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点_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_徐清

合集下载

2007年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

2007年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
石洪斌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21
大运河(杭州段)水文化开发研究
余小平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22
浙东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与上海世博会联动研究
舒肖明
宁波大学文学院旅游管理系
23
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以宁波为例
金鹏
宁波大学商学院
24
海钓业与海洋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伍鹏
宁波大学文学院旅游管理系
25
浙江省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吴雪飞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26
“农家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其转型
胡敏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27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模式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李加林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28
乡村旅游开发中企业与农民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周绍健
浙江树人大学管理学院
29
湖州“农家乐”业主素质与经营能力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杨林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55
武义县温泉旅游整合开发与优化研究
应月芳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56
景宁畲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途径研究
麻益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57
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湖州吴兴生态农业科技园”旅游景区开发实证研究
申庆涛
湖州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
58
经济型饭店服务质量创新策略研究
李海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30
杭州构建休闲都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沈国斐
浙江工业大学
31
休闲旅游与工作绩效研究--提高生活与工作质素
管婧婧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
32

多重结构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初探

多重结构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初探

多重结构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初探作者:马慧娟张宝秀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0期文章从乡村旅游的结构角度出发,以北京怀柔区椴树岭村为例,主要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入户访谈的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椴树岭村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结构、旅游经营者或者从业人员的结构以及游客的结构(包括游客的来源、旅游方式),得出的结果是:椴树岭村旅游资源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结合自然采摘和农家乐等活动,而具有民风民俗特色的旅游比重较小,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市级民俗村的优势;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的村民,年龄以四十岁以上的为主,新农村建设也带动了一些80后留在村里发展旅游事业,但是为数很少;游客来源主要是北京本地,北京周边地区的较少,并且以自驾游为主。

一、研究回顾有关旅游目的地结构方面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就出现了,研究内容集中于旅游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旅游纪念品的结构等,内容广泛,成果丰富。

由于乡村旅游的起步较晚,因此,对乡村旅游结构的研究从21世纪的2005年才出现,而2010年后的研究发展迅速,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2010年至2012年这两年内。

研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结构特征的研究。

这类的研究较少,目前只有郭丽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对珠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和游客特征进行分析。

第二是对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整合与优化的研究。

2009年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分析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现状,并提出构建中小尺度区域乡村旅游的结构模式。

2010年张春霞等以广州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研究得出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的空间分布的多方面特征。

2010年王爱忠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联系率等分析方法,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

2011年刘春等研究者引入基尼系数,从定量的角度探究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村落的空间形态,指出其表现出显著地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

基于AHP的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基于AHP的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2 9处 。
价法 、“ 三六 ” 评 价法 、一般 性 体 验评 价 、美 三 感质 量评 价等 。定量 评价 主要 有技术 性 的单 因子 评 价 、资源 价值 和市场 价值 评价 法 、综 合性 的多 因子 综合 定 量 评 价 ( 次 分析 法 式 、指 数 表 示 法 、综 层 合评 分法 、模糊 数 学评 价 法 等 ) 国家标 准 评 价 法 、 等 。根据 宁波 乡村 旅 游 资 源 开 发 现 状 ,本 着 科 学 性 、完备性 、简明性 、整体 性 、区域 可 比性 、可 操 作 性 等 原 则 ,运 用 层 次 分 析 法 ( n l i l aay c ta hea h rcs ,A P i r ypoes H )对 宁波 乡村 旅游 资 源进 行 rc
和定 量评 价 。定 性 评 价 主 要 有 “ 字 七 标 准 ” 评 六
பைடு நூலகம்
沛 ,季 风交替 明显 。全 市 年 均 日照 时 数 1 2 . , 7 8h 9
年 日照百 分 率 4 % ,无 霜 期 为 2 0~2 0 d 5 3 4 。宁 波
是 中国古 代著 名 的对外交 通 贸易 口岸 和越 窑青 瓷产 地 ,历史 悠 久 ,文 化 发 达 ,文 物 古 迹 众 多 ,18 96
年 被 国务 院列 为 国家 历 史 文化 名 城 ,是 具 有70 0 0
年 历史 的河姆 渡文 化 的发 祥地 ,具有 悠久 的农业 文 化 、藏 书文 化 、青 瓷 文 化 、佛 教 文 化 、海 防 文化 。 目前境 内有 文 物 点 10 0 ,重 点 文 物单 位 2 0余 4 处 0 处 ,其 中 国 家 级 文 保 单 位 1 1处 , 省 级 文 保 单 位

澎) 千 20 第 期 f l 学 0 年 4 农 1

“境”与“韵”对艺术乡建的重构和推动

“境”与“韵”对艺术乡建的重构和推动

一、唐代美学“境”与“韵”的概况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辉煌的文化篇章。

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李唐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展现出非常强盛的姿态。

唐人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促就了唐代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

唐代美学价值表现最为代表。

唐代美学在唐代很少受到观念的约束和思想的束缚,能在唐人的生活需要下自由发展,从而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美学形态。

因此,唐代美学风格,除了体现一种雍容典丽的风格外,又有多种风格共生共存,如早期的清秀、工整、质朴,中期的丰腴、富丽等,都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欣欣向荣的唐人美学和艺术欣赏。

唐代美学注重借物述境、借景抒韵。

唐人强调借自然情景之状描绘心灵神态、境地环境;借物象之美抒发品调格律、韵外弦音。

“境”与“韵”则是这一丰富美学表达范畴中的出彩之色。

“境”与“韵”并不是单独出现的社会产物,而是伴随着大唐人文艺术的发展而更迭前进的,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诗歌曲赋、千人千面的绘画风格、驰走笔锋的书法大家以及千姿百态的民族韵味下默默熏陶、相互融合后逐步成为唐人心中美学取向和审美判断的价值标准的。

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提出,“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宋人严羽在诗辩这一论述中阐明了对于唐代兴意境的论调,并有意赞扬了其兴意境无穷而言有尽的看法表述。

钱钟书的《谈艺录》中指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其有力阐明了唐代“境”“韵”之美对诗歌以及生活的影响之深远。

“境”是景和象的结合与补充,景与象所促成的“境”需要与外物的结合、需要与人情心智的交流互为补充,也可以说境的交流与表达离不开与外界的承载。

境也可以理解为意境、情境、心境和境地等。

“意境”的含义原出自佛教,魏晋时佛经翻译中普遍使用“境”或“境界”,来表达内心修行悟性时所能达到的境地[1]。

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世界寄托于外物上,才能得到“境”真切的体验。

王昌龄说,意境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得其真”,其意为人的思想、情感、观念、意图和表达都需要通过外界的载体,大自然的景象、前朝历史中的文人雅士、个人神思泉涌的灵性代表,借助外物之象来实现“境”的独道和深层意蕴。

区域规划点轴理论

区域规划点轴理论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01
点轴理论在区域规划 中的适用性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点轴理 论在区域规划中的有效性,表明该理 论能够指导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区 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02
点轴理论的核心思想
点轴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确定区域 中的增长极(点)和交通、通讯等基 础设施轴线(轴),实现区域经济的 集聚和扩散效应,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
完善交通网络,提高可达性
交通网络完善
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高 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交通枢纽建设
在重要节点城市布局综合性交通枢纽,提高区域交通的换乘效率 和通达水平。
城乡交通一体化
推动城市交通与农村交通有效衔接,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均等化。
05 案例分析:某地区域规划 实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原则
包括整体性、长期性、动态性、层次 性和可操作性等。
区域发展影响因素
01
自然条件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 水文等,对区域发展具有基础性 影响。
02
经济社会因素
03
政策制度因素
包括人口、产业、交通、科技、 文化等,对区域发展具有决定性 影响。
包括国家及地方政策、法律法规 等,对区域发展具有导向性影响。
03
点轴理论在区域规划 中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点轴理 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实践意义,包括优 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升 级、加强区域内外联系等方面。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拓展点轴理论的应用领域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点轴理论的应用领域,如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探索该理论在不同领 域中的适用性和实践意义。

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的实践--以宁波中山路项目为例

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的实践--以宁波中山路项目为例
中山路 全 线 超 过 5 0 % 的区段 两侧为居 住 区,街道后退空间与居住区入口、围墙或底层
功 能 薄 弱的 节点 绿 地—— 中山路 沿 线 分 布有塘河公园、望京门绿 地、樱花公园等公 共绿 地以及较多的口袋绿化空间;这些节点 大多为防护性绿化所覆盖,缺乏养护、功能单 一,与主街联系薄弱(图2d)。
综上所 述,中山路街道现状存在的问题 是多个方面的,其实质是当下语境中,核心城 区日益 缺 失 的 社 交 活力,这也 是 迈 入 轨 交 时 代的宁波中山路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空心 化 的商 业 街 区—— 中山路 核心 段 , 以天 一广 场为 代 表 的 传 统 繁 华 商圈 正日益 空 心 化,鼓 楼 广场以 及作为 地铁 换 乘 枢 纽 的阳 光广场,配套服务设施匮乏,缺乏集散与驻留 空 间。宽阔的 街 道 被 随 意停 放 的 社会车 辆 侵 占,人们匆匆路过,难以驻足停留(图2c)。
“慢 速 交 通 意 味 着城市活力。”[5]中山路 街 道 活力营 造 的 核心策 略 包 括 扩 容 、降 速与 提质,力求增强沿街功能复合性,形成活跃的 空间界面。
扩 容 ——对 街 道 空 间 进 行 整 合 设 计;核 心路段 两侧后 退 空间宽 度与车 行 道 路 断 面宽 度 基 本 达 到1:1,形 成 双街夹 路 的 格局,保证 了街 道人行空间的独立性,为街区活 动的发 生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的实践
——以宁波中山路项目为例
Renewal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Street Landscape:Taking Ningbo Zhongshan Road Landscape Improvement Project as an Example

徐宁宁波北仑双岙生态环境调查报告(精选五篇)

徐宁宁波北仑双岙生态环境调查报告(精选五篇)

徐宁宁波北仑双岙生态环境调查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徐宁宁波北仑双岙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宁波北仑双岙生态环境调查报告徐宁(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2009级,土木工程092,200904100223)摘要:本文关于北仑区各街道为辅,双岙村为主的水质、种植业调查分析关键词:农村水质花木一.前言:北仑新区生态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进和重点攻关的关键时刻,把建设生态城区战略贯彻落实到城市化建设全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全面融入生态建设,从源头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不足问题,解决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转变等缺陷,防治城区发展中因环境引发的社会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北仑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家乡北仑的生态环境调研方向:各种经济产业发展对北仑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潜在危害;种植业的蓬勃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方法随着人口的增多和污染加剧,我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而且江河湖、水库的水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做饮用水源,城市中8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使七大水系和主要大淡水湖泊都受到污染。

东海、渤海、黄河和南海四大海域的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无机氮、无机磷和石油污染普遍超标。

北仑区是宁波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宁波水资源污染风险较高的地区之一。

为了了解北仑区的主要河流水质状况,更好的保护北仑地区的水质,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并通过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的课内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们对北仑区水质污染状况况进行了调查。

我们将调查与研究相结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对主要河流的水质进行了采集检测,并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采访。

二、北仑区水质污染的基本现状1、河水污染总体比较严重实地调查和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北仑大碶、杜家村南边有条十多米宽的河流,最近,这条河不仅颜色发黑,水面上泛起白色的泡沫,而且臭气难闻。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系统耦合与协同理论以浙江省为例实证分析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系统耦合与协同理论以浙江省为例实证分析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系统耦合与协同理论以浙江省为例实证分析徐海峰【摘要】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运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探究在要素禀赋结构作用下所形成的旅游产业—区域经济螺旋,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互动协调发展机制.构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协同理论与耦合理论构筑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互动作用,当两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均较高且趋于一致时,有助于提高系统协调发展等级.【期刊名称】《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2)004【总页数】5页(P37-41)【关键词】旅游产业;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作者】徐海峰【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旅游短缺到大众化旅游新时代,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凸显,2016年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度均超过10%,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国外学者Tugcu(2014)考察了地中海地区的欧洲、亚洲和非洲国家,得出地区经济能够从旅游业中获得增长的结论。

[1]Antonakakis, et al.(2015)以欧洲10个国家为例,验证了旅游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的关系。

[2]国内学者早期主要研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3][4]目前更多关注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运用面板数据、时间序列或截面数据对全国或省市层面进行实证研究,均得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耦合互动作用和协调发展关系的结论。

[5][6][7]上述研究侧重于运用耦合理论检验两者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而对于两者之间的耦合互动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缺乏深度的理论挖掘和逻辑分析。

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关联维数分形研究--以南京市景区(点)系统为例

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关联维数分形研究--以南京市景区(点)系统为例

万方数据28卷第1期戴学军等: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关联维数分形研究181性,显示出统计分形的特征。

分形是大自然的优化结构“…,分形体能够最有效地^据空间。

因此,本文试从空间关联维数的测算与分析来揭示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的分形几何特征。

2景区(点)系统空间关联维数的测算方法2.1关联维数的基本思路分形集合中每一个状态变量随时间的变化都是由与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其它状态变量共同作用『f|i产生的“,为重构一个等价的状态空间,只要考虑其中一个状态变量的时问演化序列,然后按某种方法构建新维。

如果有一等间隔的时间序列:{*,,≈:,托,…,置,…},就町以用这个时间序列重构一个k维相空间。

方法是:首先取置(i=1,2,3,…,k)确定k维相空间中第一个点X.;然后取置+,(i=1,2,3,…,k)构造第二个点X:;…。

依次类推,就可以构造出k维相空间中的Ⅳ个点:Xl(91,X2(z2,X。

(X。

X+∥-,墨。

.)因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越近,其关联程度越高。

若给定一个值,对于k维空间中的Ⅳ个点,检查有多少个点对(X.,一)之问的距离lX。

~置l小于,把距离小于的点对数占总点对数N:的比例,记作C(r)。

则:c(r)=酽1∑|l=f(r—lx。

一再1)式中:H(z)为Heaviside跃阶荫数,即矾,={:黧这样,类似Hausdorff维数,定义关联维数为见=姆揣2.2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关联维数测算方法与地理意义根据上述关联维数的一般定义,考虑到对旅游景点系统的空间研究一般来说是在二维空间上的,故简化为:m)2矿1.兰胁一4u)式中:r为码尺(yardstick);dj为i、j两景点的欧氏距离即乌鸦距离(crowdistance)““,如果景点系统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则应具有标度不变性,即:C(Ar)o亡^。

C(r)C(,)∞广这里a=D即是分维,即为空间关联维数。

当r一0时,则有:Dlnr=lⅡC(r)对于关联维数的实际计算,首先计算出各景点之间的距离,得出乌鸦距离矩阵,然后算出C(r)值,改变r,得出一系列C(r)值,然后绘成(r,C(r))点对系列的双对数坐标图,采用最小二乘法就可得到关联维D的值。

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RROD模式

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RROD模式
借鉴以往乡村聚居单元规模与空间结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乡村聚居空间现状特征 以及演变趋势,认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是在充分考虑聚居空间组织与功能组 织的关系、与交通组织的关系[15]、与公共服务的关系[16]等重要因素基础上合理解决分散 与集中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当前在国内外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的 TOD 理论与实践,可以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理论模式的探索提供可借鉴的思 路。TOD 理论由 Peter Calthorpe 在他 1993 年出版的 《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 Ecology,Community,and the American Dream》 [17]书中首次提出,并制定了一整套详尽而又 具体的准则。TOD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强调公共交通站点周边区域的高密度开发、土地 功能混合使用、宜人的空间设计等,具体包括城市型 TOD 和社区型 TOD。TOD 的结构 在宏观区域上依托快速交通系统形成轴向扩展结构,在微观单元上注重用地分区,形成 组团式多中心结构,使城市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结构特点。TOD 的空间尺度主 要取决于人的认知和步行能力,通常采用步行 5~15 min 的距离,即 400~800 m 的半径范 围[17-21]。目前,TOD 作为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具体体现,已迅速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 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并在实践中有效引导着城市空间的有序增长,TOD 的理念、原则、 效益、规划方法、决策制定、设计方法、面临的挑战等也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理论研究 的热点 。 [19,22,23]
RROD 模式是一种支持乡村聚居适度集中,发挥聚居规模集聚效应,解决分散化发
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并能有效提升乡村聚居质量的新型空间发展模式。该模式构
建的主要目标原则包括 (图 1): ① 增强乡村聚居单元功能的多样性,通过合理分配乡村

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引言:旅游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旅游流、提升旅游效益,研究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基于网络数据挖掘,对浙江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

一、旅游流网络的构建通过对浙江省内各景区之间的旅游游客流量进行调查和统计,得到了浙江省旅游流网络的数据。

将各景区视为节点,游客流量视为边,构建了浙江省旅游流网络。

二、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1.度中心性分析度中心性反映了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即节点周围所连接的边的数量。

通过计算每个节点的度中心性,可以了解到各个景区的流量情况。

结果显示,杭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的景区度中心性较高,说明这些地区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2.介数中心性分析介数中心性是指节点在网络中的桥梁作用,即节点之间的信任传输程度。

在旅游流网络中,介数中心性高的景区可以作为连接不同地区的桥梁,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交流。

通过计算每个节点的介数中心性,可以了解到各个景区之间的旅游交流情况。

结果显示,杭州市、黄山市和普陀山的景区介数中心性较高,说明这些地区在促进不同地区旅游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聚类系数分析三、旅游流网络优化建议1.加强景区间的合作2.优化交通网络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的景区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但是其他地区的旅游流感受到了一定限制。

因此,建议加强其他地区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其可达性和便捷性,吸引更多游客。

3.推动旅游产品创新通过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浙江省各地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有助于发现市场需求和潜在旅游资源。

因此,建议推动旅游产品的创新,按照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提高其吸引力。

结论:。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鲁南旅游长廊建构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鲁南旅游长廊建构

赵 林等:基于 “ 点一轴系统”理论的鲁南旅游长廊建构
3 3
中国国内旅游规划学者 ,以 “ 一 点 轴系统”理论为
2 1 旅 游资 源概 况 .
指导 ,先后对中国西北 、辽宁 、京津冀 、浙 3 J J
江 、甘肃 、成 都 、闽西南 四市 、鸭 绿江 流 域 [] 云 南 茶 马 古 道 [ ¨、 1 福 建 ] 山 东 半 、 n、 岛 、青藏铁路沿线地 、宁夏 、宁波 ] ”、
职能集中的地方 ,是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对象 。“ ” 轴
收稿 日期 :2 1 1 9— 8
作者简介 :赵林 (98一 ,男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 县人 ,硕 士研究 生,研究方 向为旅游 规划与城 市地 理 18 )
第2 3卷
赵 林, 韩增林, 石迎春
( 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辽 宁 大连 16 2 ) 10 9
摘要 :“ 点一轴 系统”理论是 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 ,对 于区域旅游开发 同样 具有重 要的理 论价值和现 实指 导意 义 。基于 “ 点一轴系统 ”理论 ,在对旅游 规划 概念上的鲁南经济 带进行 修正 的基 础上 ,结 合鲁 南经 济带旅 游资
中图分类号 :F 9 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7 5 ( 0 1 0 0 3 0 0 1— 8 2 2 1 ) 5— 0 2— 6
指由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 施束 ,对附近 区域有很强 的经济 吸引力和凝 聚力 ,
1 鲁 南旅 游长廊建 构的理论依据
状基 础 设 施 联 系 在 一 起 而 形 成 “ ” 轴 。这 里 的 “ ” 是 指各 级 居 民点 和 中心 城 市 ,是 人 口和 各 种 点

澥浦探寻乡村共富新路径

澥浦探寻乡村共富新路径

澥浦探寻乡村共富新路径作者:李华戴旭光来源:《宁波通讯·下半月》2022年第07期白墙黛瓦、流水环抱,以明清古建筑群闻名的镇海澥浦镇十七房村,是宁波市首批“最美精品路线”之一——烟雨江南风情线上的一颗明珠。

近日,刚刚打造完成的古镇风情环线游步道,让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又添了新韵味。

去年,在宁波市基层党建工作会议暨全域党建联盟现场会上,宁波提出将以党组织共建为纽带,推动区域组团发展和基层社会建设,全面深化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全域党建联盟建设。

镇海区澥浦镇党委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结合区域实际特点和发展规划,以集中连片、党建联盟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探寻共同富裕新路径。

党建引领◆联动发展作为宁波中心城北部工业型综合城镇,澥浦镇下辖十七房、庙戴、沿山、觉渡四村,长期以来四村发展并不均衡。

如何发挥全国文明村十七房村的引领带动作用,让各村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澥浦镇给出的答案是“黨建引领,以点带面,连片发展”。

全镇以全国文明村十七房村为龙头,以地理位置相邻、产业相近为原则,组建“古镇新韵”四村连片共同富裕党建联盟,充分发挥党组织纽带作用,通过一体规划、强村带动、资源共享、治理联动,统筹与凝聚乡村发展资源力量,有效带动一批富民惠民、集体增收项目落地,携手打造“共富生态圈”。

今年3月,“古镇新韵”四村连片共同富裕党建联盟揭牌,联盟总体发展规划、首年度重点项目及助力共同富裕“红色十条”也同步发布。

据了解,联盟成立后,澥浦镇建立党建联建共促、资源联盘共用、环境联治共享、实事联议共商、事业联创共推“五联五共”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协商议事会,每年召开一次重点项目推进会,最大限度统合资金、整合资源、聚合力量,实现以党建工作一体化助推共同富裕。

2022年确定首批重点项目6个,涉及资金近3600万元。

“这块硬骨头,终于啃下来了。

”在烟雨江南风情线打造过程中,沿山路两侧的拆建是难点。

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研究_徐清

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研究_徐清

收稿日期:2008211209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X07233)作者简介:徐 清(1974-),女,浙江杭州人,讲师,硕士,从事旅游地开发管理、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工作。

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研究徐 清(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以浙江省为例,通过对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基础分析,重点论述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和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深度开发途径和策略。

同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途径与策略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829017(2009)022******* 随着全球旅游业由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模式向产品多样化、旅游诉求多元化和开发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方向发展,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作为既古老又新颖的旅游行为和方式,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新宠。

然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潜藏着不少的问题。

吕连琴等[1]研究认为,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特征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消费的初级化。

但同时,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却呈现高级化的趋势。

此外,池静等[2]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地悲剧”现象十分普遍,这加剧了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和旅游品牌资产的快速衰减。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作者针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予以探讨,并选取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早、具有以上问题表征的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有益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升级、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化。

1 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基础111 资源基础浙江省是旅游资源和基础条件优越的地区之一,境内山陵绵延起伏,平原阡陌纵横,江河滔滔不绝,海岛星罗棋布。

自古以来,浙江就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川、富庶的产出而获得了“丝茶之府、鱼米之乡、书圣佛国、文物之邦”的美誉。

“诗画江南,山水浙江”是其最好的写照。

基于点-轴理论的东北亚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点-轴理论的东北亚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点-轴理论的东北亚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鲁小波;王爽
【期刊名称】《东北亚经济研究》
【年(卷),期】2024(8)1
【摘要】东北亚涵盖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国4个国家全境和中国的东北3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及俄罗斯的远东与西伯利亚2个联邦管理区,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板块。

本文根据点—轴理论从旅游资源、城市布局、自然地理环境、人口规模、交通线路与地域关系等角度探析了东北亚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

结果显示:东北亚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形成“点—线—面”的布局,构建9核26心78点的三级旅游节点与4纵2横的旅游发展主轴线以及6大旅游发展组团的空间布局;东北亚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轴线分为主轴线、辅助线和外联轴线,其中主轴线包括4纵2横;东北亚旅游空间可进一步划分为6大组团;东北亚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有利于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总页数】17页(P61-77)
【作者】鲁小波;王爽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5;F426.2;F592
【相关文献】
1.基于点轴理论的苏锡常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2.基于“点-轴-网”理论的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3.基于分形理论的农业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广西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例
4.基于点—轴理论的辽西走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5.基于点-轴理论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关于武汉市乡村旅游业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吴卫东(2008)提出武汉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依然存在地域和类型不平衡、政府规范不够、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探讨了武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创新研究。

凌莎(2008)从武汉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入手,对武汉市乡村旅游的形象设计与推广上进行规划。

王洪蕾(2011)运用SWOT分析法对武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根据这些分析,提出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特色品牌,优化交通格局、构建城乡网络,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健全管理机制等发展建议。

杨轶(2010)以武汉市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了武汉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曹巧红(2012)以武汉为案例地区,从地理学的空间结构视角研究武汉市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乡村旅游点的分布规律和旅游产品空间结构等。

吴卫东.武汉市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研究[J].人文博览(理论),2008(7).凌莎.武汉市乡村旅游形象设计与推广[J].知识经济,2008(2).王洪蕾,胡道华,赵阳.武汉市乡村旅游SWOT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4).杨轶.武汉市乡村旅游市场调查及启示[J].经营管理者,2010(21).曹巧红.武汉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及市场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3 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现状1.3.1 共生理论概述“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 1879 年提出,他指出“共生是一起生活,即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永久性的联系”。

因为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所以很多生物学家在共生进化研究方面贡献比较突出(如:范明特(Famintim,1835-1981)、科斯基(Korskii,1955-1921)),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共生”的思想和概念逐步引入到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甚至政治学当中。

基于本地旅游需求驱动的旅游地空间系统重构

基于本地旅游需求驱动的旅游地空间系统重构

基于本地旅游需求驱动的旅游地空间系统重构黄华;王洁;明庆忠;王峰【期刊名称】《旅游学刊》【年(卷),期】2012(027)009【摘要】旅游地空间系统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系统,易受空间内外部各种因素特别是市场要素变化的影响.文章在对以外来旅游需求为牵引的传统旅游空间系统及其不足和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民休闲和内需扩大战略背景下本地旅游需求不断提升的现实变化,重构了内外需求更为平衡条件下的新旅游地空间系统.该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空间外部环境、通畅高效的信息流、域面平滑流畅的旅游地发育、便捷立体的旅游通道、趋向均衡互补的内外部旅游市场等内涵,从而对传统旅游空间系统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总页数】6页(P40-45)【作者】黄华;王洁;明庆忠;王峰【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200062;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相关文献】1.旅游地空间竞争下的弱势旅游地发展战略——以江苏盐城市为例 [J], 伍艳玮2.旅游地空间竞争下弱势旅游地发展战略研究——以重庆璧山县为例 [J], 蒋坤富;张述林;葛小涛;唐为亮3.旅游地空间竞争中的弱势旅游地发展研究——以黔东南南花苗寨为例 [J], 吴学成;张国华4.再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对《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的检验与发展 [J], 黄斌;吕斌;李磊;赵刚5.消费需求驱动下避寒旅游地生态文化透视实证研究\r——以西双版纳傣族生态传统文化传承为例 [J], 陈莹;林锦屏;黄助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浸式设计理论在渔村景观活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沉浸式设计理论在渔村景观活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2期沉浸式设计理论在渔村景观活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何家宝,徐入云(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摘要:渔村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渔村环境再开发,而系统化保护理念和适应性技术的缺乏造成了渔村景观改造的大规模趋同、场景记忆零散和空间意象淡薄等问题。

受沉浸式设计思想启发,通过理论研究、策略提取和可行性分析,本文结合时代技术背景,探讨相关设计方法在四种类型渔村景观空间中的应用思路,为活态传承渔村文化,营造特色滨海沉浸体验提供参考。

关键词:沉浸式设计;渔村景观更新;探索性研究;渔村保护[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5.34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mmersive Design Theory in the Activationand Protection of Fishing Village LandscapeHe Jiabao, Xu Ruyun(Pan Tianshou Academy of Architecture,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Abstract: The rise of fishing village tourism promotes the redevelopment of fishing village environment, while the lack of systematic protection concept and adaptive technology leads to the large-scale convergence of fishing village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scattered scene memory and weak spatial image. Inspired by the idea of immersive design,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strategy extraction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technical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ideas of relevant design methods in four types of fishing village landscape space,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fishing village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characteristic coastal immersive experience.Key words: immersive design; fishing village landscape renewal; exploratory research; fishing village protection1引言由于地理位置偏离内陆,海岛渔村资源受限,渔村景观改造设计较为滞后,缺乏对渔村内涵文化的挖掘。

“古韵悠巷,焕活空间”——基于空间句法的宁波大西坝村街巷空间活力提升设计

“古韵悠巷,焕活空间”——基于空间句法的宁波大西坝村街巷空间活力提升设计

“古韵悠巷,焕活空间”——基于空间句法的宁波大西坝村街
巷空间活力提升设计
黄舒悦(文/图);杨紫珊(文/图);陶锋(文/图)
【期刊名称】《设计》
【年(卷),期】2024(37)8
【摘要】大西坝村街巷空间设计的灵感立意与理念意象,主要来源于余姚江和大西坝河本体、古时船只往来的繁荣景象,以及位于村落内大西坝河沿岸丰富的历史遗址与水工遗存。

设计将“水色、曲流、船帆、水工”等记忆场所要素作为主要设计元素,通过抽象和精简,形成以曲线、弧面为表现形式的设计手法。

具体表现为运用运河水之色铺陈渲染,以轻快明亮的青蓝色褪去村落沉闷的水泥色,运用流水的曲折,让直线形态的街巷增添柔和与灵动,如同运河的粼粼水波,将“船帆”形态,轻逸地搭建在村落的各类活动场所,对各个公共活动区域进行场景的营造以及气氛的渲染。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作者】黄舒悦(文/图);杨紫珊(文/图);陶锋(文/图)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镇江历史风貌区街巷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2.基于空间句法的高校校园空间活力提升研究——以吉林建筑大学为例
3.基于空间句法的唐家观古镇
街巷空间环境更新设计4.基于空间句法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以扬州某小区为例5.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形态与优化设计——以贵州省从江县占里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6-1042-05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徐清(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分析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现状,阐述其空间优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2个中心、6个增长极、16个发展节点和2条发展主轴、4条扩展轴、3大乡村旅游组团(旅游地系统)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以构建中小尺度区域乡村旅游的最佳结构,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点—轴系统;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宁波市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点—轴系统”理论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于1984年提出并逐步完善的。

这里的“点”是各级中心地,即各级中心城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

“轴”是由交通干线、通信干线、能源输送线和水源干线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集中在“点”上,而“轴”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轴”也是“点”上社会经济要素向外扩散的路径(方向)。

这就是说,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以“点—轴”形式进行渐进式扩散[2]。

空间扩散是由社会经济空间结构不均衡引起的,由于存在着“梯度”和“压力差”就会形成空间扩散,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导致区域空间结构均衡化,这就是“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3]。

以“点—轴系统”模式发展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便捷的联系,顺应了经济发展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并沿轴线渐进扩散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对于中小尺度的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背景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4,5]、旅游区空间布局[6-9]及旅游活动空间行为模式[10-14]等。

点—轴系统理论提出至今,将其应用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旅游地开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张红贤、卞显红等利用“点—轴”理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旅游区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模式[15,16];石培基等以“点—轴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西北地区的旅游“点—轴”开发结构,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17];刘峰探讨了我国西南地区旅游产业“点—轴”布局发展过程[18]。

以上研究均是基于点—轴系统在大旅游大空间的区域旅游视角上展开,来构建区域旅游的最佳发展格局。

同时,又相继出现在省域及中小尺度的旅游地、旅游区的研究,如李秀霞等在鸭绿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中,运用此理论构建了旅游“系统网络”整体开发模式[19];刘建峰等以云南省茶马古道为例,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沿线旅游中心地的旅游发展现状,构建了云南省茶马古道旅游发展的点—轴开发结构[20]。

齐志南等、李刚等对甘肃省、辽宁省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优化,构建点—轴开发结构,以实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21,22]。

此外,在分析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以及旅游地系统现状基础上,汪德根等结合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地系统,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体系[23]。

周国忠以协同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在“统筹区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浙江省域内海洋旅游发展的模式,构建了浙江海洋旅游的空间发展结构模式[24]。

到目前为止,运用点—轴系统理论对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仅李晓琴等有所触及,对成都市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优化,提出成都乡村旅收稿时间:2009-01-18;修回时间:2009-04-20第29卷第6期经济地理Vol.29,No.62009年6月ECONOM IC GEOGRAPHY Jun.,2009游发展模式[25]。

因此,本文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对宁波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以丰富该理论在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上的体系与内容,构建中小尺度旅游地的乡村旅游最佳空间发展格局。

2宁波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优化可行性2.1资源类型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旅办发[2006]99号文),乡村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景区边缘型、城乡结合型、文化特色村型、特色产业型和休闲农庄型五种类型,并以此为标准对宁波市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计和归类(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总量已达200多个,居全省第一。

表1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点分类表Tab.1Resource points classification ofrural tourism in Ningbo地名景区城乡文化特特色休闲合计边缘型结合型色村型产业型农庄型宁海4061415象山1365318北仑1127213奉化491381246鄞州207201544江北0223310东钱湖201137镇海1146214余姚52612833慈溪01517427总计20195280562272.2资源特征从构成情况来看,宁波现有单体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资源组合优势明显。

有山、水、动植物等自然景观,也有特色村落、民俗遗迹等人文景观;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古寺庵,也有现代建设工程与生产地;有观赏、参观价值较高的景观资源,也有休闲、参与价值较高的娱乐性资源;有各种有形的乡村民俗资源,也有丰富的文化高雅资源,资源类型整合比较理想,为资源开发的多方向、多功能奠定了基础。

从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点类型丰度来看,全市各种类型资源都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其中以包括渔业、花卉苗木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居多,占到了总量的1/3以上;以乡村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类型和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休闲农庄类型也较丰富,各占总量的1/4左右(图1)。

资源独特性强,滨海渔业资源是全省的稀缺资源,象山海鲜名誉全省;山林田园的各种瓜果采摘图1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点类型及丰度比较Fig.1Comparison with the types and abundance of resource points of rural tourism in Ningbo活动能够四季不断,月月有新品,年年有特点,奉化水蜜桃等都具有极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另外从资源个体品质上来说,奉化滕头村、鄞州天宫庄园、慈溪大桥生态农庄等都是全国甚至全球知名的乡村旅游点,品位高,具有震撼力,开发潜力巨大。

2.3空间布局现状及优化可行性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港口,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优势。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将大大缩短宁波与北翼的时空距离,使宁波迅速纳入上海2h经济圈,增强与上海、苏南地区的关联度,并与沪杭一起构筑沪杭甬旅游“金三角”。

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

虽然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较广泛,各区、县市均有分布,但总体来说尤以奉化市、鄞州区、余姚市比较突出,西部、东南部及远离市中心的区县则相对较弱。

从乡村旅游资源品质来看,以象山滨海渔家风情为代表、以四明山和天台山山脉为代表的西部山区乡村旅游资源品质较高,开发潜力很大,但这些地区由于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的趋同化现象以及无序竞争等原因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未能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造成区域的“内耗”较大,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建设落后。

为了实现城乡统筹的和谐发展和新农村的一体化建设,需要有重点、有步骤的进行乡村旅游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开发建设,这便为宁波市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了可行性及操作性。

2.4空间优化的重要意义2.4.1有利于推进旅游重点区域和节点的发展。

点—轴系统理论突出了各级旅游城镇与重点区域的地位和作用,旅游发展轴上的各个旅游节点是旅游发展轴带区域的各级旅游中心节点,它们是旅游发展轴线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的核心,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

而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空间结构优化,有利于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乡第6期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10431044经济地理第29卷村旅游重点区域和重点节点的开发建设,形成特色拳头产品,快速树立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与地位。

2.4.2有利于促进地域空间环境特征的协调,实现差异化发展。

宁波市自然地貌形态多样,陆地、湿地、海洋生态系统一应俱全,特色区域经济种类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优化有利于根据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背景,促进特色自然、经济资源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有效转化,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旅游观光和休闲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商品的个性化和系列化,最终形成与地域环境特征相协调的差异化发展模式。

2.4.3有利于增强乡村旅游地内外空间的可达性。

旅游“点—轴”开发模式有利于旅游空间要素(旅游者流、旅游信息流、旅游资金流、旅游物流等)的自由流动,使区域旅游开放式发展。

旅游“点—轴”开发模式中的旅游节点,一般都是旅游交通线的交汇点,或者是旅游网络节点,它通过旅游线状基础设施和旅游网络,将旅游空间要素向四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有利于增强乡村旅游地内外部空间的可达性。

3“点—轴”系统的空间发展格局优化在区域旅游开发中运用点—轴系统开发模式,分析和确定“旅游节点”和“旅游发展轴”是非常重要的,便于利用其综合实力的差异及由此形成的等级层次为区域旅游开发的空间格局提供一个基本轮廓。

旅游区域内各个旅游节点是成等级系统的,同理,联结旅游节点的旅游发展轴也可分为若干等级。

不同等级的旅游发展轴线对周围的区域具有不同强度的旅游吸引力和凝聚力。

3.1构建点—轴—面系统的旅游地空间发展格局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应把突出重点和加强空间协同有机结合,构建点、轴、面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在资源依托、空间分布及开发利用导向基础上,对宁波市乡村旅游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整合,二县(象山、宁海)三市(余姚、奉化、慈溪)四区(江北、镇海、北仑、鄞州)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据点,根据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要素特征,其空间发展格局形成2个中心、6个增长极、16个发展节点和2条发展主轴、4条扩展轴、3大乡村旅游组团(板块)的空间发展模式(表2)。

2个中心是宁波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心,通过其极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全市乡村旅游开发的龙头,借助发展轴带动增长极的优化发展,并通过扩展轴辐射并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

通过“点—轴系统”渐进式扩散,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网络系统,最终形成大宁波、大旅游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3.2重点旅游发展节点根据宁波市乡村旅游地系统现状分析,在资源依托、特色体现及空间布局等的综合考虑下,可确定三个等级的乡村旅游发展点。

溪口镇、东钱湖镇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交通优势、资源特色等,使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服务功能,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一级发展点;通过加强两点之间旅游功能的协同与整合,使之成为宁波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龙头,辐射并带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