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6课 鸿门宴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一:高中语文必修1:第6课鸿门宴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互动2: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
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
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
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
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6课鸿门宴(一)作者简介天汉二年(公元前99),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兵,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却听说他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兵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学设计
单位:
濮阳县职业
技术学校
年级、学科
高一语文
课题
《鸿门宴》
教材分析
《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也是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的序幕,课文虽是节选,但故事情节不仅相对完整,而且跌宕起伏,张弛有致,引人入胜,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两大军事集团几位重要人物均登场亮相,因此课文赏析的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综合高中班的学生,他们面对着升学,有学习的欲望,但基础差,底子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情感目标: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学会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不要盲目自大、刚愎自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归纳本文知识点。
用优美而有气势的语言导入本课,为本节营造一个气势磅礴的情感氛围,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文言知识大比拼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各小组长领取任务,分组回答。
利用砸金蛋的游戏形式,完成本文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激发学生兴趣。
鸿门宴上说项羽
梳理故事情节:宴会前曹无伤高密,项伯游说;宴会中:范增示意,项羽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项王赐座。宴会后,刘邦逃席,张良留谢。
2、准确理解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在情节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小组分工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课前查找资料,全面把握项羽的性格。
合作探究---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共同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三) Word版(已纠错)
《鸿门宴》一、学习目标: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3.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二。
学习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三。
学习难点:注意作者运用对比衬托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四.学法导引1.阅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感知人物语言、行动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2.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3.归纳文中文言词语,特殊句式4.合作交流,解决疑难五.学习时数:三学时【资料链接】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0 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8 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
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 年的历史,分本纪(12 篇)、世家(30 篇)、列传(72 篇)、书(18 篇)、表(8篇)等五种体裁,共130 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背景知识:《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教学设计13:第6课 鸿门宴
鸿门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3)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4)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先作预习,初步了解课文情节(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3)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
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计】《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在把握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段,同时归纳整理相关的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学习课文最后三段,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了解《史记》及作者司马迁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世家、书、表、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的体例:①起始年代——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②文章篇数——130篇,共计五十二万余字③史书体例——书(8),表(10),本纪(12),世家(30),列传(70)④体例释疑——重点明确“本纪”“列传”“世家”的记述对象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可从“绝唱”与“离骚”入手,明确《史记》在历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崇高地位绝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作品②生前最后的歌唱离骚: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③与“国风”并称,泛指文学作品。
【人教版】2018年高中语文必修一:全一册优秀教案第6课鸿门宴(学案)
第6课鸿门宴学案1文本研读1.实词(1)通假字①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要.项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令将军与臣有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因击沛公于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秋豪.不敢有所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具.以沛公言报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而听细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将军战河.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①军⎩⎨⎧ 沛公军.霸上: 从此道至吾军.:②言⎩⎨⎧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③幸⎩⎨⎧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④去⎩⎨⎧ 亡去.不义: 相去.四十里:⑤当⎩⎨⎧ 当.是时: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⑥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君安与项伯有故.:⑦如⎩⎨⎧ 不如.因善遇之: 沛公起如.厕:⑧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其意.常在沛公也:⑨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杀人如不能举.:⑩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置.之坐上: 乃置.酒大会宾客:。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6课 鸿门宴 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强化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如“谢”“意”“之等”,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细读文本,通过品味人物语言, 因言会意,品出文章的内容意韵。
课时重难点:品味语言, 因言会意。
教学方法: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拔相结合;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宴”字导入,激“宴”会之趣“宴”:1、以酒饭款待宾客。
2、聚会在一起吃酒饭。
鸿门之“宴”,谁敢赴之?但如果是那些不怀好意,会被设计陷害甚至暗藏杀机的宴会,你还敢去吗?没错,刘邦就敢去,不但敢去,还靠着他亲家项伯的帮忙和三寸不烂之舌从那个刀光剑影的宴会上成功逃脱,不得不让人佩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鸿门宴》的字里行间去体会宴会上的的“对答如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研讨的重点---品味与咀嚼人物语言二、从“宴”字切入,陈“宴”会之事1、项羽为什么要“宴”请刘邦?明确:“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重点解析“王”)2、刘邦知道项羽要在鸿门宴上杀他吗?明确:“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重点解析“夜”“之”)3、刘邦知道项羽要在鸿门宴上杀他,他还来干嘛?明确:“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重点解析“蚤”“谢”)4、至鸿门后,他是怎么解释的?解释后项羽有什么反应?明确:“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重点解析“意”和“郤”)5、项羽集团有没有采取什么斩首行动?结果如何?明确:有;“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结果:“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重点解析“若”“寿”和“翼”)6、命悬一线之际,刘邦集团和刘邦分别采取什么行动?明确:“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刘邦:“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并“间至军中”。
设计意图:言、文并进,将文字寓于文脉的梳理之中,可以避免串讲课文的平淡与枯燥;此环节在检查学生预习效果的同时,又能起到强化重、难点字词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6《鸿门宴》完整四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共四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
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作者简介《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简介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6课 鸿门宴
鸿门宴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 第二单元第 6 课,节选自《史记》。
《史记》是史学巨著,也是文学经典,这两种价值在这一课体现得尤为突出。
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拉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同时也预示了刘、项相争的必然结局。
虽名为宴会,实则暗藏杀机,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将众多的人物置身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艺术,都使《鸿门宴》成为一篇精品。
本课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最佳载体。
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提要钩玄”,本课语言较之于《荆轲刺秦王》更通俗易懂,学生又有初中学习《史记》中《陈涉世家》的基础,加之课文情节引人入胜,因而本课也是培养学生自主释疑、筛选概括、思维感悟、深层探究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良好依托。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
通过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来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史料客观公允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因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③分析态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人物的成败,深层次感知人物的美学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课文品读】《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是极具影响力的名家经典。
它讲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
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司马迁用细腻的笔法一一精心描绘,使这些人物形象生动。
如刘邦是一个虚伪狡诈而又随机应变的所谓成功人物;项羽则是一个粗豪自恃、浅听轻信的所谓失败英雄。
作者把刘邦、项羽放在鸿门一会的具体历史事件具体矛盾开展当中,进行描绘。
最后达到人物形象的高度鲜明与统一,完成传记文学人物的典型性质。
所以刘邦、项羽,尽管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所描绘的的也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然而后世却常用来概括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作者在描绘这两种人物性格时,爱憎倾向是十分明确的。
对项羽主要的是同情和赞颂;对刘邦主要的是鄙夷和贬斥。
这就深刻地影响着千百年后读者群众情感的向背,使人们同情的都归于项羽一面。
由于《史记》是文学和史学尚未分家时期的著作,司马迁一些过度文学化的描写,有时也造成颇多不可解之处。
拿《鸿门宴》来说,如有人认为,文章开篇“项伯深夜告张良”一段,鸿门和霸上相去四十里,而项伯一夜之间可以完成“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入见沛公”、“约为婚姻”、“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等六件事,殊不可信。
再如,文章最后刘邦在宴席上脱身逃走一段,究竟是骑马还是步走,还是先骑马而后步走?叙述得并不清楚。
而刘邦嘱咐张良,等他从小路走过二十里回到军中的时候,再入宴席告诉项羽自己离开的事——让项羽枯坐酒席等待刘邦这么久,却一直没有查问,实在不合情理,而对刘邦不辞而别的严重失礼行为,项羽没有任何表示,也很难理解。
综上浅析,细读《鸿门宴》,能读出疑惑。
教学中,进行文本解读、文本探究时,可以借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敢疑、善疑、敢探究、善探究的能力。
可以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
6.鸿门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司马迁以及其著作《史记》。
2.通读课文,理解积累文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句式。
3.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理解积累文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句式。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杜牧有首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主要的意思是批评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也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那么项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鸿门宴》这篇课文,从中了解项羽的人物性格和导致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2.《史记》介绍《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鸿门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鸿门宴》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掌握《鸿门宴》中的基本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了解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和课堂练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言文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机智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鸿门宴》中的基本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了解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冲突,深入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古代文言文的魅力。
3.解决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和课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鸿门宴”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新课:(1)初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行朗读,熟悉课文。
(2)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学生记录。
(3)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巡回指导。
(4)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3.总结评价: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练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2.作业:背诵课文片段;完成课后练习。
3.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电子书、教学PPT等。
教学设计4:第6课 鸿门宴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创设情境2、全班齐读《垓下歌》《大风歌》。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曾经无限风光,威名远扬的西楚霸王,此时面对滔滔吴江水却是“奈若何”,只能战斗到最后一刻而从容自刎,何等的壮烈!刘邦出身市井最终却能打败项羽统一天下。
古人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为最。
反复咏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三大精华之一——鸿门宴。
二、介绍历史背景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
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
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
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
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
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
高中语文 18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8 鸿门宴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注意个性化语言及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通过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正确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实事求是地评价有关人物。
2.从项羽人物性格的弱点分析,探讨悲剧结局的原因。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难点:这场斗争的内容错综复杂,涉及众多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以学生的阅读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完全熟悉的地步,但又需对人物言行熟悉。
解决办法:1.加强预习,并提出明确要求,不仅在文句上要疏通,结构层次,写作技巧,语言积累都应视为预习的内容。
2.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诵读重要部分。
学生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结构层次要清楚。
3.了解与本课有关的历史知识,及项羽这一人物的功过。
二、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解题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详细地记载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双方紧张、惊险的场面,揭示了刘、项两大势力间的矛盾,刻画出项、刘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也刻画了张良、樊哙、项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2.《鸿门宴》的时代背景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
结果,刘邦于公元前田6年破武关入秦,抢行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6 鸿门宴》
《鸿门宴》学案【学习目标】1、巩固并掌握《鸿门宴》一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及翻译。
2、提高学生文言解题能力。
【重难点】提高学生文言解题能力。
【学法指导】1、学生自读课文,独立完成预学案,然后小组讨论并形成答案;2、小组讨论、展示并相互评价;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预学案】一、高效预学阅读《鸿门宴》原文,完成1~3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范增说.项羽曰(3)财物无所..取(4)沛公居山东..时5)将军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6)范增数目..项王 ,(7)若属..皆且为所虏(8)常以身翼.蔽沛公(9)杀人如不能举.(11)坐须臾..1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3相去.四十里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不可不语.()4吾得兄.事之。
5吾得兄事.()之。
6籍.()吏民。
7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8范增数目.()项王。
9 道.()芷阳。
10 常以身翼.蔽沛公。
3、翻译下列句子。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固学案】阅读《鸿门宴》原文,完成1~5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6鸿门宴 教案
课18—9.20
节次
3
来源
人教版必修一
课型
新课
授课对象
高一
授课教师
目标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逻辑。
3、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感受美的熏陶。
教材分析
③ 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④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2.教师补充
从座次看人物
项羽、项伯东向坐。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它展现了治世与乱世、和平与战争、创造与毁灭,记录了无数人物的生平,有帝王将相、学者儒生、刺客游侠、富商豪贾、倡优卜者;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伟人,也有平凡微贱的小人物。
三、背景简介
“陈涉起义”、“楚汉相争”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教学设计15:第6课 鸿门宴
鸿门宴【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3.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诗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作品1.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 第二单元第 6 课,节选自《史记》。
《史记》是史学巨著,也是文学经典,这两种价值在这一课体现得尤为突出。
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拉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同时也预示了刘、项相争的必然结局。
虽名为宴会,实则暗藏杀机,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将众多的人物置身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艺术,都使《鸿门宴》成为一篇精品。
本课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最佳载体。
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提要钩玄”,本课语言较之于《荆轲刺秦王》更通俗易懂,学生又有初中学习《史记》中《陈涉世家》的基础,加之课文情节引人入胜,因而本课也是培养学生自主释疑、筛选概括、思维感悟、深层探究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良好依托。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
通过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来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史料客观公允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因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③分析态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人物的成败,深层次感知人物的美学意义。
3.根据文本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基础,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结合史料,客观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师教学实践中努力的方向。
根据文本特点、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依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文本,注重学生初读体验。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释疑与巩固并重。
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思考与表述同训。
三、说学法1.圈点,勾画,批注,查阅。
2.表述,交流,讨论,写作。
3.搜集、综合资料,深层思考历史现象。
四、说课时安排《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到四课时教学本文。
基本流程为“初读——细读——赏读——展读”。
具体课时内容安排如下: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看胡军主演的电影《大汉风云之鸿门宴》;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一课时(初读):了解作者及相关史实背景;初步感知文本,朗读课文,结合注释阅读课文;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梳理情节;作业设计——试着疏通文意,寻找出难解的字词句段。
第二课时(细读):学生提出字词疏通时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明确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用法,掌握典型的文言句式;翻译难解句段;作业设计——你觉得项羽、刘邦是怎样性格的人物,试着从文章中给自己的印象寻找依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内容可拓展成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三课时(赏读,展读):学生自主概括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教师引导并明确;学习品味本文人物塑造的方法(对比,矛盾场景,个性语言);结合史料,合作探究项羽刘邦成败的深层原因;作业设计——课外搜集更多的资料,以“我眼中的项羽(或刘邦)”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课后分析评价樊哙、张良与范增的形象特点,用百字短文分别描述三人形象。
用三到四个课时完成《鸿门宴》的学习,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前课后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各课时的作业设计又为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完成做好了准备,最后一课时两个作业的设计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书面表述、辩证分析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以第三课时为例,阐释我的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三维目标:概括项、刘性格特点;把握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学习人物塑造方法;深层分析项、刘成败原因;撰写小文章,谈自己的分析评价。
第三课时教法学法:交流,讨论,引导,分析、感知课外资料。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学流程1.复习旧知(约4分钟)A.词类活用:沛公军霸上;素善留侯张良;臣活之;吾得兄事之;常以身翼蔽沛公。
B.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将军战河北;沛公……约为婚姻。
C.文言句式: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吾属今为之虏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学生自己回答。
2.问题导入,激发兴趣(约1分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文学典籍。
《史记》中人物的语言是相当简练而传神的。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盛大出行的场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同样的心思,项羽说得率真无忌,刘邦说得委婉曲折,两人的性格差异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一个自刎乌江,一个统一了天下。
两人成败迥异,功业相反,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呢?我们今天就来斗胆谈谈英雄,论论成败。
(出示课题——谈英雄,论成败)由此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
3.把握文本,揣摩语言,分析人物,学习方法(约20分钟)紧紧把握文本,寻找描写项羽、刘邦的语言,仔细品味,深层揣摩文本背后的人物心理活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这一节课课堂主体的第一阶段。
我的过渡语是: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世界,细节决定成败,然最终是性格决定命运。
我设计的问题是:试着从《鸿门宴》中概括项、刘的性格,也可以结合自己对两人的了解,从性格层面分析一下成败的原因。
学生在课前已经完成过第二课时留的作业,所以,本阶段更多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只需在学生畅谈自己观点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深挖文字背后的内涵即可。
这样设计旨在为学生打造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
这一环节,我在课前做了两点准备。
一是课件中准备了“鸿门宴座位图”,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是对学生可能不太在意的一些句子,做了罗列整理,并设计了一些问题,便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项羽听到无伤之言后的“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怒”中可见项羽怎样的性格,“怒”的资本是什么;项伯劝说项羽成功、错失杀死刘邦的良机的深层原因;沛公的三次“为之奈何”有何区别;沛公谢罪的语言为何可以熄灭项羽心中的怒火;沛公六次“将军”与一次“项王”称谓变化的深层意蕴;接受刘邦礼物之后项羽和范增为什么会有不同表现。
本环节小结时,我引导学生围绕“三起三落”,从对待敌人、对待谋臣、对待内奸、对待内应四个角度,把握人物性格,进而小结人物塑造方法。
为学生出示如下内容:项羽性格——赳赳武夫,政治上无知;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自大轻敌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直率轻信寡谋尚武刘邦性格——圆猾狡诈,细心机警;随机应变,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做事果断;能屈能伸,细致周密写作方法:对比中塑造人物;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本环节着重揣摩文本语言,揣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对写法的最好学习与把握。
4.补充史料,分组讨论,辩证分析,深层探究(约12分钟)补充史料,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充分发挥课件的延伸拓展功能,将《史记》《项羽论》的有关内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究项羽失败的更深层的原因,引领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感知人物(特别是项羽)的美学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上述内容为本节课课堂主体第二阶段的目标。
我同样以问题导入本环节教学。
拓展的史料是: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我的问题是:项羽曾有卓著建树,受太史公高度评价,却落了个自刎乌江,至死不知失败原因,我们不妨用比较的方法,从以下三组资料中帮项羽寻找出三个失败的真正原因。
出示资料:第一组每每攻城拔地后,对于投降士卒,项羽往往残害坑杀:新安城一役后,项羽坑杀秦投降士兵二十余万;攻破咸阳,却是因兵西屠,烧杀掠夺,素为后世文人与史学家诟病。
(《项羽论》)籍吏民,封府库,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第二组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怀疑:……中陈平离间之计,对大将钟离眜失去信任并把其推向敌对面;甚至是自己最为尊重和亲近的最后唯一的谋士“亚父”范增也因为项羽自己的多疑而夺其权。
(《项羽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第三组项羽与刘邦同为秦末农民战争的将领,但二人的出身、性格颇为不同,因此对农民起义的策略、目的的认识也就有很大差异,而导致各不相同的结局。
项羽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所以项羽是一个世代簪缨的贵族军人,他反秦的目的就是希望回到四分五裂的战国局面,所以推翻秦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分封诸侯。
刘邦出身农家,却不事稼穑,很会耍些流氓无赖的伎俩,有人称之为“一个白手起家的恶棍”,但他却是雄心勃勃,以统一天下为目标。
学生讨论,陈述观点,教师引导,得出结论:项羽:失去民心;用人生疑,阵营内部不团结;逆历史潮流。
刘邦:安抚百姓,赢得民心;知人善任,阵营内部上下同心,团结合作;顺历史潮流。
5. 教师小结:客观辩证地认识项羽的英雄意义(约3分钟)学生谈从项羽身上受到的启发,教师引导:为了成功,应该努力改变性格中的缺点。
教师结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不能因为项羽未成就帝王之业就说项羽不是英雄,千百年来,他一直为人所称颂,是因为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英雄色彩,他的直率豪爽、他的真性情、他人性中的磊落与真诚;他因对怀王约定的遵守而错失杀死刘邦的良机,其实就是对道德准则的一种崇拜和信奉;他在乌江自刎,也是羞辱心理支配下的一种壮烈行为;以及他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建立的卓著功勋,都足以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出示幻灯片:一个真诚磊落、直率豪爽、不屑用卑鄙手腕的性情英雄!教师结语:在项羽这个历史人物身上,我们还真是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