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糖的分解代谢
生物化学 糖代谢
6 ATP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2*异柠檬酸→2*α -酮戊二酸 2*α -酮戊二酸 →2*琥珀酰CoA
辅酶
NAD+ NAD+ FAD
ATP
2*3 2*3
2*琥珀酰CoA →2*琥珀酸
2*琥珀酸→2*延胡索酸
2*1
2*2
2*苹果酸→2*草酰乙酸
NAD+
2*3
24ATP
总ATP数: 第一阶段——6或8 第二阶段——6 第三阶段——24 36 或 38ATP
活性受NADP+/NADPH比值的调节,NADPH能强烈
抑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戊糖途径的流
量取决于机体对NADPH的需求。
• 概念:有氧,葡萄糖(糖原) → CO2 + H2O • 反应部位:细胞液、线粒体 cytoplasm mitochondria
+ ATP
有氧氧化的概况
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第一阶段:葡萄糖→ →丙酮酸(胞液) • 第二阶段:丙酮酸→ →乙酰CoA (线粒体) • 第三阶段:乙酰CoA → →CO2 + H2O + ATP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
植物和某些藻类能够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
糖类化合物,即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成化 学能(主要是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规模最大的一种 能量转换过程。
一、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1.概述 多糖和低聚糖只有分解成小分子后才 能被吸收利用,生产中常称为糖化。 2. 淀粉
3.淀粉水解 淀粉 糊精
7.无氧发酵 (Fermentation)
⑴乙醇发酵
COOH C CH3
CO2
第十一章 糖类代谢--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反应放能,在生理条件下不可逆(K大于300)。由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催化,需要Mg2+或Mn2+。己糖激酶可作用于D-葡萄糖、果糖和甘露糖,是糖酵解过程中的第一个调节酶,受6-磷酸葡萄糖的别构抑制。有三种同工酶。葡萄糖激酶存在于肝脏中,只作用于葡萄糖,不受6-磷酸葡萄糖的别构抑制肌肉的己糖激酶Km=0.1mM,肝脏的葡萄糖激酶Km=10mM,平时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时5mM,只有进后葡萄糖激酶才活跃,合成糖原,降低血糖浓度,葡萄糖激酶是诱导酶,胰岛素可诱导它的合成。6-磷酸葡萄糖也可由糖原合成,由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生成1-磷酸葡萄糖,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催化下生成6-磷酸葡萄糖。此途径少消耗1个ATP。6-磷酸葡萄糖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水解,此酶存在于肝脏和肾脏中,肌肉中没有。
三、能量变化
C6H12O6+2Pi+2ADP+2NAD+=2C3H4O3+2ATP+2NADH+2H++2H2O
有氧时2个NADH经呼吸链可产生6个ATP,共产生8个ATP;无氧时生成乳酸,只有2个ATP。在骨骼肌和脑组织中,NADH进入线粒体要经过甘油磷酸穿梭系统,在细胞质中由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将磷酸二羟丙酮还原生成3-磷酸甘油,进入线粒体后再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返回细胞质。因为其辅酶是FAD,所以生成FADH2,只产生2个ATP。这样其还原当量(2H++2e)被带入线粒体,生成FADH2,进入呼吸链,结果共生成6个ATP。
二、糖的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
淀粉是动物的主要糖类来源,直链淀粉由300-400个葡萄糖构成,支链淀粉由上千个葡萄糖构成,每24-30个残基中有一个分支。糖类只有消化成单糖以后才能被吸收。
糖类分解代谢
丙糖中的醛糖是甘油醛,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 故其 构型有D-甘油醛和L-甘油醛之分。 凡可视为D-甘油醛衍生物的糖都是D-糖; 凡可视为L-甘油醛衍生物的糖都是L-糖。
5.2.1 单糖 ( monosaccharides )
丙糖中的醛糖是甘油醛,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故其 构型有D-甘油醛和L-甘油醛之分。
淀粉遇碘液呈紫蓝色反应。能被酸或淀粉酶水解,逐步 降解时遇碘可显出不同颜色。 淀粉→红色糊精→无色糊精→麦芽糖 →葡萄糖 蓝紫 → 红色 → 不显色 → 不显色 →不显色
淀粉和糖原结构
1.4nm
NRE NRE
直链淀粉
(1 6)分支点
RE
RE
0.8nm
6个残基
直链淀粉的螺旋结构
支链淀粉或糖原分子示意图
7.3.2.1淀粉的酶促水解
α-淀粉酶:在淀粉分子内部 任意水解α-1.4糖苷键。(内切酶)
β-淀粉酶:从非还原端开始, 水解α-1.4糖苷键,依次水解下 一个β-麦芽糖单位(外切酶)
脱支酶(R酶):水解α-淀粉 酶和β-淀粉酶作用后留下的极限 糊精中的1.6 -糖苷键。
α-淀粉酶 β-淀粉酶
7.3.2.2淀粉的磷酸解
OH H
OH
OH
H OH
ADP
H2O3PO CH2 O CH2OPO3H2
OH
H
OH
OH H
OH H 果糖
葡萄糖
1,6-二 磷 酸 果 糖
还原端
磷酸化酶(释放8个1-P-G) 转移酶
脱枝酶(释放1个葡萄糖)
7.3.3 细胞壁多糖的酶促降解
纤维素是由1000~10000个-D-葡萄糖通过-1,4糖苷 键连接的直链分子,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分。
糖代谢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一)淀粉(或糖原)的酶促降解
凡是能够催化淀粉(或糖原)分子及其 分子片断中的葡萄糖苷键水解的酶都统 称为淀粉酶。 动物、植物和绝大多数微生物都能分泌 淀粉酶,但不同生物所分泌的淀粉酶种 类不同。
种类: 1、 α -淀粉酶:α -淀粉酶是内切酶, 从淀粉(或糖原)分子内部随机切 断α -1,4-糖苷键。 不能水解淀粉中的 α -1 , 6- 糖苷键 及其非还原端相邻的 α -1 , 4- 糖苷 键。 存在:动物的消化液、植物的种子 和块根。
2 、 β - 淀粉酶 :β - 淀粉酶是外切酶, 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末端依次切割 α -1 , 4- 麦芽糖苷键(即两个葡萄 糖单位),生成麦芽糖。 不能水解淀粉中的 α -1 , 6- 糖苷键。 当其作用于支链淀粉时,遇到分支 点即停止作用。
3、异淀粉酶(脱支酶) 动物、植物、微生物都产生异淀粉
多糖(Polysaccharides)
由许多单糖或单糖衍生物聚合而成,缩合时单糖分子以糖 苷键相连,一般无甜味、无还原性、酸或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 双糖、寡糖或多糖,重要的有淀粉、糖元、纤维素、几丁质、 粘多糖等。可分为同多糖和杂多糖。
(一)同多糖 掌握各种同多糖的基本结构在生产和科研中的意 义,注意掌握淀粉(starch)、糖原(glycogen)、右 旋糖苷(dextran)、纤维素(cellulose)、壳多糖 (chitin)的结构特点和开发意义。 1.淀粉(Starch) 直链淀粉平均250-300个-D-Glc通过-1,4糖苷键 相连,旋转卷曲成螺旋状,每6个Glc残基盘旋一圈,与 KI-I2呈(深)兰色。水解的唯一双糖为麦芽糖、唯一单 糖为葡萄糖。 支链淀粉由2000-22000个Glc残基组成,大约每2430个Glc就有一个-1,6糖苷键的分支,与KI-I2呈紫 (红)色。水解时只生成一种双糖(+)麦芽糖。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CTP
血红素合成 ALA合成酶
血红素
(2)变构酶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变构酶常由多个亚基构成; 变构效应剂可通过非共价键与调节亚基结合,引起酶构
象改变(T态和R态)或亚基的聚合、分离从而影响酶 的活性; 变构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不符合米曼氏方程式; 变构效应剂常常是酶的底物、产物或其他小分子中间代 谢物。 变构调节过程不需要能量。
(CH2)4CO HS Co
OH
AO
CH
3
CO
P
丙酮酸脱氢 酶
O CH HC TT
S
二氢硫辛酸 转乙酰酶
C C S Co
H3
A
H SH
(CH2)4CO OH
2 3
HP
S
(CH2)4CO OH
S
S
FAD H2
二氢硫辛酸
脱氢酶 FA D
丙酮酸氧化脱羧
NFAA
D+
NADH +H+
乙酰 丙二酸单 β-酮脂酰转移酶 酰转移酶 合成酶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物质代谢的特点
物质代谢的整体性 物质代谢的可调节性 组织器官代谢的特色性 不同来源代谢物代谢的共同性 能量储存的特殊性 NADPH为合成代谢提供还原当量
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 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现出激素的生物学效应。 根据激素作用受体部位不同,激素可分为:细胞膜受
体激素和细胞内受体激素。
三、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
1.应激状态下的代谢调节
应激是机体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严重创伤、感染、中 毒、剧烈的情绪变化等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生物化学 第11章、代谢调控
色氨酸操纵子 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没有生物) 酶蛋白
阻遏蛋白不能跟操纵基因结 合, 结构基因可以表达 B:有色氨酸 色氨酸与阻遏蛋白结合,从 而使阻遏蛋白能够结合到 操纵基因,结构基因不表达
代谢产物
色氨酸合成途径还存在色氨酸操纵子中衰
减子所引起的衰减调节。
操纵子(operon ):指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的 调控单位。包括一个操纵基因(operator,O) , 一群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S)和专管转录起始 的启动基因(P)。
调节 基因
R
启动 操纵 基因 基因
P O S
1
结构 基因
S
2
S
3
操纵子
操纵子可分为:
可诱导操纵子:基因在正常情况下不表 达,
加入诱导物后基因表达。如乳糖操纵子 可阻遏操纵子: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表达, 有辅阻遏物存在时不表达。如色氨酸操纵子
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
:
前馈作用(feedforward):代谢途径中前
面的底物对其后某一催化反应的调节酶有作用。
前馈激活——底物对后面的酶起激活作用。
前馈抑制——底物对后面的酶起抑制作用
丙酮酸激酶
G → G-6-P → F-6-P → FDP →→→ PEP
前馈激活
丙酮酸
乙酰CoA+CO2 + H2O + ATP
前馈抑制
乙酰CoA羧化酶
丙二酸单酰CoA+ADP+ Pi
反馈调节(feedback)—某一代谢途径的产物或 终产物积累时,反过来对反应序列前头的限速 酶发生的调节作用
正反馈(反馈激活)——产物能使反应速度加快 负反馈(反馈抑制)——产物能使反应速度减慢
糖代谢2糖的分解代谢
O
磷
OH
OH
O P O CH2
OH
O
酸 葡 萄 糖
OH OH
OP
OH HO
1-磷酸葡萄糖 (glucose-1-phosphate)
O
OH OH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OH OH
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
糖酵解过程中ATP的生成:
反应
ATP
葡萄糖 → 6-磷酸葡萄糖
-1
6 - 磷酸果糖 → 1,6-二磷酸果糖
-
N
O
OO
-
O
HC
C
P
C
O
NH
O P O CH2
O
O
HC
NH2 C
N CH
+
N
CH
CH CH
OH OH
Mg2+
-
O
-
O
P OPO
O
O
NH2
N
C
C
N
-
O
HC
C
CH
NH P O CH2
+
N
O
O
HC
CH
CH CH
OH OH
ATP (三磷酸腺苷)
HK与G结合的 诱导契合作用:
The conformation of hexokinase changes markedly on binding glucose (shown in red). The two lobes of the enzyme come together and surround the substrate.
四 个 第二阶段: 磷酸丙糖的生成(裂解)
第十一章代谢调节讲解
第十一章代谢调节—、知识要点代谢调节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条件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机能。
通过调iT作用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及能量代谢得到协调和统一,使生物体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条件来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根据生物的进化程度不同,代谢调节作用可在不同水平上进行:低等的单细胞生物是通过细胞内酶的调右而起作用的:多细胞生物则有更复杂的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因为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反应都是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完成的,所以,细胞内酶的调节是最基本的调肖方式。
酶的调节是从酶的区域化、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三个方而对代谢进行调节的。
细胞是一个髙效而复杂的代谢机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物质代谢和能量的转化。
细胞内的四大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在功能上虽各不相同,但在代谢途径上却有明显的交叉和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
代谢的复杂性要求细胞有数虽庞大、功能各异和分工明确的酶系统,它们往往分布在细胞的不同区域。
例如参与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和脂肪酸合成的酶主要存在胞浆中;参与三竣酸循环、脂肪酸B ■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的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与核酸生物合成有关的酶大多在细胞核中: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关的酶主要在颗粒型内质网膜上。
细胞内酶的区域化为酶水平的调节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物体内酶数量的变化可以通过酶合成速度和酶降解速度进行调节。
酶合成主要来自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可以分别在转录水平、转录后加工与运输和翻译水平上进行调^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基因感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诱导物和辅阻遏物可以调节基因的开闭,这是一种负调控作用。
而分解代谢阻遏作用通过调巧基因产生的降解物基因活化蛋白(CAP)促进转录进行,是一种正调控作用,它们都可以用操纵子模型进行解释。
操纵子是在转录水平上控制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由启动子(P人操纵基因(0)和在功能上相关的几个结构基因组成:转录后的调节包括,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的加工,转录产物的运输和在细胞中的泄位等;翻译水平上的调节包括,mRNA 本身核苜酸组成和排列(如SD序列),反义RNA 的调节,inRNA的稳宅性等方而。
化学生物学 第十一章 生物代谢
糖原合成的途径
2,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是指从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 的过程。糖异生作用由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主 要是在肝脏中进行,其途径基本上是糖酵解途径 的逆过程。
在糖酵解中有三个酶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因 此,这三个逆反应需要由不同的酶催化进行。由 己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所催化的两个反应的逆 反应,是由两个特异性的磷酸酶(磷酸酯酶)水 解磷酸酯键完成的。而由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 其逆反应包括两个反应,分别由丙酮酸羧化酶和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催化。
反应(6)
3-磷酸甘油醛在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下脱氢 氧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此反应是在NAD+ 和磷酸存在下进行的,NAD+是脱氢反应的氢受 体,磷酸起分解硫酯键和形成新高能磷酸酯键作 用。
反应(7)
1,3-二磷酸甘油酸与ADP作用生成3-磷酸 甘油酸和ATP
反应(8)
3-磷酸甘油酸的变位反应,催化这一反应 的酶是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变位的产物为 2-磷酸甘油酸。
然后,以糖原为引物,在糖原合成酶催化下,UDP-葡萄 糖中的葡萄糖以-1,4-糖苷键与引物相连,生成比引物糖 原多一个葡萄糖残基的多糖。通过不断的循环,即可得到 大分子量的糖原。
此过程合成的-1,4-葡萄糖多聚体再在分枝酶作用下,发 生4 6 糖苷键转移,形成具有1, 6-糖苷键的有分枝的糖 原。
1.糖酵解
糖酵解在细胞胞液中 进行(无氧条件), 是葡萄糖经过酶催化 作用降解成丙酮酸, 并伴随生成ATP的过 程。 它是动物、植物和微 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 解的共同代谢途径。
糖原的磷酸化
• 细胞内糖原在磷酸化酶和脱枝酶催化下形 成1-磷酸葡萄糖
反应(1)
催化该反应的酶为磷酸己糖激酶。凡是能够催化 ATP的磷酰化反应的酶称为激酶。激酶一般需要 Mg2+或其它二价金属离子激活。
糖代谢ppt课件
❖碘乙酸(ICH2COO-)与酶-SH反应强烈抑制此酶活性。 ❖砷酸盐(AsO3-)与磷酸竟争。
4
糖代谢
10
碘乙酸与-SH反应强烈抑制
6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催化机制 此酶活性。
酶
H+ +
砷酸盐 竟争性抑制剂
糖代谢
11
+ADP
∽
7
磷酸甘油酸激酶
底物水平磷酸化
糖代谢
ATP
12
8 磷酸甘油酸变 位酶
• 乙醛酸途径
• 糖醛酸途径
• 糖原的分解
糖类在代谢过程中均转成G或G的衍生物。 动物和人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合成糖类。
糖代谢
4
第一节 糖酵解glycolysis
一、糖酵解研究历史
发酵:酵母不需氧,葡萄糖变成酒精或乳酸,并产生能量
• 1897年,酵母汁可把蔗糖变成酒精。
• 1905年,把酵母汁加入葡萄糖中,无机磷酸盐逐渐消失。
2. 有3处不可逆,决定了G 的分解速度。 3. 有2处底物水平磷酸化,形成4分子ATP。 4. 耗用 2ATP。有多次异构和有磷酸化。 5. 形成 2NADH+H+
总反应式如下:
C6H12O6 + 2NAD+ + 2ADP + 2Pi 2CH3COCOOH + 2NADH + 2H+ + 2ATP + 2H2O
在有些组织中,无氧下,必须靠糖酵解进行能量的产生。
如: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氧化。只能通过
酵解提供能量。
糖代谢
18
五、糖酵解的调节(120页)
糖代谢
19
已糖激酶:第一个不可逆步聚
❖肌肉已糖激酶是一个别构酶,被产物6-P-G抑制。 ❖肝葡萄糖激酶,G 浓度高时才起作用。转化6-P-G成
第十一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编写)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糖、脂、蛋白质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二、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节物质代谢的调节一、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二、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三、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与代谢调节是生命存在的三大要素。
生命体都是由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大类基本物质和一些小分子物质构成的。
虽然这些物质化学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影响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彼此交织在一起的。
机体代谢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生命之所以能够健康延续,并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体内、外环境,除了具备完整的糖、脂类、蛋白质与氨基酸、核苷酸与核酸代谢和与之偶联的能量代谢以外,机体还存在着复杂完善的代谢调节网络,以保证各种代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糖、脂、蛋白质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糖类、脂类及蛋白质都是能源物质均可在体内氧化供能。
尽管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的代谢途径各不相同,但乙酰CoA是它们代谢的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是它们代谢的共同途径,而且都能生成可利用的化学能ATP。
从能量供给的角度来看,三大营养物质的利用可相互替代。
一般情况下,机体利用能源物质的次序是糖(或糖原)、脂肪和蛋白质(主要为肌肉蛋白),糖是机体主要供能物质(占总热量50%~70%),脂肪是机体储能的主要形式(肥胖者可多达30%~40%)。
机体以糖、脂供能为主,能节约蛋白质的消耗,因为蛋白质是组织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
由于糖、脂、蛋白质分解代谢有共同的代谢途径限制了进入该代谢途径的代谢物的总量,因而各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又相互制约,并根据机体的不同状态来调整各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代谢速度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若任一种供能物质的分解代谢增强,通常能代谢调节抑制和节约其它供能物质的降解,如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主要依赖葡萄糖氧化供能,而脂肪动员及蛋白质分解往往受到抑制;在饥饿状态时,由于糖供应不足,则需动员脂肪或动用蛋白质而获得能量。
糖代谢
⑻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Step 8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30
⑼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Step 9
烯醇化酶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31
⑽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 并通过 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
Step 10
丙酮酸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二、葡萄糖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反 第 一 阶 段 应 辅 酶 ATP 葡萄糖 →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 → 1,6-双磷酸果糖 2×3-磷酸甘油醛→ 2×1,3-二磷酸甘油酸 2×1,3-二磷酸甘油酸→ 2×3-磷酸甘油酸 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 2×丙酮酸 2 ×丙酮酸→ 2 × 乙酰CoA 2×异柠檬酸 → 2 × α-酮戊二酸 2×α-酮戊二酸 → 2 × 琥珀酰CoA 2×琥珀酰CoA → 2 × 琥珀酸 2×琥珀酸 → 2 × 延胡索酸 2×苹果酸 → 2 × 草酰乙酸
H HO
H H
CH2OH O H OH
5
H OH H
H OH
(二)糖的分类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 四大类:
单糖(monosacchride) 寡糖(oligosacchride) 多糖(polysacchride) 结合糖(glycoconjugate)
6
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
第 七 章
糖 代 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目 录
一、概述 二、糖的分解代谢
三、糖原的代谢 四、糖异生
五、血糖
重难点
糖的分解代谢
06
结论
对糖分解代谢的理解和认识
糖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通过分解代谢过程, 将糖转化为能量供身体使用。
糖的分解代谢过程中,糖首先被分解为葡萄糖,然后 通过糖解和柠檬酸循环等过程,最终生成ATP,为身
体提供能量。
了解糖的分解代谢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对 糖的利用和能量产生机制,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
糖分解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 问题之一,其发生与糖的分解代谢异 常也有关。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 化和心血管疾病。
控制血糖水平,改善糖的分解代谢, 有助于预防和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 者,也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降 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场所
主要在肝脏中进行,肾脏也可以进行糖异生。
意义
维持血糖稳定,调节机体能量代谢。
04
糖分解代谢的影响因素
激素的影响
胰岛素
胰岛素是促进糖分解代谢的重要激素,能够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 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异生过程。
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升高血糖水平。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够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同时还能增加心肌和骨骼 肌对糖的摄取和利用。
营养状况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摄入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直接影响糖的分解代谢,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糖的利用和储存。
脂肪和蛋白质摄入
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也会影响糖的分解代谢,脂肪和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糖的利用和 储存。
运动的影响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能够促进糖的氧化代谢, 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同时还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 感性。
糖的分解代谢
糖的分解代谢糖是一种常见的碳水化合物,它是生命活动中重要的能量来源。
糖的分解代谢是指糖分子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最终转化为能量和其他代谢产物的过程。
糖的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内的细胞器——线粒体中。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它通过呼吸链传递电子,产生大量的三磷酸腺苷(ATP),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
糖的分解代谢主要包括糖的酵解和糖的有氧呼吸两个过程。
首先是糖的酵解过程。
糖的酵解是指糖分子在缺氧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乳酸或乙醇,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内,不需要氧气参与。
糖的酵解过程包括糖的磷酸化、糖的分裂和糖的氧化三个关键步骤。
糖分子经过磷酸化反应转化为磷酸糖,这一步是糖的激活过程,需要消耗ATP。
然后,磷酸糖分子经过分裂反应,产生两个三碳的糖分子。
最后,这两个三碳的糖分子经过氧化反应,转化为乳酸或乙醇,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这个过程中,NADH和ATP是重要的中间产物。
糖的酵解过程总体上产生的能量较少,适用于一些无氧环境下的生物,比如酵母菌和肌肉细胞。
其次是糖的有氧呼吸过程。
糖的有氧呼吸是指糖分子在充足氧气的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线粒体内,需要氧气参与。
糖的有氧呼吸过程包括糖的磷酸化、糖的解裂、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四个关键步骤。
糖分子经过磷酸化反应转化为磷酸糖,这一步是糖的激活过程,需要消耗ATP。
然后,磷酸糖分子经过解裂反应,产生两个三碳的糖分子。
接下来,这两个三碳的糖分子进入三羧酸循环,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高能电子载体NADH和FADH2。
最后,这些高能电子载体通过呼吸链的传递,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合成大量的ATP。
糖的有氧呼吸过程是生物体主要的能量供应途径,适用于大多数生物。
总结起来,糖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内糖分子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最终转化为能量和其他代谢产物的过程。
糖的分解代谢主要包括糖的酵解和糖的有氧呼吸两个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发酵:
厌氧有机体(如酵母或其他微生物)把酵解生成的NADH 中的氢交给丙酮酸脱羧生成的乙醛,使之形成乙醇。这个 过程称为酒精发酵。
若将氢交给丙酮酸生成乳酸,则是乳酸发酵。
现在对发酵的定义是:葡萄糖或有机物降解产生ATP 的过程,其中有机物既可作为电子的供体,又可作为电子 的受体。
糖代谢可分为糖的分解与糖的合成两方面。
糖的分解代谢包括酵解—-糖的共同分解途径; 三羧酸循环——糖的最后氧化的途径。
糖的合成途径包括糖异生——非糖物质形成糖的途 径,糖原合成,结构多糖的合成。
糖的中间代谢还有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
糖代谢受神经、激素及别构物的调节控制。 代谢 紊乱会引起各种疾病。对糖代谢的研究将有利于疾病的 防治。
1940年,酵解的全过程才被全面了解。Gustar Embden和 Otto Meyerhof等人发现肌肉中也存在着与酵母发酵十分类似的 不需氧的分解葡萄糖并产生能量的过程,他们称此为酵解过程, 这一发现揭示了生物化学过程的普遍性。因此有时称酵解为 Embden-Meyerhof途径。
1897年Buchner 兄弟发现糖转化 为乙醇不需要活 细胞。
由于产物不同,又可分为乙醇发酵、乳酸发酵等。
二、酵解的研究历史
糖酵解的研究是从酒精发酵的研究开始的。
我国早在4000年前,就有酿酒的记载(战国策记载夏 禹公元前23世纪时仪狄作酒)。但是糖变酒的过程,直到 19世纪才搞清楚。
1897年,Hans Buchner和Eduard Buchner兄弟发现, 酵母汁可以把蔗糖变成酒精,证明了发酵可以在活细胞以 外进行。
整个过程需要10种酶,这些酶都在细胞质中,大部分过 程中都需Mg2+
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6—磷酸葡萄糖(G—6—P)。 葡萄糖是被ATP磷酸化而形成G—6—P。
凡是催化磷酰基键ATP分子转移到受体上的酶都称为激酶, 己糖激酶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个耗能的反应。
催化这个反应的酶有:
(1)己糖激酶(分子量52000)以六碳糖为底物,其专一性不强, 不仅可以作用于葡萄糖,还可以作用于D—果糖和D—甘露糖。
第一节 糖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糖的消化
在动物的消化器官中,淀粉经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其中一 部分水解形成麦芽糖,在小肠中,α-淀粉酶水解,产生麦芽 二糖和极限糊精;
二糖及寡糖经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寡糖酶从非还原末端水 解;
蔗糖由α-葡萄糖苷酶水解;
而乳糖则由β-半乳糖苷酶分解。
二、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糖经消化后以D—葡萄糖、D—果糖、D—半乳
糖等单糖形式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进入血液。
不能被消化的二糖、寡糖及多糖也不能被吸收,它们经 肠道细菌的分解后,以酸、CH4、CO2或H2的形式放出或参 加代谢。
三、糖的转运 小肠内转运单糖的主要系统为小肠腔上表皮细胞膜内的
Na+—单糖协同转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转运D—葡萄糖和 D—半乳糖。还有一个不需要Na+的易化扩散系统,主要对D -果糖有特殊的转运活性。
Na+—葡萄糖转运系统可被根皮苷抑制,不需Na+的转 运系统则可被细胞松弛素所抑制。
第二节 酵 解
一、酵解与发酵
1.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并伴随着生成ATP的过程。
它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的共 同代谢途径。
在好氧有机体中,酵解生成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三羧酸 循环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酵解生成的NADH经呼吸链氧 化而产生ATP和水。
己糖激酶像其他激酶一样,需为Mg2+或其他二价金属如 Mn2+所活化。
实际上Mg2+与ATP形成的复合物才是酶的真正底物。
x射线结晶学研究表明,在己糖激酶催化反应时有构象变 化,其变化大致是:酶与葡萄糖结合时,结合裂缝两侧的酶叶 关紧,糖被酶蛋白环绕造成非极性环境,从而促使ATP的磷酰 基转移,防止水作为底物攻击ATP。
这种底物诱导的裂缝关闭现象似乎是激酶的共同特征。
己糖激酶是酵解过程中第一个调节酶。
这一步是酵解中第一个调节步骤。肌肉己糖激酶是一个别 构酶,被其产物G—6—P强烈地别构抑制。
1905年 Harden A和 Yang W J发现 糖分解过程中生成磷酸酯,随后发 现这一过程有辅酶参与。
30年代 Embden 和 Meyerhof对糖的无 氧分解进行深入研 究,基本搞清了无 氧分解的途径,故 这一途径也称作 Embden - Meyerhof 途径。
糖酵解 (Glycolysis)
第十一章 糖的分解代谢
糖是有机体重要的能源和碳源。
糖分解产生能量,可以供给有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糖代 谢的中间产物又可以转变成其他的含碳化合物如氨基酸、脂肪 酸、核酸等。
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形成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NAD、 FAD、DNA、RNA、ATP等。
糖蛋白、糖脂与细胞的免疫反应,识别作用有关。
从而Buchner兄弟打开了现代生物化学发展的大门, 使新陈代谢成为可以认识的化学过程。
1905年Arthur Harden和wi11iam Young把酵母汁加入葡萄 糖中,发现发酵过程中无机磷酸盐逐渐消失,只有不断补充无 机磷酸盐才能使发酵速度不降低,因此推测发酵与无机磷将糖 磷酸化有关。
他们还发现,当将酵母汁透析或加热到50℃,就会失去发 酵能力。 当加热失活的酵母汁与透析失活的酵母汁混合后又 恢复了发酵能力。由此证明发酵活性取决于两类物质;一类是 热不稳定的,不可透析的组分称为酿酶,一类是热稳定,可透 析的组分称为辅酶,还有金属离子。
• 概念:糖酵解是描述葡萄糖通过果糖二磷酸 酯的途径降解为丙酮酸并提供ATP的一系列 反应。
• 它是首先被阐明的代谢途径,由于 G.Emlden, O.Meyerhof, J.K.Parnas三人 的贡献最大,又称EMP途径。
三、酵解途径
从葡萄糖开始,酵解全过程共有10步,可分为两个阶段: 1、前4步为准备段,此阶段中,葡萄糖通过磷酸化分解成 三碳糖,每分解一个己糖分子消耗2分子ATP。 2、后6步为产生ATP的贮能阶段,磷酸三碳糖变成丙酮酸, 每分子三碳糖产生2分子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