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_

合集下载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摘要】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其中游牧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促进新疆游牧民的定居和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游牧民定居政策。

本文通过对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历史沿革、具体内容分析、实施效果评估、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对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解析。

在文章总结了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现状,为促进新疆游牧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历史沿革、具体内容分析、实施效果评估、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启示、政策建议、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疆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许多游牧民族,以传统的牧民生活方式为生,过着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新疆的游牧民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改变这种生活方式,使之更加现代化、科学化。

新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游牧民定居政策,希望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帮助游牧民实现定居,融入现代社会,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保护和传承他们的独特文化。

本文将对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历史沿革、具体内容分析、实施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其中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新疆地区的游牧民定居政策的进一步改善与完善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游牧民定居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关系到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深入研究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现状,对于加深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了解,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关于哈萨克牧民定居问题

关于哈萨克牧民定居问题
P 、 ’ .
; ‘ k

新 “ 大 学 学 报 疆

;. . _

,I _ ;
l ・
’卜 一 3 L 3 :

L: .
j. L L 五 -
u ・ JI l 3 一・ 乱 j . L — i . I , J Lu j L 。 L u L J 多 乱 ‘ J . ・ , _ I j ‘ J L I 1, ・ u3 一 . 1 3 L L c^ ・E f . , J 匈 3 L ; L 五 - E lL ,: j , c ^ , C 一 , &  ̄ l ,j _ , 一 hf l L . j ・ u , jLu L 3 。 LJ l L : , —j 上 j , j
・ . ol11 I。 ‘ -5 . ・ 【L . - ; . — I ・ J C ,・ 一 【 _ . L 【 二 尸 3 ,
。l山 fL 【 广— 3 jJ. j -

‘ L—
t fI _ 一 : _ L

・,・ j
J_0. t,. , I ’L0 L 15 , -一 ! . - u 1 - j曩 f 一 .
Xij n au td a d o i f t n neti neu ne rs nste n e i usd ni gie lae ; n c lf d cr n o sq e cs f edme t me tr s se . a sv s ae e a u c a c oh el a dc
, l - . J lL . _ ‘ J. . 皇 J u【
O _ r ’崮 二 — L ; ・ . 山 t—_ —
^L 一 , 上. 5; ・ LO ^ l c I , 一 ’ . L一. - t 广 L L . L . jJ . . J J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_(5)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_(5)

第一章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的背景一新疆哈萨克族的形成以及游牧经济的特点(一)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形成要研究新疆的哈萨克族,首先要了解哈萨克族的由来。

有关“哈萨克”名称的由来及涵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学者把“哈萨克”这一名称与历史上的一些氏族和部落名称或地名加以联系起来;另一种认为与古代塞人与古代的Kaspy(哈斯比)人和Hazar(哈扎尔)人有关,是由Hazar与Sak(即塞人或塞种)名称结合而来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许多史料和文献都有记载。

15世纪,哈萨克汗国成立时,“哈萨克”这一名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成为统一而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的族名,并被周边邻国乃至全世界所广泛知晓,“哈萨克族”也由此而得名。

哈萨克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形成过程中,已经开始放牧畜群,就伴随着游牧的生产生活,作为游牧民族已经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它的形成和发展和许多部落和部族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

形成哈萨克部族的核心是原来的乌孙、康居、阿兰三大部落。

后来由东方迁徙而来的都拉特(咄陆)、加莱尔、阿尔根、乃蛮、克烈、瓦克、孔拉特、克普恰克(钦察)、啊里钦、卡尔鲁克(葛逻禄)、撒里乌孙(突骑施)等部落的人与他们混和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渐形成为哈萨克部族,形成哈萨克部族的地方正是作为乌孙故地的伊犁河谷与七河平原。

他们过着随畜逐水草的游牧生活,经历无数次的社会变迁,民族分化融合,直至1456年哈萨克汗国的建立,哈萨克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

(二)新疆哈萨克族游牧经济的产生据史料记载,与哈萨克族起源和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乌孙、康居和阿兰、大月氏等,古代就居住在我国西域,形成哈萨克部族的地方正是作为乌孙故地的伊犁河谷与七河平原。

大月氏和乌孙于公元前2世纪从敦煌、祁连山一带西迁至阿勒泰、天山、准葛尔盆地和七河流域以及伊犁地区。

乌孙是我国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古老民族,公元前2至1世纪崛起于西北地区。

当时在乌孙游牧区域的伊犁河流域内还有塞种人在此游牧。

牧民定居工作思考建议

牧民定居工作思考建议

根据季节变化和草场利用情况, 将牧户在冬季和夏季分别安置在 固定的定居点。
牧民定居工作的实施步骤
前期调研
了解牧民需求、草场资源、气候条件等 因素,为定居点选址和建设规模提供依
据。
建设实施
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建设,确保工 程质量和使用安全。
规划设计
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制定定居点的规 划设计方案,包括布局、建筑风格、 配套设施等。
CHAPTER 04
牧民定居工作的优化与建议
加强政策扶持
制定优惠的政策
通过制定土地使用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鼓 励和支持牧民定居。
加大政府投入
增加对牧民定居工作的资金投入,提高定居点 的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建立政策宣传和解释机制
加强对牧民的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确保他们了解政策内容和申请流程。
创新融资模式
引入社会资本
通过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牧民定居工作,减轻政府财 政压力。
设立专项基金
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资助牧民定居点的建设和运营。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开发适合牧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小额贷款、保险等,帮助他 们更好地应对资金问题。
强化技能培训与就业支持
提供技能培训
为牧民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如农业技术、手工艺等,帮助他们适应 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创造就业机会
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定居点附近投资建厂或提供其他就业机会,方便 牧民就近就业。
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
建立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为牧民寻找合 适的工作。
构建社区融入机制
加强社区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的社区组织体系,提高牧民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
促进文化交流与认同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交流活动,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 同,促进社会和谐。

兵团哈萨克族牧民游牧到定居问题分析

兵团哈萨克族牧民游牧到定居问题分析

兵团哈萨克族牧民游牧到定居问题分析作者:张珍珍王刚沙海多拉齐雨昕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1期摘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政府的鼓励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哈萨克族牧民逐步从游牧走向了定居。

定居改变了哈萨克族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丰富他们生产方式,提升他们生活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持续增收难、防疫工作难、适应定居难等问题。

关键词:兵团;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科学发展“人群是靠牲畜来生存的”,这句谚语充分反映了哈萨克族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

定居前,哈萨克族牧民逐水草而居,住毡房,烧牛粪,饮雪水,啃干馕,一年四季居无定所,过着游牧民族的马背生活。

牧民上学、就医、交通、通讯等条件都非常落后。

近年来,随着山区人口的增加,草场载畜量的加大,草场退化严重,人畜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牧民持续增收困难。

为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以及便于政府管理,实施定居政策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主导实施牧民的定居工作。

1986年的自治区北疆牧区经济工作会议和1987年的全国牧区工作会议,把实行牧民定居、半定居作为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兵团十二师104团畜牧连的定居情况为例,分析兵团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现状,试图为实现兵团牧民的科学定居提供参考。

一、定居对于哈萨克族牧民的影响104团畜牧连是新疆兵团农十二师104团的一个生产连队,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南方,216国道约18公里处,总人口686人,截至目前已建成定居房161户,已安置牧民121户491人,其他40户195人,104团畜牧连哈萨克族牧民人口为502人,占连队总人数的73.17%。

定居后的104团畜牧连是一个典型的兵团哈萨克族牧民定居连队。

2007年104团畜牧连开始实施哈萨克族牧民定居工程希望通过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特色养殖及旅游观光农业,最终形成畜牧养殖、作物栽培、牧家乐特色饮食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多渠道增收,从而使定居的哈萨克族牧民能“下得来,定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5篇模版]

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5篇模版]

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5篇模版]第一篇: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祁连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牧民定居工程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

祁连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已把83%的牧民实现了定居,现牧民定居工程已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文阐述了新疆牧民定居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牧民定居草地畜牧业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完全依赖于自然生态条件,按季节驱赶牲畜到不同地区放牧,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局面,成为游牧生产方式的最基本特征。

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虽然社会变革不断发生,但牧民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变化。

在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广阔草地上经营畜牧业的主要是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等民族的1000多万人口,直到20世纪中后期,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游牧经营。

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生态屏障功能逐渐丧失不仅制约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西部牧区至今沿用传统的自由放牧经营方式,草地退化严重草畜矛盾是当前生产和生态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牧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生产水平低,草地缺乏合理的利用制度,利用强度越来越大,缺乏抗越自然灾害的能力,牲畜夏活秋肥冬瘦春死,形成经济生态两亏。

游牧带来牧民生活动荡,同时给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接触社会,开拓认识带来极大的制约。

目前,草畜矛盾是影响草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提高饲草料供给水平可以积极的解决草畜矛盾。

所以,牧区草地畜牧业改革的中心突破口是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牧民定居种饲草料,暖季在天然草地上放牧,冷季进行舍饲,减轻对天然草地放牧压力,从而有效防治草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

1 牧民定居现状祁连县和政府于1986年提出祁连畜牧业要改变四季游牧的生产方式,必须要走定居发展的道路,把实现牧民定居作为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中心环节,逐步使草原畜牧业由传统的四季游牧方式向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的生产方式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半集约化经营转变。

浅析新疆昌吉地区哈萨克族从游牧到定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新疆昌吉地区哈萨克族从游牧到定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张 富, :析 疆昌 地区 萨 族 游 到 居 中 在的 题 对 来 等浅 新 吉 哈 克 从 牧 定 过程 存 问 和 策
新 农 村 建 设
浅析新疆昌吉地区哈萨克旗从游牧到定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簧
张来 富 。 章 航
( 河子 大 学 石
[ 摘
政 法 学院 , 疆 新
石 河子
820 ) 3 0 0
李 志 刚 ( 0 4年 ) 在 《 民定 居 与 小 城 镇 建 设 一 甘 肃 阿 克 20 , 牧 塞 哈 萨 克 族 自治 县 的案 例 研 究 》 中认 为 , 速 西 北 牧 区牧 民 定 加 居 和 城 镇 化 进 程 , 改 善 草 原 生 态 环 境 、 小 牧 区 与 发 达 地 区 是 缩 差 距 、 进 区域 可 持 续 发 展 的根 本 途 径 。 促 聂 爱 文 ( 0 5年 ) 在 《 民定 居 及 其 牧 民 未 来 发 展一 以 雀 20 , 牧
要 ] 着 经 济 生 产 方 式 的 转 型 , 疆 牧 区社会 经 历 了历 史上 从 未有 过 的 变革 。 总体 上 来说 , 随 新 从 当前 新 疆 牧 区
的 社 会 文 化仍 处 于从 传 统 到 现 代 转 型 的 过 程 中 . 本 相 对 单 一 的牧 区社 会 文化 正 向 多元 化 的 方 向发 展 和 转 变 。分 析 原
2. 努 力增 加 农 民收 入 1 在农 产 品 价 格 飞 速 提 高 的现 阶 段 ,激 发 农 民 生 产 的 积 极
文 化 传 承 与 重 构一 以 甘 肃 阿 克 塞 哈 萨克 族 为 个 案 》 认 为 , 据 中 根
整 体 搬 迁 迅 速 实 现 了城 镇 化 的 在 毫 不 影 响 子 代 生 活 消 费地 极小 部 分 。无 子 代 的老 年 人 不 愿 意 进 养 老 院 , 政 府 补 贴 艰 难 的 维 持 着 生 存 , 着 “ 一 步 算 一 靠 揣 走 步 . 到 哪 算 到 哪 ” 想 法 , 酷 地 剥 夺 了 老 人 享 受 养 老 地 权 活 的 残 利 , 9 %地 子 代 与 老 年 人 独 居 , 因是 方 便 、 由 、 避 一 些 有 0 原 自 规 生 活上 地 矛盾 。 因此 , 代 在 日常 地 生 活 巾 , 父 代 沟 通 甚 少 , 子 与 使老年人陷入了孤寂地状态。 在 “ 庭 每 年 花 在 家 庭 老 人 身 上 地 养 老 费用 ” 的 调 查 中 , 家 1 0元 以 下 的 占 4 ,0 ~ 0 O % 1 1 3 0元 的 占 2 % ,0 ~ 0 5 3 1 5 0元 的 占 5 % . 0 ~ 0 0元 的 占 1 % ,0 0元 ~ 0 0元 的 占 9 % ,0 0 O 5 1 10 O 10 20 0 2 0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_(1)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_(1)

15
料地。其中伊犁州直和塔城地区的已定居牧民人均饲料地较多,分别为6.1亩和6.3亩, 其它三个州县人均饲料地较少。总体上,定居牧民所拥有的饲料地较少,远远不能满足 定居牧民冬春季牲畜舍饲圈养的需求,可见饲草料地建设还很不完善。
附表2
2006年新疆主要哈萨克游牧民聚居区饲草料地建设情况表 单位:户、人、亩
定居情况
达到冷季舍饲圈养水平的定居户
户数 人口 饲料地 人均面积 户数 人口 饲料地 人均面积
伊犁州直 8831 51403 313473
6.1
阿勒泰 21743 97917 306700
3.1
塔城地区 3772 16383 103800
6.3
昌吉州 11804 55413 205267
3.7
巴里坤县 1551 7899 25200
以上五种定居模式并非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划分,而是依据接近定居标准的程 度。由于各个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定居认识的程度不同,所采取的定居模 式也存在差异。在同一牧区,可能是几种模式交叉并存,比如:村落式定居模式中还存 在半定居和初级定居模式并存现象,高标准定居模式和初级定居模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 界限,当地为了提高定居点建设水平,将定居标准更具体化。插花式定居模式是当前定 居水平较高的一种定居模式,定居点的基础条件好、起步高,能取农民之所长,避牧民 之所短,定居后牧民的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迅速。
14
二 定居的进展与建设现状
目前大多数牧民定居点解决了住房、棚圈、饮水等基本问题,但还缺乏教育、医疗
等配套设施。虽然相当一部分牧民都能集中定居,住上了宽敞的砖房,但仍然有一定比
例的牧民处于分散居住,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有的甚至没有水电,每年大部分时间仍

浅谈新疆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新疆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新疆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牧民定居是关系到新疆以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的兴旺发展和边疆巩固、社会安定的大事。

牧民定居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和谐、社会进步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章在分析新疆牧民定居现状的基础上,对出现的定居水平低、草原退化、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牧民定居;问题;对策新疆牧民主要指在天然草原上放牧、生活的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群众。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新疆广大少数民族牧民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这种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效益低,广大牧民就医、子女上学等条件无法保证,使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自治区在研究实践变革畜牧业生产方式过程中总结出,牧民定居是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牧民收入、改变牧区社会面貌的唯一出路。

一、新疆牧民定居的现状新疆有计划、大规模推行牧民定居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

1986年自治区北疆畜牧业工作会议之后,自治区明确了牧民定居的方针和政策,提出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全区大力推广“大分散、小集中”、“大集中、小分散”、“插花定居”、“异地搬迁定居”等不同的定居模式。

1996年自治区召开畜牧业工作会议之后,自治区及各地州、县、市相继出台了许多鼓励牧民定居的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自治区总结出了“三通”(通水、通路、通电),“四有”(有住房(80平方米以上砖混结构)、有棚圈(200平方以上砖混棚圈)、有草料地(南疆30亩以上,北疆50亩以上)、有林地,“五配套”(学校、卫生室、商店、文化室、技术服务站相配套)的牧民定居标准模式,并在全疆大力推广。

进入21世纪后,2002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昌吉州召开的畜牧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决定,把牧民定居建设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牧民定居不断巩固完善。

新疆游牧民定居研究现状与思考

新疆游牧民定居研究现状与思考

2018年1月第1期(总第188期)草食家畜(双月刊) 10.16863/ki.1003-6377.2018.01.009新疆游牧民定居研究现状与思考郭飞1,戴俊生2*(1.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2.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摘要:随着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大力推进,关于游牧民定居的课题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的关注。

本文对国内外及新疆的游牧民定居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总结,对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游牧民定居工程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还有很多的方面值得我们去做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游牧民定居;研究现状;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77(2018)01-0041-05游牧民族指的是以自己转场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民族。

他们为了适应高原、寒冷及干旱的气候条件,终年进行集体流动放牧的畜牧业经营方式,在长年累月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

游牧民定居工程是由国家实施,旨在通过建立固定居所、人工草场等基础设施以改变流动养畜游牧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工程,也是一项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的挑战性工程。

千百年来,牧民一直过着四季转场、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迁徙生活,沿途搬家数十次,导致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游牧民成为自我发展能力极弱的群体;同时,未定居游牧民四季游牧的流动性和远离城镇的分散性,也决定了其用水、用电、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难以享用社会公共服务。

另外,游牧民的大部分牲畜无固定棚圈,造成牲畜抗病、抵御天灾能力低下,幼崽死亡率高,导致游牧民收入极不稳定。

这些现象都说明游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不符合现代畜牧集约化的发展理念。

为了改变游牧民极其落后的生活和生产状态,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实现半定居、定居与舍饲相结合发展思路。

关于牧民定居工作的思考

关于牧民定居工作的思考

[收稿日期]2010-08-28[作者简介]胡阿提·努开依,男,哈萨克族,新疆哈巴河县委党校教师。

20104No.42010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三农问题研究[内容提要]中央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中,重点强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畜牧业是我区的主导产业,中央和自治区出台优惠政策后,牧民定居步入要务之列,怎样提高定居牧民的收入也成为热点问题。

本文章重点阐述牧民定居工作所取得成绩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定居牧民创业之路等。

[关键词]牧民定居提高收入建议思路[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0.04.027[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0)04-0075-02近年来,哈巴河县委、政府根据党中央十七大和各级会议精神,积极响应自治区号召和地委、行署的安排,以科学发展为本,将牧民定居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全力以赴开展工作,对随草而居的牧民给予极大关怀。

今年投入资金1.131亿元,分别在6个点定居960户牧民,已有778户牧民选择面积为60平米的住房,182户选择80平米住房。

定居点饮用水、路、林带、院墙及围栏铁丝网由政府统一配套建设。

参加定居的牧民,可在保持原有的草场使用权的前提下,为每户新定居牧民再分配草场和耕地。

以前,游牧群众为了购买粮油煤柴等生活必需品,租车跑30-40公里。

而如今定居点的商店里应有尽有。

为定居牧民创造了宽敞明亮、舒适的生活环境。

以往牧民分散居住在河谷、山脚、沙漠中、低矮的土坯房,夜间点油灯照明的日子一去不返。

为牧民创造了能收看电视节目,收听广播、看书,就医,舒适而便利的环境。

在每个新建定居点都可以看到小学学校和双语幼儿园,为适龄儿童及学前儿童创造了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同时也为素质教育奠定里坚实基础,受到广大定居牧民一致好评。

一、推进牧民定居工作的想法及存在的问题1、依据权威专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制定科学的定居计划,避免行政命令式的工作安排,才能达到久居目的。

[哈萨克族,视阈,原因分析]现代化视阈下新疆哈萨克族定居原因分析

[哈萨克族,视阈,原因分析]现代化视阈下新疆哈萨克族定居原因分析

现代化视阈下新疆哈萨克族定居原因分析摘要:以“现代化”为时代背景,从国家与牧民两个角度论述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定居原因。

“定居”不是草原现代文明的标志,游牧民族现代化的关键也不单单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是有一定比例的人口去承载游牧文化的发展。

随着草原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畜―草原早已失去平衡,生态移民,控制草原人口数量势在必行。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适度定居”,并对其内涵进行相关论证。

关键词:现代化;定居;国家向度;牧民向度;适度定居“现代化”常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

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现代化往往被理解为工业化、技术化,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安居”方能“乐业”,“游牧”与“现代化”相去甚远。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哈萨克族人口为1580277人,新疆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在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包括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占哈萨克族人口的78.5%①,大部分在阿尔泰山、天山的山地草原牧区及半农半牧区生活,主要从事畜牧业及种植业。

新疆哈萨克族定居是有阶段性的。

1949年以前新疆哈萨克族社会可以说处于宗法封建社会,宗法(包括部落、氏族)只是一层外壳,生产关系是以对生产资料――牧地、牲畜的占有为基础的。

当时在牧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同时又存在着“氏族制度”的残余,但是,封建制的占有仍然是牧区主导性的生产关系,另外加之游牧经济自身的脆弱性,社会动荡不安。

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挤压之下,很多牧民丧失了自己的牲畜,或被雇佣,依附于比较富有的牲畜大户(比如巴依);或定居下来,从事种植业,哈萨克族称之位“脚踏者”。

与农耕区相比,牧区牧民对牧主的人身依附程度更甚。

建国以后,新疆哈萨克族社会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哈萨克族社会的发展基本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步调相一致,纵观六十几年国家牧民定居政策的演变,以及结合哈萨克族社会发展状况,哈萨克族定居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牧民定居政策的提出;第二阶段(1958-1975),牧民定居政策大力倡导;第三阶段(1987-),牧民定居工程的大力推进。

游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

游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
生态屏 障 。
路, 牧区经济社会发生 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
实 施游 牧 民定 居工 程 ,对 天然草 原 和人 工草 地
新疆天然草原资源特点决定 了其按照不 同季节
轮牧 的利 用方 式 , 形成 以春 秋牧 场 、 夏牧场 、 冬 牧 场 进行一体化配置 ,建设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和必须 的
3 8 . 6 1 %。 2 0 于生产 、 方便生活 , “ 定得下 、 稳得住 、 能致富 、 本科 , 高级畜牧师, 主要从事定居兴牧、 草原技术 保生态” 的总要求 , 采取集 中式定居 、 插花定居、 搬迁 推 广、 草产品质量监督 管理等工作。
我区共有天然草原0 . 5 7 亿h m , 其 中可利用面积 治区有关强牧惠牧政策及 民生工程的推动下 ,我 区 0 . 4 8 4  ̄ , h m ,占全 区国土面积的3 4 . 4 %,广阔的草原 草原正呈现逐步好转 , 草原三项制度不断强化 , 传统 不仅为畜牧业发展提供 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也是各 游牧经营方式不断转 l 生, 草畜矛盾逐年缓解 , 生产和 游牧民族赖 以生存的根基 ,更为新疆筑起一道绿色 生态矛盾及草原生态功能逐渐步人到可持续发展道
文章编 号 : 1 0 0 3 — 4 8 8 9 ( 2 0 1 4) 0 1 — 0 0 2 0 — 0 4
的草原上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的哈萨克 、 蒙古 、 柯尔克 孜和塔吉克等游牧 民3 0 %~ 4 0 % 左右 ,仍然维持着 传统的游牧生产 、 生活方式。 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及 自

1 9 8 7 ~ 2 0 0 8 年全区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 、投入 定资金 ,建设定居 房及 生产生活设施 ,先后 使 1 0 . 6 5 万 户 牧 民实现 了定 居 ,占游牧 民总户 数 的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_(4)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_(4)

导论一选题背景与意义(一)选题背景从世界发展总趋势来看,游牧与农耕作为世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古老的生业方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如今,科技的日新月异已将人类社会带入了崭新的时代,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游牧民族率先步入了畜牧业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还有一些因历史条件所限、自然地理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等,仍处在落后的传统的游牧经济时代,探索落后地区游牧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世界民族发展问题的一部分。

站在国内发展的背景下,透过新时期国家治国理政的新视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少数民族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农牧区城市化进程,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以促进举国上下全社会各民族的大团结,是现时代国家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而定居是游牧民族从传统游牧经济走向发达的畜牧业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

(二)选题意义1、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是新时期我党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理论内容的丰富和进一步发展。

(1)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一律平等,尤其是实现各少数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民族平等是社会平等的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构想之一。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已经消除了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哈萨克族是新疆古老的游牧民族,地处边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汉族和其它发达地区的民族,为了全社会的共同进步,缩小贫富差距,游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是实现哈萨克族与其它民族在事实上平等的有效策略。

(2)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团结,使各民族都得到发展和进步,最终达到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是紧密联系的。

周恩来说: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如果让落后的地方永远落后下去,这就是不平等,这就是错误,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繁荣。

牧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哈萨克族为例

牧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哈萨克族为例
关 键 词 :哈 萨克 族 ;游 牧 民族


新 概 念 一牧 民工
我们通常会听到农 民工 的概念 ,而我所提到的牧民工是相对 于农 民 工而 言的。通常情况下指有 四季草场的 ,自古以来 以传统畜牧业为 主的 牧 民彻底放弃畜牧业 ,从农村到城市出卖 自己的劳动来维持基本生 活的 农村户 口的牧 民。他们与农 民工相似即是属于农村也属于城市 的半 牧半 农 的人群 。主要从事城市人不愿意千的矿业 ,建筑业以及 重 的体力 活等 行业 ,牧 民_ T大多数春季开始到大 中城市打工。与农 民工相 比牧 民工在 新 的生活方式 ,语言 ,技术等方面遇到 了不少困难。

( 一)城 市适应 中产生的贫牧民工。哈萨克 族是典型 的游牧 民族 之 饲料基地 的建 设不 足,定居 后 的失 业 ,某 种原 因导致 的失 去耕 地 ( 被开发 ) ,由于缺乏技术 ,语言障碍等原 因所产生 的失业 ,各种疾病和 劳 动力不 足,农村基础教育不完善 ,从游 民生活到定居 ,等这些原 因导 致 了牧 民工数量 的不断增加 。在这样 的客观与主观原因所导致 了原 有的 牧 民变成牧 民工 ,为 了维持基本生活牧 民工到城市从事体力劳动 活儿就 这样 的贫 困生活 中产生 了牧 民工 。 ( 二 )牧 民定居 中产生的牧 民工。2 O 世纪 中期 开始一部分 哈萨克族 从传 统畜牧业转 到了种植业或其他行业 。牧 民工之所以产生是 因为牧民 定居有着密切 的关 系,但这 并不意 味着牧 民工 只在牧 民定居 中产 生的。 失败 的牧 民定居增加 了牧 民_ T数量 的不断增加 。在定居中失去牧业 找不 到其 他收入来源 的牧 民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到城市干体力活儿 ,主要从 事 建筑业 ,矿业 和其他服务行业 。 ( 三 ) 定 居 后 因产 业 结 构 不 完善 导 致 失 业 所 产 生 的 牧 民 工 。牧 民 定 居意味着大量的牧 民放弃传统畜牧业 ,但是政府只重视牧 民定居没 有考 虑牧民定 居后的后续产业发展导致 了有些牧民定居后大量牧 民失 业。牧 民定居后 的失业是个社会性 的问题 。失业的牧 民唯一的出路就是 到大中 城 市打工 ,就这样 出现 了牧 民工 。 ( 四 ) 定 居 中不 适 应 新 的 生 活 方 式 所 产 生 的 牧 民 工 。定 居 是 一 种 生 活方式的结束 和另一个新 的生活方式 的开始 。哈萨克族牧 民定居是 失去 传 统的畜 牧业 ,从事新 的生产方式 ,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掌握新 的技术 知识 的过 程。这种新 的变化需要适应者具备新的知识技术 ,新 的生 存生 活方式。这种变化需要调整原有 的生活生产方式 ,需要适应新 的社 会环 境 ,自然环境 ,生产环境 。简单 的说牧 民们定居后 要掌握种植业 ,养殖 业 的基本技 术。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 ,需要一个过程 。 ( 五)草原地被 开发的 ,彻底失去畜牧 业 中出现 的牧 民工。哈萨克 族 基本分 布在北疆 的额 尔基 斯河 ,伊 犁 河 ,乌伦 古 湖,喀纳 斯 ,白哈 巴 ,天池湖 , 那拉提草原等 自 然美丽的著名的旅游基地。有些草场 有丰 富的 自然资源,有 资源必须 的要开发 ,旅游 ,矿业 开发公司给 当地 的牧 民相应的补偿要求他们离开草场 ,在这个过程中牧民会失去 自己的春牧 场 ,夏牧 场和冬牧场 ,得 到相应补助的牧民选择定 居。失去原有 的传统 畜 牧业适应其他 的行业需要很长时间 ,适应新的生产方式最少需要 3— 5 年 ,他们 中一部分人适应新 的生活方式发展了 自己的事业 。但是 大部分 人 没有经验 和资金最终选择 了到城市里打工挣钱就这样出现 了大 量的牧

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牧民定居研究

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牧民定居研究

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牧民定居研究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牧民定居研究引言: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具有丰富牧业资源的地区。

多年来,该县的牧民主要依靠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过日子。

然而,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牧民的定居问题愈发凸显。

本文旨在研究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牧民定居现象,探讨其原因以及对当地社会、文化和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牧民定居的原因:1.经济因素:牧民定居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压力。

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牧民面临生存压力和贫困。

定居可以为牧民提供更稳定的收入来源,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2.政策导向:政府对定居牧民的政策支持也是促进牧民定居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和医疗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为牧民提供了定居的条件和动力。

3.社会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牧民定居的步伐。

随着城市的扩张,传统的牧业生活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许多牧民开始寻求定居并融入现代社会。

二、牧民定居的影响:1.社会影响:牧民定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传统的牧业生活是基于群体和互助的,定居后,牧民逐渐脱离了这种社会模式,个体化和竞争意识增强,社会关系的互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2.文化影响:定居改变了牧民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价值观念。

传统的牧民文化发展于牧业社会中,随着定居,一些传统习俗和知识逐渐消失。

然而,定居也使牧民有机会接触到城市文化和现代科技,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经验。

3.经济影响:牧民定居对当地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定居后,牧民可以通过养殖业、农业和其他劳动就业获得更稳定的收入。

定居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

三、牧民定居面临的挑战:1.土地资源限制:牧民定居涉及到土地资源的需求。

然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土地资源有限,存在着土地面积不足的问题,这给牧民的定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文化适应困难:牧民在定居后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_(7)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_(7)

这种游徙生活的最大弊端是:牧民居住分散、彼此联系薄弱;毡房简陋,没有任何安全设施,生命财产没有保障;牧民长期睡在草地上,患各种疾病的人很多;牧区没有医疗点,患病必须长途跋涉送医院;搬迁需要男劳力,牧区的计划生育工作难做,牧民全家大小随牲畜迁徙,没有固定住所,在牧区办学困难重重。

以上情况使得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下,是游牧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因素之一。

(三)粗放单一性游牧经济条件下,牲畜成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唯一中心环节。

牧业生产主要依靠牲畜的自然繁殖,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手段。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种植业未获得充分发展,哈萨克游牧民对粮食的需求,始终要依靠与农耕民族的交换来获得。

虽然“草原丝绸之路”一度成为东西方马背民族的移动干线,使古代哈萨克游牧民族曾表现出某种“商业性格”,开展了多边贸易活动,但未能长期延续。

哈萨克族游牧经济结构基本为单一的畜牧业,种植业、手工业、商贸业等行业很落后,全体游牧民几乎都以畜牧业作为自己的惟一产业,除了饲养畜群以外,很少从事别的行业。

相比市场经济的多样化、专业化、规模化,游牧经济的粗放单一性,造成了以货币为单位的商品贸易不发达,是游牧经济发展缓慢的又一内在因素之一,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新的经营方式,游牧经济表现的脆弱性之三。

三党的牧民定居政策给新疆哈萨克游牧民定居提供的支持和引导(一)党的牧民定居政策为游牧民定居提供了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游牧民定居问题立刻提上议事日程。

1950年周恩来在《关于西北地区的民族工作》中提出让游牧民族从游牧逐步走上定牧。

1955年,新疆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对畜牧业实行牧业生产合作化,政府认为,只有定居方能改变牧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合作化与游牧民定居相互促进,促使游牧区、半游牧区的牧民开始走向定居。

1957年自治区第四届牧区工作会议上,王恩茂同志指出:“有条件定居的地方应该积极推行定居工作,没有条件定居的地方则不要勉强推行定居,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游牧经济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的脆弱性
(一)对自然环境的强烈依赖性
游牧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对自然环境的强烈依赖性,一是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二是对天然草原的依赖,而市场经济最首要的特征就是把人从对自然的绝对依赖中解脱出来。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游牧经济对自然的依赖性是其脆弱性的首要表现。

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普遍位于高山、丘陵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灾害严重。

早在西汉时期,匈奴“人民畜产死者十之六七。

”①假若遇上灾害频繁发生的年份,损失更是灾难性的。

东汉光武二十二年“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②现今阿勒泰地区的雪灾、伊犁的洪涝灾害、塔城地区的风灾、虫灾等愈加频繁。

自然灾害从古至今,一直是威胁牧区生存发展的主要障碍。

由于游牧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游牧经济生存的地理条件受到较大限制。

其次,随着哈萨克族人口的不断繁衍,牲畜的大批量繁殖,草原的载畜量不断增加,而且还由于长期以来利用多、建设少,甚至只利用不建设、不投入再加上干旱虫鼠为害及盲目开垦、淘、采挖等人为破坏,牧区大部分草场退化严重,草原资源衰竭的趋势难以控制。

“全疆已有85%的天然草场处于退化之中,累计退化面积1000多万公顷,开垦草场400多万公顷,基本上都是优良的冬春秋草场”。

③游牧业经济赖以生存的草原资源条件正在消失。

由此可见,游牧经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越强,这种脆弱性越明显。

选择居住条件相对较好、对自然条件依赖较少的经济生活方式,则是哈萨克游牧民族必然的历史选择。

(二)游移散漫性
与现代化市场经济的稳定、时效、快捷相比,传统游牧经济则具有游移性和散漫性,散漫并不意味着漫无目的,为了寻找水源和牧场,每逢转场,托家带口、赶着牲畜,行动缓慢,与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无法相比。

这是游牧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作用下,面对现代科技所表现的脆弱性之二。

转场是哈萨克牧民传统的游牧方式,一年四季,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转场中度过的。

一般每年转场二十至三十次,距离五百至八百公里,途中时间三十至五十天。

每次距离远的一百多公里,近的几十公里;时间长的一星期,短的一两天,经常是走走停停。

转场的时间,主要视气候和草场条件而定。

冬牧场的利用时间一般为前一年11月10日至第二年的3月10日,夏牧场利用时间一般为5月25日至9月10日,其余时间则是在春秋牧场度过。

①《汉书·匈奴传上》
②《后汗书·南匈奴列传》
③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自治区畜牧业厅编:《加快新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第24页,2002。

这种游徙生活的最大弊端是:牧民居住分散、彼此联系薄弱;毡房简陋,没有任何安全设施,生命财产没有保障;牧民长期睡在草地上,患各种疾病的人很多;牧区没有医疗点,患病必须长途跋涉送医院;搬迁需要男劳力,牧区的计划生育工作难做,牧民全家大小随牲畜迁徙,没有固定住所,在牧区办学困难重重。

以上情况使得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下,是游牧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因素之一。

(三)粗放单一性
游牧经济条件下,牲畜成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唯一中心环节。

牧业生产主要依靠牲畜的自然繁殖,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手段。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种植业未获得充分发展,哈萨克游牧民对粮食的需求,始终要依靠与农耕民族的交换来获得。

虽然“草原丝绸之路”一度成为东西方马背民族的移动干线,使古代哈萨克游牧民族曾表现出某种“商业性格”,开展了多边贸易活动,但未能长期延续。

哈萨克族游牧经济结构基本为单一的畜牧业,种植业、手工业、商贸业等行业很落后,全体游牧民几乎都以畜牧业作为自己的惟一产业,除了饲养畜群以外,很少从事别的行业。

相比市场经济的多样化、专业化、规模化,游牧经济的粗放单一性,造成了以货币为单位的商品贸易不发达,是游牧经济发展缓慢的又一内在因素之一,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新的经营方式,游牧经济表现的脆弱性之三。

三党的牧民定居政策给新疆哈萨克游牧民定居提供的支持和引导
(一)党的牧民定居政策为游牧民定居提供了精神动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游牧民定居问题立刻提上议事日程。

1950年周恩来在《关于西北地区的民族工作》中提出让游牧民族从游牧逐步走上定牧。

1955年,新疆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对畜牧业实行牧业生产合作化,政府认为,只有定居方能改变牧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合作化与游牧民定居相互促进,促使游牧区、半游牧区的牧民开始走向定居。

1957年自治区第四届牧区工作会议上,王恩茂同志指出:“有条件定居的地方应该积极推行定居工作,没有条件定居的地方则不要勉强推行定居,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①文化大革命期间,重农轻牧思想在全国掀起,畜牧业停滞不前,甚至放弃牧业生产。

1975年,邓小平同志召开了全国畜牧业工作座谈会,重申了“以牧为主”的方针和“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发展畜牧业生产,安排牧民定居点建设等政策规定。

②这一时期,还处于对定居的认识阶段,定居政策重在规划和宣传上,为游牧民定居提供了精神动力。

①王恩茂《继续完成牧业社会主义改造》。

②《全国牧区畜牧业工作座谈会纪要(节录)》,1975年7月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