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_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它不仅要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说明其本质和发生机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
很久以来,心理变态的人常是被人们所排斥或遗弃。
人们不把心理障碍看成是疾病,却把心理变态的人看成是邪恶或魔鬼附体。
中世纪的欧洲,教士们使用了所谓驱魔术来驱赶魔鬼,大多数病人受鞭笞、火烧和其他人身凌辱与虐待,因为人们相信躯体痛苦难受时魔鬼就会飞离。
除了有些“癔症”或抑郁病人被劝服外,这种处理常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当时的社会骚动和对于灾祸的恐惧导致了一种信念,认为情欲是邪恶,女人激起男人产生情欲,因此女人是邪恶。
妇女在无情拷打之下被迫忏悔,然后,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
后来,不管女子、男子、儿童,只要是与众不同或稍有不正常行为都会受到指控。
心理异常或离奇行为被看成撒旦淫威的表现,结果葬送了百十万人的生命。
象这种对心理变态的患者所进行的凌辱和折磨持续了约300年。
但同时也有许多医生和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疾病,同情精神病人,主张给予帮助和有效的治疗。
如Paracelsus(1490~1541)认为心理变态的人只不过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已。
他相信这些病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交谈、说服和疏导可以治好。
此后,精神病人被送进疯人院,病人常常被带上铁链或锁于笼中。
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Philipe Pinel医生倡导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禁锢,主张以关心态度倾听他们诉说,让他们从事有益的劳动。
虽然该学说的论点是错误的,它却提出了大脑病变对精神病的病因作用。
但大脑病变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心理障碍,所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精神病的心理原因学说。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异常心理?异常心理指的是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
这些心理现象可能与个体的生理、心理或社会环境有关,对个体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判断标准:1.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某一具体心理状态来说,首先需要判断它是否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
正常范围是指大多数人在一定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正常范围存在明显差异,就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持续存在?除了与正常范围存在差异外,一个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异常还需要考虑其持续存在时间。
正常的心理状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发生波动,但通常不会长时间保持在异常水平。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并且没有得到缓解或恶化,那么就有可能是一种异常心理。
3.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对个体产生不利影响?异常心理不仅仅是指个体心理状态的变异,还包括这种变异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那么可以判断为一种异常心理。
4.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符合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心理障碍是一种临床上诊断的心理异常状态,其诊断需要参考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的标准。
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症状的数量、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方面。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符合特定的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那么可以判断为一种心理障碍。
异常心理的判断依据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包括个体的主观感受、行为表现、认知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
具体的判断依据如下:1.主观感受:个体自身是否感到不舒服、痛苦、幸福指数降低等。
2.行为表现:个体的行为是否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自伤、自杀行为等。
3.认知能力:个体的思维方式、注意力、记忆力等是否异常或明显下降。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包括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异常。
对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准确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从而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首先,外部行为表现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个体的行为表现往往可以反映其内心的状态。
比如,情绪异常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焦虑等;行为异常可能表现为自伤、自杀倾向、暴力行为等;认知异常可能表现为思维混乱、幻觉、妄想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的行为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其次,个体的生活适应能力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个体是否能够适应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环境,是否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这些都可以反映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个体出现了生活适应能力下降、社交障碍等问题,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再次,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绪体验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情绪体验是否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比如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无法控制等,都可能是异常心理的表现。
因此,需要通过与个体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其自我认知和情绪体验,以便更准确地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最后,个体的心理测试结果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心理测试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客观地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认知、人格等方面。
通过心理测试的结果,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判断异常心理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生活适应能力、自我认知和情绪体验以及心理测试结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从而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希望本文提供的判断标准能够对相关工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统计学原则:根据大量的人群数据,确定特定心理现象的普遍性和分布规律。
通常,心理学家会使用标准分数和正态分布等工具来确定一个人的表现在特定群体中的位置,以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
文化相对主义原则: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心理现象有不同的标准和期望。
因此,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时,需要考虑其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背景,并结合其生活经历和价值观等因素来进行评估。
功能障碍原则: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表现明显地影响其生活和工作能力,使其无法正常地参与社会活动,那么就可以认为他存在心理问题。
时机与情境原则: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表现出一些不寻常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波动或者认知失调等,但这种状况并不一定代表他们存在心理问题。
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时机和情境来判断这种表现是否属于正常范围。
综合以上几点,心理学家会通过量表评估、临床面谈和心理测试等方式来评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以确定其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同时,也需要考虑上述原则中的各个因素,客观地评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异常心理的四个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标准异常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异常心理状态发生的原因、特征、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中,异常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不同于正常心理状态的心理现象。
异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异常状态,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情绪障碍、社交障碍、焦虑和强迫症等。
那么,异常心理学的四个标准是什么呢?1. 频率标准频率标准是指某一种心理现象或疾病的发生频率。
如果某种心理现象经常发生并且在人群中很常见,那么这种现象就不被看作是异常。
例如,很多人感到焦虑、担心、忧虑,这是常见的情绪状态。
但是,当这种情绪状态持续发生导致个体社交、学业或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时,那么这种情绪状态就被视为不正常的。
2. 功能标准功能标准是指某种心理现象是否对日常生活的功能产生了影响。
如果某种心理现象影响了个体的工作、学习、社交、家庭生活或日常活动,使个体不能正常的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那么这种现象就被认为是一种异常心理现象。
例如,如果一个人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完成学校作业或工作任务,那就说明他/她的注意力缺陷/过多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功能产生了影响。
3. 客观性标准客观性标准是指医学和心理学界普遍接受的标准。
即,某种心理现象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该基于严格的医学和心理学原则,并且这种诊断和治疗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外星人或具有神秘信仰,这种现象在一些文化或宗教的背景下可能被认为是正常的。
但是根据客观性标准,在心理病理学领域,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
4. 权威标准权威标准是指某种心理现象是否得到了社会权威人士的认可。
例如,某种心理现象是否得到心理医生、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健康专家的认可和支持。
如果某种心理现象被心理学和心理医学学界广泛认同并得到了权威人士的支持,那么这种现象就不仅仅是异常的,而且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精神障碍。
异常心理学的四个标准是频率、功能、客观性和权威标准。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ppt课件
编辑版ppt
12
错觉和幻觉有什么区别呢?
错觉是有东西在那里,但是你感知错了; 幻觉是没有东西在那里,但你凭空而来地
感觉到了一些东西。 前者有实物,后者无实物。
编辑版ppt
13
10、自笑、自言自语:
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 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 属正常现象。
编辑版ppt
7
美国旧金山金门大 桥,1937年完工,迄今 为止,共有1300多人从 桥上跳下自杀。因此, 金门大桥也被称作“自 杀圣地”。
弗洛伊德的“死本能”
编辑版ppt
8
6、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
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
同事因疾病去世之后容易出现。
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 劝告,属正常现象。
呢,有时间我再问
问,现在着哪门子
急呀。”
编辑版ppt
15
自言自语可有效缓解精神压力 心理学家发现自言自语是一种最健康的解
决精神压力的方法。
编辑版ppt
14
“自我对话”的目的,是帮助自己对不合理逻 辑、不合理的思想保持警觉。
譬如:
把一件小事情看成 了天大的事情时
“这件事情并不重பைடு நூலகம், 也不复杂,不用老 惦记着!”
对某些事物充满 疑虑或者不满意 时
“情况还没有搞清楚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编辑版ppt
1
前言
人的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 问题,关键是看有些心理异常症状的产 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 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 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异常 的标签。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出现了异常的现象,包括各种心理障碍、疾病和异常行为。
对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便能够准确地判断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问题所在。
以下将从行为、情绪、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来探讨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首先,从行为方面来看,异常心理往往表现为个体行为的异常。
比如,行为的频率和强度明显超过正常范围,或者出现了极端的行为,如自伤、自残等。
此外,行为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如果个体的行为经常变化,且难以预测,那么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其次,情绪方面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
异常心理往往伴随着情绪的不稳定和极端。
比如,个体情绪波动大,经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恐惧等,且情绪反应与外界刺激不相称。
此外,情绪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指标,如果个体情绪长时间无法得到缓解,或者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在认知方面,异常心理往往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或错误。
比如,个体出现了幻觉、妄想等认知异常,或者出现了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此外,个体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如果个体的思维方式异常,或者逻辑混乱,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最后,从社交方面来看,异常心理往常表现为个体在社交中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
比如,个体出现了社交恐惧、人际关系问题等,或者出现了极端的社交行为,如孤立、自闭等。
此外,个体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如果个体在社交中表现出明显的困难和障碍,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需要从行为、情绪、认知和社交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只有全面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问题所在,才能够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于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在其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们不仅要了解人类普遍的心理特征,还要关注人类心理异常的特征。
那么,心理学是如何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和分析。
1. 主题概述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指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一系列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来确定个体心理状态是否属于正常范畴。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生活,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特征心理学家通常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
其中包括,心理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和文化的规范、个体是否能够有效应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与其生理状态和环境相适应等。
3. 评估心理状态的工具和方法在实际评估个体心理状态时,心理学家通常会采用多种工具和方法,如心理测试、临床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
这些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心理学家全面、准确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并据此判断其心理是否属于正常范畴。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一项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
心理正常与异常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存在着很多灰色地带。
心理学家在评估个体心理状态时,需要慎重、客观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更好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总结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通过本文介绍和讨论,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希望未来心理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更科学、更实用的心理评估标准,以更好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的心理现象、行为规律以及心理状态的评估与干预。
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不仅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也至关重要。
请简述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与四标准(一)
请简述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与四标准(一)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在心理学领域中,我们需要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以下是三个原则,可用于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常态性常态性原则指的是,正常人的心理反应是符合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而异常的心理反应则是不符合常态的。
比如,在中国,如果有人哭失恋,这是符合常态的反应;但如果有人在街上跳舞、大喊大叫,那就不符合正常心理的反应了。
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指的是,心理学需要借助科学方法来观察、测量和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在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时,需要依靠客观的数据和研究结果,而不能仅凭主观看法。
比如,如果我们想判断某人是否有抑郁症,就需要通过心理测量工具进行测试,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文化相对性文化相对性原则指的是,不同文化和背景下,对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定标准会有所差异。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戴面具的人被视为正常,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被视为异常。
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四标准除了上述原则,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标准来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统计标准统计标准指的是,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某种心理现象的分布情况,从而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比如,如果我们知道在某个年龄段内,抑郁症患病率为10%,那么如果某个人的患病率高于这个标准,就可以判断他的心理状态异常。
社会适应标准社会适应标准指的是,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需要考虑他的行为是否适应了社会的要求和规范。
比如,如果一个人因为害羞而拒绝社交,这是正常的;但如果他因为害羞而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就可以判断他的心理状态异常。
个体标准个体标准指的是,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需要考虑他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因素。
比如,一个人的家庭遭遇了重大变故,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但在其他环境中,他的心理状态可以被视为正常。
时间标准时间标准指的是,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需要考虑他的心理问题是否存在时间限制。
怎样判别心理的正常和异常
怎样判别心理的正常和异常我们承认心理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有着实质性的差异不能不加区分。
我们不能认为坚信自己行动受到“最先进电子仪器控制”,断言“思想被窃听”的人仍处于心理正常范围。
因此在正常和异常之间必然存一种界限,这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心理正常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标准,心理政党和异常的界限有时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
因此,正常和异常的界限又是不能绝对确定的。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只有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和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以及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才能判断此人有无心理变态,以及心理状态的程度如何。
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社会认为适宜方式行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能为常人所理解,即使他有时出现轻度情绪焦虑或抑郁现象,也不能认为他的心理已超出正常范围。
换言之,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
既然我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界限,那么,区分心理正常或异常就是可能的了。
通常按以下几条标准进行判断:(1).内省经验标准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不舒适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亲人丧亡或因学业不及格而退学时,如果一点没有悲伤或忧郁的情绪反应,也需考虑其有心理变态。
其二是从观察觉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
但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断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变态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则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2).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简述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三项原则
简述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三项原则人的心理活动,既有区别于动物也区别于一般人类的共同特征,又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而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个体特征。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确定判断心理现象是否属于正常或异常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概括起来就是:注意到过去发生过的事实;已有知识与新信息的相互作用;重要的是不要对自己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注意到过去发生过的事实二、已有知识与新信息的相互作用三、重要的是不要对自己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个高中生应当是有着基本常识的,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或者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如果不能判断,可以向别人求教,以便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
因此,对于自己所处的特殊地位,每个人都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不过,如果我们把上述标准中的条件“注意到过去发生过的事实”替换成“觉察到细微的变化”,那么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有些行为或者思想意图看似细微,但却仍然在暗中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比如对年老父母不愿奉养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获取优惠购买房屋或者政府补贴的利益而娶妻生子;比如在学校受到欺负,总是以忍让的方式求得平安无事等。
当然,对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接触和深入调查,他们也就只能在潜意识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子女,使得他们将这种态度代代相传。
在谈论了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后,我们就必须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按照一般原理,在一个正常的人身上,凡是符合社会文明准则的都是正常的,否则即是异常的。
但是同样是在这个正常人身上,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者思想意图是否属于正常范围,也还需要经过仔细的辨别。
这是因为,任何正常的人在其意识清醒的状态下,总是想着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事情,对于危害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东西,往往采取回避甚至排斥的态度。
而且,由于每个人的具体环境及家庭背景不尽相同,造成各人性格气质的迥异,从而导致各人内心世界的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偶尔遇到突发事故刺激,就会产生极端反映。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是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和学者对于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定义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判断标准:
1. 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诊断标准是根据临床医生的经验和观察,将心理异常分为不同的类型和亚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2. 功能标准:功能标准是根据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是否符合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常规和规范来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自闭症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异常,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正常的行为表现。
3. 症状标准:症状标准是根据个体是否出现明显的心理症状来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
例如,焦虑症的症状包括持续的担忧和恐惧,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和失去兴趣等。
4. 自我报告标准:自我报告标准是根据个体的自我描述和自我评估来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
例如,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可以帮助个体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判断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文化背景而异。
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标准,并结合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一般心理问题的评估标准
一般心理问题的评估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包括社会适应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依照社会生活的需求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和准则。
如出现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方面缺陷时,某些方面能力受损,无法按照社会认可方式、规则等体现自身行为,通常认为此人心理异常。
2.内省经验标准
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进行判断,如患者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感,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等,通常认为心理存在异常。
观察者还可将被观察者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比较,得出观察者心理是否正常的判断。
3.统计学标准
普通人群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会呈正态分布,如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偏离平均值,通常认为心理有问题。
4.医学标准
医学上将心理异常作为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一个人表现出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通常认为此人存在心理异常。
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标准一览表
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标准一览表
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标准
正常心理活动具有以下三大功能:1.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适应环境,健康地发展;2.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使人类正常、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异常心理活动是指失去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
常识性的区分方法有四种: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如不敢和人对视、不敢见人等;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如骚扰、恶作剧等。
非标准化的区分方法有五种:1.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2.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种文化俗的偏离;3.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4.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
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和行为,如幻觉、病理性错觉、倒错等古怪的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5.认知心
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确认为心理异常的表现。
标准化的区分方法有四种:1.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
躯体疾病一样看待,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标准;2.
统计学标准,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但智力超常并不被认为是病态,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3.内省经
验标准,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二是指观察者的内省经验,但有很大主观性;4.社会适应标准,将其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常
模相比较,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样的行为就是社会适应性行为。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 异常性: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超出了正常范围。
2. 稳定性: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持续存在,不会因外部环境影响
而改变。
3. 功能性: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影响了日常生活或工作,使其不
能胜任工作或满足日常需求。
4. 个体性: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与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
详细解释:
1. 异常性: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反应。
如果
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超出了正常范围,比如说过于激动或者抑郁,那么就可以判断其心理状态存在异常。
2. 稳定性: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持续存在,不受外部环
境的影响而改变,也是判断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
3. 功能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影响了日常生活或工作,使其不能胜任工作或满足日常需求,那么就可以视为心理异常现象。
4. 个体性:每个人在心理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判断一
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需要考虑到其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需要考虑到异常性、稳定性、功能性以及个体性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在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各种心理障碍、疾病和异常行为。
对于异常心理的判断,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诊断。
下面将从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介绍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首先,在行为方面,我们可以从个体的行为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
比如,行为是否与社会规范相悖,是否存在暴力、自残、自杀等行为,以及是否出现异常的逃避行为等。
这些行为的出现往往反映了个体心理上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分析。
其次,在情绪方面,异常心理的判断也可以从个体的情绪表现入手。
比如,情绪是否极端波动,是否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以及是否缺乏情绪调节能力等。
这些情绪表现往往是异常心理的重要表现,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再次,在认知方面,异常心理的判断可以从个体的认知功能入手。
比如,是否存在严重的注意力缺陷、记忆力减退,以及是否出现幻觉、妄想等认知失常现象。
这些认知功能的异常往往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
除了以上提到的行为、情绪、认知方面的判断标准外,还可以从个体的人际关系、自我认同、自我调节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比如,个体是否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否缺乏自我认同感,以及是否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等。
这些方面的异常表现也是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对于异常心理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行为、情绪、认知以及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方面的表现。
只有全面分析和评估,才能准确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异常心理,并给予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希望本文所述的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引起重视和关注。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E心理探秘GRAND GARDEN OF SCIENC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沾上精神疾病的名称。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儿童,如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
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构想的内容当现实。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感: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往下跳,甚至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
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按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挂倾向,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
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
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
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人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1. 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 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
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 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
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
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 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
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 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
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 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种疾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
但检查并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 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
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
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 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能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
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 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
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
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10. 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