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重点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问题:模板说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方面仍然有许多缺陷。①按照该理论的假设,每一个有千变万化现象的同一个事物,记忆系统中都要储备与之一一对应的模板才能识别,需要在记忆中存储大量模板,解释是不需要100%的匹配,一个物体可以有多个模板;②由于观察距离和角度的差别,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有大小和方向的差异,解释是大脑会对图像进行操作,包括心理旋转和大小调节。
最有名的是基于部件的识别(RBC):决定模式识别的关键在于一些基本的几何离子(部件,geon)以及这些几何离子之间的关系。
部件识别理论:Biederman提出模式识别的部件识别理论,他认为通过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成简单的部件形状,就可以进行模式识别。部件形状被称作“几何离子(Geons)”,如方块、圆柱、球面、圆弧和楔子等(大约有36种),人们获得了足够的形状信息就能觉察出“几何离子”,由几何离子再构成一个复杂对象(物体),这样就识别了对象。当给予我们的信息呈现方式不能让人觉察出个别的原始离子,就不能识别对象(物体)。
缺点: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由局部加工到整体加工,无法说明人在识别模式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实验视觉搜索实验(特征整合论)Treisman特雷斯曼,1980
结构描述理论
物体表征为抽象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识别就是一个对输入结构进行编码的结构,然后将其与记忆中的结构进行比较的过程。不同的结构描述理论对于基本的组成部分有不同的见解。
知觉者的运动为物体知觉提供线索:从各个角度知觉,看到物体全貌。
2.知觉指导运动
手眼协调:视觉加工和运动之间的配合,对物体的视觉加工指导运动。视觉加工包括大小、形状、距离、方向等,指导的运动有方向、速度、角度向等。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认知: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它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题)认知心理学的特点: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1.冯特:心理学应该使用一种内省的技术,研究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无意义音节(如“DAP”),重学时的节省。
3.威廉.詹姆斯:更喜欢通俗的途径,他重视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心理问题。
●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1.华生:行为主义。
统治美国心理学近半个世纪。
●认为内省法过于主观,是不科学的,意识太模糊,以至于不能恰当地进行研究。
●拒绝研究隐含的过程,因此,心理活动的研究当然受到了阻碍。
●强调概念应该小心地、仔细地进行定义。
对当前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格式塔心理学●在欧洲大陆产生影响●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强烈反对内省技术将经验分析成分开的各种成分这种做法●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3.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拒绝艾宾浩斯的实验法●使用比较自然的、有意义的材料,如长篇小说当代认知心理学出现的背景及有什么影响因素:●背景:1.把1956年9月11日定为认知心理学的生日。
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7年Ulric 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
●影响因素:1.对行为主义的观点越来越不满意。
2.乔姆斯基,拒绝语言获得的行为主义途径,而强调心理过程。
3.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类记忆研究开始兴旺起来。
4.皮亚杰建构了新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儿童如何发展对概念的鉴别。
5.信息加工途径,即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
一是心理过程能过通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当前的认知心理学: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计算机模拟与纯粹的人工智能的区别:●纯粹的人工智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一门科学,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
以下是对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的整理: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表征,再进行加工、组织和储存,以便指导个体的行为。
二、认知过程的阶段认知过程通常分为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阶段。
这些阶段相互、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1、感觉阶段: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将外部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2、知觉阶段:在感觉的基础上,将各种感觉信息整合成完整的对象形象,对对象进行辨认和识别。
3、注意阶段:对外部刺激进行筛选和过滤,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
4、记忆阶段: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以便在需要时提取出来。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思维阶段: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产生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6、想象阶段:在思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或场景,以指导个体的行为。
三、认知过程的模型认知心理学的模型包括信息处理模型、认知吝啬鬼模型、并行分布处理模型等。
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认知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1、信息处理模型:将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感知、编码、储存和提取,实现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2、认知吝啬鬼模型: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偏好使用简单的思考方式,倾向于使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不是重新思考问题。
这种模型强调了认知过程的省力原则。
3、并行分布处理模型:认为认知过程是一个并行分布的过程,不同的认知过程在同一时间点上进行处理和加工,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这种模型强调了认知过程的分布式处理方式。
四、认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在认知过程中存在差异,包括智力水平、知识背景、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认知: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储存,恢复和使用等过程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念等心理活动的研究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内容包括感知、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抑制加工: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容量有限,是受人有意识控制的系列加工,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自动加工: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容量限制,而且一次很难改变资源限制:作业成绩可能受到所分配到的资源的限制,资源多,则作业顺利材料限制:作业成绩可能受到人物性质的限制,即使给低劣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自上而下加工:通过对事物的一般知识加工,形成对知觉对象的期望或假设自下而上加工:有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先对较小的知觉单位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位,经过一系列事物连续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和理解模式识别: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刺激结构,当人能够将某个模式与其他模式区别开并确认它是什么时,这个模式就被识别了结构优先效应:在知觉过程,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可起到有利作用,位于整体结构中的独享的知觉速度快于不严密的组织中的知觉速度一、词优先效应二、客体优先效应:客体优先效应是指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三、构型优先四、字母优先局部报告法: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依据主试要求随机报告所有刺激的一部分自我参考效应:人们试图将刺激信息与自己联系起来,便能够回忆出更多的信息FOK:指相信某个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启动效应: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是对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表象扫描:对表象的加工就像对知觉材料加工一样,在表征空间中大小不同,距离不同的表象具有知觉的特征,就像一个内部的心理之眼来扫描一样C2衰减模型:Treisman于1960年针对过滤器模型的缺点提出包括语义加工的注意选择模型——衰减模型。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凡是研究认知的心理学。
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数据处理心理学)3、计算机模拟方法: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4、感觉信息加工: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5、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6、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7、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8、注意的资源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所分配的认知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配便能顺利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9、注意的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10、部分报告法:短暂呈现信息后,被试按照主试要求呈现部分信息的方法。
11、机械性复述:不是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通过不断地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记忆中。
精致性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
12、陈述性记忆:指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13、语义记忆:指个体对客体的事实的记忆。
14、情景记忆: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记忆。
15、语义启动现象:唤起并促进(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16、语义启动效应:由于一个刺激信息(如词或词汇)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这个刺激信息的识别或觉察能力的提高,称为语义启动效应。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凡是研究认知的心理学。
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数据处理心理学)3、计算机模拟办法: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觉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办法。
4、感受信息加工:感受信息加工是指感受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觉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经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5、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受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6、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7、模式识不: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经历中的信息举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啥范畴的过程。
8、注意的资源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所分配的认知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配便能顺利举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9、注意的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别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别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10、部分报告法:短暂呈现信息后,被试按照主试要求呈现部分信息的办法。
11、机械性复述:别是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明白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经过别断地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经历中。
精巧性复述: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举行分析,使之尽可能与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经历的认知结构中去。
12、陈述性经历:指一具人对事实和事件的经历。
13、语义经历:指个体对客体的事实的经历。
14、情景经历: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经历。
15、语义启动现象:唤起并促进(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16、语义启动效应:由于一具刺激信息(如词或词汇)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那个刺激信息的识不或觉察能力的提高,称为语义启动效应。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认知⼼理学考试重点第⼀章认知⼼理学绪论1. 什么是认知⼼理学.1.1认知⼼理学的定义⼴义:研究⼈类认知过程的⼼理学。
狭义:信息加⼯⼼理学:运⽤信息加⼯的观点,将⼈脑看作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系统,研究信息的获得、存储、转化和运⽤的全过程。
信息加⼯系统的⼀般结构认知的信息加⼯模型1.2认知⼼理学中的基本问题:信息如何得到处理举例⼦1.2.1⾃下⽽上VS. ⾃上⽽下⾃下⽽上的加⼯(bottom-up processing):⼈脑对信息的加⼯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的感觉信息。
如,当看英⽂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定字母的各个特征,然后将特征结合起来确定字母,字母结合起来再形成单词。
⾃上⽽下的加⼯(top-down processing):⼈脑对信息的加⼯处理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
如,在看字母顺序颠倒的单词组成的⽂章时,我们仍然能够对其作出相应的理解。
1.2.2系列加⼯VS. 平⾏加⼯系列加⼯(serial processing):对输⼊信息⼀个⼀个地依次处理。
⼈们通过辨认红⾊的,⽅形的,有五⾓星的,各个特征,最后得出结论是国旗。
平⾏加⼯(parallel processing):同时对所有输⼊的信息进⾏处理。
1.2.3控制加⼯VS. ⾃动加⼯控制性加⼯(controlled processing):需要意识努⼒的认知加⼯。
上课时认真听讲⾃动化加⼯(automatic processing):不受⼈的⽬的与意图的控制的加⼯,且是不⾃觉的。
边吃东西边看电视3.认知⼼理学的研究⽅法.3.1 反应时记录法:记录从刺激呈现开始到有机体开始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3.1.1 减法法:基本逻辑: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最初:确定某个⼼理加⼯所需要的时间⽬前:探测某种⼼理加⼯过程的存在。
3.1.2 加法法基本逻辑:如果影响某⼀个加⼯过程的两种因素分别起作⽤(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种因素分别作⽤于不同的加⼯阶段;如果两种因素相互影响(存在交互作⽤),那么这两种因素作⽤于同⼀个加⼯阶段。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1.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以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将人比作是信息加工系统(计算机),揭示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与运用。
2.Newell和Simon的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觉器、效应器、经历和加工器组成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可概括为输入、输出、贮存、复制3、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同时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怎么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对象是内部心理机制咨询题4、斯滕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要紧假设: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时期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Donders 将反应分为三类:A为简单反应(基线时刻),B为挑选反应(既有刺激的辨不,又有反应的挑选),C为辨不反应(仅有刺激的辨不)5、开窗实验的特点直截了当地测量每个加工时期的时刻6、1967年Neisser出版的专著《认知心理学》通常被以为是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7、认知心理学兴起的缘故(一)内部缘故1. 继承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2. 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妨碍3. 格式塔心理学的妨碍4. 行为主义的失败(最重要的缘故)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妨碍。
(二)外部缘故操纵论思想的渗透信息论思想的渗透语言学研究的进展计算机科学的启示:认知心理学赖以产生的重要的外部缘故8、认知心理学的妨碍(一)对一般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妨碍1.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
2.使研究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不差异和个案研究。
(二)对研究范式的妨碍主张在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上来研究心理机制,力图以解释的观点来讲明心理过程的规律,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的研究应在多层次基础而别应在同一水平或层次举行研究。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
“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
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
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
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
认知心理学重点
认知心理学重点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关于思维、知觉、记忆、注意力、语言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它旨在了解人类的心智活动,以及这些心智活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经验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几个关键概念和理论,包括认知发展、记忆和注意力、语言与思维等方面。
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研究探讨了人类智力从婴儿期到成人时期的变化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先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的研究还揭示了儿童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理解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语言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言能帮助儿童组织和表达他们的思维和观念。
同时,儿童通过语言的学习,也能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概念形成。
二、记忆和注意力记忆和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另两个重要概念。
记忆是指个体保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记忆储存的持续时间,记忆可以被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指对来自感官的信息进行短暂存储和处理的能力。
短时记忆是对于信息的短期存储和处理能力。
而长时记忆则是对信息进行相对较长时间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向特定刺激或任务的集中程度。
它在感知、记忆和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注意力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力、分配注意力和持续注意力等。
通过学习和训练,个体可以提高对特定任务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处理信息和完成任务。
三、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思考方式。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组织和表达他们的思维和观念。
而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存在差异。
不同语言和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有些语言强调时间的顺序,而有些语言则更重视事物的关联性。
这些语言差异被认为会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
考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重点
考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重点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思维、知觉、记忆、注意力等心理过程。
在考研心理学的复习中,认知心理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如何接收、处理和存储外界信息的心理学分支。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处理模型的提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认知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知觉的基本过程与影响因素知觉是指人们通过感官系统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中,我们需要了解知觉过程中的感知机制、知觉组织以及知觉与注意力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需关注注意力对知觉的影响,比如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注意的韧性等。
三、注意力的控制与机制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涉及到信息选择和加工的过程。
在考研心理学中,需要了解注意力的特点、分类以及注意力的控制机制,比如注意捕获、持久化注意和分配注意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注意力的发展变化以及注意力缺陷相关的疾病,如注意力不足多动障碍(ADHD)。
四、记忆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记忆是指人们获取、存储和回忆信息的能力。
在认知心理学中,我们需要了解记忆的各个阶段和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
此外,还需关注记忆的影响因素,如编码方式、记忆策略和遗忘曲线等。
五、思维与问题解决思维是人类在认识、判断和推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心理活动。
在认知心理学中,需要掌握思维的基本概念、判断与决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相关的思维偏差和错误,如确认偏差、反应偏差和因果思维等。
六、语言与语言理解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在考研心理学中,需要了解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语音、语义和句法等。
此外,还需关注语言理解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如语义理解、语篇理解和推理理解等。
七、跨学科与应用研究认知心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信息处理的规律。
它探索人类认知、记忆、学习、语言、解决问题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在本文中,将介绍几个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感知与注意力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接受和解释,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通过感知,人们能够获得关于物体、声音和环境的信息。
注意力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指的是人们对特定刺激或信息的集中和选择性处理。
注意力有助于我们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重要的内容并加以处理。
二、记忆与遗忘记忆是人类的重要认知能力之一,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负责储存和处理当前需要立即使用的信息;长期记忆是相对持久的记忆,能够储存大量的知识和经验。
遗忘则是指人们从记忆中无法回忆出或无法识别出曾经学习或经历过的信息。
三、学习与认知发展学习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指的是人们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认知发展研究则关注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逐步成长和发展。
了解学习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四、推理与问题解决推理是指人们通过逻辑与推理能力,从已知事实或信息中得出新的结论。
问题解决则是人们面对问题时,通过思考和探索找出解决方案的过程。
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是认知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规律。
五、语言与思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知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进行沟通、表达思想和感情。
语言发展研究揭示出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认知能力。
六、决策与判断决策和判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认知过程。
决策是指从多个选择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判断则是根据已有信息对事物进行评估和分类。
决策和判断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们在面对各种决策和判断任务时的思维过程。
以上便是几个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思维过程,提升自身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也叫认识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认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含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脑和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但这种类比之设计软件,而不涉及硬件。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认知的加工过程,实质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过程)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其实都是抽象推理)(一)减法反应时实验该实验方法最初由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968)提出。
实验设计为:给被试先后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有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一信息加工过程。
然后测定两种作业各自所使用的反应时,两个反应时之差便是某该信息加工过程所耗费的时间。
●A活动——RT1:(识别)时间●C活动—— RT2:(识别+辨别)时间●B活动—— RT3:(识别+辨别+选择)时间●RT2 -RT1= :(辨别)时间●RT3-RT2= (选择)时间Posner的实验:1.实验过程:2.结果分析:(二)“开窗”技术“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经典实验:字母转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大脑在进行字母转换加工时,通常经历三个加工阶段:●对于任何形式的反应时实验,都要求被试在保证反应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做出反应。
●反应时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它表明被试在此类实验中,可有不同的速度-正确率权衡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反应。
(三)出声思考即让被试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
第二讲感知觉一、感觉的涵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某种特征的直接反映,是一个人接受外界信息、觉察和获取刺激信息的重要渠道。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经典实验一、康纳德法(1964):短时记忆编码研究康纳德针对听觉代码而设计的,用听觉码研究短时记忆的编码,其突出特点是对被试的回忆错误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探讨短时记忆是如何进行编码的实验材料:10个字母组成的字母序列:B C P T V F M N S N两个表:视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和听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实验程序:第一阶段是用字母广度作业测量视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第二阶段是在白噪音背景下,测量听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
实验结果:刺激材料无论是视觉呈现还是听觉呈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语音上的联系。
例如:在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E和F)很少发生混淆。
这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
人们通过研究语音类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证实了语音听觉编码方式的存在。
评价:1、这个结论是否有普遍性受到了怀疑。
因为康拉德的实验是以英文字母作记忆材料,字母以拼读为主要职能,缺乏意义,虽然也有一定的形状,但对被试来说,读音应是它的最突出特征。
对于汉字情况就不尽然。
如有实验(莫雷,1986)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
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因此,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似乎是随记忆材料而相应变化的。
2、声音相似的字母,视觉特征也相似。
如B与P,M与N。
就很难区分是因为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还是因为听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
3、视觉或听觉接受字母等信息的同时,总有内部言语伴随。
与此相应的信息就能转换成言语运动器官的动作模式。
(从喉、舌等有关部位的肌电图获得证实言语运动器官确实在活动。
)因此,听觉混淆现象也有可能是言语运动或发音的混淆所致。
故很难从混淆的错误中肯定哪是听觉混淆,哪是发音混淆。
鉴于此种情况,人们常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 VL单元,所以,听觉编码常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的意思。
认知心理学重点
认知心理学重点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活动。
通过探讨认知过程中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和决策等方面,认知心理学揭示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
一、感知感知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刺激进行收集、选择、组织和理解的过程。
感知对于人类的认知和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感知的研究重点包括感觉器官、感知注意、感知模式以及感知与行为的关系等。
人类拥有五种主要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这些感官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的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并通过感觉通道传递到大脑中的感觉区域进行处理。
不同感官的感觉器官和感觉通道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这也决定了不同感官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和分辨率。
感知注意是指个体在感知过程中对特定刺激进行选择性关注的能力。
在面对信息过载的情况下,个体需要通过注意机制筛选出重要的刺激并加以处理。
感知注意的研究关注个体在不同任务条件下的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规律,以及注意对感知行为的影响。
感知模式是个体对感知刺激进行组织和理解的方式。
感知模式可以被视为是个体对原始感觉经验的加工和整合,使之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
感知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个体在感知过程中如何通过知觉过滤、认知模式匹配和概念加工等方式构建自己的感知世界。
二、注意力与工作记忆注意力是人类在感知、思考和行为中对特定刺激进行有意识的集中和选择性加工的能力。
注意力能够调节个体的感知、记忆和认知过程,对于行为的执行和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人们的注意力有限,不能同时处理所有的刺激。
因此,注意力需要通过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方式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进行切换。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注意力的特征和类型、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机制、注意力与行为的关系以及注意力训练等。
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进行思考和决策时,暂时存储和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工作记忆对于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第一章绪论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
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重点整理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重点整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记忆、语言、判断、决策等心理过程的分支学科。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研究重点值得我们关注和了解。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重点进行整理和介绍。
一、注意力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人们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注意力的作用是帮助我们选择和集中关注某些信息,同时忽略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注意力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注意力的分配、维持、转移和控制等。
研究表明,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选择性地分配注意力,特别关注与当前目标相关的信息,这有助于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
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水平,例如通过冥想等方法来增强专注力和抗干扰能力。
二、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人们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而学习的过程离不开记忆的支持。
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记忆的研究内容涉及到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等过程。
人们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对于重要的信息,人们往往能够更好地加工和保留。
在记忆检索方面,人们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例如遗忘、干扰和提示效应等。
三、决策与判断决策与判断是另一个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而这些决策往往受到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估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常常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例如,人们往往会受到先入为主和心理账户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出现失误。
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这些偏差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决策的方法和策略。
四、语言与沟通语言与沟通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
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认知过程的支持。
研究表明,人们的语言理解和产生过程是高度复杂的。
人们在理解他人的语言时,往往会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推理,以获取更准确的含义。
同时,在语言产生过程中,人们也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接收者的背景信息进行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概念
1.问题解决:
2. Greeno区分出哪些重要的问题类型?()(多选)
A 演绎推理问题
B 归纳结构问题
C 排列问题
D 操作问题
E 转换问题
3.下列学习中,复杂程度最高的是()。
A 原理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C言语联想学习 D概念学习
二、问题解决的特征
1.Anderson(1980)提出关于问题解决的3个基本特征:目的的指向性、()、认知操作。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1.从大的范围来说,问题解决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多选)
A 问题表征
B 选择算子
C 应用算子
D 转换问题空间
E 评价当前状态
2.问题表征是()
A问题的语言表述B问题在脑中呈现的方式C问题条件的呈现D问题目标的呈现3.当要求人用火柴、盒子和图钉将蜡烛附在墙上,如果将一个空盒子呈现给被试,其结果就会优于呈现盛着东西如图钉的盒子,因为两种情况下的()不同。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下列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表述,正确的是()(多选)
A算法策略通常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比较费时费力。
B启发式策略不一定能保证问题解决
C算法策略通常优于启发式策略
D爬山法是一种算法策略。
2.人们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这是()。
A手段——目的分析B理想搜索C爬山法D算法式
3.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A算法B手段——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
4.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采取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策略,称作()。
A逆向搜索法B爬山法C手段——目的分析D算法式
5.在问题解决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是()。
A算法B逆向搜索法C手段——目的分析D爬山法
五、综合题
1.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什么是问题与问题解决,并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章长时记忆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长时记忆的类型。
2、能对相关的几种模型进行简要评述。
二、主要内容分解及试题(知识点、考察层次、考题)
(一)、长时记忆的分类
1、(1)、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识记和理解和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