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按轻 重工 业分 轻工 业
重 工 业
2 8 2 6 97 6 9 .7 3 82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国有
集体
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
3 80 4 .8 l 15 5 .6
1 .2 62 6 4 5I 2 4.
外商及港澳台
其他
l 5 .0 7 41 5 35 7 .2
图 1 “ 一五 ” 十 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及其 增长速度
单 位 : 亿 元 、 %
城 镇 新 增 就 业 人 员 3 5 万 人 , 农 村 富 余 劳 1. 1 动 力 新增 转 移 就 业3 3 万人 。1 5 万 下 岗、 5。 O 9. 9 失 业 人 员 实 现 就 业 再 就 业 。 年 末 城 镇 登 记 失 业 率
握 “ 1 ”总体部 署和 国发 [ 0 9 号文件 【精 34 2 0 ]3 l 神 ,积极 推进 统筹城 乡改革 、 “ 个重 庆 ” J 五 , 加 快 建 设 “ 江 新 区 ” J “ 税 港 区 ” , 坚 两 、 保 定 不 移 地 扩 内需 、 调 结 构 、 防 通 胀 、惠 民 生 , 全 市 呈 现 出 “ 济 高 位 平 稳 增 长 、 民 生 环 境 持 续 经 改 善 、 改 革 发 展 纵 深 推 进 、 各 项 社 会 事 业 全 面 进 步 ”的发展 态势 。
单位 :亿 元、%
总l格 l_ i- 类 增 孽一圈 .3涨 4 / 产,长z \ 7年I。 ~/ ‰0 0 ■_ 量9幅s _ 4 5度o 1居比 』 蔬长.U I 94 一 J 2万jl 菜民年【 农2;_ 消。一 .吨±. 15肉 _ 4.%/ 产费 港 指, u % : 6价 。 量 1 Z跌 } 7。 f O2 5上 吨 1 城 标 增 市 。
200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内陆开放高地和“五个重庆”[2]建设,同心同德,奋起应对,国民经济加快回升、持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6.8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47.48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74.44亿元,增长13.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9%,上升0.6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916元,比上年增长14.1%。
图1 直辖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3]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7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8%;渝东北翼完成1096.07亿元,增长18.8%,占全市的16.8%;渝东南翼完成356.17亿元,增长14.7%,占全市的5.4%;“两翼”所占比重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4]比上年下降1.6%,其中食品价格持平。
主要食品价格中,猪肉下降23.6%、油脂下降19.1%、大米上涨8.4%、蛋类下降1.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5.0%。
图2 直辖以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单位:%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68.83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就业733.68万人,比上年减少1.8%;第二产业就业355.69万人,增长5.0%;第三产业就业579.46万人,增长3.4%。
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 B
2∞ 0
2O1O
2O1'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Q T T S I S 0 c S A IT C
0
。3
巨 重 = 壑 垄 堕 圃= = 堕 鱼
全 市参加城镇企业职 工基本养老保 险人数6 3 0 3 .9
全 年主 城 区环境 空气质 量满足 优 良天数3 4 , 2天
万人 , 比上 年增 长 1 . % 1 1 ;参 加城 镇职 工基本 医疗 保 比上 年增加 l 天 。空气 中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和 可吸 3
产性收入437元,增长3.% 3 .1 87 ;人均转移性收入55.2 734 元,增长2 .% 3o 。城镇居 民人均消费支出1944 元,比 4 7.9 上年增长1.% 23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3. % 比上年上 9 1,
十一 、文化 、卫生和体育
全 市博 物馆 3 个 ,档 案馆 5 个 ,文化 馆4 个 , 9 0 i
积I 平方米 。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9 .% 26 。 消 费支 出4 0 . 6 ,比上年 增长 2 . % 520元 4 2 ;其 中,食 品、衣 着 、居 住 、家 庭设 备 用 品及服 务 、交 通和 通
十 二、人 口、人 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 末 全市 常 住人 口 2 1 . 0 人 ,比上 年增 讯 、文 化 教育 娱 乐及 服务 、医疗 保健 等 消 费分 别增 9 90万
40; 78 2元 83 : 4 。 新 建 中 小 学 塑 胶 运 动 场 8 8 ,农 民 体 育 健 身 工 2 . % 人 均 家 庭 经 营 收 入 2 4 . 5 ,增 长 1 . % 枚 4片
9 .6 2 3 。人 均生 活 程7 0 ,全 民健身路径工 程i 0 ,人均 体育场 地面 人 均转 移 性 收入 6 7 9 元 ,增 长 3 . % 5个 1个
践行科学发展实效显著的一年——《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一
目投 资额达 1 5 . 0 4 0 O 亿元 。另一方 面 ,随着商 圈建设
、
民生动 力助经济快速 增长 ,跻 身 “ 万亿俱乐 提 档 升 级和 改 善 民 生措 施得 力 ,重 庆 消 费 品市场 平
部”
稳 快 速 发展 ,2 1 年全 年 实现 社 会 消费 品零 售 总额 01
《 计 公 报 》 显 示 ,2 1 年 重 庆 城 市居 民消 统 0 1 费价 格 比上年 上 涨 5 3 , 比全 国 平均 涨 幅 低 0 1 .% . 个
“ 二五 ”开局 之 年 , 国 内外经 济 形 势极 为 复 百 分 点 ;城镇 新 增 就 业 人 员 5 . 0 人 , 比上 年 增 十 50万 杂严 峻,新情况 、新 问题 、新矛盾层 出不穷 ,经济发 长 7 . % 4 5 ;全 年 各类 市场 主 体 1 3 万户 , 比上 年增 长 1 展 的不 确定和不 稳定 因素 不断增加 ,物 价上涨 、流动 2 . % 3 1 ;城 镇居 民家庭 人均可 支配 收入2 2 9 7 元 , 04 .0 性紧张 、 电油等 生产要素趋 紧、支柱产 业市场前 景微 增长 1 . % 5 5 ,农村居 民人 均纯收入6 8 . 1 , 比上年 4 04元 妙 、中小企业经营 困难加剧等 对重庆经 济保持较 快增 增 长2 . % 2 8 。与经济 发展质 量紧 密相 关 的各 项指标 全 长形成 巨大压力 。面对 错综复 杂的形势 ,市委 、市政 面 向好 。 府的审 时度势 、科 学决策 , “ 调结构 ”促发展 、 “ 保
运 行 出现 的新 情况 、新 问题 ,市委 、市 政府 审 时度 季度 增长 1 . % 6 5 ;分产 业看 ,全年 规模 以上 工业增 加 势 、科 学决 策 ,坚 持 走 民生 导 向、共 同富裕 发 展之 值增长2 . % 2 7 ,高出全 国平均 水平8 8 百分 点,始 终 .个
2010年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4-28 9:35:00 重庆统计局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重环境、重民生、重政策”的“三重”理念,加快“精美城市、渝西高地、幸福永川”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收官”,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十一五”是永川发展历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格局基本显现,为“十二五”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
经重庆市统计局核定,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300.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25.4%,其中:工业增加值为129.12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106.08亿元,增长13.8%。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7.9%,金融业增长17.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2.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4%,房地产业增长6.0%,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22.4%和11.8%。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比重继续提升。
2010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43078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在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为68.1%。
非公经济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10.6:52.2:37.2调整为9.7:54.9:35.4,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其增幅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回升。
根据调查统计,2010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5%、烟酒及用品上涨1.9%、衣着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5.5%、交通和通讯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5%、居住类价格上涨3.7%。
201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紧密围绕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全市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态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5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2.68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6397.92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5256.09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9:50.5:41.6。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782.56亿元,增长12.4%,占全市经济的61.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795元,比上年增长11.3%。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上涨0.5%。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上涨3.0%。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8.09万人,比上年增长4.0%。
新增农业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员2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6.08万人,比上年增长0.9%。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
截止2013年,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53.23万户(内资企业39.30万户,外资企业0.54万户,个体工商户111.4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93万户),比上年增长11.9%。
其中,微型企业11.18万户。
2013年新发展微型企业3.13万户,解决就业22.60万人。
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9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其中,税收收入1112.30亿元,增长14.6%。
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02.68亿元,比上年增长4.7%。
201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11年3月20日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精神,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五个重庆”[2],加快建设“两江新区” [3]、“保税港区” [4],坚定不移地扩内需、调结构、防通胀、惠民生,全市呈现出“经济高位平稳增长、民生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发展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9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5.3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56.41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52.44亿元,增长12.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2%,比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1%,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5]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2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5%;渝东北翼完成1342.66亿元,增长17.7%,占全市的17.0%;渝东南翼完成431.18亿元,增长16.8%,占全市的5.5%;“两翼”所占比重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6]比上年上涨3.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5%。
主要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3.1%,油脂价格上涨5.2%,猪肉上涨3.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9%。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1.5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5.30万人。
19.59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0%,比上年下降0.06%。
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
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32.2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7.95亿元,增长12.8%。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9:44.6:42.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22元,比上年增长15.2%。
图1 直辖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9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8%;渝东北翼完成686.70亿元,增长15.4%,占全市的16.7%;渝东南翼完成225.70亿元,增长15.4%,占全市的5.5%。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1%。
主要食品价格中,猪肉上涨49.8%、油脂上涨32.3%、禽类上涨34.3%、蛋类上涨20.5%。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2%。
图2 直辖以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单位:%表1 2007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20.8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753.67万人,比上年减少3.0%;第二产业就业325.99万人,增长5.8%;第三产业就业541.20万人,增长3.9%。
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7.51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1.70万人,16.7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以资源观点RBV对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以重庆武隆体育旅游开发为例
近几十年旅游快速发展,旅游从传统的参观型向参与型和休闲度假型转变。
体育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活动为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
这一特点为体育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体育旅游已成为当下人们选择旅游的重要方式。
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法,在对景区相关负责人及当地居民访问的基础上获取大量一手资料。
以资源观为理论基础,以实证的方法从资源竞争优势必须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四个方面对案例的成功开发深入进行了剖析。
在此基础上,从大众体育旅游和竞技体育旅游两个维度论述了体育旅游开发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为有序、合理地开发体育旅游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资源观的内涵资源观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penros 在上世纪50年代创立。
丹麦经济与管理学家wernerfelt 首次提出“企业资源观”一词,开创了从企业资源角度来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先河。
此理论经沃沃勒菲尔特、巴尼、佩特诺夫、格兰特等不断丰富与完善,目前已成为研究竞争优势分析中的重要理论,其中巴尼的理论最为世人所认同。
巴尼认为构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同时具备有价值性、稀却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四个特点即VRIN(Barney,1986)。
价值性、稀缺性形成竞争优势,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使其优势持续[1]。
对于地区体育旅游开发来说可以把这地区看成企业,通过对当地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当地体育旅游保持可持续发展。
资源理论与旅游研究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旅游业建立在拥有一系列资源的基础上,其中许多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流动性[2]。
体育旅游从属于旅游业这一大概念,但又有其自身特性,因此作为独立领域研究十分必要。
基于资源观点理论,体育旅游开发也应遵循产品差异化的原则。
对于地区体育旅游开发来说,要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创造异质性和可持续性的资源,来实现本地区体育旅游产品差异化,提高地区体育旅游产品的持续竞争能力。
二、对重庆武隆体育旅游分析(一)重庆武隆基本情况重庆武隆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距重庆市区128公里,处于重庆“一圈两翼”的交汇点,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是千里乌江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1年中国各省人口、面积、gdp等经济数据
率折算;世界经济体数据、购买力平价基于IMF2012年10月数据
93.8
147.29
0.11
12.7
津巴布韦
95
乍得
GDP (美元) 58,665 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3 6,608 6,608 4,854 4476 4,087 3,457 3,420 3,164 2,993 2,993 2,879 2,635 2,484 2429 2,357 2,212 1,898 1,898 1,772 1,772 1,735 1,735 1,610 1,403 1,227 993 727 727 390 348 317 256
2011年内地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与世
位次 汇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地区 中国 广东 江苏 山东 浙江 台湾 河南 河北 辽宁 四川 湖南 湖北 上海 福建 北京 香港 安徽 内蒙 黑龙江 陕西 广西 江西 天津 山西 吉林 重庆 云南 新疆 贵州 甘肃 海南 澳门 宁夏 青海 省会 北京 广州 南京 济南 杭州 台北 郑州 石家庄 沈阳 成都 长沙 武汉 上海 福州 北京 香港 合肥 呼和浩特 哈尔滨 西安 南宁 南昌 天津 太原 长春 重庆 昆明 乌鲁木齐 贵阳 兰州 海口 澳门 银川 西宁 面积 (万km2) 964.76264 18 10.26 15.38 10.2 3.6 16.7 18.77 14.59 48.14 21.18 18.59 0.63 12.13 1.68 0.1101 13.97 118.3 45.48 20.56 23.6 16.7 1.13 15.63 18.74 8.23 38.33 166 17.6 45.44 3.4 0.00254 6.64 72.23 人口 人口密度 (万) (人/km2) 128259.5 133 7223 7164 9108 4552 2000 9768 6782 4162 8529 6599 6001 1342 3350 1154 680 6410 2350 3724 3642 4830 4302 932 3268 2659 3130 4176 1889 3787 2581 790 44.5 580 492 401 698 592 446 556 585 361 285 177 312 323 2130 276 687 6176 459 20 82 177 205 258 825 209 142 380 109 11 215 57 232 17520 87 7 人均GDP (美元) 6876 11406 10614 7711 10993 23346 4269 5597 8268 3817 4615 5065 22146 8116 21805 35724 3696 9461 5231 5319 3757 4212 18784 5324 6154 4952 3297 5418 2331 3012 4944 81867 5612 5257 GDP (亿元) 569,640.00 53,210.28 49,110.27 45,361.85 32,318.85 30,157 26,931.03 24,515.76 22,226.70 21,026.68 19,669.56 19,632.26 19,195.69 17,560.18 16,251.93 15,690 15,300.65 14,359.88 12,582.00 12,512.30 11,720.87 11,702.82 11,307.28 11,237.55 10,568.83 10,011.37 8,893.12 6,610.05 5,701.84 5,020.37 2,522.66 2,353 2,102.21 1,670.44
《201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201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201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
《统计公报》用数据展现了过去一年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效。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改革引领、开放支撑、创新驱动,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全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增强,推动经济社会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新常态下,市委、市政府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以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电子和汽车两大支柱产业支撑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商务服务业、道路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持续向好,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
《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558.76亿元,增长10.7%,高于全国4.0个百分点。
全市人均GDP达57902元,增长9.6%。
经济发展效益提升。
财政收入适度平稳增长,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227.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7.1%。
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2.6%,产品销售率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1544元/人,比上年提高10.0%,这是劳动力素质提高、科技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市能耗结构不断优化,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52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9%。
就业形势保持平稳。
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带动了就业人数的进一步提升。
201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2.09万人,比上年增长0.4%,超出预定目标12.09万人。
12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7%,低于4.0%的年度控制目标。
物价涨势总体温和。
2016年,重庆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8%,为近五年较低水平。
201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0.2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339.6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8596.61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9564.04亿元,增长9.9%。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9:44.1:49.0。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1924.69亿元,增长9.5%,占全市经济的61.2%。
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832.61亿元,增长9.9%,占全市经济的50.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689元(9433美元),比上年增长8.3%。
全市常住人口3075.16万人,比上年增加26.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70.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08%,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全年外出市外人口482.31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67.65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18‰,死亡率为7.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1‰。
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1.74,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58。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4.23万人,比上年增长3.0%。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30.67万人,增长4.7%。
累计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819.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
高校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95.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4.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3%。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2%。
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34.43万户,比上年增长9.2%。
其中,内资企业72.83万户,外资企业0.62万户,个体工商户157.7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23万户。
2017年新发展微型企业7.41万户,年末微型企业达56.07万户,增长8.3%。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3日10 版)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见图1)(所有图、表见第十一版)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3]上涨16.5%。
(见图2)(见表1)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逐步增加。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为52个,比1月份增加49个。
(见图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农民工[4]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长5.9%。
(见图4)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1%。
(见图5)全年公共财政收入[5]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其中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加16510亿元,增长22.6%。
201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5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303.24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7755.16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8500.36亿元,增长11.0%。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4:44.2:48.4。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728.77亿元,增长10.9%,占全市经济的61.1%。
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760.49亿元,增长12.1%,占全市经济的49.9%。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902元(8717美元),比上年增长9.6%。
全市常住人口3048.43万人,比上年增加31.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08.4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60%,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
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0.78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57.10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77‰,死亡率为7.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3‰。
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45,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8。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2.09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9.30万人,比上年增长5.7%。
累计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81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7%。
高校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95.3%。
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1544元/人,比上年提高10.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4%。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6%。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1%。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9.8%。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7.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7.1%。
其中税收收入1438.4亿元,增长6.0%。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01.9亿元,增长4.9%。
截至2016年,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14.45万户,比上年增长10.7%。
重庆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12年3月15日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精神,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民生幸福为追求,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全面建设“五个重庆”[2],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务实推进“民生十条”[3]、“共富十二条”[4]和“民主法治十五条”[5]。
全市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生态改善、民生幸福的新景象,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0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4.5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542.80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3623.81亿元,增长10.8%。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500元,比上年增长15.2%。
图1 2006-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6]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6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5%;渝东北翼完成1710.47亿元,增长17.6%,占全市的17.1%;渝东南翼完成537.97亿元,增长16.0%,占全市的5.4%。
“圈翼”人均GDP之比由上年2.21:1缩小到2.16:1。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3.32︰1缩小到3.12:1。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7]比上年上涨5.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8%。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XX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314"总体部署和国发〔XX〕3号文件[1] 精神,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五个重庆"[2] 建设,加快建设"两江新区"[3] "保税港区"[4] 坚定不移地扩内需、调结构、防通胀、惠民生,全市呈现出"经济高位平稳增长、民生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发展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9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5.3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56.41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52.44亿元,增长.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2%,比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1%,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
图1 "xx"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5]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5%;渝东北翼完成1342.66亿元,增长17.7%,占全市的17.0%;渝东南翼完成431.18亿元,增长16.8%,占全市的5.5%;"两翼"所占比重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6] 比上年上涨3.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5%。
主要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3.1%,油脂价格上涨5.2%,猪肉上涨3.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9%。
图2 "xx"期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单位:%表1 XX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1.5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5.30万人。
重庆市旅游业2011年统计公报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2011年, 重庆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旅游集散地、西部旅游高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把重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按照“一心两带”的战略部署,以做大全市游客总量为突破口,以搭建“1+5”旅游要素平台为抓手,强势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宣传主题口号,强力推进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扩大旅游消费,加强旅游监管,提升旅游服务综合满意度,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全市旅游经济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旅游业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增幅稳居全国前列。
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其中过夜游客5305.17万人次,同比增长29.39%);旅游总收入126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22%。
其中:入境旅游者186.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6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04%和37.66%;国内旅游者2.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31%和38.51%。
出境旅游者56万人次,同比增长30.23%,其中,通过出境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者35.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18%。
(见表1)。
通过5家赴台旅行社组织的赴台旅游者4.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75%。
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旅游业增加值50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达5%。
表1 2011年重庆市旅游接待及收入情况一、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国内旅游最主要的增长点是假日旅游 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2019.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1%;国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比上年增长38.5%。
(见图1、图2)图1 2011年重庆市接待国内旅游者情况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单位:万人次图2 2011年重庆市接待国内旅游收入情况4080120160200240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单位:亿元假日旅游继续成为国内旅游最重要的增长点。
201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紧密围绕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全市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态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5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2.68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6397.92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5256.09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9:50.5:41.6。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782.56亿元,增长12.4%,占全市经济的61.5%。
????都市功能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7.4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8.8%;都市功能拓展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5.47亿元,增长12.8%,占全市的14.9%;城市发展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0.23亿元,增长13.3%,占全市的33.4%;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3.79亿元,增长13.2%,占全市的17.3%;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9.74亿元,增长13.5%,占全市的5.6%。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795元,比上年增长11.3%。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上涨0.5%。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上涨3.0%。
????图2 201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8.09万人,比上年增长4.0%。
新增农业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员2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6.08万人,比上年增长0.9%。
199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农业
农业生产连续五年获得好收成。199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08亿元,按可比价格
计算比上年增长4.0%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到1185万吨,比上年增长1.1%,
水果、烤烟持续增长,油料与上年持平,茶叶比上年略有减少。畜牧、水产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全年出槽肥猪1699.7万头,比上年增长3.8%,肉类总产量达到141.9万吨,水产品产量15.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5%和12.2%。“菜蓝子工程”取得新成效,保障和丰富了
算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82亿
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增长1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35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基础脆弱,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企业
政预算内支出11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年内引进外资银行分行1家,代表处1家,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分行1家,增设了15个证券网点。1997年是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一年,全年新增上市公司
8家,发行股票共筹集资金25.3亿元。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82.27亿
户新增4.6万户。
五、运输邮电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运输能力有所增强,全市交通运输部门
完成货运量5929万吨,比上年增长5.2%,客运量27336万人次,增长13.9%。
邮电通信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46亿元,比上年增长48.5%。
建成重庆南环光缆和西渝光缆重庆段,实现电话号码升八位,电话用户累计达132万户,有21个区市县进入重庆本地电话网。全年净增市(农)话用户34.75万户,净增移动电话用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12.03.15
【实施日期】2012.03.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12年3月15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精神,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民生幸福为追求,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全面建设“五个重庆”[2],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务实推进“民生十条”[3]、“共富十二条” [4]和“民主法治十五条” [5]。
全市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生态改善、民生幸福的新景象,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0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844.5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542.80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3623.81亿元,增长10.8%。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500元,比上年增长15.2%。
图1 2006-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6]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6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占
全市生产总值的77.5%;渝东北翼完成1710.47亿元,增长17.6%,占全市的17.1%;渝东南翼完成537.97亿元,增长16.0%,占全市的5.4%。
“圈翼”人均GDP之比由上年2.21:1缩小到2.16:1。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3.32︰1缩小到3.12:1。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 [7]比上年上涨5.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8%。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7%。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0.2%。
图2 2006-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单位:%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