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乡一体化

合集下载

城乡一体化发言稿范文

城乡一体化发言稿范文

城乡一体化发言稿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的发言人,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话题。

城乡一体化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城乡一体化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产业、人口、市场等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意味着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繁荣。

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更在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公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城乡一体化的困境和挑战。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

一方面,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人才流失严重,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城市地区资源过度集中,环境压力大,社会矛盾突出。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同时,城乡一体化还面临着人口流动、土地利用、政策衔接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最后,我想谈一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要加大政府的力度和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其次,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要加强城乡规划的统筹,推动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与保护,并合理引导农民就业创业。

此外,要改革户籍制度,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就业,同时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

最后,要依法治理城乡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只有加大力度,探索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路径,才能够推动城乡一体化迈上新的台阶,让城乡居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谢谢大家!。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村经济199911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冯 雷一、城乡一体化的涵义及我国的实践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本来存在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提出的,它主要体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其涵义大致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以克服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②城乡关系上,既强调乡村服务城市,也强调城市服务农村,使之互为依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融合;④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有一定的社会范围和行政区划,其战略思想和工作方针通常是针对一座城市和它的郊区。

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

城乡一体化不会自然而然形成,也不会在朝夕之间完成,它是一个很长的发展建设过程。

从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来看,各地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4种:11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至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①商品农业阶段。

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②农村工业化阶段。

其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

③完善基础设施阶段。

其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文明的城市群体,形成村中有城、城中有村、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目前,珠江三角洲拥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2座;10~40万人口的城市6座;2~10万人口的城市24座;建制镇432座,全区每6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

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又探索、总结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即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明卫生标准化,群众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律化,环境净化美化。

这“十化标准”的实现,将标志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标准。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旨在破除城乡二元对立,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互相交流,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理论提出了城市和农村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理念。

通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提高农村经济收入,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强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协同发展,避免偏重城市发展而忽视农村发展或相反的情况。

通过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推动城市和农村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全面发展。

城乡产业发展理论。

城乡产业发展理论尤其强调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通过农村产业发展来实现城乡融合。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现代服务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发展。

推进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通过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农业转移,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壮大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现代化。

通过实施农村产业振兴、乡村旅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措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大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城乡间的互通互联。

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等化。

城乡融合发展还需要注重城乡社会事业的均等化。

通过提供优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居民的福利共享,弱化城乡差距。

还需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复杂工程。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

它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推动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它充分考虑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性,认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需要农村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空间;而农村则需要城市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实践成果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在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农村地区逐渐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企业,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通过农民工进城务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同时,城乡一体化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善,提升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存在问题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同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工权益保护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政策保障。

四、发展对策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乡规划和协调发展,统筹利用城市和农村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

新农村问题探析——论“城乡一体化”

新农村问题探析——论“城乡一体化”
维普资讯
L AND& RE S0 URe£ S
杭 州 市 国土 资 源 局 萧 山 分 局 高 亚 芬
来 ,通 过实 施城 市化 战略 ,我 国城 市 化实 力 ,


城 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不 断提 高 ,农业 和农 村经济 也进 入一 个全 新 的
想 ,立 城 乡一 体 化 的 新 观念 ;二 破 “ 城 薄 厚 乡 ”的 旧思 想 ,立 “ 工农 并举 ” 的新观 念 ;三 破 “ 政推 动 ” 的 旧 思想 。立 “ 场 机 制 运 行 市 作” 的新观 念 。 “ 乡一体 化 ”有 着深 刻 的内 城 涵。在 我 国现阶段 ,它要 求统 一城 乡规 划 ,打 破城 乡分割 的体 制和 政策 ,加 强城 乡 问的基 础
生 态 以及 城 乡空 间发展 的整 体性 ,从 行政 管理 体制 、财 政体 制 、经济 社会协 调 发展 、城 乡联 动 、 以人 为本 等方 面考 虑 ,正确 处理 好城 市 化 与 农 村 现 代 化 的关 系 ,促 进 人 口 、经 济 、 社 会 、环境 和资 源相 互协 调。 在制 定城 乡一体 化 战 略 时 。特 别 是 要 充 分 发 挥 大 城 市 、 中心 城 市 、城市 带 ,城 市群 和 中心镇 的带动 作用 ,要 充分 落实 规划一 体化 、资源 配置 与基础 设施 一 体化 、产业一 体化和区域经济 一体 化。
城带 乡、城 乡产 业优 势互补 的 良性互动 ,促 进 农 村的 生产 发展 、农 民生活 宽裕 ;通过 统筹城 乡两个文 明建设 和空 间布局 一体 化 ,可 以促 进 农 村 的村 容整 洁和 乡风文 明 ;通 过统 筹城 乡社
是 深 化改革 ,完善 与社会 主义市 场经 济体 制相 适应 的农 村经济 体制 的有 利时机 。 失去这 次机

论文城乡一体化

论文城乡一体化

如何理解城乡一体化内容提要城乡一体化,是一项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性变革。

它不仅仅是从思想观念上促使城乡居民对社会地位及生活方式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从政策方针及具体行动措施的变化;不仅是体制创新和机制变革,更是从根本上转变当前的城乡经济、环境及生态的差距,让所有人均等共享社会发展“大蛋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户籍改革;利益均等一、前言城乡一体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城乡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条例规定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居民划分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并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此后,国家为城市居民提供大量的包含教育、卫生、医疗、养老在内的公共服务,城市居民不仅享有高质量的医疗资源,高水平的教育环境,还有大量的社会补助及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严重滞后,孩子的教育水平跟不上,青年的就业途径堵塞,中年的生活负担重,老年的养老问题突出,导致大量的社会矛盾及社会问题的出现,例如“空巢老人”现象严重、大量农田荒废、进城农民工难融城市生活及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等。

因此城乡一体化作为改变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关键势在必行,以此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让城乡居民最基本的利益均等的权利得以实现。

当前城乡居民交流矛盾突出,农村居民靠种地根本难以支撑基本的生活需求,便出现了大批农民工进城热潮,然而低收入使得他们根本难以在城市安家,成为农村回不去城市融不进的无根群体。

城乡一体化的演讲稿

城乡一体化的演讲稿

城乡一体化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城乡一体化这一重要
的议题。

城乡一体化,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步。

而要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和路径选择。

在过去的发展中,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农村,这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社会的不平衡发展,甚至是城乡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因此,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要实现城市和农村的统一发展,更是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要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
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城乡一体化政策,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发展环境。

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比如,城
市化进程过快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农村人口外流导致的农业生产力下降等等。

但是,这些困难和挑战并不能阻挡我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步伐,相反,它们更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

最后,我想说的是,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一个人都应该为实现城乡一体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上的融合发展,寻求城乡间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本文将探讨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展望。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城乡关系理论:城乡一体化着眼于城乡关系的优化和协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关系理论强调城乡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2.农村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农村发展理论倡导以农村为中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协调,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城乡一体化在我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促进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3.城乡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通过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促进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4.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范围,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

三、城乡一体化的未来展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手段,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2.农村环境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城乡一体化的难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3.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

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

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减少和消除我国当前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乡一体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一: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村经济组织的革新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根本是在于保证当前家庭制运作模式不更改的条件下,怎样让散落的农户组建起来,形成大型的、综合的顺应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合作模式。

在新的制度下,农业经济组织创新同曾经的合作制是由本质区别的。

这不仅遵照农民的平等、资源的原则,还要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享受利益的原则,遵循当代农村生产制的专业分工,将产业的链条同内部经济利益相结合的联合制合作关系。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对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的经济迈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的发展目标也有了飞跃的改变,渐渐朝着城乡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前进。

农村当今的发展模式为农民将居住地逐渐朝城镇靠拢、朝着乡镇工业园区及农业生产经营靠拢。

要严格执行创新精神,解决散户经营模式,合力集中所有力量,将农村经济有效的进行组合。

农村经济组织在创新方面大力推广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基础。

由于趋势的转变,培养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也成为推广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农业跨国合作的规模和程度来讲,以我国当今的竞争实力是完全不够的。

固有的农村经济组织无法胜任跨国合作的方式。

由于生产能力的缺乏,使得资金和技术无法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构成的经济效应,完全可是实现农村经济国际化竞争水平和降低经济成本的能力。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中的不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相对比,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是落后于当代农业发展进程的,本质在于组织创新的主体。

经济组织创新结构上明显的表现出了其结构层次的不足。

对于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管理上出现错乱,延误了农民对于经济组织创新的改革。

再说到规模性,因为农民的平均资源少,成本高,资源产权模糊、资本缺失大、区域封闭等特点,当前农民经济组织创新的范围小,资源单一。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区域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性和互动性,是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共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协调的重要途径。

然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1、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农民转移就业困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但是,由于城市的就业机会受限,未能全部吸收农民工,致使大量农民在家乡务农难以维持生计,而又向城市里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这就导致了城市人口剧增,且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里处于较为困难的处境中。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在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这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这种收入差距的增大,助长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3、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投入也是不同的。

城市中的道路、桥梁、电力、通讯、供水等基本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投入和稳定供给,但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投入有一定的欠缺,暴露出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1、经济上存在不均衡、不协调的发展格局城市与农村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最突出问题。

目前,城市经济发展比农村发展更加快速,而在分配方面,城市居民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这种现象在过渡期变得更加突出。

2、农村难以参与城市的政治生活农村居民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观念和狭隘的领域,因此农村居民参与城市政治活动的能力和意识都比较薄弱。

而且,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差异,也使得这一方面更加困难和复杂。

3、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农业仍有大量的农民务农,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模式多以小规模、家庭经济为主。

在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受传统的生产方式所限,农民的收入水平过低,致使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也使得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加困难和复杂。

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他在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

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

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

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

其含意是指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与发展,旨在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公共服务的均衡供应等目标。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一、理论层面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市场一体化理论、功能一体化理论和空间一体化理论。

市场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乡一体化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将城市和农村的市场连接起来,可以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升。

功能一体化理论强调城乡之间应该实现职能的互补与协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功能逐渐扩展至农村,而农村也具备了一定的城市功能。

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使城市和农村各自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实现互补共赢。

空间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乡之间的空间应该实现无障碍交流与无缝连接。

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一体化,更是空间上的一体化。

通过建设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打破城乡空间隔离,实现城乡共生共享。

二、实践层面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是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中国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流失和农业生产低效等问题,城乡一体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案。

首先,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

通过加强城乡一体化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引进城市的农业科技、资金和管理经验到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其次,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减少人口流失。

再次,城乡一体化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通过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拉近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实现人口的分散疏解,推动小城镇和农村的人口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实现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城乡一体化(百度百科)

城乡一体化(百度百科)

城乡一体化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城乡一体化英文名称:rural-urban integration定义: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百科名片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录产生背景基本概念不同理解实现方式产生背景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近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基本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不同理解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城乡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要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统一与持续。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和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城乡一体化理论主张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首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可以加强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居民的平等发展;其次,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和乡村的互补发展;最后,城乡一体化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验总结。

实践中,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

首先,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在城乡一体化中增加财政支出,特别是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

这些投入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推动农村改革。

政府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再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加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和权益保护。

同时,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农村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最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加强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居民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

这些举措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人文保障。

三、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与挑战在城乡一体化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理论工业化、城市化造成了严重的工农差别和城乡分割,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直是20世纪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

城市和农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体,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的分离和对立。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城乡之间通过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源、技术、资金等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以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进而可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最终达到城乡良性互动的状态。

西方学者霍华德的社会城市(Sociable Cities)、赖特的区域统一体(Regional Entities)、斯泰因的区域城市(Regional Cities)、麦基的城乡混合体及芒福德的城乡整体规划思想等,都对城乡一体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城乡之间既有差别性也存在互补性。

城乡一体化是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充分发展基础上,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城乡相互依托与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城乡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城乡生态系统并且保持其良性运转的状态。

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符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都市农业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从地域分布来看,可以有效推动城乡结合。

从城乡互动发展来看,都市农业不仅具有一般农业的功能、特点和经营方式,更具有与都市协调发展的属性,都市农业发展要在紧密联系城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寻找发展的动力,进而拓展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并最终可以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最优状态。

从要素资源的配置来看,城市要服务于农村,农村的发展要依托城市的资源,都市农业的观光旅游功能正是把周边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作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都市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把农村地区转变成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度假场所,形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和布局,促进产业链条在经济、空间、资源以及社会文化上的延伸。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1. 城乡一体化能让乡村享受到城市的资源呀!你想想,就像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用上和城里孩子一样先进的教育设备,这多棒啊!这能大大促进教育公平呢。

2. 城乡一体化意味着农村的经济能快速发展起来呢!好比说农村的农产品可以更顺畅地进入城市市场,农民伯伯们的收入不就蹭蹭往上涨啦!
3. 它可以让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小哇!就好像原本高低不平的路被慢慢填平了,大家都能在一个更公平的环境里生活,多好呀!
4. 城乡一体化能让人才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呢!可不是嘛,城里的人才愿意去乡村发展,乡村不就有了新活力嘛,这就像给乡村注入了一股清泉呀!
5. 城乡一体化对提升基础设施有很大帮助哟!那以后乡村也能有像城市一样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医疗设施,村民们的生活品质得提高多少啊!
6. 这能让乡村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呢!比如说那些独特的乡村手艺可以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

7. 城乡一体化会让就业机会更加均衡呢!农村人不用都往城里挤也能找到好工作,城市的压力也小了,这不是两全其美嘛!
8. 它能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呀!就像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大家的心都贴得更近了,多温馨啊!
9. 城乡一体化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很重要呢!乡村的好环境能让城市人也享受到,这不就是共享美好嘛!
10. 城乡一体化的意义简直太大啦!它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繁荣,这难道不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吗?
我的观点结论: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给城乡居民都带来巨大的好处,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和支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演讲稿

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演讲稿

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积极参与的事业。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首先,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凸显。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时,城乡一体化也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城乡一体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实现城乡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创业,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最后,城乡一体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城市和农村是社会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

同时,城乡一体化也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实现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努力为城乡一体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要积极参与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要关注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事业,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而奋斗!让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让城乡居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谢谢大家!。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城乡一体化定义和内涵一、定义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二、内涵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提出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从国民经济社会全局的角度提出的城乡共同发展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此后,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按照这个战略的要求,跳出“农业”解决农业问题,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出现松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

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同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并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城乡一体化□本刊特稿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市100871)摘要:今后30年,我国改革的重点将是消除城乡二元体制,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

我国目前的城乡一体化之所以是单向的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关键不仅在于城乡居民户籍分列,更重要的在于土地制度的二元结构。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双向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应该尽快消除这种体制障碍,赋予农村居民财产权,发放房屋产权证,将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双向的城乡一体化,有利于中国经济走向以居民消费拉动为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民财产权;财产性收入;就业渠道;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0)11-0007-04一、为什么农民没有财产性收入在农村调查时,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提出为什么不发房产证的问题。

有的农民说:城里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在那里,无论是祖传的房屋还是新购的商品房,都有房产证;而农村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祖传的房屋也好,农民在自家宅基地上建的住宅也好,为什么不发房产证呢?农民们想不通。

看来这个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

农民还反映,由于自家的房屋没有房产证,既不能抵押,又不能转让,要进城经商、开店或打工,如果把家属也带到城里去住,只好门上一把锁,让老鼠在房屋里做窝。

那么,为什么不出租呢?有熟人愿意租房,当然是件好事,但正因为出租者没有房产证,只能廉价租给熟人,等于请人代为照看住宅,而不敢租给陌生人。

怕自己没有房产证,人家拒不支付租金怎么办?或赖着不走又怎么办?村干部说,还有更糟的呢。

比如,农民一家人都进城了,门上锁了,有的却被撬开,在空房子里堆炸药,于是变成了地下爆竹作坊;有的变成炼地沟油的黑店,还有的成了聚赌嫖娼的窝点,给村里带来不少麻烦。

至于那些为住房上锁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则是两手空空,什么资本也没有,因为房屋不能抵押,不能转让,不能合法租出,还有什么资本可以带走?即使进了城,没有房子可住,只得搭个窝棚聊以栖身、安置家属,或者租间地下室住,又潜入地下,过着极其简陋的生活。

这就是所谓“两只老鼠”的故事(农村里的自家房屋成了老鼠窝,进城后又过着同老鼠一样的地下室生活)。

这里不妨以19世纪中期以后法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情况为例。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不少贵族地主逃亡国外,法国革命派把他们的土地没收之后分配给无地的农民。

拿破仑当权后,用法律确认了新的土地关系。

波旁王朝复辟后,不敢把农民分得的土地重新归还贵族和地主,因为担心社会动荡。

这样,法国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巩固了下来。

19世纪中期以后法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进行,农民纷纷进城。

法国成立了不动产抵押银行,容许农民用自己的田产房产作为抵押,带资进城。

于是,准备进城的农民不是空手进城,而是带资进城,或开店,或做工,且有房子可住,并且隔一段时间之后把家属也带到城里,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在有序进行。

农民的田产房产虽被抵押,但等到进城的农民收入增加了,借银行的钱还清了,田产房产依然是农民的。

如果农民感到在城里有更大的发展前景,这时还可把田产房产卖掉。

然而,在我国农村所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形:农民没有房产证,他们想开店创业,或在农村扩大经营规模,但靠什么作为抵押品取得贷款呢?农民的房屋不能抵押,这意味着房屋在农民手中并未被确定为个人财产。

不仅农民的房屋未被确定为个人财产,连宅基地、承包土地也都如此。

农民没有财产权,怎么可能有财产性收入呢?农民没有财产权,想转让自己的承包土地、宅基地和房屋也就不可能如愿。

假定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那么在当前条件下,能不能把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处理?即房屋可以转让,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和宅基地的使用权也可以转让。

这是一种变通的做法,而这种变通是必要的。

既然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和宅基地的使用权可以转让,那么它们用于抵押,也就无可争议了。

这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实行这一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实践将会证明,它对中国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农民有了财产权以后中国农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11期让我们仍从农民的住房开始分析。

怎样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给农民各种补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增加农产品加工值……等等,这些都是有效的措施。

但最重要的是让农民拥有财产权。

首先是给农民发房产证,容许农民用房产证作为抵押,取得贷款;出租房屋,取得房租;转让房屋,把实物资产转化为货币资产,再转化为资本。

具体的做法可以先从农民迁入新农村的住宅开始,因为散居的农民和他们的房屋由于宅基地面积大小不一,农民之间矛盾很多,一时不易处理。

加之,发房产证从农民迁入新农村的住宅开始,还可以鼓励散居的农民向新农村迁移。

据2010年6月5日上海《文汇报》第一版所载,上海市嘉定区在农民迁居之后,每户农民可以分到三套住房,面积分别是60m2、80m2和110m2,每户任选两套自住,余下的一套供出租之用。

三年之后,房屋可以自由买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2010年7月初在山东省威海市调查时,在其近郊的“小城故事”社区看到了类似的情况。

这个社区是由几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的。

在那里,每户分得两套住房,都是90m2左右的,一套自住,一套出租。

如果农民认为自己住一套就够了,也可用另一套换得几十万元现金。

这样,农民有了可供出租的房屋,或者像威海市“小城故事”社区那样,把可出租的那一套房屋变成现金,农民的收入立马就上升了,日常生活没有问题,而且还有创业的资本金,开店、做生意、外出务工都行。

我们在威海市看到,只要农民有房屋可以出租、抵押或转让,他们的经济便活起来了,他们的内需就扩大了,他们的创业活动也就开展起来了。

到目前为止,由于在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限制的条件下,即使地方政府想给农民住房发放房产证,也难以真正落实。

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的调查,在山东省大体上有三种发放房产证的方式:一是把土地收归国有后,由房地产主管机构发放正式的房产证。

威海市“小城故事”社区就是如此。

合并为“小城故事”社区之前,这里原来是几个行政村,属于“城中村”改造的范围,所以行政村一合并,社区一建立,土地变成了国有土地,农民也就相应地成为市民,发房产证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其他省市,凡属于“城中村”改造的地带,也都采取相应的做法。

二是在保留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条件下建成新农村,在农民搬进新居后(如莱阳市的一些农村)由城乡建设部门发给房产证。

有了这种房产权证,农民不仅可以出租自己的房屋,而且还可以用于农村信用社的抵押贷款。

对农民来说,因为农村信用社离自己家很近,贷款是很方便的。

三是行政村同龙头企业融为一体。

在龙口市南山集团公司所建的新农村,农民将土地使用权入股,公司经营园艺、果树、酿酒、旅游、养殖、其他工业品制造等,农民成为公司职工,公司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并建设新农村住房。

农民作为股东每年有红利可得,作为职工每月有工资可领,同时享受各种福利待遇,还分到新农村中的住房,并由集团公司发给房产证(在集团公司内部是承认的)。

农民有了房产证以后,不仅如前所述有了创业的资本(抵押、转让),有了经常性的财产收入(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住房紧张的压力。

城市房价高,一般城市居民不一定能买得起商品房,而城市可供出租的房屋通常供不应求,因此农民有多余的房屋可供租赁,对市民是有好处的。

离市中心较近的“城中村”改造后,新建的农民住宅中有不少已经租给城市居民,他们上班近,附近又有学校、医院或卫生站,生活很方便。

即使离市中心较远的农村,只要公共交通通畅,或者租房子的人家有私人小汽车,也可租赁农民的住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离城市并不太远的农民家庭都有空余房屋出租时,对城市居民方便,对作为房东的农民也有利,因为他们会增加收入。

给农民发房产证的好处已如上述。

那么,宅基地与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抵押和转让,又会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以下让我们接着分析。

三、双向的城乡一体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都是双向的。

而迄今为止,我国正在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则是单向的。

双向的城乡一体化是指农民可以迁往城市居住,可以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而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居住,可以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

中国目前的城乡一体化之所以是单向的(即只有农民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而不存在城市居民向农村的迁移),关键不仅在于城乡居民的户籍是分列的,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土地制度是二元结构的,即城市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农村实行的则是土地集体所有制。

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双向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

能否绕过这个制度障碍,把土地所有权同土地使用权分别对待?根据龙口市南山集团公司和当地一些行政村融合为一体的经验,是可以走出一条新路的。

这就是农民可以把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入股于南山集团公司,把宅基地的使用权交给南山集团公司,换取新农村的住房并取得房产证。

当然,龙口市的经验只是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若干经验中的一种,但这已经可以说明,如果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衡量,承包土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入股、置换、抵押或转让,符合这一标准的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于是,双向的城乡一体化就具有试行并逐步推广的制度条件。

双向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方面可使农民“带资进城”,加快了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城里愿意迁到农村的个人和企业也可以如愿以偿,“带资带技术下乡”,在乡下生活、工作、投资。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将随之取消,代之以全国统!!!!!!!!!!!!!!!!!!!!!!!!!!!!!!!!!!!!!!!!!!!!!!!!!!!!!!!!!!!!!!!!!!!!!!!!!!!!!!!!!!!!!!!!!!!!!!!!!!!!!!!!!!!!!!!!!!!!!!!!!!!!!!!!!!!!!!!!!!!!!!!!!!!!!!!!!!!!!!!!!!!!!!!!!!!!!!!!!!!!!!!!!!!!!!!!!!!!!!!!!!!!!!!!!!!!!!!!!!!!!!!!!!!!!!!!!!!!!!!!!!!!!!!!!!!!一的身份证制度。

随着双向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不仅传统的服务业会进一步发展,而且现代服务业也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中的比重也将不断上升,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趋于合理,新的岗位将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涌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