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把握绥靖政策及慕尼黑阴谋;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阻碍;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缘故。
情境设置:1938年,德国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希特勒信誓旦旦地说“苏台德区是我在欧洲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你相信希特勒所说的吗?英法相信吗?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政治家认为德国有理由对一战后的现状不满,有理由修改《凡尔赛》和约,因此主张对德国采取“安抚”、“平息其不满”的政策,这是“绥靖”(Appeasement)一词的由来和最初的含义。
随着绥靖政策推行的恶劣后果逐步明显,人们才更加确定地用另外的含义来明白得这一词汇,即“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绥靖政策是纵容法西斯国家扩张入侵的政策,是在贬义上使用那个词汇的。
材料二:英法尽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要紧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庞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入侵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入侵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坚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不满,而且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造成了一种负罪感。
它们对战后德国显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明白得的态度,对30年代德国的违约行动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军队和人民的大量伤亡,严峻破坏了交战国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
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显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幸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还有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专门难希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决和连续的政策。
在这一时期内希特勒尽力造成一种看起来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方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绥靖者在专门大程度上是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他们相信通过支持德国重新获得其原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们就会建起一座阻遏苏联共产主义西进的前哨堡垒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情愿过早刺激英法美等国,又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入侵的庞大障碍,如此,“反共”就成了他们结盟的最好招牌材料三:现在我们为了一个遥远的国家中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争吵,在那个地点挖掘战壕,试带防毒面具,这真是多么可怕,多么不合理,多么不可思议!……我那个人,从心底里确实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
人教版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教案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了解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分析其影响;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及后果;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
认识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教训。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
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西方大国、苏联角度);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难点:局部战争为什么没能遏止住法西斯侵略本节课主要通过设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导入新课】提问:“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在亚、非、欧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对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美采取了什么政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由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和英法的纵容政策,1938年,战争的乌云笼罩着欧洲,面对法西斯德国发动新战争的威胁,英法又采取了什么政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一)英法的绥靖政策【思考探究】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提问: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主要表现都有哪些?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侵略西班牙。
所谓绥靖政策,是指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不惜牺牲一些局部的、小国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
英法认为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德国,因此想拉拢意大利以寻求支持,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二)美国的“中立”政策对德意侵略西班牙,英法采取所谓“不干涉”政策。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教学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3
-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选择一个战争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探究,撰写研究报告。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解析》、《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深入探讨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其影响。
4. 价值观培养:通过学习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向高中三年级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历史学习中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人物及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层面,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各大国间的微妙关系及意识形态的深入了解可能尚显不足。能力方面,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联系现实问题、深入探讨历史事件方面的思辨能力。
- 建议学生将拓展学习的成果以报告、PPT展示或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以便在课堂上分享和讨论。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 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探讨了导致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了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对战争走向的影响。
- 讨论了战争对世界历史进程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的教训。
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备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课堂的态度,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教学活动。然而,部分学生对历史课程兴趣不足,可能影响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此外,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较少接触时事政治,可能对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等现实议题缺乏关注,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培养。
综上,本节课需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时事敏感性和国际视野。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教案-3.3课 走向世界大战
《走向世界大战——细读漫画,解释历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
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分析其影响,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和后果。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掌握观察、解读漫画的方法,增强历史理解能力;能通过地图描述战争形势,增强时空观念;能通过提出问题,并结合史料解决问题,增强史料实证的能力;能通过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点以及画历史漫画,增强历史解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与教训,唯物史观的联系论所表示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生能领会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是相关联的。
【教学重点】慕尼黑阴谋【教学难点】绥靖政策的影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大家都喜欢看漫画。
漫画大约起源于16世纪文艺复兴背景的欧洲,人文主义者用一些夸张滑稽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情感。
于是,我们就发现后来的历史时空里,有一些漫画往往以其犀利的笔锋和幽默的手法调侃历史事件,从中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一部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感受,揭示当时的时局。
就比如这张漫画,就是上节课的内容,揭示了本课的背景。
请同学来热热身。
1937年“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不断形成。
这只三头怪兽,蠢蠢欲动、蓄势待发。
那么在这样紧张的局势前后,其他大国是否可以阻止这头怪兽走向世界大战呢?我们就跟着漫画进入今天这节课,先来走进第一张我们要解读的漫画:画于二战前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与狗》新课学习:一、和平or阴谋?过渡:1.大家先别急着分析,在解读图片信息时,我们首先要学会慧眼识图,那么哪些读图的习惯可以让我们抓住关键的信息。
(挖掘标题、注解里的时间、地点、人、国别等事件标志性信息)在本图中,你找到哪些有效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1章第1课滑向世界大战的深渊(教案2).docx
第1节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教案)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1•了解一战前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军备竞赛的表现。
(重点)2•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重、难点)【教学过程】他诞..........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政治危机1.背景(1)牛产力:工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形成垄断组织。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表现(1)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2)德国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3)英国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4)法国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5)俄国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6)日本被称为“带封建军事性的帝国主义”。
3.特点受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丕仙规律的支配和影响,美、德两国发展迅速,英、法的发展相对缓慢。
4.危机新老帝国主义国家的叩盾非常尖锐,政治危机加剧,威胁世界和平。
WW0 ....................................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三对基本矛盾(1)法徳矛盾:法国力图报普法战争失败之仇,而徳国力图压制法国。
(2)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3)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Z间的主要矛盾。
2.形成过程形成过程二国同盟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协约”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德国居于核心地位三国协约1892年,法国和俄国签订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局面1904年,英法协约签订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标志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最终形成3 •实质新老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对立。
【嗣1 ................................ A参战国家的战争准备1 •背景军事技术的进步,为开展军备竞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习题: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
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
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
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
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绥靖政策的含义及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
2.分析绥靖政策原因、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关于二战史,学生初中了解的不多,加上这届学生基础比较差。
3重点难点
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走向战争
观看视频《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
回顾历史、缅怀先烈、汲取教训、启迪后人、面向未来。
对70年前的那场浩劫,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的必要,完全可以避免。
其原因何在?
2【活动】主题探究一:绥靖政策的原因
材料一 : 英法尽管为一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教案-3.3课 走向世界大战
人教版选修三专题三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德国是二战的挑起国之一,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中绥靖政策的主导国,而绥靖政策推动了德国的侵略扩张,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德国挑起二战添了最后一把火。
而这三个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希特勒、张伯伦(1937年5月~1940年5月在任)、斯大林,无疑是影响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欧洲乃至世界局势的最重要的三个人物。
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希特勒极力想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然而他的实力与他的愿望并不完全匹配,所以他一步一步试探性地对外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希特勒也一点一点摸出了英法的底线,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最后挑起世界大战。
希特勒像极了一个疯狂的赌徒。
张伯伦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积极主张推行绥靖政策而闻名,在推行的过程中有许多心思,打着各种算盘:实力在下降却仍想保住帝国的辉煌与利益,联合法国又担心法国的强大所以想强德抑法,想消灭苏联却削弱不了所以想强德弱俄,厌恶社会主义所以极力反对人民力量的壮大等等,而这一系列的心思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张伯伦借着和平的名义,不仅自己纵容德国,还拉着法国姑息德国,逼着小国屈服于德国。
张伯伦像是一个兜售和平的掮客,最后想要和平却得不到和平。
苏联作为后起之秀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处境非常尴尬,不受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欢迎,想有所作为提高国际地位,却没有国家买账,像个上不了桌的看客,最后基于自己国家的利益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而30年代后期发生的事件里具有突出影响的,我认为是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重要史实。
因此,本课创设了“一场世纪的豪赌”这个情境故事,以希特勒——一个极度疯狂的赌徒、张伯伦——一个兜售和平的掮客、斯大林——一个举棋不定的看客三个人物为线索,通过对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这三个历史事件中主要国家的作为的解读和这些作为背后的心理的解读,理清3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发展的脉络,了解英法美苏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探索走向世界大战的始末,认识担负大国责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维护和平的重要性。
新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3走向世界大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
学案3 走向世界大战[课标要求]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联的迁就。
(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4)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也用不同方式帮助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
[深化探究]材料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和李顿(右) 签署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回到伦敦思考(1)面对法西斯侵略,英法为什么推行绥靖政策?(2)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有哪些?(3)美国“中立”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答案(1)①英法地位的削弱。
②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
③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⑤无视小国利益。
(2)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偏袒日本;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西方听任意大利的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③1935年西班牙内战期间,美国实行“中立”政策;④1939年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3)美国的“中立”政策对战争性质不加区分,实质上是绥靖政策。
[重点精讲]为什么说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峰?(1)此前的绥靖政策,主要是通过所谓的“中立”和“不干涉”的方式体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还不甚露骨。
(2)而慕尼黑阴谋是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直接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
[历史认识]绥靖政策的消极影响(1)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2)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3)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4)使得局部战争逐步升级为世界大战。
二、慕尼黑阴谋1.背景(1)面对德国在1938年吞并奥地利,英法等战胜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3)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3.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的原因包括政治上的法西斯主义扩张、经济上的全球经济危机、社会上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和走向。
2. cultural literacy: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其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事件和发展。
3. global perspective:通过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影响,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使其能够从全球的角度看待问题,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联。
3.历史文化素养:学生将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事件和发展,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历史的影响,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对全球历史的影响。
4.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他们将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分享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能够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7.创新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他们将通过讨论战争走向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8.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能够自主学习,巩固所学知识。他们将通过撰写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的短文或报告,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主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对全球历史的影响包括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如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加速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等。
5.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战争和和平是相互依存的,战争带来了破坏和痛苦,但和平则带来了稳定和繁荣。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共同构建一个和平、公正、繁荣的世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3《走向世界大战》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2.结合历史图片,展示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德国的军事扩张、英国的海上霸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播放历史资料影片,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如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激化等,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对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等历史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具体包括:
1.要求学生撰写课后心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
2.布置相关的历史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了解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历史背景。
3.通过播放历史资料影片,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如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激化等,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4.创设课堂讨论情景,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国家的领导人,就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等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具体包括:
本节课的案例背景将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以符合教学实际为前提,使用与教育相关的专业用词进行撰写,以人性化的语言呈现,避免使用机械性的机器语言,确保内容与教材相关联,同时避免无关内容的插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以及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引发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3《走向世界大战》教学设计(共1课时)
1.教师简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重点讲解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的原因,如经济竞争、殖民地争夺、军备竞赛等。
2.详细讲述萨拉热窝事件,分析其如何成为导火索,引发全球性的大战。
3.按照时间线索,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和战争过程,如马恩岛海战、索姆河战役等,以及战争期间的重大事件。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纠正错误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组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3.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解题能力。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结合地图、图片等资料,进行时空分析和综合分析,提高历史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以下方面存在困惑: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如何激化,导致全球性的大战爆发;战争对世界各国及民众生活的具体影响;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反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疑问,结合课本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平的珍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
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
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课时同步导学案:3.3 走向世界大战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课标要求]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课堂互动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联的迁就。
(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4)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也用不同方式帮助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
[概念阐释]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竭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它们处处退让,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
[历史认识]绥靖政策的消极影响(1)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2)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3)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4)使得局部战争逐步升级为世界大战。
[深化探究]材料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和李顿(右) 签署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回到伦敦思考(1)面对法西斯侵略,英法为什么推行绥靖政策?(2)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有哪些?(3)美国“中立”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答案(1)①英法地位的削弱。
②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
③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⑤无视小国利益。
(2)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偏袒日本;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西方听任意大利的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③1935年西班牙内战期间,美国实行“中立”政策;④1939年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3)美国的“中立”政策对战争性质不加区分,实质上是绥靖政策。
高中历史选修3精品学案1: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实行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1)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时,得到英法操纵下的的迁就。
(2)意大利侵略时,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政策,美国实行“”政策。
(4)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也用不同方式帮助西班牙势力。
二、慕尼黑阴谋1.背景(1) 1938年德国吞并,英法等战胜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2)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割占苏台德区的要求遭拒绝后,英法等国要捷屈从于德国的要求。
2.过程1938年,慕尼黑会议召开,英法两国同意把等地区割给德国。
3.影响(1)使达到顶峰。
(2)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特别关注]慕尼黑协定的消极影响一是暴露了英法的较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希特勒得寸进尺,第二年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二是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强了军事和物质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1.背景(1)一战以后,一些欧洲国家主张建立。
(2)由于的推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没有被制裁。
(3)欧洲局势日益紧张,和都面临着战争威胁。
2.概况(1)1939年4月起,、、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未达成一致。
(2)1939年8月,三国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结果,建立的最后一次努力失败。
3.后果:《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过程:①为防止英法与结成同盟,德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②苏联与英法不能结盟,为避战自保,答应与改善关系。
③1939年,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内容:①规定双方互不使用武力。
②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向提供任何援助。
③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三单元 3 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学案3走向世界大战[课标要求]概述其次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斗逐步走向全面战斗的。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联的迁就。
(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水道,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实行了“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4)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也用不同方式挂念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
[深化探究]材料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和李顿(右)签署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回到伦敦思考(1)面对法西斯侵略,英法为什么推行绥靖政策?(2)20世纪30年月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有哪些?(3)美国“中立”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答案(1)①英法地位的减弱。
②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
③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哄骗了英法等国。
⑤无视小国利益。
(2)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偏袒日本;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西方听任意大利的舰船通过苏伊士水道;③1935年西班牙内战期间,美国实行“中立”政策;④1939年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3)美国的“中立”政策对战斗性质不加区分,实质上是绥靖政策。
[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峰?(1)此前的绥靖政策,主要是通过所谓的“中立”和“不干涉”的方式体现,具有确定的隐蔽性,还不甚露骨。
(2)而慕尼黑阴谋是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直接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
[历史生疏]绥靖政策的消极影响(1)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2)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3)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4)使得局部战斗逐步升级为世界大战。
二、慕尼黑阴谋1.背景(1)面对德国在1938年吞并奥地利,英法等战胜国安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2015年高二历史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人教版选修3)
第三课时走向世界大战【教学建议】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对绥靖政策的理解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突破方法:1.对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应结合前两课的相关知识,从定义、目的、手段、表现、影响和实质等内容进行总结,以形成对历史事件和概念的完整认识。
2.回忆第二单元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集体安全体系,同时探讨二战未能避免的原因。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漫画:希特勒、墨索里尼与狗希特勒说:“没有问题的,你知道有些狗是只会吠而不会咬人的吗?”墨索里尼回答道:“我知道,你知道,但那只狗知不知道?”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日渐嚣张,尽管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进行了英勇斗争,但由于国小力弱,都未能制止法西斯的侵略,西方大国执行利己主义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一再受到纵容,国际形势在走向世界大战。
英、法、美等国为什么要推行绥靖政策?主要表现有哪些?应怎样评价慕尼黑阴谋?应怎样看待《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学案导学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姑息纵容的政策。
2.表现:(1)日本对中国侵略时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的迁就。
(2)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过程中,国际联盟虽然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对其进行了某些制裁,但英法却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美国在30年代实行“中立”政策,美国军火商和石油公司利用“中立法”向西班牙叛军供应燃油。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丘吉尔在1946年的一次演说中指出:“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使地球这么多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被及时地加以制止,它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但是,谁也听不进”。
材料二“不必要的战争(The Unnecessary War)!”这是罗斯福总统在问英国丘吉尔首相怎样去形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丘吉尔所说到的。
历史选修3人教新课标3.3走向世界大战教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教学目标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含义: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 同时企图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的政策。
2.实质:西方大国仇视社会主义,无视小国利益的极端自私的强权政治3.表现:⑴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国际共管”成为一纸空文)⑵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名不副实“经济制裁”)⑶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不干涉”和“中立”)⑷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⑸制造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⑹“奇怪战争”、“静坐战” ---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1)英法①英法地位的削弱②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政局复杂③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⑤对苏联的本能仇恨及无视小国利益(2)美国(“中立政策”)①忙于恢复经济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③外交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5.绥靖政策的危害⑴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⑵英法忽视了战争的准备,导致战争初期受到严重损失⑶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⑷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团结对敌6.教训: 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二、“慕尼黑阴谋”1.背景:⑴德国对外侵略扩张吞并奥地利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⑵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2.内容: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
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慕尼黑阴谋为什么是绥靖政策的顶峰?绥靖政策是用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换取苟安局面并祸水东引。
在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等问题上,英法等国或貌似公允,或置身事外;但在慕尼黑,英法出于对战争的恐惧,不惜从幕后走到前台,抛开当事国,公开地把捷送到法西斯铁蹄之下,这是大国强权主义和绥靖政策的集中体现3.影响: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侵略气焰,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②欧洲集体安全落空,苏联寻求自保转而与德国谈判,不利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三、“集体安全的落空”1、集体安全:是一种以集体方式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和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
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
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
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
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
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
”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
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
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分歧”,宣布退出国联。
国联调查报告书成为一纸空文。
(2)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纵容: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英法没有把石油列为禁运范围之内,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军使用。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由于纳粹德国的兴起使英法感到威胁,因此英法力图拉拢墨索里尼,以保持对德国的优势。
英法两国均曾暗示墨索里尼,将不对意大利在非洲的行动进行干预。
在世界公众舆论压力下,国联行政院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石油不包括在制裁项目之内,也没有对意大利采取海上封锁或对其关闭苏伊士运河。
这被丘吉尔称做“侵略者所能够忍受的半心半意的制裁”。
(3)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的纵容:英法等国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推行“中立”政策。
同时,英、美公司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经济援助。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统治阶级出于对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的反感,以及他们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素怀疑惧,把前者的兴起归咎于后者的操纵,决心扼杀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
正由于此,佛朗哥反倒成了英法统治阶级的宠儿。
加之英法这时都想绥靖德国和意大利,缔结新的洛迦诺公约,因而力求避免在西班牙问题上与德意发生冲突。
1936年8月,在法英的倡议下,欧洲27国签订“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协定,禁止把武器输往西班牙,禁止西班牙购买的武器过境。
9月9日,成立“不干涉委员会”,英国人任主席。
苏联也于8月23日参加。
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的美国,在孤立主义的影响下,也实行“中立”政策,不向战争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
英法美的政策使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孤立无援,而叛军却可从德意等国不断得到武器供应。
英美等国的商业机构更利用机会同法西斯势力大做生意。
英国商行通过间接方式向佛朗哥提供石油和飞机。
美国军火商和石油公司利用“中立法”中允许交战国在现款自运的前提下购买武器和物质的条款,向西班牙叛军供应燃油。
叛军所需燃油的75%是由美国公司提供的。
【备课资料】美国的中立政策及其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很多美国人都觉得美国以外特别是欧洲的是是非非太多,不愿置身其中而被卷入战争,应该着眼于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增加就业。
1935年8月底,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第一个中立法,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总统将此事宣布,嗣后凡美国或其属地的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
”同时,禁止美国船舶运载军用品至交战国,美国公民也不能搭乘交战国船只旅行。
但是,该法并不禁止其他物资包括战略物资出口。
该法出台不久,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罗斯福总统援引中立法。
1936年2月,第一个中立法期满,美国国会通过第二个中立法,将第一个中立法的有效期延长至1937年5月,并补充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的条款。
1937年4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三个中立法,除前两个中立法规定的内容以外,又规定中立法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该法授权总统可以判定战争状态是否存在,一旦确定处于战争状态,就可以禁止武器和任何货物输往交战国。
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总统认为德国的行为对美国有巨大威胁,力争修改中立法。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要用现金购买,而且要自己运输。
由于当时英法的海上力量和和海运能力远远超过德国,实际上是允许向英法出售武器和物资,支持英法抵抗德国;但是,在东方,中国的海军和海运都远不如日本,而且,中国的港口基本上已被日军占领,无法去美国运回购买的军用物资,这样,实际上对日本有利。
法国沦亡以后,英国岌岌可危,为了帮助英国抵抗德国,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罗斯福总统提出的《租借法案》,允许美国可以以租借或贷款的方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和各种方便。
从此,中立法名存实亡。
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法正式废除,中立政策结束。
二、慕尼黑阴谋:1、背景:德国占领奥地利,开始践踏《凡尔赛和约》,并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3月,德国直接出兵吞并了奥地利,奥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东方省。
对希特勒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西方列强仅仅表示抗议。
不久,英、法、美等国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分别把驻奥使馆改为驻维也纳领事馆。
苏联强烈谴责纳粹德国的侵略,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集体对付希特勒的侵略,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建议置之不理。
德国占领奥地利彻底打破了《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奥合并的条款。
这使德国增加了700万人口、17%的领土,并打开了通向东南欧的大门。
德国与意大利连成一片,便于两个法西斯国家的勾结。
并使捷克斯洛伐克三面被围。
希特勒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法国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
2、酝酿:希特勒向捷克提出割占苏台德区,英法为了达到“祸水东引”对捷克施压。
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拥有较强的军事、经济力量,且同法国订有互助条约,规定任何一方受到无端攻击时,另一方立即进行援助,因此希特勒力图从内部瓦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抵抗力量。
他利用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所谓地位和权利问题大做文章,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向德国割让这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并两次陈兵边境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武装恫吓,制造“五月危机”和“九月危机”。
捷克斯洛伐克对德国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抵制。
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非常害怕战火烧到自己身上,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当作牺牲品,用来换取德国不侵略自己的保证而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为了拍卖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从1938年9月15日到22日,仅一星期内,两次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会谈,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礼物送给德国,怂恿希特勒进攻苏联。
1938年9月20日张伯伦第二次飞往德国,这一次正式拍板成交,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宫”里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3、过程:慕尼黑会议、慕尼黑协定和慕尼黑阴谋(1)慕尼黑会议: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
(2)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30日凌晨1时与会的英法德意四国背着捷克政府自行签署了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全称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
主要内容包括:捷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完成对上述地区和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对尚不能确定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的捷其他地区,应暂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占领,于11月底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捷政府应在4周内释放正在服刑的苏台德政治犯;有关政府须在3个月内解决捷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否则,德、英、法、意首脑将再次开会讨论;英法保证捷新边界不受侵略;当捷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意也将对捷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