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事件中风险管理的启示

合集下载

巴林银行事件经验教训

巴林银行事件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①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巴林银行已经有200多年的经营历史,理应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如果个别职员在职权范围内违反操作规程是可能发生的。

但一名交易员能够违反制度,擅自越权操作,将相当于其母行资本几倍的资金做赌注,而且能够掩藏几周不为监管部门所知晓,可见巴林银行内部的监管漏洞很多。

本来巴林银行后线结算部门应该履行监察职责,但是这个报警系统并没有发挥作用,这抑或是里森与结算部门的人同谋,来欺瞒管理层;或许是既让里森负责前台交易又让他掌管后线结算这种做法的严重恶果。

除了巴林银行内部存在的原因外,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英国金融监管当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件也反映了对从事跨国业务的金融机构施以更加严密监管的必要性。

②必须建立衍生工具交易严密的内部监管制度。

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来看,衍生工具一旦脱离了贸易保值的初衷而成为投机手段时,风险是极大的,尤其是当交易员孤注一掷时,可能会招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银行管理层应当建立起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经常审查资产负债表中的表内及表外业务,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从巴林银行事件来看,即使是里森用开立虚假户头进行衍生工具交易,以造成代客买卖的假象,但作为巴林银行管理层应该从或有资产的不正常增加中发现问题,这时应该核实客户的身份、财力等。

有鉴于此,金融机构在制定有关从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内控制度时,应该考虑自身从事该类交易的目的、对象、合约类别、交易数量等。

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应包括:交易的目标价、交易流程、坐盘限额、权责划分、预立止蚀点、报告制度等。

③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

新加坡曾被认为是金融监管很完善的国家,但是巴林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新加坡监管体系产生了疑问。

现在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已将每份合约保证金由62.5万日元提高到135万日元,新加坡还将加强制度方面的监管。

有关人士还提出了将交易合约数量与投资者的资金实力相挂钩,虽然这样可能使市场成交量受到影响,但是市场的健康发展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中操作风险的反思与启示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中操作风险的反思与启示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中操作风险的反思与启示作者:暂无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6期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宣布其因进行不当期货交易导致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荷兰国际集团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

一时间,世人唏嘘。

一代商业巨头就此陨落。

惋惜之余,我们应认真分析巴林银行破产的深层次原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发生类似事件。

此事件中,银行内部不合规因素较多,使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最终因交易员里森看涨的股票走势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化,导致巴林银行巨额亏损而倒闭破产。

由此可见,操作风险与金融风险是导致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

本文尝试从操作风险入手,分析其破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内部控制松散。

相关资料显示,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以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就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并未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重视。

随后,巴林银行本身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失灵导致悲剧的发生。

可以说,巴林银行的倒闭不是一人所为,而是一个结构漏洞百出、内部管理失控的机构所致。

第二,部门间职责不明。

在巴林新加坡分公司,Nick Leeson同时负责交易与结算,这给了他很多自己作决定的机会。

作为总经理,除了交易之外,他还设置了监管行政财务经理、签发支票等四项权利。

尽管公司总部非常清楚他的行为,但担心因为冒犯他而失去这位“明星交易员”而未采取任何行动,甚至他代号为88888的误差账号被使用长达1年,直到他辞职时才被发现。

第三,缺乏全球性的信息沟通与协调。

尽管金融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正逐步迈向全球化进程,但大多数相关法规仍由各国自行制定,且实施范围不得超出国界。

在本案中,巴林银行总部、新加坡期货部、东京股票交易所等均由各国独立管理,且这些管理者并没有就业务沟通交流过相关信息。

显然,信息不对称及缺乏全球性的协调也是未能阻止巴林破产的又一原因。

我们应从巴林银行破产的事件中吸取教训,避免出现类似的悲剧。

关于银行风险的真实案例

关于银行风险的真实案例

关于银行风险的真实案例
关于银行风险,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即“巴林银行事件”。

巴林银行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成立于1763年。

然而,这家享有盛誉的银行在1995年因为一个交易员的过度冒险行为而破产。

这个交易员名叫尼克·利森,他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首席交易员。

利森利用巴林银行的信用,大量买入高风险的欧洲债务,并通过复杂的交易策略来掩盖他的真实交易情况。

然而,这些交易最终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利森的行为被揭露后,巴林银行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这个事件对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在利森的案例中,他的行为之所以能够成功掩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其次,它也揭示了交易员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利森的行为表明,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交易员,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

总而言之,巴林银行事件是一个关于银行风险的重要案例,它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银行的风险管理,确保银行业务的安全和稳定。

巴林银行事件带来的教训

巴林银行事件带来的教训

巴林银行事件带来的教训第一,投资者必须控制好风险。

里森期货交易亏损的直接原因是对市场行情判断的失误,他认为日本经济在关西大地震后会马上恢复过来,而事实上日本经济已积重难返,关西大地震加快了日本经济的下滑,日经225指数从1995年1月初的19500点,已下跌到2002年初的10000点以下,而美国一些对冲基金在1990年初日经225指数达到39000后就一直抛空,获利丰厚。

当然里森如果意识到行情判断错误,能够控制好风险,及时止损,也不会出现风险事件,但里森相反,孤注一掷与市场进行对赌,试图使大市反转,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第二,金融机构内部建立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

从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开始交易的第一天到其倒闭之日,里森一直既是前台的首席交易员,又是后台的结算主管,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岗位,都是由里森一人把持,为其越权违规交易提供了方便。

当1994年8月,内部审计人员指出该期货公司没有实行岗位制约的严重性时,巴林银行集团高级领导层漠然视之。

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内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该公司长期以来使用“88888”账户进行越权违规交易以及严重亏损的问题。

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巴林银行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许多漏洞。

第三,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

由于里森业务熟练,被视为有才干的人,对其委以重任,却疏于监管,甚至当问题隐隐暴露出来后,管理层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事态逐渐扩大,导致银行的倒闭。

期货市场经常发生投资者因抱侥幸心理而由小输演变成大亏的例子。

表面上看,巴林银行的事件与我们国内投资者似乎相去较远,其实不然。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是如何由小变大,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带来的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其实,股指期货市场也是投资市场的重要一环,只不过股指期货影响因素众多,保证金交易放大机制明显,会对投资机构的经营业绩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如果只看到市场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在追求业绩成长的同时,忽视了风险控制的执行力度。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中操作风险的反思与启示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中操作风险的反思与启示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中操作风险的反思与启示作者:伍秋晓来源:《经营者》2018年第06期摘要 1995年2月26日,英国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9.1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反思其破产原因,是内部不合规因素导致其面临巨大的操作风险,加之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错误判断,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由于操作风险具有人为性与突发性,我们应着重分析该事件中操作风险的产生原因,并寻求规避的方式,以求为我国现代企业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与意见,避免类似悲剧再度发生。

关键词巴林银行操作风险反思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宣布其因进行不当期货交易导致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荷兰国际集团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

一时间,世人唏嘘。

一代商业巨头就此陨落。

惋惜之余,我们应认真分析巴林银行破产的深层次原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发生类似事件。

此事件中,银行内部不合规因素较多,使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最终因交易员里森看涨的股票走势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化,导致巴林银行巨额亏损而倒闭破产。

由此可见,操作风险与金融风险是导致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

本文尝试从操作风险入手,分析其破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内部控制松散。

相关资料显示,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以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就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并未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重视。

随后,巴林银行本身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失灵导致悲剧的发生。

可以说,巴林银行的倒闭不是一人所为,而是一个结构漏洞百出、内部管理失控的机构所致。

第二,部门间职责不明。

在巴林新加坡分公司,Nick Leeson同时负责交易与结算,这给了他很多自己作决定的机会。

作为总经理,除了交易之外,他还设置了监管行政财务经理、签发支票等四项权利。

尽管公司总部非常清楚他的行为,但担心因为冒犯他而失去这位“明星交易员”而未采取任何行动,甚至他代号为88888的误差账号被使用长达1年,直到他辞职时才被发现。

巴林银行倒闭启示5篇

巴林银行倒闭启示5篇

巴林银行倒闭启示5篇第一篇:巴林银行倒闭启示巴林银行倒闭的启示20082366 田园1995年,具有200多年优异的经营历史的巴林银行倒闭了,震惊了世界。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行业操纵不当所带来的极大风险,最终会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首先,我们对巴林银行事件回顾。

巴林银行1763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

它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

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

它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铁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五个爵位。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期交易员里森,同时也是后台结算主管即开立了“88888”账户。

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

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隐藏在“88888”账户上。

里森作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

由于差价有限因此交易量很大,通过这种风险较低的差价交易,也一度为巴林银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在1994年的7个月获利3000万美元。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

1995年 1月份,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了大量期货合同,指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

浅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1995年2月27日,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同时也给金融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在新加坡分行,里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

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

(3)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

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过25%的限额规定。

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

(2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

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四种权力于一身。

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

(4)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

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

但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败。

(5)奖金结构忽视企业风险系数,奖金与基本年薪的比例失衡且忽视对风险的考虑,就会使员工为获得高额奖金不恰当地增加公司的风险。

二、外部原因金融监管不力英国和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当局事先监管不力,或未协力合作,是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国监管部门出现的问题是:第一,负责监管巴林等投资银行的部门曾口头上给与宽免,巴林将巨额款项汇出炒卖日经指数时,无需请示英格兰银行。

第二,英格兰银行允许巴林集团内部银行给予证券部门无限制资金的支持。

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存在的问题是:首先,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促进业务的发展,在持仓量的控制方面过于宽松,没有严格执行持仓上限,对会员公司可持有合约数量和缴纳保证金情况没有进行及时监督。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2篇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一)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巴林银行的倒闭案例就是金融业风险的一个典型例子。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进行解析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教训。

巴林银行是一家成立于巴林的中型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仅运营了十年左右便宣告倒闭。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家新兴银行会倒闭呢?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巴林银行的经营策略。

通过对巴林银行历史经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经营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

巴林银行在创立之初采取了激进的扩张策略,积极开展各类金融业务,包括信贷业务、资本市场业务等。

然而,由于对市场的研究不够充分,对于风险的评估不准确,巴林银行在经营中过于冒进,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从而导致了后续的问题。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

在巴林银行的日常运营中,管理层对风险的控制不力,存在着违规操作和管理缺失的现象。

例如,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了一些违规行为的产生。

此外,巴林银行的高层管理层过于注重业务扩张和短期利益,忽视了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后续问题的逐步暴露。

再者,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涉及到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问题。

巴林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经营策略问题和内部管理问题,使得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倒闭。

针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教训。

首先,银行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应慎重考虑市场情况,合理评估风险,不可盲目冒进。

其次,内部管理应健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意识。

最后,金融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形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总结起来,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给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

金融机构应引以为戒,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以避免类似的倒闭事件再次发生。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二)在金融行业中,银行的倒闭案例一直备受关注。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事件是一起备受关注的金融丑闻,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流失和金融安全
问题。

这一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今后的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首先,巴林银行事件的发生与金融监管不力密不可分。

在这起事件中,监管部
门未能有效地对银行的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导致了银行内部存在大量的漏洞和腐败现象。

这表明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失职和疏忽,需要对监管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

其次,巴林银行事件也暴露了银行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

在这起事件中,银行
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的失职和疏忽,导致了大量的资金流失和金融安全问题。

这表明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加强。

另外,巴林银行事件也揭示了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些不正当竞争和腐败现象。


这起事件中,银行与一些非法机构和个人进行了不正当的合作和交易,导致了大量的资金流失和金融安全问题。

这表明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不正当竞争和腐败现象,需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清理。

综上所述,巴林银行事件是一起备受关注的金融丑闻,暴露了金融监管不力、
银行内部管理薄弱和金融市场不正当竞争等问题。

对于这一事件,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银行内部管理,整顿金融市场,以期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希望通过对巴林银行事件的深入分析,可以为今后的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

巴林银行事件中风险管理的启示

巴林银行事件中风险管理的启示

巴林银行事件中风险管理的启示一、巴林银行的背景巴林银行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至1995年已有233年的历史,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此后100多年,巴林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1993年,巴林银行的资产有59亿英镑,负债56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亿英镑,海内外职员4000人,盈利亿英镑;1994年,巴林银行税前利润高达亿英镑,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89位 ;二、巴林银行的破产过程1992年,28岁的尼克·里森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起初里森只是被授权从事风险并不大的风险套利交易;1992年7月,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由于操作失误,里森为其隐瞒并将损失放入“88888”账户;此后,类似失误都被记入“88888”账户,此账户的亏损越来越大;1993年1月,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出现了两笔大额差错;里森再次做了错误的决定,用“88888”账户保留了敞口头寸;1993年7月,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份期权的委托业务,但是由于价格低而无法成交;为了弥补亏损,里森大量购入225种日经股票指数期货;由于判断失误,造成巨额亏损,并又被转入“88888”账户;从1994年底开始,里森觉得日本股市将上扬,未经批准就做风险极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里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不辛的是,日经指数一路下跌,并于1995年1月跌至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便损失200万美元;里森又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失败了;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里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10亿美元化为乌有,而当时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亿美元;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都以失败告终;三、原因分析一内部原因1、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2、松散的内部控制;3、业务交易部门与行政财务管理部门职责不明;4、代客交易部门与自营交易部门划分不清;5、奖金结构与风险参数比例失当;6、缺乏全球性的信息沟通与协调;二外部原因除了巴林银行内部存在的原因外,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英国金融监管当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件也反映了对从事跨国业务的金融机构施以更加严密的监管的必要性;四、风险启示一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二必须建立衍生工具交易的严密的内部监管制度三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四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五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六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七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八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九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五、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巴林银行的破产不仅仅是里森个人操作失误,其在内部控制上的缺陷才是真正葬送巴林银行最根本的原因;巴林银行的倒闭带给我们的警示是深远的,只有不断加强金融机构的管理和自我控制,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的监管督导力度,健全金融法制,才能保证一个国家金融秩序安全、和谐、高效;。

巴林银行的倒闭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2

巴林银行的倒闭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2

(3)员工收入结构的不合理性从当时尼克·李森的薪资结构中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合理性。

我们以1993年时候举个例子,当时李森的年薪大概在5万英镑左右,但是奖金却有高达十万英镑。

更夸张的是到了1994年,由于其业绩优秀,李森的奖金提升至15万英镑,都快接近他工资的3倍了。

我们都知道在交易员这个行业,平均分红收入在百分之5左右,高的分红机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交易员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的他们去涉及一些高风险的产业。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巴林银行当时的薪金结构是有很大的问题的,正是这种不合理的薪金结构,才给了尼克·李森违规交易的动机。

同时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巴林银行管理层只重视不断增长的收益,而忽略了内部控制,从而引起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1.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1).监管机制上面的问题相比于国外一些先进的银行体制,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相对而言不是很健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缺乏相应的风险识别工具,我们无法对已经出现的一些风险进行有效的归类和处理以及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无法有效的去预防。

第二个方面是风险预警系统上面的问题。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信息采集方面不是很完善,导致我们无法对客户的信息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和对其风险的评估。

第三个问题是对一些风险无法做到很好的规避或者说是转移。

第四个是我国商业银行制定的风险监管方面的策略不够完善,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最后一个问题是对银行内部监管过程的监控没有很好的落实。

(2).银行监管技术上面的问题随着银行业监管和金融创新越来越引起各国银行管理层的重视,国外对于银行监管中风险测量与评估有着一套科学的方法,并且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上有着一套健全的管理方法来控制风险。

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测量与评估技术相对简单,落后,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判断,缺乏量化分析指标与模型,依然无法有效的监测当今商业银行存在的许多监管上面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方法。

基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思考

基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思考

基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思考【摘要】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监管与风险防范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的深刻思考。

本文首先探讨了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强调了其在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存款人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接着分析了银行监管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然后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

最后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中得出启示,强调了强化银行监管措施、提高金融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可以为未来的金融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巴林银行倒闭事件、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监管、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管理、银行风险管理、银行倒闭事件的启示、银行监管措施、金融风险应对能力、银行内部风险管理。

1. 引言1.1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背景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发生在20XX年,是一起引起全球关注的金融风险事件。

这家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链断裂问题,导致不能继续维持运营,最终宣布破产倒闭。

这一事件影响深远,不仅对巴林国内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在国际金融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该银行过度扩张经营规模,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风险控制,导致资金链断裂的根本原因。

监管部门在银行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疏漏,对银行的监管不力也是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事件的爆发彻底揭露了巴林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对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1.2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影响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广泛的金融市场震荡和公众信任危机两个方面。

该事件引发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投资者对其他银行也产生了担忧,导致股市下跌、资产贬值等现象频频出现。

许多企业和个人也受到了影响,因为他们的存款或投资可能被牵连而受损失。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严重损害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任,许多人开始对其他银行的稳定性产生怀疑,造成银行业整体形象受损。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是一家在巴林运营的商业银行,成立于1980年。

然而,2019年,巴林银行宣布破产,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金融界。

这起银行倒闭案例引起了人们对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关注,并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积累。

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全球经济下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

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其次,巴林银行倒闭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倒闭事件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动荡。

其次,倒闭事件对其他银行的信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最后,倒闭事件也对客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尤其是对那些存款在巴林银行的客户来说,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取回自己的存款。

再者,巴林银行倒闭案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启示。

首先,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资产质量,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各类风险。

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银行存在的问题,防范系统性风险。

最后,客户在选择银行时,也应该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等方面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提高风险意识,保护自身利益。

综上所述,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各类风险。

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银行存在的问题,防范系统性风险。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护客户的利益,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巴林银行风险管理

巴林银行风险管理

巴林银行倒闭与08年金融危机给风险管理者的启示1995年2月26日,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投资日经225股指期货失利,导致巴林银行遭受巨额损失,合计损失达14亿美元,最终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

2008年9月15日,世界聚焦美国华尔街。

当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

受此影响,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5日巨幅下挫,创下9·1 1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至此,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上述两件事,都是金融界历史上的大事件,都对起金融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原因也值得风险管理者学习探讨,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给企业管理者更多的经验和教训,给了风险管理者很多非常重要的启示,对今后的企业风险管理者有着巨大的帮助。

首先,必须加强和规范金融机构内部管理。

无论是巴林银行还是金融危机,无疑都是内部管理和运作模式造成的。

在金融发展史上,巴林银行的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的弊病。

巴林银行容许里森身兼双职,既担任前台首席交易员职务,又负责管理后线清算,说明了该行的管理制度极不健全。

巴林事件提醒人们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华尔街金融机构过度强调短期回报的激励机制,融机构高管的薪酬和激励机制没有与机构的风险管理、长期业绩相挂钩,形成了较高的“道德风险”,促成管理层短期行为倾向较重,为迎合追求利润的需要,投资银行不断设计复杂的产品以至于其自身都难以对这些产品的风险加以判断,也就难以进行风险控制了。

其次,要合理利用衍生工具,建立风险防范措施。

很明显由李森操纵的这笔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短期内便摧毁了整个巴林银行。

理论上讲,金融衍生产品并不会增加市场风险,但在特定的交易过程中,投资者往往纯粹以买卖图利为目的,垫付少量的保证金炒买炒卖大额合约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往往无视交易潜在的风险,那么这种投机行为就会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李森,正是对衍生产品操作无度才毁灭了巴林集团。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巴林银行事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金融丑闻,该事件不仅对巴林银行自身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引起了金融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在这起事件中,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和员工涉嫌违规操作,导致银行资金链断裂,客户利益受损,甚至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金融行业提供借鉴和警示。

首先,巴林银行事件的发生与银行内部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密不可分。

在这起事件中,巴林银行的管理层未能有效监督员工的操作,导致了内部风险的快速积累。

同时,银行内部的审计和风控机制也存在严重缺陷,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止违规操作的发生。

这表明,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应更加重视内部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监督机制,以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其次,巴林银行事件也揭示了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不足。

在这起事件中,一些银行员工为谋取个人利益,故意违反银行规定和监管要求,进行违规操作。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也损害了银行客户的利益和金融市场的良性秩序。

因此,金融从业人员应当牢记自己的职业责任,坚守职业操守,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手段违规谋取私利。

再次,巴林银行事件对金融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和执法能力提出了挑战。

在这起事件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和介入银行内部的违规操作,导致事件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表明,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能,及时发现和处置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和市场的合法权益。

同时,监管机构还应当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监管和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巴林银行事件也给投资者和公众敲响了警钟。

投资者和公众在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应当审慎选择,加强风险意识,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

同时,投资者和公众还应当关注金融市场的动态和监管情况,积极参与监督和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期货市场经常发生投资者因抱侥幸心理而由小输演变成大亏的例子。

表面上看,巴林银行事件与我们国内投资者似乎相去较远,其实不然。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是如何由小变大,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带来的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首先,我们对巴林银行事件回顾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巴林银行1763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

它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

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

它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铁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五个爵位。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期交易员里森,同时也是后台结算主管即开立了“88888”账户。

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

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上。

里森作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

巴林银行破产案的10个教训

巴林银行破产案的10个教训

巴林银行破产案的10个教训1995年2月14日,世界首家商业银行,一个在金融业掷地有声的金融巨头---巴林银行倒闭了,其倒闭主要原因是新加坡分行总经理里森通过“88888”号帐户操作金融衍生产品所致。

里森从1994年底开始认为日本股市将上扬,所以未经批准就做风险很大的被称作“套汇”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

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利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

不幸的是,历史不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转动,日经指数并未按照利森的想法走,在1995年1月就降到了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就损失200万美元。

利森又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都失败了。

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利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10亿美元化为乌有,而且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都失败了之手。

分析该银行破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

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过25%的限额规定。

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

二、银行内部监督松疏,控制不力。

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让里森既直接从事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两种职能未能完全分开。

而监督巴林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却没有发现这个致命的弱点。

三、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

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

我们都知道,他分管交易和结算,这与让一个小学生给自己改作业、打分没什么区别。

四、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

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

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5年2月26日,一条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金融市场。

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9.1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在经过国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一个周末的拯救失败之后,被迫宣布破产。

一、巴林银行简介——历史辉煌巴林银行(Barings Bank)于1762年在伦敦开业,创办人为法兰西斯·巴林爵士(Sir Francis Baring)。

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时,所用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

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

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王室。

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

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从而奠定了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

巴林银行集团的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

尽管是一家老牌银行,但巴林一直积极进取,在20世纪初进一步拓展公司财务业务,获利甚丰。

90年代开始向海外发展,在新兴市场开展广泛的投资活动,仅1994年就先后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地开设办事处,业务网络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截止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

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89位。

从_巴林银行倒闭案_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从_巴林银行倒闭案_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一 、巴 林 银 行 倒 闭 案 简 介 1995年2月27日 , 一 个 有 着233年 经 营 历 史 和 良 好 经 营 业 绩的老牌商 业 银 行— ——巴 林 银 行 突 然 宣 布 倒 闭 , 给 金 融 界 造 成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 巴 林 银 行 是 倒 在 一 个 年 仅28岁 的 里 森 手 里 。尼 克·里 森 是 巴 林 银 行 新 加 坡 分 行 期 货 交 易 部 兼 清 算 部 的经理, 负责新加坡分行的期货交易和清算工作。对银行来 说, 无论从事何种交易, 错误都在所难免, 关键是如何处理这 些错误。如果错误无法挽回, 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将错误转到 电脑的“错误账户”中, 然后向总部报告。 1992 年 里 森 任 新 加 坡 交 易 部 经 理 时 , 巴 林 银 行 有 一 个 “99905”的“错误 账 户 ”, 专 门 用 于 处 理 交 易 过 程 中 因 疏 忽 造 成 的 错 误 。这 是 金 融 体 系 运 作 过 程 中 正 常 的 错 误 账 户 。后 来 总 部 为 了 避 免 麻 烦 , 要 求 里 森 另 设 一 个“ 错 误 账 户 ”记 录 较 小 的 错 误, 自行在新加 坡 处 理 , 里 森 便 设 置 了“88888”的“ 错 误 账 户 ”。 总部系统更新以后要求其取消该账户, 所有的错误仍通过原 “错误账户”向总部报告, 但 是 里 森 并 没 有 按 照 要 求 去 做 , 仍 将 账户滞留于电脑之中。 自1992年开始 , 里 森 手 下 的 交 易 员 接 连 操 作 失 误 , 造 成 严
82
题。而且在月底里森为掩盖问题制造的假账中, 如果审计部门 认真审查的话, 也极易发现其漏洞, 因为里森假造在花旗银行 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但是查了一个月的账, 却没有任何人去 查花旗银行的账, 致使无人发现其在花旗银行并无存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林银行事件中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巴林银行的背景
巴林银行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至1995年已有233年的历史,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

此后100多年,巴林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1993年,巴林银行的资产有59亿英镑,负债56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4.5亿英镑,海内外职员4000人,盈利1.05亿英镑;1994年,巴林银行税前利润高达1.5亿英镑,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89位。

二、巴林银行的破产过程
1992年,28岁的尼克·里森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起初里森只是被授权从事风险并不大的风险套利交易。

1992年7月,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由于操作失误,里森为其隐瞒并将损失放入“88888”账户。

此后,类似失误都被记入“88888”账户,此账户的亏损越来越大。

1993年1月,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出现了两笔大额差错。

里森再次做了错误的决定,用“88888”账户保留了敞口头寸。

1993年7月,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份期权的委托业务,但是由于价格低而无法成交。

为了弥补亏损,里森大量购入225种日经股票指数期货。

由于判断失误,造成巨额亏损,并又被转入“88888”账户。

从1994年底开始,里森觉得日本股市将上扬,未经批准就做风险极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

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里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

不辛的是,日经指数一路下跌,并于1995年1
月跌至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便损失200万美元。

里森又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失败了。

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里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10亿美元化为乌有,而当时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都以失败告终。

三、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1、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

2、松散的内部控制。

3、业务交易部门与行政财务管理部门职责不明。

4、代客交易部门与自营交易部门划分不清。

5、奖金结构与风险参数比例失当。

6、缺乏全球性的信息沟通与协调。

(二)外部原因
除了巴林银行内部存在的原因外,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英国金融监管当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件也反映了对从事跨国业务的金融机构施以更加严密的监管的必要性。

四、风险启示
(一)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二)必须建立衍生工具交易的严密的内部监管制度
(三)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
(四)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
(五)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六)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七)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八)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九)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巴林银行的破产不仅仅是里森个人操作失误,其在内部控制上的缺陷才是真正葬送巴林银行最根本的原因。

巴林银行的倒闭带给我们的警示是深远的,只有不断加强金融机构的管理和自我控制,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的监管督导力度,健全金融法制,才能保证一个国家金融秩序安全、和谐、高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