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建国后我国科学体制发展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我国科学体制发展概述
摘要:科学体制是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体制,并成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子系统而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互动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对建国后我国科学体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科学体制中国式“大科学体制”
科学体制化水平是衡量科学发展程度的尺度。因而科学要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其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科学的体制化。科学体制化是有关科学事务的组织原则、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结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形成过程,表现为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专业科研机构的创建、进行科学交流的专业科学社团的产生、科学交流会议的召开、科学出版物的创办、科学奖励机制以及科学教育的专门化和职业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的体制化实际上是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体制,并成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子系统而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互动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
在我国,19世纪60年代中叶兴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为了挽救垂亡的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科学技术引进,有了最初的有组织的科学技术活动,具备了科学体制化基本形态,为中国科学体制化作了初期的准备和奠基。
中国早期的科学体制是以中国科学社(1915)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学会,其自身的学术活动、对科学的倡导、唤起社会对科学的重视。中国科学社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为科学的体制化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成为体制化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一阶段为中国科学体制的探索阶段。
1928,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近代科技体制的开始。政府创办的机关、私人组织的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共同组成一种新的科学体制开始突破学会型建制脱颖而出,在中国科学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1935,中研院评议会的成立标志着法国科学院型科学体制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国科学体制的基础。
总之,从晚清时期的科学传播,到以中国科学社为首的民间科学社团的陆续建立,再到中央研究院等官办研究机构的诞生,中国科学的体制化逐渐形成。
从科学发展史来看,欧美诸国科学的体制化是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科学的体制化是包括广大留学生在内的新知识群体“扩散和移植”的结果,因此带有一些模仿的痕迹。
二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历史条件,我国的科学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学体制建立起了以中科院为中心,以政府各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为辅助的科技新体制。
但随后,五年计划开始,经济建设与科技活动大规模展开,中科院为领导机构兼学术中心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统筹协调不力;培养科学干部和团结科学家不力;理论联系实际不力;学术领导不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科学体制问题,以中科院为领导机构兼学术中心的科学体制,无法进行全面的统筹协调,并且领导方法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忽视学术领导。
为了克服诸多缺陷,进一步完善科学体制,中央政府与中科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
1954年9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规定政府不再设立科学院。11月,国务院通知,中科院不再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原属政务院),并且突出其作为国家最高学术领导机构的含义,对全国的科学研究负有领导责任。
为了加强学术领导,1955年,中国科学院举行学部成立大会。学部的建立,主要是为加强中国科技发展的计划性,是在中国科技体制中贯彻“依靠科学家办科学”思想的重要步骤之一。各学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中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是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转换,这一转换的实质上是淡化科学院在国家科技事务中的行政管理职能,而强化它的学术中心职能。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国科学院的学术领导,而且对于最终形成中国新的科学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还不是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真正形成。其形成是在此后从科学规划委员会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建立过程中完成的。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会议,会上号召全国人民向“科
学进军”,并宣布国务院已经委托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会同各有关部门,在三个月之内制定从1956年到1967年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会后成立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专门负责召集国内优秀科学家编制我国第一个科学发展计划。同年5月12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委员会。此后,科学规划委员会挑起了领导和组织全国科学研究的重担。
随着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仅仅以科学规划委员会作为科学技术的领导机构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1月,国家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它是负责全国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职能机构。科委共设立16个厅,局。同时,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地方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也相继建立起来。
至此,以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为主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家科研领导体制。中国式集中形的“大科学”体制形成了。这一体制全面展现了科学建制国家化和科技国家主义的思想,即国家是科技活动的唯一主体、投资者与受益者,国家意志支配着科技活动的过程和方向,科学技术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
所谓“大科学”体制,指的是建立在“规划科学”思想基础上的现代科研体制。2O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依赖性的加强,各国政府也都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规划和控制,确立了大科学的科研体制,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来规划、来控制与本国经济和防务息息相关的大科学项目。其典型特点就是科学事业计划性,科学研究规模大,科学家人数急剧增多,科研工作以集体合作的形式完成,科学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社会与国家的力量支持,同时国家也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定期制定科研项目指南,资助科学研究项目,来引导科学家的科研方向。其中“曼哈顿计划”就是此科学体制下的产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体制国家化的“大科学”体制的典型代表国家是苏联。它也是我国新中国科技体制的模仿对象,以至其成为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直至70年代中期起着主导作用的科技体制。在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与赶超型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下,实行科学建制国家化、建立新型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大科学”体制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创造出诸如两弹一星,石油会战这样的伟大成就,大大推动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