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街、四海
《针灸学》第二讲 (2)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1 针灸学的定义以及针灸的特点是什么?2 经络学说的定义3 怎样学好针灸学以上问题酌情提问(二)、上次课内容梗概1.针灸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2.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4.经络学说的定义及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的。
如循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特征,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与心相属,称之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与心包相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
另外,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也以这个原则而命名。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经络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⒈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⒉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⒊经络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⒈针刺等感传的观察⒉腧穴疗效的总结⒊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⒋人体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⒉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如:手太阴肺经。
⒊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阳经(属六腑)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阴经(归五脏)分布于胸腹及四肢内侧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的体位,四肢外侧从前到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内侧由前而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
但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⒋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⒌循行走向: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⒍交接规律: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太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3)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⒎循行流注:1)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经络系统”刍议
十八难》),与脑直接联系,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统领诸经,进而联系五脏六腑,对各经脉脏腑病变均有调整作用;与诸阳经均有联系,而阳经与阴经会合于头项部,同时通过经脉之间的相互交叉联系奇经八脉,因此具有全身整体调节作用。
百会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及足厥阴肝经之会,位居头之巅顶,犹天之极星居北,为百脉聚会之处,可调补中气,健脑宁神,是宁心调神之要穴[1]。
神聪四穴居于巅顶,为阳气之位,前后二穴在督脉循行线上,左右二穴旁及足太阳经脉,而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灵枢经脉》),故针四神聪能补益元气、振奋元阳、益脑安神[2]。
故用加强扬刺百会、四神聪作为主穴。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抑郁症的患者群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大多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对于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的抑郁症,仅仅依靠作用单一、靶点明确的方法进行治疗往往难以效验,而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针灸治疗,符合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且施术简单方便没有药源性所带来的肝肾损伤等副作用,故在对抑郁症的治疗中的优势正在越来越多地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1] 乔颖欣,程为平.针刺“百会”、“神门”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52[2] 王祥,林忆平.针刺四神聪印堂内关治疗抑郁症[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3):25收稿日期:2009-09-20针苑百花“经络系统”刍议李 磊(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摘 要:从理论上探讨了“经络系统”一词的实际内涵。
认为“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因此其组成部分必须都是中空的结构。
提出“经络系统”不应该包括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而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孙络、浮络和气街、四海等中空的结构共同组成。
关键词:经络;气街;四海;经络系统中图分类号:R 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10)03-0060-02作者简介李 磊(52),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考试材料整理及题库(二)
中医针灸学习资料整理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
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
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
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6.2 气街、四海的内外关系
第二节气街、四海的内外关系气街、四海,主要说明全身经络气血在上下分部中还有内外之间的分段汇通关系。
《灵枢·海论》说:“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即指十二经脉像水流一样汇通于四海。
气街与十二经的标部相通,汇合于四海,故“海”是经络气血精神的最大集合体。
分别介绍如下:一、气街(一)气街的概念气街,是经气汇聚、纵横通行的共同道路。
《灵枢.动输》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
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意指四肢末端是阴阳经会合之处,也是经气通行的大络脉,而头、胸、腹、胫四气街,是经气循行的径路,若气阻塞了小络脉,则四街径路就会开通,使经气运行如常。
当四末的邪气得以解除,则络脉又沟通,经气又从这里输转会合,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运行不息。
十二经脉的脉气,在正常情况下是沿一定径路运行的;头、胸、腹、背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是气街所在范围。
这些部位与标本、根结中所说的经气布散、归结于头、胸、腹、背部位相似,故气街可以认为是与标本、根结中的“标”和“结”的范围相一致,是头、胸、腹(分上腹、下腹)及胫的横斜通道。
(二)气街的内容气街部位有四。
如《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即头、胸、腹、胫四气街的具体部位是:头气街,聚于脑部;胸气街,聚于胸前及背俞穴(肺俞、厥阴俞、心俞);腹气街,聚于背俞(肝俞、脾俞、肾俞等)和腹部脐旁的冲脉交会穴(肓俞、关元等);肠气街,聚于少腹的气冲穴和承山穴及踝上下的部位(表6--4)。
表6--4 气街与“结”、“标”部位对照表---------------------------------------------------------------------------------部位; 气街; ‘结’; ‘标’头; 脑; 目(命门); 目(命门)上头; 脑; 耳(宙笼); 耳(窗笼)前头; 脑; 口鼻(颃颡); 耳后上角、目外眦颊、颃颡胸; 膺、背俞(心、肺); 胸喉(玉英、膻中); 背俞(心俞)胸; 膺、背俞(心、肺); 舌(廉泉); 腋内动脉(肺)胸; 膺、背俞(心、肺); 腋下三寸(心)腹; 冲脉; 胃(太仓); 背俞(肝、脾、肾俞) 腹; 背俞(肝、脾、肾); 舌本(脾)腹; 背俞(肝、脾、肾); 舌下两脉(肾)胫; 气街(气冲)、承山、踝上下---------------------------------------------------------------------------------(三)气街理论的应用气街理论,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位各有脉气汇合循行的通道。
10经络总论
命门(目)之上l寸 耳后上角下外眦
颜下合钳上 腋内动脉
背俞 腋下3寸
相应腧穴 睛明 听会 人迎
肾俞、廉 泉 肝俞
脾俞、廉 泉 攒竹
丝竹空 迎香 中府 心俞 天池
三、气街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灵枢· 卫气》:“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 ,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 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 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气街理论又从另 一角度阐述了经气运行的规律,
经脉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足三阴三阳根结
根(井穴) 至阴 厉兑 窍阴 隐白 涌泉 大敦
结 命门(目)--睛明 颡大(钳耳)—头维 窗笼(耳)—听会 太仓(胃)—中脘
廉泉 玉英(玉堂)、膻中
十二经脉
足太阳 足少阳 足阳明 足少阴
足厥阴 足太阴
本十二经脉标本
标
部位
相应腧穴
部位
跟以上5寸中
经络学说
就是研究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经气
经气,就是经络中运行之气。
二、关于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 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经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手太阴经筋
• (四肢部)大指上, 鱼后,寸口外侧, 肘中,腋下。
• (躯干)缺盆、肩 前、胸里、膈、季 肋
十二经筋表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twelve cutaneous regions)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 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的之气散 布之所在。
中国针灸学 VCD
中文名称:中国针炙学系列录影带30集全资源类型:ISO 地区:大陆语言:普通话,英语简介:中国针灸学 VCD (中英双语‧全30盘) 登录号 : V084编着者 :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出版社 :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1集、导论( INTRODUCTION )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辑介绍针灸的起源,历代针灸医家和针灸名着,以及现代针灸的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李鼎,陆宝根,片长45分钟.2集、经络( JINGLUO )经络学说是中医和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辑通过真人示教,介绍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分布,联络脏腑和病,主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家维,丘杰礼,片长48分钟.3集、腧穴(一)( POINTS I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4集、腧穴(二)(POINTS II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5集、腧穴(三)( POINTS III)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
十二经脉2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1.十二经脉:按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正经”。
2.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的总称,共八条。
3.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五络脉作用:沟通表里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躯干之络,渗灌气血。
4.标本:“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
阐明了四肢的膝以下经穴对头身远隔部位的治疗作用。
5.根结:“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6.气街:是经气聚集汇通的共同通路。
气在头者,止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汇合共同循行的通道。
7.四海: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
四海与气街具有一致性,胃为水谷之海,与腹气街相通;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与腹气街和胫气街相通;膻中为气海,与胸气街相通;脑为髓海,与头气街相通。
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语译: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②标本理论: 从标与本的含义及内容看,与根结理论相似,
也是强调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部的联系。从标本理 论的具体内容来看,“本”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标”则散于头面胸腹部。如同树干和树冠一样, “标”部有赖于“本”部滋养,表示起于四肢的经 气对全身的濡养作用。与根结理论不同的是,表面 上,标本理论除完整提出了十二经的标本外,还在 各自的部位上存在差异。
③气街理论: 气街理论将人体分为四段,每一街基本上都有
自己所属的部位。与经脉纵向循行不同的是气街理 论强调的是每一部位的经气是横向互通,每一街前 后呼应,内外相通。从气街所分属的及特点来看, 相应气街中的腧穴应对本气街相关脏腑疾病及局部 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是因为相关脏腑或局部 有病,均是相应气街中经气通行发生问题所致。从 这一点看出,该理论应是指导针灸临床的一个理论 。
㈩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一般认为,根结、标本、气街、四海应是经络 理论的一部分。实际上,在《黄帝内经》中这些理 论均有特定意义。 ①根结理论:
强调“跟”和“结”两个部位之间的联系,表 示经气由肢体末端起始,向上结聚胸腹头面部,即 头面胸腹部有赖于四肢末端经气的滋养。古人是根 据“比类取象”思想指导下提出这一理论的。
㈨经络功能
《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了经络的循行及经络组 成,而且还对经络的功能进行了阐述。
①联系功能。主要包括联系人体内外上下和表 里相合。
②运行气血。《黄帝内经》中经络运行气血的 功能主要指运行营卫之气和运行水谷经气两方面。
③传变病邪,反映病候。《素问 缪刺论》中论 述了这种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④防御疾病。经络分三阴三阳,三阴主里,为 内门,三阳主表,为外门,如同人体的二层门户, 一内一外,构成了除皮部之外的又一道疾病防御屏 障。
经络的纵横关系及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腹 胫
冲脉、背俞
肝 胃(太仓) 肾 脾
背俞(肝、脾、肾俞) 舌本(脾) 舌下两脉(痛)
气街(气冲)、承山、踝上下
说明头、胸、腹三部是“气街”与“标、结”共同的所在 部位。
(2)气街与标、结之间的生理功能关系: 说明标本,根结之经气结聚与弥散的途经与 气街之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通路密切相关。 亦可理解为气街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与弥散 的综合径路的关系。
小 结 1.标本、根结理论在意义上大体是一致的,主要 分析经络的纵向关系;强调以四肢为根本,为经气之 源;以头面躯干为结为标。为经所汇聚与弥漫输布之 所。 2.从十二经脉如环无端的流注之外的另一角度, 阐述经气流注运行的升降出入,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 3.为针灸临床辨证,确立治则,配穴原则,取穴 配方提供了又一理论依据。 4.强调四肢部腧穴对头面,躯干作用的重要性。
本部在肘关节以下,并有相应穴位 手三阴经
(四)标本与根结之间异同比较 相 同 1.均论述上肢与头身间的 相互关系。 2.强调经气之“源”在四 肢,以四肢为 “根”为“本”,在下部 。 3.强调经气其“流”在头 身,以头身为 “结”与“标”,在上部 不 同 1.根:专指“井穴”——范 围小 2.本:指四肢肘膝以下一部 位——范围宽。 3.结:指经气之归结、集聚 、在头胸腹。 4.标:指经气之弥漫扩散, 更扩及背部, 背俞。
经络的纵横关系及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经络的纵横关 系
【概述】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是关于经络纵横关系的理 论,它在以十二经脉为主体,以奇经八脉为错综联系的 基础上,又从各经的纵向或横向方面讨论若干规律性的 认识,以指导临床辨证和用穴。
根与结 标与本 气街 四海 分析经络的纵向关系 二者 又互 相结 合
(二)应用 1.指导临床确立配穴处方原则。 《灵枢· 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 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 腘”。 上下配穴,远近配穴,前后配穴等。
气街、四海
【气街】
〈灵柩·卫气〉:“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故气在头者,止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与背;气在腹者,止之于背命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于承山腹上以下。
”
【什么是四海】
经气汇聚之深处,百川汇聚为海。
【四海之内容】
《灵柩海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见此四者,以应四海者也。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其输上在于大抒,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气街、四海应用】
(一)俞募取穴、前后配穴法之理论根据。
(二)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缪刺法
(三)透针法之理论根据
(四)《灵柩·海论》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急息而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而言。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胀;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目无所见,懈息安卧。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部位之间的关系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部位之间的关系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都是有关经络分部关系的理论,在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关系,指出四肢下端的特定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关系,对于指导针灸临床辨证选穴有着重要意义。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分布部位与其功能、意义有密切关系。
标、结、气街、四海的部位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标本、根结、气街、四海部位关系表----------------------------------------------------------------------------部位标结气街四海----------------------------------------------------------------------------头命门(目) 命门脑(头气之街) 脑(髓海)窗笼(耳)之前颡大颊下,夹颃颡窗笼命门之上l寸耳后上角下外眦颜下合钳上舌本舌下两脉胸腋内动脉廉泉膺、背俞(心、肺) 膻中(气海)腋下3寸玉英 (胸气之街)背俞腹冲脉、背俞(肝、脾、肾) 胃(水谷之海)(腹气之街)胫气冲、承山踝上下冲脉(血海)(胫气之街)---------------------------------------------------------------------------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意义总结:标本:主要强调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
根结:主要强调经气上下两极间的联系。
即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关系,四肢为经气的根与本。
气街:阐述了经气的运行规律。
说明内脏与胸腹之间内外、前后相应。
四海: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应用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应用根结标本气街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针灸技术和草药配方。
在临床应用方面,它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该方法通过调整人体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根结标本气街还可以用于预防疾病和保健。
应用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配,避免产生副作用。
总之,根结标本气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1 -。
经络腧穴总论
(4)手三阴经在上肢排列是:太阴在
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5)足三阴经在下肢排列是: 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厥阴在前,太 阴在中,少阴在后。 内踝上八寸处厥太交叉:太阴在前 ,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4.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是内属于脏腑的,脏与腑有表里相应的 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流注特点:
十二经脉,始于手太阴肺→终止于足厥阴 肝 经——又复注于手太阴肺经,构成了 一个“如环无端”的循行系统。
流注特点有三: (1)阴阳两经表里传; (2)手足阳经同名传; (3)手足阴经按太、少、厥消长传。
(二)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含义,说明奇经不同于 十二正经,因“别道奇行”的经脉有八 条,故名奇经八脉,即:任、督、冲、 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五)十二经筋:
含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 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 部分。 十二经筋分布特点: 1、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 其循行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2、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3、结聚于关节,骨胳部。
十二经筋的作用: 约束骨胳,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 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 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3)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①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 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②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 用。
何谓“十四经”?
气街、四海 - 长春中医药大学
胸背疼痛、胸闷压气
精选ppt
1
病例
❖ 患者王XX,男,62岁,吉林省长春市公交公司职工。 于1994年3月下旬由家属陪同前来我院就诊。
❖ 自诉患病已数年,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每当发 作时,须经抢救,方能脱险。但经常发作,防不胜 防,愈发愈频,痛苦日增,病情加重,身体渐衰, 遂来求治于中医。
分钟后即可好转。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其病瘀阻虽 通,但气血之虚尚未全复,故于上方中加生黄芪 50g,当归15g,阿胶20g(将阿胶放于容器内,加水 适量,放锅内隔水蒸溶,再分次放于将服的药汤中, 一起温服)三仙各15g,砂仁15g ,数日后,患者饮食 渐增,体力渐充,精神渐旺,清晨心慌、眩晕等症 皆愈。 ❖ 前后共服药三个半月左右,诸症若失、患者已能骑 自行车去街里办事或消遗。其舌质也由紫暗逐渐转 红,舌边的瘀斑消退数处,但至今仍有一黄豆大小 的痰斑未消、脉象也无歇止。患者讲,我不但病好 了,脾气也好了,从前看啥都不顺心,经常发火, 现在觉得心情很舒杨。 ❖ 为巩固疗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煎药的麻烦, 在前方的基础上,略作加减,制成散剂,每服5~7g, 开常白来水看送 我下 ,, 至今1日从2未~3复次精发。选p,p连t 续服药1年余。患者经 5
气。
精选ppt
7
❖ 本例患者之胸痹与上者不同,其病机是气阴两虚, 气血瘀滞不通而致胸痹。故用药以益气壮阳(如生芪、 党参、葛根),养阴敛液(如麦冬、生百合、五味子), 行气开郁(如木香、降香、郁金、川芎)、活血化瘀 (如丹参、水蛭、土虫、灵脂、川芎、郁金)等法配 合应用而 问题2
尤难,且多梦易醒;身倦乏力,精神疲惫;项背及枕部 总觉木硬不舒,头时眩晕。病情急发时则胸背刺痛, 呼吸困难,汗出、肢冷。从性情来看,也发生了变 化,过去本来是个心平气和的人,但自从得病之后, 经常心情急躁易怒,无缘无故地就发脾气。视其面 色灰白、神情疲备、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舌两侧 边缘上有数处瘀斑,舌上无苔而润。脉象为结脉。 ❖ 细思此病当为胸痹。但病程较久,病情重而复杂。 其证为虚中挟实,非纯虚、纯实可比,故治疗时当 虚实兼顾,通补并施。为疏方:木香5g,郁金15g, 丹参25g,川芎15g,党参30g,麦冬20g,五味子 15g.水蛭15g,土虫15g,五灵脂15g,葛根20g,降 香15g。 ❖ 先将药物置温水中浸泡60分钟以上,如用凉水则浸 泡2小时以上。先用武火煮沸,继用文火煎煮25~30 分钟后,滤取药液。再精加选p水pt 如上法将药物煎煮1次。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为俞、募穴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俞穴均在背部,募穴均在胸、腹部,皆是胸、腹气街 之所在。因此临床上检查俞、募穴,可以判断内脏的病 变;在俞、募穴上施以针灸等刺激,也可以治疗相应的 脏腑病症。如肺俞、中府(肺募)出现压痛,可以推测 为肺或肺系的病症。而咳嗽、胸满等病症,又常取肺俞、 中府来治疗。
第四节 四海
一、四海的概念 “海”,《说文解字》曰:“天池也,以纳百川 者”。海,是百川汇聚之处。在经络理论中, 认为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就像大地上的河流, 故又称为“十二经水”。人体气血在十二经脉 内环行流注的过程中,在一定的部位,气血就 像百川汇归于大海,由此便产生了“海”的概 念。四海:《灵枢 · 海论》中明确指出:“人 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 四者以应四海也”。
•
3、指导辨证选穴: 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 也”。该段文字只能说是气街主治病症的示范性举例。“头痛眩 仆”——头气之街运行阻滞,当取相应头部腧穴治疗;“腹痛中 满,暴胀及有新积”,——腹气之街运行阻滞,当取相应背俞穴 及腹部穴治疗。胸气街,胫气街的病症与治疗可依此类推。“痛 可移”与“积不痛”是对病症疗效的预后估计。张志聪注:“有 新积痛可移者,积在气分,故为易已,积不痛者,积在血分,故 难已也。”(《灵枢集注·卫气》卷六)
四海与气街具有其一致性。从位置上讲, 脑为髓海,与头气街相通; 膻中为气海,与胸气街相通; 胃为水谷之海,与腹气街(上腹)相通; 冲脉为血海,与腹气街(下腹)和胫气街相通。 可以说四海与气街着重于经络气血横向的联系 与汇通。 四海、气街与三焦分部对照表见P268
三、四海理论的意义
四海理论,强调了气、血、脑髓、水谷在人体的重 要作用,指出了四海是全身精神、气血的化生、汇聚 之处,是对头、胸和上下腹功能的最大概括。 十二经脉通于四海,是以四海为中心归纳各经脉的一 些特点,由四海起总领的作用。四海之间又相互配合, 水谷之海是化生血气的本源,其上部为气海 , 主一身 之气;下部为血海,主一身之血;血气之精华则上聚 于髓海,是为“精明之府”和“元神之府”。 《灵枢· 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 周于性命也”,指出由血气、精神维持人的正常活动, 完整(周全)人的性灵和生命。经脉、五脏、四海, 是从不同层次论述有关内容, 四海是其最高层次,对 掌握纲领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四海的虚实逆顺 与十二经脉的盈亏、脏腑机能的盛衰息息相关。
– 腹气街:“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输与冲脉于脐左右 之动脉者”。杨上善:“脾俞及脐左右冲脉,以为 腹气之街,若腹中有气,取此二输也。”(《太 素· 经脉标本》卷十)张介宾对腹之“背俞”同样给 予广义的理解,并对“脐左右之动脉”予以具体诠 释。“腹之背输,谓自十一椎膈膜以下,太阳经诸 藏之腧皆是也。其行于前者,则冲脉并少阴之经行 于腹与脐左右动脉,即肓输,天枢等穴,皆为腹之 气街也。”(《类经· 经络类》)。腹部脏器有肝、 脾、肾三脏,对应“背俞”则为肝俞、脾俞、肾俞。 – 胫气街:“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 下”。此处“气街”指气冲穴。“踝上以下”的 “以”字《太素》无。张介宾:“此云气街,谓足 阳明经穴,即气冲也。承山,足太阳经穴,以及踝 之上下,亦皆足之气街也。”(《类经· 经络类》卷 七)
教学备课笔记
课 目: 经络腧穴学 教研室: 针灸基础教研室 教学单元:下篇---经络的纵横关系
教学目标
1、掌握根结的概念及部位; 2、掌握气街、四海的概念和意义。 3、熟悉标本的概念及部位,并了解其与 俞募穴的关系; 4、熟悉根结、标本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5 、了解根、溜、注、入与特定穴的关 系。
二、气街的分布
气街,又称“四街”,指人体气血运行的共同通道,其分布部位有四。 《灵枢 · 卫气》说:“请言气街: 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
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
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 之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说明头之气街,分布于头与脑府之间, 指头面部与脑之间的内外通路;胸之气街,分布于胸膺部脏腑与背 部腧穴之间,指的是膈以上各脏与背部之间的内外通路;腹之气街, 分布于腹部脏腑与背腰部腧穴,脐旁冲脉之间,指的是膈以下各脏 腑与背部之间的内外通路;胫之气街,分布于气冲、承山穴及踝部 上下之间,指下肢部气冲穴以下的一些通路。
• 膻中为气海,膻中指胸中而言,位近心肺,属 于上焦,为宗气所聚之处。宗气走息道以行呼 吸,贯心脉而行气血。心肺二脏正常功能的发 挥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气海失调,也会产生有 余和不足的病证。如《灵枢· 海论》云:“气海 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 则少气不足以言”。临床可取气海所输注腧穴 大椎、人迎及其它有关腧穴进行治疗。
• 气街主要说明头、胸、腹、胫这些部位是经气循行的共 同通道。 • 气街理论从部位上联系“标”和“结”,可以看出,头、 胸、腹是“标”和“结”之所在。 • 气街与“结”和“标”部位对照列表见教材P265
三、气街理论的意义
气街理论,以经络为基础,反映了经络系统在人体头、胸、腹 、胫循行分布中相互交通的关系,主要说明了经络的横向联系 ,体现了经络在人体各部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气街将人体自上而下分为头、胸、腹、胫四部,从而将各部所 属的脏腑、器官、经穴紧密连为一体,是各部形成相对独立的 的功能系统。头气街以脑为中心,胸气街以心肺为中心,腹气 街以肝、脾、肾及六腑为中心,脏腑气血通过气街而直达于外 ,灌注于诸经;诸经气血也可借气街直达于内,以养脏腑。气 街是脏腑和诸经气血横向输注的捷径。 脏腑通过气街而前后相连,在躯干部胸气街将胸膺与背部相连 贯,腹气街将腹与背腰部相连贯。滑伯仁说:“脏腑腹背,气 相通应”。通应之路当是气街。气街以横向分布为主,联络前 后,沟通脏腑体表的内外关系,纵贯人体上下,成为经络联系 的统一体。
• 胃为水谷之海,指胃有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精微的 作用。是营卫、气血的本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故又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 《素问•玉机真藏论》言:“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 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 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可见古 人对胃的作用极为重视,体现了“脾胃为后天之本” 这一学说。胃居中焦,性主通降,胃的病变以胃失和 降为主证。如《灵枢· 海论》云:“水谷之海有余,则 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临床可取水 谷之海所输注腧穴气冲、足三里及其它有关腧穴进行 治疗。
气街所联系的部位与穴位:
头气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脑,对应于百会 穴。杨上善:“脑为头气之街,故头有气,止百会 也。”(《太素 · 经脉标本》卷十)与髓海所通部位 “盖”(百会)一致。张介宾:“诸髓者皆属于脑, 乃至高之气所聚,此头之气街也。”(《类经· 经络类》 卷七) 胸气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对“膺与背 俞”的理解,历代注家稍有不同。一是对应于某一穴 位,如:杨上善:“膺中肺俞,为胸气之街,故胸中 有气,取此二输也。”(《太素· 经脉标本》卷十)一 是对应于某几个穴位,如:张介宾:“胸之两旁为膺, 气在胸之前者止之膺,谓阳明少阴经分也。胸之后者 在背腧,谓自十一椎膈膜之上足太阳经诸藏之腧,皆 为胸之气街也。”(《类经· 经络类》卷七)张氏注释 涵盖范围较广。脏在胸者,有心、肺、心包,故对应 的背俞穴为心俞、肺俞、厥阴俞。
四、四海理论的应用
• 四海理论在说明人体生理和疾病诊治方面有重 大意义。 • 脑为髓海,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视听嗅言、 肢体运用等皆归于脑的生理功能。即头脑是精 神的最高主宰,是神气的本源。与头脑直接相 关的经脉是督脉和足太阳,再扩大为手足三阳, 阳气即以髓海为依归。髓海失调,就会产生有 余和不足,而出现相应病证。如《灵枢· 海论》 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 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 见,懈怠安卧”。临床可取髓海所输注腧穴百 会、风府及其它有关腧穴进行“所治者,头痛眩仆,
• 由于气街理论涵盖全身气血分段汇通关系,故其对临床辨证选穴 的指导意义选不限于此。凡头、胸、腹、胫的局部病症和相应内
脏病症,皆可取对应气街的腧穴治疗。
此外,四气街随其部位所在与十二经联系的侧重点有所 不同,手、足三阳经均循行至头面,故主要与头气街 相通;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主要与胸气街相通;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主要与腹气街相通。因此肖 少卿提出“手足三阳经与头街配穴法;手三阴经与胸 街配穴法;足三阴经与腹街配穴法”。 气街理论,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汇合共同 循行的通道。气街是纵横交错的网络状通道,与诸经 脉脏腑器官组织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并广泛的联 系。
二、四海的内容
《灵枢· 海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 (气冲穴),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 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 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 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 本篇以胃、冲脉、膻中、脑四个部位,分别称为水谷 之海、血海(又称十二经之海)、气海、髓海,并指 出了四海各有输注的腧穴。其中柱骨之上下,是指颈 项部;髓海之输上在于盖,是指巅顶部的百会穴。 从以上所述可知,四海的具体部位是:髓海在脑--- 头 部;气海在膻中 --- 胸部;水谷之海在胃 --- 上腹部;血 海在冲脉---下腹部。 •
冲脉为血海和十二经之海,与任、督同起于 胞中,并少阴、经阳明,贯穿全身。《灵枢· 逆 顺肥瘦》说冲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 灌诸经; …… 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 阴”。冲脉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容纳、 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冲脉与肾间动气及元气 关系密切。 《灵枢· 海论》曰:“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 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则常想其身小, 狭然不知其所病”。(张介宾注:“怫然,怫郁也,
四、气街理论的应用 1、阐明人体在应激情况下的气血运行途径; 《灵枢 · 动输》言:“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 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 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 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 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也 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气血按照十二经脉的流注 次序,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运行。但如果在天气骤变, 或突然遇到外邪侵袭,十二经气血运行阻滞的情况下, 则气街开通,营卫之气可以通过气街的横向通路,保持 周而复始的运行。也就是“络绝而径通”。径:直捷, 走近路(《辞海》)。因此,气街说明了人体在异常情 况下,营卫之气的运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