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节外生枝”也凸显异彩
——课堂动态生成的案例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

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面对我们课堂上的“阴差阳错”、“节外生枝”、“灵光一闪”,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需要我们老师智慧的引领,使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下面就几个案例谈几点做法:
一、善于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
案例:五年级求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下图(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据列式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1 (5×10+5×5+10×5)×2
生2 5×10×2+5×5×2+10×5×2
生3 5×10×4+5×5×2
……
交流评析:
师发现一个学生手举起来又放下,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问:“××同学,你还有
什么问题?”
生: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算法是5×5×10。

师看他列的是求长方体体积的算式,于是就说:“题目要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不是求体积,”其他同学都笑了。

生:老师,我是求长方体表面积的。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拿起一个长方体学具,指着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积是5×10,我把它当作2个5×5,那么4个侧面就是8个5×5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2个5×5,这样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就有10个5×5,即:5×5×10。

短暂地沉默后,教室立即响起了掌声。

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有一种新的解法,列式是5×10×5。


师:方法是对的,这位同学根据乘法交换律,交换了因数的位置,其实方法是一样的。

10
生:老师,不对,我的解法和刚才不一样。

师:那你说说你的方法。

生:我是把底面积转化成侧面积来计算的,两个底面积的和刚好等于一个侧面积,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是5×10×5。

掌声又一次响起。

思考: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如果老师放弃了那双举起又放下的手,忽视了那张欲言又止的嘴,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没有预设的精彩和自发的掌声,学生智慧的光芒,创新的火花也许从此消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长着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

这灵动的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知识的疑问,二是对知识独到的理解和感受。

这灵动的思想可能是直觉,也可能是综合推理,也有时会是异想天开,其特征是与众不同。

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并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努力尝试着把灵动思想浓墨重彩的张扬,扩大这些思想以及有灵动思想的学生数,那我们学生的进步将是整体的、快速的,我们的课堂也将因为学生的灵动而体现着生命的灵动。

二、“聊天式”学习收效丰
案例:四年级加法结合律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快下课了,教师开始答疑。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

师:说吧!
生甲: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不科学,您看呀:(a+b)+c=a+(b+c)。

等号左边(a+b)+c只要写成a+b+c就可以了,本来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号。

一席话,顿时课堂上引起了一阵激烈的议论。

生乙:对呀,咱们学混合运算时曾讨论过,不该加括号时就可以不加括号!
师:你们说得很对。

前面的括号可以加,也可以不加,它们都能把意思说明清楚,之所以加上括号是为了表示对称。

生丙:我觉得加法中谁和谁先加都可以,所以a+b+c=a+(b+c)=b+(a+c)。

师:这样一来,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
众:加法交换律!
师:对!又有交换又有结合,还能叫结合律吗?
众:叫加法运算定律吧!
师:怎样用文字表述这个式子呢?
生乙: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

生丙:我觉得不止三个数,更多的数也可以,几个数相加,先把几个数相加,再和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生甲:不好不好,不够准确。

生乙:可以这样说:几个数相加,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

师:对!这就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你们自己发现总结的,就叫四(1)定律吧。

铃——下课了,同学们意犹未尽。

思考:
经过这节课,我们更深刻感觉到:一旦激发起孩子学习的欲望,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是无法形容的,何须你去催,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这节课不仅很好地讨论了加法结合律,巩固了括号的使用方法,还理解了同时运用两种运算定律的内容,在命名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学习的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这其中教师只是创设了一个师生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孩子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大胆争论、质疑。

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运用动态生成的契机中,达到甚至超出预想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学习形式上,我们可以采用了“聊天式”、“自由合作式”、“实践操作式”,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三、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
案例:五年级小数除以整数教学片断
开始,教师出示题目:妈妈买12千克苹果,一共要33.6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生列式计算,33.6÷12=2.8(元)
……
课要结束时,师问:“对于今天上课时的例题,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生(小声议论,没有多少人举手,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地站起来说:“还要找回多少钱?”)
师生哄堂大笑。

师:“怎么能提出这个问题呢?再想想,还能提什么问题?”(学生大多沉默不语。

)这时,老师从口袋里掏出一元钱,一边举着给同学看一边说“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依然不说话,老师没有办法,只好对同学们说“还可提1元钱可买多少千克苹果,列式是12除以33.6,这是一道整数除以小数的问题,同学在课后去思考该怎么做,
下课。


思考:
案例中,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进行了情境预设,但学生却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去发现问题,引得师生哄堂大笑。

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情况下购物都不是正好付出所需的钱数,都有一个付出、找回的过程,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孩子自然会想到这个问题,况且老师又没有规定要提什么问题。

《课标》要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于问题情境的预设已引起普遍重视,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儿童实际。

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他们的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课堂上经常出现偏离我们预设的生成,有时让我们感到不可理喻,偏离教学内容,但作为老师的我们一是要静下心来,还以一颗尘封已久的童心,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提出问题,千万不能跟着“乐”,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

这不仅关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抽象与应用过程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他们学习活动是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如果当学生提出“还要找回多少钱?”而引起哄堂大笑时,
教师(一本正经地):×××,生活经验真丰富。

生活中,正好付出33.6元是有的,但这样情况并不多,那可能会是怎样的?
生一定举出许多付钱的结果。

师:你能选择一种算出结果吗?
……
师:谁还能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如此放慢脚步,只需用短短几分钟时间,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与孩子同行,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从熟悉的地方显出新的风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何乐而不为呢?
四、给一束阳光,灿烂一片天地
片断:一年级认识图形
师:小朋友,我们认识了好多图形,谁能说一说有哪些?
生说出名称。

师:小朋友,用同样长的4根小棒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6根小棒能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快动手试试看)
生动手搭。

生交流,大部分同学都摆了这个图形。

(这时一个平时难得讲话和举手的小女孩,慢慢举起了小手,又放下。


师微笑着对她说,“你来说吧?”
生站起来,低着头不说话。

师走到女孩面前,看到她摆的图形是:(如图)
这时大多数学生都站起来看,都说错了,这不是长方形,有的同学发出
了嘲笑的声音,课堂有点乱了。

师:(悄悄地走到小女孩身边)你真聪明,拼出了与别人不同的图形。

生都好奇地静下来看着老师。

师:同学们,这虽不是一个长方形,可它比一个长方形更好,你们看出来了吗?说完把图样画在黑板上。

生思考、讨论。

师:看出来了吗?
生:我看这里不但有长方形,而且有好几个呢,哪个同学能上来指给大家看吗?
顿时,教室炸开了锅,小手林立,大声叫着“我、我……”
生:(上黑板指出了3个长方形)
小女孩抬起了头,脸上露出笑容。

思考: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对每个人的影响更是不尽相同,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外,还要有民主教学观,教师要接纳和尊重学生,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接纳自我,体现自我,从而努力改变自己。

片断中,老师没有忽略那举起又放下的小手,面对学生生成性的错误,老师没有责怪,而是倾听、微笑,让学生心存一份美好的感觉,满含鼓励,接受心灵的引领,学习的信心由此倍增,抬起了头。

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没有预约的精彩。

同时,我们要善于对待学生的错,有人说:“孩子是没错的。

”是的,孩子有错也是美丽的,孩子的错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是一种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是无法设计和预设的,只要我们老师善于调控,站在新课程的视角给“错”重新定位,挖掘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错误是多么的美好。

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不能早早吹响比赛结束的哨声,相信给他一束阳光,定会还你一片灿烂。

只有基于这种理念,教学才是活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理性地看待生成,有效地应对生成,是我们的追求。

面对课堂,我们教师要有弹性地预设,更要关注动态的生成,要用我们的智慧引领生成,开放地接纳生成,科学、有效地应对生成,我们课堂才能让人看到令人叫绝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才能让人聆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才能捕捉到生命绽放中最精彩的音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