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 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共34张PPT)(完美版课件)
消息二则
毛泽东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欢读 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 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 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 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 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 读消息的能力。
溃退:溃败后退。
3.背景链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 《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 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 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 江战役。
4.文体链接
①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 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 wú) 摧枯( cuī kū)拉朽 溃退( kuì) 荻港( dí )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 力被迅速摧毁。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 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②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When(何时)、Where (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 (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 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③新闻的特征: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④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描 写。
毛泽东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欢读 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 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 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 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 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 读消息的能力。
溃退:溃败后退。
3.背景链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 《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 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 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 江战役。
4.文体链接
①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 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 wú) 摧枯( cuī kū)拉朽 溃退( kuì) 荻港( dí )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 力被迅速摧毁。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 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②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When(何时)、Where (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 (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 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③新闻的特征: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④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描 写。
消息二则-优秀ppt课件
雄气概 流露出__人__民__必___胜__、__敌__军___必__败__的__坚___定__信__念_。
.
毛泽东
.
1.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
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
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
《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 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 隅顽抗,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月 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 定。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并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则消息,全面 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 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料真 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 (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 斯)、共同社(日本)
.
3.说说文章的导语部分在文中的特点 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 扼要的概括出来。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 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
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
地点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人物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原因
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
毛泽东
.
1.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
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
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
《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 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 隅顽抗,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月 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 定。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并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则消息,全面 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 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料真 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 (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 斯)、共同社(日本)
.
3.说说文章的导语部分在文中的特点 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 扼要的概括出来。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 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
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
地点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人物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原因
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示例:烈士纪念日,武警官兵以多种形式缅怀先烈
(2)[模拟采访]在“采访渡江作战老英雄”环节,小明同学要模拟采 访一位战斗英雄。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帮助他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示例:①请问您所在的部队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顺利?②您能描述 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③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忆起当时渡 江的情景,您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答出两点即可)
11.(考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 方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表现张南完成任务、目睹我军反击成功后的 欣慰与自豪,也表明张南光荣牺牲。
技法点拨 如何概括新闻内容
【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若干个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文字叙述的主要内容。(3)请把下面一段文 字改成一句话新闻。 【答题技巧】(1)一段文字。①读文段,明确该段文字共有几句话,每句 话说了些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②筛选重点词语(句子),归纳主 要意思。重点词语可参照“何人、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的模式来 寻找;③根据字数限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2)两段或两段以上文字。①读文段,明确每段说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 么关系(总分、并列、导语与主体的关系等),确定新闻的导语部分;②重 点筛选导语部分,归纳主要意思(抓主要内容、抓共同点);③根据字数限 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答题模式】何人在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根据字数限制确定保留项目 )。
字音字形
自主学习
芜湖(wú) 摧枯拉朽(xiǔ) 溃退(kuì)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泄气(xiè)
签订(qiān) 督战(dū)
词语释义
(2)[模拟采访]在“采访渡江作战老英雄”环节,小明同学要模拟采 访一位战斗英雄。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帮助他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示例:①请问您所在的部队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顺利?②您能描述 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③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忆起当时渡 江的情景,您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答出两点即可)
11.(考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 方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表现张南完成任务、目睹我军反击成功后的 欣慰与自豪,也表明张南光荣牺牲。
技法点拨 如何概括新闻内容
【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若干个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文字叙述的主要内容。(3)请把下面一段文 字改成一句话新闻。 【答题技巧】(1)一段文字。①读文段,明确该段文字共有几句话,每句 话说了些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②筛选重点词语(句子),归纳主 要意思。重点词语可参照“何人、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的模式来 寻找;③根据字数限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2)两段或两段以上文字。①读文段,明确每段说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 么关系(总分、并列、导语与主体的关系等),确定新闻的导语部分;②重 点筛选导语部分,归纳主要意思(抓主要内容、抓共同点);③根据字数限 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答题模式】何人在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根据字数限制确定保留项目 )。
字音字形
自主学习
芜湖(wú) 摧枯拉朽(xiǔ) 溃退(kuì)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泄气(xiè)
签订(qiān) 督战(dū)
词语释义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5页)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导语:概括内容——顺利渡江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时间地点 主体:阐述具体内容 敌军溃败
我军竞渡
结语:热情赞美——英雄式战斗
人民必胜 敌军必败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
消息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 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我军 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流 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课后拓展
毛泽东最为流传的八句话。 ①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③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④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⑤最震撼 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⑥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⑦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⑧最自信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课堂检测
根据下面的新闻内容,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15个字)
“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启动
重庆商报讯 在山水环抱的重庆,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江河印记。 5月20日,“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武隆正式启动。作为来访首 站的武隆迎来了国内近百名知名专家和摄影爱好者。据悉,该系列活 动还将走访重庆各个区县,用镜头寻美重庆江河。只要是以重庆江河 为拍摄对象,具备自然美,人文类的作品都可以参赛,评选结果将于 9月15日在媒体上公布。主办方强调,这项活动能唤起人们对江河的 记忆和感dū
督战
zhū
诸城
sài
要塞
kū
摧枯拉朽
dí
kuì
荻港 溃退
xiè
jiān
泄气 歼灭
dānɡ
锐不可当
写作背景: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体知识
新闻的五个结构
01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
02 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
03 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04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的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
05 体中)
归纳总结
人
军 横 渡 长 江
民 解 放 军 百 万
大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渡江概况
(第1、2句)
人数多 战线长 攻势猛 战况好
主体:
(剩余部分)
中 路 军 :中 路 军 首 战 告 捷 西 路 军 :西 路 军 所 向 无 敌 东 路 军 :东 路 军 战 绩 辉 煌 ( 重 点 )
整体感知
2.“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 什么作用?
新闻的电头。 作用: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 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说说导语有什么作用。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作用:导语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 核心内容,总领全文。
业已:已经。
xiè 泄气 jiān 歼灭
业已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时间:1949年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 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毛泽东
背景介绍
1《消息二则》课件_(共80张PPT)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5、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6、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 纷溃败。 摧枯拉朽: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 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五、合作探究
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不能解决的留给别组或老师。
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精讲点拨
1、分析消息的结构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1949年4月20日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3、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4、“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 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 用?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 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 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 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 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4、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 境。
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5、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6、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 纷溃败。 摧枯拉朽: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 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五、合作探究
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不能解决的留给别组或老师。
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精讲点拨
1、分析消息的结构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1949年4月20日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3、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4、“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 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 用?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 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 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 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 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4、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 境。
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次 递
细节和新闻背景
减
III. 导语中未交待的其他新
闻事实及支撑性材料
IV. 其他解疑释惑 的材料
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
按新闻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组织事实材料,由重及轻地展开报道,不同于从开 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故事化叙事。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 迅速地让人们了解。这种写法很有意义: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 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胜 负
战 况
展 望
“倒金字塔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示
标 题:简 明 醒 目 揭 示 新 闻 内 容
重
要
I. 导 语:最 有 价 值 的 新 闻 事 实
性
依
II. 对导语的展开:支撑性新闻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其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六、读出情感态度
分类
消息
主要内容 报道新闻整体
时效性
篇幅
强 一般而言较短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
新闻 特写 某一场景
一般
灵活
通讯
详细记述新闻事件, 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较弱
较长
评论 ……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 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较强 一般而言比较短
《消息二则》
毛泽东
一、知晓写作背景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 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 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 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5.何故 6.如何
新闻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人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故
如何
30万人民解放军
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至22日2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1949年4月20夜起至22日22时
芜湖、安庆之间
南渡长江 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
的命令(解放全国) 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二十 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 至江阴 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先后 渡江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安安庆庆 九江
九江
芜湖 芜湖
江阴 江阴
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梅
《新闻两则》
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1.“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为什么?
①不能去掉。 ②“不含”的意思是不包括,在句子中说明九江不包括在渡江 范围内;准确反映了渡江范围,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③如果去掉,就不能准确陈述事实,可能引起歧义。
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2.“至发电时止”可以换成“到目前为止”吗?
①不能换。②“至发电时止”指的是到电文发表的时间为止, 时间交代十分明确,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③“目前”只 表示在说话的时候,“到目前为止”交代的时间不精确,所以 不宜替换。
新闻语言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其目的是向读者提供 最新的事实,那么新闻好像应该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那是不是意味着不带任何作者的主观情感呢?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 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① 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②“经营了三个半月”表示国民党反动 派准备得很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 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 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消息二则》PPT课件(完整版)
课文初读感知
读 朗读指导: 法 指 ① 第一则消息朗读时要用慷慨激昂、充满豪情的语气去读。 导 ② 第二则消息朗读时要沉着有力,要读出我人民解放军渡江
作战的英勇气概和磅礴气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文初读感知
文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章
脉 层解:导语,总述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江情况。
课文细读品味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 不料”一词有 什么作用? “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意思。起转折作用, 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 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
课文全篇探究
[重难点]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 序叙述?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最详)
扬我军将士神威
具 体
展渡江战役盛况
战
况
1. 消息二则
第二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文细读品味
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
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 何果(渡过长江)。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运用四字短语,简洁有力。 文章用了一系列的四字短语,如“军无斗志”“纷
纷溃退”等,写出了敌军不堪一击的狼狈之像,又如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等,写出了我军横渡长江、 奋勇向前的豪气,体现了我军攻势之迅猛、凌厉。四字 短语音节短促,生动而有气势。
归纳总结
2.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
消息二则-优秀课件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
改润芝),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诗词方面 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 春.雪》《七律.长征》等。
毛泽东
广义:包括消息、通讯、特写、
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
多种体裁。
新 闻
狭义:即消息,用简明扼要的文
字,迅速及时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 的有价值的事实。Fra bibliotek文体知识
消息的特点
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 因、经过、结果。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和描写。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芜湖 wú 督战 dū
荻港 dí
授予 shòu yǔ 摧枯拉朽 cuī
锐不可当 dāng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 成部分;找出这则新闻的要 素。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英勇的人民的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诸城进击中。 结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1、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 攻势之利 (战况) “横渡长江”—— 地点和事件结果
2.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中路军: 首战告捷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
导 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均是人 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
主 体
二十日夜 起,……课 文最后。
整体感知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表现了 解放军攻击的神速和战果的辉煌。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志气,灭敌军威风。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 具体交代了东路军的渡江作战情况。
精读细研
作者在文中第一次 提到“汤恩伯”的目的 是什么?
精读细研
用事实证明国民党官 兵不想再打了,事实胜于 雄辩,解放军的胜利、国 民党的溃败已是人心所向 。
精读细研
“我已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一句中 的“歼灭”和“击溃” 两个词省略一个行不行 ?为什么?
精读细研
不行。“歼灭”是把 敌人消灭掉,“击溃”是 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完 全丧失战斗力,连用这两 个词区别出不同的作战结 果。去掉任何一个则不合 乎实际,表达也不准确。
精读细研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 万人渡过长江。”“已” 和“大约”能否去掉?
精读细研
不能去掉,“已”是 “已经”,表明解放军三 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 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精读细研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 场大战,却只用了不到 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 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 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 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 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 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 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态度鲜明有立场
比读不同颜色的词句,说说你的发现。
作业:请根据下面提供的相关内容,按照要求拟写一则消息,标题不 超过30字,消息主体部分不超过200字。
着陆,三名航天员结束了在太空半年的“出差”之旅。而
担任些次返回舱空中搜救任务的指挥员依旧是如皋人陈实,
这是他第11次参与航天任务搜救,也是我国航天史上最难
的一次空中搜救。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
答:
。
主谓结构: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
中考链接请: 根据下面提供的相关内容,拟写一则消息,消息主体部分
站在被薄薄暮色笼罩着的东皋,向四周望去,独自徘徊着,想要找一 个依靠,却又无法寻见。内心的落寞,无人能解。这山上的树啊,虽然有 些仍是绿叶满枝,可绝大多数却将头发染成枯黄色,散发着秋的气息。远 远望去,这周围的山,在点点夕阳的照耀下,披上一层金黄的薄纱,有着一 股独特的唯美感,仿佛都能嗅到一丝山独有的静谧。牧人驱赶着正在山 中嬉戏的牛群回家,一路上,牛儿不停地发出“哞哞”之声。猎人和他的 马儿,也从树林中出来,带来猎物兴高采烈地向家的方向走去。只有我一 个人,孤独地站在这儿,牧人,猎户都不认识,牛群也只是用略带好奇的目 光看着我。伯夷,叔齐啊,这世人没有我的知己啊,我也只像你们一样隐
动派拒绝 军百万首届诺 贝尔奖颁 发》
1901年12 月10日
斯德歌尔 摩和奥斯 陆
瑞典国 王和挪 首次颁 威诺贝 发诺贝 尔基金 尔奖
根据诺贝 尔的遗嘱 进行颁发
提炼消息六要素的技巧:
1、善抓关键词 2、整合同类信息 3、精准概括要素
二、厘清消息之结构
阅读P3的课文旁批和P17技巧点拨第三段第一句 话,梳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 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 出了文章中心。
4.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 彩的词语。
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
时间
战况
中路 军
西路 军
东路 军
30万 35万 35万
安庆-芜湖
九江(不含 )-安庆 芜湖-江阴
20日夜-- 21日夜
21日17时- 22日22时 21日17时- 22日22时
全部渡过
渡过2/3
大部分已 渡过
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为什么 这样安排?
作者按中路军、西路军、西路军的 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渡江顺利, 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敌军抵抗甚为微弱,但东线敌军抵抗较为 顽强,所以叙述完中路军的渡江情况后, —紧接着叙述西路军的渡江战况,最后写东 路军的激战,文章达到高潮。
毛泽东
文体知识
概念:新闻,又称消息。狭义的新
闻单指消息,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
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以简明的 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短 篇新闻宣传文书,也是最常见、最 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文体知识
消息的特点
六要素
1.真实性 2.及时性 3. 简明性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 因、经过、结果。
毛泽东
1、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并概 括出来。 素,即时间、地
1、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4月22日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
长江战线。
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 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英勇的人民的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诸城进击中。 结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
地点: 长江前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突破阵地,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表达方式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和抒情。
新闻的作用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消
•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息 •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的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
结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构
境
•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
改润芝),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诗词方面 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 春.雪》《七律.长征》等。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 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大约”表约数,突出了新闻语言 的准确性、严密性。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报道了我军的渡江战役及其成果,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渡江的时间、 地点及结果,饱含了作者对人民解 放军的高度赞扬之情,也充满了作 者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
1、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语言简洁,富有气势。
时代背景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 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他们 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月后,于4月20日 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 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 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 了这两则消息,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冲破敌阵”—— 攻势之利
(战况)
“横渡长江”—— 地点和事件结果
2.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中路军: 首战告捷
具体描述
西路军: 锐不可当
渡江战况
东路军: 英勇突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安庆 九江芜芜湖湖江江阴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再打了、泄气
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 战况,歌颂了我军的 英勇善战 ,嘲 笑了敌军的 溃不成军、毫无斗志, 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1、详略得当。 2、穿插议论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识记字音
溃退 kuì 执行 zhí 魁首 kuí 鳌头 áo 诞生 dàn 横渡 héng 诸城 zhū 歼灭 jiān 签订 qiān 要塞 sài 芜湖 wú 督战 dū 荻港 dí 授予 shòu yǔ 摧枯拉朽 cuī 锐不可当 dāng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 成部分;找出这则新闻的要 素。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导__语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 _简__述__渡__江__战__役__胜__利__成__功__,__引__起__下__文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 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不__能__,__这__样__写__表__明__材__料__真__实__准__确__,__报__道__及__时__。__________。
“电头”
问题探讨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 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 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
表达效果。
1、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战线)之长
简洁 、 概括
2、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 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 料真实,报道及时。
3、说说文章的导语部分在文中的特点及
作用。导语中“大约”一词说明了什 么?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 扼要的概括出来。
作业
•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与生活有 关的某件事或某次活动。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主题部分语言简明。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冲__破__敌__阵__,__和__横__渡__长__江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不__是__,__因__三__路__军__加__起__来__是__一__百_。万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__“_不__含__”__指__不__包__括__,__体__现__语__言__确__凿__无__误__的__特__点__。__“__均__”__指__“__全_ ”, __体__现__战__线__之__长__、__胜__利__之__大__,__洋__溢__着__自__豪__之__情__。________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 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 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 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文章开头的小字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 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 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