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讲课稿

合集下载

环境毒理学题库

环境毒理学题库

环境毒理学题库咱先来说说啥是环境毒理学,简单来讲,就是研究环境中那些有毒有害的东西对咱们生物,包括人、动物、植物啥的,产生的不好影响。

这门学问可重要啦,能帮咱们搞清楚怎么保护自己和大自然。

就比如说吧,我有次去一个小村子,那里有一条原本清澈见底的小河。

小时候我去那玩儿,水可干净了,能直接看到小鱼小虾在里头游来游去。

可后来再去,那河水变得又黑又臭,别说鱼虾了,连水草都不长。

一打听才知道,是旁边建了个工厂,天天往河里排污水。

这就是典型的环境毒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好啦,咱们正式进入环境毒理学的题库。

先来几道基础的单选题。

比如说:“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常见的环境毒物?()A 重金属B 农药C 氧气D 塑料添加剂”答案当然是 C 啦,氧气可是咱们生存必需的,可不是毒物。

再看这道:“环境毒物进入生物体的主要途径不包括()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神经”这道题选 D,神经可不是毒物进入身体的常规途径哟。

接着是多选题。

“以下哪些是环境毒物可能导致的生物效应?()A 基因突变B 器官损伤C 免疫功能下降D 行为异常”这几个选项可都是对的,环境毒物的危害那是方方面面的。

还有判断题。

“所有的化学物质在一定剂量下都有毒性。

()” 答案是错的,有些物质在正常使用剂量下是安全的。

来几道简答题考考大家。

比如说:“请简述环境毒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 这就得从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几个方面来回答啦。

还有“举例说明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这时候就可以像我开头提到的那条被污染的小河那样,讲讲具体的例子,比如某些地方因为农药残留,导致鸟儿数量减少;或者因为重金属污染,让土壤肥力下降,庄稼长不好。

论述题也不能少。

“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如何预防和治理环境毒物污染。

” 这就得综合各种方法,从源头控制,到过程监管,再到污染后的治理措施,都得详细说一说。

总之,环境毒理学这门学问,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这些题库里的题目,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环境毒理学的知识,以后也能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106503.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B04.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05.课程类别:专业教育06.课程性质:选修07.课程学时:30学时08.课程学分:209.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4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孔志明主编:环境毒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5版12.主要参考书:李建政主编:环境毒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二版孟紫强主编: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赖特和韦尔伯恩编著,朱琳主译:环境毒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大纲执笔人:13.课程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各种不同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环境与生态平衡,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学习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势必不可少的。

14.课程英文简介: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that investigate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especially chemical pollutants to organisms using an array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medical sciences, biological sciences, chemistry and physic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s a major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ecological balance and biodiversity. Through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widely applied in this field. The knowledge obtained in the class should be of great value for the students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s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it is also of great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toward finding solu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15.课程包含的教学任务、晟学要求和教学目的(1)教学任务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第二节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第三节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实际应用第四节环境毒理学的开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第三节环境污染物的转化第三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4学时)第一节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第二节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第三节污染物代谢动力学第四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4学时)第一节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第二节毒作用的分子机理第三节影响毒作用的因素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常用实脸方法(3学时)第一节急性毒性实脸第二节蓄积毒性实脸第三节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第四节致突变试验第五节致畸试验第六节致癌试验第六章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1学时)第一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内容第二节不同阶段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工程第三节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四节现有的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五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任务面临的挑战第七章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多环芳屋类第二节芳香胺类化合物第三节N-亚硝基化合物第四节烧化剂第五节黄曲霉毒素第八章金属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汞第二节镉第三节铅第四节格第九章农药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有机氯农药第二节有机磷农药第三节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第四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第十章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特点及来源第二节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健康及野生生物的危害第三节内分泌干扰物的毒作用机制第四节内分泌干扰物筛检方法第十一章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放射性污染第三节电磁辐射污染第十二章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1学时)飘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第十三章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土塘污染的来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污染的生态学诊断第十四章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水体污染的来源及其特点水体污染的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水体污染对生生生物的影响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水体中有机物魂晶安全评价⑵教学要求第一章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开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等。

环境毒理学讲稿????????????????

环境毒理学讲稿????????????????

毒理学第一章毒理学概述一、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化学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由于环境污染物对人类之外其他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损害作用更加严重。

环境毒理学研究已扩展到环境污染物对各种生物机体及其种群的损害作用规律及防治措施的范围。

环境生态毒理学:应用毒理学的观点和方法,从环境生态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种群的影响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生态毒理学是应用毒理学的观点和方法,从环境生态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种群影响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环境毒理学的一部分,也是环境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对象不是生物个体的变化,而是生物群体的改变;不仅研究环境化学物对某一种群的损害,而且研究环境化学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毒物:进入生物机体的外源性物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达到干扰机体生理平衡,导致其组织、器官或生理过程受到不良影响的程度。

外源性化学物(Xenobiotics): 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又可称为外来化学物,以区别于机体内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和中间产物——内源化学物。

超过800万种,常用65725种。

工、商业应用;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农药;药品等。

环境化学污染物通常简称为环境化学物,是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人为地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它们属于外源化学物的范畴。

二、毒理学发展简史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识。

1550 BC已有文献记载。

在16世纪,瑞士著名医生Paracelsus提出有毒物的剂量反应。

“Everything is a poison…it is only the dose that makes it not a poison”18世纪西班牙化学家和生理学家Bonaventura Orfila: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

环境毒理学培训教材

环境毒理学培训教材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面对人类的环境问题 迎接知识创新的挑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章 绪论与新兴的环境毒理科学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第二节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 第三节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环境毒理学发展与应用 第五节 环境毒理学展望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毒理学理论 • 毒性与影响因素 • 一般毒性与评价 • 特殊毒性与评价 • 安全与健康评价
环境毒理学学科结构 • 环境毒理学理论 • 环境毒理学实验 • 环境毒理学应用
环境毒理学
以介质为分类依据 • 大气环境毒理学 • 水环境毒理学 • 土壤环境毒理学
以环境污染物为分类依据 • 重金属毒理学 • 溶剂(石油)毒理学 • 农药毒理学 • 环境激素毒理学 • 环境电离(电磁)辐射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面对人类的环境问题 迎接知识创新的挑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的区别来自区别点环境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
主要研究内容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对生态系统健康的胁迫
实验方法 主要任务
基于动物实验的观察 结果进行推论或对病 人进行实验观察以及
流行病学调查
面对人类的环境问题 迎接知识创新的挑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一、毒理学(Toxicology) 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
别是化学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 机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属于环境科学的范畴,也是生 命科学和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毒理学:运用毒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环境 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 ,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 学。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培训课件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培训课件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浮 游生物吃绿藻。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24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生物放大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25
生物浓缩、生物蓄积和生物放大的程度,都用 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缩系数 表示,但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生物浓缩是生物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和环境中 的浓度相比;
2)溶解挥发作用:溶解作用是一切可溶性污 染物污染环境的基本方式之一。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14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酸碱作用:常表现为环境pH值变化。酸性
环境使大多数污染物形成易溶性化合物, 促进污染物的迁移。
络合作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作
用力。当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时,经常和 其他离子、离子团或有机大分子络合。络 合分子或离子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因而 大大改变了污染物的迁移能力及归宿。
B A F 同 一 生 物 个 体 发 育 阶 段 较 前 阶 段 体 内 蓄 积 该 污 染 物 的 浓 度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21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生物蓄积某种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取决于该 生物摄取和消除该污染物的速率之比,摄 取量如果大于消除量,就会发生生物积累。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DNA分离过程、参与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40
有许多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与生物膜有关, 特别是大多数毒性较强和作用较为专一的 毒物。
例如,氰化钾主要作用于线粒体内膜细胞色素C 氧化酶,有机磷化合物作用于半嵌入在质膜的乙 酰胆碱酯酶。
又如,有的镶嵌在膜上的蛋白质是某些有毒化学 物质的专一受体,受体是某些环境化学物作用的 靶,能使化学物有选择性地作用于一定的细胞(靶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

&环境毒理学基础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

环境毒理学_课件-非常好

环境毒理学_课件-非常好
拮抗作用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巴比妥可引起血压下降,如果同 时静脉注射血管增压剂正肾上腺素,则产生功能拮抗,使血压下降减 小;又如硫代硫酸钠与氰化物混合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性较小的硫 氰酸盐,这是一种化学拮抗;两种化学物同时竞争同一受体,被称为 受体拮抗,如氧气对CO中毒的拮抗作用。
31
环境毒理学
5.独立作用
18
环境毒理学
1.致死剂量(Lethal dose,LD)
(3)最小致死量(MLD或LDmin或LD01):指在一群 个体中仅引起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使 机体出现死亡。 (4)最大耐受量(MTD或LD0):指在一群个体中不 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19
环境毒理学
2.半数效应剂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
23
环境毒理学
4.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level,MNEL)
一外源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ADI是指人类终生每日随同食物、饮水和空气摄入的某 MAC是指环境中某种外源化学物对人体不造成任何损
害作用的浓度。由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情况不同,同一 外源化学物在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的MAC也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钙浓度较低(10-7~10-8 mol/L), 细胞外浓度较高(10-3mol/L),内外浓度相差103104倍。 钙作为细胞的第二信使,在调节细胞内功能方面起着关键 性作用。 环境化学物可以通过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引起细胞损伤 和死亡。
38
环境毒理学
(三)干扰细胞内钙稳态
各种细胞毒物如硝基酚、醌、过氧化物、醛类、二噁英类、卤化 链烷、链烯和Cd3+,Pb2+,Hg2+等重金属离子均能干扰细胞内钙稳态。 例如,非生理性地增加细胞内钙浓度可激活磷脂酶而促进膜磷脂 分解,引起细胞损伤和死 亡。增加细胞内的Ca2+,还可激活非溶酶体 蛋白酶而作用于细胞骨架蛋白,引起细胞损伤。使用Ca2+激活蛋白酶 的抑制剂可延缓或消除细胞毒作用。Ca2+也能激活某些可引起DNA链断 裂和染色质浓缩的核酸内切酶,某些环境化学物可能通过这一途径引 起细胞损伤甚至死亡。

整理环境毒理学_环境毒理学

整理环境毒理学_环境毒理学

整理人 尼克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24学分:1.5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为考勤和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包括:讲课、演讲、小论文、开卷考试,占70%)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课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知识层面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环境毒理学主要特点是:一方面是理论性很强,学科交叉明显,特别是与环境学、生物学、化学等关系非常密切;另一方面是应用性也较强,学科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理目的是为制定环境标准和做出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有: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及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及生殖发育毒性作用;化学物质的危险度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环境主要污染因素(如重金属、农药、内分泌干扰物等)的毒性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初步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一定的作用。

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有用的毒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对今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遇到的环境毒理学问题及其原理进行解释,并且懂得寻求降低或解除毒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要求:了解并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常见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限于我校实验场地和条件缺乏,要进行毒理学方面的相关动物实验有困难,本课程没有开设实验,24学时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学时。

因此,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改革,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

环境毒理学习题

环境毒理学习题

剂量:是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

最小致死量(LD01)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

低于此剂量即不能使个体死亡。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慢性中毒指毒物在不引起急性中毒的剂量条件下,长期反复进入机体所引起的机体在生理、生化及病理学方面的改变,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的中毒状态或疾病状态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生物放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突变系动物:突变系是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种遗传变异造成后代的某个性状或生物反应与亲本不同,具有某种特殊性状表型的各种遗传缺陷的品系。

封闭群动物即一个种群动物位于固定地点,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任何新种生物转运:水中污染物同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是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中毒(toxication)是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根据中毒发生发展的快慢,可区分为急性中毒、亚慢(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危险度(risk)也称危险性或风险度,是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引起机体某种不良效应发生的概率,即是指某种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实验动物:用于生物科学实验的动物的统称。

在品质上有一定要求,以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品系:源出于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具有特定基因型的动植物或微生物土壤自净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自然作用,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基础习题集带答案(人卫版)电子教案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基础习题集带答案(人卫版)电子教案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主编周建伟刘起展主审王心如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二 00 四年四月前言《毒理学基础习题集》是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组织编写的第四版《毒理学基础》的配套教材。

习题内容主要依据第四版《毒理学基础》的内容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本书也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导用书。

本书编写还参照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与范围。

因此,本书还可作为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参考用书。

考试是评定应试者知识结构与能力、检查教学效果、客观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毒理学基础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编写一本适应考试需要的教材。

本书的主要试题类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即选择题,其覆盖的知识面较宽,能检查应试者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等能力,并且评卷比较客观。

主观题指名词解释、问答题和论述题。

主观题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突出教材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能力。

因水平有限,本书中错误与疏漏难免,恳切希望各院校老师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使用说明1. A 型题(单项最佳选择题)每道试题由一个叙述性题干和四个供选择的备选答案组成。

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佳选择,称为正确答案,其余三个均为干扰答案,从中选择最佳2. B 型题(配伍题)B 型题的基本结构是先列出五个备选答案,接着是至少二道用数字标明的试题,需从备选答案中为每题配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3. 名词解释解释名词时,只需对该词作出明确解释,不需进一步讨论。

4. 问答题对问答题只需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内容的要点,不需展开讨论。

5. 论述题论述题则需进一步展开讨论。

目录前言 (1)目录 (1)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6)第四章毒性机制 (11)第五章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11)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作用 (13)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8)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24)第九章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29)第十章管理毒理学 (32)第一章绪论【A 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B 型题】【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与方法1.1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1.3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及意义第二章:化学毒物的特性与毒性评估2.1 化学毒物的来源与传播途径2.2 化学毒物的毒性机制与毒性参数2.3 化学毒物的毒性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第三章:生态系统毒理学3.1 生态系统毒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3.2 生态系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3.3 生态系统毒理学案例分析第四章: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4.1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2 环境污染的生物标志物与健康风险评估4.3 环境污染与疾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5.1 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5.2 毒性测试模型与实验技术5.3 环境毒理学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第六章:生物标志物与毒效应标志物6.1 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6.2 毒效应标志物的特点与应用6.3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实例第七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案例分析7.1 土壤污染的毒理学实验案例7.2 水资源污染的毒理学实验案例7.3 大气污染的毒理学实验案例第八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与方法创新8.1 现代技术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8.2 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8.3 未来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的前景展望9.3 实验报告的交流与发表第十章:环境毒理学实验课程实践与探讨10.1 环境毒理学实验课程的目标与意义10.2 实验课程的实施与教学策略10.3 实验课程的评估与改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环境毒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难点解析:环境毒理学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涉及诸多学科,需引导学生理清其发展脉络。

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难点解析:研究方法的选取与运用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步骤的逻辑性与连贯性是实验教学的关键。

三、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及意义难点解析:环境毒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性需通过实例进行展示;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需深入阐述。

环境毒理学讲稿资料

环境毒理学讲稿资料

环境毒理学教案2011-2012学年第2学期环境科学专业2009级计划学时:48学时(理论48)教材:环境毒理学(孟紫强主编)参考书:《环境毒理学》,惠秀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生化毒理学》,毛德寿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环境毒物》,何燧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家庭环保知识问答》,孙胜龙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污染与生物变异》,孙胜龙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该教案与多媒体课件配套使用)2011.2第一章绪论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内容。

要求一般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应用和主要进展。

第二章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包括: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污染物分布,化学物的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elimination 2、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包括:生物转化的反应机理,生物转化的复杂性,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要求一般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3、污染物的代谢动力学。

难点: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生物转化的反应机理。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几个剂量参数;2、毒作用类型;3、毒作用机制的研究,包括:毒物的转运,毒物对靶位点(分子)的作用,毒物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修复和修复失调。

4、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要求一般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包括:环境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机体的状况,接触条件,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2、遗传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难点:毒物的转运,毒物对靶位点(分子)的作用,毒物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修复和修复失调。

环境毒理学课后部分答案

环境毒理学课后部分答案

第九章农药的环境毒理学1、为什么近年来开始停止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多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少数为粘稠液体,挥发性一般不高,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脂类或其他有机溶媒中,化学性质稳定,在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体内降解缓慢,在人体内也有一定的累积,有较长的残留致毒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

2、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与化学结构有何关系?并阐述有机磷农药急性毒性作用机理。

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多数有机磷农药属于磷酸脂类或硫代磷酸脂类,其通式为R1R2PXY,其中R1、R2碱基集团,X为氧或硫原子,Y为各种不同的酸性基团。

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和X、Y、R基团有关。

R为乙基毒性最大,X为氧原子时较硫原子毒性大,Y为强酸根时毒性较强。

有机磷农药急性毒性作用机理:抑制胆碱酰酶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刺激胆碱能神经系统,产生毒性。

4、什么叫生物防治技术?与传统的化学合成农药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生物如鸟类、青蛙、昆虫等对有害生物进行调节、控制,对作物虫害进行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使用其它真菌杀虫剂等。

与传统化学合成农药相比,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对环境污染小,风险很小(并不是说完全没有风险),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制作用的优点。

第八章金属的环境毒理学4、何谓金属硫蛋白?试述其结构与功能。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是由微生物和动植物产生的金属结合蛋白,富含半胱氨酸的短肽,对多种重金属有高度亲和性。

它是分子质量较低,半胱氨酸残基和金属含量极高的蛋白质。

与其结合的金属主要是镉、铜和锌,广泛地存在于从微生物到人类各种生物中,其结构高度保守。

MT一般是由60-6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单链.肽链氨基端有一个乙酰化的甲硫氨酸,分子内半胱氨酸的数目和位置及碱性氨基酸残基都有一定的保守性。

不同MT中氨基酸顺序不同,但空间结构却相似,即MT整个分子呈哑铃形,由α和β两个大小相近的球形结构域组成,两个结构域通过第30,31位的Lys残基(铰链区)相连,MT铰链区的存在使2个结构域存在较大的柔性和可变性,从而使MT中的金属离子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易于交换,为其调节体内金属离子的代谢提供了结构基础。

环境毒理学绪论培训课件

环境毒理学绪论培训课件

环境毒理学绪论
17
三、生态毒理学de基本框架
五. 生态毒理学de分支学科
•理论生态毒理学 •实验生态毒理学 •应用生态毒理学
•工业生态毒理学 •农业生态毒理学 •矿区生态毒理学 •城镇生态毒理学
生态 毒理学
•大气生态毒理学 •水生生态毒理学 •陆生生态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绪论
•植物生态毒理学 •动物生态毒理学 •微生物生态毒理学 •分子生态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绪论
25
四、生态(环境)毒理学de社会学领域
二. 管理:
❖ 对环境退化de一般性认识始于二零世纪六零年代,并在七零 年代得到较快发展,环境问题受到公众de关注,很大程度源于环 境运动de成功,它作为一种破坏形式与人类de经济行为联系在 了一起.(区域性管理) ❖ 到二零世纪八零年代,许多局部污染源和点源都已被发现并得 到控制.随着人们对污染成因和影响de深入理解,以及其带动de 工程和分析化学技术de提高,许多污染严重de点源向大气和水 体中de排放已经受到相关法规、法令和排污许可等de制约. (国家层面管理) ❖ 在过去de二、三十年中,国与国之间缔结关于环境保护方面 de友好条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国际化管理)
三.一 呼吸、皮肤接触 三.二 饮水 三.三 饮食、食物链转移
环境毒理学绪论
9
几种污染物de人体健康效应
环境毒理学绪论
10
三、生态毒理学de基本框架
❖ 一. 基本框架
人体健康核心 论
个体生态毒 性为中心
生态
?
毒理学
?
生态健康核心 论
系统生态毒 性为重点
环境毒理学绪论Leabharlann 11三、生态毒理学de基本框架
❖ 二. 基本内涵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1.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传播、转化、毒性效应及其控制措施的科学。

2. 毒性评价:通过实验方法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3. 风险评估:评估环境中有害物质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实验目的: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小组讨论。

2. 实验二:毒性评价实验实验目的:学习毒性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方法:选用实验动物或细胞培养,给予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观察其毒性效应。

3. 实验三:风险评估实验实验目的:学习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方法:收集环境样本,测定有害物质的浓度,评估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4. 实验四:有害物质检测实验实验目的:学习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实验方法:选用适当的检测仪器和试剂,对环境样本进行有害物质检测。

5. 实验五:环境毒理学案例分析实验目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方法:分析实际环境污染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实验动物、细胞培养、化学物质、环境样本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PCR仪、气相色谱仪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数据和检测结果。

2.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

六、实验六:生态系统毒性评估实验目的:理解生态系统中毒性评估的方法和应用。

实验方法: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如对植物、昆虫和微生物的影响。

七、实验七:生物标志物与毒性评估实验目的:学习生物标志物在毒性评估中的应用。

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室分析,检测生物体内的生物标志物,如肝脏和肾脏的酶活性,作为毒性评估的指标。

八、实验八: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实验目的:掌握环境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第03章 环境毒理学

第03章 环境毒理学

间接调整经济发 展对环境与自然 资源的压力
经济手 段补救
一时无法在 价格上表示
(二)经济手段的主要类型
手 明确产权 建立市场 税收手段 段 内 容
明确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水权、矿权 明确使用权:许可证、特许权、开发权 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可交易的资源配额 污染税;原料税和产品税;租金和资源税
收费手段
类型
政府
企业
公众及非 政府组织
环 境 政 策 方 法 分 类
命令型 和 控制型 经济型 和 激励型 鼓励型 和 自愿型
法律 行政 强制性环境标准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经济手段 企业可持续性经营 推荐性环境标准 企业节约源和能源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政府环境绩效评估 企业环境绩效评估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范围 内容
鼓励型 和自愿 型
“命令 -控制” 型
“指导 -激励”公开:简单地讲,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 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质量信息、污 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 环境行为等。 环境信息 政府
环 境
调整一种收费标准要比修改法律容易得多;对污染者而言,可以根据
收费情况做出预算,并选择是治理污染还是缴费更合算; ④可以为子孙后代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⑤可以为政府增加一定的财政收入,这些财源既可以直接用于环境 和资源保护,也可以纳入财政预算。
(一)宣传教育手段的意义
首先,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物质产 品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方式的选 择将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同 时他们又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和形式 参与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行 为之中。 其次,通过政府的环境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助 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另一个环境管 理的主体)参与环境管理的能力。 在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已 经十分普遍。

环境毒理学课堂报告幻灯片(1)

环境毒理学课堂报告幻灯片(1)

6.2 小结
如何预防人体铬中毒? 对铬中毒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一般是对症处理。饮
食营养要加强,增加富含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新鲜蔬 菜和水果;也有人认为大量吃糖可增加尿中铬的排出。用 维生素B12治疗恶性贫血时,一定要同时给予叶酸(也是 维生素),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对于急慢性铬中毒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常按金属中毒对症 处置,如及时洗胃、口服豆浆、牛奶或蛋清等,服用含巯 基的半胱氨酸,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以纠正酸中毒,膳食中 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
3.2 铬对植物的生长效应
低浓度铬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六价铬的植物毒性要远 比三价铬强。
六价铬在中性—碱性土壤中的可给性和毒性要比酸性土壤 中强,随土壤pH的提高而增大。三价铬则相反,它在酸性 土壤中的可给性和毒性较强,随pH的提高而减小。
3.3 有关铬的标准
我国环境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六价铬的浓度应低于0.05mg/L; 地面水中铬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5mg/L(三价铬)和0.05mg/ L(六价铬)。
3.2 铬对不同生物的毒性
(1)对水生生物的毒性 海洋水生生物对铬有强的富集能力,其浓缩系数为:海藻60~
120000;无脊椎动物2~900;鱼类2000。 Feller指出,铬浓度5mg/L时,鱼类出现中毒。Katz认为,铬浓度
20mg/L可使鱼类死亡。具报道,Cr(Ⅵ)0.05mg/L可使水蚤致死, 无论是三价或六价铬,对水生生物都能产生毒害作用。 (2)对植物的毒性 土壤中过量的铬将抑制水稻、玉米、棉花、油菜、萝卜等作物的生长, 这些作物由于铬的毒害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减产。 其具体表现为:降低作物的发芽率;引起作物叶片失绿;阻碍作物根 的延伸,减少作物根的数量。六价铬比三价铬毒性更强。Scharrer指 出,铬酸钠浓度达0.1mg/L时,对小麦、玉米等有毒害作用。由于作 物吸收的铬大部分累积在根里,根细胞体积小,数量少,因此作物根 部受害最严重。

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 教学课件

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 教学课件

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第一章绪论【选择题】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有机污染物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名词解释】1.环境毒理学2.生态毒理学【问答题】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一、选择题1、目前已知最强的化学致癌物是( )A、DDTB、2,3,7,8,TCDDC、黄曲霉毒素B1D、无机砷 2、对下列物质毒性的判断正确的是( )A、环戊烷,戊烷B、仲胺,伯胺C、乙醛,甲醛D、AsO,AsO2523 3、生物转化中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反应是( )A、氧化反应B、还原反应C、水解反应D、结合反应 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滤过B、简单扩散C、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 5、不具有神经毒性的化学物是( )A、二恶英B、汞C、铅D、DDT 6、关于Ah受体说法正确的是( )A、不具有内源性配体B、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C、 TCDD是Ah配体中最具有潜力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对称的平面分子D、二恶英的Ah受体依赖性毒性不包括发育毒性7、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D、狗和猴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8、下列哪组致癌物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A、免疫抑制剂,无机致癌物,促癌剂B、免疫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促癌剂C、直接致癌物,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细胞毒物D、激素,固态物质,无机致癌物9、下列哪些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A、倒位B、插入C、易位D、重复10、微核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A、DNA完整性改变B、染色体完整性改变或染色体分离改变C、染色体交换或重排D、细胞分裂异常二、填空题1、可参与结合反应的内源性化合物有、、、(写出其中任意四种)。

环境毒理学复习思考题

环境毒理学复习思考题

PART ONEA生殖毒理学答:是生殖医学与毒理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重要交叉学科。

主要研究环境因素对生殖系统损害作用的原因、机制和后果。

B危险度答: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C mutagenesis 答:致突变作用:是指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因子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D chronic toxicity 答:慢性毒性即慢性毒作用,是指实验动物或人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一般指2年,甚至终生染毒。

E antagonistic effect答:拮抗作用,是指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低于各个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

F 阈剂量答: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

G Zch 答:慢性毒作用带,是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Limac/Limch,Zch值越大,说明由极轻微的毒效应的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

H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化学物质产生的一种有害的免疫介导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I. LOAEL:最低观察到的有作用剂量,即外源化学物质按一定途径和方式进入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伤作用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L. LD50 :半数致死量,又称致死中量,指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M. BMF:指生物放大系数,表示污染物生物放大的程度。

BMF=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mg/kg)/较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mg/kg)。

N.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

O.局部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质可引起机体直接接触的部位的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毒理学基础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

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整体内实验(in vivo test):急性毒性实验(acute toxicity test 指一次染毒或24h 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亚急性毒性实验(subacute toxicity test 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subchronic toxicity test 一般认为1~3 个月为宜,但具体实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慢性毒性实验(chronic toxicity test 一般指6 个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实验)。

流行病学调查第二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具有类似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生物膜,将细胞、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渗透性薄膜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性与其在水中的溶解性之比吸收,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环境化学物被吸收进入血液体液后,随血液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靶器官,化学物对其聚集的部位可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部位◇贮存库: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积聚在特定部位,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这些部位称为该化学物的贮存库。

◇毒理动力学,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过程◇代谢饱和,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代谢途径被饱和◇竞争性抑制,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统一般对底物的专一性不高,几种不同的化学物均可作为同一种酶系统的底物◇酶诱导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的活力增强或酶的含量增加的现象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将细胞、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渗透性薄膜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生物膜主要由液晶态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能保持细胞核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可选择性地允许某些物质透过以便吸收和排出一些物质,能传递信息,膜上的酶对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起催化作用,生物膜在物质转运、能量转换、物质代谢、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等过程起重要作用2、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被动转运简单扩散: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能量。

滤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特殊转运(被转运的毒物必须与生物膜组成成分发生可逆性结合,并形成复合物)主动转运: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转运并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

其特点是需要通过蛋白载体作用,载体可逆浓度梯度,使化学物通过细胞膜,因此需要消耗能量。

易化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想低浓度转运的过程。

膜上蛋白质载体特异性地与某种化学毒物结合后,其分子内部发生构型变化而形成适合该物质透过的通道而进入细胞。

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梯度方向转运,因为不需要消耗能量。

◇膜动转运(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常伴有膜的运动)吞噬作用: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如大气中的烟尘)和液粒,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

胞吐:某些大分子物质也可通过胞吐方式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3、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几条途径?并阐述影响吸收的因素经呼吸道吸收☆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气体从高分压(浓度)处向低分压(浓度)处通透,肺泡气和血液中该气态物质的分压(浓度)差愈大,吸收愈快。

随着吸收量的增加,分压差逐渐减小,吸收速度逐渐减慢。

☆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非脂溶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主要受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影响,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学物吸收较慢;脂溶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关系不大,而主要取决于其脂/水分配系数,系数大者,吸收速率较高。

☆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的比值:通气/血液比值愈大,气体相对较易吸收。

☆颗粒大小: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

经消化道吸收☆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是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

☆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

☆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经皮肤吸收☆化学物透过角质层的速度与化学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及角质层的厚度有关。

☆不同种属的动物表皮通透性不同,可能与角质层的厚度不同有关。

☆高温促进皮肤血液和间质液流动,使化学物较易被皮肤吸收。

☆角质层损伤因子。

4、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三种方式。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危险度: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概率。

◇剂量,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来化学物的量1致死剂量,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外源化学物的剂量绝对致死剂量LD100,能引起所观察个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半数致死剂量LD50,引起一群个体半数死亡所需的剂量半数耐受限量TLm,半数存活浓度,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半数个体能耐受的某化学物在水中的浓度最小致死剂量,仅引起一群个体中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最大耐受剂量,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某化学物的最高剂量◇半数效应剂量,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也称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质变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采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而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ADI每日容许摄入量:人类终生每日摄入外源化学物对人体不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MAC最高容许浓度:某一环境污染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效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机体与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产生效应的个体数在某一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靶位点:当污染物达到某一浓度,并足以引发一系列有害生物效应的部位。

◇受体:存在与细胞膜上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以选择性的与其结合的大分子蛋白质。

◇配体: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

.1,剂量-效应关系及类型剂量-效应关系指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大小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类型:直线型,抛物线型,S型2毒性作用类型毒性作用,某些环境化学物可引起机体直接接触部位的损伤类型有局部和全身毒性作用,速发和迟发毒性作用,可逆和不可逆毒性作用,变态反应和特异体质反应3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及评定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指由两种或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的综合毒性作用。

类型主要有:相加作用:指多种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等于每一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协同作用:指几种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大于各种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总和。

增强作用:一种化学物本身对机体无毒性,但与另一种有毒物质同时存在时可使该危害物的毒性增加。

拮抗作用:指两同时作用于机体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互相干扰,使所产生的毒性作用的强度小于每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东西作用。

评定,一般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检测单个化学物和混合物的LD50,再用联合作用系数法和等效应线图法4外源化学物对组织细胞等效作用的机理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细胞膜损伤,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有生物大分子结合,选择性细胞致死,非致死性遗传改变5 影响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有哪些?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结构与毒性,物理性质与毒性机体状况,种属和个体差异,性别与激素,年龄,营养与健康,生物节律接触条件,接触途径,溶剂,毒物浓度与容积,较差接触环境因素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接触或24h内多次接触某种化学物所引发的毒性效应◇亚慢性毒性指机体连续多日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慢性毒性指机体长期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1,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原则对外源化合物的毒性反应及代谢过程与人类相似自然寿命不太长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经济并易于获得实验动物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