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过程
水准测量步骤
水准测量步骤水准测量步骤水准测量是一种测量高程的方法,用于确定地面上不同点之间的高度差,是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水准测量的步骤。
一、前期准备1.选取测区:首先需要确定需要进行水准测量的区域,包括起点和终点。
2.制定计划:根据实际需求和测区情况,制定合理的测量计划,包括起点和终点的位置、路线、站点数量等。
3.检查设备:检查所需仪器设备是否完好,并进行必要的校正和调试。
4.选择天气: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进行测量,以保证数据精度。
二、基础设置1.确定基准面:在进行水准测量前需要确定基准面,即所有高程数据参考的基础平面。
常用基准面有海平面、大地水准面等。
2.设置起始标志:在起点处设置一个标志物或标志桩,并记录其高程值。
这个标志物将作为整个测量过程中参考高程值的起始点。
3.建立控制点:在测量路线上适当位置建立控制点,并记录其高程值。
这些控制点将作为整个测量过程中参考高程值的固定点。
三、测量过程1.进行前视:在起始标志物处设置水准仪,并对准第一个控制点,进行前视。
记录仪器读数和望远镜中的刻度值。
2.进行后视:移动水准仪到下一个控制点,对准上一个控制点,进行后视。
同样记录仪器读数和望远镜中的刻度值。
3.计算高差:根据前视和后视的仪器读数和望远镜中的刻度值,计算出两个站点之间的高差。
4.校正误差:在进行多次测量时,由于各种因素可能会导致误差产生,需要对数据进行校正。
5.记录数据:将每个站点之间的高差数据记录下来,并标注相应的站名和地理位置信息。
四、数据处理1.计算平均高差:将多次测量得到的同一站点之间的高差数据取平均值,以提高数据精度。
2.求解未知高程:在已知起始标志物处的高程基础上,通过累加各站点之间的平均高差,求得终点的高程值。
3.绘制高程图:将测量得到的各站点高程数据绘制成高程图,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地形变化和地面起伏情况。
总结以上就是水准测量的步骤。
水准测量需要精确、耐心和认真,只有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全站仪坐标测量步骤与计算
全站仪坐标测量步骤与计算全站仪是测量工程中常用的一种仪器,它能够同时测量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并能通过内置的计算机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下面是全站仪的坐标测量步骤与计算过程的详细介绍。
步骤1:设立基点在测量区域内选择一个固定不动的基准点作为基点,通常是在已知的控制点上设立。
这个基点将作为后续测量的基准。
步骤2:放置全站仪将全站仪放置在距离待测点较近的位置上,并通过三脚架固定仪器。
在放置过程中要确保全站仪水平,可以通过调整三脚架的高度和使用气泡管进行水平校准。
步骤3:测量水平角使用全站仪的水平刻度,对准待测点。
通过观察全站仪显示的水平角度,记录下水平角的读数。
在记录之前,最好进行目标中心的精确定位和观察,使数据更加准确。
步骤4:测量垂直角将全站仪的望远镜对准待测点,并使用全站仪上的竖直刻度对准垂直角。
通过观察全站仪显示的垂直角度,记录下垂直角的读数。
同样,在记录之前进行目标中心的精确定位和观察,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步骤5:测量斜距使用全站仪上的测距仪,对准待测点。
通过观察全站仪上显示的测距结果,记录下斜距的读数。
在记录之前,确保使用的棱镜反光板放置在待测点上,以获得准确的测距结果。
步骤6:数据处理与计算将所测得的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数据输入全站仪的内置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和计算。
全站仪内置的计算机能够根据所输入的数据,计算出测点的坐标。
计算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测量的水平角和垂直角,可以计算出待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方向角和仰角。
2.根据测量的斜距和方向角,可以计算出待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
3.结合基准点的已知坐标,可以计算出待测点的绝对坐标。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时,要保持仪器的稳定和准确。
避免震动和移动,以获得准确的角度读数。
2.在测量斜距时,要确保棱镜反光板正确放置在待测点上,并保持稳定。
避免棱镜反光板的移动导致测距误差。
3.在数据处理和计算过程中,要仔细核对输入的数据,确保准确性。
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200字,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引言测量过程设计1. 确定测量目标在设计测量过程前,需要明确测量的目标。
这包括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的精度要求等。
只有明确了测量目标才能在后续的设计和实施中更加有针对性。
2. 选择适当的测量设备根据测量目标,选择适当的测量设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测量设备的选择应考虑测量参数的范围、精度要求以及实验环境等因素。
还需评估测量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其能够满足测量的要求。
3. 设计测量系统设计测量系统时需要考虑到测量设备的连接方式、信号采集和处理、数据传输等问题。
在设计测量系统时,应尽量减小信号损失和干扰,并保证测量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确定测量步骤在设计测量过程时,需要确定测量的具体步骤。
这包括测量设备的初始化、数据采集频率、测量间隔等方面。
合理的测量步骤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
实现控制程序1. 编写程序框架在实现控制程序时,需要编写程序框架。
程序框架应包括初始化程序、数据采集程序、数据处理程序等模块。
根据测量的实际需求,可以进一步添加控制程序、报警程序等模块。
2. 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是控制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根据测量设备的要求进行配置,包括选择测量参数、设置采样频率、控制数据传输等。
采集到的数据可通过预先定义的数据处理程序进行过滤、清洗和转换等操作。
3. 控制与反馈控制程序可以根据测量数据的变化情况来进行控制操作。
根据实际需求,可以设计控制策略和算法,并通过程序实现。
还可以设置反馈机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
4. 数据存储与分析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时,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存储和分析。
采集到的数据可以保存到数据库或文件中,以供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识别问题,改进测量过程,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结论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是实验和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测量过程策划书3篇
测量过程策划书3篇篇一测量过程策划书一、测量目的在本次测量过程中,我们将对[具体事物]进行测量,以获取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将用于[说明目的]。
二、测量范围和对象1. 测量范围:[详细说明测量的范围和界限,包括地理位置、时间范围等]。
2. 测量对象:[明确测量的对象或实体,例如建筑物、土地、人体等]。
三、测量方法和工具1. 测量方法:[详细描述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抽样调查等]。
2. 测量工具:[列出所需的测量工具,例如测量仪器、软件、图表等,并说明其精度和适用范围]。
四、测量步骤1. 确定测量计划:[描述如何制定测量计划,包括确定测量的时间、地点、人员等]。
2. 收集数据:[说明如何收集测量数据,包括数据的来源、采集方法、记录方式等]。
3. 数据处理:[描述如何处理测量数据,包括数据清洗、分析、验证等]。
4. 结果报告:[说明如何编写测量结果报告,包括报告的格式、内容、呈现方式等]。
五、质量控制和保证1. 数据质量控制:[描述如何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数据的重复性、再现性、精度等]。
2. 人员培训和资质:[说明参与测量的人员是否需要接受培训,并确保其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
3. 测量设备校准:[描述如何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六、时间表和资源需求1. 时间表:[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包括测量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等]。
2. 人力资源:[列出所需的人力资源,包括测量人员、数据处理人员、报告编写人员等]。
3. 设备和材料:[列出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包括测量仪器、软件、图表等]。
七、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1. 风险识别:[识别可能影响测量过程的风险,例如人为错误、设备故障、天气变化等]。
2. 风险评估:[评估每个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并确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 应对措施:[列出针对每个风险的应对措施,包括预防措施、应急计划等]。
八、审核和批准1. 内部审核:[描述如何对测量过程进行内部审核,以确保其符合要求]。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 目的对测量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确保测量结果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和控制的所有活动及相关组织和人员的管理。
3 职责3.1 测量科是测量过程控制的归口管埋部门,负责组织测量过程的识别、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和控制,确定关键测量过程的范围、控制程度和组织管理,并监督执行。
3.2 测量科负责确定测量参数及控制限。
3.3 各测量过程的实施部门(分厂、车间、科室)负责测量过程的实施,参与测量过程的识别、分析策划和过程文件的编制。
4 管理要求和工作程序4.1 总要求4.1.1 测量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量管理体系最主要的管理对象,通过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4.1.2 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必须受控,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每一个影响量。
4.1.3 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形成文件的程序指本公司自行编制的测量过程规范(作业指导书),也可以直接采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操作规程、操作手册等。
4.1.4 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它因素。
4.2 测量过程的策划4.2.1测量过程的识别各单位负责识别本单位现有的测量过程,识别的内容可包括:a) 本单位有哪些测量过程?b) 测量过程的输入、输出及活动;c) 过程需要的资源;d) 影响测量的因素等。
4.2.2 测量过程的策划为确保测量过程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XX科在各单位识别的基础上,组织测量过程的策划,确定关键测量过程及其控制程度。
4.2.2.1测量过程策划的依据a) 测量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和复杂性;b) 测量结果不正确是否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
4.2.2.2本公司的关键测量过程应覆盖以下范围:a) 产品质量检验过程;b) 原材料分析测试过程:c) 经营管理测量过程,如大宗物资秤量过程;d) 生产工艺过程控制测量过程,如温度、压力、流量测量过程;e) 能源计量测量过程,包括:煤、电、水、气、油的计量等;f) 环境及安全监测过程;4.2.2.3通过分析策划形成《关键测量过程目录》。
闭合导线测量的基本步骤
闭合导线测量的基本步骤以闭合导线测量的基本步骤为标题,本文将介绍闭合导线测量的整体流程和各个步骤的具体操作。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闭合导线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确定需要测量的导线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并清理测量区域,确保没有任何干扰物。
其次,检查测量仪器的状态,包括电池电量、仪器连接线的插口是否正常等。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测量方式和仪器。
二、连接测量仪器将测量仪器的接地线连接到测量区域的地线上,并确保连接牢固。
然后,将测量仪器的正负极分别与导线的起始点和终止点连接。
在连接过程中,要确保连接牢固,避免出现接触不良或断开的情况。
三、进行测量1. 选择合适的测量范围和测量方式。
根据导线的长度和电阻值的预估范围,选择合适的测量范围。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流或交流测量方式。
2. 开始测量。
根据测量仪器的操作说明,启动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仪器的稳定,避免移动或震动。
3. 记录测量结果。
当测量仪器显示稳定的数值时,记录下该数值作为测量结果。
同时,还需要记录下测量时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校正。
4.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可以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
多次测量可以减小由于测量误差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数据波动。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1. 数据校正。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据校正。
例如,如果测量仪器存在固定误差,可以根据校准曲线对测量数据进行修正。
2. 数据分析。
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可以计算导线的电阻值、电流值等物理量,进一步分析导线的性能和特点。
3. 数据比对。
将测量结果与理论值或其他实验数据进行比对,验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结束工作在测量结束后,及时关闭测量仪器,并将连接线从导线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上分别拆下。
同时,对测量仪器进行清洁和检查,确保下次使用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六、实验总结根据实际的测量结果和数据分析,对闭合导线测量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
测量的过程
测量的过程实质上是概念操作化的过程,即从 抽象的概念及其定义演绎到经验层面的过程。概念 操作化首先需要了解概念或变量的抽象定义,即界 定概念;然后要在抽象定义的基础上找到能具体测 量的指标,这就是所谓的概念的操作定义。因此, 概念操作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概念 进行抽象定义;二是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
谢谢 聆听
“社会认同”这一维度是指流动儿童基于同城市 儿童的互动而形成的,随自身特征与所处场景的不同 而不断变化的分类意识与自我认定,以及附着于其上 的情感归属。据此,“社会认同”又可以分为分类意 识(流动儿童所感知到自己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别)、 自我认定(了解“我是谁”)和情感归属(流动儿童 的城市情感归属与农村情感归属)这三个次级维度。
在分析完他人的定义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决定此项研究 中的抽象定义。研究者可以直接从搜集到的所有定义中采用一 个现成的定义,也可以根据几个定义中共同的、核心的元素自 己创造一个新的定义。使用什么样的定义,应该以适合具体研 究的项目为标准。例如,要调研“某市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 合”这一课题,研究者可将“流动儿童”定义为14岁以下的、 非本市的农村户口、连续生活在该市半年以上的儿童;同时, 可能会对“社会融合”构建一个抽象定义,即在宏观社会背景 的制约下,受多元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逐渐与主流社会相互 影响、相互渗透,并最终完成社会整合的过程。
概念的维度界定好后,需要通过指标来做出细化。例如,前 面所提及的“某市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合”中“社会融合”的 几个次级维度便可以用具体的指标加以测量。
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时,还需明确一点,概念的操作定 义会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测量指标。有些 概念过于抽象,可能在现实中无法做出操作定义。因此,无 论是对于操作化的具体方法,还是具体的测量指标,社会调 查研究者之间都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做法。但无论如何, 调查研究者在设计操作定义的指标时,必须与抽象定义相一 致,否则调查研究结论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施工测量流程
施工测量流程
施工测量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控制。
在施工测量中,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操作,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施工测量的流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在进行施工测量之前,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包括对测量仪器的检查和校准,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还需要对测量现场进行调查和勘察,了解测量的具体情况,包括地形、地貌、建筑结构等信息。
接下来是测量的实际操作。
在进行测量之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
在进行测量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测量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测量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避免因外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在完成测量操作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对测量数据的整理和归档,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验证,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和结果,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需要对测量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
对整个测量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施工测量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同时还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与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进行对比,确保测量结果符合要求。
总的来说,施工测量流程包括前期准备、测量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总结评估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只有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才能够保证施工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希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认真对待施工测量工作,确保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测量的流程
测量的流程测量是一种获取实际数据的方法,常用于科学、工程、建筑和地理等领域。
测量的过程需要严谨和精确,以确保所得到的数据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份测量的流程,以确保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第一步:确定测量目的和方法在进行测量之前,需要明确测量的目的和方法。
确定测量目的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确保所选方法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
第二步:准备测量设备和工具根据测量的需要,准备好相应的测量设备和工具。
这可能包括测量仪器、测量杆、测量垫等。
确保这些设备和工具在测量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步:选择测量场地根据测量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场地。
场地的选择应该考虑到测量对象的特点和所测量参数的要求。
场地的选择也应该能够提供稳定、安全的环境,以确保测量过程的准确性。
第四步:设置参考系和基准点在测量之前,需要设置参考系和基准点。
参考系是一个坐标轴系统,可以用来确定测量对象的位置和方向。
基准点是一个固定的点,用来确定其他测量点的位置。
通过设置参考系和基准点,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第五步: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的方法和步骤,开始进行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精确性和仪器的准确性。
如果有多个测量点,要确保按照相同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测量,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第六步:记录测量结果在测量过程中,要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这可以通过手写记录或使用数码设备进行记录。
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注明测量的日期和时间,以及测量的条件和仪器的型号。
记录的过程要尽可能详细和准确,以免在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过程中出现错误。
第七步:数据分析和处理在测量结束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这可能包括校正测量误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等。
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可以进一步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八步:撰写测量报告最后,根据测量结果和数据分析,撰写测量报告。
测量报告应该包括测量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报告的撰写要清晰、准确,并按照科学的格式和结构进行组织。
全站仪碎部测量步骤
全站仪碎部测量步骤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
在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时,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步骤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使用全站仪进行碎部测量的步骤。
步骤一:准备工作在开始使用全站仪进行碎部测量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测站位置:测站位置应远离干扰源,并且具有良好的视野,以确保全站仪可以正常测量。
2.设置基准点:选择一个相对稳定且不易移动的基准点,可以利用临时固定物体(如三脚架)固定在地面上。
3.安装全站仪:根据全站仪的使用说明书,将全站仪安装在三脚架上,并进行水平调整和校准。
步骤二:设定测量参数在进行碎部测量之前,我们需要设定一些测量参数,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1.设定大地坐标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大地坐标系,并将其设定在全站仪上。
2.设定测量单位:根据需要,设定测量单位为度、分、秒或者弧度,并将其设定在全站仪上。
3.设定测量精度: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测量精度,并将其设定在全站仪上。
步骤三:测量控制点在进行碎部测量之前,我们需要先测量一些控制点,以便后续的测量可以参考和校正。
1.设定测量模式:将全站仪设定为测量模式,并将其指向控制点。
2.观测控制点:使用全站仪观测控制点的坐标,并记录下观测数据。
3.校正观测数据:根据观测数据,进行数据校正和处理,以消除误差和提高测量精度。
步骤四:测量碎部在完成控制点的测量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进行碎部的测量。
1.设定测量模式:将全站仪设定为测量模式,并将其指向碎部位置。
2.观测碎部点:使用全站仪观测碎部点的坐标,并记录下观测数据。
3.数据处理:根据观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得到碎部点的坐标和测量结果。
步骤五:验证和校正在完成碎部测量之后,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需要进行验证和校正。
1.进行交会测量:使用全站仪对测量结果进行交会测量,以比较和验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2.进行校正:如果有必要,根据交会测量的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和修正。
变形测量工作步骤
变形测量工作步骤
变形测量是用来测量物体在受力或受约束后发生的形状变化的一种方法。
一般的变形测量工作步骤:
1. 准备工作:确定测量目的、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设备。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光学测量、接触测量或者无损测量等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测量仪器设备。
2. 安装测量设备:根据需要,在被测物体上安装测量设备。
例如,安装光电测量设备需要放置光源和接收器,确保测量装置的稳定并与被测物体保持良好的接触。
3. 校准测量设备:使用合适的校准工具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准通常包括零点校准和灵敏度校准等步骤。
4. 进行测量:按照测量需求,采集被测物体的形状变化数据。
根据具体测量方法的要求进行操作,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计算、统计和可视化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测量结果并进行评估。
6. 结果报告与记录:根据需要,编制测量报告并记录相应的测量结果。
报告应包括测量目的、方法、结果、数据分析和评估等内容,以便后续的参考和应用。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般的变形测量工作步骤,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和测量对象进行调整和确定。
同时,在进行测量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并确保设备和被测物体的安全。
测绘技术中常见的测量过程记录事项
测绘技术中常见的测量过程记录事项测绘技术是一门关于地理空间信息的科学与技术,它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测绘工作时,准确记录测量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这篇文章将讨论测绘技术中常见的测量过程记录事项,以帮助读者了解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要点。
一、测量目标及要求首先,在进行测量之前,必须明确测量的目标和要求。
这包括确定测量区域、测量对象以及测量精度要求等。
例如,如果是进行土地测量,目标可能是绘制一幅地形图,要求精度在一定范围内。
这些目标和要求将指导整个测量过程的展开。
二、仪器与设备准备在测量过程中,合适的仪器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不同的测量任务,可能需要使用全站仪、GPS仪器、测距仪、水准仪等不同的设备。
记录事项中应包括所使用的仪器型号、型号准确性等信息。
此外,还需要检查并保证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例如电池电量充足、设备调校准确等。
三、现场标识与准备工作在进行测量前,需要进行现场标识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放置测量控制点、设置测量基准等。
记录事项应当包括每个控制点的编号、位置坐标、标识方式等信息。
此外,还需注意标识周围环境的改变,例如架设测量杆、清理障碍物等。
四、详细测量过程记录在进行测量时,准确记录测量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这涉及到仪器的操作、数据采集、测量数据的处理等。
记录事项中应当包括测量人员的姓名、测量时间、测量仪器的参数设置等信息。
此外,还应详细记录每次观测的数据,包括观测点的编号、观测时间、观测数值等。
这些记录将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基础。
五、数据处理与验证完成测量后,需要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验证。
这包括数据的平差、检查测量结果的合理性等。
记录事项中应包括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计算结果及其精度等信息。
此外,还需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例如与其他已知数据进行比对等。
六、绘图与报告撰写最后,完成测量之后,需要进行绘图与报告撰写工作。
这些记录将呈现测量结果,并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记录事项中应包括绘图所采用的软件、绘图比例尺、绘图的要素及表达方式等信息。
全站仪坐标测量方法步骤
全站仪坐标测量方法步骤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地形测绘、建筑施工等领域。
掌握全站仪坐标测量的方法步骤对于获取准确的测量数据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全站仪坐标测量的方法步骤。
一、前期准备1、仪器准备检查全站仪的电量是否充足,确保能够完成整个测量工作。
对全站仪进行校准,包括水平校准和垂直校准,以保证测量精度。
2、已知点数据收集获取测量区域内至少两个已知控制点的坐标,包括 X 坐标、Y 坐标和高程 Z 坐标。
记录已知点的编号和位置信息,以便在测量过程中能够准确找到。
3、现场踏勘到达测量现场,观察地形和环境,确定测量的范围和路线。
选择合适的测量点位置,要求视野开阔、通视良好,便于观测和操作全站仪。
二、仪器架设与设置1、仪器架设将全站仪安装在三脚架上,确保三脚架稳固,仪器安装牢固。
通过调整三脚架的腿长和脚螺旋,使全站仪大致水平。
2、对中打开激光对中器,通过移动三脚架的位置,使激光点对准已知控制点的中心。
3、整平旋转全站仪的脚螺旋,使仪器的水准气泡居中,实现精确整平。
4、仪器设置打开全站仪电源,进入测量模式。
设置测量单位、精度、温度和气压等参数,以适应测量环境。
输入已知控制点的坐标数据。
三、后视定向1、瞄准后视点转动全站仪的望远镜,瞄准后视已知控制点。
2、测量后视点坐标按下测量按钮,获取后视点的坐标数据。
3、定向比较测量得到的后视点坐标与已知坐标,计算出方位角差值。
通过调整全站仪的方位角,使测量得到的方位角与已知方位角一致,完成后视定向。
四、测量目标点坐标1、瞄准目标点转动全站仪的望远镜,瞄准需要测量坐标的目标点。
2、测量目标点坐标按下测量按钮,全站仪将自动测量目标点的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等数据。
根据测量数据和已知点的坐标,计算出目标点的坐标。
3、记录数据将测量得到的目标点坐标数据记录下来,可以使用纸质记录表格或电子设备进行记录。
五、检查与复测1、检查测量数据在测量过程中,定期检查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测量工程师的测量工艺流程规范
测量工程师的测量工艺流程规范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测量工程在各个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测量工程师作为测量工艺的执行者,承担着确保产品质量和数据准确性的重要角色。
为了保证测量工程的有效进行,制定一套规范的测量工艺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测量工程师的测量工艺流程规范。
一、测量前准备1. 定义测量目标:根据测量对象和需求,明确确定测量目标,例如尺寸测量、形位公差测量等。
2. 确定测量仪器设备:根据测量目标,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设备,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校准检查:对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其符合精度和准确性要求。
二、测量过程1. 测量环境:选择适合的测量环境,去除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如温度、湿度等。
2. 样品准备: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进行必要的样品准备工作,如清洁、固定等。
3. 测量方法选择: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和测量目标,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
4. 测量操作:按照测量方法和要求,进行测量操作,注意测量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技巧。
5. 数据采集:准确、完整地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
三、数据分析与处理1. 数据验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分析:针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如计算尺寸误差、形位公差等,并得出结论。
3. 不确定度评定:根据测量数据的特点和测量仪器设备的不确定度,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并给出不确定度范围。
4. 结果判定:根据测量结果、数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定,对测量结果进行判定,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四、报告编制与归档1. 测量报告编制:根据测量结果和数据分析,编制测量报告,包括测量目的、方法、结果等内容,保证报告准确、清晰。
2. 报告审核:对编制的测量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质量和规范。
3. 报告归档:将审核通过的测量报告进行归档,确保测量数据和结果的可追溯性和保存性。
以上便是测量工程师的测量工艺流程规范。
测量测量过程
绝对不买
100
20
0
0
0
120
不太可能买
20
80
0
0
0
100
可能买
0
0
70
10
0
80
很可能买
0
0
10
60
0
70
肯定买
0
0
0
0
50
50
合计
120
100
80
70
50
420
-------------------------------------------------------------------------------
数值量表
李科特(Likert)式量表:同意—不同意 的5点或7点 语义差异法:用两极的形容词来测量一 个品牌或商品的形象
李科特量表
1.线段式:用线段表现人们态度的不同差异, 比如:
例:你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评价是:(请在线段 的适合你的态度的“点”的位置上划圈)
2.矩阵式:用类似矩阵的形式表现人们态度的差异,
例10-1:你现在的心态是什么?请在线段上适当的位 置划圈。
四、测量误差
由于概念的定义、界定、指标选择和实 际测量方面的误差,导致变量测量值和 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叫测量误差 (measurement error)。 测量误差可分为两大类: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测量值、真实值和测量误差
XO=XT+ES +ER WHERE: XT=TRUE SCORE,
XO=OBSERVED SCORE ES=SYSTEMATIC ERROR, ER=RANDON ERROR ES +ER =TOTAL ERROR When a measure is VALID, ES+ER= 0, XT=XO When a measure is RELIABLE, ER=0, XT=XO+ES
简述测量过程
简述测量过程测量是指通过某种方法或工具,对物体的某些属性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或判断。
测量过程是指进行测量的一系列步骤和操作。
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医学诊断等领域,测量过程是获取准确数据和信息的重要手段。
测量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选择测量对象、确定测量目标、选择测量方法、准备测量工具和设备、进行实际测量、记录和处理测量数据、分析和解释测量结果。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步骤。
选择测量对象是测量过程的第一步。
在科学研究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对象或样本;在工程技术中,需要选择待测物体或系统;在医学诊断中,需要选择患者或病例。
选择合适的测量对象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确定测量目标是指明测量的目的和要求。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明确测量的目标是什么,要测量的属性是什么,以及要达到的精度和要求是多少。
只有明确测量目标,才能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进行有效的测量。
选择测量方法是根据测量目标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比较测量、差值测量等。
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测量对象和属性。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准备测量工具和设备是指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测量工具和设备,以支持测量过程的进行。
测量工具和设备的选择应根据测量目标、测量方法和测量要求来确定。
常见的测量工具包括尺子、卡尺、天平、测量仪器等。
准备好合适的测量工具和设备,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
进行实际测量是测量过程的核心步骤。
在进行实际测量时,需要按照选定的测量方法和使用的测量工具,对待测对象进行测量操作。
测量操作应严格按照测量方法和要求进行,避免操作失误和误差。
记录和处理测量数据是指将测量获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整理。
在记录测量数据时,应注明测量日期、测量人员和测量环境等相关信息。
对于连续测量或多次测量,还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以得到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测绘技术中的常见测量方法及其步骤
测绘技术中的常见测量方法及其步骤引言:测绘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施工等领域。
不同的测绘项目需要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测绘技术及其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测绘技术的应用。
一、全站仪测量方法及步骤全站仪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它可以同时测量水平和垂直角度,极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
全站仪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设置基准点:在测量前需要找到稳定的基准点,并进行精确测量,将其作为坐标系的原点。
2. 校准全站仪:对全站仪进行校准和调整,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设定测量参数:根据具体的测量要求,设置全站仪的测量参数,如测量距离、高差精度等。
4. 观测测量点:在测量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测量点并观测水平和垂直角度数据。
5. 数据处理:将观测到的数据导入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具体的坐标和高程数值。
6. 数据分析和展示: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生成测量报告或图纸。
二、GPS测量方法及步骤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测量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卫星信号实现对地理位置的精确定位。
GPS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安装接收器:在测量前,需要安装GPS接收器并确保其正常工作,同时保证可接收到足够数量的卫星信号。
2. 数据采集:打开接收器,开始采集卫星信号,记录下时间和定位数据。
3.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消除测量误差,并计算出具体的坐标信息。
4. 数据分析和展示: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如绘制测量点位图。
5. 高程测量(可选):根据需要,进行高程测量,计算出具体的高程数据。
三、激光测距仪测量方法及步骤激光测距仪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建筑测量、工程测量等领域。
激光测距仪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准备工作:在测量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点,并将测距仪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方法及要求一、说明本指导书是根据常规放样方法编写的,放样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如精度要求、控制点分布、现有仪器、现场条件、计算工具等来选择测站点和放样点的测设方法的不同组合及不同的检核方法。
各类工程及同一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对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对测站点和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也不相同。
作业时请严格执行《工程测量规范》、《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和《施工测量控制程序》。
本书中提到的限差指规范要求的限差,如果设计上有特殊要求,按设计要求执行。
二、测量资料收集与放样方案制定1.测量放样前,应从合法、有效途径获取施工区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资料。
2.根据现场控制点标志是否稳定完好等情况,对已有的控制点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对控制点进行检测。
3.已有控制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应重新布设控制,已有的控制点密度不能满足放样需要时应根据现有的控制点进行加密。
4.必须按正式设计图纸、文件、修改通知进行测量放样,不得凭口头通知和未经批准的图纸放样。
5.根据规范规定和设计的精度要求并结合人员及仪器设备情况制定测量放样方案。
其内容应包括:控制点的检测与加密、放样依据、放样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样程序、人员及设备配置等。
三、放样前准备1.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建筑物轮廓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2.选定测量放样方法并计算放样数据或编写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
3.准备仪器和工具,使用的仪器必须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
给仪器充电,检查仪器常规设置:如单位、坐标方式、补偿方式、棱镜类型、棱镜常数、温度、气压等。
4.使用有内存的全站仪时,可以提前将控制点(包括拟用的测站点、检查点)和放样点的坐标数据输入仪器内存,并检查。
四、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1.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
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2.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
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3.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
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4.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5.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6.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7.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Δ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
8.重复过程7,直到ΔD小于放样限差。
(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9.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10.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
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11.重复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12.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13.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14.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5.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6.填写测量放样交样单。
五、全站仪(测距仪)边角交会法设站+极坐标法放样1. 在未知点P上架设全站仪(测距仪),整平;在已知点A上安置棱镜,量测棱镜高;在已知点B、C上安置照准标志。
2. 测量PA间平距D、高差DH和PA至PB、PC方向间的水平角α,β。
3.用D、α及A、B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一组坐标;用D、β及A、C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另一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差,取中数即为P点的最后坐标。
4.根据A点的高程HA和高差DH计算仪器的视线高:H视=HA-DH。
5.如果需要可以将P点坐标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
量取仪器高,求出地面P点的高程。
6.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放样过程与“四4~16”步骤相同。
六、经纬仪测角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放样1.在未知点上安置经纬仪(或全站仪,当已知点上不便安置棱镜时),整平;在已知点A、B、C、D上安置照准标志。
2.以四点中较远点A为零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A、B、C、D、A方向值两个测回;3.分两组数据用后方交会程序分别计算测站点P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的限差,取中数作为P 点最后坐标。
4.如果测站周围200米以内有两个已知高程的平面控制点,且放样点高程精度要求不高(大于±5厘米),可以观测仪器到两控制点的天顶距两个测回,分别用三角高程反算测站仪器的两个视线高(如果精度要求高或距离大于200米时,则要加入球气差改正)。
如果差值不超过限差,可取中数作为仪器的视线高。
5.如果需要,可以将仪器中心点坐标或高程投影到地面上,作好标记。
6.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选择一较远的控制点作为后视方向配置度盘(配置成零方向或方位角方向),用另一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差值不能超过限差要求。
如果放样点的精度要求较高,且检核方向相差超过20〃时应对设置的方向进行改正。
7.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或相对于后视方向的角度)。
8.观测员转动经纬仪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向上,指挥司尺员用钢尺从测站点沿放样点的方向量取计算好的平距D°,并标定下来。
9.如果无法直接量取平距,可以用钢尺丈量从仪器中心至放样点的斜距,并测记天顶距(或立角),计算平距D,与理论平距D°比较:ΔD=D-D°,用钢尺在经纬仪视线方向上量取ΔD,标定放样点。
(非基岩和砼地面此时可以打桩)10.重复8、9步骤,放样出该测站的所有欲放样点位。
11.照准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
12.钢尺丈量放样点之间的间距,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检核,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值。
13.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14.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欲放样点,此时需在测站上利用极坐标法测设测站点,第二次设站,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然后继续放样直至放样出所有需要放样的点位。
15.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16.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
七、方向交会法放样1. 在两个平面控制点A、B上各安置一台经纬仪,盘左后视其它控制点,并对度盘进行坐标方位角配置。
2. 计算A、B点至拟放样点P的方位角α、β。
3.旋转经纬仪A使方位角为α,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P1P2。
4.旋转经纬仪B使方位角为β,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P3P4。
5.用拉紧的细线P1P2与P3P4定出交点M的位置。
6.两仪器盘右后视控制点并配置度盘,重复3~5步骤得到交点N。
7.当M、N点间距离小于放样点限差要求时,以M、N连线中点作为放样点P,并标定下来。
8.重复上述过程放出其它放样点,丈量放样点之间的距离与计算值比较检核。
八、正倒镜投点法单方向设站1.为了将仪器架设在已知点A、B间的直线上,用目估法将仪器大致架在A、B直线上的O1点,整平仪器;估计OA近似距离。
2.正镜瞄准远端A点,纵转望远镜看到近点B附近,估计十字丝中心点B1与B点的距离BB1;倒镜瞄准A点,纵转望远镜,估计十字丝中心与B点距离BB2;计算BB1与BB2的平均值为BB中。
3.计算OO1=OA×BB中/AB值,根据B1偏离B方向,将仪器向AB线上移动OO1。
4.整平仪器,重复2~3步骤,直到盘左、盘右的十字丝中心位置连线的中点B中与B点重合为止。
5.正镜、倒镜瞄准B点,纵转望远镜,左、右十字丝中心的平均位置应落在A点上,将此时仪器中心点位O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则O点在AB直线上。
6.后视A点便可放设单方向线了。
还可在此基础上用轴线交会法求出O点的纵向(横向)桩号值,以便放样纵向(横向)轴线。
九、轴线交会法设站+方向线法放线1.先用正倒镜投点法(或方向线法)将仪器架设在已知点A、B间的连线上一点O1,整平仪器。
2.用方向观测法测量A、C、B、D控制点的水平方向二个测回,计算出角度α,β;3.分别计算O1点的横向(纵向)坐标:Y01′=YC-(XC-XB)/TANα;Y01〃=YD-(XD-XB)/TANβ。
若Y01′与Y01〃之差不超过限差,取中数作为O1点纵(横)坐标,并与O点纵(横)坐标比较,计算出差值OO1。
4.观测员指挥作业员用钢尺在AB轴线上从O1点量取OO1距离,定出O点位置。
5.在O点架仪器,后视A点(或B点),检查B点(或A点)后,旋转90°,放出O点所在的纵(横)轴线。
十、方向线平移法放线为了放样某方向线PY,用自由设站法不可能直接将仪器架设在P点上,或者P点上不便于直接架站,此时在尽可能接近P点的P1上架设仪器,用后方交会等自由设站法测量P1点的坐标(如果P1点坐标已知可省此步骤),然后用方向线平移法放样PY方向线。
1.在P′点上安置仪器,后视控制点A,用控制点B检核方位角。
2.转动仪器使视线与拟放轴线平行(方位角相同或相差180°),指挥作业员在地面标记出平行线上的点P1′、P2′、P3′……PN′。
3.分别从P1′、P2′、P3′……PN′上用小钢尺向PY方向线一侧垂直量取距离dx,得到P1、P2、P3……PN,则P1、P2、P3……PN即为PY方向线上的点。
标注单方向点,并注记桩号。
4.检查后视方位角,量取所放方向线与建筑物已有的结构线间尺寸进行检核。
十一、导线法(极坐标法)设站1.在控制点A上安置全站仪(测距仪),在控制点B、C上安置照准标志,在待定点P上安置脚架和棱镜,量取仪器高、棱镜高。
2.选择B、C中一点作为零方向,另一点作为检查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至P点水平角两个测回。
3.测量仪器至P点天顶距(垂直角)两个测回。
4.测量往测的斜距、平距、高差、温度、气压。
5.A点和P点的脚架不动,交换仪器和棱镜,测量P点仪器至A点天顶距(垂直角)两个测回,测量返测的斜距、平距、高差、温度、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