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标准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标准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周 廷 勇
(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 院,广东 连平 575 ) 1 19
[ 要 ] 当教 育 改革 的春风 吹拂 华夏 大地 的 时候 ,我 们迎 来 了一 个 又一 个让 人耳 目 新 的教 学理 念 ,在 这些 新 的理念 的指 引下 ,我 摘 一 们的教 学方法也得 以全方位改进,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并不如理论创立者或引进者所设想的那样 乐观 ,我们不得不 对 他 们做 一 些深 层次 的 思考 。
一
论 面前 逊 色三 分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三 :探究还是抛锚
在新 课改 的 倡议 下 ,探究 性学 习也 成 了一 种非 常手 段 。 探究 性 学 习原 来是 对有 一定 难 度 ,且 有一 定 的探 究 价值 的课 题 进 行研 究 的 一个 过程 ,并 在 这一 研究 过程 中 ,不 断改 进 自己对 事物 的认识 的一种 学 习方 式 。探究 型 学 习具有 独 立性 、能 动 性和 创造 性 的特 点 ,对 于一 些专 题性 较强 的 知识 来说 ,探究 性学 习是一 种相 当
[ 关键词]学生主体
创新
探究式学习
这些年来 ,顺着社会改革的强势 ,教育改革也从此起彼伏到全 老 师做 的 目的就是 萌 发学 生创 新 的欲 望 。这 种引 入 真那 么能 引 面推 进并 不 断深 化 。作 为母 语 的语 文教 育更 是 教育 改 革 的首 冲 。随 发 学 生 的创 意和创 新 思维 吗 ?这 样 的讨论 如果 不 是老 师 的权 威 暗示 着 一些 新 的教 学 理念 与 方法 的提 出 ,传 统 的语 文教 学方 法 遭遇 批 判 下 ,真 的会 有一 个 与课 文相 关 的结论 吗 ? 甚 至 被彻 底地 否 决 。然 而一 些新 的理念 、新 的方法 本 身具 有抄 袭外 创新 是 人类 的希望 、民族 的希 望 ,一 部人 类 文 明史 ,实 际上 就 国人 的思 维 之嫌 ,已 出现水 土 不符 的症 状 。 为此 ,针 对 当前高 中语 是 一 部人 类 自我 超越 、不 断创 新 的历 史 。我们 无 法也 无 意否认 创 新 文教法改革 ,我们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 在 语 文教 学 中的 重要 作用 ,但 作 为基 础科 目的语 文来 说 ,基 本技 能 思考一 :所有课 堂教 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7 的掌 握恐 怕 才是 最主 要 的 。如果 为 了一 味的追 求创 新 而 忘却 根本 目 现代 教 育最 重要 的 一个 理念 就是 以学生 为主 体 。 的 ,难 免不 出现舍 本逐 末 的悲剧 。 这一 理 念 主张 张扬 学 生 的主 体地 位 ,摆 正教 与学 的关 系 :教 师 更 何 况 ,创 新 并 非 江 湖 中 的鱼 ,撒 下 大 网 即可 捞 到 ,它 是 熊 南传统 的 “ 道授 业 ” 角色 转变 为课 堂 教学 的组织 者 、参 与者 ,放 掌 ,少 而 弥珍 ,需 要 冷静 地思 考 方能 寻 到。 随便 包装 一 下而 人为 制 传 弃 教 学 中 的 话 语 霸 权 ;学 生 也 从 传统 的 “ 动 听 众 ” 变 为 思 维 活 造 出来 的创新 是 一种 换过 包装 的 旧药 ,是 一 种挂 着羊 头 卖狗 肉之 流 被 跃 、大 胆质 疑 、个 性较 强 的课 堂 “ 主人 ”。 最 拿手 的把 戏 。 从 理 论 上讲 ,学生 主 体是 非 常有 利 于教 育教 学 的 。但 在实 践 中 相反,我们的创新除了需要积极思维外 ,更多的需要独立的思 又会 怎 样 ? 考能力 。任何争吵而得出来的结论都会在一个独立思考下得 的结
新课程下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及策略
新课程下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及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的推进意味着语文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均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本文将就新课程下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及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新课程下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转变,语文教学应该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创新,传统的课文导向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求,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文本类型、生活化的内容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深度解读和文学鉴赏。
再次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是评价方式的转变,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和激励,不再单一依赖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接下来,针对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思考,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来实施。
首先是教学目标方面的策略,可以采取设立项目式学习任务来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设计一些生活化的语文写作任务、文学创作任务等,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其次是教学内容方面的策略,可以引入一些名家名作,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与解读,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理解和情感投入。
再次是教学方法方面的策略,可以采取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互动等方式来共同探索问题、分享见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最后是评价方式方面的策略,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学科素养评价、综合评价、作品展示评价等,来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尝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情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文学体验,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好地推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出一代代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一、背景介绍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中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扭转当前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和挑战。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本”,这种理念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只注重知识的灌输。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课文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社会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学生阅读、写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自身能力和信心。
3.注重实践性教学新课程改革提倡实践性教学,语文教育应该践行这一理念。
语文课不仅仅是词汇语法的讲解,也是将学生多姿多彩的想象力实践出来的契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知识的本质。
4.注重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倡个性化发展,这一理念正是语文教学所需要实施的。
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进行个性化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总结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要做好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原则,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践性教学,以及个性化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持续健康发展。
对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对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能把培养学生自主能动和创新精神放在教育教学设计的首位,于是,语文课堂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但是,就在老师们走出传统教育的模式时,有些老师却走入了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误区,下面就自己在课改中的尝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正确与否,需要我们大家去探讨。
1.关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随着课程改革中新的教学法的试用,我们许多老教师们发出了:“现在的语文不好教,也不会教了!”的感慨。
他们将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多媒体、小组讨论和热闹多姿的课堂氛围。
所以在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讨论。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多媒体,每堂课的小组讨论,并未能对教学带来明显的成效。
于是,老师们出现一种困惑,认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是一种老师作秀的花架子。
因此在公开课以外,我们大多数老师仍在沿用几百年的传统教育。
我国的传统教育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接受西方教育的思想,打破旧观念,采用新模式,确实使我们的有些老教师措手不及,自然会产生一些困惑。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它会伴随旧事物的并存,经历一定的时间而发生演变,它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我们的老师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虽然改了以往机械灌输和条分缕析式的模式,却一味地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至在教学中收不到好的效果。
新课标中所提倡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中何时让学生自主,何时让他们合作、探究,用怎样的形式来实现,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切不可根据新课标要求机械地选择教学形式,买椟还珠。
有些老师因一味地讲究合作、探究,忽略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甚至认为这些教学显得落后,过时,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
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见解。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也对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了语文教师们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首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调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诗经》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分析,并在班级中用朗诵的方式分享分析结果,从而加深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其次,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两个重要方面,新课程理念强调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并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
例如,在教授《岳阳楼记》时,可以让学生首先阅读这篇文章,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写一篇与之相关的文章。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创意写作、探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勇于思考,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围绕其中一个角色或一个情节,进行创意写作,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延续或改编原文,写一段自己的故事。
第四,注重跨学科教学。
新课程理念提倡跨学科教学,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授《聊斋志异》时,可以与历史学科结合,让学生了解该书所处的历史背景,了解其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教师手记I©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孙录群新的课程改革无疑对中国长期以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这场改革使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明晰.也使现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更使现代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
这场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科学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著的。
当然,历史长河之中,每一次的改革都有其实效性和前瞻性,同样也有其科学性。
改革之中,我们也应停停脚步,及时回顾,总结改革中的误区和不足,适时修正路径,因为改革本来就是一条探索之路。
下面我就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错误的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对学生主体性错误认识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克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无可厚非,因为教学对象就是学生。
对这一主体应该如何理解,那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如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来代替教学主体,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当前很多课堂的实际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一一作答。
如果学生难以答上教师心中既定答案,教师就想方设法引导,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且不说语文教学中作品的整体情感是不是适合于用一个又一个问题来理解,就设置问题本身而言,学生是否会明白设置这样问题的原因。
再说,这些问题也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表面看,课堂上学生为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阅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成了课堂主体,但作为教学的对象主体的学生,他们到底学会了什么知识?形成了什么观念呢?我想只能是对作品支离破碎的残解和对作者情感断章取义的把握。
真正的主体应该是整体把握内容,全面理解作者情感,并对作品有合理的个性化解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不仅是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而应是什么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有所得。
二、对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讲就是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很重要,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教学的性质与理科教学有本质的区别。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就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一、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而不再单纯追求知识的传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古代文化和经典文学的传承,但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化的理解和批判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语言,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创设情境,提升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而不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
通过创设情境,教师能够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写作技巧时,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写作场景,让他们动手实践,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注重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课堂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合作实践。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情感教育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
通过读懂文本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素养和情商。
例如,在教授古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五、综合评价,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而不再仅仅注重考试分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评价、项目实践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全面提高。
新课改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新课改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本文将从教学立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新课改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思考。
一、教学立意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语文教学的立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感受到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立意方面,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新课改要求下的语文教学内容需要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生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打开,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新课改要求下的语文教学内容也要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注重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文化和传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要求下的语文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课本阅读、素材搜集、作文创作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手段新课改要求下的语文教学手段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更注重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也已经大力推动,旨在引领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型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吸收国外先进理念、科技手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我有几点思考:一、从课程设计上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扎实基础和深化内涵。
新课程强调“六个一体”的教学模式,即整合化、衔接化、系统化、探究化、趣味化、人文化。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并且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从教学方法上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探究。
以往的传统教育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掌握基本技能为主,重视死记硬背。
而新教育改革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创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知识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加强学习的深度和质量。
三、从教学内容上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贴近生活和实际。
新教育改革以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为基础,整合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重视文化价值的和现实意义的传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也能够增长社会经验和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人文育人、学生综合发展和生涯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四、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
新教育改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教学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爱好和能力展开,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让每个人都能够有所发展。
这样的教育理念能够在学生身上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步空间。
五、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师生共建共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倡导师生共建共创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更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增加大家的沟通机会和交流意愿,便于发现个别学生的问题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着。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也被列入了重要的议程之中。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对一些关键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1. 对课程内容要进一步优化新课程教育以个性化、多元化为导向,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过程单调、过于概括。
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需与实际相结合,从课程应用上下功夫,设计更加富有生活情趣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2. 对教学模式要进行改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新课程教育强调要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尝试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创造新的教育模式和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3. 对教师队伍的培养要加强新课程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语文素养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教育素质。
4.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着重新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也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能力。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和品质。
5. 对学科整合的实施要加强新课程教育提出了学科整合的理念,强调各学科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实现知识的融合与交叉,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
结论通过本文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之路,仍然充满着挑战和机遇。
因此,未来必须持续地探索和创新,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我认为,对于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我认为,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和主要参与者。
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我认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很重要。
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开放式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问题导入等,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并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我认为,新课程教学改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力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通过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开展阅读推广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各种类型的文本,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第四,我认为,新课程教学改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多样性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教学也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第五,我认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从学生主体地位、思维发展、阅读习惯、文化自信、学科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展开,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思考。
首先,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也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
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此,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生活实际,丰富了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教材,增加了生活化的阅读材料。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思维导图、阅读策略等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深度、广度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其次,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引入了各种写作形式和题材,例如日记、寓言、议论文等,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经验。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讲解、示范、操练等,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写作不再成为一种机械的任务,而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动。
再次,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口语能力的培养。
口语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从小学开始注重口语教学,通过朗读、演讲、对话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最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还要能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
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深入思考这一教学改革的背后含义,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因此,当前的教学改革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变化快速,信息更新迅猛,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来适应未来的挑战。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敞开思维,勇于探索和创新。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演讲、讲故事等形式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人。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被重视。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评价应该注重激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仅仅追求成绩,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和能力的培养。
总结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和思考问题的视角。
小学语文新课改理念见解
小学语文新课改理念见解新课改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
而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作、讨论等方式自主地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新课改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时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变得尤为重要。
小学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语言表达的技巧,更应该培养学生审视文本、分析问题、提出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课改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新课改理念下,语文课程不再只是以学生的语言能力为重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美感、品味情感,提升自身的情感和审美素养。
新课改理念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
而不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
新课改理念注重实践性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的应试训练,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更注重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和任务,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语文新课改理念给予了语文教育更多的活力和创造性。
践行语文课改理念的几点思考
中学教育2020 年 5 月171一、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课改精神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
” 师生之间这种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就是对话关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作为对话者的主体性,教师在对话中充分发挥引导、促进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探究事物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欲望。
教学是师生沟通、理解的双向活动,师生之间应有一种平等互动的沟通关系。
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下,畅所欲言教学相长,学生的才能和创造力才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上“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这节课时,我始终用一种亲切、平和、关注的语气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同学生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我在教学中,始终没有以长者的身份独占课堂,而是同学生一样作为一名专注的读者去赏读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到有了一位读书的同伴在引导着自己前行,这就奠定了教学此文的民主、平等的基调。
另外,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有齐读、分角色读、男女分开读),没有丝毫的强制手段和硬性规定,而是让学生自主确定朗读形式。
学生在读中思维活跃,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在全课教学中,始终作为一位引导者、参与者,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以文本为凭借,问题为依据,展开平等的互动交流,课堂中顺利完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任务,整个教学环节,学生人性得以展示,个性得以张扬,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地调动。
二、体现教师预设和生成的提问艺术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
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增加师生的双向信息交流,而且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教师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实践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实践田福军新课改了,语文教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每个语文教师只有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改的目标和意义。
观念和方法都要进行变更,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解新课程(一)新课程下的教学观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教学。
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
3.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
5、学习是学生从内容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
6.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二)新课程的教材观1.新教材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新教材注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3.新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新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新教材注重为教师创造性和学生发展留下余地,利于师生互动。
6.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教学主题和内容编排中,并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1、是改变过去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是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是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了教师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方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思考。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有效的思维训练。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背诵、默写、填空为主,学生在此过程中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沼,缺乏语文思维的培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课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故事、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水平,达到了“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的。
二、整合资源,构建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单一,只重视教科书上的知识,忽略了其他资源的利用。
而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应该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如图书、文学作品、音视频资料等,让学生在不同的资源中进行交叉比较,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模式。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利用一些图文并茂的小故事、童话故事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资源,如历史、地理、生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的渗透,让学生通过感悟、感动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备受关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新课改的背景与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和质量的提升为出发点,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改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
新课改强调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学习,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素养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有一个全面的思考。
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传授课文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注重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跨学科的学习体验。
要注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要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堆砌。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
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避免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
要注重运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教学质量。
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一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是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故事、诗歌、报纸等多种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 中小学音乐教学 的德育功能
0 1 6 0 3 0 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公乌素小学 蔺蔚莉
■ 鼻: 德 育教育是 中小学音乐教 育较 为重要 的功 能,然 而这一点却经常被 中小学音乐教 师甚至学校 所忽视 。本文从音 乐课程设置、音乐实践活动和 学校音 乐氛围营造三个方面,来论述 中小学音 乐教 学中的德育功能及其 实现的途径。 关■诩 :中小学 音乐教 育 德 育
一
、
非常有利的。 通过音乐作 品中所表现 的对祖国 山河 、人 民、历史、文化和 社会发展 的
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 的爱国情怀 。如 由光未然作词 、冼星海作 曲的 《 黄河大 合唱》, 以黄河为背景 ,生动地描绘 了中 国人 民英勇 的抗 日战争 ,反 映了中华 民族 的坚韧不拔,展现 了抗 日必胜的光 明前景 这部融交响性 、写实性 于一体 的气 势磅礴的大合唱 ,既有中华 民族 的英勇气魄和强烈 的时代精神 ,又有鲜 明 的民族风格和群众性 的特点 。中学课本所选 的第七乐章 《 保卫黄河》是一段进 行曲体裁的轮唱歌 曲,其快速大跳 的动机与逐级扩张 的音型 ,生动地表现 了中 国游击 队员们为保卫黄河、保卫中 国而战斗的英雄形象 。这样 的优秀作 品,无 论 是演 唱还 是欣 赏,都给 人无穷 的力量 ,收获激情 的体验 。 著名教育家 魏书生 曾说 :人 的心灵接受美和 艺术的效率远 远胜过接受一 个 不喜欢的单调的说教。音乐课上,教师要善于 引导学生多昕优秀 民族音乐作 品,着 眼于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学唱、背唱其 中优秀的主题及段落 。学生 的 感性 材料积累多了,逐渐有了 自己的鉴别能力 ,自然会被优秀 的民族音乐所吸 引,继而 自觉领会、挖掘其中的 内涵 ,使之真正成为学生 自己的东西 ,成 为学 生确立人 生观 、世界观 的有力支撑 。 =、积 极开晨音 乐实践{ 舌 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中小学音乐螺程 安捧应 注重培莽学生 的爱目主义精神 许多优秀 的民族音乐彰 显着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精神,渗透着 民族文化 的精 髓 ,具有 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 ,体现 了中华 民族 的意志 、力量和追求 ,它们 是 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 那些历史题材的作 品,特别是那些表现 中华民族的 自强 自尊、乐观 向上 的信念的优秀音乐作 品,对培养学生 的爱国情 感、增强学生的 民族 自信心和 自豪感及促进学生 自 立 自强 、奋发有 为的精神 是
我 对 此 有 以下 三 点 体 会 。
在 音乐教学 中,要 通过多种集 体活动如合唱 、合奏 、音乐游戏等,营造 出一种美好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会到只有共 同努 力、团结协作 ,才 能把活动开展好。这样,将 思想教育融于音乐训练之中,不仅使 学生受到 了集 体主义教育,而且提高了音乐能力。例如在合唱教学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 多 听优 秀的合唱作品,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 ,让学生分 小组练 习不 同声部 的旋 律 , 熟 练 后 再 集 体 协 作 合 唱 , 理 解 合 唱 的 要领 , 要 求每 位 学 生在 声音 状 态 、力 度 变化、口型和呼吸、起声、收韵等方面都尽量一致,各声部声音要均匀 ,团 结协作,共同完成 活动。在 学校 的拉歌比赛 中,学生忘情地 歌唱,在齐唱班歌
的时候 自信而 骄傲,大大拉近 了学生之间的距 离,使学 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 作意识得 到了提高 。 除此之外 ,还必 须要求每位学 生在学习、生活 中互 相关心、互相帮助 而 这种 动力又 来源 于学生对 美妙音乐的憧憬和 向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 的这 种 心理,强化学生 的集体意识 , 引导学生为了完成共 同的艺术作 品而团结协作, 从而使每位学 生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 三 、充分利用膏乐鸯蠢 。舒建良好的校田文化纂圈 充满 艺术文化氛 围的教育环境 ,可 以使人身心愉悦 ,成 为广 大师生共有 的精 神财富和 沟通情感的桥 梁。恰当利用音 乐资源 ,有利于创建 一个和谐 、美 好的校 园环境 当然 ,中小学音乐课 程的德育功 能还 不仅仅体现在 以上 几点,它在培养 学生对 生活的积 极态度,使 学生尊重艺术 ,理解 多元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 对艺术、特别 是对音乐 ,道德 内 容是 其灵 魂,是 其存在的意义 。学校音乐课 的一切形式都应 当旨在发展学生的 精神 生活,帮助他们 认识世 界,形成他们 的世 界观 ,提高他们 的道德水平 。” 音 乐教师要通过 生动有趣、丰 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获得丰 富的音乐审美 体验 ,积极主动 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尊重 学生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 习方式 ,能 为学 生提 高审美 能力、发展创造性 思维、形成 良好人文素养奠定 良好的基础。 在教 学中,我们应特 别注意发挥音 乐课 的德育功 能,陶冶学生 的性情 +提高学 生的审美情趣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 良 好 的基础 。 参考文献 : [ 1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教 育部 . 音 乐课程标准 【 s 】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