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文本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的方式,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的事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小学生发现和欣赏文本中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美感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
这些文本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文学价值的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小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美,引导他们发现文本中的艺术魅力。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想象力;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技巧,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欣赏文本中的艺术魅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二、写作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小学生发现和欣赏写作中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美感的范文进行写作教学。
这些范文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文学价值的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小学生理解范文中的美,引导他们发现范文中的艺术魅力。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中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想象力;通过分析范文中的语言技巧,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欣赏写作中的艺术魅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的审美教育语文综合性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小学生发现和欣赏活动中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浅谈学生文本品读的四种形式
浅谈学生文本品读的四种形式学生文本品读是指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或其他文本作品时,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和理解,从中获得知识、启发和感悟的过程。
学生文本品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文本品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
下面将从四种常见的形式来进行浅谈。
第一种形式是经典文本品读。
经典文本包括文学经典、历史经典、科学经典等各个领域的经典作品。
通过品读经典文本,学生可以领略到经典之美,感受到经典之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红楼梦》、《论语》等经典文学著作,感受其中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领悟人生道理。
通过阅读《西游记》、《水浒传》等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风貌,感受到古代人的生活状态。
经典文本品读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种形式是学科文本品读。
学科文本是指各种学科领域的教材、论文、研究报告等专业性的文本作品。
学生通过品读学科文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题目、物理教材中的物理实验报告、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事件解析等,都是学科文本品读的对象。
通过品读学科文本,学生可以发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到学科知识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动向。
学科文本品读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
第三种形式是新闻文本品读。
新闻文本是指各种新闻报道、社论评论、专题报道等新闻类的文本作品。
通过品读新闻文本,学生可以了解到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增强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
新闻文本品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可以通过品读一些重要的新闻报道,了解到国家政策、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从中培养对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品读新闻社论评论,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在文学文本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中, 我们要有效 的利用丰富多彩 的文 学作 品来影响学生 ,鼓舞学生 , 特别 是 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的审美能力 即 审美感受能力 、 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 创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 受能 力是 通过 对审 美对 象——课文的审美感知 , 获得从形式
受到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把课文
中美 的因素 , 要挖掘并整理出来 ,按
照一定的方式贯穿到课堂中去 ,引导 学生感受美 。上课时 , 照设计 ,依 参
鱼
次 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
难辨 。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审美鉴 赏能力的培养 。 审美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阿布都艾尼・ 吾守尔,新疆喀什师
的感官 ,并使人从 中获得愉快 的体验 时,就产生了初步 的美感。审美感受 不是对美的对象被动的接受,而是一 种积极反映的过程 。美感的发展过程 也是形象思维能力不断 发展 的过程 。 因此,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要特别重 视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文学文本 的审美教育 ,在学生审 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中有很大作用 。艺 术 美是生活美的集 中、典型 的表现 , 它所引起的美感 比生活美更强烈 ,对 学 生 的感染力 更大 。文学 是语 言艺 术 ,文学文本的审美教育 ,是以语言 艺术为手段 , 通过渗透 、融化的方法 来进行的。如一篇好的文学作 品,不 管是 诗歌 、散文 、小说 ,还是戏剧 , 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 使学 生充分感
美 丽的色彩 、 优美的形象等作用于人
美、 人物形象美 ,以生动的美的形 象 我们 面临的青少年学生虽然掌握 感染学生 ,使学生通 过想象 、理解 , 了一定的文学知识 ,但文学审美修养 得到美的体验 ,丰富美 的情感 ,即始 是肤浅的 ,文学文本的审美修养 比较 于悦 目、 目,而归之于动情 。在讲 缺乏 ,特别是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即审 夺 解某一课文时让学生通过其课文的语 美质疑能力、审美替换能力及 审美逆 言 、描绘来体会美感——形成感受美 思能力 比较薄弱 。因此 ,在教学过程 的习惯 ,特别是让 学生体会新奇性 。 中,要非常重视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 求新求奇是人们 普遍 的审美心理 , 新 培养。结合教学开展一些有效的创造 奇是美感的特征之一 。只有新奇的事 美 的活动。如,采用表情朗读法进行 物才会不断增强人们 的美的感受。这 授课 ,让学生模仿生活的意境 、 人物 是在 文学作 品中最 能得 到的 一种感 的情感与态度来朗读课文 , 体会其中 受。因为 ,文学作 品通过本身不同的 的美 ;在朗读 中再现课 文中的艺术形 表现手段来给人以美 的享受 ,学生在 象 ,引起感情上 的共鸣 ,得到美 的愉 文学作品 中可以感受到 自然美和艺术 悦 ,从而在实践 中提高学生欣 赏美和 美( 写作技巧 ) 等等 。所 以,文学 教 创造美 的能力。又如 ,分析文 本时 , 育中 , 教师只有结合教材 ,自觉而能 与其他的作品作 比较而挖出文本 的独 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美学 知识 ,进行美 特风格和艺术技巧 ,给学生讲解 , 让 育教育 ,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现和创 学生掌握文本的艺术美。再如,利用 造美的能力才会大有提高。 课外时间 , 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它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想象 、构思立意 、谋篇布局 、 遣 审美鉴赏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发展, 词造句 , 提炼 、修改等 , 自己的感 将 是对审美对象进行鉴别与评价的一种 情融于习作中, 来再现美和创造美。
点面结合,培养审美鉴赏力——统编版教材五年级课文《鸟的天堂》文学鉴赏教学
102020.12[摘 要]以往,语文教学往往由“点”着力,可能会让某些学生的思维变得零碎,审美混乱。
当下可以回到“面”上去,在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上有所作为。
语文教师应立足教材,充分利用审美资源,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美感因素,利用审美经验赏读文本,想象审美意境,在交流中深刻理解文本形象与意境,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鉴赏力策略例谈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需要教师启发、激励。
教者教学得法,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震撼,使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
以往我们摸索出由“点”着力的好处,但逐渐发现学生的思维变得零碎,审美场混沌不清。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面”上去,这是认识论的必然结果——由点到面的变化。
阅读教学应在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方面有所作为,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以五年级课文巴金的《鸟的天堂》一文为例,细看教学中如何从整体着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教学案例】:一、读中入境师:灿烂的晚霞,宽阔的河流,三两好友,划船出游,轻松自在。
途中遇到了一株有着“鸟的天堂”称号的榕树。
通过作者的笔墨,你看到了怎样的榕树呢?点面结合,培养审美鉴赏力——统编版教材五年级课文《鸟的天堂》文学鉴赏教学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 杨 慧师:此刻你的脑中一定有些词,不着急,再次去读作者的描写,让你的感受丰富起来,用一段话写下来再分享。
生1:从5到9自然段,我可以感受到榕树的特别之处是榕树的枝干,很多枝干上还会再生根,直接垂到地上,然后渗到泥土里,从远处看,就像许多树。
榕树的生命比较旺盛,它的叶子多,而绿在叶子形成一簇时,又会堆在另外一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如果你不注意看,是看不出主干的。
师:你分享了自己关于“看不出榕树主干”的丰富思考。
生2:我从“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见”看出作者是见过许多榕树,的确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榕树,作者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惊讶,于是他才写了“真是一株大树”。
学习《雪国》中的意象与象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雪国》中的意象与象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概述《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一个封闭而神秘的世界,在文学鉴赏方面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文将探讨《雪国》中所运用的意象与象征,并分析如何通过学习这些元素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 意象在《雪国》中的运用•描述自然景物:川端康成通过对雪、冰、风等自然元素进行精细描写,营造出寒冷、清冽与静谧的氛围。
•表达人物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人物眼神、表情、动作等细节,川端康成传递出人物内在情感与思想。
2. 象征在《雪国》中的运用•雪和冰:象征死亡、寂静以及无法抵挡时间流逝。
•灯光:象征希望、温暖和照亮内心的力量。
•铁路与隧道:象征分离、孤独和无法逾越的界限。
3. 学习意象与象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力: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象征,学生可以提高对细节的观察能力,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
•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意象和象征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他们探索多元化的解读方式。
•增强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中隐藏在意象与象征背后的深层含义,有助于学生升华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4. 教学策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本材料:让学生阅读《雪国》中关于意象与象征方面的片段或其他相关引用,以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引导讨论与思考: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具体意象和象征的理解和解读,并与他人分享交流。
•导读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将意象与象征联系到小说背后的主题或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和探讨。
5. 结论通过学习《雪国》中的意象与象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这种细致观察和多样化解读的能力将使学生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更加有洞察力和深度思考,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
同时,通过以《雪国》为例子进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
2024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4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引言: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课之一,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2024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新课程标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总体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通过学习语文,使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使他们能够欣赏、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内容:1.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系统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包括字音、词义、句式、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阅读与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和实际资料,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写作与表达: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写作知识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4.文学欣赏与评价: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公开课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学类文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类文本的定义和分类2. 文学作品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3. 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感受、分析、理解、评价4. 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审美、文化、历史角度5. 实战演练:分析解读一篇文学作品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类文本,激发学生兴趣。
2. 文学类文本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文学类文本的概念,分析其分类及特点。
3. 文学作品的要素: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并通过举例进行分析。
4. 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教授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实际操作。
5. 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6. 实战演练:让学生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类文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传授文学作品欣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要素。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读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分析解读的作业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敏捷性、观点阐述等。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材。
2. 文学作品:挑选涵盖不同类型、风格的文学作品,以满足教学需求。
3.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文学作品及相关资料。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文学资讯和学术观点。
核心素养下培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下培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语文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下面将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获取信息、理解文本意义,并增进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如散文、诗歌、小说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主动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来阅读,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其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思维等多种能力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素材的阅读,如图表、图片等,帮助他们进行信息的整合和分析。
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问题和开放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再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学作品等具有鉴赏和感受能力,并能从中获取美的享受。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选择具有艺术性的文本,如经典文学作品、优秀散文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享受。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欣赏和批评,帮助他们培养对于文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最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和感受人类的善恶美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融入道德教育的文本,如励志的故事、感人的文章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能力、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培养他们成为综合发展的人才。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乐趣,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综合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1. 培养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包括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历史文献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
通过讲解、引导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
2. 提升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包括日记、作文、小说等不同类型的写作。
通过写作指导和范文示范,教授学生写作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发展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对话、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引导批判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思维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文本的立意、主题、人物形象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 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等。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 培养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选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进行欣赏和分析,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7. 推崇价值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具有积极价值观念的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和理解,阐述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8. 创设情境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实践和运用语文知识。
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策略,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依托主题任务,培养审美能力——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探索
主题任务单元,是以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整体性、情境性与实践性为内核,在主题任务驱动下,整合学习内容、方法与资源而形成的结构化的“学习单元”。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单元课文集中展现了父母亲情,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
教师可设计主题任务,将教材单元转化为“学习单元”,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生长审美能力。
一、指向审美经验,设计单元主题任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双线组元的方式来编排的,每个单元均有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这为设计主题任务单元提供了便利。
不过,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不完全等同于主题任务单元中的“主题”,因为教材单元编排具有鲜明的学科逻辑特征,而主题任务的设计侧重儿童心理逻辑,即关注“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与学科逻辑的共生发展。
在主题任务单元教学中,学习主题是“神”,回答“为何做事”的问题;学习任务是“形”,回答“要做何事”的问题,而主题任务便是形神兼具。
[1]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正对应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第三学段“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这一学习内容。
教材选编的三篇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少年在父母之爱下成长的故事;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依托主题任务,培养审美能力*——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探索陈 飞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师可关注审美元素,以主题任务单元的方式来教学。
首先指向审美经验,设计主题任务,将教材单元转化为结构化的“学习单元”;其次创设学习情境,依托文学体验情境和日常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审美体验;最后评价学生表现,关注学生的审美表现和情感表达,助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小学语文;主题任务单元教学;审美能力;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的组块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YZ-c/2020/26)的研究成果。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在现代社会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传授基础语言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语文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及重要性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它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和语文文化等多个方面。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核心素养中,审美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审美意识是指个体对于美的敏感和认知能力,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方法1. 多样化的文本选择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多样化的文本,包括经典文学作品、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等。
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表现形式,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
2.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影像等。
通过直观的感官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美的存在,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3. 组织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类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朗诵比赛、文学讲座、诗歌创作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
4. 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评论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评论。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欣赏作品,并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见解。
通过讨论和对话的方式,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他们准确、深入地理解和评价美的能力。
三、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效果通过以上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感知力。
发掘审美内容,设计审美教学——文学类文本审美素养培育策略
2020/08--------------------------------------------教I学觊I点------------------------------W发掘审美内彖,设计审美教学——文学类文本审美素养培育策略◎浙江/钱志强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追求的方向,而从高中学段学情、教学实际和各个素养的内在关系来看,审美能力应该作为高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突破口。
审美能力培养要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养,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审美素养培育的具体操作策略。
结合教学实际,从审美培育的教材发掘、教学设计两个角度阐述高中阅读教学审美能力培育的基本方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素养;培育策略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语文学科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这四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或不同的文体可以有重点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核心素养。
以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为重点,兼及小说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育的优化策略。
一、“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它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偏重于“一般文章”教学,忽略了对文学类文本审美鉴赏与创造因素的发掘选入教材的散文大多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文学类文本,作为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应该是文学的重要功能。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体验的载体。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多元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让他们接触不同风
格和题材的作品,培养对不同文学形式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文学鉴赏课程:安排专门的文学鉴赏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运
用、意境表达等,让他们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3.诗词赏析:通过教学经典诗词的赏析,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培养他
们对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让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他们
对语言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5.文学活动和比赛:组织文学朗诵、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来感受
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和表达能力。
6.艺术欣赏课程:开设艺术欣赏课程,介绍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从多个
角度感受艺术的美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7.古典文化传承: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
艺术价值,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和思想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语言艺术的魅力和美感。
中学英语文学阅读课中的审美教学视角
中学英语文学阅读课中的审美教学视角
在中学英语文学阅读课中,审美教学视角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以下是一些关于审美教学视角的建议:
1. 注重文本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应注重文本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学的魅力。
2. 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和意境,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英语文学的美。
3. 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美: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美,如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等,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通过审美教学视角,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能够独立思考、感悟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5. 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审美教学视角,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等,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文学阅读中。
总之,审美教学视角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体验,引导他们发现文本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示儿》语文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示儿》语文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的1.了解《示儿》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示儿》的主旨和情感3.掌握《示儿》的诗歌技巧和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1.理解《示儿》的主旨和情感2.掌握《示儿》的诗歌技巧和语言特点三、教学难点1.理解《示儿》中的修辞手法2.分析《示儿》中的情感表达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诵读骆宾王的名句《登高》开场,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
2.预习环节让学生预习《示儿》一文,了解故事背景和作者简介,以及文言文的基本语言特点。
3.正式教学环节第一步:读懂文本让学生读一遍《示儿》,并提出其中遇到的生词和难句。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析,学生逐步理解文本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说出文本中的名句和典故,加深他们对语言文化的了解。
第二步:掌握文本技巧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示儿》的结构和技巧,包括韵律、平仄、句法、修辞和比喻等。
通过分析和归纳,让学生掌握文本的表现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步:感知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示儿》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包括父爱、亲情、友情和师生情等。
通过阅读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深刻的人性关怀和情感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5. 练习环节让学生分组,并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针对文本中的诗句和情节进行演绎和朗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
6. 总结反思环节让学生在诗歌欣赏后,直接表述思考和感悟,进行开放式的言辞讨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分享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方法1.阅读、讲解、解析和分析2.诗歌欣赏和创意演绎3.班级讨论和互动交流六、教学手段1.适当的多媒体设备2.丰富的文献资料3.多种听说读写实践七、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进行测试和评价。
2.采用问卷调查和讨论研究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示儿》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3.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不断优化和完善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文学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文学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介绍文学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目的(约200字)文学性文本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拓展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人生阅历,丰富情感体验。
因此,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文学性文本阅读教学方案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和目标分解(约200字)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
2.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性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学性文本,感知不同作家的风格,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列举教学内容和针对每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约500字)1.教学内容:- 经典文学作品选读: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 文学作品分析: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讨论,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情节、人物塑造、主题等。
- 阅读策略指导:教授学生不同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如主线思维、情感投入等。
- 写作练习:鼓励学生根据所读的文学作品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作书评、改编故事情节等。
2.教学方法:- 观看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通过观看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影视作品,引发学生对原著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著。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多元视角。
- 创意表现:鼓励学生根据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如戏剧表演、绘画、音乐创作等,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以及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 模拟读者角色:引导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思考作品中的隐含意义、作者意图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估:设计不同形式的评估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约300字)1.口头评估: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个别交流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语文之让学生陶冶情操
语文之让学生陶冶情操陶冶情操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和阅读,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本文将从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审美能力、诵读经典文本和参与语文活动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语文教育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习文学作品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独特感悟和独到见解,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读梁实秋的《故都的秋》,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进而培养起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能从中感悟到生活的不易和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艺术和美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美的作品,学生可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古人笔下描绘的美景和婉约的情感,通过欣赏、品味、解读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度,进而影响其审美情操的形成。
诵读经典文本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诵读文学经典,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声音去感受和表达作品中的情感,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诵读《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来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和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
通过诵读经典文本,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塑造积极向上的情感。
参与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情操的有效途径之一。
语文教育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力。
例如,在假期可以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并分享书中所感所思;在课堂上可以进行诗歌朗诵或文言文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随着中国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义务教育有关课程的标准也在逐步完善和更新。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阅读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因为阅读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有效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
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技能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包括对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够熟练地解读和理解各种文本,包括故事、新闻、科普文章等。
此外,学生还应该能够发展自己的阅读策略,包括阅读前的预测、阅读中的理解和阅读后的归纳总结等。
2.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这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的理解和欣赏。
学生应该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感受和理解各种情感和思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思辨和分析,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观点和价值。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多元文化的阅读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阅读素养。
学生应该能够阅读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包括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和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己的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5.阅读兴趣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应该能够通过阅读探索新的知识和世界,发现阅读的乐趣。
学校和教师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本和阅读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阅读素养和阅读兴趣。
实施这些要求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初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背景和目标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文学课程中的文本阅读教学。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内容和重点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以下文学类文本展开教学:小说、诗歌、散文。
通过对不同文体和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审美能力。
3. 教学步骤和活动设计3.1 导入活动-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2 文本阅读与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帮助学生获取文本的基本信息。
- 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阅读,理解文本的情节、人物、意义等要素。
-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挖掘其内涵和特点。
3.3 文本欣赏和批评-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活动,通过音乐、表演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投入。
-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性思考,从多个角度评价作品的艺术性和意义。
-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3.4 综合拓展- 创设阅读交流环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见解。
-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创作活动,如写作、绘画、演讲等,展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4. 教学评价和反思- 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进行评估。
- 教师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 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如诗集、文学选读等。
- 引导学生使用多种阅读工具和资源,如词典、参考书目等。
6. 教学延伸与差异化-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延伸教学。
- 设计拓展性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初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对不同文体和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选文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选文标准语文课程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文课程中,选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本文将从文学价值、教育意义、文化传承、语言规范、审美培养、社会认知、人文关怀等七个方面探讨义务教育语文选文的标准。
一、文学价值选文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包括文本内容、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
选文应该能够提供优秀的文学范本,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选文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育意义选文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
选文应该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选文也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成长和进步。
三、文化传承选文应该注重文化传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选文也应该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四、语言规范选文应该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选择符合语法规则、表达清晰、用词准确的文本。
同时,选文也应该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时代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五、审美培养选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选择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文本,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感受美的魅力和力量。
同时,选文也应该注重审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形式和审美风格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六、社会认知选文应该注重社会认知的教育,选择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生百态的文本,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选文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文学文本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阿布都史尼.吾守尔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12期
审美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文学教育的神圣天职,也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效的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来影响学生,鼓舞学生,特别是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通过对审美对象——课文的审美感知,获得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的、直接的把握和领悟,从而产生审美愉悦的一种能力。
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基础。
一般来说,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美的形象的初步感知开始的。
当事物中美的因素,如悦耳的声音、美丽的色彩、优美的形象等作用于人的感官,并使人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时,就产生了初步的美感。
审美感受不是对美的对象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反映的过程。
美感的发展过程也是形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因此,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文学文本的审美教育,在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中有很大作用。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典型的表现,它所引起的美感比生活美更强烈,对学生的感染力更大。
文学是语言艺术。
文学文本的审美教育,是以语言艺术为手段,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来进行的。
如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不管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剧,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把课文中美的因素,要挖掘并整理出来,按照一定的方式贯穿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感受美。
上课时,参照设计,依次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以生动的美的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想象、理解,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即始于悦目、夺目,而归之于动情。
在讲解某一课文时让学生通过其课文的语言、描绘来体会美感——形成感受美的习惯,特别是让学生体会新奇性。
求新求奇是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新奇是美感的特征之一。
只有新奇的事物才会不断增强人们的美的感受。
这是在文学作品中最能得到的一种感受。
因为,文学作品通过本身不同的表现手段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写作技巧)等等。
所以,文学教育中,教师只有结合教材,自觉而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进行美育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才会大有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发展,是对审美对象进行鉴别与评价的一种能力。
在审美能力培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很重要的。
我们面临的青少年学生,处在成长阶段,他们的性格尚未定型,审美情趣急速变化,审美能力逐渐发展,审美理想正在形成。
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抽象思维还未发达,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鉴赏美的能力,美丑难辨。
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审美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感知和理性、认识活动和情感体验交叉进行、重叠发展的过程。
因此,文学文本的审美教育,在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有效的利用文学作品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讲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感知其中的美;解释作品的内容与分析技巧,帮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对内容的把握,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面临的青少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学知识,但文学审美修养是肤浅的,文学文本的审美修养比较缺乏,特别是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即审美质疑能力、审美替换能力及审美逆思能力比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结合教学开展一些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如,采用表情朗读法进行授课,让学生模仿生活的意境、人物的情感与态度来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美;在朗读中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得到美的愉悦,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又如,分析文本时,与其他的作品作比较而挖出文本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技巧,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掌握文本的艺术美。
再如,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它通过想象、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习作中,来再现美和创造美。
总之,文学文本的审美教育是确立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而我们语文教师要从文学文本中探求“真”、“善”“美”,以期促使学生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从而达到实现学生审美情趣的确立和审美能力提高的远大目标。
阿布都史尼·吾守尔,新疆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