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
氧解析-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
氧解析-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氧解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2. 了解化学吸收法的原理及其在氧解析中的应用。
3. 掌握氧解析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1.氧解析原理氧解析的原理是利用红色五价铁离子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的原理,通过测定铁离子还原的电位差来确定氧气的含量。
具体反应式如下:Fe2+ + 1/4O2 + 2H+ → Fe3+ + 1/2H2O由于1mol电子交换可产生1.23V电势,通过测定铁离子还原电位和标准电极电位的差值,即可得到氧气的含量。
2.化学吸收原理化学吸收法是通过某种吸收剂与被测气体的化学反应来去除被测气体中的某种成分的方法。
吸收剂可选择性地吸收被测气体中的某种成分,然后通过吸收前后吸收剂的质量差来确定该成分的含量。
在氧解析中,选择NaOH作为吸收剂,用于吸收氧气。
三、实验步骤1. 洗涤仪器:将氧解析仪、吸收瓶、饱和盐水瓶和试管用酒精清洗干净。
2. 理顺连接线:将氧解析仪与吸收瓶通过橡胶软管连接,吸收瓶与饱和盐水瓶通过橡胶软管连接,饱和盐水瓶与试管通过橡胶软管连接。
3. 加入吸收剂:将20mL的0.1mol/L NaOH溶液倒入吸收瓶中。
4. 预处理:将氧解析仪的样品室和参比室用稀硝酸洗涤干净,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5. 校准:用样品室中的氧气校准氧解析仪,通过调节样品室中的Hg电极电势,使得氧解析仪显示的氧气浓度与标准气体浓度一致。
6. 吸氧:将被测气体(氮气与氧气混合气体)通过饱和盐水瓶并以一定流速进入吸收瓶,其中氧气被NaOH吸收,剩余的氮气流经氧解析仪,接着通过排气口排出实验室。
7. 计算:通过测定吸收剂的重量差和转化率计算氧气的含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中测得的吸收剂重量差为0.23g,转化率为95%,因此氧气的含量为100%-95%=5%。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氧解析法和化学吸收法,成功测定了氧气的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的测量结果较为准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有效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2、测定氧解吸塔内空塔气速与液体流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3、掌握气液吸收过程液膜传质系数的实验测定方法;4、关联圆盘塔液膜传质系数与液流速率之间的关系; 4、掌握VOC 吸收过程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1) 吸收速率吸收是气、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用气相内、液相内或两相间传质速率表示。
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
对于低浓度气体混合物单组分物理吸收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气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i y A y y F k N -=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x x F k N i x A -=气、液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x x F K y y F K N x y A -=-=式中:y ,y i ——气相主体和气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x ,x i ——液相主体和液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 x *,y *——与x 和y 呈平衡的液相和气相摩尔分数;k x ,K x ——以液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液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k y ,K y ——以气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气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F ——传质面积,m 2。
对于难溶气体的吸收过程,称为液膜控制,常用液相摩尔分数差和液相传质系数表达吸收速率式。
对于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称为气膜控制,常用气相摩尔分数差和气相传质系数表达吸收速率式。
本实验为一解吸过程,将空气和富氧水接触,因富氧水中氧浓度高于同空气处于平衡的水中氧浓度,富氧水中的氧向空气中扩散。
解吸是吸收的逆过程,传质方向与吸收相反,其原理和计算方法与吸收类似。
但是传质速率方程中的气相推动力要从吸收时的(y -y *)改为解吸时的(y *-y ),液相推动力要从吸收时的(x *-x )改为解吸时的(x -x *)。
2) 吸收系数和传质单元高度吸收系数和传质单元高度是反映吸收过程传质动力学特性的参数,是吸收塔设计计算的必需数据。
长江大学 氧吸收与解吸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
(3)掌握总传质系数 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
法。
(5)研究流体的流动对传质阻力的影响、吸收剂用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和传质系数的影响和传质阻力较小侧流体的流量变化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学会吸收过程的调节。
39883.677
5.265E-06
1.404E-05
5.416E-06
4.0593
4.79
101.64
39883.677
5.265E-06
1.254E-05
5.321E-06
4.8692
4.01
101.67
39873.870
5.266E-06
1.268E-05
5.523E-06
3.3620
3.98
0.1643
3
19
1.42
0.68
22.55
9.82
25506.22
0.2380
4
20
1.57
0.73
22.94
9.49
96144.75
0.1706
计算;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
系统总压强:
相平衡常数:
六、思考题
i.为什么易溶气体的吸收和解吸属于气膜控制过程,难溶气体的吸收和
解吸属于液膜控制过程?
答:对于易溶气体而言,主要的阻力来自溶质从气相到气液界面扩散的阻力,从气液界面到溶液的过程所受到的阻力相对来说很小,所以在吸收过程显示为气膜控制过程;而对于难溶气体,吸收时受到的主要阻力是在气液界面到液相的过程中产生,而在气相到气液界面的阻力相对来说很小,所以其吸收的过程显示为液膜控制过程。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观察氧解吸的现象;
2.探究氧解吸速率与氧化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
3.熟悉实验操作和实验仪器的使用。
实验原理:
氧解吸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将溶解在液体中的氧气以气泡的形式分离出来的现象。
氧解吸反应的速率与氧化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密切相关。
实验步骤:
1.将实验装置依次连接好,并将水槽中的水加热至80℃;
2.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含氧化剂的溶液,并加入催化剂;
3.将试管放入水槽中,注意控制试管的深度,以使试管中溶液面高于水槽水面;
4.打开气源,调节气流量,观察氧解吸的现象,并记录时间和气泡产生的数量;
5.改变实验条件(如氧化剂浓度、温度、催化剂种类或浓度等),重复步骤4,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氧解吸速率与不同因素的关系曲线。
实验讨论:
1.氧化剂浓度对氧解吸速率的影响:当氧化剂浓度增加时,氧解吸速
率也会增加;
2.温度对氧解吸速率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氧解吸速率也会增加;
3.催化剂对氧解吸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可以提高氧解吸速率,不同催
化剂的效果可能不同;
4.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试管放入水槽时,应使试管内的溶液高于水
槽水面,以防水被吸入试管;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了氧解吸的现象,并探究了氧解吸速率与氧化
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氧解吸速率随着氧
化剂浓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催化剂可以提高氧解吸速率。
这些结果对
于理解氧解吸反应的机制,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氧解吸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氧解吸实验报告
氧解吸实验报告1氧解吸实验报告一、实验简介氧解吸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吸氧性能的实验。
该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吸氧量、吸氧速率等参数,评估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使用寿命。
本报告所提供的实验数据仅为本实验室的实验结果,不代表其他实验室或实际使用环境下的结果。
二、实验原理氧解吸实验主要基于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材料表面的氧化膜逐渐形成。
当材料表面存在还原性气体(如氢气)时,氧化膜与还原性气体发生还原反应,产生金属和氧化物。
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还原速率、还原量等参数,可以评估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使用寿命。
三、实验步骤1.样品准备选取待测试材料,制成标准样品。
将样品表面进行抛光处理,确保表面平整、光滑,无划痕、气孔等缺陷。
2.实验装置准备使用高压炉作为实验装置,确保炉内气氛可控,且能够保持高温、高压环境。
同时,需要配备气流量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温度传感器等辅助设备。
3.实验过程将样品放入高压炉中,通入一定量的氧气,使样品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
然后,通入一定量的还原性气体(如氢气),观察样品表面的氧化膜变化情况。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记录样品的重量变化(即还原量),同时测量炉内气氛中的氧气和还原性气体的浓度变化。
四、实验数据分析1.还原速率分析通过测量不同时间间隔内的还原量,可以计算出还原速率。
还原速率越快,说明材料的抗氧化性能越差。
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的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观察这些条件对还原速率的影响。
2.氧化膜厚度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测量氧化膜的厚度变化,评估氧化膜的生长情况。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氧化膜厚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氧化动力学行为。
3.形貌分析通过观察实验前后的样品表面形貌,可以了解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氧化行为和还原反应过程。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设备对样品表面进行形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氧化膜的形貌特征和结构变化。
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实验
实验日期:2020年8月20日
实验目的:
1.了解氧吸收解吸系数;
2.掌握氧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氧吸收解吸系数是指物质在固定的状态下,在指定压力、温度下,某物质从气体和液体之间依次扩散的速度,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物质从某一相扩散到另一相内所达到的最高吸收量。
实验材料:
1.精制空气;
2.普通空气;
3.实验水槽;
4.湿布;
5.温度检测管;
6.压力表;
7.解吸装置;
实验过程:
1.将水槽中的湿布放入实验管;
2.在实验管内测量温度,调节温度到预定温度;
3.在实验管内调节压力,调节压力到预定压力;
4.调节精制空气流量到预定流量;
5.调节普通空气流量到预定流量;
6.实验时间内,将空气经过湿布,调节解吸装置,将气体收集到容器中;
7.重复以上步骤,测试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氧吸收解吸系数;
实验结果:
温度压力收集量氧吸收解吸系数
20℃ 0.2MPa 0.43g/L 0.07
20℃ 0.5MPa 1.2g/L 0.20
20℃ 0.8MPa 2.15g/L 0.35
30℃ 0.2MPa 0.51g/L 0.09
30℃ 0.5MPa 1.54g/L 0.25
30℃ 0.8MPa 2.67g/L 0.45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氧吸收解吸系数呈现增加趋势,表明氧吸收解吸的效率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而提升。
氧吸收与解析实验报告
聿罿莄羄罿芀蚂填料参数:瓷拉西环(12×12×1.3)mm =903m2/m3 螀薃螅腿肂螁莅 2.流程:
at=403m2/m3
ε=0.764m3/m3
at/ε
图 蚃薇艿蕿羁膆艿 2 是氧气吸收解吸装置流程图。氧气由氧气钢瓶供给,经减压阀 2 进入氧
气缓冲罐 4,稳压在 0.04~0.05[Mpa],为确保安全,缓冲罐上装有安全阀 6,由阀 7 调节氧
蚈衿薅蒆薈膀袃由于气体流量与气体状态有关,所以每个气体流量计前均有表压计和温度计。
空气流量计前装有计前表压计 23。为了测量填料层压降,解吸塔装有压差计 22。
螁螄肄螈羂肃袇在解吸塔入口设有入口采出阀 12,用于采集入口水样,出口水样在塔底排液
平衡罐上采出阀 20 取样。
羇蒇蚁螂薆莇袂 HOL—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高度
薇蒂袁莈蒇莀蒃 NOL—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数
羀莅羅蚇膁薃薄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液
请下载支持!
膜中,即 Kx=kx, 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 Kxa,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
在 蒅螇袆蝿螃莆螆 y—x 图中,解吸过程的操作线在平衡线下方,本实验中还是一条平行于横
填料层压降与空塔气速的数据,并作图分析得到两种情况下塔压降与空塔气速关系,从而熟 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确定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进而得知填料塔的处理能力及性能高低。 同时,本实验通过对富氧水进行解吸,测定了解吸液相体积的总传质系数 Kxa,进而确定液 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HOL。 一、虿羄薄蚀袀节蒇实验名称:氧吸收与解吸实验 二、膄蒆蝿蚂蒂肅蚀目的及任务:
气流量,并经转子流量计 8 计量,进入吸收塔 9 中,与水并流吸收。含富氧水经管道在解吸
氧解吸实验
氧解吸实验一、实验任务1)测定解吸塔的流体力学性能,找到载点和泛点,目的是确定塔的处理能力及找到最佳操作点。
2)测定解吸塔填料的传质性能:计算K x a、H OL、N OL(平均推动力法、吸收因数法、数值积分法三种方法)*3)测定吸收塔填料的传质性能,计算吸收过程K x a、H OL、N OL。
二、实验要求1)为充分发挥吸收塔和解吸塔的性能,预习时确定好贫氧水~氧气的流量,富氧水~空气的流量(教材中的数值供参考,不一定最优)。
水流量:25~250L/h,氧气流量:0.1~1L/min,空气流量:4~40m3/h;吸收塔:塔径32mm,填料高0.5m,类型是Φ6不锈钢θ环;解吸塔:塔径0.1m,填料高0.75m,类型是Φ10陶瓷拉西环、Φ10不锈钢θ环、Φ10塑料星型环、Φ100不锈钢波纹丝网规整填料4种,a、ε、填料因子等参数查手册;溶氧仪:0~50ppm氧浓度。
2)预习时作出实验数据表格(一个干填料、两个湿填料、一个传质实验表),拟定好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3)报告按要求作图,思考题任选书后4题+补充2题:(1)结合自己的实验,谈谈如果富氧水流量达到500L/h,要求常温常压下含氧量35ppm,现有吸收塔应作如何调整(包括气液流量流向、塔高塔径、填料选择等等)?(2)用现有解吸塔解吸流量500L/h, 常温常压下含氧量达到35ppm的富氧水,气量应该选多少m3/h合适?解吸后的氧含量能达到多少ppm?4)上机课做好实验仿真,熟悉一下流程模拟软件(精馏实验时使用)及阅读相关材料。
三、注意事项1)实验开始时注意关闭氧气防水倒灌阀门,做传质实验时再打开。
2)进行湿填料实验时,塔底取样测量氧浓度,作为x e测量值参与计算;3)先观察液泛情况,确定大概气量点。
在其附近调节气量间隔2m3/h以内,且稳定时间大于1分钟,发现塔压降迅速上涨后记录当前点即可。
4)溶氧仪使用,取样400ml,开搅拌,放入探头,取最高度数。
实验的一氧解析汇报汇报
实验一氧解吸实验课程名称:化工原理实验(下)实验日期: 2013.4.8班级:化工1001班姓名:陈双全同组人:李泽州、杨政鸿学号: 2010011018 一、摘要本实验首先通过分别测量干填料塔和湿填料塔的不同气速下的压降数据,验证了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征,得出了填料层压降与空塔气速的关系。
用吸收塔使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送入解吸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要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得出液量和气量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趋势,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氧解吸吸收塔解吸塔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二、目的及任务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x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本装置先用吸收柱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送入解吸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得出液量和气量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趋势,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如图1所示,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此压降对气速作图可得一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
当有Array喷淋量时,在低气速下(c点以前)压降正比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相同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
随气速的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斜率变陡(图中cd段)。
到液泛点(图中d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2.传质实验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
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计算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的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氧解吸实验报告1
氧解吸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1、掌握氧解吸法气体吸附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测定微孔材料的比表面积。
3、通过本实验,了解气体吸附实验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原理,并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当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分子分散力弱化,发生与液体表面相同的吸引作用,这种作用叫做吸附作用。
气体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化学、物理及其他性质的差异,可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来检测和研究。
在常温常压下,氧气被准备好的样品吸收到孔内,被吸附到样品孔内。
此时氧气分子通过气态物理吸附作用,与表面发生偶极、磁偶极、色散等相互作用,根据吸附内能大小,实现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大类。
根据仪器所使用的吸附温度范围划分吸附分为低温吸附和高温吸附两大类。
低温吸附又称孔隙吸附,高温气相吸附。
孔隙吸附是指温度在77K以下时,在绝大多数低温吸附剂表面上的表现出的现象,常常用来研究吸附剂的孔结构。
孔隙吸附可分为毛细吸附和瞬间多分子层吸附。
而瞬间吸附比毛细吸附所需时间短,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实验上可用斯特瑞维尔方程来处理采用孔隙吸附法测气体和气体混合物吸附实验中所得的数据。
斯特瑞维尔方程式中,pi为相对饱和蒸气压,其值可由其他文献查得。
V为脱附柜体积的一半,即nitrogen gas纯氮体积,即可转换为具体的实验数据。
三、实验步骤:1、用微孔材料制备样品固体,称取0.10g±0.01g,摆于小特形脱附柜中,加热至50℃除去吸附在孔内的水分。
2、恢复脱附柜,根据实验计划记录实验条件,控制好实验过程中温度,时间等参数。
3、样品在液氮温下接触氮气使其充分吸收氮气,开动真空泵将孔内和柜内的氮气压降至一定值。
4、收集样品孔内气体脱附后的数据(在304kPa以上时收集脱附数据)。
5、依据实验条件计算氧气在样品中的比表面积。
4、实验结果:1、实验中计算得出氧气的比表面积为125.013m2/g。
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使用氧解吸法测定了Porous Materials的比表面积,我们掌握了氧剂吸附实验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原理,并学会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化工基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班级化21 姓名张腾学号2012011864 成绩实验时间2014.5 同组成员张煜林努尔艾力·麦麦提一、实验目的1、了解吸收(解析)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2、测定氧解吸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 x a和液体流量的关系;3、测定筛板塔的板效率与液体流量和气体流量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工业上常用的操作。
在吸收过程中,气体混合物和吸收剂分别从塔底和塔顶进入塔内,气液两相在塔内实现逆流接触,使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质较完全地溶解在吸收剂中,于是塔顶获得较纯的惰性组分,从塔底得到溶质和吸收剂组成的溶液(通称富液)。
当溶质有回收价值或吸收剂价格较高时,把富液送入再生装置进行解吸,得到溶质或再生的吸收剂(通称贫液),吸收剂返回吸收塔循环使用。
吸收是气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用气相内,液相内或者两相间的传质速率来表示。
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
对于低浓度吸收过程。
计算公式如下。
气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y(y?y i)F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x(x i?x)F气、液两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y F(y?y?)=K x F(x??x) 式中:y,y i—分别表是气相主体和气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率;x,x i—分别表示液相主体和液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率;x?,y?—分别为与y和x呈平衡的液相和气相摩尔分率;k x,K x—分别为以液相摩尔分率差为推动力的液相传质分系数和传质总系数;k y,K y—分别为以气相摩尔分率差为推动力的气相传质分系数和传质总系数;F—传质面积,m2。
对于难溶溶质的吸收,常用液相摩尔分率差和液相传质系数表达的吸收速率式。
对于易溶气体的吸收,常用气相摩尔分率差和气相传质系数表达的吸收速率式。
本实验为一解析过程,是用空气与富氧水接触,因富氧水中氧的浓度高于同空气处于平衡的水中氧的浓度。
氧吸收与解吸试验
氧吸收与解吸实验实验日期:2011/4/8班级:*****姓名:**学号:********同组人: *** *** **实验装置:1号陶瓷拉西环摘要:填料塔是化工过程重要的单元,本实验在室温、常压下,通过分别测定干、湿填料层压降与空塔气速的数据,并作图分析得到两种情况下塔压降与空塔气速关系,从而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确定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进而得知填料塔的处理能力及性能高低。
同时,本实验通过对富氧水进行解吸,测定了解吸液相体积的总传质系数K x a,进而确定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 OL。
一、实验名称:氧吸收与解吸实验二、目的及任务: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3.掌握总传质系数K x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三、基本原理:本装置先用吸收柱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该步实验中省略),送入解吸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并进行关联,得到K x a=AL a·V b的关联式,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本实验手工采集数据,具有可操作性。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此压降对气速作图可得一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线)。
当有喷淋量时,在低气图1-1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速下(c 点以前)压降也正比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 段)。
随气速的增加,出现截点(图中c 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斜率变陡(图中cd 段)。
到液泛点(图中d 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2. 传质实验: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
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计算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氧解吸实验
实验六氧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 x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图1、氧气钢瓶9、吸收塔17、空气转子流量计2、氧减压阀10、水流量调节阀18、解吸塔3、氧压力表11、水转子流量计19、液位平衡罐4、氧缓冲罐12、富氧水取样阀20、贫氧水取样阀5、氧压力表13、风机21、温度计6、安全阀14、空气缓冲罐22、压差计7、氧气流量调节阀15、温度计23、流量计前表压计8、氧转子流量计16、空气流量调节阀24、防水倒灌阀三、实验步骤1、流体力学性能测定(1) 测定干填料压降①填料务必事先吹干。
②改变空气流量,测定填料塔压降,测取6~8组数据(2) 测定湿填料压降①测定前要进行预液泛,使填料表面充分润湿。
②固定水在某一喷淋量下,改变空气流量,测定填料塔压降,测取8~10组数据.③实验接近液泛时,进塔气体的增加量要减小,否则图中泛点不容易找到。
密切观察填料表面气液接触状况,并注意填料层压降变化幅度,务必让各参数稳定后再读数据,液泛后填料层压降在几乎不变气速下明显上升,务必要掌握这个特点。
稍稍增加气量,再取一、两个点即可。
注意不要使气速过分超过泛点,避免冲破和冲跑填料。
(3) 注意空气转子流量计的调节阀要缓慢开启和关闭,以免撞破玻璃管。
2、传质实验(1)氧气减压后进入缓冲罐,罐内压力保持0.03~0.04[Mpa],不要过高,并注意减压阀使用方法。
为防止水倒灌进入氧气转子流量计中,开水前要关闭防倒灌阀24,或先通入氧气后通水。
(2)传质实验操作条件选取水喷淋密度取10~15[m3/m2•h],空塔气速0.5~0.8[m/s]氧气入塔流量为0.01~0.02[m3/h],适当调节氧气流量,使吸收后的富氧水浓度控制在≤19.9[ppm]。
氧解吸实验
解吸实验一、原始数据记录:1.一次性原始数据记录:填料塔高 0.75m;填料塔半径0.1m2.干塔3.湿塔二、数据计算表: 干塔序号 Vs (m 3/h) Vs 校准(m3/h) 流速m/s*P/Z 1 4 3.942 0.139 26.67 2 8 7.880 0.279 120.00 3 12 11.811 0.418 253.33 4 16 15.726 0.556 426.67 5 20 19.6260.694626.67湿塔序号 Vs(m 3/h) Vs 校准(m 3/h)流速m/s*P/Z 1 4 4.039 0.143 4093.33 28 8.0720.2864400.00干塔序号 Vs(m 3/h )Vs 校准(m 3/h)计前压力(Pa)气温℃ 全塔压降(Pa) 1 4 3.9421 -1650 1350 104325 20 -240 -220 20 2 8 7.8804 -1700 1400 104425 20 -270 -180 90 3 12 11.8109 -1780 1490 104595 20 -320 -130 190 4 16 15.7261 -1930 1630 104885 21 -380 -60 320 5 20 19.6259 -2100180010522522-45020470湿塔 进液量 150L/h 序号 Vs(m 3/h) Vs 校准(m 3/h) 计前压力(Pa) 气温℃全塔压降(Pa) 1 4 4.0391 -270 -190 101405 26 -1690 13803070 2 8 8.0719 -350 -110 101565 26 -1800 1500 3300 3 6 6.0527 -370 -90 101605 26 -1740 1450 3190 4 10 10.1141 -440 -10 101755 28 -1930 1630 3560 5 12 12.0806 -870 510 102705 28 -2460 2180 4640 61414.1175-1180 880 103385 31 -2850255054003 6 6.053 0.214 4253.334 10 10.114 0.358 4746.675 12 12.081 0.427 6186.676 14 14.117 0.500 7200.00 吸收传质部分计算示例:(1)6 1108315.818/6.993*132*1000/6.15-⨯==x(2)6 210849.418/65.994*132*1000/575.8-⨯==x(3)4610854.4855.1041009.5⨯=⨯==pEm(4)61*2*110327.4-⨯===myxx序号Vs水(l/h)水温℃Vs空气(m3/h)空气温度℃贫氧水富氧水压降Pa温度℃C2mg/l温度℃C1mg/l1 150 34.1 10 40 33.18.57536 15.6 3560 23(5)621217*1226*11110845.1ln 1022.510505.4---⨯=∆∆∆-∆=∆⨯=-=∆⨯=-=∆x x x x x x x x x x x m(6)159.221=∆-=mOLx x x N (7)h m kmol N H L K OL Xa ./1.2848159.21.014.38.018/65.994150.032=⨯⨯⨯⨯=Ω=数据计算表:x1进 0.000008832 x1进15.6mg/l 水的密度 993.6kg/m3 x2出 0.000004849 x2出 8.575mg/l 水的密度 994.65kg/m3 L 150L/H 8.3 kmol/h单位时间氧解析量 0.00003305溶液温度℃ 34.1亨利系数 5090828.16 P 系统总压降 104.885m 48537.23755x1* 4.32658E-06 x2* 4.32658E-06 △x1 4.50495E-06 对数平均浓度差 △x2 5.22807E-07 0.000001849填料层体积 填料塔截面积 0.0058875 0.0079液相总体积传质单元数Kxa 2848.1kmol/m3.h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0.371m液相传质单元数2.159m三、数据分析与绘图1 绘图与分析图线分析:由图可得,干塔压降下,单位压降与气速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湿塔压降下可明显看出载点和泛点。
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2、测定氧解吸塔内空塔气速与液体流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3、掌握气液吸收过程液膜传质系数的实验测定方法;4、关联圆盘塔液膜传质系数与液流速率之间的关系; 4、掌握VOC 吸收过程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1) 吸收速率吸收是气、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用气相内、液相内或两相间传质速率表示。
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
对于低浓度气体混合物单组分物理吸收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气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i y A y y F k N -=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x x F k N i x A -=气、液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x x F K y y F K N x y A -=-=式中:y ,y i ——气相主体和气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x ,x i ——液相主体和液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 x *,y *——与x 和y 呈平衡的液相和气相摩尔分数;k x ,K x ——以液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液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k y ,K y ——以气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气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F ——传质面积,m 2。
对于难溶气体的吸收过程,称为液膜控制,常用液相摩尔分数差和液相传质系数表达吸收速率式。
对于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称为气膜控制,常用气相摩尔分数差和气相传质系数表达吸收速率式。
本实验为一解吸过程,将空气和富氧水接触,因富氧水中氧浓度高于同空气处于平衡的水中氧浓度,富氧水中的氧向空气中扩散。
解吸是吸收的逆过程,传质方向与吸收相反,其原理和计算方法与吸收类似。
但是传质速率方程中的气相推动力要从吸收时的(y -y *)改为解吸时的(y *-y ),液相推动力要从吸收时的(x *-x )改为解吸时的(x -x *)。
2) 吸收系数和传质单元高度吸收系数和传质单元高度是反映吸收过程传质动力学特性的参数,是吸收塔设计计算的必需数据。
氧解吸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结果
氧解吸实验——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结果(数据源于化工10901班化工原理实验第12小组)一、水力学特性测试实验表1几点说明:1.F 列空气流量校正值V 2由下面的公式校正:122112T p T p V V = 式中的V 1为空气转子流量计在操作状态下的示值,其数字记录于B 列中,1T 和1p 为空气转子流量计在标定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T 1=293K ;p 1=101.3kPa),2T 和2p 为操作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其对应值分别记录于C 列和E 列,然后将C 列和E 列数值转化为绝对温度和绝对压强,结果分别列于D 列和F 列;2.全塔压降Δp 直接从压差计读出,其结果记录于H 列; 3.空塔气速u 由下式计算:3600785022⨯=D .V u式中的D 为塔径(D =0.1m),计算结果列于J 列;4.单位高度填料层压降Δp /z ,直接用H 列数据除以I 列数据即得,计算结果列于K 列; 5.以J 列数据为横坐标,K 列数据为纵坐标作双对数坐标图得如下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干塔操作条件下,u ~z /p ∆之间表现出较好的对数线性关系,塔内不存在滞液量和气-液两相逆流的交互影响;②在同一操作气速下,随着喷淋量L 的增大,单位填料层压降z /p ∆显著增大,说明滞液量和气-液两相逆流的交互影响十分显著;③四条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的载点和泛点,这主要是载点本身并不明显,曲线是连续渐进变化的,而泛点可以看出其趋势,但因风机的风量较小,U 型压差计读数范围也不大,致使泛点出现之后的压降无法读出所致。
Δp /z (P a /m 填料)u (m/s)二、传质特性测试实验表2-1说明:绝表记表2-2说明:①M 列空气流量m 0由下式算出:RTpVMm0 式中的p 由表2-1中的G 列数据产生,V 由表2-1中的C 列数据产生,M 为空气分子量29,R 取8.314,T 取表2-1中的E 列数据;②N 列空气流率G 根据M 列数据由下式算出:2010785029..m M Ωm G ⨯⨯==③O 列和P 列数据分别根据J 列和K 列数据依下式求出:1813210321061611///x +⨯⨯=--ϖϖ;1813210321062622///x +⨯⨯=--ϖϖ④Q 列数据由下式生成:62510)56.207714.0105694.8(⨯++⨯-=-t t E kPa (式中的t 取水温20℃) ⑤R 列数据由Q 数据依下式得出:p E m /=(式中的p p ∆⨯+=5.03.101,p ∆为I 列数据)⑥S 列和T 列数据分别由下式求得:m y x /1e1=;m y x /2e2=(21.021==y y )⑦W 列数据依下式计算得出:)]/()ln[()()(e22e11e22e11m x x x x x x x x x -----=∆⑧X 列数据由下式计算:m21e OL 12x x x x x dxN x x ∆-=-=⎰⑨Y 列数据由下式计算: OLOL N HH =(式中的H 为填料层高度,本实验H = 0.8m ,N OL 为X 列数据)⑩Z 列数据由下式计算ΩH M L a K x OL w /ρ=(式中的L 为A 列数据,w ρ为水的密度,此处可取L /kg 1w =ρ,M 为水的分子量,M = 18kg / kmol ,Ω为塔截面积)数据回归利用表2中的C 列和Z 列数据作图有:K xa/(kmol·m-3·h-1)V2/(m3·h-1)K xa/(kmol·m-3·h-1)L / (L·h-1)图A 四种喷淋流量下VaKx~之间的对应关系图B 三种空气流量下LaK x~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①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喷淋流量下的总传质系数比较平缓,空气流量的变化没有导致氧解吸总传质系数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气提空气的流量的大小不是影响氧解吸的主要因素,倒是喷淋流量的改变导致aKx发生了显著地变化,说明此解吸主要由液膜所控制;②基于液膜控制,应重点寻找出LaKx~之间的对应关系,由于本实验喷淋量变化点取的太少,不便关联出LaK x~之间的对应关系式,这是本实验的一个疏忽。
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和解吸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讨氧气在水中溶解和解吸的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氧气是水生生物生存和呼吸必不可少的物质,其在水中的溶解和解吸过程是生物呼吸的重要环节。
水中的溶解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水的酸碱度、水流和生物代谢等。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研究氧气的溶解和解吸规律。
实验材料和设备•氧气气瓶•氧气压力表•实验水槽•温度计•pH计•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设备:将实验水槽放置在实验台上,连接氧气气瓶和氧气压力表,确保氧气供应畅通。
2.调节水槽温度:使用温度计测量实验水槽的温度,并根据实验要求调节水槽温度。
记录下水槽的初始温度。
3.调节水槽酸碱度:使用pH计测量实验水槽中水的酸碱度,并根据实验要求调节水槽的酸碱度。
记录下水槽的初始酸碱度。
4.开始实验:打开氧气气瓶,将氧气注入实验水槽中,观察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记录下注氧气时的氧气压力和时间。
5.观察和记录:观察实验水槽中氧气的溶解情况,记录下水槽内溶解氧的浓度和溶解时间。
6.增加温度:根据实验要求,逐步增加水槽的温度,观察氧气的解吸现象。
记录下每次温度变化后的溶解氧浓度和解吸时间。
7.调节酸碱度:根据实验要求,逐步调节水槽的酸碱度,观察氧气的解吸现象。
记录下每次酸碱度变化后的溶解氧浓度和解吸时间。
8.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溶解氧浓度和解吸时间的曲线图,分析氧气在水中溶解和解吸的规律。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和解吸过程受到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首先,我们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增加,溶解氧浓度也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氧气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加快氧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和能量,从而促进氧气的溶解过程。
其次,我们观察到在酸性环境下,氧气的解吸速度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酸性环境下水分子会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使氧气从水中解吸出来。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文章一):氧解吸实验报告化工原理实验实验题目:——氧解吸实验姓名:沈延顺同组人:覃成鹏臧婉婷王俊烨实验时间:2xxx.10。
24(一)、实验名称:氧解吸实验(二)、姓名:沈延顺2xxx62092(三)、同组人:覃成鹏、藏婉婷、王俊烨(四)、实验目的:(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x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五)、实验原理:实验依次测量空塔,湿塔的流体力学性能,再使用本装臵,先用吸收柱使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送入解吸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
测定塔顶塔底的溶液溶氧度,温度,塔内压降,液气流速等物理性质,计算出传质系数并与其它实验小组不同填料进行比较。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如下,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此压降对气速作图可得一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
当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下(c点以前)压降正比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相同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
随气速的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斜率变陡(图中cd段)。
到液泛点(图中d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其中u=G/? G?G(2)、传质实验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计算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的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是对富氧水进行解吸,如图下所示。
由于富氧水浓度很低,可以认为气液两相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及平衡线位臵线,操作线也是直线,因此可以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
整理得到相应的传质速率方程为Vp△x m)GA=KxaVp△x m 即Kxa= GA / (其中??m?(x2-xe2)?(x1?xe1) (x2?xe2)ln[](x1?xe1) GA=L(x2-x1)Vp=Z? xe1=ye1/mxe2=ye2/m m=E/p p=Pa+0.5△p E=(-8.5694×10-5t2+0.07714t+2.56)×106 式中:GA——单位时间内氧的解吸量,kmol/(m2?h) Kxa——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mol/(m3?h) Vp——填料层体积,m3 △x m——液相对数平均浓度差x2——液相进塔时的摩尔分数(塔顶)xe2——与出塔气相y1平衡的摩尔分数(塔顶)x1——液相出塔的摩尔分数(塔底)xe1——与进塔气相y1平衡的摩尔分数(塔底)Z——填料层高度,m ?——塔截面积,m2 L——解吸液流量,kmol/(m2?h) m——摩尔亨利系数,1 p——塔内平均压力,kpa E——每气体分压的亨利系数,kpa t——塔内平均温度,℃由于氧气为难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在液膜中,即Kx=kx,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xa,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即增大喷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2Y 2Y 1X 1实验名称: 氧 吸 收 与 解 析 实 验一、实验目的及任务:1) 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 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 掌握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x a 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 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本装置先用吸收柱使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送入解吸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要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x a ,并进行关联,得到K x a=AL a V b 关联式,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1、 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如下,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此压降对气速作图可得一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 ’)。
当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下(c 点以前)压降正比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相同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 段)。
随气速的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 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斜率变陡(图中cd 段)。
到液泛点(图中d 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2、传质实验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计算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的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是对富氧水进行解吸,如图下所示。
由于富氧水浓度很低,可以认为气液两相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及平衡线位置线,操作线也是直线,因此可以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
整理得到相应的传质速率方程为G A =K x aV p △x m 即K x a = G A / (V p △x m )])()(ln[)()-(22112211m e e e e x x x x x x x x ----=∆XG A =L (x 2-x 1) V p=Z Ω 相关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 OL OL x x e x N H xx dxa K L Z ∙=-Ω∙=⎰12 即 OL OL N Z H /= 其中 mx x e OL x x x x x dxN ∆-=-=⎰2112,H OL =Ωa K L X式中G A ——单位时间内氧的解吸量,kmol/(m 2•h) K x a ——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mol/(m 3•h) V p ——填料层体积,m 3△ x m ——液相对数平均浓度差x 2——液相进塔时的摩尔分数(塔顶)x e2——与出塔气相y 1平衡的摩尔分数(塔顶) x 1——液相出塔的摩尔分数(塔底)x e1——与进塔气相y 1平衡的摩尔分数(塔底) Z ——填料层高度,m Ω——塔截面积,m 2L ——解吸液流量,kmol/(m 2•h)H OL ——以液相为推动力的总传质单元高度,m N OL ——以液相为推动力的总传质单元数由于氧气为难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在液膜中,即K x =k x ,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x a ,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即增大喷淋量。
三、实验装置和流程图:1、实验装置氧吸收-解析工艺试验装置流程氧气吸收与解吸实验流程图V01、氧气钢瓶 V04、氧缓冲杯 T01、吸收塔 T02、解吸塔V05、平衡罐 V02、氧缓冲罐 C01、风机 V03、空气缓冲罐解析塔径Φ=0.1m ,吸收塔径Φ=0.032m ,填料高度0.8m(陶瓷拉西环、星形填料和金属波纹丝网填料)和0.83m(金属θ环)。
填料数据如下:陶瓷拉西环 金属θ环 属波纹丝网填料星形填料(塑料) (12×12×1.3)mm a t =403m 2/m 3 ε= 0.764m 3/ m 3a t /ε= 903m 2/m 3(10×10×0.1)mma t =540m -1 ε= 0.97m 3/ m 3CY 型 a t =700m -1 ε= 0.85m 3/ m 3(15×8.5×0.3)mma t =850m 2/m 32、实验流程图:下图是氧气吸收解吸装置流程图。
氧气由氧气钢瓶供给,经减压阀2进入氧气缓冲罐4,稳压在0.03~0.04[Mpa],为确保安全,缓冲罐上装有安全阀6,由阀7调节氧气流量,并经转子流量计8计量,进入吸收塔9中,与水并流吸收。
含富氧水经管道在解吸塔的顶部喷淋。
空气由风机13供给,经缓冲罐14,由阀16调节流量经转子流量计17计量,通入解吸塔底部解吸富氧水,解吸后的尾气从塔顶排出,贫氧水从塔底经平衡罐19排出。
自来水经调节阀10,由转子流量计17计量后进入吸收柱。
由于气体流量与气体状态有关,所以每个气体流量计前均有表压计和温度计。
空气流量计前装有计前表压计23。
为了测量填料层压降,解吸塔装有压差计22。
在解吸塔入口设有入口采出阀12,用于采集入口水样,出口水样在塔底排液平衡罐上采出阀20取样。
两水样液相氧浓度由9070型测氧仪测得。
四、实验步骤:1、流体力学性能测定(1)、测定干填料压降1)事先吹干塔内填料。
2)待填料塔内填料吹干以后,改变空气流量,测定填料塔压降,测取6~8组数据。
(2)、测定湿填料压降1)测定前进行预液泛,使填料表面充分润湿。
2)固定水在某一喷淋量下,改变空气流量,测定填料塔压降,测取8~10组数据。
3)实验接近液泛时,进塔气体的增加量不要过大。
小心增加气体流量,使液泛现象平稳变化。
调好流量后,等各参数稳定后再取数据。
着重注意液泛后填料层压降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明显上升的这一特点。
注意气量不要过大,以免冲破和冲泡填料。
(3)、注意空气流量的调节阀要缓慢开启和关闭,以免撞破玻璃管。
2、传质实验a、空塔气速0.5~0.8m/s氧气入塔流量为0.01~0.02 m3/h,适当调节氧气流量,使吸收后的富氧将氧气阀打开,氧气减压后进入缓冲罐,罐内压力保持0.04~0.05MPa,不要过高,并注意减压阀使用方法。
为防止水倒灌进入氧气转子流量计中,开水前要关闭防倒灌,或先通入氧气后通水。
b、传质实验操作条件选取:水喷淋密度取10~15m3/(m2•h),水浓度控制在不大于19.9mg/l。
c、塔顶和塔底液相氧浓度测定:分别从塔顶与塔底取出富氧水和贫氧水,注意在每次更换流量的第一次所取样品要倒掉,第二次以后所取的样品方能进行氧含量的测定,并且富氧水与贫氧水同时进行取样。
d 、用测氧仪分析其氧的含量。
测量时,对于富氧水,取分析仪数据由增大到减小时的转折点为数据值;对于贫氧水,取分析仪数据由变小到增大时的转折点为数据值。
同时记录对应的水温。
e 、实验完毕,关闭氧气减压阀,再关闭氧气流量调节阀,关闭其他阀门。
检查无误以后离开。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塔内径0.032m 填料高度 0.8 m测定干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L=0)序号数据记录数据处理V S,1/(m 3/h) 空气温度t 2/OC空气压力p 2'/Kpa全塔压降Δp/KpaV S,2/(m 3/h)空气气速u/(m/S)ΔP/z/(kPa/m 填料)1 10 23.1 0.42 0.11 11.32 3.91 0.1375 2 12 23.2 0.56 0.15 13.57 4.69 0.18753 14 23.1 0.71 0.18 15.80 5.46 0.2250 4 16 23.2 0.89 0.22 18.03 6.23 0.27505 18 23.2 1.11 0.27 20.23 6.99 0.33756 20 23.3 1.36 0.32 22.43 7.75 0.4000 72423.41.930.4326.759.240.5375不同水喷淋量下,测定湿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L=100L/h序号数据记录数据处理V S,1/(m 3/h)空气温度t 2/OC空气压力p 2'/Kpa全塔压降Δp/KpaV S,2/(m 3/h)空气气速u/(m/S)ΔP/z/(kPa/m 填料)1 9 23.1 0.41 0.25 85.26 29.46 0.31252 10 23.4 0.5 0.28 94.73 32.74 0.3500 3 12 23.2 0.67 0.34 113.39 39.18 0.4250 4 14 23.1 0.89 0.41 131.92 45.59 0.5125 5 17 23.4 1.21 0.45 159.79 55.22 0.5625 61823.31.450.51168.6958.290.63757 19 23.4 1.95 0.72 177.1561.220.90008 20 23.5 3.12 1.45 184.1963.65 1.81259 23 23.6 5.34 3.38 206.9671.52 4.2250L=70 L/h序号数据记录数据处理V S,1/(m3/h)空气温度t2/O C空气压力p2'/Kpa全塔压降Δp/KpaV S,2/(m3/h)空气气速u/(m/S)ΔP/z/(kPa/m填料)1 9 23.1 0.42 0.2685.2529.460.13752 10 23.4 0.56 0.2694.6732.710.18753 11 23.2 0.71 0.27103.8935.900.22504 12 23.1 0.89 0.3113.0739.070.27505 13 23.1 1.11 0.34122.2042.230.33756 16 23.4 1.36 0.45150.1451.880.40007 18 23.3 1.93 0.57167.8157.990.53758 19 23.4 2.58 0.68175.9460.800.70009 22 23.4 2.92 1.22202.9870.140.775010 26 23.5 3.59 4.33238.2582.330.9250L=40 L/h序号数据记录数据处理V S,1/(m3/h)空气温度t2/O C空气压力p2'/Kpa全塔压降Δp/KpaV S,2/(m3/h)空气气速u/(m/S)ΔP/z/(kPa/m填料)1 9 23.1 0.4 0.25 85.26 3.520.31252 10 23.4 0.47 0.27 94.76 3.910.33753 11 23.2 0.57 0.28 104.05 4.300.35004 12 23.1 0.62 0.32 113.41 4.680.40005 14 23.1 0.82 0.38 132.02 5.450.47506 16 23.4 1.02 0.43 150.70 6.220.53757 18 23.3 1.32 0.51 168.93 6.980.63758 2023.4 1.63 0.59 187.12 7.73 0.7375 9 24 23.4 2.5 1 222.44 9.19 1.2500 102623.55.853.67232.639.614.5875解吸塔流体力学性能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计算实例: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 (L=0)已知P 1=101.3 kpa T 1=293K V S,1=9 m 3/hP 2=绝压+空气压力=90+0.42=90.42 kpa T 2=296.1KA=Π*d 2/4=3.14*0.032*0.032/4=0.000804 m 2由转子流量计校正公式V S,2= V S,1* P 1* T 2/ P 2* T 1=9*101.3*291.1/90.42*296.1=11.32 m 3/h u= V S,2/A=11.32/(3600*0.000804)=3.91 m/s全塔压降Δp=0.11 Kpa z=0.8 mΔp/z=0.11/0.8=0.3175 Kpa/m 做出lgu~lg (Δp/z )的关系曲线以L=40为例,通过图形找出载点和范点的位置 载点位置,当u=6.98 m/s ,曲线斜率开始变大,可初步推断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