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部解剖及眼部病变影像学分析
眼眶解剖基础与影像学定位诊断
滑车神经 泪腺神经 额神经 眶下神经
肌锥外间隙-常见病变
神经鞘瘤
淋巴瘤
静脉曲张 皮样囊肿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血管内皮细胞瘤
静脉曲张
定位征像
位于眼外肌外侧
长圆形或条状
眼球偏突
眼外肌内移
视神经移位不明显
泪腺窝区
泪腺 神经 血管 淋巴
泪腺区病变
横纹肌肉瘤
定位征像
病变累及两个及以上结构或间隙
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
眼球受压移位
外直肌受压移位
视神经受压移位
谢谢!
睑板腺癌
基底细胞癌
毛细血管瘤
眶隔前炎症
定位征像
位于眼球前方软组织
病变弥漫、形态不规则
眼球移位少见
外直肌正常
视神经正常
眼球囊内间隙解剖
• 眼球囊内间隙:即Tenon囊 • 眼球束和眼球之间是一潜间隙,积液扩大
眼球囊内间隙-常见病变
炎症 积液
球筋膜囊型炎性假瘤
定位征像
21-year-old woman with painful ophthalmoplegia.
颈动脉海绵窦瘘
硬脑膜动静脉漏 61 y/o 女 眼球突出伴眼痛
神经鞘瘤
眶颅沟通性皮样囊肿
定位征像
位于海绵窦
海绵窦扩大,外侧缘清楚
海绵窦信号异常
常累及眶尖、鼻窦
眼轴异常
眼外肌变细
眼外肌
外伤性骨膜下血肿(亚急性)
医学影像学:眼眶影像诊断
4.MRI是眼眶病变的主要鉴别方法,是海绵 窦、视神经是首先检查方法,结合增强, 横断、斜矢状位及冠状位、压脂技术诊断 球后病变
眼与眼眶正常影像表现(掌握)
眼球:两侧对称,近似圆形,位于眶前 部,1/3 -1/2 突出于眶外缘前方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
1.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分界清楚。
2.CT平扫密度均匀,可见静脉石 MRIT1等 信号T2高信号 3.增强后 渐进性强化 最后明显均匀强化。
强化时间出现早,持续时间长
4.视神经、眼外肌、眼环一般无受累增粗; 仅推移或包埋,骨质压迫吸收。
海绵状 血管瘤
边缘清晰
渐进性强化
眼眶影像诊断
主要内容
一 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 二 眼眶正常CT及MRI解剖结构(眼球、眶壁、
眼肌、视神经、泪囊及泪腺等) 三 眼眶内异常病变的CT及MRI表现:炎症、 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外伤
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
1.X线主要泪囊及泪道造影观察其形态 2.B超是观察眼球病变首先检查方法 3.CT是主要检查方法 观察先天病变、肿
海绵状 血管瘤
骨质压迫吸收
钙化 不均匀强化
海绵状血管瘤 MRI渐进性强化
视神经脑膜瘤
等密度 明显强化 轨道征
视神经脑膜 瘤 MRI等信号 明显强化 轨道征
视神经胶质瘤
视神经胶质瘤 T1等低信号 T2高信号 明显强化 分界不清 可以沿视神经生长
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脑膜瘤鉴别诊断
1.视神经胶质瘤见于10岁以下儿童 视力下降先于眼球突出
眼外 肌肿胀,形成肿瘤样变。
炎性假瘤CT及MRI表现
表现多样,形态各异;无特异性。
眼与眼眶解剖与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 MRI:平扫即能显示增粗的眼上静脉和扩大的海 绵窦。
颈动脉海绵窦瘘
R
L
CT AX 增强
左眼眼球突出,眼上 静脉增粗。
外伤致颈动脉海绵窦瘘:增 强显示增粗的左眼上静脉和 增大的海绵窦明显强化。
球内肿物,可见钙化斑
R
L
CT 平扫 AX
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
R
CT 平扫 AX
L
R
L
T2WI
AX
T1WI
R
L
AX 增强(FAT)
泪腺肿瘤(Tumor of the lacrimal gland)
• 原发眶内肌锥外最常见原发肿瘤。 • 泪腺窝区肿块。 • 混合瘤(50%)最常见,泪腺癌(30%)。 • 良性混合瘤多见于中年男性,病程长,病
视神经管 颞骨 泪骨
鼻甲中隔 眶下孔
上颌骨
额骨
眉弓 眶上切迹
眶上裂
眶下裂
鼻骨 中鼻甲
颧骨
下鼻甲
梨状孔
下颌支
颏孔
眶上 缘
泪腺窝 眶上裂
蝶骨眶面
眶下裂 眶下沟
颧骨
眶上切迹
筛后孔 视神经管 筛骨眶板 泪囊窝
泪后嵴 上颌骨眶面
上颌骨 眶下孔
眶上裂:眶外壁与眶上壁的分界,
是蝶骨大小翼之间狭长、三角形裂隙, 是眼眶与中颅窝的主要通道, 第Ⅲ、Ⅳ、Ⅵ脑神经及第Ⅴ脑神经的眼支、眼上静 脉、脑膜中动脉的眶支和交感神经穿过
眼眶蜂窝织炎
• 眶内软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 • 上面部静脉吻合多,邻近感染累及。 • 起病急,局部炎症症状+全身感染症状。 • 严重者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
眼及眼眶疾病影像学诊断精讲
(四)泪腺多形性腺瘤 影像学表现
• CT:泪腺窝区肿块,边界光整,软组织均 匀密度,少见钙化;泪腺窝扩大,骨皮质 受压; • 明显强化; • 眼球、眼外肌、视神经受压移位。 • MRI:略长T1长T2,多均匀,可有小囊变。 不均匀强化。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Rb
• 常见于婴幼儿,多于3岁前诊断,与遗传有关 • 白瞳症、瞳孔区黄光反射、眼球突出、视力下降 • 起源于视网膜神经元或节细胞,向玻璃体或视网 膜下生长 • 常有钙化和坏死 • 常为单眼发病;双侧先后发病占30% • 四期:眼内期、青光眼期、眼外期、全身转移 • 内生型、外生型、混合生长型、弥漫型和苔藓状
眶部交通与毗邻:
眶上裂是眼眶与中颅窝的主要交通; 眶下裂前外方通颞下窝,后通翼腭窝;视 神经管通中颅窝。眶内壁邻筛窦,通过筛 血管与筛窦相通,顶壁前邻额窦,后部邻
筛窦后组及蝶窦,下壁邻上颌窦
蝶骨小翼
眶上裂
眶上裂
蝶骨大翼、小翼间 眼上静脉、第Ⅲ、Ⅳ、Ⅵ及第Ⅴ颅神经第一支、脑膜 中动脉眶支
视神经管
岩上窦
岩下窦
海绵窦
眼静 脉
乙状窦
翼静脉丛
海绵窦
海绵窦内有颈内 动脉、展神经通 过; 窦的侧壁有动眼 神经、滑车神经、 眼神经、上颌神 经通过
脑垂体
海绵窦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颈内动脉
展神经
正常MRI表现
• 骨皮质无信号,髓腔高信号。 • T1WI球壁、眼外肌、视神经等信号,玻璃 体低信号,晶状体高信号,脂肪高信号 • T2WI眼外肌信号低,玻璃体高信号,晶状 体极低信号,眶内脂肪稍高信号 • 增强,脉络膜明显强化;巩膜低信号;眼 外肌、泪腺均匀强化;视神经无强化。
眼及眼眶疾病影像诊断 (1)
病理
早期病理改变为水肿、渗出和少量炎细胞浸 润,后期病变部位纤维化。
分型
弥漫炎症型、泪腺炎型、血管炎型、肌炎型 、脂肪坏死型、肉芽肿型、纤维硬化型。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
临床
1 发病年龄与病变类型有关,泪腺炎型多见成 人,肉芽肿型多见于青少年。
眼及眼眶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
眼及眼眶
适应证:
1 眼球及眼眶外伤: 2 眼眶炎性疾病 3 眼球疾病 4 眶内肿瘤 5 眼眶血管畸形 6 突眼查因 7 眶周及全身疾病累及眼眶
眼及眼眶 检查方法
X线平片 造影检查 CT MRI
眼及眼眶
检查方法
一、X线平片 眼眶正位:柯氐位(Caldwell)病人俯卧,头矢
2 多单侧发病,少数双侧同时/先后发病。
3 早期眼部不适、疼痛、红肿、畏光,后期可 出现突眼、复视、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 。检查于眶下缘或内缘触及质硬、边界不清 肿块。
4 激素治疗有效。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
CT
·眼环增厚,眼球后形态不规则中等密度肿块包 绕眼球。 ·眼外肌增粗,肌腹及肌附着点均增粗,肌边缘不 光滑。 ·视神经增粗,视神经与眼球连续处呈三角形。 ·眶内弥漫性密度增高。 ·泪腺肿大,形态不规则。 ·CT增强见病变呈不均匀轻度强化。
玻璃体:均匀水样低密度 晶状体:双凸透镜形高密度 3 眼外肌:均匀线条样或结节样等密度 4 视神经:带状等密度,3~6mm,粗细均匀 5 球后脂肪:均匀低密度 6 泪腺:神经、眼外 肌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 肌
眼部解剖与影像学诊断
眼部解剖与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5
定位意义
• 隔前、后区划分
评估眼眶感染
• 肌锥及其内、外划分
眼眶病变的鉴别诊断和分类 有些肿瘤不受限于这些区域(血管瘤、淋巴瘤)
• 眼球疾病
最常见于儿童
2020/12/15
眼部解剖与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6
二、眼眶感染
2020/12/15
眼部解剖与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眼部解剖与影像学诊断
感谢您的阅览
一、眼部解剖及分区
眼眶
2020/12/15
• 四边棱锥形骨腔
额、筛 、鼻、颧、上颌骨
• 视神经孔
视神经、眼动脉
• 眶上裂
颅N(除V/2)、眼上静脉
• 眶下裂
第V对颅N第2支 眶下动脉
眼部解剖与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3
眼眶解剖分区(5分法)
• 隔前眼眶:眼隔前潜在腔隙 • 隔后眼眶:肌锥内、肌锥、肌锥外区、眼球
2020/12/15
眼部解剖与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27
多形性腺瘤(泪腺混合瘤)
2020/12/15
眼部解剖与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28
泪腺混合瘤
眼部解剖与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泪腺混合瘤(动态增强)
眼部解剖与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泪腺癌
2020/12/15
眼部解剖与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31
双侧泪腺炎
2020/12/15
眼球区 视神经鞘复合体 肌锥内区 肌锥区 肌锥外区 骨膜外
眼部解剖与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4
影像解剖
Anterior compartment Bony orbit
Retrobulbar space Extraconal Intraconal Optic nerve
眼及眼眶影像诊断学
• 3. 眼外肌 四条直肌(上、下、内、外)
•
两条斜肌(上、下)
•
肌起自眶下壁的内侧份
近前缘处,余均起于秦氏肌腱环 ( Zinn’s ring)
常用CT检查方法
• 横断面及冠状面 • 增强CT扫描:鉴别眶部软组织病变性质 • 三维CT重建:眼眶部骨折的最佳方法
正常CT表现
鼻泪管
正常MRI表现
• 眼与眼眶
• 眶骨 • 晶状体、玻璃体 • 眼球壁 • 球后视神经
炎性假瘤
• 临床
• 原因不明的眼眶内软组织的非特异性炎 症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男性多见 • 症状与炎症累及的眼眶结构有关,以突
眼、疼痛、复视,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 • 经抗生素及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会反
• 眼球壁和晶状体:CT值 +35~+80Hu高密度浓白影
• 眼外肌和视神经: +12~+30Hu中密度灰白影
• 玻璃体:-25~+5Hu低密度灰 白影
• 球后脂肪:-50Hu以下无密度 黑色影
分不清三层眼球壁
额骨眶突
泪腺 上斜肌 筛前动脉管
眶上裂 肌锥内间隙 颧骨眶突
泪囊 翼腭窝 眶下裂
鼻泪管 翼腭窝 上颌窦
• 是眼外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损 伤
• 眼部疼痛,不能睁眼 • 异物的分类
• 不透光异物 • 半透光异物
眼和眼眶-眼部异物
• CT
• 方便,密度分辨力高 • 清晰显示眶内异物位置,数量,与周
围结构的关系
谢谢观看
• 眶内肌锥外间隙最常见的肿瘤,半 数以上为混合瘤,混合瘤中约80% 良性,20%恶性
眼和眼眶-泪腺肿瘤
• CT
• 泪腺区限局或弥漫增大的软组织肿 块,边界清楚
《眼眶的影像诊断》课件
主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骨折
研究眼眶骨折的影 像学特征以及诊断 方法。
肿瘤
深入了解眼眶肿瘤 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和诊断准则。
炎性病变
探讨眼眶炎症和感 染的影像学表现和 诊断要点。
先天性畸形
研究眼眶先天性畸 形的影像学特征和 诊断方法。
案例分析
1
案例1 :鼻咽癌侵犯眼眶的影像学
影像学表现
1 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2 CT检查的正常表现 3 CT检查的异常表现
介绍常见的眼眶影像学 诊断方法,如CT和MRI。
探索正常眼眶在CT图像 上的特征和表现。
学习如何通过CT图像识 别眼眶常见疾病的异常 表现。
4 MRI检查的正常表现
了解健康眼眶在MRI图像上的正常表现和 特征。
5 MRI检查的异常表现
识别鼻咽癌对眼眶的影像学影响,并提供准确的诊断。
2
案例2 :眶内脂肪变性的影像学
了解眼眶内脂肪变性的影像学特征和诊断方法。
3
案例3 :眼眶内恶性肿瘤的影像学
研究眼眶内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总结
1 影像学在眼眶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
概述眼眶影像学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眼眶的影像诊断》PPT 课件
这份PPT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眼眶的影像诊断,包括眼眶概念、解剖结构、 常见疾病以及影像学诊断等内容。
概述
眼眶概念
了解眼眶的定义和作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眼眶的解剖结构
探索眼眶内的骨骼、肌肉、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结构。
眼眶的常见疾病
介绍眼眶最常见的疾病,以及它们对人体的影响。
眼与眼眶解剖与常见病变影像诊断69页PPT
眼与眼眶解剖与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医学影像-眼眶解剖与病变
提上睑肌大部分行程与上直肌平行,位于其 上方,抵止在上眼睑皮肤上。
(五)眼静脉及眼动脉
• 眼上静脉起自于眼眶的前内部,然后向外 走形在上直肌下方,跨越视神经。在眶尖, 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会和进入眶上裂,汇 入海绵窦。
• 眼动脉:颈内动脉穿出海绵窦后,在前床 突内侧发出眼动脉,先居于视神经外侧,
眶下裂是眼眶和翼腭窝、颞下窝之间的通道。
(三)眼眶骨膜和眶隔
• 眼眶骨膜覆盖在眶壁上, 通过各种裂缝与覆盖颅骨 内面的骨膜即硬脑膜相连。
• 眶隔是前眶缘的骨膜的反 折。分隔前和隔后。
(四 )眼外肌
四块直肌起源于眶尖的总腱环,向前延伸, 逐渐散开,平行于眼球壁,形成肌锥。
上斜肌也起始于眶尖,紧贴眼眶上内壁走形, 抵达滑车,由滑车处折回,走向外侧。
经纤维瘤病I型。 • 分3型:I型:局限在眼眶内
II型:经视神经管或眶上裂进入颅内 III型:累及视交叉
• 典型CT表现: 视神经呈弥漫性管状增粗,边界清楚,有 线状、点状钙化,增强后肿块强化,中央 视神经不强化——双轨征
MR表现: T1WI、T2WI与脑组织呈等信号,增强 后亦呈双轨征。脂肪抑制有利于显示较扁 平的视神经鞘脑膜瘤。
• 在一个肿瘤内,这2种类型的组织经常同时 存在。
• MR优势 • T 1WI同大多数眼眶肿瘤:等信号 • T2WI有区别:呈低中高混杂信号
T1 fs
+C
+C
左侧眼眶肌圆锥外上方类圆形占位,T1等低,T2混杂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
•Abe和Tokugawa各自报道了几例囊性变的眼眶神经鞘瘤,其 共同特征就是环形强化和中央的低信号(T2可见环形高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眶部解剖与眼部病变影像学分析王振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100730)一、与影像相关的眼部正常解剖(一)眼眶组成:额骨、颧骨、上颌骨、腭骨、泪骨、筛骨和蝶骨,呈四棱锥形。
结构:包括四个壁、两个裂和视神经管。
上壁即眶顶,前部为额骨水平板,后部为蝶骨小翼。
下壁:即眶底,主要为上颌骨眶面,前外部为颧骨眶突,后部为腭骨眶突。
内壁:由前到后依次为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纸板和蝶骨小翼。
外壁:前1/3为颧骨的眶突,后2/3为蝶骨大翼。
视神经管:组成:由蝶骨小翼及蝶骨体围成的骨性管道,主要是蝶骨小翼。
内容物:视神经、眼动脉。
作用:沟通眼眶和颅腔。
眶上裂:组成:内侧为蝶骨体,上缘为蝶骨小翼,下缘为蝶骨大翼。
内容:三叉神经眼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以及眼上静脉。
作用:沟通眼眶和颅腔。
眶下裂:组成:外侧为蝶骨大翼,内侧为上颌骨眶突。
内容:眶下动脉、眼下静脉分支及三叉神经的上颌支。
作用:沟通眼眶、翼腭窝和颅腔。
(二)视神经和视神经鞘1.视神经:(1)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组成,解剖学属中枢神经系统传导束,是视觉传导路径的一部分。
(2)与其他脑神经和周围神经神经膜由施万细胞形成不同,视神经与中枢神经中的白质相似,神经纤维大部分是有髓鞘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形成),但无神经膜,在各神经纤维之间有各种神经胶质。
视神经分段全长约为35~50 mm,分3段。
眶内段:从眼球到视神经管前缘,此段最长,约为20~30 mm,有人把眶内段在眼球壁内的一段称为球内段,但正常情况下很难显示,一般不专门作为一段。
管内段:位于视神经管内、长约4~9mm。
颅内段:视神经管后缘至视交叉,长约3~9 mm。
2.视神经鞘:脑膜的延续,与脑的被膜一样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软脑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为鞍上池的延续,因此当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时常常也引起视神经鞘的蛛网膜下腔扩大和视乳头水肿。
(三)眼外肌1.直肌:(1)共4条,分别为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和外直肌。
(2)起源于眶尖的总腱环,此环也称作Zinn肌环或肌圆锥,为结缔组织环,围绕在视神经孔周围,跨越眶上裂,动眼神经、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眼支的鼻睫神经在总腱环内通过,滑车神经在总腱环的外侧缘通过。
(3)四条直肌分别止于眼球的角膜巩膜缘,上直肌止于角膜上缘后方7.7 mm处,内直肌止于鼻侧角膜缘后方5.5 mm 处,下直肌止于角膜下缘后方6.5 mm处,外直肌止于颞侧角膜缘后方6.9mm处。
(4)上直肌长约41.8mm,宽约10.6mm,止腱长约5.8mm。
(5)内直肌长约40.8mm,宽约10.5mm,止腱长约3.7 mm。
(6)下直肌长约40mm,宽约10 mm,止腱长约5.5mm。
(7)外直肌长约40.6mm,宽约9 mm,止腱长约9mm。
2.斜肌:包括上斜肌和下斜肌。
(1)上斜肌起源于总腱环的内上部及视神经管上缘的眶骨膜,沿眶顶及眶内侧壁之间的内上角前行直达眶上缘附近,穿绕由纤维组织构成的滑车(滑车有时可钙化),转向后外,在上直肌下方向后外转折,在上直肌与外直肌之间止于眼球赤道后方的巩膜。
长约60mm,肌腱长约30mm(滑车前长约10mm,滑车后长约20mm)。
(2)下斜肌起源于上颌骨眶面泪沟外侧近前缘处,斜向后外,止于眼球下面赤道后方的巩膜。
长约37咖,肌腱长约2~3mm,宽约9.5 mm。
3.上睑提肌:(1)起自视神经管前上方的眶壁,在上直肌上方向前走行,前端成为腱膜,止于上睑的皮肤和上睑板。
(2)上睑提肌肌腹和上直肌在一起走行,称为眼上肌群,CT冠状面或斜矢状面很难将二者分开,冠状面或斜矢状面T1WI可通过显示二者之间的脂肪而辨认。
(四)眼眶内神经(视神经除外)1.动眼神经:支配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和上睑提肌。
2.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3.外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4.三叉神经眼支。
(1)接受来源于眼眶和眼睑的感觉。
(2)入眶后分成三支:泪腺神经、额神经和鼻睫神经。
5.三叉神经上颌支通过圆孔入翼腭窝,经眶下裂入眶即眶下神经,再经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发出小分支分布于下睑、鼻外和上唇的皮肤。
(五)眼眶内血管1.眼动脉:(1)从颈内动脉发出,通过视神经管进入眼眶。
(2)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的第一分支。
(3)终末支:包括泪腺动脉、额动脉和鼻睫动脉。
2.眼静脉:(1)眼上静脉:位于视神经与上直肌之间,自眶上裂入海绵窦。
(2)眼下静脉:来源于眼睑底部弥漫的血管丛,向后分为两支,主支在进海绵窦之前与眼上静脉吻合,另一小支向下走行,于眶下裂后方进入翼状丛。
(六)泪器1.泪腺:(1)被上睑提肌的Whitnall韧带分为上方较大的眶叶和下方较小的睑叶。
(2)眶叶:位于眼眶前外上限的泪腺窝内;睑叶:位于下方。
(3)泪腺的前部以薄层脂肪与眶隔相接,后方与深部脂肪连接;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泪腺的前部脱出到眶隔的前方称为泪腺脱垂2.泪道:(1)泪囊窝:位于眼眶前内下方,前界为上颌骨的泪前嵴,后界为泪骨的泪后嵴。
泪囊窝平均宽约7mm,长约13mm。
(2)骨性鼻泪管:泪囊窝向下伸延至下鼻道的部分,下口位于下鼻甲前端向后16 mm处。
鼻泪管平均长约13mm。
(3)引流途径:上下泪小点一上下泪小管一汇合成泪总管一泪囊一鼻泪管一下鼻道。
(七)眶脂体(1)为眶内各种组织间的充填物。
(2)中央部分即肌锥内间隙部分,由疏松连接的脂肪小叶构成。
(3)周边部分即肌锥外间隙部分,由结合较致密的脂肪小叶构成。
(八)眶的骨膜和筋膜1.眶骨膜:(1)除眶缘、裂、孔、缝、泪囊窝和滑车凹等处与下方的骨质紧密愈着外,一般疏松地附着于眶壁上。
(2)通过眶上裂和视神经管后分为两层:内层与硬脑膜相延续,外层与骨膜相接2.眶筋膜:包括眼球筋膜和肌鞘膜等。
(1)眼球筋膜:也称Tenon囊,为一薄层纤维膜,前方起于角膜缘外2mm处,后方围绕于视神经。
眼球筋膜与眼球间为一腔隙,其间有松散的小梁。
(2)肌鞘膜:6条眼外肌的鞘膜除与肌束相延续外,还有系带与周围组织相连(九)眼睑1.分5层:皮肤层、皮下组织层、肌层、纤维层和睑结膜。
2.肌层:包括轮匝肌、上睑提肌和Muller肌。
3.眶隔与睑板:组成纤维层。
(1)睑板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是眼睑的支架组织,长约29mm,厚lmm,睑板内有大量与睑缘垂直走行的睑板腺,睑板腺是一种变态的皮脂腺。
(2)眶隔为一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膜,周围与眶缘骨膜相连,中央则与睑板前面附着,形成眼睑与眼眶间的隔障,分为隔前间隙和隔后间隙,眶隔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炎性渗出或出血在两者间互相蔓延。
(十)眼眶间隙1.分为肌锥内间隙、肌锥外间隙、骨膜下间隙和巩膜周围间隙等。
2.肌锥内间隙由肌锥围成,主要为脂肪充填,内有视神经通过。
3.肌锥外间隙指肌锥与眶骨膜之间的间隙,主要为脂肪充填。
4.骨膜下间隙指眶骨膜与眶骨之间的潜在间隙,常见病变包括骨膜下血肿、炎症、转移瘤和扁平性脑膜瘤等。
5.巩膜周围间隙指Tenon囊与眼球壁巩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常见病变包括出血、炎症和眼球内恶性肿瘤侵犯等。
(十一)眼球1.分层:分三层。
(1)外层: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
(2)中层:为葡萄膜,从后向前依次为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
(3)内层:为视网膜。
2.眼球内容物:(1)前房:位于虹膜之前,内为房水。
(2)后房:位于虹膜与晶状体之间,内为房水。
(3)晶状体。
(4)玻璃体:为无色透明胶质体,主要成分是水,约占99%。
玻璃体包括玻璃体皮质、中央玻璃体和中央管三部分,中央管为玻璃体中央的空管。
(十二)视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枕叶皮质二、眼部病变的分类分类的方法很多,为了叙述和诊断方便,分为以下病变。
1.先天性或发育性病变:Coloboma(缺损),小眼球:原始永存玻璃体增殖症;Coats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神经纤维瘤病I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2.血管性和淋巴管性病变: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淋巴管瘤;静脉曲张;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外皮细胞瘤;颈动脉海绵窦瘘。
3.炎性、淋巴增生性和代谢性病变:非特异性炎性假瘤:淋巴增生性病变(包括淋巴细胞增生、非典型增生和淋巴瘤):结节病:视神经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Graves眼病)。
4.感染性病变:蜂窝织炎和骨膜下脓肿;眼内炎;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葡萄膜黑色素瘤;视路胶质瘤:视神经鞘脑膜瘤;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和恶性上皮性肿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横纹肌肉瘤:转移瘤:骨瘤。
5.其他:外伤:骨折、出血、眼球破裂和异物等:视网膜脱离;眼球痨。
三、眼部病变的影像分析(一)检查方法是否规范、适合需明确以下几点(1)针对此患者所选择的检查方法比如CT和MRI等是否为适应证,能否满足诊断要求,是否需要继续行CT和MRI增强扫描、CTA、MRA、X线平片、X线泪囊造影、MR泪囊造影或CT泪囊造影以及DSA等。
(2)扫描参数和序列是否满足诊断需要。
(3)扫描或重建基线是否正确。
(4)层厚和层间距是否合乎要求。
(5)是否有符合诊断要求的多断面图像。
(6)双侧眼眶是否对称。
(7)对于CT还需确认是否有符合诊断要求的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重建图像,窗宽和窗位是否合适。
(8)对于MRI 还需确认是否采用脂肪抑制技术,采用的脂肪抑制技术是否正确?需强调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证:(1)眼眶骨折和异物等外伤一般采用薄层CT显示较好,怀疑视神经损伤或伴随颅内并发症时行MRI检查。
眼眶骨折可行三维重建观察。
(2)软组织病变选用MRI较好,对于与眶壁骨质接触或有明显骨质改变的软组织肿块患者需行高分辨率CT观察旨质是压迫性改变、骨质破坏还是无改变等。
(3)软组织肿块需行MR增强扫描(包括动态增强扫描)或CT 增强扫描。
(4)怀疑或拟诊鼻泪管阻塞应行X线泪囊造影或MR泪囊造影,X线泪囊造影最可靠。
(5)眼眶和眼球异物:X线平片常用来排除或筛查有无眼眶和眼球高密度金属异物,要排除或筛查非高密度异物应行腿I或CT;判断高密度金属异物是位于眼球内、眼球壁还是眼球外采用cT最佳;与传统的X线平片异物定位法相比,多排螺旋CT(四排或以上螺旋CT)多平面重建尤其是冠状面和斜矢状面测量眼球内异物距角膜缘的垂直距离、距眼轴的垂直距离和位于几点等既准确又方便,也减少了患者缝定位圈或定位环的痛苦。
尽管国内绝大多数眼科医师还是依靠传统的X线平片异物定位法,但有多排螺旋CT的单位应采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方法逐渐取代传统的X线平片异物定位法,从而引导眼科医师选择此方法,不过需要走的路还将会很长。
(6)如外伤伴眼上静脉增粗,需同时行海绵窦(包括眼眶层面)CT增强扫描、CTA、MRI或DSA观察海绵窦是否增大,进一步在CTA源图像或DSA图像上观察瘘口情况来明确有无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或硬脑膜海绵窦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