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同步指导练习新人教A版选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第一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第三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知识精讲素材1

高中数学第一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第三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知识精讲素材1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一. 教学内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二。

重点、难点:
1。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3。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1)两个角对应相等
(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3)三边对应成比例
4. 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相似
(1)一个锐角相等
(2)两直角边对应成比例
(3)一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直角边、斜边对应成比例
5. 两个三角形相似
(1)对应边、对应中线,对应高线
对应角平分线、周长的等于相似比
(2)面积为相似比的平方
(3)两三角形对应的内切圆,外接圆之比为相似比,面积比为相似比的平方
1。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讲末复习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4_1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讲末复习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4_1

答案
6
4.(2014· 陕西,15B)如图,△ABC 中,BC=6,以 BC 为直径的半圆分别交 AB,AC 于点 E,F,若 AC=2AE,则 EF=________.
规律方法 对于(1),判断△ABC的形状,由题意
转化为解不等式组.对于(2),由于△PCQ的面积
无法直接利用面积公式求解,但可通过S△PQC= S△BPC-S△PBQ,将问题转化为求S△PBQ、S△BPC.
跟踪演练 2
如图,在锐角△ABC 中,AD,CE
分别是 BC, AB 边上的高, △ABC 和△BDE 的面 积分别等于 18 和 2,且 DE=2 2,求点 B 到直 线 AC 的距离.

(1)a2+b2-12a-16b+100=0,
即(a-6)2+(b-8)2=0,∴a=6,b=8. 2x-1 3 >x-4, 5 解不等式组 得 <x<11. 2x+3<6x+1, 2 2 ∴c=10,∴a2+b2=c2,∴△ABC 是直角三角形.
1 (2)由(1)得 S△ABC=2ab=24,S△PBC∶S△ABC=PB∶AB, 12 12 ∴S△PBC= 5 (10-x)=24- 5 x.∵PQ∥AC,∴△PBQ∽△ABC, S△PBQ PB2 S△PBQ 10-x 2 ∴ =AB ,即 24 = , S△ABC 10 24 6 2 24 2 ∴S△PBQ=100(10-x) =25x - 5 x+24, 6 2 12 ∴S△PCQ=S△PBC-S△PBQ=- x + x, 25 5 6 2 12 即 y=-25x + 5 x(0<x<10).
规律方法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由于边长为2 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不明确,边长为2的边可以是

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学案含解析

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学案含解析

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1)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2)用符号语言表述:已知a∥b∥c,直线m,n分别与a,b,c交于点A,B,C和A′,B′,C′(如图),如果AB=BC,那么A′B′=B′C′.(1)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的两条距离都相等的一组特殊的平行线,它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平行线组成的.(2)“相等线段”是指在“同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2.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1)推论1: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2)推论2: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且与底边平行的直线平分另一腰.推论既可用来平分已知线段,也可用来证明线段的倍数问题.l2∥l3∥l4,l,l′分别交l1,l2,l3,l4如图,已知直线l于A,B,C,D和A1,B1,C1,D1,AB=BC=CD.求证:A1B1=B1C1=C1D1.直接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即可.∵直线l1∥l2∥l3,且AB=BC,∴A1B1=B1C1.∵直线l2∥l3∥l4,且BC=CD,∴B1C1=C1D1,∴A1B1=B1C1=C1D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其所截线段的确定与对应,分析存在相等关系的线段,并会运用相等线段来进行相关的计算与证明.1.如图,AB∥CD∥EF,且AO=OD=DF,OE=6,则BE等于( )A.9 B.10 C.11 D.12解析:选A 过O作一直线与AB,CD,EF平行,因为AO=OD=DF,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知,BO=OC=CE,又OE=6,所以BE=9.2.如图,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A,B,C,D,O分别作直线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B′,C′,D′,O′.求证:A′D′=B′C′.证明:∵▱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O点,∴OA=OC,OB=OD.∵AA′⊥a,OO′⊥a,CC′⊥a,∴AA′∥OO′∥CC′.∴O′A′=O′C′.同理,O′D′=O′B′.∴A′D′=B′C′.E.求证:AG=2DE.AF=FC,GF∥EC→AG=GE→△BDG≌△CDE→AG=2DE在△AEC中,∵AF=FC,GF∥EC,∴AG =GE . ∵CE ∥FB ,∴∠GBD =∠ECD ,∠BGD =∠E . 又BD =DC , ∴△BDG ≌△CDE . 故DG =DE ,即GE =2DE , ∴AG =2DE .此类问题往往涉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1的运用,寻找便于证明三角形中线段相等或平行的条件,再结合三角形全等或相似的知识,达到求解的结果.3.如图,在▱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OE 平行于AB 交BC 于E ,AD =6,求BE 的长.解:因为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OA =OC ,BC =AD . 因为AB ∥DC ,OE ∥AB , 所以DC ∥OE ∥AB . 因为AD =6,所以BE =EC =12BC =12AD =3.4.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的中点,BE 的延长线交AC 于点F .求证:AF =13AC .证明:如图,过D 作DG ∥BF 交AC 于点G . 在△BCF 中,D 是BC 的中点,DG ∥BF ,∴G 为CF 的中点,即CG =GF . 在△ADG 中,E 是AD 的中点,EF ∥DG ,∴F 是AG 的中点,即AF =FG . ∴AF =13AC .求证:AM=BM.解答本题应先通过作辅助线构造推论2的应用条件.过点M作ME∥BC交AB于点E.∵AD∥BC,∴AD∥EM∥BC.又∵M是CD的中点,∴E是AB的中点.∵∠ABC=90°,∴ME垂直平分AB.∴AM=BM.有梯形且存在线段中点时,常过该点作平行线,构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的基本图形,进而进行几何证明或计算.5.若将本例中“M是CD的中点”与“AM=BM”互换,那么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解:结论成立.证明如下:过点M作ME⊥AB于点E,∵AD∥BC,∠ABC=90°,∴AD⊥AB,BC⊥AB.∵ME⊥AB,∴ME∥BC∥AD.∵AM=BM,且ME⊥AB,∴E 为AB 的中点, ∴M 为CD 的中点.6.如图所示,E ,F 是▱ABCD 的边AD ,BC 上的点,过AB 的中点M 作MN ∥BC ,分别交EF ,CD 于点P ,N ,则EP =12________,CD =2________=2________=2________=2________.答案:EF DN NC AM MB课时跟踪检测(一)一、选择题1.在梯形ABCD 中,M ,N 分别是腰AB 与腰CD 的中点,且AD =2,BC =4,则MN 等于( ) A .2.5B .3C .3.5D .不确定解析:选B 由梯形中位线定理知选B.2.如图,AD 是△ABC 的高,E 为AB 的中点,EF ⊥BC 于F ,如果DC =13BD ,那么FC 是BF 的( )A.53倍 B.43倍 C.32倍 D.23倍解析:选A ∵EF ⊥BC ,AD ⊥BC , ∴EF ∥AD .又E 为AB 的中点,由推论1知F 为BD 的中点, 即BF =FD . 又DC =13BD ,∴DC =23BF .∴FC =FD +DC =BF +DC =53BF .3.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 cm ,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3∶2两段,那么梯形的两底长分别为( )A .12 cm 18 cmB .20 cm 10 cmC .14 cm 16 cmD .6 cm 9 cm解析:选A 如图,设MP ∶PN =2∶3,则MP =6 cm ,PN =9 cm. ∵MN 为梯形ABCD 的中位线,在△BAD 中,MP 为其中位线, ∴AD =2MP =12 cm. 同理可得BC =2PN =18 cm.4.梯形的一腰长为10 cm ,该腰和底边所形成的角为30°,中位线长为12 cm ,则此梯形的面积为 ( )A .30 cm 2B .40 cm 2C .50 cm 2D .60 cm 2解析:选D 如图,过A 作AE ⊥BC ,在Rt △ABE 中,AE =AB sin 30°=5 cm.又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2 cm , ∴AD +BC =2×12=24(cm).∴梯形的面积S =12(AD +BC )·AE =12×5×24=60 (cm 2).二、填空题5.如图,在AD 两旁作AB ∥CD 且AB =CD ,A 1,A 2为AB 的两个三等分点,C 1,C 2为CD 的两个三等分点,连接A 1C ,A 2C 1,BC 2,则把AD 分成四条线段的长度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解析:如图,过A 作直线AM 平行于A1C ,过D 作直线DN 平行于BC 2,由AB ∥CD ,A 1,A 2为AB 的两个三等分点,C 1,C 2为CD 的两个三等分点,可得四边形A 1CC 1A 2,四边形A 2C 1C 2B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 1C∥A 2C 1∥C 2B ,所以AM ∥A 1C ∥A 2C 1∥C 2B ∥DN ,因为AA 1=A 1A 2=A 2B =CC 1=C 1C 2=C 2D ,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知,A 1C ,A 2C 1,BC 2把AD 分成四条线段的长度相等.答案:相等6.如图,在△ABC 中,E 是AB 的中点,EF ∥BD ,EG ∥AC 交BD 于G ,CD =12AD ,若EG =2 cm ,则AC =______;若BD =10 cm ,则EF =________.解析:由E 是AB 的中点,EF ∥BD ,得F 为AD 的中点. 由EG ∥AC ,得EG =12AD =FD =2 cm ,结合CD =12AD ,可以得到F ,D 是AC 的三等分点, 则AC =3EG =6 cm.由EF ∥BD ,得EF =12BD =5 cm.答案:6 cm 5 cm7.如图,AB =AC ,AD ⊥BC 于点D ,M 是AD 的中点,CM 交AB 于点P ,DN ∥CP .若AB =6 cm ,则AP =________;若PM =1 cm ,则PC =________.解析:由AD ⊥BC ,AB =AC ,知BD =CD , 又DN ∥CP , ∴BN =NP ,又AM =MD ,PM ∥DN ,知AP =PN , ∴AP =13AB =2 cm.易知PM =12DN ,DN =12PC ,∴PC =4PM =4 cm. 答案:2 cm 4 cm 三、解答题8.已知△ABC 中,D 是AB 的中点,E 是BC 的三等分点(BE >CE ),AE ,CD 交于点F . 求证:F 是CD 的中点. 证明:如图,过D 作DG ∥AE 交BC 于G ,在△ABE 中,∵AD =BD ,DG ∥AE , ∴BG =GE .∵E 是BC 的三等分点, ∴BG =GE =EC .在△CDG 中,∵GE =CE ,DG ∥EF , ∴DF =CF , 即F 是CD 的中点.9.如图,在等腰梯形中,AB ∥CD ,AD =12 cm ,AC 交梯形中位线EG 于点F ,若EF =4 cm ,FG =10 cm.求此梯形的面积.解:作高DM ,CN , 则四边形DMNC 为矩形.∵EG 是梯形ABCD 的中位线, ∴EG ∥DC ∥AB . ∴F 是AC 的中点.∴DC =2EF =8,AB =2FG =20,MN =DC =8.在Rt △ADM 和Rt △BCN 中,AD =BC ,∠DAM =∠CBN ,∠AMD =∠BNC ,∴△ADM ≌△BCN . ∴AM =BN =12(20-8)=6.∴DM =AD 2-AM 2=122-62=6 3. ∴S 梯形=EG ·DM =14×63=84 3 (cm 2).10.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四边形ABDE 是平行四边形,AD的延长线交EC 于F .求证:EF =FC .证明:法一:如图,连接BE 交AF 于点O . ∵四边形ABDE 是平行四边形,∴BO =OE . 又∵AF ∥BC , ∴EF =FC . 法二:如图,延长ED 交BC 于点H .∵四边形ABDE 是平行四边形, ∴AB ∥ED ,AB ∥DH ,AB =ED .又∵AF ∥BC ,∴四边形ABHD 是平行四边形. ∴AB =DH . ∴ED =DH .∴EF=FC.法三:如图,延长EA交CB的延长线于点M. ∵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BD∥EA,AE=BD.又∵AD∥BC.∴四边形AMBD是平行四边形.∴AM=BD.∴AM=AE.∴EF=FC.。

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1.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a41a高二41数学

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1.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a41a高二41数学
D解.析由由G于HO=B12,FOHG不可是得一条CD直=线D被E一组平行线截得的线段(xiànduàn),故不一定有
OB=OG,即B项错误. 答案B
12/9/2021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八页。
首页
X D 新知导学 INZHIDAOXUE
答疑解惑
AYIJIEHUO
D当堂检测 ANGTANGJIANCE



首页
X D 新知导学 INZHIDAOXUE
答疑解惑
AYIJIEHUO
D当堂检测 ANGTANGJIANCE
12/9/2021
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首页
X D 新知导学 INZHIDAOXUE
答疑解惑
AYIJIEHUO
D当堂检测 ANGTANGJIANCE
探究(tànjiū)
探究
探究

(tànjiū)二 (tànjiū)三
点,所以BE=EC
=12BC=12AD.
12/9/2021
第十九页,共二十八页。
探究
探究
探究(tànjiū)
(tànjiū)一 (tànjiū)二

首页
X D 新知导学 INZHIDAOXUE
答疑解惑
AYIJIEHUO
D当堂检测 ANGTANGJIANCE
解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OA=OC,BC=AD.
2
3
4
5
2.
首页
X D 新知导学 INZHIDAOXUE
答疑解惑
AYIJIEHUO
D当堂检测 ANGTANGJIANCE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D+BC=10 cm,E为AB的中点,点F在DC上,且 EF∥AD,则EF的长为( )

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1.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a41a高二41数学

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1.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a41a高二41数学

首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X 新知导学 D答疑解惑
INZHIDAOXUE
AYIJIEHUO
D当堂检测
ANGTANGJIANCE
思维辨析
探究二证明线段相等
【例2】 如图,在△ABC中,E为中线AD上的一点,
交AC于点F,求证:AF=CF.

1BE并延长,
典例在△ABC 中,直线 DE 与直线 AB,AC 分别交于点 D,E,且
DE∥BC.若
+
AD=1,DB=2,则
=

.


错解 D,E 分别在边 AB,AC 上,则由 DE∥BC 知
+
=1+3=4.

=


= ,故
1
3


=
答案 4
正解(1)同错解;
(2)若 D,E 分别在 BA,CA 的延长线上,则由 DE∥BC 知

(2)符号表示:如图①②③所示,若 DE∥BC,则
12/9/2021
第六页,共三十页。
=

.

首页
1
X 新知导学 D答疑解惑
INZHIDAOXUE
AYIJIEHUO
D当堂检测
ANGTANGJIANCE
2
做一做2 如图所示,在△ACE中,B,D分别在AC,AE上,则下列推理(tuīlǐ)不
已知 a∥b∥c,l1 交 a,b,c 于点

,

=

,

=

.


A,B,C,l2 交 a,b,c 于点 D,E,F,则

高中数学 1.2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课件

高中数学 1.2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课件
提示 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名师点拨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
直线l1∥l2∥l3,直线l交l1,l2,l3于A,B,C,l′交l1, l2,l3于D,E,F,则BACB=DEFE.
(2)教材中就
AB BC
为有理数时给出了证明,实际上当
AB BC
为无
理数时定理也成立.
变式1 如图,l1∥l2∥l3,AB=5,BC=3,则
DE DF

________.

因为l1∥l2∥l3,所以
AB BC

DE EF
,所以
DE EF

5 3
,所以
DED+EEF=5+5 3,所以DDFE=58.
【例2】 如图所示,已知直线l截△ABC三边所在的直线 分别于E,F,D三点,且AD=BE.
求证:EF FD=CA CB.
【证明】 证法一:如图,过D作DK∥AB交EC于点K, 则FEDF=BEKB,ACDA=BBCK,即CBCA=ABDK.
∵AD=BE,∴CBCA=BBKE, ∴FEDF=CCAB.
证法二:如图,过E作EP∥AB,交CA的延长线于点P.
∵AB∥EP,∴CBEB=CAPA, 即CCAB=ABPE. 在△DPE中,∵AF∥PE, ∴FEDF=AADP. ∵AD=BE,∴BAEP=AADP,∴CCAB=FEDF.
(1)求证:AC∥BD; (2)如果PA=4 cm,AB=5 cm,PC明:∵平面PBD∩α=AC,平面PBD∩β=BD.又 α∥β,∴AC∥BD.
提示 利用比例性质可以得到多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 对应线段成比例.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在空间仍成立.
思考探究2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 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或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是否平 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高中数学: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高中数学: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学习目标】1. 了解平行线截割定理,会证明并应用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2.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行截割定理 1。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与这组平行线相交的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推论1: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推论2: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且与底边平行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右图:l 1∥l 2∥l 3,则,,,…AB BC DE EF AB AC DE DF BC AC EFDF===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要点诠释:由上述定理可知:在证明有关比例线段时,辅助线往往作平行线,但应遵循的原则是不要破坏条件中的两条线段的比及所求的两条线段的比.要点二、相似三角形 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值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相似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要点诠释:关于相似三角形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对应性:即两个三角形相似时,一定要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写比较容易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② 顺序性: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有顺序的. ③ 两个三角形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一样.④ 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相似三角形.二者的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①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②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③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④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相似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①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那么它们相似. ②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它们相似.③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高考数学总复习 第1节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课件 新人教A版选修41

高考数学总复习 第1节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课件 新人教A版选修41

相交于 F,则FECF+FADF的值为( )
1 A.2
B.1
3 C.2
D.2
解析:过 D 作 DG∥CE 交 AB 于 G,则BGGE=DBDC=21. 又AEEB=13,∴AE=EG,∴FADF=EAGE=1. 又DCGE =BBDC=23,EF=12DG,∴CEFE=13,∴FECF=12, ∴FECF+FADF=32.
第一节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1.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3.掌握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
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

,那么 相等
推 论 1 经 过 三 角 形 一 边 的 中相点等与 另 一 边 平 行 的 直 线
【思路点拨】
DE∥BC EF∥CD
―→
AADB=AADF
―→
AF的长
【自主解答】∵DE∥BC,∴AADB=AACE. ∵EF∥CD,∴AADF=AACE,∴AADB=AADF, ∴AD2=AF·AB.∵AB=2,AD= 2,∴AF=1.
答案:1
【活学活用】 1.如图,已知△ABC 中,
AE∶EB=1∶3,BD∶DC=2∶1,AD 与 CE
判定定理
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两边 对应成比例,并且 夹角相等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边 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还有哪些定理?
提示:定理:①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那么它们相似.
②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它们 相似.
③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 角形相似.

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本讲整合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4

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本讲整合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4
(1)△ABC≌△DCB;
(2)DE·DC=AE·BD.
证明(1)∵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C=DB,AB=DC.又
BC=CB,∴△ABC≌△DCB.
(2)由(1)知,△ABC≌△DCB,
∴∠ACB=∠DBC,∠ABC=∠DCB.
∵AD∥BC,∴∠DAC=∠ACB,∠EAD=∠ABC.
又ED∥AC,∴∠EDA=∠DAC.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
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知识网络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归纳
高考体验
专题三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BD交于点O,过点O作AB的平行线,
2
与AD,BC分别交于点E,F,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K,则
比例中项.
知识网络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归纳
高考体验
专题三
例3如图所示,在Rt△ABC中有正方形DEFG,点D,G分别在AB,AC
上,点E,F在斜边BC上,求证:EF2=BE·FC.
证明
如图所示,过点A作AH⊥BC于点H,
则DE∥AH∥GF.
知识网络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
,
= .


1

= 4 , = .

1
所以 16 = 4,即 BM=4.取 BC 的中点 P,
知识网络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归纳
高考体验
专题三
作 PQ∥DH 交 EH 于 Q,如图,则 PQ 是梯形 ADHE 的中位线,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4_1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4_1

1.(1)定理中的“一组平行线”是指“平行线组”,是 由三条或三条以上互相平行的直线组成的.
(2)定理中的条件“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
实质是指“平行线组”中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 离都相等. (3)定理及推论的主要作用在于证明同一直线上的线 段相等问题.
2.在梯形中,如果已知一腰的中点,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4.如图所示,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E 是 AD 的中点, BE 的延长线交 AC 于点 F. 1 求证:AF= AC. 3
证明
过 D 作 DG∥BF 交 AC 于 G.
在△BCF 中,D 是 BC 的中点,DG∥BF, ∴G 为 CF 的中点,即 CG=GF. 在△ADG 中,E 是 AD 的中点,EF∥DG, ∴F 是 AG 的中点,即 AF=FG. 1 ∴AF=3AC.
证明
连接 BD, 过 F 作 FG∥AB, 交 BD 于 G, 连接 GE,
GF.在△ABD 中,∵FG∥AB,且 F 是 AD 的中点,∴DG 1 =GB,∴FG 是△ABD 的中位线,∴GF=2AB,GF∥BM. 1 同理可证:GE= CD,GE∥CN. 2 ∵AB=CD,∴GF=GE,∴∠GEF=∠GFE. ∵GF∥BM,∴∠GFE=∠BME. ∵GE∥CD,∴∠GEF=∠CNE.∴∠AME=∠CNE.
作用 证明线段相等,求线段的长度
3.推论2 文字 语言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且与底边平行 ____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符号 在梯形ABCD中,AD∥BC,E为AB的中点,过E作
平分 语言 EF∥BC,交CD于F,则F_____CD 图形 语言 作用 证明线段相等,求线段的长度
要点一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要点二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4_1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4_1
证明 作 EH∥AB 交 AC 于点 H, AC BC AC AH AF DF AF AH ∴AH= BE,∴BC= BE ,同理可证:AH=DE,∴DF=DE. ∵△BDC 为直角三角形且 E 为 BC 边中点, AH AH AC AF ∴BE=CE=DE,∴ BE =DE,∴BC=DF.
规律方法 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 图形,借图寻找合适的等量关系,再结 合其他知识综合利用,以解决问题.
且 DE∥BC,DF∥AC,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D DE A.BD=BC DF DE C.AC =BC
解析
AE BF B.EC=FC EC BF D.AC=BC
AD AE BD EC ∵DE∥BC,∴BD=EC,∴AD= AE.①
BD BF 又∵DF∥AC,∴DA=FC.② EC BF EC BF EC BF 由①②知 AE=FC,即 = ,∴AC=BC. AE+EC BF+FC
a∥b∥c,直线 m 分别与 a,b,c 相交于点 A,B, 符号语言 C,直线 n 分别与 a,b,c 相交于点 D,E,F,则 DE AB EF BC=____
图形语言
作用
证明分别在两条直线上的线段成比例
2.推论
文字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
比例 语言 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段成比例定理来作
1 图,由于 AC= CB,所以 C 为线段 AB 的三等分 2 点,于是作射线 AK,然后在 AK 上依次截取 AB1 =B1B2=B2B3,连接 B3B.过 B1 作 B1C∥B3B,即得 到点 C.
跟踪演练 1
如图,D,E,F 分别在 AB,AC,BC 上, )
答案 D
要点二 例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的简单应用

高中数学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1.3 相

高中数学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1.3 相
(1)若它们的周长之和是 120 cm,则这两个三角形的 周长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2)若它们的面积差是 420 cm2,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 积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80 cm 40 cm (2)560 cm2 140 cm2
5.两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 1∶3,则其外接圆的半 径之比为________,内切圆的周长之比为________.
2.有关边长、面积的计算,若已知三角形相似,可 以直接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但有时需要先证 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迁移探究 1] (改变问法)典例 1 条件不变,试求ABFC. 解:由典例解析知 S△AEF=( m- n)2. 因为△AEF∽△BEC,
所以ABFC2=SS△△BAEECF=(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相似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比、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外接圆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温馨提示 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定要注意“对 应”:高、中线必须是对应边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必须 是对应角的角平分线,否则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是错误的.
m- m
n)2 ,
所以ABFC=
m- m
n =1-
n m.
[ 迁 移 探 究 2] (改 变 条 件 )将 “S△ DCF = n” 改 为 “DC∶AE=3∶2”,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又如何?
解:因为 AE∥CD,所以△AEF∽△DCF. 又因为 DC∶AE=3∶2, 所以 S△DCF∶S△AEF=9∶4. 因为 AB=DC,所以 AB∶AE=3∶2,
解:因为 AE∥CD,所以△AEF∽△DCF. 因为 AF∥BC,所以△AEF∽△BEC, 所以△BEC∽△DCF. 又 S△BEC=m,S△DCF=n, 所以ECCF2=SS△△DBECCF=mn ,

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ppt

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ppt

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
相似三角形性质及应用
证明方法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平行线的性质可证明。
性质一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性质二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应用举例
在几何问题中,经常使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例如,测量不可直接测量的距离、角度等问题。
证明方法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平行线的性质可证明。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证明方法
应用一:在几何作图中的应用
1. 在几何作图中,常常需要画出平行且相等的线段,这时可以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来画出这些线段。
2. 通过选择合适的平行线和截点,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来画出需要的图形。
应用二:在证明其他几何定理中的应用
1. 在证明其他几何定理时,有时需要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来证明某些线段相等。
相似三角形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关系
通过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以解决一些相似三角形的问题,例如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求比例尺等。
在解决相似三角形问题时,需要注意对应边和对应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解决相似三角形问题
VS
相似三角形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测量、绘图、装修等。
2. 通过选择合适的平行线和截点,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来证明需要的结论。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应用
03
相似三角形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联系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以作为判断相似三角形的一种方法,即如果两条直线平行且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对应线段成比例。
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即如果一个角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
03
经典例题解析
02
01
已知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相似,求AB的对应边。

高中数学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二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教材梳理素材 新人教A版选修41

高中数学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二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教材梳理素材 新人教A版选修41

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1.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2.用符号语言表示:如图1-2-1所示,a∥b∥c,则EFDEBC AB =.图1-2-13.定理的证明:若BCAB是有理数,则将AB 、BC 分成相等的线段,把问题转化为平行线等分线段,达到证明的目的,再推广到整个实数范围,其完整的推广过程等学到高等数学时才会实现.4.定理的条件: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相同,它需要a 、b 、c 互相平行,构成一组平行线,m 与n 可以平行,也可以相交,但它们必须与已知的平行线a 、b 、c 相交,即被平行线a 、b 、c 所截.平行线的条数还可以更多. 知识拓展对于3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的图形,要注意以下变化(如图121):如果已知是a∥b∥c,那么根据定理就可以得到所有的对应线段都成比例,如FDFECA CB DF DE AC AB ==,等. 记忆要诀 对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以归纳为右左右左全上全上下上下上===1,,等,便于记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1.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2.符号语言表示:如图1-2-2所示,a∥b∥c,则BCDEAC AE AB AD ==(1) (2)图1-2-23.推论的证明:直接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应当注意的是一定要将线段对应好. 误区警示实际应用时,通常图形中不会出现三条平行线,此时要注意正确识别图形,如图123.图1-2-3问题·探究问题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有何区别与联系?怎样正确使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思路:从两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两方面进行对比,可以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点. 探究:我们学习的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如图1-2-4,若l 1∥l 2∥l 3,AB =BC ,则DE=EF).图1-2-4 图1-2-5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如图1-2-5,若l 1∥l 2∥l 3,则EFDEBC AB =. 比较这两个定理可知:当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比值为1时,则截得的线段相等,即当EFDEBC AB ==1时,则有AB=BC,DE=EF,因此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扩充,而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特例.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依据,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证明线段成比例的途径.在使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要特别注意“对应”的问题,如图1-2-5中的线段AB 、BC 、AC 的对应线段分别是DE 、EF 、DF.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有DF EFAC BC DF DE AC AB DE EF AB BC ===,,.根据比例的性质,还可以得到DF AC DE AB EF BC DE AB ==,,DFACEF BC =. 为了掌握对应关系,可根据对应线段的相对位置特征,把DFDEAC AB =说成是“上比全等于上比全”,把EFBCDE AB =说成是“左比右等于左比右”,使用这种形象化语言,不仅能够按要求或需要准确地写出比例式,而且也容易检查比例式是否正确.问题2 证明线段相等的问题较常见,而证题的方法随着所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也逐渐增多.那么证明线段相等通常有哪些方法?我们现在学习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能发挥什么作用?思路:从学过的所有涉及线段相等的结论进行总结.探究:根据题设的不同,证明线段相等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相等;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正方形、矩形、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关于直线成轴对称或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线段相等,以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等等.现在学了线段成比例的有关定理,也常用来证两线段相等,其方法是利用条件中有的(或添作的)平行线或相似三角形,列出几组比例式进行比较而得出. 典题·热题例1如图1-2-6所示,∠A=∠E,BE AB =21,BD=8,求BC 的长.图1-2-6思路分析:要求BC ,由于BC 和BD 是对应线段,因此只要得出AC∥DE 即可. 解:∵∠A=∠E,∴AC∥DE.∴BE ABBD BC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BC =21.∴BC=4.误区警示 在列比例式求某线段的长时,应尽可能将需求的线段写成比例式第一项,以减少比例变形,减少错误.例2如图1-2-7所示,DE∥BC,EF∥DC,求证:AD 2=AF·AB.图1-2-7思路分析:要证AD 2=AF·AB,只要证ABADAD AF =,由于AF 、AD 、AB 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上式不能直接用定理证,于是想到用过渡比.从基本图形“A”型中立即可找到过渡比为ACAE.证明:∵DE∥BC,∴ACAEAB AD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EF∥DC,∴ACAEAD AF =. ∴ABAD AD AF =,即AD 2=AF·AB. 深化升华 等积式常常转化为比例式证明,要善于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出基本图形中的公共部分(即ACAE),它往往是构成证明中的过渡比. 例3如图1-2-8所示,已知直线FD 和△ABC 的BC 边交于D ,与AC 边交于E ,与BA 的延长线交于F ,且BD=DC ,求证:AE·FB=EC·FA.图1-2-8思路分析:本题只要证FB FA EC AE =即可.由于EC AE 与FBFA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必须寻找过渡比将它们联系起来,因此考虑添加平行线进行构造.证明:过A 作AG∥BC,交DF 于G 点.∵AG∥BD,∴FB FA =BD AG . 又∵BD=DC,∴FB FA =DC AG.∵AG∥BD,∴DC AG =ECAE.∴EC AE =FBFA ,即AE·FB=EC·FA. 变式方法 本题过点A 还有一种方式作平行线构造基本图形,过B 、C 都有两种方式作平行线构造基本图形.例4如图1-2-9,已知AD 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求证:CDBDAC AB =.图1-2-9思路分析:AB 、AC 不在同一直线上,而BD 和CD 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往往和平行线有关,所以我们考虑不妨作一条平行线. 证明:过点C 作CE∥AD,交BA 的延长线于点E, ∵AD∥EC,∴CDBDAE AB =又∵∠E=∠BAD,∠CAD=∠ACE,∠BAD=∠CAD, ∴∠E=∠ACE.∴AC=AE.∴CDBDAC AB =. 深化升华 此题是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即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分对边成两条线段与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例5某同学的身高1.60米,由路灯下向前步行4米,发现自己的影子长2米,求这个路灯的高?图1-2-10思路分析:结合光的直线传播,建立如图1-2-10所示的三角形,根据人体与路灯杆平行将题目转化为成比例线段,代入数值可以获得结果.解:如图1-2-10,AB 表示同学的身高,CD 表示路灯的高.∵AB∥CD,∴CDABPD PB =∴CD=2)42(6.1+⨯=⨯PB PD AB =4.8(米). 答:路灯高为4.8米.例6如图1-2-11,从Rt△ABC 的两直角边AB 、AC 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ABFG 及ACDE ,CF 、BD 分别交AB 、AC 于P 、Q 点,求证:AP=AQ.图1-2-11证明:∵AB∥GF,AC∥ED, ∴BE BA ED AQ CG CA GF AP ==,,即AP=CG GF CA •,AQ=BEEDBA •. ∵CA=ED,GF=BA,CG=BE,∴AP=AQ.例7如图1-2-12,四边形ABCD 中,AC 、BD 交于O ,过O 作AB 的平行线,与AD 、BC 分别交于E 、F ,与CD 的延长线交于K ,求证:KO 2=KE·KF.图1-2-12思路分析:KO 、KE 、KF 在一条直线上,要证明KO 2=KE·KF,即要证KOKFKE KO =,显然要寻找中间比,现有图形无法将线段KO 、KE 、KF 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联系起来,若延长CK 、BA ,设它们交于H ,则图形中出现如上题所说的两个基本图形,这就不难将KOKFKE KO =进行转换而找到中间比. 证明:延长CK 、BA ,设它们交于H ,∵KO∥HB,∴KH DK HA KE DH DK HB KO ==,.∴HA KE HB KO =,即HAHBKE KO =. ∵KF∥HB,同理可得HA HB KO KF =.∴KOKF KE KO =,即KO 2=KE·KF. 深化升华 本题所作的辅助线,不仅构造了两个常见的基本图形,而且可以直接利用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找到KE KO 与KOKF的中间比,使问题得以突破,也可以由两个基本图形直接得到HAHBKO KF HA HB KE KO ==,.。

2018-2019学年高中数学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一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同步指

2018-2019学年高中数学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一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同步指

一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一、基础达标1.如图所示,已知BC =a cm ,且AD ∥EF ∥BC ,AE =EO =OC ,则AD 等于( ) A.a cm B.2a cm C.3a cmD.3a 2cm 解析 ∵EF ∥AD ,AE =EO ,∴F 是OD 的中点, ∴EF 是△OAD 的中位线,∴AD =2EF , 又∵EF ∥BC ,EO =OC ,∴△OEF ≌△OCB , ∴EF =BC ,∴AD =2a . 答案 B2.如图所示,在△ABC 中,BD 为AC 边上的中线,DE ∥AB 交BC 于E ,则阴影部分面积为△ABC 面积的( ) A.14 B.13 C.15D.16解析 ∵DE ∥AB ,D 为AC 的中点, ∴E 为BC 的中点,∴S △BDE =S △EDC . ∴S △BDE =12S △BDC =14S △ABC .答案 A3.如图所示,若a ∥b ∥c ,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由AB =BC 可得FG =GH B.由AB =BC 可得OB =OG C.由CE =2CD 可得CA =2BC D.由GH =12FH 可得CD =DE解析 ∵OB ,OG 不是一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截得的线段,故不正确. 答案 B4.如图所示,在△ABC 中,E 为AB 的中点,AH ⊥BC 于H ,EF ⊥BC 于F ,若HC =14BH ,则FC=________BF .解析 ∵AH ⊥BC ,EF ⊥BC , ∴EF ∥AH ,又∵AE =EB ,∴BF =FH ,∴HC =14BH =12BF ,∴FC =FH +HC =32BF .答案 325.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AC ,AD ⊥BC 于D ,M 是AD 的中点,延长CM ,交AB 于P ,DN ∥CP 交AB 于N ,若AB =6 cm ,则AP =________;若PM =1 cm ,则PC =________.解析 由AD ⊥BC ,AB =AC 知BD =CD ,又DN ∥CP ,∴BN =NP .又AM =MD ,PM ∥DN ,知AP =PN ,∴AP =13AB =2(cm),易知PM =12DN ,DN =12PC ,∴PC =4PM =4(cm).答案 2 cm 4 cm6.如图,在△ABC 中,CD 平分∠ACB ,AE ⊥CD 于E ,EF ∥BC 交AB 于F . 求证:AF =BF .证明 如图,延长AE 交BC 于M . ∵CD 是∠ACB 的角平分线,AE ⊥CD , 可证△AEC ≌MEC ,∴AE =EM , 又在△ABM 中,EF ∥BF , ∴点F 是AB 的中点,∴AF =BF . 二、能力提升7.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CD ∥AB ,点E ,F 分别是AD ,AB 的中点,且AC ⊥BC ,若AD =5,EF =6,则CF 的长为( ) A.6.5B.6C.5D.4解析 连接BD ,∵点E ,F 分别是AD ,AB 的中点. ∴EF 綊12BD ,又∵EF =6,∴BD =12,∵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AC =BD =12,BC =AD =5, 又∵AC ⊥BC ,∴AB =AC 2+BC 2=13, ∵F 是AB 的中点,∴CF =12AB =132=6.5.答案 A8.某梯形的中位线长10 cm ,一条对角线将中位线分成的两部分之差是3 cm ,则该梯形中的较大的底边等于________cm.解析 由已知中位线被BD 分成的较长的一部分GF =132,又∵EF ∥BC ,且F 为DC 的中点,∴G 为BD 的中点,∴在△DBC 中,GF =12BC ,∴较大的底边BC 长为13.答案 139.如图所示,AD ∥EG ∥FH ∥BC ,E ,F 三等分AB ,G ,H 在DC 上,AD =4,BC =13,则EG =________,FH =________. 解析 由梯形中位线定理知: 2EG =AD +FH ,2FH =EG +BC ,又由已知AD =4,BC =13,∴可解得EG =7,FH =10. 答案 7 1010.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 中,AD ∥BC ,DC ⊥BC ,∠B =60°,AB =BC ,E 为AB 的中点. 求证:△ECD 为等边三角形.证明 如图,连接AC ,过点E 作EF 平行于AD 交DC 于点F . ∵AD ∥BC ,∴AD ∥EF ∥BC .又∵E 是AB 的中点,∴F 是DC 的中点(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边平行的直线平分另一腰).∵DC ⊥BC ,∴EF ⊥DC .∴ED =EC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EDC 为等腰三角形.∵AB =BC ,∠B =60°,∴△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又∵E 是AB 边的中点,∴CE 平分∠ACB .∴∠FEC =∠ECB =30°.∴∠DEF =30°.∴∠DEC =60°.又∵ED =EC ,∴△ECD 为等边三角形.11.如图所示,AE ∥BF ∥CG ∥DH ,AB =12BC =CD ,AE =12,DH =16,AH 交BF 于M ,求BM 与CG 的长.解 如图所示,取BC 的中点P ,作PQ ∥DH 交EH 于Q ,则PQ 是梯形ADHE 的中位线. ∵AE ∥BF ∥CG ∥DH ,AB =12BC =CD ,AE =12,DH =16,∴AB AD =14,BM DH =AB AD ,∴BM 16=14,∴BM=4.由于PQ 为梯形ADHE 的中位线,故PQ =12(AE +DH )=12(12+16)=14.同理,CG =12(PQ+DH )=12(14+16)=15.三、探究与创新12.有人玩折纸游戏,他先把一张矩形纸ABCD 按如图(1)所示对折,设折痕为MN .如图(2)所示,再沿AE 折叠矩形一部分,使B 落在折痕MN 上,AE 与MN 交于P ,得到Rt △ABE ,延长EB 交AD 于F ,得到△AEF ,他认为△AEF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他的观点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解 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如下:由题意和题中图示可知N 是梯形ADCE 的腰CD 的中点,NP∥AD,∴P为EA的中点.又∵△ABE为直角三角形,∴BP=PA,∴∠PAB=∠PBA.又∵PB∥AD,∴∠PBA=∠BAF,∴∠PAB=∠BAF.∵∠PAB与和它重合的角相等,∴2∠PAB +∠BAF=90°,即∠PAB=∠BAF=30°.∴∠AEB=90°-30°=60°,∠EAF=∠PAB+∠BAF=60°.∴△AEF是等边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一、基础达标
1.如图所示,△ACE 的中点B ,D 分别在AC ,AE 上,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A.BD ∥CE ⇒AB AC =BD CE
B.BD ∥CE ⇒AD AE =BD CE
C.BD ∥CE ⇒
AB BC =AD DE D.BD ∥CE ⇒AB BC =BD CE
解析 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易知A ,B ,C 都正确,D 错. 答案 D
2.如图所示,AD 是△ABC 的中线,点E 是CA 边的三等分点,BE 交AD 于点F ,则AF ∶FD 为()
A.2∶1
B.3∶1
C.4∶1
D.5∶1
解析 过D 作DG ∥AC 交BE 于G , 则DG =12
EC ,又∵AE =2EC ,
∴AF ∶FD =AE ∶DG =2EC ∶12
EC =4∶1. 答案 C
3.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 中,BC ∥AD ,E 是DC 延长线上一点,AE 交
BD 于点G ,交BC 于点F ,下列结论:①EC CD =EF AF ;②FG AG =BG GD ;③AE
AG =
BD DG ;④AF CD =AE
DE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BC ∥AD ,∴①EC CD =EF
AF
对, ②
FG AG =BG
GD
对, ④∵AE AF =
DE DC ,∴AE DE =AF
DC

故④也对.③错. 答案 C
4.如图所示,在△ABC 中,DE ∥BC ,EF ∥CD ,若BC =3,DE =2,DF =1,则AB 的长为________.
解析∵DE ∥BC ,EF ∥CD ,BC =3,DE =2,∴AE AC =
AF AD =DE BC =2
3,又DF =1,故可解得AF =2,∴AD =3,又AD AB =23
,∴AB =92
. 答案 92
5.如图,在△ABC 中,DE ∥BC ,DF ∥AC ,AE =2,EC =1,BC =4,则BF =________.
解析∵DF ∥AC ,∴BF BC =DF AC =EC
AC
. ∴BF =4×12+1=43
. 答案 43
6.如图所示,在▱ABCD 中,H ,E 分别是AD ,AB 延长线上一点,HE 交
DC 于K ,交AC 于G ,交BC 于F .
求证:GH ·GK =GE ·GF .
证明 要证GH ·GK =GE ·GF ,即证GH GF =GE
GK
. 由AD ∥BC 得GH GF =AG
CG , 由AB ∥CD 得GE GK =
AG
CG
, ∴GH GF =GE GK
,即GH ·GK =GE ·GF .
7.如图所示,已知有▱ABCD ,点N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DN 交BC 于点M ,则BC BM -AB BN
为()
A.12
B.1
C.32
D.23
解析 由CD ∥BN 得CM BM =CD BN ,又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故AB =CD ,∴CM BM =AB BN ,∴BC BM

AB BN =BC BM -CM BM =BC -CM BM =BM BM
=1. 答案 B 二、能力提升
8.如图所示,AB ∥GH ∥CD ,AB =2,CD =3,则GH 的长是________.
解析∵AB ∥GH ,∴GH AB =CH BC ,∵GH ∥CD ,∴GH CD =BH BC ,∴GH AB +GH CD =CH BC +BH BC =1,∴GH =6
5
. 答案 6
5
9.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AB =4,CD =2,E ,F 分别为AD ,BC 上的点,且EF =3,
EF ∥AB ,则梯形ABFE 与梯形EFCD 的面积比为________.
解析∵EF ∥AB ,且EF =3=12
(AB +CD ), ∴EF 是梯形中位线,设梯形ABFE 的高为h , ∴S 梯形ABFE =12(4+3)h =72h ,S 梯形EFCD =12(2+3)h =52
h , ∴S 梯形ABFE ∶S 梯形EFCD =72h ∶52h =75
. 答案 75
10.已知AD ∥EF ∥BC ,点E ,F 分别在AB ,CD 上,AE ∶BE =2∶3,AD =10 cm ,BC =15 cm ,求EF 的长.
解 如图,连接BD 交EF 于点G . ∵AE BE =23
, ∴AE AB =25,
BE AB =3
5
.
∵AD ∥EF ∥BC ,∴AE AB =
DF DC =GF BC =2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