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浙江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综合训练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研重难点:专题6 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解析] 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 流,②处Na+内流,A错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 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该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将电表 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神经冲动会使神经上不同点产生电位差,指 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图中甲、乙、丙表示下丘脑的某些区域,A、B、C
表示不同调节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在炎热环境中汗腺分泌增强,是通过途径A实现的 B.人饮水不足时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后做出反应,是通过途径B
实现的 C.途径C可表示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D.在图示的调节途径中A的调节速度最快、作用范围最准确
[答案] A
从“深度”上提升知能 (一)膜电位的测量 1.膜电位的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电表一极接膜外,另 一极接膜内
电表两极均接膜外侧
测量结果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a点之前
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所以主要 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ac段
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 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解析: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同时也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 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C正确;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 利尿激素等,具有内分泌功能,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B错误;下 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调节产热和 散热,D正确。 答案:B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非常“组合4”主观题模拟真演练(二) 含解析
非常“组合4”主观题模拟真演练(二) 1.[2020·广东省高三二模]下图是某水库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中A、B、C和D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物种的鱼。
回答下列问题。
(1)B和D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发现,小个体的D主要以虾、浮游动物为食,大个体的D主要以A、B和C为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________的剧烈程度,有利于D的生存。
(3)研究发现,在蓝藻浓度较高时,D更多地以鱼类为食,从而能抑制水华发生。
水华发生被抑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安徽省高三三模]我国南方某地的稻田生态系统,近3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稻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
(3)稻田生态系统水稻的能量直接流向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稻田生态系统中,由于青蛙数量减少等因素,导致蝗虫数量急剧增多。
常用的蝗虫防治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喷洒高效农药,一种是放养蝗虫的天敌青蛙,后一种方案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福建省高三二模]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形成“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4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解析:由题意可知,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则五种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
构应为
,A 错误;若甲与丙无捕食关系,则食物网为
,
则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20+50= 7 =0.98=0.14,B 正 500 50 7
确;甲捕食乙、丙,若甲数量增加,则乙、丙的数量减少,C 错误;除去甲
和丁后,则乙、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 错误。
答案:B
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 1/2 来自绿色植物,1/4 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 来自
羊,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 10%,那么该人每增加 1 kg 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 kg
B.28 kg
C.100 kg
D.280 kg
解析:本题可用转换法。将纯文字信息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转化为如
3.正确判断有关生态系统图示的 4 种组成成分
(1)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 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 D 为“ 生产者 ”,有“3”个指入箭头的 C 为“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 D→A→B,确定 A 为 消费者 、B 为 分解者 。 (2)图示中 D、A、B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 。
食物链(网)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剖析 (1)食物链上只存在捕食关系。 ①被捕食者减少→捕食者减少。 ②被捕食者增多→捕食者增多。
(2)食物网中的连锁反应。 ①a 种群的数量减少导致: b 种群的营养级比 a 种群低时→b 的数量将增加; b 种群的营养级比 a 种群高时→b 的数量将减少。 ②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 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小。 ③分析数量变化时,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依据,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生态环境》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训练及解析
专题09 生态环境目录一、题型解读二、热点题型归纳【题型1】措施思路类【题型2】原因分析类【题型3】说明依据类三、最新模考题组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也随着而来,生态安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命的延续等,因此高中阶段培养生态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成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真实科研、生产生活情境为载体,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工程项目研究”等核心知识,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必考的热点。
非选择题常见的考查形式有措施思路类、原因分析类和说明依据类。
【题型1】措施思路类【典例分析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提分秘籍】措施思路类方法突破: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措施是……”、“方案(方法)是……”、“思路是……”、“设想是……”。
其中措施方案类答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但要求简洁明了。
思路设想类答案开放性比较大,创新性比较强,不用写出具体操作,只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想法就行。
【变式演练1-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
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
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练(六):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六):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3HCO、2-4HPO等离子有关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浮肿、手足抽搐、贫血症都是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2.液体疗法是指通过补充或限制某些液体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常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血浆等渗溶液)、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等进行输液治疗。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注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后,若葡萄糖被大量消耗会导致患者的渗透压升高B.低血糖时,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主要为患者提供能量C.治疗酸中毒时,使用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能改善患者血浆pHD.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3.足球是观赏性很高的同场竞技类体育项目。
运动员常采取带球突破、传球及抢断等动作争取主动权。
下列对足球运动员机体生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运动员之间的娴熟配合离不开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机体失水,会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比赛过程中会促使肝脏细胞内的糖原水解为葡萄糖D.运动员带球突破、传球、抢断等动作的完成依赖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4.人体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
成人正常排尿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
婴儿由于大脑皮层未发育完善,膀胱充盈的压力通过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直接传到脊髓,通过脊髓完成反射。
在排尿中枢的调控下,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使尿液进入后尿道,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
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成人的排尿反射存在分级调节B.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膀胱壁的逼尿肌C.排尿反射过程中的负反馈调节使尿液顺利排出D.排尿反射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5.微电流计连接的两个电极分别放在神经纤维膜的表面,并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6.[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
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
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
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
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
5.正确认识生态位
群落
协同进化
6. “三看法”判断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特别提醒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 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 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
性也高。 (2)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 1=Nt/Nt-1-Nt-1/Nt-1=λ-1。
(2)增长率≠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量,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
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7.[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
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
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 遭 到 破 坏 时 , K 值 会 ___下_降____ ; 当 环 境 条 件 状 况 改 善 时 , K 值 会 ___上_升____。
2022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不定项选择题专题练(六)
【解析】选A、B、C。植物根尖伸长区细胞的生长主要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结 果,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A错误;乙烯利的作用是催熟,喷施乙烯 利可以使其提前成熟,B错误;给水稻幼苗喷施大量赤霉素溶液,可使其出现 植株疯长的现象,从而导致结实率大大降低,C错误;在高温条件下脱落酸容 易降解,小麦种子经适当的高温处理后,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解除,所 以容易诱导发芽,D正确。
【解析】选A、B、D。由图①和②可看出,Na+激活状态有两种,通道关闭状 态但有能力开放(关闭)和通道开放状态,A正确;当Na+通道的失活态门关闭且 不能开放时处于失活态,而K+只有关闭状态和开放状态,无关闭后不能开放的 状态,B正确;静息状态时Na+通道处于①,K+通道处于⑤,C错误;动作电位 发生时Na+通道先于K+通道开放,导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变化,此时Na+、 K+通道的开放时间和状态存在差异,D正确。
3.现代研究认为,形成动作电位时离子的流动主要与两种通道有关:即电压门 控Na+通道和电压门控K+通道,它们可以选择性地开放或关闭而控制相应离子 的通过。电压门控Na+通道有激活态和失活态两种门控状态,K+通道有开放或 关闭两种状态,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Na+通道的激活态有①关闭和②激活两种情形 B.K+通道与Na+通道相比不存在失活态 C.静息状态时Na+通道处于③,K+通道处于⑤ D.动作电位发生时Na+、K+通道的开放状态存在差异
D.实验结果表明该矮生南瓜突变体是激素不敏感类型
【解析】选A、D。计算茎伸长量需要测量激素处理前后南瓜茎的长度,进行对 比得出结论,A正确;激素的促进作用效果要比较茎伸长量和对照组数据的差 值,1.5 mmol/L赤霉素促进作用约为31-15=16 mm,5 μmol/L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约为22-14=8 mm,故1.5 mmol/L赤霉素对正常南瓜的促进作用约为5 μmol/L生 长素的两倍,B错误;据题图分析可知,赤霉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不具有 两重性,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矮生南瓜突变体 用赤霉素及生长素处理前后茎伸长量基本不变,表明该矮生南瓜突变体是激素 不敏感类型,D正确。
生物 高考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信息提取】(1)A项中,应考虑到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要 信息提取】(1)A项中,应考虑到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 项中 消耗一部分有机物。 消耗一部分有机物。 (2)B项中, (2)B项中,应考虑到能量传递效率是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前 项中 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 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 (3)C项中,应明确吸收量(同化量)与食入量比值大,则饲料的 (3)C项中,应明确吸收量(同化量)与食入量比值大, 项中 利用率大,有利于动物的生长。 利用率大,有利于动物的生长。 (4)D项中,食草动物主要利用纤维素,难消化,吸收率( (4)D项中,食草动物主要利用纤维素,难消化,吸收率(同化 项中 量)较低。 较低。
④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 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 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 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中假设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提取】(1)注意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短时间内产 信息提取】(1)注意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 注意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 生大量个体。(2)考虑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矿质元素和CO 生大量个体。(2)考虑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矿质元素和CO2等。 考虑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3)实验对照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是X (3)实验对照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是X培养液是否用粉 实验对照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绿狐尾藻培养液来配制。 绿狐尾藻培养液来配制。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备考计划(精选5篇)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备考计划(精选5篇)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备考方案(精选5篇)对于高三同学来说,无论是面临期末考试还是高考,都特别重要,为提高复习效率,同学们需要预备一份复习方案,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备考方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备考方案(篇1)一、指导思想:以教材、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同学力量为重点,全面提高同学的综合素养和应试技巧。
通过高三生物总复习,处理好高中生物教材,揭示单点学问,学问结构,学问结构扩展三个层次的学问内涵及内在的规律联系,形成立体学问结构。
把基础学问教学与力量进展触为一体,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复习目标:通过高三三轮复习使同学扎实把握生物学基础学问和基本原理,形成较娴熟的生物学思想,思维方法和技巧,培育同学较强的应用生物学学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三、复习支配:第一轮:__年8月—__年1月。
其次轮:__年3月—__年4月(2个月)。
第三轮:__年5月(一个月)。
四、复习策略第一轮:以教材为主,强化基础学问。
以老师叙述、讲解、归纳、总结为主。
依据同学层次,要求同学要注意基础学问的记忆、理解。
在复习内容上,练习布置上一般生与尖子生有所区分,力争使全体同学通过复习在不同的起点上都能有所提高。
详细措施: (1)读.课前读课本,发觉问题.(2)讲:课堂按学问体系,疏理学问,形成网络,提炼生物思想和方法,理清基本题型,典型例题的讲解,重在讲清解题方法.(3)练:包括课前头一天学问点填空和课后相关学问点的练习。
精选习题,通过训练把握学问,形成技能。
强调掌握数量,讲求质量,不避陈题,特殊是经典题。
(4)测:每周对上一周复习的学问点进行默写并进行单元滚动测试,查漏补缺。
(5)评:全批全改,统计问题,课堂讲评。
(6)补:准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对作业中消失错误的同学肯定抓好错误订正,错题再测的工作,以提高复习的实际效果.第一轮复习进度表(上学期已完成必修一第一章到第四章复习)其次轮:注意学问间的纵横联系,关心同学构建学问网络,突破重、难点。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方案
沾化一中生物第二轮复习方案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故有“二轮看水平”之说.“二轮看水平”,具体地说,一是要看对《考试大纲》、《高考试题》理解是否深透,研究是否深入,把握是否到位,明确“考什么”、“怎么考”.二是看练习是否体现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做到减少重复,重点突出,学有收获,学有发展.三是看知识讲解、练习检测等内容科学性、针对性是否强,使模糊的清晰起来,缺漏的填补起来,杂乱的条理起来,孤立的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四是看练习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不拔高,不降低,难度适宜,效度良好重在基础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一、二轮复习的依据1.一轮复习的情况2.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3.考试大纲的要求4.学生学情二、二轮复习的时间二轮复习的时间一般是三个月左右,总课时大约为50节左右。
三、二轮复习应达到的目标1.进一步夯实基础,打牢双基。
2.综合、归纳、整理和提高,形成知识网络。
3.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应试训练,提高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
四、二轮复习的形式和内容根据二轮复习的总时间,建议分7个大专题,每个大专题下再分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小专题的目的是对重要知识进行深化、对相似或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比较。
每个大专题约一周时间,每个小专题1节课。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专题三生命的延续专题四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专题六生态系统、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专题七实验、实习和研究性学习根据2007年考试大纲的要求,属于高考范围的生物学实验有23个(必修18个),其中研究性课题5个。
要把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逐一复习,明确实验、实习、研究性课题的基本要求,如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方法步骤等,特别是实验目的、原理要引起重视。
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实验专项练习(6)实验分类综合训练之科学史类
(6)实验分类综合训练之科学史类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科学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B.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是由脂质—蛋白质—脂质构成的D.达尔文从丰富的事实出发,论证了生物的进化且对其原因作了合理解释2.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在生物科学史中,下列科学研究未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A.卡尔文(M.Calvin )等探明CO 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B.赫尔希(A.D.Hershey )等利用T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C.梅塞尔森(M.Meselson )等证明DNA 进行半保留复制D.温特(F.W.Went )证明胚芽鞘产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部分DNA 片段进入R 型菌内并整合到R 型菌的DNA 分子上,使这种R 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 型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 型菌转化为S 型菌后的DNA 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会改变B.整合到R 型菌内的DNA 分子片段,表达产物都是荚膜多糖C.进入R 型菌的DNA 片段上,可有多个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D.S 型菌转录的mRNA 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4.下图表示T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流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分离提纯DNA 和蛋白质,单独研究它们的作用B.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噬菌体只含有蛋白质和DNAC.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甲、乙两组试管中的a 、c 放射性都偏高D.通过比较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的高低,可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5.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特以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证明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B.恩格尔曼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C.摩尔根采用“类比推理法”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T 2TD.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6.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达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B.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7.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是吲哚乙酸8.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HLA抗原和H — 2抗原均为蛋白质)进行融合实验,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细胞膜的结构成分B.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体现了细胞膜的分子能够运动C.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功能特点D.若在0 ℃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
浙江生物高考专题二轮课件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
5.(2012江苏高考·T24B)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
对此所作的分析是: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
多样性。( × ) 分析: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少各个种群之间基因交流 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6.(2011安徽高考·T6B)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 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则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 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
分析: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演替是在植被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7.(2010新课标全国卷·T3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 )
分析: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实 现,植物中的碳可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 ,实现碳循环。 8.(2010全国卷Ⅰ·T5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 循环利用。 ( × )
3.(2012全国卷·T4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
有关。 ( √ ) 分析:垂直结构是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 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 4.(2012广东高考·T4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 ×) 分析: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
(3)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环境阻力 增大K值。 ①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减少_________, K/2 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____ ③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养殖生物进行捕捞(捕获)时,捕捞后的种 K/2 值处,以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群数量要维持在____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2讲 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
第2讲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聚焦新课标:2.2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2.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纵引横连————建网络提醒: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能力答案填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边角扫描————全面清提醒: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选择性必修2 P50正文)( )2.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选择性必修2 P52图3-4)(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选择性必修2 P54正文)( ) 4.每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就是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选择性必修2 P55图3-5)( )5.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选择性必修2 P58正文)( )6.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选择性必修2 P63正文)( )7.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进行。
(选择性必修2 P61“思考·讨论”)() 8.碳循环中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了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
(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9.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选择性必修2 P64正文)( )10.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选择性必修2 P69正文)( ) 1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选择性必修2 P73正文)( )1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选择性必修2 P75正文)( )13.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新高考适用)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非选择题规范练4生物与环境
非选择题规范练四生物与环境(2022·浙江6月)科研小组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了研究工作。
回答下列问题:(1)对某种鼠进行标记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该鼠的种群密度。
同时对适量的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绘制该种群的年龄金字塔图形。
(2)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组成与季相的变化状况,可以研究该群落的时间结构。
(3)在不考虑死亡和异养生物利用的情况下,采取适宜的方法测算所有植物的干重(g/m2),此项数值称为生产者的生物量。
观测此项数值在每隔一段时间的重复测算中是否相对稳定,可作为判断该森林群落是否演替到顶级群落阶段的依据之一。
利用前后两次的此项数值以及同期测算的植物呼吸消耗量,计算出该时期的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 。
【解析】(1)标记重捕法是研究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适用于鼠这种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通过对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以绘制种群的年龄金字塔图形。
(2)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季相就是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
(3)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就是生物量,故测得所有植物的干重即为生产者的生物量。
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生物量不发生增减就可称为顶级群落。
单位时间内的净初级生产量加上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就是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
1.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如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a~e代表过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 d (填图甲中字母),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对CO2的吸收量将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草原周边少量生活垃圾并未对该生态系统产生明显影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或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
(2)如图乙是对该草原某种生物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制的曲线,λ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则bc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下降 (填“下降”“不变”或“上升”)。
201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直击考纲1.种群的特征(A)。
2.种群的数量变动(B)。
3.群落的结构特征(A)。
4.群落的演替(B)。
5.生态系统的结构(A)。
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C)。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B)。
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C)。
1.(2010·浙江,3、2012·重庆,4和2012·广东,27改编)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3是描述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
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1)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2)在图2中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3)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4)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5)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6)图2中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若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7)图3中FNE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 (√)(8)上述3个图中c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等,在图3中d点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11BD)(×)(3)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2009·大纲全国Ⅱ,5D)(√)(4)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大纲全国Ⅱ,3B)(√)(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大纲全国,4D)(×)(6)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24BC)(√)(7)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8)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BC)(×)3.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叙述(1)在下图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中,共有9条食物链,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2009·广东,14改编)(√)(2)下表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植物→田鼠→鼬”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单位是J/(hm2·a)],则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2012·安徽,30Ⅱ改编)(√)分别代表太阳能和热能,并且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2009·广东理基,51改编) (×)(4)在如图所示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二者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012·海南,19)(×)(5)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2010·大纲全国Ⅰ,5改编)(×)(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2011·海南,21B)(×)(7)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完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完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高三生物二轮复计划与专题划分一、引言高三生物的二轮复是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考的考试需求。
为了有序、高效地进行二轮复,制定一份详细的复计划,并对复内容进行合理的专题划分是至关重要的。
二、复目标1. 考查高考生物科目所覆盖的全部核心知识点。
2. 确保对重点知识点和难点知识点的透彻理解。
3. 梳理知识框架,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融会贯通。
4.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
三、复计划1. 全面复基础知识- 温故知新,复完整个高中生物知识点,并将知识点进行分类,如生物细胞、基因、遗传、生态等。
- 多角度理解概念,运用实例加深记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2. 突出重点、难点知识- 通过研究历年高考试题分析,确定高频、重点和难点知识点,优先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掌握。
- 针对性进行练,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多角度进行知识串联- 通过查阅资料,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延展。
-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知识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4. 做好实验技能的巩固与提高- 复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能要点,熟悉实验步骤和方法。
- 进行实验模拟和实际实验操作,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5. 老师辅导与自主复相结合- 有效利用老师提供的研究资料和复建议,及时向老师请教疑难问题。
- 自主进行复,利用各种研究资源,如教材、辅导书、网络课程等。
四、专题划分1. 生物细胞-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代谢- 细胞分裂与生物遗传- 难点:细胞分子、细胞信号传导2. 分子与遗传- 基因组与DNA复制- RNA与蛋白质的合成- 克隆与基因工程- 难点:基因表达调控3. 生物进化与分类- 进化- 物种形成与进化- 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 难点:生物系统进化4. 生物多样性与养分循环- 生物多样性- 生活与物质的循环利用- 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 难点:碳和氮循环五、总结与展望高三生物二轮复计划和专题划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应试能力至关重要。
2022届高中生物高考二轮复习基础知识训练:练习六
一、学透教材、理清原因1.轮作是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农民在同一块田里种植的作物种类会因年份有所不同,也就是有计划地更换作物种类来种。
这与作物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有什么关系吗?2.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有何区别?3.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有何异同?4.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
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5.低温环境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吗?为什么?6.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了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这个事实说明细胞膜具有什么特性?这与细胞的生活有什么关系?7.温度高低会提高或降低水分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吗?请你提出假设,并设计检验该假设的实验方案。
二、知识辨析、判断下列内容是否正确( )151. 有氧气存在时,组织细胞把吸收的葡萄糖运进线粒体彻底氧化,产生CO2和H2O,并释放能量。
( )152. 在细胞生命活动中,O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
( )153. 在叶肉细胞中,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
( )154. 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 )155. 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相同。
( )156.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组成,相当于半透膜。
( )157. 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 )158.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单向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 )159. 种子呼吸速率下降有利于干物质合成。
( )160. 癌变只是因为人体细胞的原癌基因发生突变。
( )161. 不同分化细胞的遗传信息相同。
( )162. 成熟的红细胞中有血红蛋白基因,皮肤细胞中无血红蛋白基因。
( )163. 成熟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不受基因的调控。
( )164. 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的DNA与染色体数量比均为2﹕1。
( )165. 低温处理和秋水仙素处理都能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B.草原群落中的动物没有垂直结构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D.农田弃耕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该杂草地与农田相比固定太阳能总量降低了解析:选C。
动物的性成熟时间推迟,会导致繁殖周期延长,出生率降低,A错误;任何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多,说明食物链越长,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损耗的就越多,C正确;杂草地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农田多,因此杂草地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也较农田高,D错误。
2.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遭到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物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杨树、白桦在被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林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解析:选B。
虽然红松林被破坏,但当地依然存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所以发生在这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在演替的各个阶段,生物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群落演替正是优势种群不断更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3.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计算出其λ值,如图为该种群13年来λ值(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变化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前4年间和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第4年到第5年间和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D.从第4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解析:选D。
由题中信息可知,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由图可以看出前4年该种群的λ值都是1.5,因此该种群呈指数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λ值都是1,因此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错误。
第5年该种群的λ值是1,因此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同;第10年该种群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B错误。
从第4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且一直保持到第9年,第10、11年的λ值都是0.5,第12年的λ值是1,第13年的λ值是1.5,因此第13年的种群数量是:第9年的K值×第10年的λ值×第11年的λ值×第12年的λ值×第13年的λ值,即K×0.5×0.5×1×1.5=0.375K,C错误、D正确。
4.(2015·奉化高三模拟)某科研小组为研究外界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调查了野生桑蚕种群的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甲)和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对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乙)。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图甲和图乙可知,外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B.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桑蚕的种群密度;桑蚕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也增加C.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不呈指数增长D.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D。
图甲和图乙(如各种鲸的数量属于非周期性波动)说明外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A正确。
桑蚕活动范围小,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题图可知,图甲中上面的曲线表示桑蚕的种群大小,下面的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曲线反映的含义是桑蚕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也增加,使宿主桑蚕大量死亡,又导致病毒减少,感染率降低,B正确。
由于人工捕捞及环境条件的影响,长须鲸种群数量不呈指数增长,C正确。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在该地区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而不是捕获量,D错误。
5.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一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边坡甲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B.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C.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持续加剧D.边坡甲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但乙属于原生演替解析:选A。
据表可知,甲(种植植物)比乙的土壤动物多,说明与移栽植物有关,A正确;根据群落演替的规律可知,在没有移栽乔木的情况下,甲仍有可能发生群落演替长出乔木,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C错误;甲和乙发生的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6.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从图中分析,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花鲢B.从图中分析,白鲢与水蚤的关系是竞争C.大量捕捞花鲢后,短期内白鲢种群总数量将增多D.大量捕捞白鲢后,短期内水蚤种群总数量将下降解析:选B。
题图中有2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花鲢、乌鱼;白鲢与水蚤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故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大量捕捞花鲢后,乌鱼的食物减少,则会大量捕食白鲢,白鲢数量会下降;大量捕捞白鲢后,水蚤种群总数量将增多。
7.如图,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三大生物成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B.丙通过②获得的能量要多于通过③获得的能量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乙、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解析:选C。
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甲、乙不是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关系,因此二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并不能用10%~20%表示;②是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③是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二者的大小无法确定;箭头可以表示甲生产者的物质被乙消费者利用,同时能量传递到消费者中,甲、乙含有的物质被分解者丙分解的同时,能量被丙利用;丙不属于食物链成分,乙、丙之间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8.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代表能量值。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5/N3B.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C.蜣螂利用的能量N6属于草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中的一部分D.适量放牧牛、羊会增大N2与N1的比值解析:选A。
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及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解答本题。
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N2,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N5,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5/N2;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只能从上一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能反过来;蜣螂利用的是牛、羊粪便中的能量,而牛、羊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中的一部分,因此蜣螂利用的能量属于草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中的一部分;适量放牧,会减少因叶片相互遮挡以及竞争造成的部分牧草死亡等问题,有利于草的生长,因此能增大草对光能的利用率,即增大N2与N1的比值。
9.图1为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图2是已知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食物网。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中①~⑤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B.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在图2中,若生产者有10 000 kg,则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有100 kgD.图2中的戊、丁分别属于图1中的A和E解析:选D。
根据碳循环图解特点可知:图1中的A是生产者,C是大气中的CO2,B是分解者,D、E是消费者;图2中的戊是生产者,其他都是消费者。
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这些都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B项正确;生产者(戊)有10 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丁,在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情况下,要质量最多,则食物链应最短,则有10 000×10%×10%=100(kg),C项正确;图2有3条食物链,其中丁处于第三、四两个营养级,而图1中的E表示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D项错误。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D.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形式解析:选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A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B正确;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正确;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负反馈调方式,D错误。
11.某地区进行工程施工后将一自然区域封闭起来,科研人员连续五年对该自然区域的灰仓鼠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当地生态情况,其中获得的灰仓鼠种群数量数据如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灰仓鼠的种群数量,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
(2)表中数据能否作为该自然区域近五年来发生了群落演替的证据?________(填“能”或“不能”)(3)如果忽略灰仓鼠的迁出和迁入,影响灰仓鼠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决定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当地生物群落中影响灰仓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另外,影响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等。
(4)科研人员发现,灰仓鼠主要以该自然区域的植物种子为食,偶尔也食用少量植物的茎叶,则灰仓鼠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要计算一定时期内流经该灰仓鼠种群的能量,除需知道这一时期的种群数量之外,还需获得灰仓鼠的以下哪些数据信息(假定种群数量保持稳定)?________(填字母)。
a.该区域的面积b.生产者日平均生产量c.个体平均体重d.个体平均年龄e.个体日平均摄食量f.个体日平均呼吸量g.个体日平均粪便量h.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i.捕食者日平均摄食量j.遗体残骸中所含能量解析:(1)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应采用标志重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