追求 (多媒体显示)串讲:你认为追求的结果是怎样的?理由呢?这一阶段用什么词语来概括?讨论明确:结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多媒体显示)“友之”“乐之”是什么意思?对这个结果历来有争议。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也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的结果,也就是结合了。
理由是:钟鼓是我国古代的大型乐器,不象现在的年轻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阵。
撞钟击鼓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场的,只有贵族在迎娶新娘时才有如此隆重的场面。
用琴瑟来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
现在,也还用琴瑟之和来表现夫妻和谐。
当然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6.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否概括本诗的主题?(歌颂对爱情的忠贞)(多媒体显示)7.有感情地朗读。
(三)赏析艺术特色(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兴串讲:刚才我们在分析诗歌内容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几句诗我们始终没有提到。
我们先看第一句:导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什么关系?(引出)(多媒体显示诗句)串讲:这在表现手法上,叫兴,或者说托物起兴。
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
托什么物兴的又是什么?(托“关雎”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为何不说“关关乌鸦”却说“关关雎鸠”换句话说,所起兴的事物和所歌咏的事物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看注解“雎鸠是一种贞鸟”鸟类一般是群居的,而雎鸠却有固定的配偶,也就是一夫一妻,这说明爱情的忠贞。
同时就预示着这首诗的主题——赞美忠贞的爱情。
由此联想到世间美好的婚姻爱情。
它在诗中的作用很重要,可以寓意、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等。
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请同学们在以下几节中找找看,(先言什么,兴什么?) 讨论明确: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
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
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根据分析多媒体逐步显示)2.比、兴经常和比结合使用,在兴的同时,又有比。
所谓“比”,简单地说,就是比喻。
(多媒体显示)我们刚才分析“兴”时,同时就有“比”。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比喻淑女的难求。
3.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手法:赋,所谓“赋”,是铺陈其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叙述和描写。
这首诗也大量的用了赋这种表现手法。
同学们,能找到吗?(全诗写爱情故事就是用了“赋”)。
四、欣赏音律(音韵美)1.重章叠唱现在我们分组对读,来思考一下《诗经》在艺术上具有什么特点?(反复)师:对,有哪些句子是“反复”?明确:第二章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下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左右毛之,只改了一字,准确地说应该是“重章叠唱”,(多媒体显示)这种手法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深远,如现在的歌曲,在高潮部分再三反复,这是为什么?这样唱才觉得过瘾。
使的诗篇回旋跌宕,造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突出了诗歌的形象,取得情深味长的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这正是民歌的一个特色。
(如好一朵茉莉花)2.偶句入韵在音韵上,除了重章叠唱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再读诗歌(押韵)我们以第一小节为例,看看有哪些韵脚?押了什么韵?首句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下文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全篇三次换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3.双声叠韵师:诗歌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参差”是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四)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多媒体显示)请阅读下面几首诗歌,分析它的表现手法。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齐读,思考:这首诗继承了《诗经》哪种表现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答案:(兴)(其他几首用同样的方法。
)《秋浦歌》(其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比兴)《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赋)《红烛》闻一多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红烛啊!……(重章叠唱)(用启发性朗读学生很快能回答)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的深远:从汉乐府到唐诗、宋词,甚至现代诗歌。
六、小结《诗经》“六艺”。
七、自由读,并且背诵。
八、语文实践活动: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这下,我们也当一回诗人,再现《关雎》一诗的意境和主题,写一首新体诗,字数不限,句式长短不作要求,只要有诗味就行。
至于押韵,感兴趣的同学可尝试一下。
九、结束:音乐欣赏最后,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关雎》的音乐美。
《蒹葭》一、引入课题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播放幻灯片3)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1.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 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3. 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4. 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感知内容1.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
)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听读诗文:现象诗歌的画意美。
1. 引导: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语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诗情画意”这四个字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
下面,请先听老师配乐诵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2.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3. 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4. 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5. 审美提升: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