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时:两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3)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6)背诵优秀诗文50篇。

2、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3、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把古诗读正确,背诵古诗对学生来说没任何难度,理解诗意,体会道理,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有难度,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学习目标:

1、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通过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中通过指名读诗的方式落实,认识3个生字。通过课堂中分析认识字形、指导书写、默写等,正确读写“莫、腊、浑”等词语。

2、通过课堂中的师范读、指名朗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在品味诗句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生能正确地读准字音,正确默写生字词。

任务二: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读出诗人的心境,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

任务三: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从中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背诵古诗,引入课文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江西庐山),引

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环节二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诗三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到字正腔

圆。(落实目标1)

2、指名读诗、正音。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

导。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

进行以下指导:

(1)感知到庐山之美,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

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

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

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

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

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

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思考:为何身在庐

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

重点评价朗读是否正确、通顺

(评价目标一、二)

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

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

(评价目标三)

环节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

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

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

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

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

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

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落实目标2)

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朗读做到字正腔圆、停顿得当。

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道理

(评价目标三)

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

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

环节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

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

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

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

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

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

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

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

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

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

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

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

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

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

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

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 中。再引导回归

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落实

目标3)

重点看学生换词是否恰当。

(评价目标三)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复习导入介绍诗人1、上一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