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

合集下载

陀斯妥耶夫斯基

陀斯妥耶夫斯基

银屏再现
影片《白夜》根据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内心孤独、纯 真的幻想者与同样孤独纯真的少女纳斯金 卡之间一段短暂却十分甜美、充满诗意的 爱情故事,令人荡气回肠、沁人心脾。虽 然两个人只在一起度过了四个晚上,但那 纯洁善良忘我的爱永远铭刻在他们的记忆 中,也永远铭刻在观众的记忆中。
《白夜》讲叙了一个以幻想度日的人和一 个自幼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与房 客私订终身的姑娘纳斯金卡四个夜晚心与 心的交流。对爱的追求将他们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使之由陌路成为知己甚至情人, 但又是对爱的承诺和关照使他们又各归其 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后者则与心爱 之人步入结婚殿堂;然而,瞬间的心与心 的碰撞则成永恒。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仍是表现“小人物”的悲 惨遭遇,写工厂主史密斯一家和小地主伊赫缅涅 夫一家被贵族资产阶级冒险分子瓦尔科夫斯基公 爵坑害的故事。 瓦尔科夫斯基公爵是陀思妥 耶夫斯基塑造的一系列罪人歹徒形象的开端,是 作者笔下第一个资产阶级掠夺者——吸人血的大 蜘蛛形象。他只承认自己含得无厌的欲望,并且 为满足欲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为所欲为”就 是他奉行的人生哲学。作者在贫与富、善与恶相 对照的背景下,广泛描写了被欺凌被侮辱的“小 人物”的人生惨剧,尖锐地揭露资本主义发展引 起的深刻社会矛盾。
《穷人》的发表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俄 国“自然派”的重要人物。涅克拉索夫和 别林斯基称誉他为“新的果戈里”。《穷 人》继承了普希金、果戈里写“小人物” 的传统,又有新的突破。它深刻反映了当 时俄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期 间平民阶层在双重压迫下的深重苦难。小 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描写得更加充实更加复 杂,既有惶恐畏惧的心情,也有模糊的反 抗意识,更可贵的是他们有了一种明确的 人格尊严感,这就更能激起读者对“小人 物”的同情和爱。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诗句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诗句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是俄国文学巨匠,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巅峰之一。

以下是一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诗句:1. "Man is a mystery. It needs to be unravelled, and if you spend your whole life unravelling it, don't say that you've wasted time. I am studying that mystery because I want to be a human being." - 人是一个谜,需要被解开。

如果你一生都在解开这个谜,不要说你浪费了时间。

我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

2. "The mystery of human existence lies not in just staying alive, but in finding something to live for." - 人类存在的奥秘不仅在于维持生命,更在于找到值得生活的东西。

3. "The greatest happiness you can have is knowing that you do not necessarily require happiness." - 最大的幸福是知道你并不一定需要幸福。

4. "Taking a new step, uttering a new word, is what people fear most." - 人们最害怕的是迈出新的一步,说出新的一句话。

5. "The soul is healed by being with children." - 与儿童在一起,灵魂会得到治愈。

6. "A real man, as long as he remains free, is bound to strive for the happiness and the practical prosperity of all." - 一个真正的人,只要他保持自由,就必定要为所有人的幸福和实际繁荣而努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1821-1881)出生于一个军医家庭,他父亲后来晋升为八等文官,并获得贵族身份。

父亲是个粗暴专横的人,决心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对他们又极为苛刻,剥夺他们一切少年时应有的乐趣。

7个孩子一同挤在医院里三间医生宿舍里,从来不准他们单独外出,也不给一点零用钱,没有一个朋友。

他想让孩子们能够自小适应艰苦和不幸,作好承受生活的职责义务的准备。

弗多尔(作家)16岁时被送进军事工程学校念书,大哥因身体较差未能进入,作家更感孤独。

父亲不愿再供给他钱,作家几乎连生活必需品(书籍、靴子)都无法购买。

父亲安置了两个大孩子后,又把其他三人寄养在姨妈处(其妻已被他折磨死了),随后关闭了私人诊所,同两个幼女隐居到以前购置的小田庄里生活。

他酗酒,对农奴又很残暴,终于被群殴致死。

弗多尔完成了学业后,在工程局绘图处谋得差事,加上父亲留下的部分产业,年收入达5千卢布。

但他沉迷于撞球戏之类的赌博之中,输掉了好多钱,结果债台高筑。

他觉得绘图工作单调无聊,辞职不干,专心从事文学工作。

处女作《穷人》使他一鸣惊人。

作品写成后,由他的朋友(一个新进作家)拿给涅克拉索夫看,两人通宵阅读,深受感动。

凌晨时分,他们敲开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门,泪眼婆娑地热烈拥抱作家,认为他是继果戈理之后俄国文坛的另一颗巨星。

小说又得到了别林斯基的高度评价,一举成名。

不过这些人并不能完全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划时代性,这点须由巴赫金来总结(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92年版;《巴赫金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6版)《穷人》中的杰符什金与一个假设的对话者问答驳难。

《双重人格》(《同貌人》)则由虚拟的并不露面的对话者变为人格分裂——两个代表人格不同方面的形象的思想交锋。

这两部小说基本奠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个性。

公务员高略德金地位略高于杰符什金,是个副股长,但同样属于“小人物”系列。

他在官场、社交场受尽人们的奚落嘲弄,他也想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往上爬,但又缺乏胆量,内心深处又觉得这样做不对,不符合道德要求。

外国文学史笔记——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外国文学史笔记——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一、生平与创作
1821 年 11 月 11 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其父为贫民医院医生,薄有田 产,后取得贵族身份。陀思妥耶夫斯基家住医院附近,为贫穷、疾病所包围,使他对当 时平民以至贫民的生活多有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幼患有癫痫病,为顽疾所困,他的 心灵以及创作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1837 年,他遵父命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但生活贫苦,有时口袋里连饮一口茶的 钱都没有。他因爱好文学而致学业成绩不佳。六年后到工程局绘图处工作,但一年后即 辞职而专事文学创作。
因为处身于社会的底层,杰符什金性情敏感,十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不认
为自己是别人的累赘,因为“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他不 认为自己天生卑贱,也不认为抄抄写写是卑贱的工作,觉得自己“也有一颗与别人一样的心”, “我有良心和思想”;他以自己在工作而自豪,“因为我在工作,我在流汗嘛”。从这些言语 中透露出小人物的“自尊”和他们要做“人”的强烈意识,他们虽然贫穷,但“贫非罪”。
这段生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抛弃了从前的思想信仰,从《圣经》中 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认为只有基督教的博爱忍从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途径。 这一思想是他在此后的作品中所竭力宣扬的,也是他与进步的民主主义者论战的立足 点。对他的创作来讲,这十年使他的生活阅历更为丰富,素材积累更为丰厚,对人性的 思考也更为深入。而苦役和兵役生活对健康的损害也使他的癫痫病日益频繁发作,这也 多少给他的作品涂上了一层神经质的色彩。
此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写过《女房东》(1847)、《白夜》(1848)等中篇小说,其 中浓重的幻想色彩和对人物病态心理和人格分裂的描写,显示出作家创作上的独特之 处,其主观倾向与神秘色彩导致别林斯基等人对他的批评,并最终导致双方的分裂。陀 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文学不应该局限于具体的社会使命,而应更重视想象和幻想,他把 他的现实主义称为“幻想的现实主义”。此时,他与别林斯基等激进民主派的分歧还停 留在文学观念上,他仍然醉心于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赞成社会改革,解放农奴, 为此,他参加了进步学生团体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在一次集会活动中与小组成 员一起被捕,加给他的罪名是在会上朗读别林斯基《给果戈理的一封信》,为此他被削 去贵族身份,判处死刑,只是在临刑前才由尼古拉一世下旨改判为四年苦役加期满后在 边疆服兵役。这样,自 1849 年被捕至 1859 年回到彼得堡,他中断文学创作达十年之久。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

他虽然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人性的丑恶、可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但他对宗教的狂热鼓吹,对人生的绝望态度都曾引起激烈的争议。

但无论来自哪个方面的评价,都对其艺术天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尔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是无可辩驳的,就描绘的能力而言,他的才华也许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并列,……”他不仅以现实主义的精细笔法描绘了俄国城市贫民的生活,同时更注重对人的心灵特别是人的深层意识的挖掘,而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上创用“复调小说”更使他在同时代作家中独树一帜,并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与创作: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其父为贫民医院医生,薄有田产,后取得贵族身份。

陀思妥耶夫斯基家住医院附近,为贫穷、疾病所包围,使他对当时平民以至贫民的生活多有了解。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幼患有癫痫病,为顽疾所困,他的心灵以及创作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1837年,他遵父命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但生活贫苦,有时口袋里连饮一口茶的钱都没有。

他因爱好文学而致学业成绩不佳。

六年后到工程局绘图处工作,但一年后即辞职而专事文学创作。

四十年代的俄国文坛正是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大行其道的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其影响,以一部书信体的中篇小说《穷人》(1846)荣登文坛,涅克拉索夫惊呼“新的果戈理出现了”,并将此作收入他所编的自然派作品集《彼得堡文集》第二集。

这部作品奠定了陀氏作为自然派重要作家的地位。

《穷人》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但却是对俄国文学中写小人物传统的继承和开拓。

他不仅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对小人物悲惨生活和精神屈辱的描写,而且写出了小人物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微弱的反抗。

这部小说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深度,得益于作家所采用的书信体形式。

作为身处官僚等级制度底层的男主人公杰符什金,在公开场合,当着上司的面,他是不敢表示出丝毫的不满的,这不满只能藏在心里,诉诸笔端,对他心爱的人诉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在创办《时代》、《纪年》两种杂志时,极力宣传所谓“土壤派”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对改造社会已经无能为力了,只能依靠基督教发挥作用,用基督教的情感、信仰来作为俄国人民的精神支柱。《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这部作品就是宣扬顺从、驯服是医治社会病态的方法。《罪与罚》宣扬人的本性是复杂的、奇怪的,不为理智所左右,人的意识都是病态的,公开反对革命民主主义。特别是小说《群魔》,更是疯狂地攻击革命。他的这些作品曾受到杜勃罗留波夫、射德林等人的尖锐批评。他一方面是面对社会、同情苦难,主张真实反映现实,一方面又宣扬神秘主义、病态心理、虚无主义、个人主义;他反对革命民主主义作家,又不满意贵族自由主义和“纯艺术”论,高尔基在《论卡拉玛卓夫性格》一文中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天才,但这是我们的一个恶毒的天才。”
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莫斯科。1843年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849年因宣传反农奴制思想而被捕,直到1859年才回到彼得堡,从此思想消沉、失望,对革命丧失信心。1861年至1865年,曾在彼得堡创办《时代》、《纪年》两种杂志。他的文艺思想见于《1860-1861年的美术学院画展》、《乌斯宾斯基的短篇小说》等文学评论中,但主要反映在他的日记、书信、笔记以及作品中。他的创作和文艺观点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
其次,他强调文艺要永远忠于现实,作家“应该用心灵的眼睛或者慧眼去观察”现实,反对“象照相机的镜头那样观察现实”。说:“在镜子的映像中看不到镜子对事物的观点,或者讲得更清楚些,镜子并不表示自己的观点,而只是消极地、机械地反映。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允许这样做:无论是一幅画,一个短篇,一部音乐作品都必然反映出作者本人。”这个见解是很深刻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语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语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语录
《人生的意义在于自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人生的意义在于自由。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类
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自由的向往愈发强烈。

自由不仅仅是指言论自由、行动自由,更是指内心的自由。

每个人都渴望在思想和行为上得到自由,摆脱束缚和压迫。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人们希望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

然而,自由并非是一种放纵和无拘无束。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说过,“自由并
不是放纵,而是自我克制。

”自由需要有责任和约束,需要有自我约束和自律。

只有在自我克制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到自由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

人们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
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干扰所左右。

只有在自由的道路上,人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才能够活出真正的自己。

因此,让我们牢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录,努力追求自由,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托斯妥耶夫斯基

托斯妥耶夫斯基

编辑本段人物档案姓名:陀斯妥耶夫作家风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

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

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

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

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

《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

《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享誉世界,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俄国大文豪。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简介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

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可谓是十分坎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轻的时候,父母因病先后去世,他成了孤儿。

而他的文学之路则是在他22岁的时候从军事院校毕业之后开始的。

而他拥有才华的同时,他的运气也非常好。

他的第一部作品《穷人》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按理来说,这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应该是非常顺畅的。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造成了他创作风格的极大的变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28岁的时候,因为一场政治活动被判处死刑,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执行,但是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又被强迫从军,服刑十年对他的应此昂非常大。

直到他39岁的时候才被允许返回家乡,第二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便完成了他重的自由后的第一部作品——《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可灾难并没有远离他,在他43岁的时候,他心爱的妻子和他尊敬的兄长相继死亡,对他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而他享誉世界的《罪与罚》却是在他65岁迫于生计得时候所写成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60岁的时候为了完成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因为一次意外而死亡。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是非常坎坷的,这也是他的作品在后期越来越现实悲观的原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成就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上,他的作品深受世人的瞩目。

如果将他的写作过渡段算作是一个时期的话,那么可以将他的创作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期、过渡期以及后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课件

《陀思妥耶夫斯基》课件

晚期作品思想更为深刻,对人 性和道德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如《白痴》、《罪与罚》等。
文学地位与影响
被誉为世界文学巨匠 之一,与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等人并列。
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各 种语言,成为世界文 学经典之一。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 远影响,尤其是对心 理分析和道德哲学方 面。
02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解析
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0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 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 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02
他的作品被广泛阅读和研究,被 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对 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中国也有广 泛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大量翻译和介 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
CHAPTER
《罪与罚》
总结词
探讨罪恶与道德的挣扎
详细描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关于道德与罪恶挣扎的心理小说,通过主 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
《白痴》
总结词
揭示社会道德败坏与人性的堕落
详细描述
在《白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梅什金公爵为核心人物,通过展现他与周围人 的关系和遭遇,揭示了社会道德败坏和人性堕落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纯洁、 善良和正义的追求。
中国读者对他的作品评价极高,他的 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 一,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谢谢
THANKS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认为是心理描写的大师,他能够深入探索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矛 盾性。
他的作品常常涉及到人物的潜意识、梦境、幻觉等心理现象,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 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艺术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艺术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艺术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艺术特色如下:
1.思想深邃。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对人生、社会、道德、习俗的悲剧性问题有着深刻
理解的作家。

他从哲学整体高度来认识这些问题,这使他成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总结者,同时也使他成为现代主义思想艺术的先驱。

2.关注人类精神流程。

与19世纪中期作家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关注人类精神流程本
身及其复杂性,而不再仅仅关注客观事件对人生结果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

他善于把握人的精神与肉体的流变,善于描绘人的感情细节。

3.特写镜头与精确描绘。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关键情节的特写镜头让位于感情
细节的精确描绘。

这种艺术特色使得他的作品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4.擅长心理分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深处,准确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5.独特的对话艺术。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们的话语充满了情感和内涵,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艺术特色在于他深刻的思想、对人类精神流程的关注、精确细腻的描绘、独特的心理分析和对话艺术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使他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重要地位,在哲学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他对人生、社会、道德、习俗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伟大的俄罗斯作家,“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尊严的维护者,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

他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军医和酒鬼。

他先就读于一所寄宿中学,后来进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毕业后进行文学创作。

第一个创作时期1844开始的整个40年代。

•这一阶段的作品:《穷人》、《同貌人》、《女房东》、《白夜》、《涅托奇卡·涅茨瓦诺娃》。

其中,《穷人》获得了巨大成功。

•小人物主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主题。

与其他作家这一主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作家强调“穷”和“小”;陀思妥耶夫斯基强调“人”。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十年苦役使他的思想产生了转向,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转到了宗教,他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坚定了基督教的思想意识。

第二个创作时期从西伯利亚回到彼得堡的1859-1865年:
•主要作品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地下室手记》。

其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是被阅读最广泛的。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

最后的创作阶段19世纪60年代末-1881年: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就最高的阶段,这一阶段他写下了一系列社会哲理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

因这些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确立了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声誉。

Was思妥耶夫斯基人物简介100字

Was思妥耶夫斯基人物简介100字

Was思妥耶夫斯基人物简介100字
案例一: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

183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

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案例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的专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

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反常,恰恰又是他作品的特点。

案例三:
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的激烈程度和他思想的困惑程度成正比。

在对小说时序的处理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采取一种非时序的叙述方式。

由于他偏爱选择矛盾冲突最为激烈、可怕、极端的事件作为小说的题材,热衷于表现人在危机时刻的心理,所以作品的整体节奏极不稳定。

案例四: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主要采取两种视角:内视角和全知视角。

首先,由于他的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人的自我意识,而且各种意识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因此第一人称内视角和第三人称不定内视角是他小说主体部分常采用的一种视角。

这种视角反映了陀氏的宗教困惑和探索。

其次,陀氏小说的全知视角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小说主体部分内视角的特点服务,二是为陀氏的宗教思想服务,由此也形成了小说形式封闭性的特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生平及创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济状况就 如他的身体一样始终不佳,甚至可 以说从未摆脱过贫困。1864年4月, 他的前妻病死,3个月后其兄长米 哈伊尔也撇下一家老小辞世。杂志 亏损,负债累累,《时代》停刊, 债务更压得他抬不起头。身心疲惫, 尤其癫痫顽症频繁发作,苦不堪言。 为了躲避,他干脆偕新婚妻子于 1867年再度出国,在异邦过了4年 漂泊的生活。这4年里,他创作了 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金钱的强大威 力、表现旧道德原则破产的重要长 篇小说《白痴》;另外还完成中篇 小说《永久的丈夫》(1870)、长 篇小说《群魔》(1872)等。
《罪与罚》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 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 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1 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莉扎韦塔,制造了一 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 忏 V悔后,他最终在妓女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 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 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 的苦难生活。
通俗地说,似乎作者让 任何一个人都发表自己 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 场,但更主要的是兹众 多的声音并不分主次。
与传统小说写作一般将 一个主导的声音统摄全 局的做法划出了界限。 这种复调模式在《地下 室手记》中奠定了基础, 《罪与罚》是典型范例。
马美拉多夫任酒精麻 醉自己而置妻儿忍饥挨饿 于不顾;索尼娅美丽善良、 洁身自好,为家人活命却 不得不向公众出卖肉体; 杜尼娅天生丽质,心比天 高,终究准备嫁与令人恶 心的庸俗无赖;拉斯柯尔 尼科夫本好学上进、颇具 正义感,竟落得个杀人凶 手:这都是由于无路可走。 在这样的极端频发和不健 康的社会物质与精神环境 里,人的天性遭到扭曲。

文豪野犬陀思介绍

文豪野犬陀思介绍

文豪野犬陀思介绍
嘿,咱今天来聊聊文豪野犬里超有意思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就是陀思啦!
这陀思啊,可是个神秘又特别的家伙。

他有着一头白发,那模样看着就很有个性。

他脑子可好使了,聪明得很嘞!感觉啥难题到他那就不是个事儿。

他的行事风格也特别独特,有时候神神秘秘的,让人捉摸不透。

一会儿在这搞点小动作,一会儿在那弄出点大动静。

但你还别说,就是让人忍不住关注他。

在故事里,陀思就像个导演一样,把各种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他和其他人的互动也特别有趣,有时候会把别人耍得团团转,可别人还拿他没办法。

记得有一次,他设了个局,让大家都掉进了他的陷阱里,等大家反应过来的时候,都只能哭笑不得地看着他得意的样子。

哎呀呀,真是个调皮的家伙。

不过呢,可别小瞧他,他虽然有时候调皮捣蛋,但真要是认真起来,那也是很厉害的哟!他的智慧和谋略在关键时候总能发挥大作用。

总之呢,陀思就是这么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他的存在让文豪野犬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惊喜和意外。

哎呀,一说起他来就停不下来啦!
嘿嘿,这就是陀思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希望你们也能像我一样喜欢这个特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哟!。

第六章第八节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六章第八节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一次婚姻
1857年2月6日,陀氏和玛丽娅结婚,当天他的癫痫 病发作,这在夫妻性生活方面引起一系列震动和创伤性 后果。两人都病态,没有蜜月,只有悲观失望,痛苦和 折磨人的追求,不论在情绪和欲望上都合不到一起,这 是他们婚姻失败的关键。
玛丽娅不理解陀氏的写作,不断指责他,最后夫妻关 系破裂,1861年起分居,各自独立生活。1864年4月玛 丽娅死于肺病,陀氏在她的最后几个月里一直照料她。 她死后,他抚养她和前夫生的儿子。
17岁时他入军事工程学校,那里的学生多是富家 子弟,为了避免受辱,他孤独地躲在一边。由于贫穷, 他很少朝家里要钱,连茶也不喝。
他因成绩不好留级一年,这极大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 兵营式的生活痛苦难熬,敏感的陀氏感到难于忍受。 他在给哥哥的信中说:“亲爱的哥哥,快点驶进码头 吧,快点得到自由吧!自由和天职——这才是伟大的 事情。”
安娜的功绩
他们共同生活了14年,有一儿一女。
安娜在丈夫死后一直守节,当时她35岁,但她认为自 己的女人生活已经结束了,便献身于维护他的声望的工作。 她出版了他的作品全集,1906年收集了有关陀氏的五千多 种书目,在莫斯科历史博物馆开辟了陀氏手稿、遗物和肖 像展室。创建了陀氏中学。收集他的书信和杂记,强迫他 的朋友为他写传记,并亲自写回忆录。她所有的时间都用 来整理他的文学遗产,在这项事业中创立了丰功伟绩,作 出巨大贡献。在这项工作中,她唯一的倾向就是对有损作 家光辉形象的东西只字不提,用墨水划掉了他的信中出格 的字句。对她来说,陀氏永远是个可爱、完美、朴素、热 情、温柔、体贴的丈夫。她的宽宏大量的爱、坚定不移的 爱,改变并缓和了她最沉重的记忆。
幸福婚姻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平民气质,但精神和性格都截 然不同。他们婚姻成功在于安娜从不介入他的心理,不干 预他的内心生活,不想影响和纠正他。正是“不干预”原 则取得了他的信任,加强了他的自由感,他在她面前不拘 束。

第七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七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1861年2月,沙皇政府颁布废除农奴制的 法令。贵族自由派对此大加粉饰歌颂,革 命民主派则揭露其欺骗性与掠夺性。陀思 妥耶夫斯基则以“中立者”身份出现,他 既不同意《俄罗斯导报》的贵族自由派观 点,也不赞成《现代人》杂志的革命民主 主义立场。他在自己主编的《时间》 (1861——1863)、《时代》(1864—— 1865)杂志上不断撰文参与论争,积极宣 扬“土壤派”理论。但他的所谓“新思 潮”,锋芒所向最终正是针对革命民主派。
《白夜》讲叙了一个以幻想度日的人和一 个自幼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与房 客私订终身的姑娘纳斯金卡四个夜晚心与 心的交流。对爱的追求将他们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使之由陌路成为知己甚至情人, 但又是对爱的承诺和关照使他们又各归其 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后者则与心爱 之人步入结婚殿堂;然而,瞬间的心与心 的碰撞则成永恒。
《白痴》是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蜚声世界文 坛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广泛地描绘了 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塑造了许多极为鲜明, 具有丰富而深刻心理活动的人物。因而, 这部小说至今仍为各国读者所欣赏,依然 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银屏再现
影片《白痴》根据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 同名小说改编,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58年 出品。 纳斯塔西亚· 菲利波夫娜心地善良,容貌美丽, 却不幸以卖笑为生。年轻人加尼亚想娶她为妻, 却利欲熏心,以她做交易,惟有单纯善良的公爵 梅什金一心爱慕着她。 影片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贵族阶层生活的腐败, 该片在1959年获全苏电影节二等奖。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仍是表现“小人物”的悲 惨遭遇,写工厂主史密斯一家和小地主伊赫缅涅 夫一家被贵族资产阶级冒险分子瓦尔科夫斯基公 爵坑害的故事。 瓦尔科夫斯基公爵是陀思妥 耶夫斯基塑造的一系列罪人歹徒形象的开端,是 作者笔下第一个资产阶级掠夺者——吸人血的大 蜘蛛形象。他只承认自己含得无厌的欲望,并且 为满足欲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为所欲为”就 是他奉行的人生哲学。作者在贫与富、善与恶相 对照的背景下,广泛描写了被欺凌被侮辱的“小 人物”的人生惨剧,尖锐地揭露资本主义发展引 起的深刻社会矛盾。

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介绍

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介绍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一个中产 阶级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医生。 他自幼喜爱文学,爱好阅读俄罗 斯文学作品。在莫斯科大学学习 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欧启蒙思想, 并参加了革命活动。由于参与反 抗政府的活动,他被捕入狱,并 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劳改营。在狱 中,他经历了艰苦的生活和疾病, 但这段经历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 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介绍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 和文化领袖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思想,为人类精神 生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作品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俄国文学和文化的发 展,也对世界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THANKS !
出狱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继续从 事文学创作。他的早期作品主要 是描写下层人民的苦难和挣扎, 如《穷人》、《罪与罚》等。这 些作品表现了主人公在极端困境 中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变化,深刻 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 酷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介绍
晚期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示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作品中的主人公们面临着道德、 家庭、社会等问题,他们的行为和决定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除了文学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也具有重要价值。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人在面对 困境时也会表现出邪恶的一面。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 幸福。他还提出了"复调小说"的概念,即在小说中让多个声音和主题同时出现,互相交织和对话, 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俄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并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他被认为是一位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大师, 与托尔斯泰并列被誉为俄国文学的巨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思想拷问灵魂
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他的才华曾让高尔基称赞“只有莎士比亚堪与相比”,忧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以近乎残酷的方式,不断拷问着自己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云端,也在地狱;是天使,也是魔鬼。

人们叹息于他自我审视的力度和勇气,却也感受到他绝望的叹息和无助的挫败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

”在自己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题词。

艰深、沉重,充满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与对哲学宗教的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拷问着自身与人类生存的困境。

1881年2月,正准备撰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续篇时,60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咳血了。

他最终没有完成这部曾经许
诺给读者的作品。

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戏剧性的一生结束了。

他死了。

留给身后的评论家百余年喋喋不休的话题,也留给众多思想者灵感的种子。

触到死神苦涩的嘴唇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才华曾让高尔基称赞“只有莎士比亚堪与相比”,但他的颓废又让托尔斯泰叹息“不能奉为后世楷模”。

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但忧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诗意的屠格涅夫、庄重的托尔斯泰相比,具有更多诡异的色彩、更多苦难的烙印。

“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诗意的笔调展现美好。

托尔斯泰具有思想家的灵性,能洞悉社会的全貌。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逼视着人性的阴暗面。

他沉郁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等书的作者汪介之介绍说。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被称为“穷人之家”的贫民区。

他幼年的生活即笼罩着苦涩的意味。

《白痴》中,他曾借梅什金公爵之口说出“这社会建立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基础上。

有人发财,就有人受穷;有人骄奢淫逸、纸醉金迷,就有人生活无着、冻馁而死;有人志得意满、八面威风,就有人被蹂躏、被欺压、被唾弃”这样的话。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都是贵族家庭出身。

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平民作家比较少。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作者陈建华曾经拜访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在那里,他看到三室一厅简陋寒碜的房子,家具七拼八凑。

“他从小清贫,真正到过底层的人才能了解苦难,因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苦难的了解很深刻,很多俄罗斯作家对苦难的体会不如他。


1849年4月23日,28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一起讨论社会改良、批判政府与农奴制的同伴获罪被捕。

12月22日,他被押赴刑场,绞刑架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闻到了死亡的气息。

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们被沙皇赦免。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写了首名为《英雄的瞬间》的长诗,揣测那一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领悟:“只有在触到了死神苦涩的嘴
唇之后/他的心才感到生的甜蜜/他的灵魂渴望着去受刑和
受折磨/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秒钟里的他/如同千年前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在同死神痛苦地一吻后/又不得不为受难
去爱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对死亡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或许与他亲身体验过死亡不无关系。

《白痴》中,梅什金公爵说:“要知道,最厉害的疼痛,也许并不在伤口,而在你确凿无疑地知道再过一个小时,然后再过十分钟,然后再过半分钟,然后就现在,马上——你的灵魂就要飞出肉体,你将不再是一个人……”
赦免所换来的,是在西伯利亚10年漫长的流放岁月。

严寒、苦役,不仅折腾着他的身体,也销蚀着作家曾经激进的心灵。

“他于是养成了温顺的性格,认识到不能用对抗的、暴力的方式对抗现实,只能采用调和的、忍耐的方式。

”和很多评论家一样,汪介之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转变:“他的创作思路也发生了变化,注重对人性的挖掘。


18岁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常说一句话:“人是一个需要解开的谜团,如果你一辈子都在解开它,就别说你浪费了时间。

我在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

”汪介之说,这句话常被评论家引用,以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中心。

在流放归来后的诸多作品:《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以近乎残酷的方式,不断拷问着自己的灵魂。

如果说他笔下的人物展示了人类多重复杂的心理,用鲁迅的话说,那是这位“灵魂拷问师”在将自己逼到绝路后,审视着人类灵魂的全部深度。

“一般人不愿意将人性的阴暗面展示出来,以为这破坏了生活的美。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正相反。

恶是客观存在的,他认为应当展示出来让读者知道。

”很多读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沉重、压抑,汪介之认为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别之处:“他敢于面对人性的阴暗、卑劣,敢于呈现生活丑陋的一面。


一个狂欢者与忏悔者的形象
生前死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影都是模糊的。

“同时代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五花八门,有人说他是正人君子,有人却说他是个小人。

后来的评价更是歧异。

”陈建华打了个比方:托尔斯泰就像晴朗天空中的一座山峰,明朗而
清晰;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这样一座高峰,但他的周围云遮雾障,叫人看不清楚。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云端,也在地狱;是天使,也是魔鬼。

人们叹息于他自我审视的力度和勇气,却也感受到他绝望的叹息和无助的挫败。

他从小抑郁、脾气恶劣,屠格涅夫的仆人曾经说:“像他这种坏脾气的人找不出第二个来。

”他性格内向却冲动,对赌博无比沉迷,甚至如此不顾一切。

在他对于赌徒心理的细致而生动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内心深处的秘密:那是一个狂欢者与忏悔者的形象。

成为名作家后,他依然负债累累,“始终受到出版商控制,往往作品八字还没一撇,稿费就已经用完了。

为还债,他所写的书一定事先与出版商商量好印张,有时为篇幅硬拖情节,因此故事常显得啰唆”。

他早年曾写过一部《双重人格》,晚年曾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塑造了个性矛盾的伊万·卡拉马佐夫,汪介之和陈建华都认为该角色可以作为他思想的注脚:“天使与魔鬼在同一个躯壳中斗争,形成一股巨大的张力。

对于人性,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善和恶同时存在。


他患有癫痫病,梦症不时将他击倒,却让他发现了生活
之外另一个世界。

潜意识、梦境、幻想……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形象幻化成无数矛盾的因素。

多重性格的特征,让弗洛伊德和现代派作家们心驰神往,在西方,他被称为“现代派的鼻祖”。

在他们的眼中,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实在“太传统”了。

“与以往作家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极少在作品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的声音,只是小说众多声音中的一种。

作家自己隐藏在众多人物之中。

”汪介之提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作家和人物是平等的:“他不对其他人做出判断,他认为自己没有这种权利。

读者读他的小说好像听到很多人说话,到底谁对?谁错?读者要自己做出判断,做出选择。


陈建华也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都喜欢办报,临去世前仍对此念念不忘。

这个孤独的人一直在寻找与人交流的方式,最终却发现自己迷失在语言的旷野中。

曾经有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能让评论家“忙上一百年”的人。

如今,百余年如白驹过隙,人们仍难以看清他的面目。

当《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大法官形象屡次被注解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思想的反映时,不少评论家也指出大法官“仍
然是一个不等同于作家立场的独立的声音”。

不少评论家认为他继承母亲的信仰,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教徒,宗教人士却常常因为他对宗教的怀疑而愤怒。

何处是真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一生都在挣扎。

他的形象,很难用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与之对应。

”陈建华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众多人物都看成他精神血肉的灌注:“他们是意识形象,却决非个人写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