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水混合模型试验报告
溶液的配置实验报告
溶液的配置实验报告1. 引言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实验室中广泛应用。
溶液的配置是一项常见的实验任务,本实验旨在通过配置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探究溶质质量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并观察溶液配置过程中的变化。
2. 实验材料和方法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盐、天平、量筒、烧杯、搅拌棒、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如下:a) 准备不同浓度盐溶液:称取不同质量的盐,在烧杯中加入相应量的蒸馏水,用搅拌棒充分搅拌直至溶解。
b) 测定溶液浓度:取适量盐溶液,用量筒精确测定溶液的体积。
c) 分析数据:计算各溶液的质量浓度。
3.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配置了不同质量的盐溶液,并测定了它们的浓度。
以NaCl为例,我们配置了四组溶液,盐的质量分别为1g、2g、3g和4g。
4.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溶液的质量浓度。
以盐质量为自变量,浓度为因变量,绘制散点图可以观察到一条直线关系。
根据实验结果,质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呈线性关系,也即浓度与溶质的量成正比。
5.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溶液浓度与溶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随着溶质质量的增加,溶液的浓度也相应增加。
这一实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比例对溶液浓度有着直接影响。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溶液配置过程中,溶质逐渐溶解于溶剂中,随着搅拌的进行,溶液逐渐均匀。
这是因为搅拌能够使溶质颗粒快速分散,增加与溶剂接触的机会,促进溶解过程。
因此,在溶液配置实验中,充分搅拌是确保溶质充分溶解的关键步骤。
总之,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溶液的配置过程,并验证了浓度与溶质质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理解溶液的性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附注: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配置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来探索溶质质量与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观察溶液配置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步骤的详细内容和数据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展开,文章结构可根据实验设计和结果呈现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调整。
配制盐水的实验报告单
配制盐水的实验报告单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配制盐水的实验,探究盐溶解于水中的过程,并了解其溶解度与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材料:
- 食用盐
- 蒸馏水
- 称量器
- 烧杯
- 磁力搅拌器
- 温度计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干净的烧杯,并用蒸馏水彻底清洗,以消除可能的干扰物。
2. 使用称量器称取一定质量的食用盐,记录下质量。
3. 将称取的食用盐加入到烧杯中。
4. 用蒸馏水加入适量的水,使烧杯中的盐能够完全溶解,同时要记录加入的蒸馏水的体积。
5. 使用磁力搅拌器在中速搅拌的情况下,将烧杯中的盐和水充分混合,直到所有盐都溶解在水中。
6. 将温度计放入烧杯中,记录下盐水的温度。
7. 根据实验设定的温度和浓度,可以进行多个试验的重复,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 当盐溶解在蒸馏水中时,我们观察到逐渐变浑浊的现象。
- 随着搅拌的进行,盐的颗粒逐渐溶解,直到完全溶解在水中。
- 记录下盐的质量、蒸馏水的体积以及溶液的温度。
实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盐可以溶解于水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浓度条件下,盐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本实验中,通过控制配制盐水的温度和盐的浓度,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盐溶解过程中的化学动力学和溶解度的关系,为之后的实验提供指导和参考。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配制了盐水,并观察到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掌握了盐溶解度与温度、浓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打下基础。
混合溶液的数学模型
于是抽出的盐水中所含盐量为 2x(t)/100+(3-2)t, 这样即可列出方程 dx=0.03dt-2xdt/100+t ,又因为t=0 时,容器内有盐10kg,于是得该问题的 数学模型为 dx/dt+2x/(100+t)=0.03 x(0)=10 这是一阶非齐次线性方程的初值问题, 其解为 X(t)=0.01(100+t)+9x10^4/(100+t)^2 .
混合溶液的数学模型
康健
0930406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 设一容器内原有100L盐水, 内含有盐10kg,现以3L/min的 速度注入质量浓度为0.01kg/L 的淡盐水,同时以2L/min的速 度抽出混合均匀的盐水,求容器 内盐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解 设t时刻容器内的盐量为x(t)kg,考虑t到 t+dt时间内容器中盐的变化情况,在dt时间 内容器中 盐的改变量=注入的盐水中所含盐量-抽 出的盐水中所含盐量 容器内盐的改变量为dx,注入的盐水中所 含盐量为0.01x3dt,t时刻容器内溶液的质 量浓度为x(t)/100+(3-2)t,假设t到t+dt时间 内容器内溶液的质量浓度不变(事实上,容 器内的溶液质量浓度时刻在变,由于时间很 短,可以这样看)
下面对该问题进行一下简单的讨论,由上式不 难发现:时刻容器内溶液的质量浓度为 P(t)=x(t)/(100+t)=0.01+9x10^4/(100+t)^3 且当时t趋于无穷大时,p(t)=0.01.即长时间地 进行上述稀释过程,容器内盐水的质量浓度将 趋于注入溶液的质量浓度.
盐水混合模型试验报告
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内装350升均匀混合的盐水溶液。
如果纯水以每秒14升的速度从容器顶部流入,同时,容器内的混合的盐水以每秒10.5升的速度从容器底部流出。
开始时,容器内盐的含量为7千克。
求经过时间t 后容器内盐的含量。
一.问题分析已知:水的密度为1kg/L,盐溶解度为36g(在假设(1)中)由题意可以知道,此题中的t 时间时容器内的盐含量的问题即为关于t 的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
在流入到流出的过程中,由于混合在水中的盐含量是不同的,所以溶解于水中的盐的量每一时刻都是不同的。
而所求的这个瞬时量即为微分方程的解。
而由题意知,可计算出7kg 盐所需要的溶剂为194L 水。
因此,由混合液体积即可知开始时刻的7kg 盐是完全溶于水中的,并且没有饱和。
所以,整个过程为食盐水被再次稀释的过程,则不会出现有盐析出现象。
即加入纯水盐水就被稀释,同时向外流出含有盐的混合液。
因此,整体变量只与时间t 有关。
则可根据时间t 列出微分方程求解。
二.假设1)由资料知,温度对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影响不大,我们可以假设盐溶解度恒为室温条件下的溶解度为36g ,又由条件知该过程为稀释过程,则不存在盐析出结晶的过程,即不考虑结晶度问题。
2)任意时刻容器内混合的、流出的盐水都均匀(即任意时刻容器内及流出的盐水密度恒定包含初始状态350升混合盐水)3)水流入及盐水流出的速度均为匀速的。
4)假设注水时间为t 、t 时刻时容器内含盐量为S(t)、纯水流入容器的速度为v1,混合液流出的速度为v2。
三.模型建立计算过程如下:1)t 时刻容器内含盐量可表示为S(t)2)纯水以v1=14L/s 的速度流入容器,混合液以v2=10.5L/s 的速度流出容器,则根据溶解度公式:m =*100g m 溶质溶解度溶剂,可推出7kg 食盐是完全溶解在水中的3)根据假设1)、2),则可列出关于盐在水中的浓度的比例式,即为*t =t t t ∆∆时刻混合液中盐含量时刻流出的混合液量时刻混合液中盐的变化量时刻混合液量 (假设其中t ∆足够小)4)根据上述比例式即可得到相应的方程为:()*10.5*()350 3.5*P t t P t P t ∆=-∆+(t+t)而使0t ∆→可得微分方程:()10.5*()350 3.5*dP t P t dt t =-+。
盐水小车原理
盐水小车原理盐水小车原理是一种利用盐水作为动力源的小车原理。
盐水小车的原理是利用盐水和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氢气,从而推动小车前进。
下面将详细介绍盐水小车的原理及其实验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小车模型,可以是自行设计的,也可以是市售的盐水小车模型。
接着,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盐水和金属片,通常使用锌片。
将盐水倒入小车的储液罐中,然后将金属片放入盐水中。
当金属片与盐水接触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
氢气的产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推动小车向前行驶。
盐水小车原理的关键在于化学反应产生的氢气。
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过程,2H2O + Zn -> Zn(OH)2 + H2↑。
其中,H2O代表水,Zn代表锌,Zn(OH)2代表氢氧化锌,H2↑代表氢气。
通过这个方程式可以清楚地看到,当锌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氢气。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盐水的浓度和金属片的数量来控制氢气的产生速度,从而控制小车的行驶速度。
这也是盐水小车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来实现对小车的控制。
盐水小车原理的实验过程非常简单,但却能够很好地展示化学反应产生气体的现象。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化学实验,能够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
同时,盐水小车原理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总的来说,盐水小车原理是一种利用盐水和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氢气来推动小车前进的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化学反应产生气体的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盐水小车原理不仅可以用于教学实验,还可以作为一种趣味科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盐水小车原理,并对科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生理盐水调配实验报告
生理盐水调配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生理盐水的调配方法,了解其在医疗和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1. 石蜡炉2. 称量纸3. 空瓶或试管4. 生理盐水溶液5. 蒸馏水6. 称量器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石蜡炉和瓶子或试管,并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b. 准备称量器和称量纸,确保其干净并且没有任何杂质。
2. 准备生理盐水溶液:a. 根据需要的量,将生理盐水溶液倒入干净的瓶子或试管中。
b. 使用称量器将所需的蒸馏水称量出来,放入生理盐水溶液中。
c. 轻轻摇晃瓶子或试管,使溶液充分混合。
3. 笔直准确测量出所需的生理盐水量:a. 将瓶子或试管放在称量纸上,调整石蜡炉的温度使其维持在适当范围内。
b. 使用称量器准确测量出所需的生理盐水量,并将其倒入干净的容器中。
4. 整理工作:a. 将使用过的材料清洗干净并放置在指定的位置。
b. 清洁工作台并确保实验环境整洁。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使用的所有工具和材料必须保持干净和无污染。
2. 在准备生理盐水溶液时,要准确测量蒸馏水的量,以获得所需的浓度。
3. 在测量生理盐水量时,应尽量保持准确和准确。
4. 实验结束后,清洗所有使用过的工具和容器,确保实验环境整洁。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调配了生理盐水溶液。
生理盐水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和医学实验中的溶液,用于细胞培养、生理学实验以及医学治疗等方面。
掌握生理盐水的调配方法对于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结论:本实验中,我们学习并掌握了生理盐水的调配方法。
生理盐水的正确调配对于实验和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确测量和混合生理盐水溶液,我们能够保证其正确浓度和适用性,进而提高实验和治疗的准确性和精度。
混合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混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混合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不同物质混合时的性质变化。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混合实验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研究混合物性质的变化。
混合实验可以揭示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三、实验材料1. 纯净水2. 食盐3. 食用糖4. 氢氧化钠溶液5. 稀盐酸6. 氯化铁溶液7. 氢氧化钠溶液(过量)8. 硫酸铜溶液9. 氢氧化钠溶液(过量)10. 滴管11. 试管12. 烧杯13. 玻璃棒14. 移液管四、实验步骤1. 将50 mL纯净水倒入试管中,加入5 g食盐,用玻璃棒搅拌直至食盐完全溶解。
2. 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5 g食用糖,用玻璃棒搅拌直至食用糖完全溶解。
3. 将步骤1和步骤2中的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 将2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步骤1的溶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变化。
5. 将2 mL稀盐酸滴入步骤2的溶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变化。
6. 将2 mL氯化铁溶液滴入步骤1的溶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变化。
7. 将2 mL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滴入步骤6的溶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变化。
8. 将2 mL硫酸铜溶液滴入步骤1的溶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变化。
9. 将2 mL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滴入步骤8的溶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步骤1:食盐在纯净水中的溶解度为36 g/100 mL,因此食盐完全溶解。
2. 步骤2:食用糖在纯净水中的溶解度为204 g/100 mL,因此食用糖完全溶解。
3. 步骤3:食盐溶液和食用糖溶液均为无色透明。
4. 步骤4:氢氧化钠溶液与食盐溶液混合后,溶液变为无色透明。
5. 步骤5:稀盐酸与食用糖溶液混合后,溶液变为无色透明。
6. 步骤6:氯化铁溶液与食盐溶液混合后,溶液变为黄色。
配制50毫升的生理盐水的实验报告
配制50毫升的生理盐水的实验报告
生理盐水,又称为无菌生理盐水,是指生理学实验或临床上常用的渗透压与动物或人体的渗透压基本相等的氯化钠溶液。
1.先把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钠分别溶解在少量蒸馏水中,混合后用蒸馏水稀释到980毫升。
然后取氯化溶解在20毫升蒸馏水中,把氯化钙溶液逐滴加入到上述溶液内,边滴、边搅拌,以免产生不溶解的磷酸钙沉淀。
2.将1/2茶匙(2.5克)盐放入杯中,再加80毫升的水。
如果你使用更多的水,要使用更多的盐。
3.接着加入水后进行均匀搅拌,静置2分钟左右。
待盐分充分的化开。
4.然后将它放在微波炉中消毒一分钟左右,这是为了更加无菌卫生。
5.微波炉加热之后,取出并继续用勺子搅拌即可配置成功,然后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清洗,淹没或漱口盐水溶液。
配置生理盐水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掌握生理盐水的配置方法,了解生理盐水的用途及注意事项,提高实验室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医学院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四、实训器材与试剂1. 器材:托盘天平、量筒、滴管、玻璃棒、烧杯、滤纸、移液管、生理盐水标准液、蒸馏水等。
2. 试剂:生理盐水原料、蒸馏水。
五、实训步骤1. 准备工作(1)穿戴实验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2)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 配制生理盐水(1)根据所需生理盐水的浓度,计算所需生理盐水原料和蒸馏水的量。
(2)将生理盐水原料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3)用移液管准确量取所需体积的生理盐水标准液,加入烧杯中,继续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4)将配制好的生理盐水过滤,去除杂质。
(5)将过滤后的生理盐水倒入量筒中,观察其体积是否与计算值相符。
(6)将生理盐水倒入无菌容器中,密封保存。
3. 注意事项(1)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实验室环境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2)准确量取试剂,避免误差。
(3)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化学品溅入眼睛或皮肤。
(4)生理盐水应密封保存,避免受潮、污染。
六、实训结果本次实训,成功配制出符合要求的生理盐水。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生理盐水的配置方法,了解了生理盐水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七、实训心得1. 严谨细致的操作态度:在实验过程中,我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操作态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提高实验室操作技能:通过本次实训,我熟练掌握了生理盐水的配置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验室操作技能。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训过程中,我与同学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在实验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时刻注意自身及他人安全。
5. 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本次实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理盐水的配置原理及用途。
溶液的配制实验结果与结论
溶液的配制实验结果与结论在我们实验室的日子里,配制溶液就像是调制鸡尾酒一样,既兴奋又有点紧张。
想想看,咱们可不是在做简单的水和糖,而是在和各种化学物质打交道。
每一次拿起那个烧杯,都感觉自己像个科学家,简直就差个白大褂和一副眼镜了。
要说的是准备工作,那可得好好做。
实验室的桌子上,什么试剂瓶、量筒、玻璃棒,简直是乱成一锅粥。
每次都得先把所有东西理顺,这就像找钥匙,怎么都找不到,急得我直抓耳挠腮。
这次实验我们要配制一杯盐水。
哎呀,简单吧?可别小看这盐水,配比可是有讲究的。
我们得先测量好水量,记住,不要让水太多,万一溢出来,那可是麻烦。
然后,盐的量也是一门学问,稍微多一点,那可就咸得像海水,稍微少一点,又显得没滋味。
于是我就拿起电子天平,心里琢磨,这要是能算命就好了,哈哈!精确到克,这才是配制溶液的终极目标,不能马虎。
当我把盐慢慢倒进水里时,哇,瞬间感觉自己像在魔法世界里。
盐在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简直就像变魔术一样,神奇得很。
可是,别以为一切都那么简单,搅拌可不能马虎,得像打蛋一样,把盐彻底溶解。
看着那水变得清澈透明,心里那个成就感,嘿,简直不要太爽。
然后,我想到了我们的实验目的,配制溶液不只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后面的实验打基础。
我们要用这个盐水做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它的性质,嗯,真的是如同探险一样。
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不然可就要“自食其果”了。
说到这里,心里不禁有点期待,想看看盐水的表现,毕竟它可是我们的小助手。
实验的结果,真的是让人惊讶。
盐水的pH值恰到好处,完全在预期范围内,真是意外之喜。
感觉这次实验就像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心里那个乐呵,真是难以言表。
每次成功的背后,都是一段辛苦的努力,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盐水,竟然承载了这么多故事和心血。
回到实验室,大家都在讨论结果,气氛热烈得不得了。
有人说这盐水的配制就像生活,得掌握好比例,太咸太淡都不行。
另一个小伙伴接着说,“就像做饭,得讲究火候,不然就全毁了。
盐与水实验报告
盐与水实验报告1.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盐和水。
相信大家对于盐和水的性质和作用都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我们是否想过盐和水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呢?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探究盐与水之间的关系,并观察其可能产生的现象。
2. 实验目的1. 观察盐与水的溶解过程;2. 探究在不同条件下盐与水的溶解速度是否会发生变化;3. 研究盐与水溶解后所产生的现象。
3. 实验步骤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实验材料:食用盐、蒸馏水- 实验仪器:实验容器、搅拌棒、烧杯、天平、计时器3.2 实验操作1. 将一定量的食用盐称取,并记录其质量。
2. 在实验容器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待水温稳定后记录水的体积。
3. 将盐缓慢加入蒸馏水中,并用搅拌棒搅拌至溶解完全。
4. 观察盐与水的溶解过程,记录溶解所需的时间。
5. 测量溶解后溶液的体积,并记录。
3.3 不同条件下的实验为了研究盐与水的溶解速度是否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1. 温度变化实验:将蒸馏水分别置于冰箱冷冻室和温水中,使其温度分别达到较低和较高的条件。
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与3.2中相似的实验操作,并记录溶解所需的时间。
2. 溶液浓度实验:改变盐的质量,使其溶解在相同体积的蒸馏水中。
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进行实验,并记录溶解所需的时间。
4. 实验结果与观察4.1 盐与水的溶解过程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盐与水的溶解过程。
当盐缓慢加入蒸馏水中时,我们可以看到盐逐渐消失,转化成了无色的溶液。
在搅拌的过程中,溶液的颜色逐渐均匀,与纯净的水没有任何区别。
4.2 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在不同条件下的实验中,我们记录下了盐与水溶解所需的时间。
结果显示,在较低温度下,盐与水的溶解速度较慢,需时较长。
而在较高温度下,盐与水的溶解速度较快,需时较少。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溶液浓度与溶解速度的关系,溶液浓度越高,盐与水的溶解速度越快。
5.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盐与水溶解的过程,得出了以下结论:1. 盐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溶液是无色的,与纯净的水没有颜色上的区别。
盐水混合模型试验报告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 / /
/ /
| |
| 1/2 | 1/2 1/2 2
| bessely(1, 2 2 i) | 2 + 2 bessely(1, 4 i)
| |
\ \
0
/
| 1
| ---------------------------------------- dy -
x1 =
(C1*exp(5*t))/3 + C2*exp(3*t)
x2 =
C1*exp(5*t) + C2*exp(3*t)
2)A2:[x1,x2,x3]=dsolve('Dx1=x2','Dx2=4*x1+3*x2-4*x3','Dx3=x1+2*x2+x3')
x1 =
(3840*C5*exp((5*t + 12*t*((27^(1/2)*1075^(1/2))/27 + 170/27)^(1/3)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9*((27^(1/2)*1075^(1/2))/27 + 170/27)^(1/3))) - 1920*C3*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
数学实验实验报告1盐水的混合问题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名:
批阅日期:
附录1:源 程 序
1.求解微分方程:
clc
clear
[p,v]=dsolve('Dp=-10.5*p/v','Dv=3.5','p(0)=7','v(0)=350')
2.绘制盐的含量曲线图:
clc
clear
x=0:1:200;
y=2401000000./(7.*x+700).^3;
二、实验内容:
【实验方案】
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盐水被稀释的过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需考虑到,同一时刻既有纯水流入又有均匀混合的盐水溶液流出,每一时刻盐水溶液的浓度都不相同。
【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一、模型假设
1.设时刻 的盐的含量为 ,盐水溶液的体积为 ,纯水流入容器的速度为 ,混合的盐水流出的速度为 ,则: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实 验 报 告
实验项目名称盐水的混合问题
所属课程名称数学实验
实 验 类 型综合
实 验 日 期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
1.利用微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种群数量的状态转移问题。
2.学会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并用数值解法进行求解。
3.借助MATLAB软件求解微分方程。
4.解决一个盐水的混合问题: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内装350L的均匀混合的盐水溶液,如果纯水以14L/s的速度从容器顶部流入,同时,容器内的混合的盐水以10.5L/s的速度从容器底部流出。开始时,容器内盐的含量为7kg。求经过时间t s后容器内的含量。并求出当t=10时刻的含盐量。
配置盐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盐水的配制原理和方法;2. 掌握配制不同浓度的盐水的方法;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盐水是一种由盐和水混合而成的溶液,其浓度表示为盐的质量与水的体积(或质量)的比值。
本实验通过称量一定质量的盐,然后加入一定体积的水,配制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三、实验器材1. 烧杯(100ml、250ml各一个)2. 电子天平(精确到0.01g)3. 量筒(10ml、100ml各一个)4. 玻璃棒5. 盐(分析纯)6. 蒸馏水7. 滤纸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烧杯、量筒、玻璃棒清洗干净,并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确保无杂质;(2)将盐称量至0.01g的精度,放在干燥的纸上。
2. 配制0.5%的盐水(1)用100ml量筒量取50ml蒸馏水;(2)将称量好的盐倒入烧杯中;(3)用玻璃棒搅拌,使盐完全溶解;(4)将溶解后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用蒸馏水冲洗烧杯,并将冲洗液倒入量筒;(5)用量筒调整盐水体积至50ml,搅拌均匀。
3. 配制1%的盐水(1)用100ml量筒量取50ml蒸馏水;(2)将称量好的盐倒入烧杯中;(3)用玻璃棒搅拌,使盐完全溶解;(4)将溶解后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用蒸馏水冲洗烧杯,并将冲洗液倒入量筒;(5)用量筒调整盐水体积至50ml,搅拌均匀。
4. 配制5%的盐水(1)用250ml量筒量取50ml蒸馏水;(2)将称量好的盐倒入烧杯中;(3)用玻璃棒搅拌,使盐完全溶解;(4)将溶解后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用蒸馏水冲洗烧杯,并将冲洗液倒入量筒;(5)用量筒调整盐水体积至50ml,搅拌均匀。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配制了0.5%、1%、5%的盐水。
2. 实验分析(1)在配制盐水时,要确保盐完全溶解,否则会影响盐水的浓度;(2)在量取蒸馏水时,要注意量筒的读数准确性;(3)在搅拌过程中,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以免产生气泡;(4)在调整盐水体积时,要确保量筒的读数准确性。
用盐做的实验报告
用盐做的实验报告
《用盐做的实验报告》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盐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但你知道吗?除了用来调味食物外,盐还可以用来做实验。
最近,我们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使用盐来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和性质。
首先,我们进行了盐在水中的溶解实验。
我们在一杯水中加入了一小勺盐,并搅拌直到盐完全溶解。
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解后,水的味道变得咸味,并且盐完全消失了,变成了透明的盐水。
这说明盐在水中是可溶的,并且可以改变水的味道。
接着,我们进行了盐在醋中的反应实验。
我们在一杯醋中加入了一小勺盐,然后观察了一段时间。
我们发现,醋中的盐并没有完全溶解,而是在醋中形成了一些小颗粒。
这说明盐在醋中的溶解度较低,无法完全溶解。
最后,我们进行了盐在火焰中的实验。
我们将一些盐撒在火焰上,结果出现了一种美丽的橙黄色火焰。
这是因为盐中的钠离子在火焰中激发了能级,产生了特定的颜色。
这项实验让我们对盐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发现盐在不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反应和性质。
盐不仅可以用来调味食物,还可以用来进行有趣的实验。
希望大家也能尝试一下,用盐来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配置盐水的实验报告
配置盐水的实验报告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配置盐水,研究盐水的性质和溶解度。
材料和设备:1. 盐(如食用盐)2. 纯净水3. 量筒或容量瓶4. 搅拌棒5. 温度计6. 秤7. 实验容器(如玻璃烧杯)实验步骤:1. 准备一定量的纯净水,并将其放入实验容器中。
记录水的初始质量。
2. 使用秤称量所需的盐的质量。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盐分浓度。
3. 将盐缓慢地加入水中,同时用搅拌棒搅拌直到盐完全溶解。
4. 记录盐溶解后的水的质量,并计算出盐的质量。
5. 根据实验容器中水的质量和盐的质量计算出盐溶液的浓度。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浓度(g/L)= 盐的质量(g)/ 溶液的体积(L)6. 重复实验步骤3-5,使用不同的盐质量和水的体积来制备不同浓度的盐溶液。
7. 在每个浓度的盐溶液中测量并记录溶液的温度。
8. 对于每个盐溶液,观察其透明度、溶解的速度以及是否有凝固或结晶现象。
9. 若有兴趣,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如测量盐溶液的电导率或进行晶体的生长实验。
结果和讨论:1. 实验中配置的盐溶液应具有不同浓度,取决于所用盐的质量和水的体积。
2. 观察盐溶液的透明度,浓度越高,溶液可能会变得更浑浊。
3. 温度对盐溶解度有影响,通常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记录溶液的温度可帮助理解该现象。
4. 考察盐溶液是否有结晶或凝固现象,这取决于盐的浓度和温度。
5. 进一步的实验如测量电导率或观察晶体生长可对盐溶液的性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结论:通过对盐水的配置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并观察到其不同的性质和行为。
实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盐水的溶解性质,以及温度、浓度等因素对盐溶液的影响。
这项实验还可为进一步研究盐溶液的应用和特性提供基础。
盐试验小实验报告
盐试验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简单的盐试验来观察不同物质对食盐溶解度的影响,加深对物质溶解性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材料:- 食盐(NaCl)- 蒸馏水- 玻璃杯若干- 温度计- 搅拌棒- 称量勺- 记录表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玻璃杯,分别标记为A、B、C。
2. 向每个玻璃杯中加入100毫升的蒸馏水。
3. 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每个玻璃杯中水的初始温度。
4. 向A杯中加入2克食盐,向B杯中加入5克食盐,向C杯中加入10克食盐。
5. 使用搅拌棒轻轻搅拌每个玻璃杯中的溶液,直至食盐完全溶解。
6. 观察并记录每个玻璃杯中食盐的溶解情况。
7. 每隔5分钟,重复步骤5,直至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8. 记录每个玻璃杯中最终溶解的食盐量。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 A杯中的食盐完全溶解,溶解量为2克。
- B杯中的食盐部分溶解,溶解量为3克,剩余2克未溶解。
- C杯中的食盐大部分溶解,溶解量为7克,剩余3克未溶解。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食盐的溶解度受到水的量和温度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由于水的量相同,主要影响因素为食盐的加入量。
随着食盐加入量的增加,溶解的食盐量也随之增加,但当达到饱和点后,即使继续加入食盐,也无法溶解。
这说明食盐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是有限的。
实验反思:本次实验中,我们未能控制温度这一变量,未来实验可以考虑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以更全面地了解影响食盐溶解度的因素。
此外,实验过程中搅拌的力度和速度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规范操作步骤。
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应避免食盐溅入眼睛或口腔。
- 实验结束后,应将使用过的玻璃杯和搅拌棒清洗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 实验中使用的化学品应妥善存放,避免儿童接触。
通过本次盐试验小实验,我们不仅学习了食盐的溶解性,还锻炼了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种探究精神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盐水喷雾试验报告
盐水喷雾试验报告
一、试验综述
本次试验是采用盐水喷雾试验,试验目的是为了测试物体在长期暴露
在海水气膜中的耐腐蚀性能。
二、试验条件
1、试验仪器:箱式喷雾试验机;
2、试验样品:平均厚度6.4mm,尺寸100mm×100mm的S235JR钢板;
3、试验温度:55℃;
4、试验湿度:95%;
5、试验时间:48小时;
6、喷雾盐水:由NaCl、Na2SO4及Na2CO3混合而成,其NaCl含量为
3.5%(m/m);
三、试验结果
1、S235JR钢板在48小时盐水喷雾试验后表面涂层的腐蚀程度基本
没有发生变化,表明了该材料在海洋环境的耐腐蚀性能良好。
2、S235JR钢板表面腐蚀裂纹数量变化较小,54余个裂纹,说明材料
的耐腐蚀变形能力良好,不容易出现破坏性腐蚀。
3、钢板表面涂层磨损情况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涂层表现出良
好的防腐性能。
四、结论
在48小时盐水喷雾试验中,S235JR钢板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表面涂层磨损和裂纹数量变化较小,表明其耐腐蚀变形能力良好,可以满足长期暴露在海洋环境下使用要求。
盐水的实验报告数学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盐水的概念及性质;2. 掌握盐水的浓度计算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浓度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盐水是一种溶液,其浓度表示为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
实验中,我们通过称量一定质量的盐和水的混合物,计算盐水的浓度。
三、实验器材1. 烧杯(100ml);2. 天平(精确到0.01g);3. 精盐;4. 胶头滴管;5. 量筒(10ml);6. 计算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烧杯放在天平上,调零。
2. 使用量筒取10ml水,倒入烧杯中。
3. 使用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盐(如2g),倒入烧杯中。
4. 用胶头滴管将烧杯中的溶液滴入量筒中,记录溶液的体积。
5. 重复步骤3和4,分别取不同质量的盐(如4g、6g、8g)进行实验。
6. 计算每次实验中盐水的浓度,即溶质(盐)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实验次数 | 盐的质量(g) | 溶液体积(ml) | 盐水浓度(%)------- | -------- | -------- | --------1 |2 | 10 | 2.002 | 4 | 10 | 4.003 | 6 | 10 | 6.004 | 8 | 10 | 8.00六、实验分析1. 随着盐的质量增加,盐水的浓度也随之增加。
2. 在本实验中,溶液体积保持不变(10ml),因此盐水浓度与盐的质量成正比。
3.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相符。
七、实验结论1. 盐水的浓度表示为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
2. 盐水的浓度与盐的质量成正比。
3. 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盐水的浓度计算方法,并验证了盐水浓度的变化规律。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天平的平衡。
2. 称量盐时,尽量避免空气中的水分进入盐中。
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溶液的体积变化,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水混合模型试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 的运行环境.2.学会使用MATLAB 作图.3.学会使用MATLAB 编程.二、实验内容实验一 求解下列微分方程(组)1. 简单微分方程1)()()''2,02,11y y x y y -=-==;2)()()()'''(1)24,00,1210x y y y y y +=-=-=;2.特殊微分方程2)单摆运动方程..8sin 0u u +=,用图形表示其解。
3.微分方程组1)线性微分方程组'X AX =,其中矩阵A 的定义如下:01021,434.36121⎡⎤⎡⎤⎢⎥-⎢⎥⎢⎥-⎣⎦⎢⎥⎣⎦ 2)非线性微分方程组..2..),;)44a x y x y x b x x y y =--==-=-+实验二 盐水混合问题 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内装350升均匀混合的盐水溶液。
如果纯水以每秒14升的速度从容器顶部流入,同时,容器内的混合的盐水以每秒10.5升的速度从容器底部流出。
开始时,容器内盐的含量为7千克。
求经过时间t 后容器内盐的含量。
三、实验环境Windows 操作系统;MATLAB 7.0.四、实验过程1.1) dsolve('D2y=y+x-2', 'x')dsolve('D2y=y+x-2','y(0)=2,y(1)=1','x')ans =2 - x2) dsolve('(1+x)*D2y=(2*y-4)','x')dsolve('(1+x)*D2y=(2*y-4)','y(0)=0,y(1)-2*Dy(1)=0','x')ans =/ x| /| | 1 1/22 + | 2 | ---------------------------------------- dy bessely(1, 2 (- 2 x - 2) )| / 1/2 1/2 2\ y(1)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1/2 1/2 1/2 bessely(1, 4 i) (x + 1) (bessely(1, 2 2 i) + 2 2 bessely(0, 4 i) i -\ /| |1/2 | | 1/22 bessely(1, 4 i)) | / | bessely(1, 2 2 i)| |/ \/ 0| /| 1/2 1/2 2 | 1| 2 + 2 bessely(1, 4 i) | ---------------------------------------- dy -| / 1/2 1/2 2\ y(1)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1/1/2 2 | 12 bessely(1, 4 i) | ---------------------------------------- dy -/ 1/2 1/2 2y(1)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1/2 | 12 2 bessely(0, 4 i) bessely(1, 4 i) | ---------------------------------------- d/ 1/2 1/2 2y(1)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1/2y i + 2 2 bessely(0, 4 i) bessely(1, 4 i)1 \ \/ | || 1 | || ---------------------------------------- dy i | | -/ 1/2 1/2 2 | |y(1)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 / //|| 1/2 1/2| 2 bessely(1, 2 (- 2 x - 2) ) (x + 1)|\/ 1| /| 1/2 1/2 2 | 1| 2 - 2 bessely(1, 4 i) | ---------------------------------------- dy +| / 1/2 1/2 2\ y(1)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1/2 | 1 bessely(1, 2 2 i) bessely(1, 4 i) | ---------------------------------------- dy/ 1/2 1/2 2y(1)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1/1/2 |+ 2 2 bessely(0, 4 i) bessely(1, 4 i) |/y(1)\ \| |1 | |---------------------------------------- dy i | | /1/2 1/2 2 |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 / // /| || 1/2 | 1/2 1/2 2| bessely(1, 2 2 i) | 2 + 2 bessely(1, 4 i)| |\ \/| 1| ---------------------------------------- dy -/ 1/2 1/2 2y(1)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1/1/2 2 | 12 bessely(1, 4 i) | ---------------------------------------- dy -/ 1/2 1/2 2y(1)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1/2 | 12 2 bessely(0, 4 i) bessely(1, 4 i) | ---------------------------------------- d/ 1/2 1/2 2y(1)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1/2y i + 2 2 bessely(0, 4 i) bessely(1, 4 i)1 \ \/ | || 1 | || ---------------------------------------- dy i | |/ 1/2 1/2 2 | |y(1) bessely(1, 2 2 (- y - 1) ) (y + 1) / /2. 先做变换,将..8sin0u u+=表示为关于,x,y的函数,再表示为关于t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syms s tf=-8*sin(s)/t;a=16.0;b=16.0;x0=-8;y0=-8;m=40;n=40;h1=a/m;h2=b/n;holdfor i=1:ms=x0+(i-1)*h1;for j=1:nt=y0+(j-1)*h2;d=eval(f);y1=t+2/3*h1*d;if abs(y1-t)>2/3*h2x1=s+1/d*h2*2/3;plot([s,x1],[t,t+h2*2/3])elseplot([s,s+h1*2/3],[t,y1])endendendtitle('d2u/dx=-8sinx');xlabel('x');ylabel('y')则可求出其斜率场图像如下:-10-8-6-4-202468-10-8-6-4-224682du/dx=-8sinxx y3.1)A1: [x1,x2]=dsolve('Dx1=2*x1+x2','Dx2=-3*x1+6*x2')x1 =(C1*exp(5*t))/3 + C2*exp(3*t)x2 =C1*exp(5*t) + C2*exp(3*t)2)A2: [x1,x2,x3]=dsolve('Dx1=x2','Dx2=4*x1+3*x2-4*x3','Dx3=x1+2*x2+x3')x1 =(3840*C5*exp((5*t + 12*t*((27^(1/2)*1075^(1/2))/27 + 170/27)^(1/3)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9*((27^(1/2)*1075^(1/2))/27 + 170/27)^(1/3))) - 1920*C3*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1920*C4*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330*C5*exp((5*t + 12*t*((27^(1/2)*1075^(1/2))/27 + 170/27)^(1/3)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9*((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1/3) + 1998*C5*exp((5*t + 12*t*((27^(1/2)*1075^(1/2))/27 + 170/27)^(1/3)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9*((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2/3) + 324*C5*exp((5*t + 12*t*((27^(1/2)*1075^(1/2))/27 + 170/27)^(1/3)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9*((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4/3) - 165*C4*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1/3) - 1998*C4*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2/3) + 162*C4*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1920*3^(1/2)*C4*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1920*3^(1/2)*C3*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22*27^(1/2)*1075^(1/2)*C5*exp((5*t + 12*t*((27^(1/2)*1075^(1/2))/27 + 170/27)^(1/3)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9*((27^(1/2)*1075^(1/2))/27 + 170/27)^(1/3))) + 165*C3*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1/3) + 1998*C3*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2/3) - 162*C3*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4/3) + 165*3^(1/2)*C4*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1/3) - 162*3^(1/2)*C4*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4/3) + 165*3^(1/2)*C3*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1/3) - 162*3^(1/2)*C3*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4/3) - 11*27^(1/2)*1075^(1/2)*C3*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11*27^(1/2)*1075^(1/2)*C4*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11*3^(1/2)*27^(1/2)*1075^(1/2)*C4*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11*3^(1/2)*27^(1/2)*1075^(1/2)*C3*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1458*((27^(1/2)*1075^(1/2))/27 + 170/27)^(2/3))x2 =-(6510*C5*exp((5*t + 12*t*((27^(1/2)*1075^(1/2))/27 + 170/27)^(1/3)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9*((27^(1/2)*1075^(1/2))/27 + 170/27)^(1/3))) - 3255*C3*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3255*C4*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570*C5*exp((5*t + 12*t*((27^(1/2)*1075^(1/2))/27 + 170/27)^(1/3)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9*((27^(1/2)*1075^(1/2))/27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1/3) + 756*C5*exp((5*t + 12*t*((27^(1/2)*1075^(1/2))/27 + 170/27)^(1/3)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9*((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2/3) + 162*C5*exp((5*t + 12*t*((27^(1/2)*1075^(1/2))/27 + 170/27)^(1/3)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9*((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4/3) - 285*C4*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1/3) - 756*C4*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2/3) + 81*C4*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4/3) + 3255*3^(1/2)*C4*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3255*3^(1/2)*C3*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38*27^(1/2)*1075^(1/2)*C5*exp((5*t + 12*t*((27^(1/2)*1075^(1/2))/27 + 170/27)^(1/3)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9*((27^(1/2)*1075^(1/2))/27 + 170/27)^(1/3))) + 285*C3*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1/3) + 756*C3*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2/3) - 81*C3*cos((5*3^(1/2)*t+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4/3) + 285*3^(1/2)*C4*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1/3) - 81*3^(1/2)*C4*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4/3) + 285*3^(1/2)*C3*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1/3) - 81*3^(1/2)*C3*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7^(1/2)*1075^(1/2))/27 + 170/27)^(4/3) - 19*27^(1/2)*1075^(1/2)*C3*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19*27^(1/2)*1075^(1/2)*C4*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19*3^(1/2)*27^(1/2)*1075^(1/2)*C4*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19*3^(1/2)*27^(1/2)*1075^(1/2)*C3*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1458*((27^(1/2)*1075^(1/2))/27 + 170/27)^(2/3))x3 =C5*exp((5*t + 12*t*((27^(1/2)*1075^(1/2))/27 + 170/27)^(1/3)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9*((27^(1/2)*1075^(1/2))/27 + 170/27)^(1/3))) + C3*cos((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 - C4*sin((5*3^(1/2)*t + 9*3^(1/2)*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exp((24*t*((27^(1/2)*1075^(1/2))/27 + 170/27)^(1/3) - 5*t + 9*t*((27^(1/2)*1075^(1/2))/27 + 170/27)^(2/3))/(18*((27^(1/2)*1075^(1/2))/27 + 170/27)^(1/3)))2)a)建立M文件:function xdot=fx(t,x)xdot=[-x(2)-x(1)^2;x(1)];然后输入:holdfor k=1:7ts=-10:0.01:10;x0=[1,0.1+0.2*k];[t,x]=ode45('fx',ts,x0);plot(x(:,1),x(:,2))endaxis([-6 1 0 2]);-6-5-4-3-2-1100.20.40.60.811.21.41.61.82b)建立M 文件:function xodt=fx1(t,x)xodt=[x(1)-4*x(2)*sqrt(abs(x(1)*x(2)));-x(2)+4*x(1)*sqrt(abs(x(1)*x(2)))];然后输入: hold for k=1:7ts=-10:0.01:10;x0=[1,0.1+0.2*k]; [t,x]=ode45('fx1',ts,x0); plot(x(:,1),x(:,2)) endaxis([-2 2 -2 2]);-2-1.5-1-0.500.51 1.52-2-1.5-1-0.500.511.52实验二 一、问题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内装350升均匀混合的盐水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