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络脉理论探讨肝纤维化证治规律_刘绍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7月第10卷第7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3・ 
从络脉理论探讨肝纤维化证治规律 
刘绍能 刘为民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 
肝纤维化是指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肝脏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它是发展成肝硬化的必经阶段。

肝纤维化是现代医学病理形态学概念,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思路与方法仍在探索之中。

因其常以黄疸、胸胁胀痛、胁下积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可归于“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

笔者认为,肝纤维化乃肝之血窦病变,按络脉理论认识和指导治疗较为适宜。

 1 肝纤维化与络脉的关系 
肝纤维化的过程是慢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的中间环节,慢性肝病阶段一般以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等多见,日久则气机不畅,络脉阻滞,至肝硬化时,血瘀已经形成。

因此,“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展过程与慢性肝病时的“各种病因损害→入络→血瘀”的规律一致。

肝纤维化过程即是络病的过程。

 
络脉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等独特的生理功能,是经脉中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的桥梁和枢纽。

因此,构成络脉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在经之末端,为细小之部位;二是渗灌气血,完成物质之交换。

从现代研究来看,肝纤维化的基本病理改变在于窦周隙,为血管的终末分支,故属络脉范畴。

肝纤维化主要是细胞外基质(ECM),尤其是胶原蛋白在肝内的过度增生和沉积所致,其病理学特征为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增多。

增多的纤维组织常形成细小的条索和菲薄的间隔,由汇管区向小叶内延伸,纤维间隔中所存的血管可在肝动脉、门静脉与肝静脉间直接建立血液分流,使肝实质的血液供应减少。

随着纤维的增生,使肝窦毛细血管去窗孔作用,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然后影响肝脏微循环,导致细胞缺血、变性、坏死,肝内微循环遭到破坏;进一步影响血流,导致门脉高压,出现肝脾大、腹壁静脉怒张、肝掌、蜘蛛痣等,至此则出现明显瘀血之象。

 
参与肝纤维化的重要细胞——肝星状细胞在解剖上位于血管周围,环绕内皮,具有收缩特性,可以认为是小动脉或小静脉的延续,其收缩可引起肝内阻力的动态调节,在微循环水平调节肝脏血流;肝窦是肝内血管的终末分支,具有参与物质交换、能量交换、信息传递的功能。

这与络脉的功能相一致,应属于“络”的范畴。

同时由于肝脏具有疏泄、藏血作用,与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的输布和血量的调节密切相关,因此,在络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 病因 
2.1 外受诸因 
络脉相对经脉来说,它多散布于体表,六淫之邪从外而入,则络脉首当其冲,且六淫之邪无形,容易渗透侵入络脉之中,所以六淫之邪是络脉病证产生的主要病因之一。

《类经・痹证》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则塞闭经络,血气不行而病为痹”。

叶天士认为,痹证乃寒湿、寒热或湿痰“流经入络”等所致。

此外,跌仆闪挫等因素伤人,多可直接损伤人体内外之络脉,导致疼痛、出血及瘀血等。

 
2.2 内伤诸因 
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是络脉致病的另一主要原因。

《灵枢・百病始生》中有暴饮暴食、起居无节、用力过度,而使络脉损伤导致出血证,以及内伤于忧怒,络内外血气痹结不行而形成积聚证的记载。

《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吐血的原因之一是“病原起于忧郁”。

林佩琴则谓“因怒劳,致气血皆伤,肝络瘀痹”。

说明七情失调、饮食无度及起居失节等均可损伤络脉而产生络病证。

 
2.3 经脏久病 
各种经脏病证,迁延日久,其病气传入络中,影响络中血气和津液的运行,均可以导致络脉的病变,而产生络脉病证。

《临证指南医案》云:“百日久恙,血络必伤。

”《类证治裁》亦谓:“初痛在经,久必入络。

”说明久病久痛是络病的重要原因。

 2.4 内生病邪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内生病邪如水湿、痰饮、瘀血等均可引起肝络阻滞而导致络脉病变。

 
3 基本病理变化 
3.1 湿热疫毒残留未尽 
导致肝纤维化的主要病因是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而乙型肝炎病毒作为病因与中医的湿热疫毒相一致,湿热与疫毒胶着难去则导致疾病的持续存在和慢性过程。

因此,在乙肝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中,湿热疫毒是本病的始发因子和持续活动因素。

正如薛生白云:“湿邪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大量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与湿热疫毒轻重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愈活跃,湿热疫毒程度愈重。

该病的病因是外界的湿热毒邪,滞阻于肝脏,使肝的疏泄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失常,而致肝之气血失调。

 
3.2 络脉阻滞 
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且络体较细,分支多,分布广,所以一旦邪客络脉,则容易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3.3 气机郁滞 
《灵枢・脉度》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气在络中运行不息,若邪气阻络,便会首先影响气机的运行而产生气机郁滞。

气机郁滞日久者,属“宛陈”范围。

・4・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年7月第10卷第7期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

” 3.4 津液凝聚 
津液出入于络脉内外,赖络脉以布,赖阳气以行。

若邪客络中,气血不行,阳气失煦,则津液不布,或滞于络中,或聚于络外,而为痰为饮。

《灵枢・百病始生》中因于寒成内伤,因于忧怒等致“阳气不化,汁沫迫聚不得散”及“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为积聚的论述,是津液凝聚于络脉内外成痰为患的最早记载。

故张志聪注释云:“津液涩于络中,渗于络外,著而不去而积成矣。

”尝考《内经》,并无痰字,但痰与沫均为津液停聚而成,可以认为汁沫即痰之属。

故徐大椿注《灵枢・周痹》曰:“经 (指《内经》)中无痰字,沫即痰也。

”后世医著,如《临证指南医案》、《丁甘仁医案》及《关幼波临床经验选》等中均记载了不少痰阻络中为病的案例,从临床上证明了痰阻络中亦是络脉阻滞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

 
3.5 血行瘀滞 
经络有运行血气的功能,血气在络中流注不已,渗灌周身,若邪壅络道,血气运行受阻,便可滞留为瘀。

瘀血,《内经》称为“留血”、“恶血”。

它既可以瘀阻于经络之中,又可以瘀阻于经络之外,但是,由于络体较细,分布广泛,分支众多,不参与十四经循环,所以相对而言,络中血行瘀滞是最为常见的。

《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有用“缓逐其瘀”一法,治疗“络中血瘀”而致胃痛久不愈等病案,亦是血瘀络中之例。

 
3.6 瘀血阻滞 
随着血行瘀滞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瘀血阻滞的病理变化。

肝藏血,主疏泄。

湿热疫毒伤于肝,最易导致肝的气血失调。

肝受病气先郁滞,继之络脉瘀滞,久则成瘀,结于胁下而成“癥积”。

朱丹溪云:“血受湿热,久必凝浊。

”石寿堂曰:“始也气结,继也血结……往往腹中有硬块或成形之物患。

”这些均说明血瘀是乙肝肝纤维化病理演变的最终结局,并贯穿全过程。

血瘀在乙肝肝纤维化中与肝脏的微循环、肝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及肝功能指标都有密切的相关性。

近来研究发现,肝组织微循环障碍是各种慢性肝病的致病环节之一,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外周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为乙肝肝纤维化的瘀血学说提供了依据。

 
3.7 正气渐虚 
《张氏医通・积聚》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乙肝病因为正虚邪恋,湿热疫毒深伏血分。

日久则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湿热夹毒,邪毒留恋。

正虚表现在肝之血虚、阴虚、气虚、阳虚。

除肝外,累及脏器依次为脾、胃、肾、肺、心,并出现相应的虚损证候。

所以,乙肝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即是机体正气渐损的过程。

《医宗必读・积聚》曰:“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不但指出了该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也说明了该病随着病程的进展,正气将由强变弱。

 
4 治疗 4.1 原则 
络脉病证虽有寒、热、虚、实的区别,但其共同病机是脉络中的血气或津液痹阻不通。

因此,“通络” 是治疗络脉病证的总原则。

具体来说,又有“祛邪通络”及“扶正通络”两大类。

“祛邪通络”主要用于络实证,由于邪痹络阻是其主要矛盾,因此应在祛邪的基础上通其络。

“扶正通络”主要用于络虚之证,因为络虚证脉络之中又夹瘀凝,所以应在补益的基础上,兼以通络,即叶天士所谓“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当与通补入络”之义。

 
4.2 方法 
4.2.1 辛以通络 关于通络的用药原则,前人的经验是以辛味为主,或必佐以“辛”。

缪希雍《本草经疏・续序例上》曰:“血瘀宜通之,祛宜辛温、辛热、辛平、辛寒、甘温,以入血通行。

”叶天士则谓“络以辛为卓泄”,“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辛香可入络通血。

”《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辛可“通气也”。

辛香走窜,能使络中结者开,瘀者行,还能制约其它入血及行津药凝闭之弊,对于络病甚为相宜。

辛香走窜,无处不到,有引诸药入络并透邪外达之能。

邪结络中隐曲之地,一般苦寒或滋腻之药不能到达,而辛香之味,不仅能引诸药达于络中以发挥作用,而且还能透达络邪使之外出,此乃一箭双雕之妙用。

 
4.2.2 和血柔肝 肝主藏血,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说明肝血易损,肝阴易伤,而临床上常用辛以通络之药治疗肝纤维化,此类药药性燥烈,辛香走窜易伤肝体。

故在治疗肝纤维化时,当归、白芍、枸杞子、丹参等为常用之药。

 
4.2.3 化痰通络 肝主疏泄,气机不畅则水饮易停而为痰浊;肝病易克脾土,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则湿浊为痰。

络病是血瘀的前期表现形式,血瘀是络病的结果,而痰瘀互结在肝纤维化过程中普遍存在,血瘀或痰凝是络脉阻滞中的基本病理变化。

因此,化痰、祛瘀亦是治疗肝纤维化络病的常用方法。

张仲景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及活血化痰通络法,并拟旋覆花汤、鳖甲煎丸、抵当汤等治疗络瘀重证或久证。

叶天士则提出理气、化痰、活血诸通络之法。

唐容川提出“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的著名论点,为治疗络伤出血证指明了方向,并强调血与水主要是通过络脉而相互影响,所以在治疗血病与水病时一定要兼顾治疗。

关幼波在治疗黄疸、胁痛等病证中广泛应用化痰、活血等通络法。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中指出:“痰阻血络,可以引起黄疸、癥积痞块等多种病证,在治疗中由于痰血互相胶固,痰阻血难行,血凝痰难化,所以,治痰必治血,血活则痰化,活血必治痰,痰化血易行,对于痰浊、凝血或痰瘀互结阻滞脉络的病证,采用活血与化痰通络法结合进行治疗。

”先贤的这些经验不但为肝纤维化化痰通络治疗开了先例,也为今天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思路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源泉。

 
(收稿日期:2002-1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