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摘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就好象掌握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就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在平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才能得到发展。本文从指导审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加强对比,培养思维灵活性;训练“三多”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分层指导,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等四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综合素质

“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发展,就好象掌握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就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随着知识的增长而自然增长,还必须在平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才能得到发展。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

1 指导审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学生能否正确、迅速地解题,审题是关键。为了提高审题能力,我注重从指导正确的读题方法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1.1 指导正确的读题方法。总结多年的教学,我体会到,要准确读懂题意必须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而正确的读题方法应该是初读、再读、细读三个步骤。初读就是要学生通过默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中的意思;再读就是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将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疑难之处也应标出来;细读就是要学生弄清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从而明确解题思路的指向。

1.2 合理想象多向探求。为了帮助学生准确、迅速找到解题的方法,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例如:从“一本书8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4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三个条件中,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经过指导学生思考后得出:1、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可知小红第一天读书的页数;2、从第一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小红第二天读的页数;3、从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1)两天共看56页;(2)还剩24页没看;(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4)第一天看的是第二天的4/3 。4、从以上三个条件可知:(1)两天共看56页,(2)还剩24页没看;(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4)两天看的页数的比是4:3,……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会了多向思维,就能开阔思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加强对比,培养思维灵活性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片面模仿例题,死扣“关键性词语”,死套题目类型,我加强了题目类型的对比教学,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解决问题” 的思维灵活性。如:在教学“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了全程的3/8,正好是42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教这类题目时,我先把它改编成“甲乙两地相距112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了全程的3/8,已经行了多少千米?”的题目作为准备题,导入新知识的教学。先让学生找出这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是:都是把全程看作单位“1”,并且都行了全程的3/8;不同点是:准备题中已经告诉我们全程是112千米,但行了全程的3/8是多少没有告诉我们,是要求的,列式为112×3/8=42(千米),例题中告诉我们行了全程的3/8是42千米,全程是多少千米没有告诉我们,是要求的,设全程为x千米,则x×3/8=42。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明确,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是同一个数量关系的两个方面,设未知数以后,就可以把两种题目统一起来,逆思考就转化为顺思考。又如下面两组练习:

2.1 ①一条水渠长400米,已经修好3/5 ,修了多少米?

②一条水渠长400米,已经修好3/5 ,还剩多少米?

2.2 ①一条水渠已经修好3/8 ,正好是240米,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②一条水渠已经修好3/8 ,还剩240米。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通过每组中两道题的对比,让学生归纳出“找准与还剩的数相对应的分率”这一重要规律,再通过两组题目的对比,区别找出还剩的数对应分率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掌握两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及其内在联系。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点,掌握事物的规律。在布置作业时,我不是教什么类型就布置什么习题,而是把有联系的易混淆的或者互逆的题目,同时布置给学生,使他们通过对照,认识异同,辨别其特征,掌握其解法,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训练“三多”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在教学时,我常常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形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

3.1 一题多问,就是用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在复习求百分率时我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某修路队修一条路,已经修了250米,还剩150米没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1)已经修的是没修的百分之几?(2)没修的是已经修的百分之几?(3)已经修的比没修的多百分之几?(4)没修的比已经修的少百分之几?(5)已经修的占这条路的百分之几?列出算式并能讲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几道题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使知识深化,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2 一题多解,主要是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在教学中我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对一些思路较广的题目,尽量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这样可以打开学生思路,从各种不同的侧面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掌握变化规律。如在教学“某班有学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 ,女生有多少人?”这道题时,我引导学生用下列多种方法进行求解:(1)用分数方法解:50÷(1+ 2/3 )=30(人);(2)用方程方法解:设女生有x人,则得:x+2/3 x=50 或x(1+ 2/3 )=50;(3)用归一方法解:50÷(2+3)×3=30(人)(4)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50×3/(3+2)=30(人)。这样从多方面的引导,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选出既合理又简便的方法,这样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