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研究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分析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展开分析。
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产业转移成为摆在安徽省面前的重要课题。
文章首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引出对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现状的分析,接着探讨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产业转移承接机制的研究、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的探讨,以及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最后结合实施路径建议、政策效果评估和未来展望,提出对相关政策的合理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分析,旨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关键词:新常态经济环境、安徽省、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分析、现状分析、支持体系、承接机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实施路径、效果评估、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安徽省皖江城市带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将皖江城市带打造成为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格局不断调整,很多传统产业面临着转移的压力。
作为沿海地区,皖江城市带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进驻。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寻求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内陆地区,这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深入研究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探讨如何构建支持体系、研究产业转移承接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对于推动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建设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可以有效缓解东部地区产业过度集中的问题,实现产业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研究——基于宣城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先行区”的实证分析
力、 辐射力和带 动力?示范先行 区如何先行先试 , 为安徽乃至中西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提供示范 效应? 等等 。 这些是迫切需要解决 的现实 问题 。 就
目前而言 , 安徽九个示范区都在探索阶段 。 本文基 于宣城示 范区有选择地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进行 实证研究 ,以期为安徽乃至 中西部大规模产业转
0.8 5 0. 0.2 56 5 0. 0. 5O 49
专 用 设 备 制造 业 交 通 运 输 设 备制 造 业 仪 器 仪 表 及 文 化 办 公用 机械 制 造 业
纺 织业
农副食品加 1 : 业
成熟 型 成 熟 型 成 熟 型
衰 退 型
衰 退 型 பைடு நூலகம்
印 刷 业 和 记 录媒 介 的
深远 的现实意义。宣城作 为《 规划》 中的九个示 范 区之一 , 唯一与江浙六个县直接接壤 的示范区 , 是 具有 承东启 西 “ 桥头堡 ” 排头兵 ” 和“ 的战略地位 ;
国家赋予先行先试 的权力 ,这无疑给宣城承接产 业转移带来千载难逢 的历史机遇。 而, 然 宣城如何 抢抓机遇 、突破体制机制约束 ,进一步提升原创
农 副 食 品加 工 业
J7 17 1 4 17 17 .4 .6 . .1 3 .2
食 品制 造 业
纺 织 业
O8 08 O 3 0 0 07 . 8 .1 . . .1 7 7
89 88 84 79 73 .2 .3 .】 .4 .6
纺织服装 、 、 鞋 帽制 造 业 30 33 32 31 29 .8 .0 .9 .0 .3 木材 加 工 及 木 竹 藤 棕 草 制 品业
数据来源 于 2 0 年 至 2 1 06 0 0年长三 角 、 上海 市、 江苏省 、 江省统 计年鉴 。为统一 口径 , 浙 我们 选择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进行计算 。 考虑到数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关问题思考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关问题思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准。
这是中部地区获批的第四个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
更是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央对安徽省委、省政府致力于融入泛长、皖江城市带建设的充分肯定,是我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光荣政治任务,对于加快把安徽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基本内涵和目标任务是什么,承接哪些产业,如何进行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如何深入推进等等都是需要明确和探讨的重大问题。
一、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与目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载体就是皖江城市带,因而首先要明确皖江城市带基本情况,特别是战略定位与基本目标。
皖江城市带最早见于199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重大决策中提出“皖江城市带”的区域概念。
皖江城市带位于安徽省的中南部,八百里皖江规划区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50万左右,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62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2%、70%,实现工业增加值2661.4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5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6.3%、74.3%、64.78%,充分显示了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皖江城市带处在长江经济带的国家东西发展轴线两侧,在京沪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南北发展轴线的交汇处,长三角拓展的前沿复地。
在全国发展格局中起着中西部“桥头堡”的带动作用。
与其他中西部城市相比,皖江地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皖江城市带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承东启西,联南接北,是泛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要说明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3、第一次将滁州的优势产业纳入国家重点支 持领域 装备制造业领域 原材料产业领域 轻纺产业领域 高技术产业领域 现代服务业领域 现代农业领域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4、第一次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 5大支持方面:城镇化 ,园区建设 ,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 。 5类政策领域 :投资政策 ,财税政策 ,金 融政策 ,土地政策 ,对外开放政策 。
• • • •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坚定不移地融入南京都市圈
• 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科教、文化等都市资源 • 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形成良性竞争, 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 • 建设南京都市圈后花园 • 超越南京都市圈,以上海为核心,以整个长三角、 闽三角为重点,放眼全国。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 • • • • 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 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 世界知名品牌
Hale Waihona Puke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3、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总的是四个方面的指标,共16项,主要三项: • 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 • 人均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 城镇化率达到55%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二)规划所体现的滁州亮点 1、第一次把滁州全境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第一 次进入安徽开发开放战略
回顾以往的安徽发展战略,特别是区域开发开放战 略,滁州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上世纪90年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 。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2、第一次对滁州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 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和“重要一翼”。 先进制造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基地。
皖江各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皖江各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池州市委调研组为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根据市委的统一安排,由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负责同志带队,组成七个调研组,近日前往芜湖、安庆、马鞍山、巢湖、宣城、滁州、铜陵七市进行了考察学习。
调研组重点了解了各市示范区建设启动情况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发展举措等内容。
一、各市推进示范区建设基本状况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后,尤其是全省动员大会召开以后,皖江各市立即行动,迅速启动,抓紧动员,积极争先,全面展开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志在成为此次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的“主场、主角”。
目前,各市示范区建设与我市基本齐头并进,工作思路和举措各有特色,多有创新。
一是领导重视干劲足。
安庆市成立了安庆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组长;成立了规划指导委员会、区域合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各专项产业规划的制定、评审,负责研究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专项政策措施;实行重点项目专题调度会,采取“一事一议”办法。
芜湖市成立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正式办事机构,选调专人,具体协调办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事宜。
巢湖市成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集中区建设指挥部,抽调专人,单独办公,具体负责集中区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
铜陵市成立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指导委员会,组建一套专门班子,专题研究解读示范区规划,研究制定符合铜陵实际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承接产业转移的用地政策、支持产业转移的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外来务工人员户籍管理社会保障政策、支持铜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人才引进和培训政策等。
二是超前谋划行动快。
马鞍山市于2月10日召开动员大会,出台了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拉开示范区建设的序幕;安庆市在去年8月份,就组织起草实施方案,邀请省发改委专家对《规划》进行辅导解读;已召开动员大会,出台了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滁州市于去年4月份,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编制《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目前,已拟定实施意见。
皖江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
元 )x 、第 三产业 从业人数 ( )X ;第二产 业从业 人数 区 4 人 位 熵x 、第 二产业 产值 区位 熵x 、第 三产业 从业人数 区位熵
x 、第 三产业 产值 区位熵X ;各市职 工平均工 资 ( )Xo R 。 元 l;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 )x l % l口
本文 按 照系 统性 、完善 性 、可 比性 、 时效 性 、定性 与
划等 构成的全面 周密 的计划体 系 ,提高 风险控制措施 的针对 性和有 效性是最为 重要的 ,如 在工程 的结算中可采取 多种货
合 作 经 营 、 诚 信 经 营 的 理 念 , 在 共 同 发 展 和 合 作 中 实 现 共
赢 ;加强企业 内部的 日常管 理工作 的制度 化和规范化 ;重视 企 业在 工程 所 在地 的本 土 化经 营 ,尤 其是 人力 资源 的本 土 化 ,有效规避 风险 ;总结 国际工程承包 项 目运作 的经 验和教 训 ,积 极 引进 、借 鉴和吸收 国外建筑 工程 企业 的先进 管理经 验和 理念 ;重视和 培养新型 的国际工程承 包人才 ,为 新地 区 和行业 市场 的开 拓提 供支持。a 参考文献 : [] 1 刘德林 . 浅谈 国际工程 承 包风 险 管理 [ 】 J .建 筑设 计 管
[] 2 纪顺 尚.浅谈 国 际工程承 包风 险管理 [] 商业文化 , J.
21 0 0(4).
[] 3 李京 卫. 浅谈 国际工程 承 包业务 的风险及应对 策略 [】 J.
商业 经 济 , 2 0 ( ). 9 7 0
3加 强承 包商的经营管理水平 .
近 年来 我 国 国际承 包 商 的整体 管 理水 平有 所 提升 ,但
2产 业 支撑 力指 标 .
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思路与对策
来 安 3县 ( )池 州 市 区 及 东 至 县 , 庆 市 区 及 所 辖 枞 阳 、 市 , 安 望 江 、 松 3县 , 涉 及 9市 2 宿 共 2个 市 区 2 5个 县 2 占全 省 的 3 . ;0 8年 末人 口 2 8 76 2 0 % 2 5万 , 占 全省 的 3. ; 区生产 总值 4 4 42 地 % 2 8亿 元 , 全 省 5 . : 政 占 78 财 %
安 微 经 济加 快 发 展 , 必须 分 阶段 、 步 骤 、 重 点地 选 择 若 干产 分 有
业 和 区 域 , 育 区域 性经 济增 长极 , 挥 其 辐 射 和 带 动 作 用 , 培 发 进
一
步 实 现统 筹 全 省 区域 经 济 协调 发 展 的 目标 。
3 有利 于贯 彻 实施 促 进 中部 地 区崛 起 战略 .为 大 规 模 产 .
收入 6 7 6. 元 , 6亿 占全 省 6 . : 二 三 次 产 业 增 加 值 比 重 为 4 % 一 5 1 . 5 . 3 . 与 全 省 平 均 水 平 相 比 , 一产 业 低 6 02 11 8 . : : 7 第 . 百分点, 3个
调 互 动 新 机 制 , 为 中西 部 地 区 大 规 模 承 接 产 业 转移 提 供 先行
无 霜 期 2 0 2 0天 , 均 降 水 量 8 0 10 0-5 - 平 0 — 8 0毫 米 。 从 地 貌 和地 质 条 件 上 看 , 处 的 沿 江 平 原 和 皖 中 合 ( ) ( ) 地 周 围 所 肥 巢 湖 盆 地 势 低 平 , 内平 原 、 冲 和 丘 陵 、 山 相 间 , 台 风 、 涝 、 境 岗 低 受 洪 崩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信息保障体系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信息保障教务处王红利一、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1、推进网络基础设施的整合和改造充分利用网络运营商的信息基础设施,延伸电子政务专网应用触角至企业、社区服务网点、乡村信息站、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市场、农村中小学、农业示范基地及专业协会,形成全县统一的综合信息资源服务网络。
加快乡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县与乡镇之间1G宽带传输网络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光纤接入网,逐步做到光纤到楼、光纤到户;逐步开展乡镇和重点村的宽带接入网建设,向用户提供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宽带接入方式;利用已建成的混合光网(HFC),结合IPv6技术,对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进行升级改造,在城区开展广播电视业务和宽带多媒体交互业务,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普及IPTV电视。
2、集约建设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立舒城县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制定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制度,理顺政府信息资源集约化建设机制,促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先开发政务、经济、教育、科技等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3、加快建设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网络持续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加大涉农资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的力度,构建舒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健全乡村两级信息服务组织,按“五个一”标准,建设30个新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站,培育一支训练有素、服务高效的农村信息员队伍,逐步形成集各种涉农信息的收集、处理、共享、传播、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多层次、网络化服务体系。
4、实施“数字舒城”公共信息亭工程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和城市服务的全新形象,规划实施“数字舒城”公共信息亭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城镇信息基础设施,把公共信息亭作为发展县域信息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促进信息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分期、分批在城区交通要道、重要公共场所和街道社区,部署公共信息亭;同时,集成各类城乡信息服务资源,开发统一的城乡便民公共服务系统,并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网吧资源,逐步拓宽公共信息亭的服务范围,为城镇居民、外地流动人口以及游客,提供优良的数字化服务环境。
当涂县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调研报告
关于当涂县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查与思考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后发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最佳路径。
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批准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预期目标是要打造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当涂县作为安徽省奋力崛起的排头兵、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南延北接的区位优势,在皖江城市带中率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在全省县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现就当涂县加快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基地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率先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优势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隶属钢城马鞍山,介于南京与芜湖等大中城市群之间,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交汇处,拥有长江岸线20公里,与江苏一区两县接壤。
全县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人口65万,辖10镇4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综合分析当涂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有利条件,可以概括为“三大基础”和“三大优势”。
一是具有较强的实力基础。
近年来,当涂县抢抓东向发展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发展,县域综合实力不断攀升。
全县生产总值实现“三年翻一番”,年均增幅近20%;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六年翻三番”,年均增幅均超过40%。
自2003年起,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经济“十强县”前列;自2005年起,连续三年跨入全国中部百强县行列。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双超“百亿”,分别达到124.5亿元、120.4亿元,分别增长19%、66%;人均生产总值2776美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近2万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2年的39∶27∶34调整到2008年的17∶59∶24,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态势日趋强劲。
关于加快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调研报告5月11日至14日,县政协开展了加快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情况的调研。
调研中,深入到与承接产业转移关联度较高的环峰等5个镇,实地察看了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现场;在各镇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听取镇政府、工业园区和部分企业法人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了研讨会,认真听取县发改委等16个经济主管和服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已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是加快安徽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也是推进我县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县已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含山”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实施“工业强县、东向发展、城乡联动”三大战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亿元,财政收入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7.5亿元。
镇级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县8个镇中有7个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
(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我县位于安徽中东部,处于南京、合肥、马鞍山、芜湖等大中城市的中心,距离不超过100公里,均在1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内,同时,还是合巢芜工业走廊和皖江经济带T型交汇点。
更为重要的是,沈巷集中区与我县铜闸镇一河之隔,林头、铜闸为重要的延伸区。
此外,境内巢宁路、合巢芜高速和正在建设中的合马高速成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要道。
(三)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县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形成了建材及新材料、机械铸造、食用油、纺织、日用瓷等五大支柱产业。
目前,全县水泥年产量达500万吨,油脂产能达35万吨,铸件产能达30万吨,酒类产能达22万吨,陶瓷产能突破亿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0.01.20•【文号】发改地区[2010]97号•【施行日期】2010.01.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9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 5号)精神,现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
加快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要认真领会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请安徽省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密切与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继续加强与安徽省的合作,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结合《规划》的实施,引导和支持本地产业向示范区有序转移,加快推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研究
因子 ,即专 业化生产 程度 ,用 区位商来 表示 。它取 决于该地 区该产业对 自然资 源利 用程度 、专用设 备和专业技 术人员
的多 少等 因素与全 国同行业 的比较 。具 体公式为 :
西 部快速大规模 转移 ,国家在安 徽长江 流域设 立皖江城 市带承 接产业转 移示范
个地区的产业能否向外转移 ,
应 遵 循 梯 度 转 移 规 律 。 由 于 生 产 要 素 禀
■一 改革开 放后 。我 国东部沿海地 区率先抓住 国际产 业转移 的 良好机会 ,实 现 了快速发展 。已进入级 工业化高级 、产 业结构调 整和市场拓展 阶段 ,加 之 土地 、劳动 力、能源等供 给趋 紧 ,企业 商务成本升 高 ,资源环境 约束矛盾 日 益突出。产业向中西部地 区转移的趋势 E趋明显。 l
据各 国 ( 区 )技术 水平 的高低而形 成 地
了不 同 的 产 业 梯 度 , 即 各 国 ( 区 )的 地
般 来说 ,地 区某一 产业 的梯度 系
数大于1 ,说 明该地 区的产业在全国处于 高梯度 ,小于 l 则说明处于低梯度。 戴 宏 伟 等 人 认 为 ,当 高梯 度地 区
2 0 年示 范 区人 口3 5 万人 ,地 区生 产 08 08
产业结构 调整和市 场拓展 阶段 ,加 之土 地 、劳动 力 、能源 等供给趋 紧 ,企业 商
新 水平 和转 化为 生产 的能力 等因素与全
国平 均水平 的 比较 。另一个是 产业集 中
务 成本升 高 ,资源环境 约束 矛盾 日益 突
出 ,产业 向中西部地 区转移 的趋势 日趋
明 显 。 为 了推 进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产 业 向 中
产业结 构层次存 在 明显 的 阶梯 状差异 。 这种产业 梯度 的存在 以及 各 国 ( 地区 )
承接产业转移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为例
地 、国 内重 要 的铜 基 材 料 精 深 加 工 基 地 和优 质 铸 管 生产 基 地 、 国内 重
要 的 内河 船 舶 及 家 电等装 备 制造 业 基 地 、世 界 级 水泥 生 产 基 地 和 国 内 重 要 的非金 属矿 及制 品生 产基 地 。 长 期 以来 , 江 城 市 带 十 市 ( 皖 为
建 起 了多 层 面 、宽 领 域 和 强 支撑 的 政 策体 系框架 。
2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平 台构 建进 一 . 步 优 化 。 一 是 有序 展 开 示 范 区 空 间
3承接 产 业转 移成 效 逐步 显 现 。 .
1金 融体 系 日趋健 全 。 . 以金 融发 展 水 平 较 高 的芜 湖 市 为 例 , 0 0年 21 先后 弓 进 、 立 六 家金 融 机构 , 1 成 全市
占 全 省 增 量 比 重 达 7 .% 。 83
湖为“ 双核 ” 滁 州和 宣城 为 “ 、 两翼 ” 的
“
一
车 、 鞍 山 星 马汽 车 、 陵 有 色 、 马 铜 安 庆 石化 、 芜湖 海 螺 水 泥 等一 批 国 内 知 名 企业 。集 中 了安 徽全 省 8 %的 0
汽 车 企业 、 3 的钢铁 企 业 、 1 8% 7 %的
步 构 建。
( ) 江城 市 带 经 济金 融发 展 一 皖
现状
以“ 产业 转 移 ” 主题 的区 域 发展 为
规 划 。皖 江城 市 带承 接 产 业 转移 示 范区( 以下 简 称 “ 范 区 ” 范 围包 括 示 )
合肥 、 湖 、 鞍 山、 陵、 庆、 芜 马 铜 安 池
皖 江 城 市 带 位 居 长 三 角 西部 , 承 东启 西 、 南 接北 , 长 三 角无 缝 连 与 对 接 ,是 我 国 中西 部 地 区最 靠 近 长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对策分析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对策分析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2010 年1 月12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作为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组织了22 个部委、80 多名专家,深入皖江地区10 个市的146 个调研点,实地考察企业、园区、港口的重点建设项目,其意义主要表现在:1、是国家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试验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规划。
它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这些战略定位,与国家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定位非常契合。
2、安徽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首先,获得中央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
示范区不仅要承接产业转移,而且要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发展有机结合,目标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产业链承接,培育壮大战略性主导产业;突出错位发展,积极承接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功能转型,打造生态安全农业基地。
其次,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联动发展。
如建立泛长三角五大基地,推进与长三角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及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接。
在全省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如带动皖北发展现代农业、能源、化工、机械、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推进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互动,加快与各区域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全省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皖江城市带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策研究——以铜陵市为例
在 收入 方 面 。2 0 0 9年 , 安徽 省 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支 配 收 入
10 6元 , 48 增长 8 %, 民人 均 纯 收入 4o 4 农 5 4元 , 长 7 %。皖 江 增 2
城 市 带 的马鞍 山 、 肥 、 陵和 芜 湖城 镇居 民家庭 人均 可支 配 收 合 铜 入 分别 为 10 0元 、7O 97 1 10元、6 6 1 79元和 176 6元 , 安徽 64 . 5 排在 省 前 四。皖 江城市 带九 市 中 , 有安庆 农村 居 民家庭人 均纯 收入 只 未达到 安徽 省平均 水平 , 高 的马鞍 山更 是突破 80 大关。 最 00元 在 工 业 方 面 。 安 徽 省 20 0 9年 全 部 规 模 以 上 工业 增 加 值 35 9 亿 元。 在各市 全部 规 模 以上工 业企 业单位 数和 总产值 排 5Z 5 名 中 ,前 十 名有 七 个城 市 隶 属 皖 江城 市 带 ,实现 工 业 增 加 值 22. 37 7亿 元 , 徽省 全部 规模 以上工业 增加 值的 6 . %。 8 占安 51 5 综上所 述 , 国 内生 产 总值 、 业构 成 、 政 收入 、 外贸 易、 在 产 财 对 工 业 、 业等 方面 , 农 皖江城 市 带在 安徽 省各 市排 名 中均名列 前茅 , 为承 接 产业转 移和 打造 承 接产 业转 移示 范 区奠 定 了坚实 的基础。
7 . %;第 二 ,商 品进 出 口总额 。2 0 88 5 09年 安徽 省进 出 口总 额 为
16 5 . 美元 , 中出 口 8 . 美元 , 口 6 . 亿 美元 , 出 口总 4亿 其 8 9亿 城市 带 综 合优 势 , 动安 徽 又好 又 快发 是 推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论文
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摘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区,是安徽省首个跻身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型区域规划项目。
其相关研究可以促进安徽省及中部地区甚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立足于此,介绍区域概况,在分析各方面优势的基础上,探讨本区域的产业发展。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优势发展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概况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安徽省政府《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
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编制、修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于2009年底正式出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区,是安徽省首个跻身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型区域规划项目。
其主要依托为皖江城市带,即安徽省内长江流域附近地区,包括合肥(省会)、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
2008年,该区域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总量的54%、45%和66%。
其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调查和分析,本文认为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基础。
1、产业部门齐全。
农业方面,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农业基础扎实,现代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工业方面,皖江城市带已形成包含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在内的完整工业体系,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大型工业企业;服务业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餐饮业、金融业、旅游业、物流业等发展迅速。
2、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2009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为10052.9亿,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495.6亿、4902.8亿、3654.5亿,结构比例为14.9∶48.8∶36.3,增长率分别为5%、16.8%、11.1%。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摘要: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本文将主要以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将首先介绍皖江地区的现状,然后分析皖江地区同东部地区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合作和产业升级。
旨在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注重自身产业的升级,为中部其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一、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在此背景下,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的形成,这是国家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
①二、皖江城市带的现状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
区内水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在gdp方面。
安徽省2000年gdp为3038.24亿元,2009年则增加为10191.48亿元,增长了235.44%。
皖江城市带的gdp总和由2000年1641.7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975.37亿元,增长了263.97%。
2009年其对于全省的贡献率也达到了58.63%。
在产业结构方面。
皖江地区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73:53.20:36.07,发展到2010年的9.71:56.11:34.18。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
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
《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
**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2、战略意义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完善产业转移体制机制,为国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科学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示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dsyiom tnr 0 ” i l ,po nut f ao s r n r i e .Fn l r# ay
Ba n h g
iom tns n r ao } f i 峨
s eur . a ga s f d
[ e o s t t— u ea n t a T v nu nurll f ;io ao e:io ao K y r 3 h C O sr o e n z R ei Ahi d t u e n r t H 呲 8 n r tn w d e y i t gh Y ge i r l n ;i si ls r fm i a a n fmi
a d bL e8 t fr t n s 8i n tn x i o ma o l I , b i e rgo a noma o I I g s s m f“ u d Ifr t n 1s ux  ̄ rgo , 8  ̄ n r o n i l r ul t e in lifr t n s a n y t o b i n oma o eo le e in h g th i li e l i - 3
( .Lba ,A h i nvr t o Aci c r,H f 30 2 hn ; 1 ir y n u U i sy f rh et e ue 2 02 ,C ia r e i t u i
2. An u i rr s cain, Hu e 3 0 2 h iL b ay Aso it o fi2 0 2 3, C i a hn ;
n t n lrgo a ln i e ev d s a l1 e .R go a fr t n I o a o a e in l a n n t rc ie i u t l tl 8 l i p g o n i r l/ f " e in li oma o m  ̄ n i x t et l f o id sr s h r l e f n u t e .T i p p r aK T i hs a e  ̄ s ai i n i o tn u p r t c iv l r sa l I mp r ts p t o a h e e a o
3 i ay n u cdm f oi c ne,H f 3 02 h ) .Lb r ,A H i ae yo c l i cs e i 02 ,C i r A S aS e e2 a n
[ b re]1et nf i ut e osao g noteCt—Out ogt agz ie i n u i t n A a at " 'K r fn sydm nttnr i fh i h i eo d r a ri e o y s r l eY nTeRvr nA hish ol e an h e y
( 中图分类号】G 5 .7 【 2 92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02 2 1 )1 —0 1 0 08 8 1( 1 0 17— 4 0
On t e Co sr cin o n o ma in S a i g S se i eI d sra a se h n tu t fI f r t h rn y tm n t n u t ilTr n f r o o h
皖江城 市带是实 施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 战略的重要开 发
《 规划》 ,皖江城 市带 承接产 业转 移示 范 区 ( 简称 皖承 区) 规划范 围为 安徽 省 长江 流域 ,包 括 合肥 、芜湖 、马鞍 山 、 铜陵、安庆 、池州 、巢湖 、滁 州 、宣城 九市 全境 和六 安市 金安区、舒 城县 ,共 5 个 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区) 9 市 ,辐射 安徽全 省 ,对
徐华 武巍 2 赵 。 洋 泓 红
( .安 徽建 筑工 业学院 图书馆 ,安徽 合 肥 202 ;2 1 302 .安徽 省 图书 馆学会 ,安徽 合 肥 203 ; 309
3 .安徽省社 会科 学院 图书馆 ,安徽 合 肥 20 2 ) 30 2
[ 摘 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 目前 国内惟一 国家级 以承接产 业转移 为主题的 区域规 划 ,区域信 息资源的共
建共享是 实现产业转移的重要 支撑。本文分析 了该 区域产 业转移的地区与行业分布及信息共 享现状和 共享障碍,构建 “ 区域共 建,行 业共享”的区域信 息共 享体 系,最后提 出信息资源共 享的保障措施 。
[ 关键词]皖江城 市带;产业转移 ; 息资 源; 息共享 信 信
D I1 3 6 /. s .0 8 8 12 1 .O.2 O :0.9 9 ii n 1 0 —0 2 .O 1 1 07 ¥
21 年 1 01 O月
现 代 情 报
Ju n lo Mo e Ifr t n o r a f d m oma o n i
Ⅷ
Oc . 2 l t,0 1
第 3 卷第 1 期 1 O
・
. 1 N0 1 3 .0
企 业 情 报 工 作 ・
皖 江城 市带 承 接产 业转移 示 范 区 信 息 资 源共 享机 制构 建 研 究
De o sr to Re in o h t — u tr ao g t e Ya Tz v ri hu m n ta n go ft e Ci -Clse n ng eRie An i i y l h n
Xu Hu y ng Wu Weh n 2 Z a n 3 aa 1 io g h o Ho g
y dtet t ̄ r f n u t e n n u t g n l i r uin& sa ig 0 t es tsq o e z h r/ e id s i a did s yr i a s i t ll o rs r eo d tb o l r f t u u l n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