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会计理论

合集下载

会计理论

会计理论

论实证会计理论(PAT)摘要:实证会计理论和规范会计理论是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和思路。

实证会计理论寻求去解释和预测某一现象。

本文通过对实证会计理论的起源发展和相关假说出发,对比规范性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构建完善的实证会计理论体系。

关键词:实证会计理论;实证理论假说;规范会计理论1 实证会计理论概念实证会计理论(PAT)是基于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寻求解释和预测某一现象的理论,在此讨论Watts、Zimmerman普及开来的这一特殊的实证会计理论。

实证会计理论(PAT)的目标关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

实证会计理论(PAT)关注于经济和会计现象,主要依据市场有效的假设、关于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反应的研究以及使企业内部冲突最小化的契约安排。

2 实证会计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实证理论是19世纪30年代由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的。

会计中的实证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显现,并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成为财务会计的主要研究范式,它的发展大多归功于业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有效市场假说(EMH)和代理理论。

EMH提出了资本市场对新信息有反应的依据,但是几乎没有解释为什么管理者会选择使用特定的会计方法,实证会计理论(PAT)的发展则填补了这项空白。

实证会计理论应用代理理论,关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实证会计理论(PAT)提出代理人有动机订立各种契约。

而在此之前会计研究占主流的类型是规范会计研究,大多关注于规范理论不检验现有实务。

3 实证会计理论(PAT)假说实证会计理论(PAT)早期研究依赖于三个核心假说:负债假说、奖金假说政治成本假说。

3.1负债假说负债假说预测,为了减少吸引债务资本的成本,公司将和债务人订立契约安排,这会减少管理者侵占债权人财富的可能性。

在获得债务融资之前安排这种协定被看做是一种吸引降低成本资金的有效方式。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耿成轩一、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源由实证会计研究,就是会计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即把实证方法引入会计研究,实证研究源自哲学中的实证主义!。

十九世纪初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扎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是观察和实验事实。

!本世纪四十所代,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将实证主义应用到经济学领域,首创实证经济学。

本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会计学者在研究会计理论时借鉴实证主义和实证经济的成果,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旨在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实证会计理论。

1968年,美国会计学者鲍尔和布朗首开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先河,研讨了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

1976年,美国会计学家詹森(M ∀C∀Jensen)指出,实证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在会计现象层面上有哪些规律,这些规律在人力和资源利用方面会产生什么效果。

1978年,美国会计学家瓦茨(R∀L∀Watts)和齐默尔曼(J∀L∀Zimmerm an)发表了#建立有关会计准则决定的实证理论∃的论文,1986年,又出版了#实证会计理论∃一书,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实证会计理论,导致这一理论终于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扼的潮流,迅速风靡于西方会计学术界。

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基础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基石包括多个方面,但其中最有意义的应当是方法的哲学基础和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经济学基础。

1.方法论基础。

美国会计学家在提出实证会计时,主要是受实证经济学!中占居主导思想的证伪主义的影响,并且在对其研究中采用颇具特色的实证法,亦即确认假设,以事实、实际的情报,由观察数据所产生的相关关系等为对象,经过实验而求得相对或近似正确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证会计对证伪主义思想的运用,更接近于拉卡托斯的精致证伪主义!,而不是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

由此可看出实证会计理论的方法论有如下特征:(1)价值中立性。

实证研究要求将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让经验数据等来证实或证伪某一假说,通过这一思想所形成的实证会计理论其内容是经验而非价值的。

分析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评述

分析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评述

分析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评述会计理论是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它旨在解释和指导会计实践。

会计理论可以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两种类型。

规范会计理论是一种基于道德和伦理标准的理论,其目的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原则和规范,以确保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准确、可靠和一致。

实证会计理论是一种以实证为基础的理论,它通过实证数据来发展和解释会计实践。

规范会计理论将道德规范和基本原则应用于会计实践中的各个方面,从而保证会计师的职业操守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该理论的目的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原则和规范,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公正性。

例如,规范会计理论通常要求会计师披露所有涉及公司利益和股东权益的经济活动,这包括利润、损失、资产、负债和现金流。

此外,该理论还要求各种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必须以适当的形式、时间和频率进行。

然而,规范会计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理论往往更关注会计师的职业操守和伦理道德,而忽视了会计实践、经济环境和公司操作上的实际问题。

其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规范会计准则,这些差异会导致跨国企业存在隐蔽的财务报告,从而削弱了该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

实证会计理论通常使用数据、模型和实际案例来探索会计实践和公司运营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还可以用来评估特定政策的影响以及测量相应的财务信息,例如资产评估、收益计算和分析。

通过实践和经验数据的反馈,实证会计理论不断演变和改进,成为深入理解财务信息的重要工具。

然而,实证会计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使用实证数据存在诸多限制,例如数据搜集不完全或不一致,因而可能会给结论带来偏差。

其次,实证会计理论更多地关注短期效果,而忽视了公司长期运营和成长的影响。

此外,实证会计理论还需要考虑公司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和调整,这使得该理论的应用变得复杂和冗杂。

因此,在实践中,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都应视情况而定。

对于一些需要保证公正、透明和准确性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会计理论应该是首选。

实证会计理论与方法

实证会计理论与方法

多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的分类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描述型案例研究
含义:根据所采用的步骤描述目前的行为,侧重于对现实条件下的研究
对象进行完整描述。
E.g.: 描述会计系统以及会计实务中使用的程序和技术,挑选很多公司描 述不同的会计实务,从中发现其相似性,可能的话可以归纳出最优 会计实务。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单案例研究
含义:主要用于证实或证伪已有理论假设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适用于: ①极端个案分析; ②对现有理论的批驳或者检验; ③代表性或典型个案分析; ④对他人未曾研究过的个案进行分析以启发更深的研究; ⑤对同一个案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纵向分析。 多案例研究 案例内分析:旨在多案例研究中,研究者将每一个案例及其主题作为独立的 整体进行深入的分析。
跨案列分析:研究者依托于统一研究主旨,在彼此独立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将对所有案列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抽象的、精辟的研究结 论。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研究 准备
资料 收集
资料 分析
撰写 报告
案例研究主要步骤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研究方法比较
规范会计理论
规范会计理论主要采用演绎法和归 纳法。 演绎法 特点: 强调可证实性 注重于定性研究 需要价值判断 归纳法
实证会计理论
主要采取实证的研究方法, 以事实 为根据,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建立推 导模型,从而得出结论。 特点: 强调可证伪性 注重于定量研究 客观性强

实证会计理论经典文献与方法

实证会计理论经典文献与方法

实证会计理论经典文献与方法引言实证会计理论是会计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定量分析,从而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建议。

本文将介绍实证会计理论的经典文献和方法。

经典文献1. Fama和Jensen(1983)的“分权委托理论”Fama和Jensen的研究主要关注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持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和持有者权益。

这一理论提供了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依据。

2. Ball和Brown(1968)的“资本市场反应性理论”Ball和Brown的研究主要关注财务信息的披露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他们通过研究公司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发现这些信息披露会对股票市场价格产生明显影响。

这一理论为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反应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证论据。

3. Jensen和Meckling(1976)的“代理成本理论”Jensen和Meckling的研究主要关注公司治理结构中代理成本的存在和影响。

他们认为,代理成本是指代理人(如公司高管)利用其职位权力追求个人利益所产生的成本。

这一理论为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

4. Watts和Zimmerman(1978)的“政治经济学理论”Watts和Zimmerman的研究主要关注会计信息与公司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使用会受到公司政治环境的影响。

这一理论提供了公司政治环境与会计信息披露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实证方法1. 实证研究设计实证会计研究设计是研究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样本和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常用的实证研究设计包括横截面研究、纵向研究和实验研究等。

2. 数据收集和处理数据收集和处理是实证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研究者可以通过公司财务报表、问卷调查和实验证据等方式收集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3. 统计分析在实证会计研究中,统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

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

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罗斯•L.瓦茨(Ross L. Watts)是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和会计教育家。

他的著述颇丰,曾在《会计评论》等许多著名杂志上撰写或与人合著了“收益与现金流的关系”等大量论著。

瓦茨还受聘担任许多著名会计学专业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人,并于1995年受聘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受聘担任厦门大学的兼职教授。

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 L. Zimmerman)也是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曾是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访问学者。

齐默尔曼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主要集中于财务和管理会计等方面,因其研究独到的见解与高质量的理论价值而多次获奖。

瓦茨和齐默尔曼都是罗切斯特大学的会计学教授,由于共同的研究兴趣,他们两人经常合作撰写了大量论著,如“关于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1978)、“会计理论的供给和需求”(1979)等,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们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

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两人合著的论文于1978年和1979年连续两次获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文献杰出贡献奖,《实证会计理论》一书获会计领域Alpha Kappa Psi基金奖。

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合著并公开出版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是第一部汇集实证研究成果的会计理论专著,不仅全面、系统、深入地回顾、总结和评价了实证会计研究的经典文献,而且提出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初步研究框架,为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逻辑安排:基本采用序时法正如瓦茨和齐默尔曼在本书最后一章所指出的,“本书目的不只是为了介绍实证研究的现状,而且是为了使人们懂得如何进行实证研究和评估实证研究。

基于后一原因,本书基本上是按照实证会计研究的时间顺序加以安排的。

”他们还指出,“理论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

通过分析现存理论的预测误差,理论就可以得到修正。

因此为了了解现行理论,人们必需了解他的演变过程。

”所以采用序时法介绍有关实证研究,不仅阐述了实证研究过程,而且着重指出了实证研究如何从“不成熟”走向“较成熟”。

《实证会计理论》课件

《实证会计理论》课件
详细描述
实证会计理论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进行了评估,探讨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 行如何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研究还发现,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力可能会 导致会计信息的质量下降。
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披露
总结词
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详细描述
实证会计理论还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即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 披露程度。研究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公司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公司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报告是实证会计理论的重要研 究领域,旨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履行。
实证会计理论应深入研究公司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的编制和披露过程,探讨如何提高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 同时,研究应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 系,以及如何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标。此外,研究还应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以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
和决策的影响。
实验研究法需要设计合理的 实验方案,控制实验条件, 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 出结论。
实证会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
03

会计信息的质量与价值相关性
总结词
研究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影响投资者决策和股票价格。
详细描述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与价值相关性,即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影响投资者决策和 股票价格。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提供更准确、更相关的信息,从而提高投资者决 策的效率和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01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通过对特定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来探

会计理论 3

会计理论 3

一..名词解释1.会计理论:以一套广泛使用的原则作为形式而进行的逻辑推理2.会计规范:会计实践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法规、规则、典范、范例或惯性。

3.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以确凿的证据证实某些会计现象的存在,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4.财务会计感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其内容主要有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和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等5.财务报告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预期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6.资产计量:是以特定的计量尺度对资产的价值进行数量化描述,或者说是对资产进行的货币性量化过程7.不变购买力:是指用于会计计量的货币单位本身是稳定不变的,其所计量的资产或其他会计要素的价值具有可比性的一种计量尺度8.总体资产:是指一组单项资产组成的,具有获利能力的资产综合体9.全面收益观:亦称总括收益观,主张企业的收益既包括经营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收益10.充分披露原则:也称财务报告原则,是指为了达到公允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让用户易于理解,亦既财务报告应当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11.财务弹性:亦称财务适应性,指企业迅速采用有效的行动来改变其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借以应付意外地突发性现金需要或满足有利的机遇的能力12.盈余管理:一般是指公司管理层为特定目的所做的调增或调减,并且这些调整并没有真正的现金流量做基础13.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指财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公会、投资者、债权人的政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可能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14.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编报财务报告时所应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15.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项成本活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二.简答1.会计理论的功能(1)信息传递和经验总结(2)解释和评价(3)预见和实践2.会计基本理论的作用(1)指导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形成,协调各项具体的会计规范之间的关系(2)启迪企业会计人员灵活、准确的运用各种会计规范,高效率的开展会计实务(3)加深对会计事务的了解,促进对会计理论的研究3.实证法的基本程序(1)观察会计现象(2)文献述评(3)确定研究问题(4)构筑理论架构(5)提出假设(6)进行研究设计(7)搜集数据统计分析(8)解释预测4我国基于原则的规则导向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主要特征(1)强化会计专业发展规律的探索(2)根据会计专业发展规律与使用者需求确定会计的目标(3)形成比较完善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4)进一步确立一系列相互协调的会计基本原则(5)科学地分析经济交易与会计事项的实质与影响(6)采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民主程序(7)实现准则内部的协调和准则之间的协调(8)对会计准则进行结构性的调整5.我国基于原则的规则导向会计准则体系的主要特征(1)一体化的会计准则(2)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是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宪法”(3)针对主要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的会计准则应着眼于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的经济实质(4)针对复杂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的指南有继续发展的必要6.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内容(1)财务报告的目标(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3)财务报表要素(4)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7.财务报告目标的意义财务报告目标之所以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起点与核心,是因为它首先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的特征;其次具有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特征;最后具有能制约其他会计理论,并不能被其他会计理论所推倒的特征8.财务报表的十个要素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9.名义货币单位下的资产计价模式(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2)现行成本计量模式(3)现行价值计量模式(4)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模式(5)公允价值计量模式10.现行成本计量模式的优点(1)代表了企业投入价值的最佳量度,以便能与现时收入相配比(2)它使营业收益与资产损益分开列示成为可能(3)以各项资产现实价值相加的总数,比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历史成本总和更富有意义11.会计学上的资本保全有哪几种(1)财务资本保全(2)不变购买力资本保全(3)实物资本保全12.现行流量表提供的信息作用(1)有利于评价与预测企业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2)有利于评价与预测企业偿债能力与支付股利的能力(3)有利于评价与预测企业净收益与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之间差异的原因(4)有利于评价与预测企业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有效性13.现行财务报表的局限性(1)现行财务报表没有很好地满足财务报表目标或财务会计目标(2)通过财务报表难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3)财务报表的技术性削弱了其信息的有用性(4)财务报表没有完全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4)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一贯性仍需增强14.盈余管理的种类(1)以报告正利润为基础的盈余管理(2)以本公司已有的业绩为基础的盈余管理(3)以盈利预期为基础的盈余管理(4)以某一特定契约中的会计指标为基础的盈余管理(5)以政府监管中的线检验标准为基础的盈余管理(6)以相对业绩为基础的盈余管理15.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1)确定成本计算对象(2)划分成本项目(3)确定成本计算期(4)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5)编制成本计算单二..名词解释16.会计理论:以一套广泛使用的原则作为形式而进行的逻辑推理17.会计规范:会计实践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法规、规则、典范、范例或惯性。

西方实证会计理论

西方实证会计理论

实证会计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实证会计理论在投资决策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实证会计理论可以帮助投资者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未来前景,从而做 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实证会计理论还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投资风险和回报率。例如,实证会计理论可以通过研究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市场反应之间 的关系,帮助投资者预测股票价格的走势和制定更好的投资策略。
理论创新与更新
面对日新月异的商业环境,实证会计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和更新,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会 计实践。
研究方法改进
未来研究可能会更加注重纵向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会计问题。
实证会计理论的前沿研究问题
01
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 绩效的关系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实证 会计研究开始关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与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实证会计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
实证会计理论在审计中也有广泛的应 用。例如,实证会计理论可以帮助审 计师理解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评估 财务报告的质量,以及确定是否存在 欺诈或错误。
VS
实证会计理论还可以帮助审计师确定 审计程序的有效性,以及评估审计风 险。例如,实证会计理论可以通过研 究审计报告和财务报告之间的关系, 帮助审计师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财务 风险。
谢谢您的观看
20世纪80年代至

实证会计理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 不断创新和完善。
实证会计理论的意义
深化对会计实务和理论的理解
实证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实证检验,揭示了 会计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深化对会计实务和理论的
理解。
指导会计实践
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会计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帮助企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会计政策,提高会计信息

实证会计理论

实证会计理论
命题的表达可以是“是什么”这样简单的形式,例如: “会计收益是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信息来源”,也可以 用较为复杂的数学模型加以表达。
命题经过验证后可以证明是正确的,也可以证明是不正 确的。
5
实证会计理论
2.建立假设
建立假设是实证研究分析方法中必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 如前述“会计收益是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信息来源”这 一命题。就必须假设股票市场是强式的还是弱式的或是 半强式的。
(3)管理人员通常可以采取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 动。
➢实证会计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这一理论在其 方法论上比规范会计理论更具科学性。
4
实证会计理论
二、实证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一)实证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问题
一般而言,实证理论的发展通常是从人们意欲解释的某 些现象开始的。这些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认 识,它往往表达某种判断,如“什么是什么”等等。由 于不同的人或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着不同的判 断,因此,实证理论就希冀对这些判断即命题进行验证 并指导以后的实践。
10
参考: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张朝宓、苏文兵P49-63
实证会计理论
变量选择的思路 理性思考:根据现有理论或研究者的经验来判断哪 些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影响,从而将其纳入检验 模型。 实际验证:先对众多可能的影响变量进行统计验证, 从中选出最合适的变量构成检验模型。
变量的替代:对于那些影响因素比较抽象的研究问题, 由于没有直接与之对应的经济指标,便设定一些能恰当 表示其内在关系的新变量。 如研究信息不对称对会计选择的影响,其难点在于 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不可直接观察,为此,以“股票 年周转率”(普通股交易量/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 数)作为信息不对称的代表。以其作为替代的理由 是:信息不对称的增加导致了交易量的萎缩—如无 充分信息的投资者根本不投资到只有少数股东的企 业的证券上去。

8实证会计理论

8实证会计理论

13
实证会计理论
三、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实证会计研究的两个主要分支:
信息含量研究:研究所陈报的会计信息对股票报酬 (股利发放)的影响,即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 用。其内容包括会计和资本市场的行为。这是实证 会计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未对会计实 务作出解释和预测。
在这一阶段,人们试图在所陈报的会计收益和股票价格 的反应中间找到某种联系。相关研究都假定企业会根据 历史成本会计原则编制财务报表,资本市场也会根据这 样的信息来评价企业股票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这 一阶段,那些评价企业股票价位的信息并不完全是由会 计提供的。另外,财务管理理论持别是有效市场假设和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评价企业股票价值方面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
如研究信息不对称对会计选择的影响,其难点在于 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不可直接观察,为此,以“股票 年周转率”(普通股交易量/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 数)作为信息不对称的代表。以其作为替代的理由 是:信息不对称的增加导致了交易量的萎缩—如无 充分信息的投资者根本不投资到只有少数股东的企 业的证券上去。
参考: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张朝宓、苏文兵P49-63
假设的表述方式
语言表述:如“我们预期┉” 模型表述:
参考: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张朝宓、苏文兵P42-46
8
实证会计理论
假设的数目 可一个或多个,但在一篇论文中检验多个假设是不 多见的。
3 数据准备
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准备工作,包 括选择变量、构建模型、采集和筛选数据等。
4.验证真伪
实证会计理论
一、实证会计理论概要 ➢实证会计理论的产生
早期的会计理论工作者主要注重描述已观 察到的实务现象并为这些实务的分类提供 教学式的规则;他们倾向于重视应当怎么 做的问题,而很少关注规范性法规所赖以 存在的假设的现实有效性。换言之,规范 会计理论下的会计模式,是先假定会计目 标继而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

实证会计理论读后感

实证会计理论读后感

实证会计理论读后感读完实证会计理论,就像在会计的神秘森林里进行了一场奇妙又有点烧脑的探险。

以前总觉得会计嘛,就是算算数字,把账记清楚就得了。

可这实证会计理论一出现,就像给我这个小会计脑袋开了个新窗口。

它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不满足于表面的会计处理,非要深挖背后的各种原因和关系。

你看,它那些研究方法,什么假设、模型的建立,就像是在搭积木,不过这个积木搭起来可不容易。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都懵圈了,那些复杂的公式和逻辑关系,就像一团乱麻。

但是一旦开始慢慢理解,就感觉像是找到了宝藏的地图。

比如说,研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以前我只知道企业选择这样或那样的会计政策,现在才明白原来背后可能是公司的盈利状况、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甚至是整个市场环境在捣鬼。

实证会计理论还特别像一个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小孩。

它不相信那些传统的、想当然的会计观念,非要通过实际的数据去验证。

这就好比我们都以为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是理所当然的,它却要研究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角度等一系列因素,然后准确地告诉你为什么是东边,而不是其他方向。

而且它这种从实际数据出发的研究,让会计这个学科变得更加“接地气”了。

就像给会计穿上了一件实用的工装,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理论。

企业的经营者可以根据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更好地制定会计策略,来应对不同的市场情况。

比如说,如果实证研究发现某个行业在特定经济环境下,采用某种会计折旧方法更有利于公司的估值,那企业管理者可能就会考虑调整自己的折旧政策。

不过呢,这实证会计理论也有它调皮捣蛋的一面。

有时候它过于追求数据和模型,可能会忽略一些特殊的、难以量化的因素。

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只看他的身高、体重、学历这些数据,却忽略了他的品德、性格这些软指标。

而且这些复杂的模型和数据,对于我们这些小会计来说,理解起来真的是要费一番功夫,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很高很陡的山,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回原点。

总的来说,实证会计理论就像是一个神秘又有趣的朋友。

实证会计理论读后感

实证会计理论读后感

实证会计理论读后感读完实证会计理论,我就感觉像是在会计这个神秘大森林里找到了一张特别的地图。

以前我就觉得会计嘛,就是算算钱,记记账,可这实证会计理论一出来,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

它就像是一个拿着放大镜和小铲子的探险家,想要把会计这个领域的各种现象背后的真相挖出来。

这理论最酷的地方就是它的实证研究方法。

它不是坐在那儿空想会计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去收集数据,就像侦探收集证据一样。

比如说,研究企业为什么选择某种会计政策的时候,就像在探究罪犯的作案动机。

它会去看企业的规模啊、经营业绩啊、管理层的特点之类的各种因素,然后通过复杂的统计分析(虽然那些统计方法有点让人头疼,就像一堆乱麻,但是仔细捋捋还是能明白的),来找出这些因素和会计政策选择之间的关系。

我发现它特别讲究用数据说话。

就好比两个人争论哪家饭馆的菜好吃,不是光靠嘴说,而是去调查大家的评价、饭馆的客流量、食材的成本和质量这些实际的东西。

在会计领域也是这样,用数据证明这个会计方法在这个情况下就是会被企业优先采用,而不是另一个方法,这让会计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

不过呢,这实证会计理论也有它让人“吐槽”的小地方。

那些数据收集起来可不容易啊,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而且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简直比走钢丝还难。

还有那些统计分析,对于我这种数学不太灵光的人来说,就像看天书一样,每次看到那些公式和图表,我的脑袋就开始嗡嗡的,感觉像是进了一个数字迷宫。

但是总的来说,实证会计理论就像是给会计这个古老的学科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它让会计不再是那种干巴巴的、只知道记账的学问,而是充满了活力,能跟企业的实际运营、跟整个经济环境紧密相连。

它让我看到了会计背后隐藏的各种秘密,就像揭开了蒙在宝藏上的层层纱布。

以后再看那些会计报表和会计政策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拥有特殊能力的人,能够透过表面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啦。

实证在会计里的定义

实证在会计里的定义

实证在会计里的定义
实证会计是一种会计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受到经济理论和财务理论的影响。

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回答“实际是什么”的问题,旨在
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实证会计研究更重视科学性,相对于规范会计研究。

实证会计是根据经济学等有关理论,设立各种影响会计事项因素的有关假设,然后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假设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以证明假设现实性的活动,其实质上是对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和解释的过程。

实证会计以实证法为理论基础开展,其中实证法是实证会计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即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

总的来说,实证会计是一种强调通过实证研究和科学方法的会计研究领域,以提高对会计领域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如需了解更多有关实证会计的定义和运用,建议查阅实证会计方面的书籍或者咨询相关业内人士。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一、差异比较1.方法论的差异。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比较方法论的差异,实证会计研究在方法论上与规范会计有一些差异。

规范会计认为主观目标与人的行为是有联系的。

哲学中的实证理论是实证会计理论方法论的基础。

规范会计理论比较重视规律和理论的逻辑思维,注重价值判断。

实证会计理论提倡实用主义,提倡从经验中创造理论。

从辩证的角度看两种理论强调的内容不同。

2.研究内容的差异。

规范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会计基本概念,再把这些概念推导分析,最终得出会计准则。

这些准则被企业采用,形成一套会计政策来指导会计实务。

实证会计理论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通过运用公司理财理论,去研究会计和资本市场的行为,并讨论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有哪些作用。

第二个阶段研究的侧重点在指导会计实务,也就是实证研究会计事项。

从研究内容分析,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比较完整,内在逻辑性很强。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是案例,所以比较有说服力。

3.从会计本质上两者存在一定差异。

规范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从逻辑的角度指出最优化的会计实务应该是什么,从而实现会计实物的规范化。

它的研究路径是在前提的基础上推论。

研究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实证研究讨论会计是什么。

研究路径是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推论。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的研究方法。

也就是说主要以观察和实验的结果的依据,不带有个人主观去分析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4 .比较一下两者的研究作用。

规范会计的研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可以对理论命题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这样可在实践检验理论前,预先检验理论使其更具有逻辑性。

第二个方面规范会计可以用理论来解释现有的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

第三方面规范会计可以检验已有的会计理论,从而发现错误和内在矛盾。

实证会计研究作用也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实证会计主要检验规范会计的前提是否现实有效。

检验以后,认同或反对规范会计的研究成果。

实证会计理论的假设有哪些

实证会计理论的假设有哪些

实证会计理论的假设有哪些实证会计理论的假设有哪些实证会计理论是学习会计学的学科之一。

实证会计理论的假设主要包括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实证会计理论的假设,希望对你有帮助。

实证会计理论的假设一、分红计划假设若其他条件不变,在实施分红计划的公司中,经理人员更有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至当期的会计程序二、债务契约假设若其他条件不变,公司越有可能违反以会计为基础的债务契约条款时,其经理人员就越有可能选择将未来期间报告收益转换到当期的会计程序。

三、政治成本假设若其他条件不变,公司的政治成本越大,其经理人员就越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当期递延至以后各期的会计程序。

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会计理论的区别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和规范会计理论(normative accounting theory)不同,前者是说会计是怎么样的理论,后者是说会计应该是怎么样的理论。

目前我国的会计研究是两者并重,而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会计研究是实证会计研究为主流。

实证会计理论强调实证研究要回答:1、什么是最优会计政策2、该理论的目标是要解释和预测不同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3、不同组织结构的公司其会计政策又有何不同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的差别从性质与内涵来看就规范会计研究来说,会计理论的性质是规范性的理论。

规范会计理论的内涵是阐述会计应当是什么,从既定的.目标和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依据一定的原则准则,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不断优化而至规范化。

对于实证会计而言,其理论主要是运用实证法而形成,属实证性理论。

实证会计理论的内涵正在于会计现在和将来“是什么”和“为什么”,它为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方法论特征来看规范会计方法论的主要特征如下:第一,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特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第二,规范研究的结论带有主观性,无法用事实来验证,对同一会计现象的研究,可能会因研究者观点、意识的差异,而使结论相差甚远,甚至完全相反;第三,会计理论科学性的判断标准不具有可证伪性,会计理论不必和会计活动的事实现象一一对应,并非一定要接受经验事实的直接检验。

第八章 实证会计理论

第八章 实证会计理论

5
公司最优的会计政策是在以下两者之间做 出的一种最优权衡: “严格限定会计政策,以使当前环境下契 约成本最小化”与“让经理人员灵活变换 会计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包括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成本)”。
6
实证会计理论强调实证研究要回答: 什么才是最优的会计政策? 不同组织结构的公司其会计政策又有何不 同? 最后,该理论的目标是要解释和预测不同 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
从机会主义观的角度分析了实证会计理论 的三大假设; 也就是说,它们假设经理人员选择会计政 策是以他们关于报酬、债务契约和政治成 本的预期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的。
17
若假定公司内控系统包括董事会监控,限 制了机会主义行为,经理人员只能按照契 约成本最小化来选择会计政策
18
8.5 结论
从实证会计理论的角度,不难看出为什么 会计政策会产生经济后果 从有效契约角度看,会计政策的限定影响 了公司的灵活性。 从机会主义观角度看,管理人员按自己的 利益来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力受到影响。
11
,根据债务契约假设,权益负债率较高的 公司,其经理人员越会选择激进的 会计政策,同时也会抵制限制他们这么做 的新准则。 同理,根据政治成本假设,大公司会选择 比小公司经理更为保守的会计政策,而且 也不大可能反对降低公司报告净收益的新 准则。
12
8.3 实证会计理论的检验
,希利( H e a l y,1 9 8 5)就研究过 分红计划假设,他发现,其分红计划以报 告净收益为基础的公司的经理中,普遍存 在采用应计利润政策来使他们的预期红利 最大化的现象。
3
,让经理人员自由选择会计政策,就给机 会主义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实证会计理论假定经理人员是理性的(像 投资者那样),他们会尽可能按自身利益 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会计政策。

实证会计理论读后感

实证会计理论读后感

实证会计理论读后感《实证会计理论读后感》读《实证会计理论》这本书,就像是开启了一段探索会计学新大陆的旅程,过程中是充满困惑与惊喜的混合体验。

初读时,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它的严谨性。

书上到处都是理论、模型和数据,在阐述各种会计现象的时候,作者仿佛是一位手持精密工具的工匠,将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会计行为,通过实证分析,一点点地剖析其背后的逻辑。

读到关于会计选择和市场反应之间关系的章节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看一部复杂的、充满密码的机器运转,每个会计准则的选择,就像是机器上不同的齿轮,它们的组合运转推动着企业在市场这个巨大机器中的表现。

这让我想起在新闻上看到的一些企业为了符合市场预期而调整会计策略的案例,当时我只觉得这是简单的决策改变,现在才明白背后可能有着复杂的市场机制与会计原理在相互作用。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在构建实证模型过程里对于控制变量的选取。

一个个影响因素被纳入模型的考虑范围,似乎没有一处是可以被随意对待的。

这就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作者仔细地考虑着每一个细节,连那些微小的可能影响结果的点都不放过。

这让我联想到我自己在做一些简单的研究分析时,往往会忽视许多相关变量,追求结果的速度而缺失了精确性,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之前的不足。

然而,在读的过程中我也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

比如说一些复杂的数据处理和高级统计方法的应用部分,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数据图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团乱麻。

当时我真的是反复看了好几遍,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很清晰,只是我的知识储备还不够。

后来我明白了,这可能就是科学研究的进阶性,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多样化的分析手段之上。

这也激励我要在平时多学习一些数学和统计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像实证会计理论这样深层次的内容。

再深入阅读中,我理解到实证会计理论不仅仅是关于解释过去的会计现象,还对未来的会计发展有一定的预测性,通过不断地归纳和验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会计决策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ry 1.3 Evidence on the Theory
I. Evolution and State of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1.1 Evolution Modern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began flourishing in the 1960s when Ball and Brown (1968), Beaver (1968). and others introduced empirical finance methods to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 subsequent literature adopted the assumption that accounting numbers supply information for security market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used this "information persp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accounting numbers and stock prices. The "information perspective" has not provided hypotheses to explain why entire industries switch from accelerated to straight-line depreciation without changing their tax depreciation methods.
To predict and explain accounting choice accounting researchers had to introduce information and/or transactions costs.
I. Evolution and State of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1.1 Evolution
An important reason that the information perspective failed to generate hypotheses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accounting choice is that in the finance theory underlying the empirical studies, accounting choice per se could not affect firm value.
The 1978 paper helped generate the positive accounting literature which offers an explanation of accounting practice, suggests the importance of contracting costs, and has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some previously unknown empirical regularities.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A Ten Year Perspective
Ross L. Watts and Jerold L. Zimmerman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20/8/4
1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and critiques the positive accounting literature following publication of Watts and Zimmerman (1978, 1979).
A third improvement is reduction in measurement errors in both the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the regressions.

Structure
I. Evolution and State of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II. Criticisms of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III.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I. Evolution and State of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1.1 Evolution 1.2 Contemporaneous Positive Accounting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improvements is tighter links between the theory and the empirical tests.
A second suggested improveme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s that recognize the endogeneity among the variables in the regressions.
The 1979 paper produced a methodological debate that has not been very productive.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move some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methodology that surfaced in the debate. It also suggests ways to improve positive research in accounting choi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