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整体把握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 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 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 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 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 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 章。
(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1、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2、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 “百舸”等
或广 博,或 宏伟, 或雄峻。 竞相向 上、生 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 极向上,昂扬奋 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1、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 “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 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 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喜爱。
4、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 里?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
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 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 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 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 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 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万类 描写 议论
下阕 抒发诗人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
—— 恰
风华 意气 指点 激扬 粪土
记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意象”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 的思想 感情与 客观物 象融合 形成意
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 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 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 艺术境界
如何由意象到意境?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三)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1、并置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
浪遏飞舟
2、辐射式
看 诗人 (我) 忆
万类
同学 少年
各种并 置景物
各种并 置活动
动静搭配,远近结 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 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 “少年学子图”。
胸怀博大的看景人 也便成了“风景”,形 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
‖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始称 “曲子”或“曲子词”又名“长短句”、“诗 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 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 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 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可 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可以叫做 “阕”。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
3、下阕追忆往事,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 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 事呢?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 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 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 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 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艺术特点
(景)
交融
(情)
政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 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治
与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 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情 与 景 的 交
艺 术 的 统 一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 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
融
革命的政治内容和
完美的艺术统一
‖延伸阅读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 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 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 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 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 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 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 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1、毛泽东词欣赏
2、比较阅读毛泽东和陆游同题的词
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驿外断桥边,寂 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 任群芳妒。零落成泥 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风雨送春归,飞 雪迎春到。已是悬崖 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 把春来报。待到山花 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有关“秋”的诗句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为衰! ——宋玉《悲秋之始》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王实甫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忧国伤己)
起句: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铺叙: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结 构 分
漫江碧透,
析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上
鱼翔浅底,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阕
万类霜天竞自由。
)
小结: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上阕主要写什么内容?与下阕有何关系? 写生机勃勃的深秋景物, 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在起句中讲述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环境。
•
木兰花
•
宋祁
•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 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 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 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相关图片
今日橘子洲
毛泽东手迹《沁园春 长沙》
一 九 一 九
年 毛 泽 东
在 长 沙
课文插图
独 立 寒 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生词注音
舸 怅 寥廓 峥嵘 遒 遏
gě chàng liáo kuò zhēng róng qiú è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枯藤 老树 昏鸦, • 小桥 流水 人家, • 古道 西风 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 在天涯。 • 冷落凄凉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生气勃勃
• 04年(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过渡: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铺叙:恰同学少年,
下
风华正茂;
阕
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结句: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课文图解
起句:
“独立”所见
山上
铺叙:“看”(写景) 江中
天空
水底
树(远)
小结:
船(近) “问”谁主沉浮 鹰(仰) (述怀)
鱼(俯)
• 李可染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2、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 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 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 动地刻画出了鹰飞的矫健和鱼游的欢愉自在。“万 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 秋严霜下的万物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 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 按长短分: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片数分: 单调、双调、三调
‖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 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 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国共两党 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 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 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 这首词。
过渡:
“携游”所
历
写文章
论国事
铺叙: “忆”(言事) 蔑权贵
击中流
结句:
“记”浪遏飞舟 (抒情)
上阕 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
点:时、地
山上——层林尽染 (静)
江中—— 百舸争流 (动)
(
生秋
机 勃 勃
景 图
)
天空—— 鹰 水底—— 鱼
击 (远) 翔 (近)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 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 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三十九首,其中, 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 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 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 样体现出来的?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 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 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 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 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 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 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 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 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 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少年壮志)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细腻含蓄)
巩固练习
4、写出这首词的韵脚:
提示:
这首词的韵脚依次为:头、流、由、浮、 游、稠、遒、候、舟(注意:这个词牌首句 不押韵,故“秋”属“添叶”)。
人图” !
‖问题探究
1、在这首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 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秋风秋雨愁 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 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 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 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 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在写作时借鉴、学 习。
分析: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的,无私的。 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又孤芳自赏,坚守 节操至死不渝,这皆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毛泽 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又无私;陆 游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 自己的使命,但却不得志。尽管如此,他却没改变 过自己的志向,所以他笔下的梅花愁苦、寂寞又孤 芳自赏。
目录
导入新课 词的常识 背景介绍 相关图片 生词注音 整体把握
结构分析 课文图解 “意象” 问题探究 艺术特点 延伸阅读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 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 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 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 答: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
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 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 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 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 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 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 漓尽致。
• “自古逢秋悲寂寞”,古人写秋多怨秋、 悲秋。“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而 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 元朝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 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 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 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意向的对比
• 天净沙 秋思
沁园春 长沙
‖整体把握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 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 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 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 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 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 章。
(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1、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2、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 “百舸”等
或广 博,或 宏伟, 或雄峻。 竞相向 上、生 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 极向上,昂扬奋 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1、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 “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 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 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喜爱。
4、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 里?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
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 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 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 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 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 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万类 描写 议论
下阕 抒发诗人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
—— 恰
风华 意气 指点 激扬 粪土
记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意象”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 的思想 感情与 客观物 象融合 形成意
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 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 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 艺术境界
如何由意象到意境?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三)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1、并置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
浪遏飞舟
2、辐射式
看 诗人 (我) 忆
万类
同学 少年
各种并 置景物
各种并 置活动
动静搭配,远近结 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 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 “少年学子图”。
胸怀博大的看景人 也便成了“风景”,形 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
‖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始称 “曲子”或“曲子词”又名“长短句”、“诗 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 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 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 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可 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可以叫做 “阕”。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
3、下阕追忆往事,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 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 事呢?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 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 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 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 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艺术特点
(景)
交融
(情)
政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 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治
与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 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情 与 景 的 交
艺 术 的 统 一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 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
融
革命的政治内容和
完美的艺术统一
‖延伸阅读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 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 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 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 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 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 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 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1、毛泽东词欣赏
2、比较阅读毛泽东和陆游同题的词
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驿外断桥边,寂 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 任群芳妒。零落成泥 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风雨送春归,飞 雪迎春到。已是悬崖 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 把春来报。待到山花 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有关“秋”的诗句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为衰! ——宋玉《悲秋之始》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王实甫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忧国伤己)
起句: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铺叙: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结 构 分
漫江碧透,
析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上
鱼翔浅底,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阕
万类霜天竞自由。
)
小结: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上阕主要写什么内容?与下阕有何关系? 写生机勃勃的深秋景物, 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在起句中讲述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环境。
•
木兰花
•
宋祁
•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 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 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 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相关图片
今日橘子洲
毛泽东手迹《沁园春 长沙》
一 九 一 九
年 毛 泽 东
在 长 沙
课文插图
独 立 寒 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生词注音
舸 怅 寥廓 峥嵘 遒 遏
gě chàng liáo kuò zhēng róng qiú è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枯藤 老树 昏鸦, • 小桥 流水 人家, • 古道 西风 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 在天涯。 • 冷落凄凉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生气勃勃
• 04年(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过渡: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铺叙:恰同学少年,
下
风华正茂;
阕
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结句: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课文图解
起句:
“独立”所见
山上
铺叙:“看”(写景) 江中
天空
水底
树(远)
小结:
船(近) “问”谁主沉浮 鹰(仰) (述怀)
鱼(俯)
• 李可染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2、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 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 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 动地刻画出了鹰飞的矫健和鱼游的欢愉自在。“万 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 秋严霜下的万物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 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 按长短分: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片数分: 单调、双调、三调
‖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 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 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国共两党 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 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 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 这首词。
过渡:
“携游”所
历
写文章
论国事
铺叙: “忆”(言事) 蔑权贵
击中流
结句:
“记”浪遏飞舟 (抒情)
上阕 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
点:时、地
山上——层林尽染 (静)
江中—— 百舸争流 (动)
(
生秋
机 勃 勃
景 图
)
天空—— 鹰 水底—— 鱼
击 (远) 翔 (近)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 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 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三十九首,其中, 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 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 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 样体现出来的?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 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 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 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 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 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 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 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 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 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少年壮志)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细腻含蓄)
巩固练习
4、写出这首词的韵脚:
提示:
这首词的韵脚依次为:头、流、由、浮、 游、稠、遒、候、舟(注意:这个词牌首句 不押韵,故“秋”属“添叶”)。
人图” !
‖问题探究
1、在这首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 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秋风秋雨愁 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 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 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 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 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在写作时借鉴、学 习。
分析: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的,无私的。 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又孤芳自赏,坚守 节操至死不渝,这皆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毛泽 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又无私;陆 游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 自己的使命,但却不得志。尽管如此,他却没改变 过自己的志向,所以他笔下的梅花愁苦、寂寞又孤 芳自赏。
目录
导入新课 词的常识 背景介绍 相关图片 生词注音 整体把握
结构分析 课文图解 “意象” 问题探究 艺术特点 延伸阅读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 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 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 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 答: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
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 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 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 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 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 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 漓尽致。
• “自古逢秋悲寂寞”,古人写秋多怨秋、 悲秋。“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而 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 元朝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 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 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 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意向的对比
• 天净沙 秋思
沁园春 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