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仰海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双重逻辑,即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生产逻辑与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按照传统的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将历史唯物主义推广应用到历史领域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资本逻辑只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特定逻辑,不具有哲学的高度与意义。,只有从生产逻辑进入到资本逻辑,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双重逻辑的当代境遇*

仰海峰

近年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这些讨论对于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透过目前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看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做进一步思考。就理论本身的建构而言,我认为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第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只是从哲学思辨而来的结果,更是在整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成果,这也意味着如果不能真正地实现学科整合,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仍然不可能真正地深入下去;

第二,由于上述学科间的互为壁垒,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仍然存在着问题,这需要在阅读经典文献的基础上,重新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结构;

第三,随着历史与思想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需要在基础理论层面厘清这些挑战及其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在逻辑的关系,以便真正地澄清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发展的语境。鉴于前两个问题已在其他论文做过一些分析[1],这里在前有讨论

的基础上,着重关注第三个问题。

一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

如果从马克思思想变革过程与学科整合间关系的视角出发,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双重逻辑,即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生产逻辑与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按照传统的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将历史唯物主义推广应用到历史领域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资本逻辑只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特定逻辑,不具有哲学的高度与意义。这正是将马克思思想分解为不同学科的理论结果。如果我们将马克思的思想当做一个整体,那么,资本逻辑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内容,而且,只有从生产逻辑进入到资本逻辑,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及其手稿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高度。

生产逻辑是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指出:他们只是以意识的变革来代替现实的革命,而没有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要理解现实,首先就要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要生存,就需要吃、住、穿、行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2]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永恒基础,生产逻辑随之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点。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只有在生产逻辑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市民社会、国家与哲学及意识形态问题。“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3]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构架,这一构架正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要成果。

在马克思的论述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具有人类学的意义,它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讨论资本的前提时指出,其第一个前提就是生产过程一般。这种“生产过程一般,它是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也就是没有历史性,也可以说是人类的”。[4]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不仅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前提,而且是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在这一维度上,任何能够促进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历史意义。这也是他评价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标准。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在讨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马克思常常先讨论物质生产的一般模式,并由此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意义。这正是生产逻辑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具体表现。

但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物质生产逻辑并不足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如果说物质生产逻辑具有人类学的意义,那么这是就生产的一般抽象意义来说的,在这种抽象中,物质生产的具体社会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构成物质生产的一般要素和条件,物质生产的结果体现为以有用性为取向的产品。物质生产的这些要素与条件是一切社会物质生产都具有的特征,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一开始就讨论了一般劳动过程,这正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过程。但如果拘泥于这一层面,我们就无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价值增殖过程,这一新的过程,正是在资本取得统治地位之后才开始呈现出来的,体现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目的。如果按照物质生产逻辑来理解价值增殖过程,就无法揭示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更无法理解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生产过程。[5]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如果按照一般物质生产逻辑来理解资本逻辑,那么资本就会还原为具体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时,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就成为剩余价值的来源,工人的劳动反而与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当资本被还原为物质生产要素时,物质生产过程就离不开资本,如果没有作为资本具体化形态的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生产还如何进行呢?这样,资本就具有了历史永恒性的意义。这正是当时从李嘉图出发的社会主义者的主要思路,也是他们无法真正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意味着,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简单地将历史唯物主义推广运用,而是在此基础上,需要重新提炼出新的理论逻辑结构,这正是资本逻辑批判的意义。

虽然生产逻辑具有人类学的意义,资本逻辑只是针对特定社会而提出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即不是生产逻辑统摄资本逻辑,而是资本逻辑在统摄生产逻辑。“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6]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7]只有从资本主义生产出发才能理解一般物质生产过程,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体解剖是对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的含义。可以说,如果不理解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生产过程,也就不理解人类学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过程。因此,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应用与推广,而是历史唯物主义新的理论发展。

根据上述的考察,我们需要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研究中,代表的观点体现为两种:一种认为马克思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就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种观点没有真正地看历史唯物主义双重逻辑的当代境遇到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内在逻辑关系,也不是本文关注的主要观点。一种认为1845年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变革,后来的问题只是如何丰富其哲学理念并加以推广与应用。按照我的理解,1845年哲学变革只是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重逻辑,即人类学意义上的物质生产逻辑及其哲学意义。这一变革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哲学视野的根本转变,没有这一转变,马克思就不可能真正地将视野投向社会历史领域。但对于马克思来说,其理论的根本主题是要批判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而一般生产逻辑并不能达及这一目标。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的思想进展,不是一种理论的应用与推广,而是马克思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新的质变。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不仅要关注生产逻辑及其相应的理论构架,更要关注资本逻辑以及其对生产逻辑的统摄作用。这是我们今天重新探讨历史唯物主义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历史唯物主义双重逻辑的现代批评

自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之后,其双重逻辑一方面遭到后来者的误解,这种误解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将历史唯物主义看做是一种经济决定论,这种观点虽然受到晚年马克思及晚年恩格斯的批判,但后来却成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解释框架;一是将历史唯物主义看做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与运用,在这种视野中,资本逻辑并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内容。但这些误解并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遭受到后来者的批评。对这些批评进行逻辑分析,这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建构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只是一种物质生产理论,同时还是资本逻辑批判理论。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中,马克思认为随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必将日益激化,阶级分化与对立也日益激烈,这将通过经济危机而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在这一分析中,劳动价值论构成了其理论基础,危机与阶级斗争构成了其理论的历史与逻辑结论。历史的发展似乎表明,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并不是简单地趋向两极化,经济危机也并不意味着就会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对此的反思,使西方许多学者对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理论产生了怀疑,并认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资本批判理论是错误的。与劳动价值论相对应,当代一些学者重新强调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并以价格理论替代劳动价值理论,从而将劳动价值论作为无法量化的“抽象”理论加以扬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