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doc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 ,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活用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使⋯⋯来朝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作名,力5、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作名,肥美的食物6、暖不足于体与:暖,形容作名,暖的衣服7、然小固不可以大:小,形容作名,小的国家;大,形容作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众:寡,形容作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作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弱,形容作名,弱小的国家;,形容作名,大的国家10 、是以君子庖厨也:,形容作,离11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作,尊敬,;老②,形容作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作,;幼②,形容作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作,作榜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作,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作,开网捕捉,引申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 ,之,起提宾作用4 、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 ,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能,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听到)(2)能于市朝,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舟中夜琵琶者(听到)(4)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道有先后,有攻(听到)(6)起舞而喜(听到)(7)(廉)以勇气于侯(名)(8)(葛亮)不求达于侯(名)( 9)网天下放失旧(文献)(10)(屈原)博()4、是(1)是何心哉!()(2)是乃仁也!()3(4)道有先后,有攻,如是而已()(5)是不也,非不能也()(6)是心足以王矣()5、盖(1)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什么不) (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超)(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二、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7、何以异以何异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树之以桑三、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行军用兵之道(方法)得道者多助(道义、道德)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动词,往)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之间,取独)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词)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建房)⑷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做名词,视力)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四、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地区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五、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置
句
王坐于堂上
即“王于堂上坐”
构怨于诸侯
即“于诸侯构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即“而以羊易之”
树之以桑
即“以桑树之”
有复于王者曰
“于王复”
天下可运于掌
“于掌运”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以孝悌之义申之”
“于道路负戴”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于王之野耕”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1.通假字
词语
句子
解析
说
王说
同“悦”,高兴
枝
为长者折枝
同“肢”,肢体
刑
刑于寡妻
同“型”,作榜样
采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同“彩”,色彩
盖、反
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归
涂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同“途”,道路
罔
是罔民也
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告诫他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穿丝织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王道与霸道的对话。
以下是这篇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通假字: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词。
2. 古今异义: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对于;今义,表属于。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活着的人;今义,生活,或维持生活的费用。
七十者衣帛食肉:古义,丝织品;今义,一种布料。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今义,转折连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古义,检查;今义,审查处理(错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路上;今义,油漆或涂料。
一起而之:古义,同一个;今义,表示数量或程度。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古义,使……受到危害;今义,危险,不安全。
3. 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形容词作名词,须发花白的老人。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4. 一词多义:保:保民而王,安;养生丧死无憾,保障。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是王道也,道路;道之以政,方法。
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称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王无罪岁,大王。
以:请以战喻,用;可以无饥矣,凭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因为;王以括为能乎,认为。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物;食之以时,吃。
之:寡人之于国也,取独;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是何异乎,宾语前置标志;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标志。
检:谨庠序之教,约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词句知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词句知识一重强词语瘙V齐土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d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G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日:“臣闻之胡肱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了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毂解(husu,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曰:“有之J曰:“是(这)心足以王(Wd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毅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以小易大,彼恶(wN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曰:“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J王说(通“悦”,高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an)度(揣测)之。
'一一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眼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厉害到如此地步吗,或作一般句理解,可翻译成“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刑于寡妻:名词作动词,示范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是罔民也罔: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是乃仁术也夫子之谓也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将以衅钟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明以教我及陷于罪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臣未之闻也之莫之能御也之何由知吾可也何牛何之之然则一羽之不举之舆薪之不见舆薪见何以异以何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王坐于堂上构怨于诸侯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独何与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芷阳间行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牛何之臣闻之胡龁曰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⑷诚然,诚有百姓者是诚何心也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爱:吝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1)
(一)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王说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矣 可得闻与 是罔民也 无不为已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以“通“已”,止
“说”通“悦”,高兴
“刑”通“型”,做榜样
“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
【辨】冠,冕,巾,弁,帽。“冠”是帽子总称。“冕”是帝王、诸侯、
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巾”是扎在头上的织物。“弁”是用皮革做成的
帽子。“帽”是后起字。
【冠盖】官吏的衣着和车乘。引申指官吏。
文言知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 得推恩的两句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无恒产”之“民”必然“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 种说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从中反映出劳动人 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必然起来反抗的道理,这从反面 论证了“制民之产”的必要性。
理解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首先:帮助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 其次:解决了宣王主观上“为”与“不为”的思想矛盾。 再次:排除了宣王“保民而王”的巨大障碍。 最后:向宣王阐述“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
的确 真的 真诚 果真,如果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明以教我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述说,谈论 视力 明白地 明确的 贤明的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表现
6、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吝啬
7、彼恶知之
wū 哪里,怎么,疑问副词
8、抑王兴甲兵……
难道,表反问语气
9、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还是,表选择语气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齐桓晋文之事》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常识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王道”,反对“霸道”的主张。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
《孟子》:《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言论。
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南宋时,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孟子》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语言生动,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重要词语释义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曰:“有之。
”曰:“是(这)心足以王(wà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与名句默写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与名句默写一、重要词语释义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曰:“有之。
”曰:“是(这)心足以王(wà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以小易大,彼恶(wū,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曰:“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
”王说(通“悦”,高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揣测)之。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眼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2、熟练背诵,并写对字形
【高考链接】
1、(2015浙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D .力不赡.耳 赡:足够 (此为救死而恐不赡)
2、五亩之宅,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014山东)
3、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见闻者
(2014浙江)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民殣于道璐
(2014天津)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2013湖南)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寡人之于国也》)(2014济南三月模拟) 答案:1、正确 3、——的人/定后标 4、
不同:到/在 5、相同,转折
【复习内容】
一、明通假
⑴无以.
,则王乎( ) ⑵王说.( ) ⑶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 ⑷刑.于寡妻( ) ⑸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⑹盖.亦反.
其本矣( ) ⑺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 ⑻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愬.于王( ) ⑼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 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二、辨古今
⑴夫我乃行之, 反而..
求之 古义:
今义:连词,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
⑵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 古义:
今义:连词,表结果。
⑶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 ⑷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古义:
今义:①副词。
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试题很简单,你不至于不及格吧?②连词。
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文章写得很通畅,至于生动,是进一步的要求。
⑸声音..
不足听于耳与 古义:
⑹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 古义:
三、懂活用
⑴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
/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 ⑵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 ) ⑶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老者衣.帛食肉( )
⑷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6)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 (8)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0)以一.服八.( ) (1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 (12)欲辟土地,朝.
秦楚( )
五、理虚词
(1)之
①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
闻也( )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③曰:牛何之.( ) ④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⑤舆薪之.
不见;为不用明焉( ) ⑥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 ⑦之.二虫又何知( ) 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⑨鹏之.
徙于南冥也( ) (10)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哉( ) (2)其
①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②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③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④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⑤其.若是,孰能御之()
⑥其真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⑦失其所与,不知()
(3)若
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③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六、知句式
(1)是乃仁术也( )
(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3)否,吾不为是也()
(4)是折枝之类也( )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6)臣未之闻也()
(7)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8)莫之能御也()
(9)曰:“牛何之”()
(10)未之有也()
(11)吾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12)天下可运于掌()
(13)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4)否,吾何快于是()
(15)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16)百姓之不见保()
(17)将以衅重( )
(18)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
【素材积累】
永远的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治国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提出的处世原则;“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
孟子目光如炬,他看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以向社会、向时代、向历史赠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孟子的伟大,或许就在于此。
我们的文化宝藏——孟子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
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
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
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