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糖的分解代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糖激酶像其他激酶一样,需为Mg2+或其他二价金属如 Mn2+所活化。
实际上Mg2+与ATP形成的复合物才是酶的真正底物。
x射线结晶学研究表明,在己糖激酶催化反应时有构象变 化,其变化大致是:酶与葡萄糖结合时,结合裂缝两侧的酶叶 关紧,糖被酶蛋白环绕造成非极性环境,从而促使ATP的磷酰 基转移,防止水作为底物攻击ATP。
第十一章 糖的分解代谢
糖是有机体重要的能源和碳源。
糖分解产生能量,可以供给有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糖代 谢的中间产物又可以转变成其他的含碳化合物如氨基酸、脂肪 酸、核酸等。
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形成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NAD、 FAD、DNA、RNA、ATP等。
糖蛋白、糖脂与细胞的免疫反应,识别作用有关。
1905年 Harden A和 Yang W J发现 糖分解过程中生成磷酸酯,随后发 现这一过程有辅酶参与。
30年代 Embden 和 Meyerhof对糖的无 氧分解进行深入研 究,基本搞清了无 氧分解的途径,故 这一途径也称作 Embden - Meyerhof 途径。
糖酵解 (Glycolysis)
糖代谢可分为糖的分解与糖的合成两方面。
糖的分解代谢包括酵解—-糖的共同分解途径; 三羧酸循环——糖的最后氧化的途径。
糖的合成途径包括糖异生——非糖物质形成糖的途 径,糖原合成,结构多糖的合成。
糖的中间代谢还有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
糖代谢受神经、激素及别构物的调节控制。 代谢 紊乱会引起各种疾病。对糖代谢的研究将有利于疾病的 防治。
从而Buchner兄弟打开了现代生物化学发展的大门, 使新陈代谢成为可以认识的化学过程。
1905年Arthur Harden和wi11iam Young把酵母汁加入葡萄 糖中,发现发酵过程中无机磷酸盐逐渐消失,只有不断补充无 机磷酸盐才能使发酵速度不降低,因此推测发酵与无机磷将糖 磷酸化有关。
他们还发现,当将酵母汁透析或加热到50℃,就会失去发 酵能力。 当加热失活的酵母汁与透析失活的酵母汁混合后又 恢复了发酵能力。由此证明发酵活性取决于两类物质;一类是 热不稳定的,不可透析的组分称为酿酶,一类是热稳定,可透 析的组分称为辅酶,还有金属离子。
Na+—葡萄糖转运系统可被根皮苷抑制,不需Na+的转 运系统则可被细胞松弛素所抑制。
第二节 酵 解
一、酵解与发酵
1.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并伴随着生成ATP的过程。
它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的共 同代谢途径。
在好氧有机体中,酵解生成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三羧酸 循环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酵解生成的NADH经呼吸链氧 化而产生ATP和水。
第一节 糖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糖的消化
在动物的消化器官中,淀粉经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其中一 部分水解形成麦芽糖,在小肠中,α-淀粉酶水解,产生麦芽 二糖和极限糊精;
二糖及寡糖经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寡糖酶从非还原末端水 解;
蔗糖由α-葡萄糖苷酶水解;
而乳糖则由β-半乳糖苷酶分解。
二、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糖经消化后以D—葡萄糖、D—果糖、D—半乳
这种底物诱导的裂缝关闭现象似乎是激酶的共同特征。
己糖激酶是酵解过程中第一个调节酶。
这一步是酵解中第一个调节步骤。肌肉己糖激酶是一个别 构酶,被其产物G—6—P强烈地别构抑制。
整个过程需要10种酶,这些酶都在细胞质中,大部分过 程中都需Mg2+
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6—磷酸葡萄糖(G—6—P)。 葡萄糖是被ATP磷酸化而形成G—6—P。
凡是催化磷酰基键ATP分子转移到受体上的酶都称为激酶, 己糖激酶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个耗能的反应。
催化这个反应的酶有:
(1)己糖激酶(分子量52000)以六碳糖为底物,其专一性不强, 不仅可以作用于葡萄糖,还可以作用于D—果糖和D—甘露糖。
• 概念:糖酵解是描述葡萄糖通过果糖二磷酸 酯的途径降解为丙酮酸并提供ATP的一系列 反应。
• 它是首先被阐明的代谢途径,由于 G.Emlden, O.Meyerhof, J.K.Parnas三人 的贡献最大,又称EMP途径。
三、酵解途径
从葡萄糖开始,酵解全过程共有10步,可分为两个阶段: 1、前4步为准备阶段,此阶段中,葡萄糖通过磷酸化分解成 三碳糖,每分解一个己糖分子消耗2分子ATP。 2、后6步为产生ATP的贮能阶段,磷酸三碳糖变成丙酮酸, 每分子三碳糖产生2分子ATP。
所以,酵解是氧化磷酸化和三羧酸循环的前奏。
2.发酵:
厌氧有机体(如酵母或其他微生物)把酵解生成的NADH 中的氢交给丙酮酸脱羧生成的乙醛,使之形成乙醇。这个 过程称为酒精发酵。
若将氢交给丙酮酸生成乳酸,则是乳酸发酵。
现在对发酵的定义是:葡萄糖或有机物降解产生ATP 的过程,其中有机物既可作为电子的供体,又可作为电子 的受体。
1940年,酵解的全过程才被全面了解。Gustar Embden和 Otto Meyerhof等人发现肌肉中也存在着与酵母发酵十分类似的 不需氧的分解葡萄糖并产生能量的过程,他们称此为酵解过程, 这一发现揭示了生物化学过程的普遍性。因此有时称酵解为 Embden-Meyerhof途径。
1897年Buchner 兄弟发现糖转化 为乙醇不需要活 细胞。
Leabharlann Baidu由于产物不同,又可分为乙醇发酵、乳酸发酵等。
二、酵解的研究历史
糖酵解的研究是从酒精发酵的研究开始的。
我国早在4000年前,就有酿酒的记载(战国策记载夏 禹公元前23世纪时仪狄作酒)。但是糖变酒的过程,直到 19世纪才搞清楚。
1897年,Hans Buchner和Eduard Buchner兄弟发现, 酵母汁可以把蔗糖变成酒精,证明了发酵可以在活细胞以 外进行。
糖等单糖形式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进入血液。
不能被消化的二糖、寡糖及多糖也不能被吸收,它们经 肠道细菌的分解后,以酸、CH4、CO2或H2的形式放出或参 加代谢。
三、糖的转运 小肠内转运单糖的主要系统为小肠腔上表皮细胞膜内的
Na+—单糖协同转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转运D—葡萄糖和 D—半乳糖。还有一个不需要Na+的易化扩散系统,主要对D -果糖有特殊的转运活性。
实际上Mg2+与ATP形成的复合物才是酶的真正底物。
x射线结晶学研究表明,在己糖激酶催化反应时有构象变 化,其变化大致是:酶与葡萄糖结合时,结合裂缝两侧的酶叶 关紧,糖被酶蛋白环绕造成非极性环境,从而促使ATP的磷酰 基转移,防止水作为底物攻击ATP。
第十一章 糖的分解代谢
糖是有机体重要的能源和碳源。
糖分解产生能量,可以供给有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糖代 谢的中间产物又可以转变成其他的含碳化合物如氨基酸、脂肪 酸、核酸等。
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形成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NAD、 FAD、DNA、RNA、ATP等。
糖蛋白、糖脂与细胞的免疫反应,识别作用有关。
1905年 Harden A和 Yang W J发现 糖分解过程中生成磷酸酯,随后发 现这一过程有辅酶参与。
30年代 Embden 和 Meyerhof对糖的无 氧分解进行深入研 究,基本搞清了无 氧分解的途径,故 这一途径也称作 Embden - Meyerhof 途径。
糖酵解 (Glycolysis)
糖代谢可分为糖的分解与糖的合成两方面。
糖的分解代谢包括酵解—-糖的共同分解途径; 三羧酸循环——糖的最后氧化的途径。
糖的合成途径包括糖异生——非糖物质形成糖的途 径,糖原合成,结构多糖的合成。
糖的中间代谢还有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
糖代谢受神经、激素及别构物的调节控制。 代谢 紊乱会引起各种疾病。对糖代谢的研究将有利于疾病的 防治。
从而Buchner兄弟打开了现代生物化学发展的大门, 使新陈代谢成为可以认识的化学过程。
1905年Arthur Harden和wi11iam Young把酵母汁加入葡萄 糖中,发现发酵过程中无机磷酸盐逐渐消失,只有不断补充无 机磷酸盐才能使发酵速度不降低,因此推测发酵与无机磷将糖 磷酸化有关。
他们还发现,当将酵母汁透析或加热到50℃,就会失去发 酵能力。 当加热失活的酵母汁与透析失活的酵母汁混合后又 恢复了发酵能力。由此证明发酵活性取决于两类物质;一类是 热不稳定的,不可透析的组分称为酿酶,一类是热稳定,可透 析的组分称为辅酶,还有金属离子。
Na+—葡萄糖转运系统可被根皮苷抑制,不需Na+的转 运系统则可被细胞松弛素所抑制。
第二节 酵 解
一、酵解与发酵
1.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并伴随着生成ATP的过程。
它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的共 同代谢途径。
在好氧有机体中,酵解生成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三羧酸 循环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酵解生成的NADH经呼吸链氧 化而产生ATP和水。
第一节 糖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糖的消化
在动物的消化器官中,淀粉经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其中一 部分水解形成麦芽糖,在小肠中,α-淀粉酶水解,产生麦芽 二糖和极限糊精;
二糖及寡糖经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寡糖酶从非还原末端水 解;
蔗糖由α-葡萄糖苷酶水解;
而乳糖则由β-半乳糖苷酶分解。
二、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糖经消化后以D—葡萄糖、D—果糖、D—半乳
这种底物诱导的裂缝关闭现象似乎是激酶的共同特征。
己糖激酶是酵解过程中第一个调节酶。
这一步是酵解中第一个调节步骤。肌肉己糖激酶是一个别 构酶,被其产物G—6—P强烈地别构抑制。
整个过程需要10种酶,这些酶都在细胞质中,大部分过 程中都需Mg2+
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6—磷酸葡萄糖(G—6—P)。 葡萄糖是被ATP磷酸化而形成G—6—P。
凡是催化磷酰基键ATP分子转移到受体上的酶都称为激酶, 己糖激酶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个耗能的反应。
催化这个反应的酶有:
(1)己糖激酶(分子量52000)以六碳糖为底物,其专一性不强, 不仅可以作用于葡萄糖,还可以作用于D—果糖和D—甘露糖。
• 概念:糖酵解是描述葡萄糖通过果糖二磷酸 酯的途径降解为丙酮酸并提供ATP的一系列 反应。
• 它是首先被阐明的代谢途径,由于 G.Emlden, O.Meyerhof, J.K.Parnas三人 的贡献最大,又称EMP途径。
三、酵解途径
从葡萄糖开始,酵解全过程共有10步,可分为两个阶段: 1、前4步为准备阶段,此阶段中,葡萄糖通过磷酸化分解成 三碳糖,每分解一个己糖分子消耗2分子ATP。 2、后6步为产生ATP的贮能阶段,磷酸三碳糖变成丙酮酸, 每分子三碳糖产生2分子ATP。
所以,酵解是氧化磷酸化和三羧酸循环的前奏。
2.发酵:
厌氧有机体(如酵母或其他微生物)把酵解生成的NADH 中的氢交给丙酮酸脱羧生成的乙醛,使之形成乙醇。这个 过程称为酒精发酵。
若将氢交给丙酮酸生成乳酸,则是乳酸发酵。
现在对发酵的定义是:葡萄糖或有机物降解产生ATP 的过程,其中有机物既可作为电子的供体,又可作为电子 的受体。
1940年,酵解的全过程才被全面了解。Gustar Embden和 Otto Meyerhof等人发现肌肉中也存在着与酵母发酵十分类似的 不需氧的分解葡萄糖并产生能量的过程,他们称此为酵解过程, 这一发现揭示了生物化学过程的普遍性。因此有时称酵解为 Embden-Meyerhof途径。
1897年Buchner 兄弟发现糖转化 为乙醇不需要活 细胞。
Leabharlann Baidu由于产物不同,又可分为乙醇发酵、乳酸发酵等。
二、酵解的研究历史
糖酵解的研究是从酒精发酵的研究开始的。
我国早在4000年前,就有酿酒的记载(战国策记载夏 禹公元前23世纪时仪狄作酒)。但是糖变酒的过程,直到 19世纪才搞清楚。
1897年,Hans Buchner和Eduard Buchner兄弟发现, 酵母汁可以把蔗糖变成酒精,证明了发酵可以在活细胞以 外进行。
糖等单糖形式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进入血液。
不能被消化的二糖、寡糖及多糖也不能被吸收,它们经 肠道细菌的分解后,以酸、CH4、CO2或H2的形式放出或参 加代谢。
三、糖的转运 小肠内转运单糖的主要系统为小肠腔上表皮细胞膜内的
Na+—单糖协同转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转运D—葡萄糖和 D—半乳糖。还有一个不需要Na+的易化扩散系统,主要对D -果糖有特殊的转运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