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雀斑样痣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黑的组织病理形态因不同类型而不尽相同。
治疗措施
1.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 表皮萎缩,基底层有较多不典型黑素 细胞,并向下侵袭真皮,瘤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噬色素细胞含 有相当多的黑素。
2.浅表扩散性黑素瘤 表皮突向下不规则增生,真皮表皮交界 处和真皮内可见不典型的痣细胞巢,除上皮细胞型与梭形细胞 型的黑素细胞外,有时表皮上部还可见少数paget样黑素细胞。 真皮炎症细胞浸润明显。
临床表现
起病时,病变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褐色或棕色小斑疹,以后可 缓慢或迅速扩大,原先颜色较深的区域可能变浅,甚至发生色 素脱失,而较浅的区域可以加深,形成颜色深浅不一、形状不 规则的病变。小的斑疹,直径3~5mm,大的通常>3cm。好发 于经常遭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图1)。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2)Breslow测定法是用目镜测微器测量肿瘤厚度。肿瘤厚 度与患者5年存活率的关系为:厚度小于0.85mm为98%;0.8~ 1.69mm为90%;1.7~3.59mm为70%;大于3.6mm为45%。
疾病概述
恶性黑素瘤(ma1ignant me1anoma)是由皮肤和其它器官的 黑素细胞系统所发生的一种恶性肿瘤,约占恶性肿瘤的1%一3 %。在过去数十年中,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鉴别诊断:
3.结节性黑素瘤 不典型黑素细胞垂直向下增生侵入真皮,而 不向表皮侵犯。
治疗措施
上皮细胞型的黑色素细胞常排成腺泡状;梭形细胞型则类似成 纤维细胞,有时作束状排列。 4.肢端雀斑样痣黑素瘤 表皮增厚,含大量色素的不典型黑素 细胞巢位于表皮下部,常见梭形黑素细胞。表皮上部也可见 paget样的黑素细胞,真皮乳头可见噬色素细胞。 无黑素性恶性黑素瘤的细胞形态结构具备恶黑特点,HE染色 中无明显黑素,用多巴(Dopa)试验可呈阳性反应,银染色可 显示少量黑素。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适用于面积小病变。常用液氮冷冻、电灼、激 光等,但复发率高。
2.手术疗法 手术切除效果可靠,复发率低。
预后
恶性雀斑样样痣生长缓慢,可完全自然消失,也可演变为表 皮内原位黑瘤或侵袭性黑瘤。
预防
因本病好发于经常遭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因此在夏季节 外出时,应做好防护。
简介
中老年妇女突然出现“雀斑”或“雀斑”加深,不要认为年 纪已大了,有两个雀斑,也不碍大事,不去治疗。而实际上, 这也许是一种癌前的警报,正是需要患者去重视它,去治疗它, 它就是恶性雀斑样痣。
恶性黑色素瘤自恶性雀斑样痣等癌前病变发展而来,比外观 正常皮肤发展的慢,如果及早发现,可用电干燥、电凝固、激 光等治疗,可不发生癌变。
恶性黑素瘤
治疗措施
对早期未转移的结节或斑片损害应手术切除,切除包括皮疹 周边范围正常组织1~3cm,如果是指(趾)恶黑,截指术是必 要的。已肯定受累的淋巴结应该切除,但预防性淋巴结切除仍 有争议。从肢体动脉灌注抗有丝分裂药物治疗肢体黑素瘤也有 一定疗效。发生血行广泛转移者须采用以甲氮咪胺为基础的联 合化疗和放射治疗。
恶性雀斑样痣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lentigo maligna
别名
Hutchinson雀斑;malignant freckle-like nevus;癌前非痣样黑素 细胞瘤;恶性前黑变病;恶性雀斑
类别
普通外科/皮肤肿瘤/皮肤良性肿瘤/黑素细胞瘤
ICD号
D27
wk.baidu.com
概述
恶性雀斑样痣是恶性黑瘤的前驱病变。常见于中老年人,发生 在经常遭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临床表现为褐色或棕色小斑 疹并伴颜色的加深或变淡。该痣可保持稳定,或缓慢生长,或 完全自然消失,也可演变为表皮内原位黑瘤或侵袭性黑瘤。手 术切除效果可靠,复发率低。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萎缩,其基底层不典型黑素细胞呈 非巢状增生,色素增深。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诊断
斑疹迅速扩大,且发生颜色改变,形状不规则时应考虑此病。 但确诊需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日光性雀斑样样痣、交界痣、脂溢性角化病、 色素性基底细胞癌、色素性日光性角化病、表浅扩散型黑瘤等 鉴别。
黑素瘤临床上可与不少皮损类似,其中与交界痣和混合痣最 为相似,因后者均可发展为恶性黑素瘤,因此区别它们是否恶 变十分重要。临床上凡有黑痣迅速增大,颜色加深,周围发红; 疼痛或瘙痒;表面溃破,结痂或出血:周围有卫星状损害发生 者,均应怀疑恶变。
疾病概述
组织学上提示可疑恶变的指征为表皮上部出现单个或成群黑素 细胞;真表皮交界处的痣细胞呈不典型性增主,除见排列成巢 状黑素细胞外,尚见黑素细胞不规则分布于基底细胞层。通常 黑痣在真皮内的滤细胞由浅层到深层逐渐变小、变长,成为小 梭形细胞,恶变时真皮深层细胞不变小(缺乏成熟)。恶变的 绝对指征是核间变和不典型,主要为核增大,形态不规则深染 和出现非典型性核分裂。此外恶性黑素瘤尚应与色素性基底细 胞上皮瘤、脂溢性角化病、化脓性肉芽肿、Kaposi肉瘤以及甲 下外伤性血肿等鉴别。
对恶黑的组织学诊断除了确诊、分型外,还应观察其侵袭程 度,瘤细胞侵犯愈深则预后愈差。
治疗措施
通常采用Clork深度和Breslow厚度两个主要参数来表示。
(1)Clork分级 Ⅰ级:瘤细胞限于表皮内;Ⅱ级:侵入真皮 乳头;Ⅲ级:充满真皮乳头;Ⅳ级:侵入真皮网状层;Ⅴ级: 侵入皮下脂肪层。从Ⅰ级到Ⅴ级的5年存活率依次为99%,95%, 90%,65%和25%。
流行病学
常见于中老年人,发生在经常遭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
病因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发病机制
表皮萎缩,其基底层有不典型黑素细胞呈非巢状增生,色素 增深。真皮上部有不等量的淋巴细胞浸润,混杂有一些噬黑素 细胞。在病变的退化区,表皮黑素细胞严重变性,真皮有轻度 纤维化,伴有淋巴细胞和噬黑素细胞浸润。当基底膜上增生的 非典型黑素细胞呈巢状或索条状排列,且多为梭形细胞时,表 明已成为表皮内(原位)黑瘤并预示真皮受侵(侵袭性黑瘤)即将发 生。
【病因学】
不十分清楚。日光照射是一危险的因素,尤其白种人皮肤日 光过度照射以后易患此病。
治疗措施
局部外伤刺激也是常见的原因。此外,还与色素痣恶变有关, 有人统计约占10%。其他可能有关的原因有遗传,患者免疫反 应低下及病毒感染等。 【病理改变】 恶性黑素瘤的典型病理特征是在真皮表皮交界处不不典型的 黑素细胞增生,且瘤细胞侵犯表皮和真皮。瘤细胞呈双相分化, 上皮细胞型与梭形细胞型。细胞核呈显著异形性,核形怪异。 还可见单核、双核或多核,常见核分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