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
【摘要】“互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亮点,其内容和形式因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而异。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观察、多积累、多反思、多感悟,进而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进入更高的教学境界。

语文阅读教学应从语言载体——文本和接受主体——学生的实情出发,在师生“交流——互动”的和谐氛围中,采用“因文而导”和“因人而教”渐进式的不同阅读方式,而提升阅读教学的品位和质量。

【关键词】交流——互动因文而导,因人而教引导式识记
启迪式理解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在彼此互相学习着,两者皆是教室情境中的主人,而教学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为了在教育目的性与发展的可能性之间寻找平衡点,我们在实践中对师生互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我们不再把课程作为传递固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作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转变角色,倡导民主合作,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过多扮演教导者、管理者、控制者。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权威教育为基本特征的关系上的,是一
种教师主控学生的教师互动关系,是一种单向的师生沟通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控制和主宰学生地位的权威者,无视学生的愿望,以自己的准则规范、压制学生;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单纯的受教育的地位,这种权威式的教育关系,难以建立和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难以实施,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学生学到的不是顺从就是反抗。

二、探究发现、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
1、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

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

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

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

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还记得在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写
些什么?”同学们纷纷大胆猜测,积极想象,有的说:“秋姑娘会给冬眠的蛇写信,让它多准备些树叶当被子,别感冒生病。

”有的说:”会给小蚂蚁写信,让它们准备好过冬的食物。


2、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

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在上《东方明珠》一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有关“东方明珠”的资料,孩子们十分起劲,他们带来了有关“东方明珠”的文字介绍、图片、模型和录象等,在课堂中大家相互介绍、相互交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

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

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于是原本一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就错过了,原本一次很好的
情感交流机会也错过了。

因此,老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

四、注重学法指导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有效手段
知识重要,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

因为,其一,任何知识都不是天赋的,要获得知识,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如何学习。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

其二,学习书本知识本身并不是唯一目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

我们在学校力学到的知识再多,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即使走出校门、离开教师的指导,也能有效的获取知识,则将终身受益。

其三,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更要有自学课文、发现问题、联系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1、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

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

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没有耐心听别人
发言。

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

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

师生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师生互动意味着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一种意义的构建,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对教师的心智提出挑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结论
总之,师生互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目的是让师生在过程中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其所谓收获在“过程与方法”中,也体现了新课程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维并重的目标。

在课堂上,教师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随意的手势,一句提示的语言,甚至一句幽默的调笑,都可能成为学生动起来的最好引导,而这些引导要自然、巧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
样的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动的欲望和兴趣,引发学生再次互动的契机,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链”。

让语文课堂教学因互动而精彩,因精彩而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2] 黄忠敬.《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3] 张贵新.侯国范主编《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4] 系廖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5] 林治金.小学语文教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6] 夏丏尊.夏丏尊文集·文心之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7] 饶元熊.《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8] 薛立民.《新课改创新:小处见春秋》.
[9] 王立波.《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