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学研究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初等数学研究第二章课件
式 g(x)
第 当n 2, an 0时, 五
节 F (x) an x n an1x n1 ... a1x a0 0(或 0)
一般采用“零点分区穿线法”求解
不
等
1)把F(x)因式分解;
式
2)在数轴上依次标出零点;
3)从右上角开始,根据“奇穿偶不穿”原 则进行穿线。
第 解下列不等式: 五
D((x)) M ,(x) 0
f f
(x) g(
(x)(x)
x)与
同解。
g(x)(x)
节
证明思路:
不
10 证对f (x) g(x)的任意解a,
等
都有f (a)(a) g(a)(a);
式
20 证对f (x)(x) g(x)(x)的任意解b,
都有f (b) g(b)的解。
第 同解变形( 无理不等式 )
五
节 不
f (x) 0,
f (x)
g(x)
g f
(x) (x)
0, g
2
(
或 x);
f g
(x) (x)
0, 0.
等
式
f (x) 0,
f (x)
g(x)
g
f
(x) (x)
0, g
2
(
或 x);
f g
(x) (x)
0, 0.
第 同解变形( 无理不等式 )
五
节
f (x) 0,
等 采用零点分段法。
式
eg :| x a | | x b | | x c | | x - d | m,
其中a、b、c、d都是实数。
第 五 节 B、形如 | x - a | | x - b | m( m),
第 当n 2, an 0时, 五
节 F (x) an x n an1x n1 ... a1x a0 0(或 0)
一般采用“零点分区穿线法”求解
不
等
1)把F(x)因式分解;
式
2)在数轴上依次标出零点;
3)从右上角开始,根据“奇穿偶不穿”原 则进行穿线。
第 解下列不等式: 五
D((x)) M ,(x) 0
f f
(x) g(
(x)(x)
x)与
同解。
g(x)(x)
节
证明思路:
不
10 证对f (x) g(x)的任意解a,
等
都有f (a)(a) g(a)(a);
式
20 证对f (x)(x) g(x)(x)的任意解b,
都有f (b) g(b)的解。
第 同解变形( 无理不等式 )
五
节 不
f (x) 0,
f (x)
g(x)
g f
(x) (x)
0, g
2
(
或 x);
f g
(x) (x)
0, 0.
等
式
f (x) 0,
f (x)
g(x)
g
f
(x) (x)
0, g
2
(
或 x);
f g
(x) (x)
0, 0.
第 同解变形( 无理不等式 )
五
节
f (x) 0,
等 采用零点分段法。
式
eg :| x a | | x b | | x c | | x - d | m,
其中a、b、c、d都是实数。
第 五 节 B、形如 | x - a | | x - b | m( m),
初等数学研究(六)初等几何基础ppt课件
(1)不完全归纳法--在研究事物的某些特殊情况所得到的共同 属性的基础上,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注意:不完全归纳法有时不太可靠
如:x=1,2,3, ……,39时,式子x2+x+41的值都是
质数,若就此得出“当x ∈N+时,式子x2+x+41的值都是质数”
的结论便是错误的。其实当x=40时,402+40+41=412是合数
方法。 .
6
• 《几何原本》的每一卷都以一些概念的定、公设、和公理为基础。 第一卷以23个定义、5个公设和5个公理开始的。
• 定义
• (1) 点是没有部分的。
• (2) 线是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的。
• (3) 线的界限是点。
• (4) 直线是这样的线,它对于它的所有各个点都有同样的位置。
• (5) 面是只有长度和宽度的。
A
C1 C2 D1
C3 C4 C5
D2
D3
B
.
13
三、演绎法与归纳法
平时证题我 们用简略的
三段论。
• 1.演绎法(三段论法)
是由演绎推理组成的 证明方法,要求演绎推理 中的三段论的大、小前提 都是正确真实的,是一种 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事实 结论的证明方法。
例1.题略
证明:
同圆半径相等(大前提)
OA、OB都是⊙O的半径(小前提)
(1)实验几何(大约公元前七世纪前)
(2)初步推理几何(大约公元前四世纪前)
(3)解析几何的产生与发展
(4)现代几何的发展
2.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不足 3.欧几里得不可磨灭的贡献
欧几里德(前330~ 前260)
(1)《几何原本》是人类第一次把丰富散漫的几何材料 整理成了系统严明的读本
初等数论(课堂PPT)
自然数集:0,1,2,3,… ,n,…也叫非负整 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1,2,3,… n,…记作N*。
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所有整数构成 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2
1.1 进位制与计数法
▪ 学习目标:
▪ 1.掌握常用进位制与计数法
▪ 2.熟练掌握二进位制与十进位制的互化, 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后记: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效果较好,各 种进位制的应用可适当增加些习题。
8
本章讨论整数的整除性及与其有关的数的分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正约数的个数与总和高斯函数正值函数的整除性等整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方法
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数 学教材《初等数论》课件
制作:孙素慧
1
第一章整数的整除性
本章讨论整数的整除性及与其有关的数的分 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正约数的个数与 总和、高斯函数、正值函数的整除性等整数的基 本概念、性质和方法。
数简记为an …a2a1a0。当an≠0时,an…a2a1a0表示n+1位 十进制正整数,把它写成不同计数单位的数之和的 形式为:
an…a2a1a0=an×10n+an-1×10n-1 +…+a1×10+a0
4
例1 已知 a 3 a 1 ,b 3 0 ,且 a 3 a 2 a 1 a 1 a 2 a 3 b 3 b 2 b 1 . 求 证 : b3b2b1+ b1b2b3=1089. 例 2 一 个 六 位 数 2 a b c d e 与 3 之 积 等 于 a b c d e 9 , 求 这 个六位数.
6
例3 把110111(2)化为十进位制数
例4 把49化为二进位制数
例5 现有1克、2克、4克、8克、16克的砝码各一个 ,若只能将砝码放在天平的一端,问能称出多少种不 同质量的物品?若称23克的物品,应该如何选配上 述砝码?
正整数集: 1,2,3,… n,…记作N*。
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所有整数构成 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2
1.1 进位制与计数法
▪ 学习目标:
▪ 1.掌握常用进位制与计数法
▪ 2.熟练掌握二进位制与十进位制的互化, 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后记: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效果较好,各 种进位制的应用可适当增加些习题。
8
本章讨论整数的整除性及与其有关的数的分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正约数的个数与总和高斯函数正值函数的整除性等整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方法
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数 学教材《初等数论》课件
制作:孙素慧
1
第一章整数的整除性
本章讨论整数的整除性及与其有关的数的分 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正约数的个数与 总和、高斯函数、正值函数的整除性等整数的基 本概念、性质和方法。
数简记为an …a2a1a0。当an≠0时,an…a2a1a0表示n+1位 十进制正整数,把它写成不同计数单位的数之和的 形式为:
an…a2a1a0=an×10n+an-1×10n-1 +…+a1×10+a0
4
例1 已知 a 3 a 1 ,b 3 0 ,且 a 3 a 2 a 1 a 1 a 2 a 3 b 3 b 2 b 1 . 求 证 : b3b2b1+ b1b2b3=1089. 例 2 一 个 六 位 数 2 a b c d e 与 3 之 积 等 于 a b c d e 9 , 求 这 个六位数.
6
例3 把110111(2)化为十进位制数
例4 把49化为二进位制数
例5 现有1克、2克、4克、8克、16克的砝码各一个 ,若只能将砝码放在天平的一端,问能称出多少种不 同质量的物品?若称23克的物品,应该如何选配上 述砝码?
理学初等数学研究1自然数基数理论
– 当A~B时,就说 a=b – 当A~B’ B时,就说 a<b – 当A A’~B时,就说 a>b
自然数大小关系的性质
• 定理:自然数的相等关系具有反身 性、对称性、传递性;
• 自然数的顺序关系具有全序性、对 逆性、传递性 证明
等价关系、集合的性质
2)对任何a,b,c N,若a<b,b<c,则
数系的扩展
• 数的历史发展(添加法)
– 自然数 添正分数->正有理数 添零->非负有 理数 添负数->有理数 添无理数->实数 添虚 数->复数 实际上是交错发展的
• 数的理论架构(逻辑构造法)
– 有了自然数集,可以构造整数集(自然 数对) 可以构造有理数集 可以构 造实数集 可以构造复数集 ……
方程的天元术 – 元给出了高阶等差级数论和多元联立方程
组解法
中小学数的教学安排
• 第一学段(1-3年级):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 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
• 第二学段(4-6年级):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 分数、百分 数、负数的意义、字母表示数
• 第三学段(7-9年级):认识有理数、实数 • 高中文、理选修:数系扩充与复数
初等数学研究 第一讲自然数
自然数的基数理论 与序数理论
第一节 人类认识和表达自然数的历史 第二节 自然数的基数理论和序数理论 第三节 数学归纳法
• 人类认识和表达自然数的历史 • 自然数的基数理论和序数理论
– 怎样定义自然数 – 怎样定义自然数的大小关系 – 怎样定义自然数的加法和乘法 – 自然数运算的性质
Q 2 1 2, 2 2 2 1 2 1 2 2 2 4 2 3 2 2 2 2 2 4 2 6
证明自然数的乘法交换律
自然数大小关系的性质
• 定理:自然数的相等关系具有反身 性、对称性、传递性;
• 自然数的顺序关系具有全序性、对 逆性、传递性 证明
等价关系、集合的性质
2)对任何a,b,c N,若a<b,b<c,则
数系的扩展
• 数的历史发展(添加法)
– 自然数 添正分数->正有理数 添零->非负有 理数 添负数->有理数 添无理数->实数 添虚 数->复数 实际上是交错发展的
• 数的理论架构(逻辑构造法)
– 有了自然数集,可以构造整数集(自然 数对) 可以构造有理数集 可以构 造实数集 可以构造复数集 ……
方程的天元术 – 元给出了高阶等差级数论和多元联立方程
组解法
中小学数的教学安排
• 第一学段(1-3年级):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 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
• 第二学段(4-6年级):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 分数、百分 数、负数的意义、字母表示数
• 第三学段(7-9年级):认识有理数、实数 • 高中文、理选修:数系扩充与复数
初等数学研究 第一讲自然数
自然数的基数理论 与序数理论
第一节 人类认识和表达自然数的历史 第二节 自然数的基数理论和序数理论 第三节 数学归纳法
• 人类认识和表达自然数的历史 • 自然数的基数理论和序数理论
– 怎样定义自然数 – 怎样定义自然数的大小关系 – 怎样定义自然数的加法和乘法 – 自然数运算的性质
Q 2 1 2, 2 2 2 1 2 1 2 2 2 4 2 3 2 2 2 2 2 4 2 6
证明自然数的乘法交换律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初等数学研究
感谢您的阅览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1
• 数学教育研究表明,人们认识负数比起认识无理数要容易些.但 是,历史有独特的自身发展逻辑.
• 事实上,当人们还普遍怀疑负整数也是一种数时,人们就已经在 研究正的有理数与无理数,甚至已经开始使用复数了.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2
• “数系”的历史扩展途径 • “数系”的逻辑扩展途径
• 接着是代数运算的需要,因减法、开方运算的需要产生了负数、无理数 和复数.
• 到了近代,“数”不再只是单个的量的表示,人们为了追求运算的无矛 盾性,接受了理想的“数”,包括复数、四元数、八元数等等.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4
“新数”为何最初不被承认?
• 不能够测量 • 并非非有不可 • 不能够理解 • 逻辑基础不清楚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5“新数”为何最终获得Fra bibliotek认?“因为在数学中和在其他场合一 样,成功是最高法庭,任何人都得 服从它的裁决.”
D.Hilbert《论 无限》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6
• 算法合理性是“新数”获得承认的主要原因 • 算术到代数的演进加速了数系的形成 • 广泛的应用促进广泛的承认 • “理想数” 的思想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7
1.2 数系的构造理论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8
1.2.1自然数的定义
• 自然数严格的抽象定义是由peano公理给出的,它刻画了自然数 的本质属性,并导出了有关自然数的所有运算和性质。
• Peano公理陈述如下:
• (1)0是自然数;
• (2)每个自然数都有一个后继,a的后继记为a+ ;
感谢您的阅览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1
• 数学教育研究表明,人们认识负数比起认识无理数要容易些.但 是,历史有独特的自身发展逻辑.
• 事实上,当人们还普遍怀疑负整数也是一种数时,人们就已经在 研究正的有理数与无理数,甚至已经开始使用复数了.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2
• “数系”的历史扩展途径 • “数系”的逻辑扩展途径
• 接着是代数运算的需要,因减法、开方运算的需要产生了负数、无理数 和复数.
• 到了近代,“数”不再只是单个的量的表示,人们为了追求运算的无矛 盾性,接受了理想的“数”,包括复数、四元数、八元数等等.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4
“新数”为何最初不被承认?
• 不能够测量 • 并非非有不可 • 不能够理解 • 逻辑基础不清楚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5“新数”为何最终获得Fra bibliotek认?“因为在数学中和在其他场合一 样,成功是最高法庭,任何人都得 服从它的裁决.”
D.Hilbert《论 无限》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6
• 算法合理性是“新数”获得承认的主要原因 • 算术到代数的演进加速了数系的形成 • 广泛的应用促进广泛的承认 • “理想数” 的思想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7
1.2 数系的构造理论
初等数学研究(PPT课件)
8
1.2.1自然数的定义
• 自然数严格的抽象定义是由peano公理给出的,它刻画了自然数 的本质属性,并导出了有关自然数的所有运算和性质。
• Peano公理陈述如下:
• (1)0是自然数;
• (2)每个自然数都有一个后继,a的后继记为a+ ;
初等数学研究(第一讲)
性质
小数具有连续性和传递性,即 任何两个小数相加或相减的结 果仍然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 小数。
运算规则
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 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 律。
分数
80%
定义
分数是一种有理数,表示为两个 整数的商,如1/2、2/3和3/4等 。
100%
性质
分数具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 法的封闭性,即任何两个分数的 和、差、积和商仍然是分数。
对初等数学研究的展望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 衔接
初等数学的跨学科研究
信息技术在初等数学教 学中的应用
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初等数学 与高等数学的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 注。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将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进行衔接,促进 数学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初等数学可 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开展跨 学科的研究。例如,将初等数学与物 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领域相结合 ,可以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
生物学
生物学中的遗传学、生态 学等领域也需要用到数学 知识,如概率统计、微积 分等。
数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学
电子工程
建筑设计中需要用到几何学、线性代 数等数学知识,以确定建筑物的形状、 尺寸等。
电子工程中需要用到电路分析、信号 处理等数学知识,以设计电子设备和 系统。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中需要用到力学、微积分等 数学知识,以分析机械的运动、受力 等情况。
80%
运算规则
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代数式
定义
代数式是由数字、字母通过有限 次的四则运算得到的数学表达式, 如2x+3y、x^2+y^2和xy+z等。
初等代数研究教案ppt1
⑵函数的对应说定义 设 A 为非空实数集, 如果存在一个对应规律 f , A 对 中每个元 x 按照对应规律 f ,存在 R 中唯一的一个实数
A y 与之对应,则称对应规律 f 是定义在 上的函数,表为
f :AR
⑶函数的关系说定义
X Y 设 f 是集合 与集合 的关系,即 f X Y 。如果还满 f X Y 足 x1 , y1 f , ( x1 , y 2 ) f ,则 y1 y 2 ,那么称 是集合 到集合
应,并且
与之对
1 a 1 a; 2 a b (a b)
2、乘法:自然数的乘法是一种对应关系“·”, 由于它,对任何a、b ,有唯一确定的a · , b 并且。
1 a 1 a; 2 a b a b a
3、减法:设a, b N ,若存在 x N ,使 b x a ,则称 x 为 a 减去 b 的 差, 记作a b ,这里 a 叫做被减数,b 叫做减数。求两数差的运算 叫做减法。 4、除法:设 记作 叫做除法。
第一节、自然数和0 1.1定义(自然数的序数定义)
集合N的元素叫做自然数。如果的元素间有
一个基本关系“后继”(用“'”表示),并满足: 1、 存在一个元素 1 N , a N , a不是1 2、 每一个自然数a都存在唯一个后继
a 。
3、 a, b N , 若a 与b相同,则a b 4、 若M N , 且(1)1 M ; 。
三、复数的性质
1、C存在复数 (a, b),使得 (a, b) 2 (1,0) . 记为i=(0,1).
2 、复数域不是有序域。 但复数集可以定义顺序使其构成有序集。
第四章 函
初等数学研究(八)轨迹-PPT
垂足是共线的,求这个动点的轨迹。
题设:△ABC为定三角形, P为动 点 , E、F、G分 别 是从P向△ABC的三边AB、 BC、CA引垂线所得的垂 足,并且E、F、G三点共 线。
求:P点的轨迹。
A
E· B
F
· C·
·G
P
小结: 前面共介绍了初等几何中探求轨迹问题
常见的五种方法,但在探求轨迹时,我们还 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必须注意轨迹的界限, 否则就会出现有瑕的轨迹二、必须仔细、周 密、全面地审题,要注意挖掘题设条件中蕴 含着的多种情况。
综合 (1)、(2)命题得证。
关于轨迹上的特殊点
极限点――题设图形处于极限位置时产生的点; 临界点――在轨迹端点处的极限点; 终止点――处在轨迹端点位置,本身又属于轨迹,不是
临界点。 这些特殊点对于确定轨迹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通常在解决轨迹的讨论部分,应 指出哪些是特殊点才算完整。 静点――相对于轨迹上的一般动点,位置确定的点。 另外还有孤立点等。
2.第二类型
命题的结论中给出了轨迹图形的形状, 而对其大小(如果有大小可言)和位置叙述不 完全,或没有涉及。
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 轨迹,是一条直线。
这类轨迹命题同样具有定理的形式。但在 解题方面与第一类型又有所不同。首先需要探 知轨迹的大小和位置。因此,解决这类命题的 方法步骤大致为: ①探求轨迹图形的位置和大小,使其基本轮廓 确定;
CP · ·
上一个特殊点。当C点移动到AB弧
A D
·
B
O
的中点M的位置时,OP=CD=OM,
即P点与M点重合,因此M是轨迹上
的又一特殊点。
给定的半圆及条件皆关于 OM 对 称 , 所 以 轨 迹 也 应 以 OM为对称轴。
题设:△ABC为定三角形, P为动 点 , E、F、G分 别 是从P向△ABC的三边AB、 BC、CA引垂线所得的垂 足,并且E、F、G三点共 线。
求:P点的轨迹。
A
E· B
F
· C·
·G
P
小结: 前面共介绍了初等几何中探求轨迹问题
常见的五种方法,但在探求轨迹时,我们还 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必须注意轨迹的界限, 否则就会出现有瑕的轨迹二、必须仔细、周 密、全面地审题,要注意挖掘题设条件中蕴 含着的多种情况。
综合 (1)、(2)命题得证。
关于轨迹上的特殊点
极限点――题设图形处于极限位置时产生的点; 临界点――在轨迹端点处的极限点; 终止点――处在轨迹端点位置,本身又属于轨迹,不是
临界点。 这些特殊点对于确定轨迹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通常在解决轨迹的讨论部分,应 指出哪些是特殊点才算完整。 静点――相对于轨迹上的一般动点,位置确定的点。 另外还有孤立点等。
2.第二类型
命题的结论中给出了轨迹图形的形状, 而对其大小(如果有大小可言)和位置叙述不 完全,或没有涉及。
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 轨迹,是一条直线。
这类轨迹命题同样具有定理的形式。但在 解题方面与第一类型又有所不同。首先需要探 知轨迹的大小和位置。因此,解决这类命题的 方法步骤大致为: ①探求轨迹图形的位置和大小,使其基本轮廓 确定;
CP · ·
上一个特殊点。当C点移动到AB弧
A D
·
B
O
的中点M的位置时,OP=CD=OM,
即P点与M点重合,因此M是轨迹上
的又一特殊点。
给定的半圆及条件皆关于 OM 对 称 , 所 以 轨 迹 也 应 以 OM为对称轴。
初等数学研究第三讲
可表达性
定理必须能够以某种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来。
定理的证明方法和技巧
01
02
03
04
演绎法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即 从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的
结论。
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 从一系列特殊事例中推出一般
性的结论。
反证法
假设某一命题不成立,然后通 过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
命题成立。
构造法
直接提供证明所需的证据或实 例。
数学建模和计算 技术的应用
数学建模和计算技术已经成 为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 。未来,初等数学将更加注 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计 算技术能力,以适应数字化 时代的需求。
培养学生对数学 的热爱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 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 热情和兴趣,让他们感受到 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这 将有助于培养更多的数学人 才,推动数学的发展和创新 。
代数式的化简和变形
80%
代数式的化简
掌握代数式的化简方法,如合并 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能够将 复杂的代数式化简为简单的形式 。
100%
代数式的变形
理解代数式的变形技巧,如因式 分解、配方等,能够根据需要将 代数式进行适当的变形。
80%
代数式的应用
了解代数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如几何图形、物理量之间的关 系等,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处理方法
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数 据,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 的一部分数据。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对数据进行 整理、分类、概括和可视 化,以揭示数据的分布特 征和规律。
推断性统计
推断性统计是根据样本数 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和 预测,常用的方法有回归 分析、方差分析等。
定理必须能够以某种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来。
定理的证明方法和技巧
01
02
03
04
演绎法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即 从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的
结论。
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 从一系列特殊事例中推出一般
性的结论。
反证法
假设某一命题不成立,然后通 过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
命题成立。
构造法
直接提供证明所需的证据或实 例。
数学建模和计算 技术的应用
数学建模和计算技术已经成 为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 。未来,初等数学将更加注 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计 算技术能力,以适应数字化 时代的需求。
培养学生对数学 的热爱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 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 热情和兴趣,让他们感受到 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这 将有助于培养更多的数学人 才,推动数学的发展和创新 。
代数式的化简和变形
80%
代数式的化简
掌握代数式的化简方法,如合并 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能够将 复杂的代数式化简为简单的形式 。
100%
代数式的变形
理解代数式的变形技巧,如因式 分解、配方等,能够根据需要将 代数式进行适当的变形。
80%
代数式的应用
了解代数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如几何图形、物理量之间的关 系等,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处理方法
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数 据,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 的一部分数据。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对数据进行 整理、分类、概括和可视 化,以揭示数据的分布特 征和规律。
推断性统计
推断性统计是根据样本数 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和 预测,常用的方法有回归 分析、方差分析等。
初等数学研究01PPT教案学习
第一次数学危机希帕索斯毕达哥拉斯学机希帕索斯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却不愿承认派发现却不愿承认第11页共17页实数理论的完善实数理论的完善代数数与超越数实无限与虚代数数与超越数实无限与虚无限无限复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初等数学研究01
会计学
1
第一章
绪论
第1页/共17页
第一节 科学的数学
主要内容: 1.数学的研究对象 2.科学数学的发展
第2页/共17页
读一读:
James Newman 对数学的描述: D. Helbert 对数学的看法: 恩格斯给数学下的定义:
思考:恩格斯的数学定义有局限性吗?
第3页/共17页
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
1.数学萌芽期(公元前600年以前) 2.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至
17世纪中叶) 3.变量数学时期( 17世纪中叶至
哪“三性”第?13页(/共17页等价关系的充 要条件)
自然数的基数定义
定义2.1: A~B ~具有自反性、对称性、传递
性,所以~是等价关系。 定义2.2:非空的有限集的基数
叫做正整数。 约定:空集的基数记为0. N+ 、N*: 正整数集。 第14页/共17页 自然数集N= N+ ∪{0}。
笛卡尔的变数、解析几何;
微积分学的建立
第7页/共17页
4.近代数学时期( 19世 纪20年代至二次大战)
微积分的完善:极限理论、实数 理论
非欧几何:罗氏几何、黎曼几何
群论,集合论,复变函数论
希尔伯特:几何基础,23个数学 问题(1900)
第8页/共17页
5.现代数学时期( 20世纪40年代 以来)
自然的顺序
定义2.3: 等于、大于、小于
初等数学研究01
会计学
1
第一章
绪论
第1页/共17页
第一节 科学的数学
主要内容: 1.数学的研究对象 2.科学数学的发展
第2页/共17页
读一读:
James Newman 对数学的描述: D. Helbert 对数学的看法: 恩格斯给数学下的定义:
思考:恩格斯的数学定义有局限性吗?
第3页/共17页
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
1.数学萌芽期(公元前600年以前) 2.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至
17世纪中叶) 3.变量数学时期( 17世纪中叶至
哪“三性”第?13页(/共17页等价关系的充 要条件)
自然数的基数定义
定义2.1: A~B ~具有自反性、对称性、传递
性,所以~是等价关系。 定义2.2:非空的有限集的基数
叫做正整数。 约定:空集的基数记为0. N+ 、N*: 正整数集。 第14页/共17页 自然数集N= N+ ∪{0}。
笛卡尔的变数、解析几何;
微积分学的建立
第7页/共17页
4.近代数学时期( 19世 纪20年代至二次大战)
微积分的完善:极限理论、实数 理论
非欧几何:罗氏几何、黎曼几何
群论,集合论,复变函数论
希尔伯特:几何基础,23个数学 问题(1900)
第8页/共17页
5.现代数学时期( 20世纪40年代 以来)
自然的顺序
定义2.3: 等于、大于、小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证明 a·3=a+a+a 证明:
✓a·0=0 ✓a·1=a·0+=(a·0)+a=0+a=a+0=a ✓a·2=a·1+=(a·1)+a=a+a ✓a·3=a·2+=(a·2)+a=a+a+a
运算律
定理2 对任何a, b, c∈N 有
✓①加法交换律
a+b=b+a
✓②加法结合律
(a+b)+c=a+(b+c)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数学教育研究表明,人们认识负数比起认识无 理数要容易些.但是,历史有独特的自身发展 逻辑.
1.2 数系的构造理论
1.2.1自然数的定义
自然数严格的抽象定义是由peano公理给出的,它刻 画了自然数的本质属性,并导出了有关自然数的所有 运算和性质。
Peano公理陈述如下:
✓ (1)0是自然数; ✓ (2)每个自然数都有一个后继,a的后继记为a+ ; ✓ (3)没有自然数的后继为0; ✓ (4)不同的自然数有不同的后继,即若a+= b+,则a= b; ✓ (5)(归纳公理)如果0有某个属性,而且若自然数a有该
✓③加法相消律
若 a+b=a+c, 则 b=c.
若 b+a=c+a, 则 b=c.
✓④乘法交换律
a·b=b·a
✓⑤乘法结合律
(a·b)·c=a·(b·c)
✓⑥乘法相消律
若 a≠0, a·b=a·c, 则 b=c.
若 a≠0, b·a=c·a, 则 b=c.
✓⑦乘法对加法分配律 a·(b+c)=a·b+a·c
除法
乘法的相消律保证我们可以定义乘法的逆运算— —除法。
定义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b∈N, b≠0, 若存在x∈N,使x·b=a,
则称x= a . b
根据定义,有
✓ (a)b a
✓
b
a
b
a
1
b
除单位元之外其他自然数都没有逆元,这说明在
自然数集上除法不具有封闭性。
例 证明不存在x∈N,使得x·2=1成立. 证明:反证法
“新数”为何最初不被承认?
不能够测量 并非非有不可 不能够理解 逻辑基础不清楚
“新数”为何最终获得承认?
“因为在数学中和在其他场合一样,成功 是最高法庭,任何人都得服从它的裁决.”
D.Hilbert《论无限》
算法合理性是“新数”获得承认的主要原因 算术到代数的演进加速了数系的形成 广泛的应用促进广泛的承认 “理想数” 的思想
✓ 数的概念产生于对实物的计量.在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 已经认识了抽象的自然数.
✓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数的概念从实体的测量发展为抽象 的存在,如从正方形对角线的测量得到脱离经验的“无理 数”.
✓ 接着是代数运算的需要,因减法、开方运算的需要产生了 负数、无理数和复数.
✓ 到了近代,“数”不再只是单个的量的表示,人们为了追 求运算的无矛盾性,接受了理想的“数”,包括复数、四 元数、八元数等等.
加法
定义1 自然数集N上的二元运算“+”称为加 法,满足条件: ✓(1)对任何a∈N , a+0=a ✓(2)对任何a, b∈N a+b+=(a+b)+
例 证明 2+3=5 证明:
✓2+0=2 ✓2+1=2+0+=(2+0)+=2+=3 ✓2+2=2+1+=(2+1)+=3+=4 ✓2+3=2+2+=(2+2)+=4+=5
属性则a+也有该属性,那么所有自然数都有该属性。
例 设m ∈N, m≠0, 那么,必有n ∈N使得 n+=m
证明 设集合A由所有这样的自然数组成:它是某个自然数的 后继. 设S={0}∪A. 显然, 0 ∈S. 若x ∈S, 由A的定义有x+ ∈A, 因而x+ ∈S . 由归纳公理知, S=N. 因此,若m ∈N, m≠0, 就必有m ∈A, 即存在n ∈N, 使得 n+=m. 该例题表明:每个不为0的自然数必为某个自然数的后继。
假使存在x∈N, 满足x·2=1, 则 x+x=1
显然x≠0, 可设x=y+, 所以 y++y+=1
例 对任何a∈N ,证明0+a=a+0.
证明: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a=0时,结论显然成立。 ✓假使a=n时,结论成立,即0+n=n+0 ,则当a=n+时
0+n+=(0+n)+=(n+0)+=n+= n++0 结论亦成立。
乘法
定义2 自然数集N上的二元运算“•”称为乘法, 满足条件: ✓(1)对任何a∈N , a•0=0 ✓(2)对任何a, b∈N a•b+=(a•b)+a
(a+b)·c=a·c+b·c
代数结构
定理3 自然数集关于加法和乘法都是一个可交 换的半群,0是其零元,1是其单位元。 0的负元 是0,1的逆元是1,除此之外其他自然数都没有 负元和逆元。
减法
加法的相消律保证我们可以定义加法的逆运算— —减法。
定义3 设a,b∈N,若存在x∈N,使x+b=a,则 称x=a-b.
事实上,当人们还普遍怀疑负整数也是一种数 时,人们就已经在研究正的有理数与无理数, 甚至已经开始使用复数了.
“数系”的历史扩展途径 “数系”的逻辑扩展途径
新数产生的原因
数是抽象思维的产物.真正与实体直接相关的、用日 常生活经验可以获得的数,只有自然数.其他的数, 都需要进行理性思考才能获得.
1.1 数系的扩充
“数系”的历史扩展与逻辑扩展过程不同
“数学史上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顺序是耐 人寻味的,数学家们并不是按照先整数、 分数,然后无理数、复数、代数学和微积 分的顺序,而是按照相反的顺序与它们打 交道的.看来,他们进行逻辑化的工作是 极不情愿的.”
M.Kline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根据定义,有
✓① (a-b)+b=a; ✓② ab ab0
除零元之外其他自然数都没有负元,这说明在整 数集上减法不具有封闭性。
例 证明不存在x∈N,使得x+2=1成立. 证明:反证法
假使存在x∈N, 满足x+2=1, 则 (x+1)+=0+ x+1=0 (x+0)+=0 x+=0
这与0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