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件9: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个现代特大都市的雏形已显
今天的深圳 一夜崛起的城市
据统计: 28年间,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27.3%。
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 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 窗口。” 在深圳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 就是放不是收。 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 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 ……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特区的创办
1.背景
“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1978年10月24日,邓小平乘敞篷汽车参观日本日产汽车公 司的车体车间和装配车间。
“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1978年10月26日,邓小平乘新干线“光-81号”超特快 列车赴京都访问。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上海曾流传“宁要浦西一张床,不 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这种局面的 进入改9变0年得代益,于中国国对家外的开哪放一的决区域策开?始目由的沿 海向是内什地么转?移。
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 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4月18日,李鹏同志在上海宣布:中 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 开发。
浦东 洲
珠江三角洲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显 示出我国经济发展的 “弓箭战略”:即以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为 “弓”,以长江经济 带为“箭”,而上海 及浦东即是“箭”的 “镞”,射向太平洋。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中中税华国区第第─一一─楼塔外””高桥保税区。 全国唯一一东个金方以茂明“大珠金厦电融视贸塔易”命名和定位的开 发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 第一台“99中9”国市第民一救条助磁电悬话浮。铁路 浦…东…新区成为我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C
2.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 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 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 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 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及时训练: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 速发展。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 元,世界排名升至第三位。年实际利用外资额 从1979年的30.6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606.3亿美 元。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已有450家落户我国。 目前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其原因有 ①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②我国对外开放政 策水平不断提高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④各国经济联系密切,谋求共同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些?
国际背景:1、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背景 1、十年“文革” 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伟大国策 已经制定。 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 已经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
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 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 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 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 策。
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问题探究 :
我国决定对外开放国际国内背景有哪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沿江和沿边开放港口或城市
塔城 伊宁
黑河
满洲里 珲春
重庆
武汉
芜湖
瑞丽 河口
岳阳
Hale Waihona Puke 东兴九江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塔城 伊宁 乌鲁木齐 银川 西安
黑河 满洲里 珲春
长春
呼和浩特
西宁
拉萨
长沙 瑞丽 贵阳 昆明 东兴 河口
(2015·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10)1992年,中 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 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 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 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 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2013·江苏南通、泰州、扬州、宿迁二模·11)1990年4 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上海宣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 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这一决定,体现了党和国家( )
A
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构想 B.拉开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序幕 C.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尽快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决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 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历史性的跨越
伟大的历 史性转折
4特区,14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 开放区,海南特区,开发开放浦东
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 阶段
92南方谈话;十四大确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南方谈话 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五大
A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开放体系初步形成
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洋……
塔城
满洲里
黑河 哈尔滨
伊宁
长春 珲春
乌鲁木齐
呼和浩特
沈阳 秦皇岛 大连
银川
天津
石家庄
烟台
西宁
太原
青岛 济南
兰州
连云港
西安
郑州
武汉合肥
南京南通
芜湖
拉萨
上海
成都 重庆
浦东 岳阳 九江 杭州 宁波
温州
“带龙动“战龙略”尾: ”以 ―上―海西瑞丽为北“西昆龙南明 头的”发贵,展阳 南长。宁 江长珠沙为海广州“深南昌圳龙汕厦头福身门州 ”,
⑴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⑶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
优惠和方便。
一、伟大的对历外开史放转格折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979年7月,中央在深圳、珠海创办“出口特区”
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的深圳、珠海、 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12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 成立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
3.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
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知识密集; 作用: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 重要场所,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沿江开放的龙头
1990年4月,上海正式宣布开发和开放浦东。中立 挥手者为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同志。
对一外、开伟放大政的策历的史国转内折背景:
1、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对外开放 3.“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将党的工 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 特区的建立(1980年) 2.海南建省及经济特区的建立(1988年)
海南
厦门 深圳
汕头 珠海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 特区的建立(1980年) 2.海南建省及经济特区的建立(1988年)
3.特点
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体制。
(实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 特区的建立(1980年)
2.海南建省及经济特区的建立(1988年) 3.特点 4.成就
“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大力引进 外来资金与技术,产品以外销为主; 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生产目标。
前对 的外 深开 圳放
今日深圳
今日深圳
汕头
深圳
珠海
厦门
海南
1992年,在特区,外商实际投入占全国外商实际投 资的29%,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年)
天津 秦皇岛
大连
青岛
烟台
连云港
南通
上海
广州
厦门 宁波
深圳
北海
温州
汕头
湛江 珠海
第一台“999”市民救中助国电第话一…条…磁悬浮铁路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对外开放形 成了怎样的局面?具有什么特点?
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 放区——沿江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 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全方位: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从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 天津 、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 (1)设立:1984年,开放_____ 口城市。 经济活动 的权限,对外商给予政策上的 (2)内容:扩大对外开展_________
主题一
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发展
【探究讨论】 材料一
材料二
2012年深圳市的生产总值超过了2 000亿美元,人均
GDP近2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人民币,每平方千米 产出超过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4 667.8亿美元,其中出口2 713.6亿美元,实现二十连冠。 请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
标志。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
提示:标志: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目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和利用
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
2.结合材料二,指出设立经济特区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外向型
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
和示范作用。
(2)特区的设立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全国提供了宝 贵的经验,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要点归纳】 经济特区的特殊性以及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特殊性:
(1)经济结构:特区的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外商投资经济所占 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 (2)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手段,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系。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8年4月,中央决定进一步扩大我国沿海 开放区的范围,共140个市、县,其中包括杭州、 南京、沈阳三个省会城市。至此,我国沿海开放 地带显著扩大,市、县增加到288个,面积增加 到32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 1.6亿。这些开放 城市和经济开放区,连同特区形成我国对外开放 的前沿地带,使我国东南部沿海已经形成了“经 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 开放县—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 开放格局。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的“突 破口”。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 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 的认识。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5年后,中国 先后决定在长江三角 洲、珠江三角洲和闽 东南厦门、漳州、泉 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 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 经济开放区。
开放特区的目的
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港区联动” 取得突破,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物流 等功能不断拓展,海港与空港的口岸功能和 枢纽功能逐步增强。经济总量、销售收入、 税收总额占国内15家保税区的一半,集装箱 吞吐量达1200万标箱,占全市2/3左右,成为 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重要口岸和物流枢纽。
上海市
拓展阅读
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 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含义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 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目的
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 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 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点 在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
济管理方法。
昔日深圳
开放后的深圳
先后设立的经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 特区条例》,宣布:反战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 交流,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 出327.5平方千米、6.7平方千米和1.67平方千米 区域,设置经济特区。12月10日,国务院又正 式批准成立厦门经济特区,面积为2.5平方千米。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会议决定划定 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课件7: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 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自吴敬涟《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开 材料三 2 (韩经国、济新上加坡:等国经)抓济住西全方球发达化国家进因程产业的结构加调快整而,向发展
放 中国家转移劳动亚密洲集型“产业四的小机遇龙,适”时的调整腾经济飞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以
10%的速度猛增,迅速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国家……被西方国家称为“70年代的
──邓小平
思考:浦东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开发放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 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 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 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 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 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 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及其特点; 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讲师的材角料色概一述 现在成人的的学世习界特点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异常方情国况的家处产理 业革命以后变得落
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
对这个全新的事物不理解,甚至怀疑
。有人问:把外国和港澳的私人资本引
进来,符合马列主义原则吗?有人问:
是 特区会不会成为新的“租界”和“殖 红 民地”?还有的人甚至认为,特区除 是 了那面飘扬的国旗是社会主义的,是 白 红色的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资本主义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步骤)1. 创办经济特区(1)过程(史实):①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①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③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④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意义:①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②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从1984年开始,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开始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划定一定区域建立。
5.开发和开放浦东(1)决策时间:1990年。
(2)目的:①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意义:①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②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加入,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温馨提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特殊的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主要表现在特殊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问题导思】1.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地域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答案:特点:集中在东南沿海(福建和广东)。
原因: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毗邻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历史上海外交往、贸易的传统,交通便利;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以依托,海外华侨、外籍华人众多。
►预习检测1.下列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A.以引进外资为主B.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C.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D.以加工出口产品为主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形成时间21世纪初。
2.体系构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90年代初开发前的浦东
1990.4.18,国务院 总理李鹏在上海宣布中 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 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 发。
浦东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 化工业基地,并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
“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概况: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 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 口产品。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开发和开放的目的 2、浦东开发和开放的条件
3、浦东开发和开放的意义
浦东位于黄浦江 以东,面积556平方 公里,是上海面积 的1/12,历史上黄 浦江两岸没有桥梁 和隧道沟通,浦东 虽与繁华的上海外 滩、南京路仅一江 之隔,但经济上远 远落后于有“东方 小巴黎”之称的上 海老城区。以至于 人们“宁要浦西一 张床,不要浦东一 间房。”
大连 烟台 环渤海地区
【巩固练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 本目的是 A.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学习发达国家经营管理方法 D.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A
2、中国19世纪对外开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对外开放的主要不同在于 A、是否向所有国家开放
B、是否只是部分开放
汕头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秦皇岛 天津
青岛 连云港 长三角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厦门 深圳 珠海 广州 汕头 闽东南 北海 湛江 珠三角 海南 福州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当年浦东 沿江嘈杂拥挤 的危房、简屋、 棚户以及沿江 码头、仓库、 堆栈。
从浦西眺望浦东(1994年)
从浦西眺望浦东(今)
浦东金融区林立的外国银行。 中国成为全球金融投资商趋之若鹜的地方
“中国第一塔”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区 东方明珠电视塔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 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 ……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对外开放卷》 问题2:试分析中国发展经济在国际上的有利条件?
•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剩余的资金、 技术、管理经验。
一、对外开放的目的
目的:是为了引进境外资金、先进 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 主义经济。
二、对外开放的进程 (一)格局
•80年代看深圳 •90年代看浦东
内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 大决策;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 头、厦门四经济特区; 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90 年代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0年,开放浦东; 1992年,开放沿江城市和内地省会;
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
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 通过世博会了解到当代中国 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 不仅只有美食和功夫,原来开 象不到的成功。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放的中国是如此精彩,他们都 (浦东开发)决策高明, 为中国的巨大发展而惊叹。 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 ——美国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秘书长林学文 中国的一大奇迹。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在大规模、高强度、快速度的开发建设中,浦东 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 发展。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 金茂大厦
“中国第一塔” 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
4.上海浦东为龙头的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1)时间:1990年 (2)目的: ①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飞跃。 中央政府给予浦东新区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 优惠政策,除实行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 区所实行的有关减免关税、所得税和进出口许可证等 优惠政策外,还特许外商在浦东开办金融机构和百货 商店、超级市场等第三产业,并允许上海设立证券交 易所,发行股票,以及扩大投资审批权和实行外资银 行经营人民币业务。
(1)问题: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这些地方设立经 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37期报纸难点突破① ①靠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交通便利(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 ③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④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⑤许多华侨、华人多祖籍在此,便于引进资金技术 中国历史上有”闯关东””下南洋”,南洋主要指 东南亚地区,很多 广东人和福建人背井离乡去了东南 亚,因此,现在的广东和福建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侨 乡”,在获得海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有得天独 厚的优势。
对外贸易的扩展—加入世贸组织(WTO)—2001年 12月11日
2001年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在多哈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
思考: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 有哪些区别?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一步:拉开序幕——1979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广东、 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 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满洲里
塔城 伊宁
黑河
长春
珲春
乌鲁木齐
银川 西宁 拉萨
呼和浩特 秦皇岛
天津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瑞丽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青岛 连云港 长三角 南通 上海 万县 宜昌 武汉 重庆 九江 温州 宁波 长沙 福州 贵阳 厦门 昆明 深圳 东兴 珠海 广州 汕头 闽三角 河口 北海 湛江 珠三角 海南
【思考探究】
材料一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 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 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 背景和意义。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 了重大反响。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 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 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 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开放: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 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 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
大连 烟台环渤海地区
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 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 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是指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且不断向内地延伸。 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 文化等领域开放。 “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 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 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 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 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面”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 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 个扇面”是指 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 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 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 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
二,中国走向世界,加入WTO
二,中国走向世界,加入WTO
历史渊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 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 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 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 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 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 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 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 前身:1948年1月1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 • 实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 统一市场。 •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
WTO机遇与挑战
机遇: • 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维护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新的增长机遇。 • 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挑战: • 随着关税降低,民族工业面临严峻考验。 • 面对西方高技术产品的竞争。 • 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
环渤地区
长三角
浦东
闽三角
珠三角
一,对外开放的发展
1,经济特区的创办 •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 1988年,海南省。 2,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 3,1985年以后,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开放区。 4,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
环渤地区
长三角
浦东
闽三角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国际: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日本、西方等国家差距拉大。
国内: 1、历史经验的总结,闭关自守造成中国的落后 2、文革的破坏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心思治。 3、国内建设缺乏资金、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引进与利用外 资的需要) 4、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 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的飞跃。 18年前,浦东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开发区,比深圳晚了10年;开发时,中国正逢经 济的重大转折,国际舆论对它投怀疑票;它基础差,与大上海繁荣的外滩一江之隔,却是农田 遍布。18年后,浦东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中国 改革开放的象征”。 第一代浦东建设者赵启正这样表述:“浦东开发是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它的总谱是邓小平 谱写的,指挥是党中央和上海市委,我们有幸成为这个大乐队的演奏员。”
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浦东新区已成为上 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 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的重要标志。
开放体系形成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喀什 1980、1983、2010 1984 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 州、广州、湛江、北海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闽南金三角)以及辽东 1985 半岛、胶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等沿海地区
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有三大背景: 第一,接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需要。 第二,特区成功经验的推广和放大。在沿海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特区试 验成功后对外开放战略的组成部分。 第三,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城市的优势,将对外开放与发挥国内工业基础相结合 的尝试。 存在问题1、优惠政策作用弱化、2、土地空间制约发展3、管理体制不统一4、缺少相应的法规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设立:1980年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一夜崛起的城市)、、、;1988年成立经济特区(最大)。
2、作用和影响:(1)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
(2)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对沿海地区实行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1、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地区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
从1988年起至2007年3月,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有连云港、南通、南京、苏州工业园区等。
2、它以、、为主,这些开发区汇集了和具有的特点。
3、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学习、提高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的重要窗口。
三、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后,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主要有三角洲、三角洲、地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
到年从南到北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四、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目的:以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把上海建成国际中心之一,带动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2、结果: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
经过十多年开发开放,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
五、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形成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水陆交通方便,邻近港澳台,便于连接国际市场;(2)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3)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4)都是著名的侨乡,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5)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二、经济特区与其它地区相比特别在什么地方?它与特别行政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1、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对 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 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 ,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 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我国的经济特区“特”在( ) A.政治制度不同 B.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不同 C.权力大于其他省区 D.与中央关系不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3、沿海经济开放区 (1)措施 ①1985年以后,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②1992年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③20世纪末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 (2)作用 深化……促进……带动……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4、经济技术开发区 (1)概况 1988年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49个国家级经济 技术开发区。 (2)目的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特点 汇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知识密集。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4、浦东开发的成就 成为……基地……增长点……重点和标志。
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
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
的桥梁”。
四、对外开放的格局
满洲里
塔城 伊宁 乌鲁木齐 银川 西宁 拉萨 呼和浩特 秦皇岛 天津 青岛 环渤海地区 连云港 南通 长三角 上海 万县 宜昌 武汉 宁波 重庆 九江 温州 福州 长沙 厦门 贵阳 昆明 深圳 广州 东兴 汕头 河口 北海 珠海 湛江 闽三角 海南 珠三角 大连 烟台 黑河 珲春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4、作用(影响) (1)经济特区是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2)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 田”; (3)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 破口”。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旳初步形成
• 什么是经济特区? • 为何要建立经济特区? • 最早旳经济特区有哪些? • 为何要在这些地方建立经济特区? • 经济特区“特”在哪? • 经济特区有何发展? • 北京有无“特区”?
一、什么是经济特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旳、中华人民共 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旳、在经济上 给与一定特殊政策旳行政区域。
二、为何要建立经济特区?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 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旳经济,在深 感中国已经落后旳同步,他深刻地认识到: “环顾全球,今日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旳国 家,没有一种是闭关自守旳。对外开放旳政 策是中国旳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旳, 中国旳发展离不开世界。” 经过对外开放, 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旳差距,被写入了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旳文件。
广州三件宝旳重大变化: 老式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结合身边旳生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给你 旳家庭带来了哪些变化或影响?
汕头
闽三角
珠三角
经济特区
海南
八、北京旳“特区”
• 国家级开发区 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 市级开发区 • 区县园区
北京市开发区别布
中关村科技园
• 作为我国第一种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 30%以上旳增长速度。2023年,实现技工 贸总收入1679亿元,整年完毕增长值326亿 元,工业总产值(现价)1067.6亿元,出 口创汇20亿美元,上缴税费61.6亿元。对 北京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成为 北京市经济发展旳主要增长源。目前园区 拥有新技术企业超出8000家,技工贸总收 入超亿元企业180家。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习目标:1.能说出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重点)2.能说出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特点。
(难点)学法指导:阅读教材并在地图册上查找我国创办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上海浦东的地理位置。
课前热身: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______两地试办“出口特区”。
(2)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_____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3)1988年,设置_______经济特区。
2.特点(1)有较大的___________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______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_________为主。
(4)对__________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1)特区在发展_________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_______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设置: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______、引进______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设置:1985年以后,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_______。
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____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范围: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
(2)目的:引进外资,生产__________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4)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_______的重要窗口。
课件11: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堂练习
1.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
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C)
A.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下午4时50分,邓小平一行登上建成开业不久的罗湖国际商业大厦, 来到22层的顶楼天台,从东南西北不同方向,眺望出具规模的罗湖新 城区。邓小平指着马路对面一个工地问,那幢楼要建多少层?梁湘说, 那幢楼叫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设计要求建53层,顶部设有旋转观光圆 形大厅,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物。邓小平听后满意地点点头。
——王丛标《邓小平与深圳特区》
1984年邓小平来到南方,来到深圳,看到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 今天的大都市,看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小平摁不住内心的激 动,写下了这样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实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 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吴思、李晨《转折:亲历中国改革开放》
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新中国社会风尚和习俗变迁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
THANKS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3.高二某班学习小组针对新中国一段经济发展历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围
绕下列标题制作了成果展板:乡土星火,意料之外显活力;特区先行,南
下深圳开窗口;企业元年,各路英豪齐登场;治理整顿,南巡春风再出发;
风景独好,中国制造显威力。据此推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四、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3、掌握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被迫开放的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今天我们又主动开放,与世界市场接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这两次融入世界市场?”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三、主要问题及知识重难点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经济特区是怎样建立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教学重点是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难点是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搜集体现改革开放成就的影像资料,改革前后深圳、上海等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巨变的图片,反映本地对外开放成就的图片或文字材料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预习思考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形成的步骤;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查阅资料,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有哪些,认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取得的成就。
准备一张中国地图。
五、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
以此为突破口我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参照经济特区的一些做法而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走出去”战略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
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六、教学预期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
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
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播放《春天的故事》片段,同时显示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显示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过程】一、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又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呈现本课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经济特区是怎样建立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的学习方向。
二、对于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经济特区是怎样建立的?”显示第一目“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对于这一标题大家的疑问有哪些?显示:1、为什么要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2、何为经济特区?3、为什么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为经济特区?4、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先由学生抢答,后教师总结。
1、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情况,是否能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作答。
教师显示材料: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材料二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
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江泽民在香港“’2001《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以此分析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2、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3、显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点明经济特区的具体位置。
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①靠近国际市场。
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
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
厦门还面对台湾。
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⑤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4、显示1980年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和1988年设立的海南经济特区的开放前后的图片。
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 050项,外商企业13 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于是,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三、显示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的亲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正因为这些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开放区域创造了条件,也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开放的决心,那么进一步开放的第一步就是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显示第二目“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后显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以及1985年后开辟的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请学生看图并根据教科书“学思之窗”提供的史料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四、到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区域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就是实现这一战略转移的第一大决策。
显示第三目“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播放浦东开发的有关录像片,同时设问:1、浦东开发的目的?2、浦东开发的条件?3、浦东开发前后的变化?先由学生抢答,后教师总结。
1、建立浦东新区的目的是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这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
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对第3个设问的回答可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对录像片中内容的描述或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搜集的资料等。
五、再次显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设问:“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教师可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作适当解释:“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一是通过发展外资经济、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利用外资、发展国际劳务合作与国际旅游业、跨国经营等各种方式与渠道,使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
二是由一般加工工业开放逐步拓展到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金融、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六、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同时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