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王维 唐·王维
安西都护府 阳关
渭城 长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西都护府 阳关
渭城 长安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你到安西,这一 路上 __________________
扬州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下行
唐·李白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浥 轻尘, 渭城朝雨 浥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
推荐古诗: 《别董大》——唐· 高适 《山中送别》——唐· 王维 《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廊坊市文安县急流口中小学
蔡争妍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廊坊市文安县
蔡争妍
李 白
孟 浩 然

四年级上册古诗必背12首

四年级上册古诗必背12首

四年级上册古诗必背12首
1.《静夜思》李白。

2.《登鹳雀楼》王之涣。

3.《春晓》孟浩然。

4.《将进酒》李白。

5.《望庐山瀑布》李白。

6.《江雪》柳宗元。

7.《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8.《早发白帝城》李白。

9.《登高》杜甫。

10.《夜泊牛渚怀古》杜甫。

11.《悯农》李绅。

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这些古诗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包括自然景观、人生感悟、历史故事等。

通过背诵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风采和智慧,同时也能够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背诵古诗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也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背诵这些古诗,老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背后的典故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些古诗的内涵。

希望学生们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诗歌的美丽和力量,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更多的文化底蕴。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陆游
陆游 (1125一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 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 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 作作品最多的,其作品 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 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 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 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
你不要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 当成外人。 山岭重叠,溪水弯曲,远望好像前面已 经没有路了,

莫哭 yí



腊肉
hú n

疑问

浑浊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山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 都有很高造诣,做作品大都挥洒 自如,明快豪放,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 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 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后两句悟出了什么道理?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不要被局部迷惑。 2.蕴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深刻道理。
测一测: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诗人陶 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 舍的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既 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 光无限, 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 会生出许多希望。
对 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0课 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0课 古诗两首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这首古诗。

(重点)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难点)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被称为“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古人送别的方式:第一是设宴饮酒;第二是唱歌、赋诗;第三是折柳送别。

由于“柳”“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鹤 孟 唯 陵 hèmènɡwéi línɡ自由朗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遇到不懂的字或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

说一说这首古诗描绘了什么场景?描绘了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场景。

结构:上下组词:孟子 姓孟造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姓孟的新同学。

音序:M 部首:皿书写指导:“皿”略扁,底部托住上面。

孟mènɡ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氵”略呈弧形,右部第二横稍长。

结构:左右组词:浩大 浩荡造句:如此浩大的工程,他们只用了一年就完工了。

音序:H 部首:氵浩hào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攵”中的捺为斜捺。

结构:左右组词:丘陵 陵墓造句:考古队发现了一座帝王陵墓。

音序:L 部首:阝陵línɡ孟浩然(mènɡ mèn) 唯一(wéi wēi )广陵(línɡ lín) 告辞 (cí chí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辞:告辞,辞别。

四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完美版)

四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完美版)
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 青山。
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意思是: 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湖 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 静的像一面平滑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在皓月银辉直下,洞庭山愈显青 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 远望去,如同一个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 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白银盘里一青螺
再用一个比喻,将湖中的君山比 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 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 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 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 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 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 队向游人讨食,为峨眉一大特色。它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 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月歌
我仿佛看到诗人坐在船舱里,看着江 中的月亮,唉声叹气。
发散思维,看着上文你想到些什么?
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想一想
• 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练一练 1、《望洞庭》和《峨眉 山月歌》都是描写 _________(A、夏天的景 色的;B、春天景色的; C、秋天景色的)。 2、《望洞庭》通过丰富 的_________和形象的 _________将月夜的洞庭 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 作者行船时思念 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由两首宋诗构成,一首是苏轼《题西林壁》,一首是陆游《游山西村》。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zhòng(重量、重担)只:zhǐ(只有、只好)zhī(船只、一只鸡)【反义词】远──近高──低真──假暗──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题西林壁》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完整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完整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客渭 舍城 青朝 青雨 柳浥 色轻 新尘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一场如 酥小雨,湿润了路上 的尘埃,旅店旁的棵 棵绿柳,被雨水冲洗 得翠色欲滴。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
地点 、时间 和环境气氛。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写“送”别场面。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关切与祝 福。 2、诗中有写景和叙事。 3、都没有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
不同点: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 写景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
2、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 体含义不同。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进 无一 故杯 人酒 。,
·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再喝尽这 杯醇香的美酒吧,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 之后,就再也没有 一个交情深厚的老 友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 样的酒?你感受到了什么?
(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
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 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 你们的想象同学间交流。
➢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 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 想象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 或看到过送行的场面?
同学们说的不错,这就是情, 诗中表现的是一种朋友这间的 情。生活中,还有父子情、母 女情、师生情、同学情……情 充满整个世界,人间处处都有 情。让我们带着朋友间依依惜 别的感情来朗诵这首诗好吗?


落 日 故 人 情
云 游 子 意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元二】
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
出使。

【安西】
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
早晨下的雨。

【浥】
湿。

【客舍】
旅店。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古诗两首》释句导读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件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件

朗读第一首古诗,参看注释,自己理解
诗句的意思。
不懂的问题,同桌互相讨论。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这里指老朋友——孟浩然。 辞 : 告别 烟花:指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孤独、孤单。 尽:尽头,这里指消失。 此时李白站在黄鹤楼上能看见什么?看不见 唯见:只看见。 什么呢? 天际流:流向天边。
黄鹤楼: 楼名,在湖北武汉。 之: 去,到。 广陵:江苏扬州。
送元二使安西
使:出使。 比较两首送别诗的题目,同样是朋友 要到另一个地方去,用的词有什么不 同?
[李白简介]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 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作品特点: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 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 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 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填空练习
去 )。 “之”的意思是( 扬州 “广陵”是现在的( )。 艳丽的春景 “烟花”指( )。 孟浩然 “故人”是老朋友,这里指( )。 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 因为( ),所以说“西 辞”。 消失 “尽”是(只 )。 “唯”是( 天 边)。 “天际”是( )。 依 依 惜 别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老朋友( ) 之情。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líng
再读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李白在诗中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你是从那 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内心的伤心、寂寞呢?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年级上册必背篇目

四年级上册必背篇目

四年级上学期背诵篇目【古诗词必背篇目】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四年级上《同步阅读》3.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主题丛书《守卫精神家园》5.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四年级上主题丛书《守卫精神家园》(第3页)2.卜算子·咏梅【现代】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诗词》4.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四年级《传统文化》6.横江词【唐】李白海神来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

——四年级《语文教参》(第9页)7.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传统文化》9.卜算子【宋】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传统文化》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传统文化》10.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必背内容】人之初(节选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执教:
对比以下送别诗的诗题: 李 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 维:《送元二使安西》 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黄鹤楼与岳阳楼、 滕王阁并称“三大名 楼”。黄鹤楼故址在 现在的武汉市武昌蛇 山,踞山临江,得形 势之要,登楼八面来 风,凭栏可极目千里, 自古是游览胜地。传 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 而去,故称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的_广__陵__。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下行 【唐】李白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诗
句,表达了友人离别之情;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完整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完整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第五课古诗两首1苏轼,远近高低各不同。

,。

2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疑无路,。

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李白故人西辞,。

,唯见长际流。

2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无故人。

下册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

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

,春来江水绿如蓝。

?宋绿遍山原白满川,声里雨如烟。

闲人少,才了又插田。

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唐西塞山前,肥。

,绿,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年级上册: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明月何时照我还?《》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册 [](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三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下册: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

宋·一叶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宋·茅檐低小,溪上。

醉里,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

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

《》唐·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上册(节选),。

今我来思,。

唐·杜甫,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

宋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元孤村落日残霞,轻烟,一点影下。

青山绿水,红叶黄花。

唐大漠沙如雪,。

何当,快走踏清秋。

下册原文煮豆持作羹(g e n g),漉菽以为汁。

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5首)

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5首)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西江月【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春日偶成【宋】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七步诗【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秋浦歌【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hè mèng lí ng 黄鹤 楼 孟 浩然 广 陵
cí 告辞
wéi 唯独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 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 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 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 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 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 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 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 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 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 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 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 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 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 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 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流:流向天际
“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 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 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尽”字和“唯”字将孤 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 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巧妙 的展现出来。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
劝 君 更 进 一 杯 酒 ,
客 舍 清 清 柳 色 新 。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句 呢?向大家展示一下吧!
萋 萋 满 别 情 。
又 送 王 孙 去 ,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

➢ 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会说些什么?发 挥你们的想象同学间交流。
➢ 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好友孟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 过或看到过送行的场面?
同学们说的不错,这就是情, 诗中表现的是一种朋友之间的 情。生活中,还有父子情、母 女情、师生情、同学情……情 充满整个世界,人间处处都有 情。让我们带着朋友间依依惜 别的感情来朗诵这首诗好吗?
送元二 使安西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 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库车县。
送元二使安西
安西
阳关 渭城
西域都护府
玉门关 阳关
长安
渭城:秦置咸阳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 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 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 之南,故称阳关。 故人:老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 广陵
去、到
诗题给我们哪些信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 白
人物:孟浩然和李白 事件: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地点:黄鹤楼
孟浩然是唐代著 名的 诗人,他和李 白是好朋友。
广陵是现在的 江苏省扬州市。 “之”是“去”的 意思。
李白与孟浩然
两人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在安陆(今湖北)的 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 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 谒(yè)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 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 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 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故 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

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从王维和元二之间的送别中,同学们想想表
达了诗人王维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王维对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智力大闯关
去 )。 “之”的意思是( 扬州 “广陵”是现在的( )。 艳丽的春景 “烟花”指( )。 孟浩然 “故人”是老朋友,这里指( )。 尽头 “尽”是( )。 只 “唯”是( )。 天 边 “天际”是( )。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老朋友( 依 依 惜 别 )之 情。

课后小练习
这是两首送别诗,同学们课 外知识一定很丰富,那么, 请同学在课外收集有关送别 的古诗。
背 看 诵 图 背 古 诵 古 诗 诗
帆影已经消失了· · · · · · · · · · · · 诗人还在翘首相望
似乎要把自己对朋友的深深思念 之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 人送到目的地。
此时此刻,李白在想什么呢????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 《古诗两首》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记忆测验
mèng
hào

lí ng cí

wéi



记忆测验
shě


jūn


李白,号太白(公元
701-----762年)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
他小时候学习了很多书,
十五岁,做的文章已经很出色。

他喜欢游览山水名胜。他富于 正义感,热爱自由,性格豪放。 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多首诗, 人们称他“诗仙”。


孟浩然是唐
代著名的 诗人,他 和李白是好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时:两课时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3)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6)背诵优秀诗文50篇。

2、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3、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把古诗读正确,背诵古诗对学生来说没任何难度,理解诗意,体会道理,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有难度,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学习目标:1、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通过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中通过指名读诗的方式落实,认识3个生字。

通过课堂中分析认识字形、指导书写、默写等,正确读写“莫、腊、浑”等词语。

2、通过课堂中的师范读、指名朗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在品味诗句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学习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评价任务:任务一:学生能正确地读准字音,正确默写生字词。

任务二: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读出诗人的心境,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三: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从中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背诵古诗,引入课文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江西庐山),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

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

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环节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自由读诗三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到字正腔圆。

(落实目标1)2、指名读诗、正音。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感知到庐山之美,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

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

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

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重点评价朗读是否正确、通顺(评价目标一、二)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

(评价目标三)环节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

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落实目标2)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朗读做到字正腔圆、停顿得当。

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道理(评价目标三)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环节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

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

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

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

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

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

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

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

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 中。

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引领反复吟唱。

(落实目标3)重点看学生换词是否恰当。

(评价目标三)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导入介绍诗人1、上一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环节二初读诗文,指导写字1、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

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读。

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

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3、学习"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你有什么需要给其他同学提醒的?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其他同学书空,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重点评价朗读是否正确、通顺生字书写要正确、美观(评价目标一)环节三学习前两句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

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

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相互说。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2)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

(评价目标三)环节四学习后两句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

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

(评价目标三)环节五朗读悟情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背诵不但要正确、还要熟练。

(评价目标二)板书设计:情意真、游山西村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教后反思:作业设计:1.《游山西村》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

2.《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代诗人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

3.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4、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