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有哪些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昼夜长短、日出时间、五带范围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影响一、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减小。
三、五带的范围变化热带是指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指地球上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指没有太阳直射及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即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设为角a。
角a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
五、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越大,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
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昼夜长短的差值也更大。
因此,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小,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小。
六、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
因此,当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会更明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B
C
D
北半球某纬线
南半球某纬线
赤道附近
赤道附近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二分日
读图,找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观察动画:一年,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有何规律?
学案活动2: 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步骤: (1)绘制三条平行且等距的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本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年 级:高二 学 科:地理(人教版)
1.1.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一、 黄赤交角
读图: (1)地轴倾斜了多少度? (2)图中黄赤交角是哪个角?
23°26′
二、黄赤交角影响——地表太阳直射点变化
太阳直射点: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年 级:高二 学 科:地理(人教版)
学案活动1: 小组讨论,在地球图上绘制太阳直射点。
地球图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黄道面
赤道面
探究1:假设地轴不倾斜,黄赤交角多大? 判断地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探究2:当地轴倾斜23°26´,黄赤交角多大? 推测A、B、C、D四个位置,地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日 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 6月2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向北
向南
向南
向北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小 结
黄赤交角:定义 太阳直射点:定义 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1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昼夜长短、日出时间、五带范围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1)若黄赤交角变大——①地轴与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的交角变小——②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回归线北进或南进——热带变大;直射点移动角度变大——晨昏线圈摆动角度同幅度的变大——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寒带变大;热带和寒带同幅度变大——温带变小(热带增大的度数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北温带或南温带减少的度数与热带相同,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总之热带和寒带等于温带减小的度数)——③(常识铺垫:黄赤交角与地球公转运动状况无关,因此黄赤变化时公转运动的轨道不变,周期不变,速度不变。
)一年(回归年)内太阳直射点与地心连线相对于赤道平面移动的总角度增大(原来是4×23°26′)——每一日内太阳直射移动角度增大——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季节,以下同),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已出现极昼范围除外)与原来相比昼加长夜缩短,昼夜比值变大——日出时间提前,日落时间推后;冬半年,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出现极夜地区除外)与原来相比昼缩短夜加长,昼夜比值变小——日出时间推后,日落时间提前。
南半球类推。
——推论:无论南北半球的夏半年或冬半年,与原来相比,同一纬度各地达到相同昼长或夜长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
——④一年内晨昏线圈的摆动与直射点移动同步调同角度——每日晨昏线圈摆动的范围扩大——同一日期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纬度变小)——原极圈内的出现极昼极夜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⑤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赤道低气压带北移或南移幅度变大——副高及其它气压带风带同样。
(2)若黄赤交角变小与上面的情况相反,详细内容略去。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推理略,推测如下:赤道低气压位置不变,副高北推,极地高压南推,副极地低气压不变)2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若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分别南北进推——①新回归线以北或以南地区新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半年同一纬度各地同一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原来相比变大,冬半年相反;新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可类推。
图文解析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图文解析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一、黄赤交角的产生地球运动有自转与公转两种形式。
自转轴称为地轴,地轴通过地球表面的两点叫两极,对着北极星的一极叫北极。
自转产生的平面叫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无论公转到哪个位置,地轴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
地球自转产生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公转产生的平面叫黄道平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不相平行、不相重合,而构成一个23o26′的夹角,这个夹角就叫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值以40000年为周期变化于22o和24.5o之间,目前每128年减小1o。
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六次大会上通过了2000年的新值为23o26′,1984年起正式采用这个固定值。
二、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往返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并且使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赤道地区除外)因纬度和季节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如下表:黄赤交角的度数就是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界线,即决定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也就是地球五带的界线。
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为余角,即90o-23o26′=66o34′,就是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也就是极圈的度数,(如图1)。
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依据是: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决定了地球上的五带范围和界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为热带;极圈与极点之间有极昼、极夜,为寒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为温带(如图2)。
若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则会引起五带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大小与五带变化有如下三种情况:1.黄赤交角增大: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南北回归线各自将向南北(高纬方向)移动,度数增大;南北极圈将向低纬方向移动,度数减小。
由此,热带(0o --23o26′)、寒带(90o --66o34′)范围增大,温带(23o26′--66o34′)范围缩小。
晨昏线向低纬方向(北半球向左,南半球向右)倾移,同一纬度线上,北半球昼增长,夜缩短;南半球相反(如图3)。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它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季节等方面产生影响。
以下是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一些影响:
1. 季节变化:黄赤交角变化会导致地球在不同季节的热量分布发生改变。
当黄赤交角较小时,太阳直射区域更广,阳光入射角度较大,使得此时的地球北半球更接近太阳,进入夏季;而当黄赤交角较大时,太阳直射区域较小,阳光入射角度较小,使得此时的地球北半球离太阳更远,进入冬季。
2. 气候变化:黄赤交角变化会引起地球各个地区的气候发生变化。
交角变小时,夏季的阳光辐射更强,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而冬季阳光辐射较弱,地表温度下降,造成季节的变化。
黄赤交角变大时,则会导致夏季阳光辐射减弱,冬季阳光辐射增强,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变得寒冷。
3. 太阳高度角变化:黄赤交角的变化也会影响太阳的高度角。
交角较小时,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的直射辐射能量更集中在近赤道地区,使得这些地区更加炎热;而交角较大时,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的直射辐射能量分散在较大的范围内,使得近赤道地区温度较为温和。
4. 动物迁徙:黄赤交角变化也会影响动物的迁徙行为。
一些动物会根据黄赤交角的变化来决定迁徙的时机和方向。
例如,候鸟根据太阳位置来确定迁徙的方向,而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影响太阳的位置,从而影响候鸟的迁徙路线。
综上所述,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对地球的季节、气候、太阳高度角和动物迁徙等方面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之考点0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考点04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例1 相关考点:区时计算例1 相关考点:黄赤交角及影响(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①②③④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为黄赤交角,②角度为66.5°,③为赤道平面B.①为黄赤交角,③为黄道平面,④为赤道平面C.②为黄赤交角,③为黄道平面,④为赤道平面D.②为黄赤交角,③为赤道平面,④为黄道平面2.下列关于黄赤交角的说法,最正确的是A.黄赤交角是太阳直射纬线面和赤道面的夹角B.黄赤交角与地轴的空间倾斜度无关C.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移动D.黄赤交角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例2 相关考点: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及影响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
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14′,最小时为22°6′,变动周期约4万年。
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2题。
1.黄赤交角为24°14′时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④最小纬度为22°6′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变式训练1 黄赤交角的影响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这一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亚洲大部分地区为冬半年B.邻水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C.太阳黑子数目最多D.邻水的夜长时间达一年最长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变式训练2 黄赤交角的影响读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3月21日正午前后蚌埠市某中学教学楼日影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一地理黄赤交角知识点
高一地理黄赤交角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其中黄赤交角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黄赤交角是指太阳光线垂直射到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黄赤交角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黄赤交角定义黄赤交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球自转轴之间的夹角。
地球自转轴是一条通过地球两极的想象线,地球自转轴与黄道的夹角就是黄赤交角。
黄道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而黄道面则是黄道与地球自转轴围成的平面。
黄赤交角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计算方法可以采用几何方法或者三角函数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
1. 几何方法:假设太阳位于地球对春分点,即春分太阳直射地球赤道。
此时太阳光线垂直射到地球表面,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为90度。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存在差异,因此太阳直射地球的点不是恒定的。
太阳直射地球两次的点分别称为夏至点和冬至点。
通过测量春分日太阳的高度角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太阳的高度角,就可以计算得到黄赤交角。
2. 三角函数方法: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使用正切函数来计算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计算公式为:tan(黄赤交角) = tan(地球轨道倾角) *sin(太阳直射点的黄经 - 春分点的黄经)。
其中,地球轨道倾角是一个常数,约为23.5度,太阳直射点的黄经和春分点的黄经可以通过天文观测得到。
黄赤交角对气候的影响黄赤交角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1. 季节变化: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太阳的高度角的变化,从而引起季节的变化。
当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时,太阳光垂直射到北回归线,北半球夏季开始;而当黄赤交角达到最小值时,太阳光垂直射到南回归线,北半球冬季开始。
黄赤交角的变化使得地球上的季节交替有序进行。
2. 纬度影响:黄赤交角的变化也会影响地球纬度对太阳光的接受程度。
在黄赤交角最大值时,太阳光线较垂直,直射地面上的能量较强,导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增加,气温也会升高。
图解地理:黄赤交角
图解地理:黄赤交角一、含义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
地球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
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
地球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
开心一笑县长到某一小学视察,由校长陪同着走进一间教室,看见两个小学生正在摆弄地球仪。
“小朋友,你知道这个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吗?它怎么不是直端端的呢?”县长问。
小朋友一听,委屈得差点哭了,“老师!这不是我弄的。
”县长就问另一个小学生:“你说,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呢?”“我刚进来,我什么都不知道!”另一小朋友说。
县长有点生气了,“去把你们的班主任叫来!”很快,班主任来了。
对县长说:“这个地球仪是校长带来的,其它的我也不知道。
”校长一脸尴尬:“学校经费紧张,这个地球仪是我花3块钱从一个地摊上买的。
”县长听后,郑重的说:“经费紧张?那也不能买假冒伪劣产品!”二、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三、黄赤交角及其变化的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1)可根据日期大体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由图可知,三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23°26′;平均每月,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8°;每四天,直射点大约移动1°。
(2)可根据对称原则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于至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关于分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不同半球的同一纬度。
①图a中的A日与B日以夏至日为对称中心,则A日与B日的昼夜状况完全相同,即日出和日落时刻均相同,当地两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同。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黄赤交角指的是太阳的黄道与地球的赤道之间的夹角。
太阳的黄道是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与地球赤道的相交点将这两个圆的平面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大小会影响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气候特征。
当黄赤交角为零度时,意味着太阳射线垂直地球赤道,这时是春分和秋分,地球两极的白昼和黑夜均等,气温适中。
而当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时,太阳射线离赤道越远,地球两极白昼夜晚的时间差距较大,气温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黄赤交角的变化是测定季节变化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测太阳的高度角,我们可以确定当前季节,并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进行农业生产、旅游规划等活动上的安排。
此外,黄赤交角也对气候和天气有着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垂直度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大气环流和气候现象的形成。
例如,在黄赤交角最大的时候,地球两极的温差较大,极地冷气团可以向赤道地区扩散,引发寒潮和极端天气。
黄赤交角还对地理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变化,不同纬度的地区受到的太阳直射辐射不同,从而形成了全球的气候带和生态系统。
赤道地区由于阳光直射,气温较高,热带雨林等热带植被繁茂;而温带和寒带地区由于太阳直射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适合生长针叶林、草原等寒带植被。
黄赤交角的变化也决定了地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影响人类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节奏。
此外,黄赤交角的研究对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测黄赤交角的变化,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自转轴的倾斜情况和地球动力学过程,进而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
总结起来,黄赤交角在地球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在农业生产、气候预测、天文观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我们认识地球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进一步研究和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规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相交的夹角,大约为23.5度。
这个角度是地球赤道和黄道相交于太阳赤热点位置时的角度。
黄赤交
角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生态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一、影响气候变化
黄赤交角的存在会导致地球气候变化,季节的更替和气候带的出现。
由于太阳照射的角度改变,导致不同地域的气候变化。
赤道地区由于
日照时间长,温度高,年降雨量大,适宜丰富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
而极地地区由于日照时间短,温度低,年降雨量少,适宜冰雪生态系
统和畜牧业。
二、决定地理分布
黄赤交角也决定了大陆的分布和形成。
由于地球上维持着大气环流,
它将热量和水分从热带和极地地区传输到其他地区,形成雨带和荒漠。
同时,大陆的位置和形成也与黄赤交角有关。
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使得北半球和南半球大陆的形状和大小不同,也影响了不同地区
的文化、历史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三、影响生态文化
黄赤交角也影响了生态环境和文化形态。
夏至冬至、昼夜不分、季节
变化等现象都与黄赤交角有关。
这些变化也由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文
化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比如,中国的农历、节气,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都与黄赤交角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
影响和重要的地理意义。
科学家们正在继续研究黄赤交角的变化和影响,以便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和未来发展。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高一地理1.讲述赤道面和黄道面概念:赤道面就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可以认为它是经过地轴中点并与地轴相垂直的平面。
黄道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有时也可直接将地球公转轨道称为黄道。
黄道所在的平面就称为黄道面。
很明显,太阳与地心的连线总是保持在黄道面上的。
2.讲述黄赤交角概念:即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是相交的。
我们把这二平面的相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在现代,这个交角是23°26′。
学生在掌握黄赤交角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交角应该是90°―23°26′,即66°34′。
由此可见,地轴相对于黄道面而言是倾斜的。
由于黄赤交角是相对稳定的,故地轴相对于黄道面的倾斜角也是相对稳定的,不因季节而改变。
人们常把黄道面看成是水平的,因而把地轴和赤道面看成是倾斜的。
由于存在这种水平和倾斜的关系,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就要发生变化。
这样就导入了第二个问题:黄赤交角的影响。
二、讲授“黄赤交角”的影响,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高一地理(l)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待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师便可作归纳总结:由于地面是个球面,到达地球上的大阳光就只有一点是直射,其它地方都是斜射。
在直射点处的太阳光线与该地地平面是垂直的。
也可以理解为日心与地心的连线相交于地球表面上的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2)假如黄道面与赤道面重合,即黄赤交角为0°,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怎样?太阳直射点位于何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归纳为:在这种情况下,地轴是垂直于黄道面的,太阳直射点则始终保持在赤道上。
(3)实际上黄赤平面并不重合,而是存在23°26′的交角,地轴相对黄道面也是倾斜的,那么,太阳直射点还能始终保持在赤道上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既然太阳直射点不可能始终保持在赤道上,那么其变化情况又如何呢?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地思考问题。
(赤道面总与黄道面保持23°26′的夹角,地轴总与黄道面保持66°34′的倾角),当地球公转到A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3°26′的纬线上,公转到B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说明从A处到B处运行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南纬23°26′向北移动到赤道的过程;公转到C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23°26′的纬线上,说明从B处向C处运行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赤道向北移至北纬23°26′高一地理的过程;公转到D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说明从C 处向D处运行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北纬23°26′向南移至赤道的过程;公转到A处时,太阳直射点又回到南纬23°26′的纬线上,说明从D处向A处运行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是处于从赤道向南移至南纬23°26′的过程。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产生的根源。
黄赤交角的变化必然导致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
下面简单分析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产生的影响:一、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减小。
三、五带的范围变化热带是指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指地球上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指没有太阳直射及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即: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设为角a。
角a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
五、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越大,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
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昼夜长短的差值也更大。
因此,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小,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小。
六、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
第8讲 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A.南回归线以南 B.北回归线以北 C.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D.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考点二
完成作业本P214第12题 预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太阳直射范围扩大 极昼极夜范围变大 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直射点移动速度变快
冬夏季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变大
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差变大
热草、地中海气候范围变大
季节变化更明显
考点一
特别提醒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变化,地
次年春分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⑶太阳直射点位置及其移动 直射点坐标(经度,纬度)
考点一
移动: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速度大约每月移动8°,4天移动1°
直射点
1、同一时刻,直射点是唯一的。
2、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
3、直射经线上各地正午太阳光线来 向为正北或者正南 太阳直射点 地心 4、直射经线上各地影长最短影子朝 向为正北或者正南。 太阳光
B.温带范围变大
C.7月,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变大 D.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增大
4.日出日落方位
考点二
考点二
考点二
物影朝向与长短
考点二
1.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 2.长短:①一天中变化与太阳高度有关,正午时 最短 ②一年中的变化与直射点的位置有关, 距直射点越近越短,背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类型也会消失。
2.黄赤交角与五带划分
黄赤交角度数α = 23°26′ = 回归线度数 = 90°- 极圈度数
黄赤交角 与黄赤交角互 余 五带的划分取决于黄赤交角的大小
1.3第3课时 黄赤交角及影响
“三个基本不变”
“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 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 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 总是自西向东。
二分二至点
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关于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
1. 2. 3. 4. 大小为23°26′ 回归线维度和极圈 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为90°; 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为66°34′ 黄赤交角假如变化将引起回归线与极圈 (90°-黄赤交角)纬度的互余同步变化 黄赤交角 回归线纬度 极圈纬度 变小 变低 变高
变大 变高 变低
【例1】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
A.赤道范围缩小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大 D.地轴与黄道夹角变大
【例2】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则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 √
A.赤道范围缩小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大 D.地轴与黄道夹角变大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第3课时:黄赤交角及影响
1.黄赤交角的存在 (1)标出赤道、 黄道、黄赤交角 (2)画出晨/昏线 (3)确定南北半 球、南北极圈 (4)五带划分
地轴
太阳光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 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 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为90。
关键: 二分二至日日期 二分二至日直射点(纬度)
B A C
D
E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直接影响: (1)正午太阳高度角 (2)昼夜长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直观教学的设计
[教学手段] 1. 板画设计:
(1)黄赤交角及其变化示意图 (2)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图 2. 计算机多媒体素材: (1)太阳直射点、黄赤交角3DMAX 三维视频 (2)地球公转3DMAX 打光三维视频(立体)
【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分析】 (一)“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的教学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教学导入后第一步先让学生观看“太阳直射点、黄赤交角3DMAX 三维视频”, 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看课本中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充分读图理解。
然后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图一):,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
第三,作图二,解释太阳直射点。
并启发学生看图分析,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相当于经过地球球心的光线与球面的交点,它位于昼半球球面的中心。
如图二中的P 点。
太阳光与P 点球面垂直。
太阳直射点在球面上唯一的。
通过这个直观图的分析,要求学生达到目的:只要给出一个球体,给出一条或一组太阳光线,同学们就应该会作太阳直射点。
(二)“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的教学
1、在黑板上作图三:四个地球球
体位置互相垂直,中心作太阳。
并画出公转方向。
根据图二知识把四个球体的太阳直射点点出来。
观察分析:直射点ABCD 都在正对太阳面且位于图中虚线上。
虚线代表什么呢?----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图一
图二
图三
2、如果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则太阳直射点ABCD 永远落在赤道上。
图四,启发思考:地轴是垂直与公转轨道面的吗?联系图一说明真实的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
倾角为66°34′,且地轴北极端指向北极星不变。
3、把图四地轴改为倾斜,如图五
4、把公转轨道面着上黄色。
图六
图四
图五
图六
5、作出赤道。
观察太阳直射点ABCD 的纬度有什么变化?图六
总结得出结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有时在赤道上BD 、有时在北半球A 、有时在南半球C
6、根据图六把四个图合到一个图上,作图七
概括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略
7、观看“地球公转3DMAX 打光三维视频(立体)”多媒体,巩固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以上是本人讲授《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的过程设计,直观图的设计步步推进,环环相扣,既化解了难点,又强化了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的结论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而得出,这样就改变了概念教学中老师常用的灌输法和强调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知识点,并且学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
通过几届学生反馈,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图六
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