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堂PPT)

合集下载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版PPT课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版PPT课件
曾思小没逐变看,就4人证明家你绝不你行删。去“一两个字,意
文风方面重视 "简洁"
八L
L- 之~— 告3
M 工 V*
•2. 回忆先生的身影
•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 ,当年他在上海 ,有一天到叶先生屋 里去 ,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 ,走近一看 ,是描他的一
篇文章的标点。
.• --治学严谨 有事 ,或无事 ,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 ,告辞 ,拦阻他远 送 ,无论怎样说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 ,四道台阶 ,送 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 ,口说谢谢 ,看着来人上路才转 身回去。
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 2 ) 从现实看 ,叶先生“扁话” 主张是切中时
症的。 ( 时症 :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也
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
T
・5.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 ,为文章划分层次。
•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竟厚的一面。
不知道疲倦 ,对我来说 ,做到了哪些呢 ?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人从不同
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 ,自己决定对人建
立仁爱之心 ,别人才会对你仁爱 ,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
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
3、 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
中 县 屯
裔 镇
北 土

。参 本 善
从 加
A暴


7 ‘。
与 季
.人 超

屯 人
写语 到
: 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2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29张ppt)

先生一生行事为人,备受尊敬。他的一生也是践 行笔名要义的一生。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圣陶” 取自何意?
“圣人陶钧万物”,即有贤德的人圣人能陶 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方面是对自己,一 方面更是为他人。
Hale Waihona Puke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了解叶老的故 事,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他语文教育方面的论 著,学习他真诚热情的为人,自然平实的为文, 做一个至善、至美、至诚、至纯的人!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人们常说“见字如见人”,你能从语文教材封面的“语 文”二字中,看出写这两个字的人有什么样的品质吗?
圆润、敦厚,一点也不花哨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 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 文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
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 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白话文, 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
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情感?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 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 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要向叶先生学习,一方面学习他的写作主张, 另一方面学习他德行如一的品质。
——景仰、哀思、怀念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 能说错,也失之太浅。《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 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 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两处都是孔老 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 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 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 人之师表。”
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从“做”和“作”分工不明这一小事入手,让 读者感受到一个在学术细节上精益求精的叶圣陶。 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感动。
解读人物形象
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 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字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与前面的“改” 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换,“描”字能体现 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 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文章作者的尊重。
这是对先生最好的怀念。
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 体会深情的赞美和仰慕。
围绕这些事情,作者又是如何评价叶圣陶先生的? 再次运用略读方法,找出这些评价性的语句,勾画出来。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记叙与叶圣陶先生初识时的印象,表现其品德高尚。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这句用了三个标点。八个字 却用了这么多标点,同学们想一想,这句是不是可以删去 一个标点,改成“叶圣陶先生,人往矣”?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
1. 叶老是大写的人,是由这些品质铸成的人。 2. “人”后面加上逗号,使整句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
哀,表现了张中行先生对叶老的缅怀与敬仰。 3. 突出的是这个“人”,而不是他死了。即我们不应该
(重视简洁)
第7段:规范“做”和“作” (认真负责)
小事件
修润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为文如写话
文风重简洁 写作求完美
大品格
待人厚
律己严
详略安排
详 略 详 略 详 略
探究本文写法
我们刚刚梳理了文章所写的事件,大家从中能概括出 本文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的“做人和做学问”选材,做到了 以小见大,从小事中见大品格。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完美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完美版

待人厚
1.修改文章
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 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 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 复。
2.送客
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 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 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律己严 重视“简洁”
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作文做人 鞠躬尽瘁
拓展延伸
叶圣陶名言名句
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2.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4.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
1、 谈 谈 心 目 中的鲁 迅 ( 1) 学 了 本 单元的 课文, 我们被 鲁迅先 生的才 学和人 格魅力 所折服 ,这节 课我们 就来谈 谈自己 心目中 的鲁迅 。 ( 2) 提 出 要 求:可 以就课 文来谈 ,可以 结合课 外学习 的收获 来谈; 可以讲 同鲁迅 有关的 人和事 ,也可 以说说 读鲁迅 作品的 体会。 ( 3) 小 组 讨 论,合 作学习 。 ( 4) 汇 报 交 流,师 生评议 。 ( 5) 教 师 小 结。阅 读了鲁 迅先生 的文章 ,认识 了鲁迅 这位伟 大的文 学家、 思想家 和革命 家,希 望同学 们能从 他的身 上汲取 力量, 超越自 我。 2、 交 流 体 会 含义深 刻的句 子。 ( 1) 学 生 读 教材 中的内 容,谈 理解。 师 : 含 义 深 刻的句 子表面 是一层 意思, 却暗含 着更深 的意义 。那么 本组课 文中有 哪些类 似的句 子,我 们都是 用什么 方法去 理解这 些句子 的? ( 2) 学 生 找 句子, 交流体 会方法 。 ( 3) 教 师 归 纳总结 体会含 义深刻 的句子 方法: 联 系 上 下 文 ;联系 生活实 际;结 合时代 背景; 展开丰 富联想 。…… 师 : 希 望 同 学们在 以后的 学习过 程中, 继续运 用我们 总结的 这些体 会句子 的方法 去学习 课文, 一定会 有更多 的收获 。 日积月累 过 渡 : 鲁 迅 先生的 文章无 疑是人 类文化 宝库中 的一笔 财富, 这节课 我们一 起细细 品读鲁 迅先生 文章中 的脍炙 人口、 发人深 省的名 言警句 。 1、 学 生 自 读 。指名 读。 2、 理 解 重 点 词语: 3、 有 感 情 地 朗读、 背诵。 课 外 再 搜 集 一些鲁 迅先生 的名言 。 趣味语文 1、 过 渡 : 鲁 迅先生 的童年 发生过 许多故 事,这 节课我 们就来 读一个 鲁迅巧 对先生 的故事 。 2、 学 生 自 读 。指名 读。 周 樟 寿 的 对 子妙在 哪里? 他为什 么对得 好? 文 人 巧 对 对 联的故 事还有 很多, 课后搜 集此类 故事, 与同学 们交流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 (共4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 (共43张PPT)
4、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年生,河北香河人。 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考入北京 大学中文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 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 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 至1997年。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 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 、《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 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 ,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 》、《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 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
《开明国语课本》的主编就是叶圣陶,今天, 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进一步了解 叶先生在文字和日常交往方面的过人品行。
学习目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2、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 己严的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合作探究
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 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既是躬行君子,又 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 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第3-5段)
第3段写吕叔湘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侧面描写。通过转述吕叔湘先生看 见叶圣陶先生为他的文章描标点的事例 及感受,从侧面烘托出叶圣陶先生待人 宽厚、治学严谨的品行。
合作探究
第3段“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 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一句中 “照样”一词有什么作用?
“照样”一词,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 待修改文章采取谦虚而究
第4段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 叶圣陶先生什么性格特点?
动作、语言描写。 写出了叶圣陶先生为人热情、谦恭 有礼的性格特点。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9张ppt)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9张ppt)

B.悔恨
悠久
出板
南腔北调
C.儒家 公寓
丁卯
躬行君子
D.微末 天坛
悲哀
学而不厌
【解析】B项,“出板”应为“出版”。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 廉政教育会议,要求全街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严格执行 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 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第 贰

作 者 简 介
知识备查
第四章节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
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1921年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曾发表童话集 《稻草人》和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 变后,他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 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有《叶 圣陶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B.业绩(jì)
字帖(tiē)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
商酌(zh润(rùn)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
【解析】A项,“别”应读biè;B项,“帖”应读tiè;D项,“沓”应 读tà。
课堂检测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谦虚
业绩 朦胧 正心修身
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1期。有删改。 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 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叶 圣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时, 聘请张中行到人教社工作。张中行以在北 京多年、普通话好的优势,在工作之余协 助叶圣陶先生编辑了多种语文读物。张中 行也一直敬佩叶圣陶先生的为人。1988年 2月叶圣陶先生逝世,3个月后,作者写下 了这篇文章,表达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与 赞美之情。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大势所趋】 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 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 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速读 课文
5分钟略读课文, 勾画关键语句, 划分文章层次, 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交代写作缘由,突出“我”的悲痛之情。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
律己严 2.特别强调重视语言的“简洁”。
3.重视语文,力求完美(规范“做”与“作”。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
为什么作者要选 作者选择了这些生活或工作琐 择这些小事来写? 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
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动人, 更能引起普通读者强烈的情感 共鸣。
细读课文,结合具体语 句,分析叶圣陶先生的形象 特点。
新课导入
星星结队归去,一切夜景都隐没的时候,那小蛾才飞走了。稻草人仔 细看那片稻叶,果然,叶尖卷起来了,上面留着好些小蛾下的子。这使稻 草人感到无限惊恐,心想祸事真个来了,越怕越躲不过。可怜的主人,她 有的不过是两只模糊的眼睛;要告诉她,使她及早看见小蛾下的子,才有 挽救呢。他这么想着,扇子摇得更勤了。扇子常常碰在身体上,发出啪啪 的声音。他不会叫喊,这是唯一的警告主人的法子了。
·· ···
“深重的苦心”指深思熟虑、语重心长的良苦用心,这是 对叶圣陶先生极高的评价。只要动笔,只要写作,就应想想先 生的写作主张,这是对先生毕生事业的敬重,对语言文字、对 读者的尊重。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 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 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 举例说说。
【张中行】(1909—2006年),学者、 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 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 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 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 逸人、至人、超人”。代表作有随笔集 《负暄琐话》等。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1张ppt)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1张ppt)
——治学严谨
他人眼中的叶圣陶: “虽然叶圣陶先生如今已经不在人间了,而我拿笔
的机会也已不多。但是,我每一执笔,总觉得他在背后 看我写些什么,我不敢不认真思考。”
——巴金
“交情兼师友,四十八年,立身治事,长仰楷式。 道德寓文章,一千万字,直言曲喻,永溉后生。”
——吕叔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第二课时 候课任务: 阅读 文章,勾画能体现 叶圣陶先生“宽和 严”的语句。
读书方法指导
略读,就是带着目的有选择性地阅读,不在只言片语 上纠缠、琢磨,不要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不要打断阅读 思路,而应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
1.确定阅读重点:可根据题目或自己需要获得的信息确定。 2.可关注开头、结尾,以及段首语句,这些地方常常提供 主要信息。 3.要默读或扫读,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就快速阅读。
1. 略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有关叶圣陶先生 的哪些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待人厚
为吕叔湘先生描写标点符号。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以小见大
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动人,更 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著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于 1932年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图文并茂的语文课 本,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社长和语文课本的总编辑。
他教育和发掘了许多杰出作家,如巴金、 丁玲、戴望舒等。
标题告诉你哪些信息? “叶圣陶先生”表明了文章记叙的主要人物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尊敬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 ——吕叔湘《怀念圣陶先生》
文革中的张中行——文革十年,张中行在凄凉中告别了妻女,一个人回到了乡下,快要倒塌的老房子里,一住很多年。最惨痛的是没有北京户口,每次去北京探望妻女,都遭受几番羞辱。 文革中的叶圣陶——叶老靠边了,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师爷”。当时中央统一的语文课本没有了,建立的语言规范和美感瞬间崩塌,叶老还要承受长期与家人分离的痛苦,内心的孤独和焦虑,一直萦绕心头。 十年动乱,叶老仍坚持真善美,关心我的处境,因为没见到我而悔恨。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月,叶老对作者这样一个落魄的人如此情重,怎能不让作者感念至深!
景仰 怀念之情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臧克家
虽然叶圣陶先生如今已经不在人间了,而我拿笔的机会也已不多。但是,我每一执笔,总觉得他在背后看我写些什么,我不敢不认真思考。 ——巴金
“秉臣”他愿做一个忠国、爱国、用一己之力改变国家之命运的臣子。“圣陶”他又希望自己能像圣人先贤一样造就万物、育化万物。
想要编一本理想的小学国文课本,他就自己动手来写,并亲自执笔为少年儿童撰写了成套的语文课本。在30年代、40年代的旧中国,时局动荡不安,叶圣陶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接任了《中学生》杂志主编,含辛茹苦,坚持了10余年。就在这国破家毁,忧心如焚的时日,叶圣陶没有以家室为念,仍然坚韧地据守在《中学生》这块哺育中华儿女的编辑阵地上,并以自己和同伴们的赤诚之心,向青少年宣传抗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地域文化与教育思想的融合
03
叶圣陶先生在教育实践中,注重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将其与
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
个人经历
教育实践与改革
叶圣陶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担 任多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积累了丰 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致力于推动教 育改革。
文学创作与成就
社会活动与影响
叶圣陶先生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参与 多个文化组织和学术团体,为推动中 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细腻入微
在描写人物和事件时,叶圣陶先生 善于捕捉细节,通过细腻入微的笔 触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事件发展。
富有生活气息
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多取材于日常生 活,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叙事,使 读者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氛围。
语言运用
准确生动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准确生动,善 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 件
• 叶圣陶先生简介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背景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内容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艺术特色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育意义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跨文化对比
01
叶圣陶先生简介
生平事迹
1911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 镇小学教师,并开始文学创
作。
189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原 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如语言、动作、 心理描写等。
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如家人、朋友、 同事等。
情节分析
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及其内在逻辑。 重点场面的描写及其意义。
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及其解决方式。
0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艺术特色
叙事风格
平实自然
叶圣陶先生的叙事风格朴实无华, 注重通过平实自然的语言来展现 人物和事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优秀课件1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优秀课件1

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
“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
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 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写话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 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
字词学习
zhui 累赘 tà 拖沓
zhuó 商酌 tuǒ tiē 妥 帖
ménɡ lónɡ 朦 胧 diān pèi 颠 沛流离
商酌: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 不觉得不好意思。
3.回信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 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
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
到很悲伤。
律己严
1.重视简洁 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 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
2.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 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 说是第一位。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 51关于学习或励志的名言警句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50条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钱三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丘 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尔基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艾迪生[英国作家]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尔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托尔斯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