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省参评
论文题目: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姓名:谢潘芬
单位名称:怀化市溆浦县江口镇中心小学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怀化市溆浦县江口镇中心小学谢潘芬
论文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陶冶情操。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而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朗读究竟有何重要作用呢?
关键词:朗读、兴趣、理解、表达能力、情操;
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自己要会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还要引导学生练读,进而能绘声绘色地表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基础上达到模仿、理解和运用的目的。事实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朗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胜利老师认为:浓厚的兴趣胜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生对某种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心驰神往,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学习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件非常快乐的事。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更主要地是要靠教师去引导,去调动,去激发。而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其中,教师的当堂范读,学生的单人朗读、齐声朗读、分角色朗读都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a、教师范读,其
作用之一是起讲解和感染作用,二是起示范作用,好的范读本身就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教师的范读一要标准,二要生动:范读在教学生的起始、中间和结束都可运用,时机不同作用也不同。范读可是全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具有形式的变化。这样,很容易吸引学生,使他们不自觉地就把注意力倾注到文章中去,也能增强学生要求朗读的欲望。b、学生个别朗读,它有利于检查了解学生认读、理解,鉴赏的水平如何,以便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方式也不只一样,可以一人通读全文,也可以按段几个人轮流或连接朗读。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朗读活动中去,浓厚他们的学习兴趣。c.学生齐声朗读也是早有的朗读方式,它一是能调动全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朗读的机会;二是可以形式热烈气氛,造成声势.使个人感受更深;三是全班协调一致,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责任感。
d、分角色朗读,是剧本和人物多、对话多的课文适用的方法其好处是,朗读者的任务单一,有利于表达出特定人物的特征,可以避免一人读头绪纷繁,顾此失彼的缺陷,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生动性、趣昧性,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教师上示范课,讲的是《山海关》中山海关气势雄伟,地形险要的一段。老师并没有分析讲解山海关气势如何雄伟、地形如何险要、有何作用。他只是让学生读出文中描写山海关气势雄伟,地形险要的句子,。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了,纷纷动起来展现自己的读功,尤其是那句“嗬,好雄伟的关塞,好雄伟的去处!”高亢响亮,充满了豪迈万丈的情怀。不待老师讲解,山海关巍然挺立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学生的脑海中了。望着学生们那兴奋得通红的小脸和闪亮的眸子,我在心底热烈地为这位老师喝彩。
二、朗读能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从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朗读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朗读水平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对一篇文章有较准确的理解,才有可能朗读好。反过来说,按要求、高质量,反复朗读又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他们就如同替作者说出了这一番话。“作者之神气音节和声调,拂拂然似与我之喉舌相应。”反复地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记得老师在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曾让同学反复朗读“不必说……”那一段。朗读过程中,有的同
学一边读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我想这大概是从趣味盎然的文字中读出了我们自己儿时的美好回忆吧。或者大概又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听到了“鸣蝉的长吟”,尝到了“又酸又甜的覆盆子”了。不必老师再费口舌去分析讲解,我们很容易就理解到:喜爱大自然,喜欢游戏是我们每个孩子的美好天性。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担当着引路人。学生通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地提问、朗读、感悟,逐渐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心田。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灵也伴随着层层递进的朗读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撞击。例如:
王崧舟老师在《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段课堂实录:
师:“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生:快要哭的感觉。
生:眼泪快流出来了。
师:母亲已经把钱给了我,按理我应该感到怎么样?
生:感到开心。
师:但此刻的我没有快乐,只有四个字“鼻子一酸”,为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为什么鼻子一酸,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出示这句话),齐读。师: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什么感觉?
生:呆不下去。
生:马上离开。
生:但我的母亲呢?(齐读语句)
师:噪声停止过吗?依据在哪里?
生:母亲大声的问。
师:为什么?
生:我们大声问是因为七八十台-----
生:旁边女的大声喊到是因为七八十台------
生:接着又对我喊是因为七八十台--------
师:从“忙碌”一词我们感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