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学期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3课古代印度学案
”种姓制度在印度法律上已经被废除,但在事实上却未被消灭。
根据材料一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哪一制度?
分成了哪几个等级?其中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
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什么?
该制度下,人人平等,没有阶级之分
参考答案:
1.根
据
材
料
一
反
映
了
古
印
度
社
会
的
哪
一
制
度
?
种姓制度
2.这种制度将印度社会分成了哪几个等级?其中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还有贱民;吠舍、首陀罗和贱民是被统治阶级
3.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什么?
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4.该制度有什么特点?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
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5.结合材料二和图片谈谈这种制度对印度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1)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种姓制度虽已废除,但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的构成及其对印度社会的深远影响、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
2.认识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认识佛教的教义。
3.通过分析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发展和对外传播。
2.难点: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对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认识。
【自主学习】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大河流域:最早出现于流域。
3.早期文明:哈拉帕和等文明,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18世纪。
4.奴隶制国家:(1)出现:约年左右,侵入印度,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2)强盛: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首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背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史称“”。
2.内容(1)四大种姓(2)除此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各等级之间,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摩尼创立佛教1.时间:世纪。
2.地点:古代。
3.创始人:,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4.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的特权,提出“”,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佛教宣扬“”。
5.影响:佛教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6.传播:(1)时间: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2)路线①向北: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②向南:佛教经,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当堂达标】1.摩亨佐·达罗的考古遗址(右图)在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A.雅利安人创造的B.古代印度早期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的代表D.道教的起源地2.下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将印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B. 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职业C. 不同等级的人可以相互通婚D.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3.(徐州中考改编)“当他们分割普鲁沙(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含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学习目标①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概况。
②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③掌握佛教的创立、教义及传播。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文明出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____________流域。
早期文明遗址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国家建立(1)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__________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2)统一:____________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首都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右图是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该制度是什么人建立的?这种制度把人分成几个等级?各自的职责是什么?有何特点?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内容要为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____________,个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________。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________________,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发展:早期佛教反对________________的特权,提出“____________”,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____________”,得到________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3.传播(1)向北: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________,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2)向南: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探究点一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史料一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认识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2.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2.资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公元前324年—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师讲述:孔雀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开国君主月护王,定都华氏城,历九位君主,享国139年。
(4)讲述:古印度文明成就——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计数法由于简便科学便为世界所通用,但是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称为“阿拉伯数字”。
4.学习第二部分:森严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用种姓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1)请回答宣传造物主用不同部位造出不同的人,其目的是什么?生答:宣扬种姓制度的合理性和神圣性,以便奴役低等种姓的民众。
(2)找出种姓制度的内容:①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②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③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④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3)请归纳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
生答:实质是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4)归纳种姓制度的特点: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归纳为:界限森严、职业世袭、实行内婚(5)归纳种姓制度的影响:出示图片和材料,生归纳: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5.学习第三部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简介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据说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人教版(部编2018)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
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读地图《古代印度》,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森严的种姓制度(2)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地影响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温故知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历程:约前3500年出现小国。
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前1595年被外族灭亡。
文明成就:政治: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文字:楔形文字建筑:空中花园历法:阴历,设置闰月数学:60进位制2、学习新课:第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环境: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_______________。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_____________。
(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2)、文明起源与发展:①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_______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世纪。
这些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而长期不为人所知。
(哈拉巴前23世纪——前18 ) 相关史事:哈拉巴遗址;摩亨佐·达罗城遗址②公元_______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__________,陆续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前1500、雅利安人、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③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________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从课本图片,观察地图,材料阅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大文明古国图片,让学生找到印度的位置。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后来印度的文明没有传递下来,那么古代印度曾经有过哪些辉煌呢?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大。
1、印度的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
河流: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
有利于农业生产。
印度河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2、早期印度文明的代表:阅读教材,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PPT出示印度早期文明代表的遗址:3、时间:公元前23---公元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而衰落。
4、强盛时期:公元前1500左右年,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图为雅利安人入侵路线。
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前324---187)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古印度的文明成就,认识到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古印度历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知识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认识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3.教学参考书目: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展示古印度的美丽风光和文明成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素材,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册历史教材,本课主要内容是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埃及、巴比伦的历史,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古代印度的历史与他们所熟悉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古代印度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特点。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异同,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史料:收集与古代印度相关的史料,如图片、视频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史料,展示古代印度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让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第3课 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2018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及同步练习题
第3课古代印度第3课古代印度一、选择题1.“种姓”的国度指的是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希腊【答案】C2.古代人类创造了先进的文明成就,下类对世界各国的文明成就叙述正确的是A.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建造了金字塔,作为古代埃及国王法老的宫殿B.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法典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C.古印度种姓制度、西周的分封制两种制度都出现于奴隶社会时期,两者均等级森严,界限严格D.经梭伦改革后,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答案】C3.印度的男女青年纵使青梅竹马,相互爱慕,但如果双方等级不同,最终也不成眷属,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是历史上印度实行A.《汉谟拉比法典》B.种姓制度C.人权未普及D.佛教的规定【答案】B4.有一则笑话说,一个婆罗门贵族因为没有带水罐,又不愿降低身份去使用随从吠舍和首陀罗们的水罐,最后竟然活活渴死了。
上述故事最有可能发生在A.古印度B.古埃及C.古巴比伦D.中国【答案】A5.古代印度有一套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不同等级在地位、权利以及义务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种制度被称为A.种姓制度 B.世袭制 C.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答案】A6. 公元前6世纪,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释迦族王子释迦牟尼苦行修道,7年后,终于悟道成佛,创立了A.道教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答案】B7.宗教的形成和传播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印度诞生的宗教是A.佛教 B.印度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答案】A8.下图所示的制度来自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希腊【答案】C9.下图中标注出的四个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方面的相同点是A.位于大河流域 B.位于亚洲大陆C.四面邻近海洋 D.处于内陆盆地【答案】A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彻底消除和根绝欲望后,生老病死,悲伤、哀痛、苦难、不幸和绝望就一扫而光。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_古代印度_学案
第3课古代印度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展示印度地形图片,了解古印度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以孔雀王朝为代表的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史;2、通过材料解读掌握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分析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3、通过运用图文信息等史料实证的方法知道佛教的兴起概况和佛教对外传播;初步探究佛教的影响。
重点: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 印度种姓制度实质和佛教的教义及其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根据学案,自学课文,在课本上勾划、记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古印度位于今天的。
古印度的起源与河有关。
2、出现时间:约公元前,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有、。
3、早期国家建立时间:约公元前年左右,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由人建立的小国家。
4、鼎盛时期: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在。
它的首都是(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5、早期文明: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起源于。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建立:进入进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
2、内容:它分为、、、四个等级。
出了这四个等级外,还有最卑贱的——。
3、特点: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起源:佛教创立于公元前世纪,创始人,后被称为“”。
2、教义:提出“”(最早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宣扬“”。
3、传播: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
公元前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再传入内地。
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课中: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探讨下列问题:材料: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
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
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
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导学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
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
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教学难点】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教法特点】1.比较法。
2.图表法。
3.材料分析法。
一、导入新课公元五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王为了佛法的传承在那烂陀创建了一所佛教大学,那烂陀寺的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成为当时世界佛教学术思想的一大中心,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就曾在那烂陀寺讲习修学15年,这里也是中印文明交往的见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去了解古印度文明和佛教的创立和传播。
二、课堂活动(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自然环境【教师引导】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以外,还有就是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古代印度,请同学们在地图中寻找古代印度的位置,思考古代印度地理位置上的特点。
学生观察地图后回答:古印度位于今天南亚次大陆,印度河与恒河给那里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那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历史概况【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古印度国家的产生和演变。
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课题第3课《古代印度》年级九年级主备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识记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2、识记印度森严的种姓制度内容与等级特点,并分析其影响;(重点、难点)5、佛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等基本史实。
分析佛教迅速发展和传播的原因。
(重点、难点)【课堂教学流程】【学案自学梳理知识】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完成下列知识点。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古代印度位于今天的。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流域。
(2)印度河发源于高原,流经今境内,入海,水量丰沛。
(3)约公元前年左右,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由人建立的小国家。
(4)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在。
它的首都是,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1 / 6(5)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起源于。
2.森严的种姓制度(1)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
它分为、、、四个等级。
出了这四个等级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2)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佛教创立于公元前世纪,创始人,后被称为“”。
(2)佛教提出“”,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
公元前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再传入内地。
后又传到、和越南等国。
【互助探究生成能力】任务二:【合作探究】简述古代印度文明兴起、强盛、衰落的过程;任务三:【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说出:材料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内部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材料二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 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 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 1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1头母牛。
(1)古印度社会中存在的等级制度是什么?(2)材料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属于哪些阶层,职责和义务分别是什么?(3)材料中地位最高和地位最低的分别是哪一阶层,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阅读教材说出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思考分析其对印度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任务四:【合作探究】从佛教产生的背景、教义等方面,分析佛教迅速发展和传播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印度
【知识要点】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2.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3.种姓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这四个等级之外有“贱民”。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4.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加牟尼”。
5.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基础练】
1.约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在流域发现了哈拉巴和摩亭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C)
A,尼罗河B.两河C.印度河D.恒河
2.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侵入印度(D)
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阿卡德人D.雅利安人
3.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出现在统治时期(D)
A.图特摩斯三世B.胡夫C.汉漠拉比D.孔雀王朝
4.(2019・南京)“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
”材料反映的是(C)
A.古埃及奴隶制度B.汉谟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5.(2019·岳阳)下图所示的制度来自(C)
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希腊
6.(2019深圳)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D)
A.担任祭祀B.与国王、官吏的女儿成婚
C.掌握军权D.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7.宁宁编写了一部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情景是(C)
A.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B.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D.一大群吠舍在农田里劳动
8.释迦牟尼早期的求道经历坎坷,他在修道者的森林里,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贪欲,终日处于苦思冥想的状态。
他的打坐方式是当时印度较盛行的“止观”禅定。
释迦牟尼坚持
六年,用以探索心源。
由此创立的宗教是(A)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9.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A)
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安拉D.宙斯
10.佛教教义中含有反对印度等级制度的内容是(C)
A.消除欲望B.忍耐顺从C.众生平等D.不反对奴隶制度
【综合练】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古印度文明时期,产生了种姓制度。
现代社会中,在印度的广大农村,种姓制度仍根深蒂国地存在着;在欧洲,许多白种人歧视黑种人的思想仍然存在……“现代种姓制度”的存在,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分别包括哪些等级?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
么?
答:婆罗门、刹帝利、吠含、首陀罗,此外,还有贱民。
古代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激化了社会矛盾,并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那里发现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遺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
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1)材料一反映是古代亚非哪一文明?后来什么人侵入这一地区?答:古代印度。
雅利安人。
材料二
盛罗(门
利利
味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制度?
答:种姓制。
材料三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3)材料三出自什么时候创立的什么宗教?它的创始人是谁?
答:公元前6世纪。
佛教。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4)它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答: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国。
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泰国、柬埔赛等国。
【拓展探究】
如何认识佛教的教义?
①“众生平等”在当时对反对婆罗门特权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②宣扬消灭一切欲望,修行得道,主张忍耐顺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政权。
被国王利用,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