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经济史

合集下载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第一章金融制度的建立1、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2、清算制度的建立3、股票市场的形成4、南海泡沫事件金融:资金融通金融革命: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银行制度、结算制度、证券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一、硬币缺乏——对信用工具的需求资金分配和使用不均衡——产生信贷业务信用工具和信贷业务的发展——近代银行制度的结算制度发展原因:1、金银复本位制2、货币量增长推动了贸易的发展磨损和贮藏的损失人口的增加新兴工业发展与东方贸易逆差3、17世纪20年代欧洲采银业萧条4、货币短缺二、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大宗借贷业务经常发生在民间金融家和政府之间近代政府面临突发性货币匮乏,因货币缺乏,私人借贷普遍存在。

由于对贷款的广泛需求,出现早期“商业银行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商业银行发展困难,破产的很多,社会上对放债人存有敌意,银行家经营无力,直到利率革命出现,缓解危机。

)利率革命是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汇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承诺支票:信用工具意大利首先采用转让支票的国家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结算中心18世纪伦敦挑战阿姆斯特丹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瑞典国家银行——中央银行Be lombard street to a china orange. 英国金融界比喻“悬殊极大,十拿九稳”“华尔街2号”伦敦证券交易所17中叶正式的股票交易市场出现了南海泡沫——近代首次金融危机近代金融制度建立伊始,不完善,不稳定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1、密西西比泡沫2、郁金香狂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第二章工业革命的准备一、市场制度的创新农村:圈地运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二、竞争有序化限制过度竞争,建立规则竞争三、政府行为的界定政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限制经济活力自由放任成为成熟市场上政府的行为特征四、资本原始积累基础:对农民剥削1、圈地运动2、对土地掠夺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纺织业的技术革命(棉布价格上涨,刺激棉纺织业技术更新,毛纺织业受传统束缚和政府保护,没有创新)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创新交通运输的变革航运业、公路的建设和铁路的兴起三、生产方式转变分散——集中工厂制度建立四、劳动力市场形成教会安置制度及其废除学徒条例废除自由工资制度的建立五、人民生活的变化收入受供求关系影响收入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上新的生产方式影响人们生活水平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的强大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第三章亚洲起飞尝试印度起飞尝试:1、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印度最早遭受侵略,最早接受西方文明,英国对印度采取直接掠夺四种方式1)索取战争赔款2)征收天赋3)掠夺大量棉花,转运纺织品4)渗入印度手工业生产部门2、实行片面自由贸易政策为了保护英国工业发展和便于商品输出3、近代工业的产生铁路、采矿业和原料初加工4、民族资本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轻纺工业主要是棉纺织业,国外市场需求的刺激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钢铁工业5、民族工业特点:1)工业化水平不高2)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3)有买办性,封建性特点中国起飞尝试:一、洋务运动闭关锁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国家投资兴办的军事工业工厂管理模式:封建管理模式19世纪70年代,“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民营工业出现甲午战争后,民营工业突破困境,中国近代第一次工业化尝试,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二、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第二次工业化尝试1)主张工商自由,颁布鼓励法令2)列强无暇顾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投资增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封建土地关系仍然存在三、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1927-1937年,消灭军阀割据,国家初步统一,国民政府开始着手与经济建设问题1)争取关税自主2)健全金融体系,统一改革币制日本工业化一、废除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1)1853年,美国贝里将军冲开日本海关2)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3)1871年,废藩置县二、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三、贸易立国与富国强兵日本每一次经济繁荣都与战争有关欧美国家的城市化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摘要: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的教程。

本书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为读者呈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全貌。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可以追溯到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工业化的趋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晚清经济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2.民国时期的经济: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3.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4.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从晚清开始,中国逐渐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2.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中国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3.从落后经济向追赶经济转变:在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渐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4.从不稳定经济向稳定经济转变:经过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实现了稳定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本书,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各个时期的经济特点,为今后从事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烟片贸易 西方殖民主义者为货物财富而进行的毒品贸易。鸦片作为药品进口,清朝雍正时禁止进口,遂变成走私贸易,对中国毒害严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鸦片以洋药纳税进口,变成合法的进口品
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美国政府向西方各国发出照会,要求实行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平等,既要列强对美国开放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是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要求在华的经济侵略不受各国所划定的势力范围的限制。1900年,被列强接受。
门户开放 是美国要求在华的经济侵略不受各国所划定的势力范围的限制。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利益及势力范围,各国在华划定的势力范围不排斥美国的经济侵略。
善后大借款 袁世凯为巩固其独裁统治,以办理善后为名,1913年向英法德俄日筹措2500万的借款,以中国盐税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的中央税款作担保,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盐水大权完全被列强控制。
买办
资政新篇 是洪仁轩总理太平天国朝政后作为施政纲领而提出的,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并得到洪秀全的赞同。包括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社会改革方案,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谋求发展经济的纲领。
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率先投资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继而又与70年代开始兴办近代工业,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的高潮。
工厂内迁
土地改革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目标是要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关系,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实现耕者有其田。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广大贫困农民积极投身与土地改革运动之中,获得了土地,当家做了主人。
五四指示
四行二局
五口通商
买办 买办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初期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他们依附与外国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服务。买办较早的接触到近代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密切,部分买办后来自行办厂。

中国近代史(经济)

中国近代史(经济)

中国近代史之经济一.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解体: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前夕已有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并没有多大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变化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19世纪60年代起解体速度进一步加快● 自然经济解体原因:(1)外国资本的入侵(最直接、最主要)(2)小农经济自身的落后性和脆弱性,抵挡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对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也沉重打击了城市手工业(2)使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3)外国的商业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4)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也发生了变化,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原因:(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2)洋货多为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不少中国土货 滞销原因:(1)农民:生产自身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2)地主、贵族:剥削地租,自己消费 (3)商人: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具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1)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2)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3)在一些主要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4)传统的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洋务运动1.概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2.背景:(1)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使得一些开明的官员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以及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2)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对于西方文化的宣传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3.代表人物: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主阶级洋务派)4.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5.内容:(1)19世纪6年代—70年代,打着“自强”的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2)19世纪70—9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又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6.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7.洋务企业的性质:(1)军事工业:封建官办工业(2)民用工业: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8.结局: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9.评价:(1)局限: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来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2)积极: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八.易混淆的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绪论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没有出路1、外国资本独享特权2、中国资本曲折发展近代经济部门中的中国资本主要由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

私人资本长期收到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的制约与压制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3、封建经济深陷危机4、近代政府无所作为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明朝和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保持和平与统一最长久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走向辉煌的巅峰时期。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明清农业通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增加劳动投入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明代中期,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大大超过前代,间作套种的农作制技术相当发达。

中国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使他有效的推动并维持了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强大。

1,国家首先是通过贡赋等途径从传统农业中取得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和其他的财富。

2,还要牢牢的控制传统农业较先进的地区,来达到维持自己统治、控制全国经济的目的。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全国性市场和地区性市场、综合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均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苏州、杭州、武汉三镇、广州、重庆等城市均已工商业发达著称。

明清两代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后盾主要来自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在南方。

明朝前期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大,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东北部等地。

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的经济优势,使他对外界的经济需要十分有限。

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封建经济关系1、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及其特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他以自然分工为基础,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不仅更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他实际上是若干租赁小农经济的集合体。

第 9 讲 中国近代经济史

第 9 讲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七.近代社会生活 变迁 鸦片 战争以后,西方 工业文明 传入; 1.原因: 的推动。 辛亥革命 2.表现:①衣、食、住、行;②风俗: 戊戌 变 法时的 维新 派,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 缠足 ,并改革 传统的 婚姻制度; 辛亥 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 民国 政府颁布 剪辫易服 和 了反清革命 的色彩; 废止 缠足 等法令(男装有西装和改良后的 中山装 , 女装有改良后 旗袍 );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 昧改为 简约文明 ,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社交 和 也发生变化,采用 纪 礼仪 历法 公历
十年内战 期间,较快发展 4.1927~1936年, ①原因: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鼓 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②表现:原来的 棉纺织业 和面粉业 及新兴工业 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产 品大量出口 。 5.1937- 1945 年,抗战时期萎缩: 日本 的掠夺和 官僚资本 的压榨,少部分民族工业 只好内迁. 6.1945- 1949 年, 解放 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美国 掠夺; 官僚资本 挤压; 国民政府 苛捐杂税.
第 9 讲: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物质生活变化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鸦片 战争后,洋纱、洋布先后涌入 中国东南 沿海 . 2.表现: 纺 与 织、耕 与 织 分离;丝、茶等 农产品日趋 商品 化。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商品 经济的发展; 自然经济 同时瓦解着 。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 鸦片 战争后,清政府 内忧外患 。
2.目的:在不改变 封建制度 的前提下,利用西方 先进的 技术 ,维护 清朝 统治(指导思想:中 体 西 用;口号:师夷长技以 自强 ) 国藩 、李 鸿章、 3 左 宗堂 和张 之洞 。 军事 工业(自强为名,性质: 4.活动:①创办 企业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 封建 制造总局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崇 创办江南 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求富 为名,性质:具有资 本主义性质的封建企业),李鸿章创办 轮船 招商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专题复习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资本和美国豪夺)
③民族资本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显著发展,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日益萎缩


④出现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两种新的经济形式

期 ( 1 9
①官僚资本 主义经济
27 年国民政府成立,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形成; 十年对峙时期控制了经济;抗战期间实行“统制经济” 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苛捐杂税,财政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②50-52年土地改革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57-66年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66-76年:十年动乱
概念:
民族资本主义
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经济。是近代前期最 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分。
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又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特征: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其产生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缺乏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积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资方式,只是一批官僚、地主、 商人,将其剥削所得的资产投资于近代企业,所以资本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 弱,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这种先天不足使其具有两面 性。发展过程中多轻少重、资金薄弱、地区不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中 国 近 现 代 经 济 史

中 国 近 现 代 经 济 史

1927
1949 1952 1956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
1、特征 、 实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自由开放, 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2、对中国侵略和掠夺,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 、对中国侵略和掠夺, 济,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 代化的进程 4、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 、 5、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是蒋介古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 2、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具有半殖民地的特点 3、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根本不可能使国家走向富强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反动统治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 中国的
6、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 、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所 占 比 重
1840
1860
1900
1914
1927
1949 1952 1956 时间
三、洋务经济
1、19世纪 年代产生 、 世纪 世纪60年代产生 2、维护封建统治为其根本目的 、 3、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 4、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洋务经济结束 、 5、具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色彩 、 6、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但瓦解了 、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件和社会基础, 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基础所 占 比 重18源自018601900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
工业化的进程与问题
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以及应对措施。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贸易概述
介绍了商业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和作用,以及商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商业贸易的变革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商业 贸易逐渐受到冲击,开始出现一些变 革。
商业贸易的现代化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尝试引进西 方商业管理模式和营销手段,推动商 业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 重要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和 深化,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 关键因素,应加大科技创新 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经济发 展效率的重要手段,应加强 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配置 资源,提高经济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 投资计划,推动产业结构 向更加合理和高附加值的 方向发展。
产业扶持
政府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 产业给予扶持,包括财政 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 持等措施。
04
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思潮
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思潮
总结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现代化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注重民生改善
经济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加大民 生投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未来中国经济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促进绿色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应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境 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1842年 -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的新篇章。

1861年 - 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

-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农村经济遭受重创,为以后的经济改革带来了挑战。

1872年 - 甲午战争- 1872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

-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在经济方面做出一系列割让和赔款,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4年 - 辛亥革命- 1904年,辛亥革命爆发。

- 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1978年 -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对中国的外贸和对外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 - 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在近现代经济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0年 - COVID-19疫情- 2020年,COVID-19疫情在中国爆发。

- 这一全球性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时间轴,展示了中国在近几个世纪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这些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崛起的历程。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总结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总结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总结中国近代经济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遭受到了许多磨难,但同时也发生了很多值得一提的变革,例如在资本主义用工及工业化方面的进步。

本文将概括中国近代经济史中最主要的资料与事件,并探讨它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起源近代中国经济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西方列强发生了接触,并且在军事和经济上逐渐落后。

鸦片战争(1840-1842),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并被迫向西方输出商品,尤其是丝绸、茶叶和烟草等农产品。

规模变化19世纪末,中国经济规模较小。

虽然中国在全球生产总值排名上名列第一,但其与美国相比,则受到很大的差距。

然而,在20世纪初,中国的地位开始显著提高。

由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以及内战和外部压力的恶化影响,中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历了一次巨大变化。

日本占领20世纪30年代,“大宁社地租削减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崩溃的标志,而这也为1937年的日中战争埋下了伏笔。

日本在当年占领了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并抢夺了海外贸易,这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尽管中国经济在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后真正开始恢复,但整个时期的新变革和变化为中国经济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合以上所述,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的丰富,包括有鸦片战争、大宁社、日中战争等等重要事件,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和现状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中国在这段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各种挑战与变法,也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经济史

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和中外经济关系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阶段。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据统计,我国人口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从明嘉靖、万历时约1亿。

景德镇由于炉火不绝被戏称为“四时雷电镇”。

明清以来工商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于南方。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个体小农经济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

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1.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2.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

3.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

租佃制经营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利,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式。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自然经济的性质。

2.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势头,并几度辉煌,但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揭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序幕。

3.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它瓦解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是很有限。

4.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的抑制和束缚了工业的发展而且也抑制和摧残着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是在英国确立并发展起来的。

第三节:日趋扩大的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执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专题要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创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经济成分。

2.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

(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3)实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3.洋务运动(官僚资本的产生)(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②筹划海防。

③培养人才—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3)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实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评价:积极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

说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二、民族工业的发展1.晚清民族工业的兴起(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

②概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①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倡导实业救国论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国初期的短暂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战的影响。

②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经济史1、经济史的基本含义什么是经济史?顾名思义,经济史就是“经济”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谓经济,指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目前,这两个方面都有许多专门学科加以研究。

生产力方面,如地理、化学、冶金、电力、煤炭等;生产关系方面,如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经济财贸学等。

但是,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不是社会生产力,而是社会生产关系。

因此,所谓经济史,主要指的就是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换句话来说,经济史是专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这就是经济史一词的基本含义,需要同学们首先加以明确。

2、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经济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专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一门学科。

但是,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它能够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经济史的学习和研究中,不可能完全脱离生产力,而孤立地、片面地研究生产关系。

这就是说我们把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发,从当时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只有这样的学习和研究,才是科学的、全面的、完整的。

3、经济史与历史学的关系由于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因此,它与一般的经济学和一般的历史学有所不同。

一是重点不同。

经济学的许多分支都是以现实经济为研究对象,并且偏重于理论抽象。

历史学的许多学科都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偏重于理论综合。

经济史则只是研究历史经济,并且偏重于历史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论述。

二是作用不同。

经济学主要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历史学主要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史学只限于历史经济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

近代经济历史笔记摘抄(3篇)

近代经济历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导言近代经济历史,是指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末,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从封闭自守到开放融合的过程。

以下是关于近代经济历史的部分笔记摘抄。

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兴起1. 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市场需求的扩大、资本积累的增加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

2. 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 资本主义兴起: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家通过投资和经营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4. 英国工业化: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工业化进程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1. 殖民扩张:为了获取原材料和市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建立了全球性的殖民体系。

2. 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国家倡导自由贸易,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 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经济相互依存。

4. 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促进了全球化进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四、两次世界大战与经济格局的变化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但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重组。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阵营。

3. 经济格局变化: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者,苏联成为社会主义世界的领导者。

五、战后经济发展与全球化1. 战后重建:战后,各国致力于经济重建,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 经济全球化: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国经济相互依存。

3. 新兴市场国家崛起:战后,新兴市场国家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4.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近代经济史专题

近代经济史专题

近代经济史专题[一]阶段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该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该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封建自然经济虽然不断瓦解,但始终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

②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

(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发展举步维艰。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①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二]主要体现(一)自然经济解体: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经济情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解体2、原因:A: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B: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3、表现:A:出现了"织"与"耕"的分离(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B: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4、影响:剌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二)洋务运动1、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人教版专题复习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人教版专题复习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 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 经验教训,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 行政企分开等。
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 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 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 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的统治地位。
三、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 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 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a、照搬苏联模式。b、中共 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c、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 工业化。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 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3、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 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 4、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 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起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3、1956—1966年,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 期: (1)特点: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原因: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借鉴 苏联的经济模式。
(3)地位:在这种经济体制之下,国民经 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种体制的 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影响着国民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4、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新 时期: (1)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 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 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 瑞典学派 一、瑞典学派的产生和发展(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和斯德哥尔摩学派) 产生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维克塞尔(Johan Gustav Kunt Wicksell)、卡塞尔(G. Cassel)、达维逊(David Davidson) 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是缪尔达尔(G. Myrdal)、林达尔(E. R. Lindahl)、伦德堡(E. F. Lundberg)、俄林(Bertil G. Ohlin)等人 发展阶段:二战以后至今,代表人物是林德伯克(Assar Lindberck)、弗里 希(Ragnar Frisch) 二、瑞典学派的特点 1、创立货币经济论 2、创立宏观动态分析方法 3、将预期纳入到经济分析,强调预期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4、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5、注重国际经济理论研究
第十三章 马歇尔经济学说的发展与修正
第一节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阿瑟·塞米尔·庇古(A.C.Pigou)是剑桥学派最正统的的继承者和最权威的解释者 代表作品是:《福利经济学》(1920),这部著作充分发挥了马歇尔已经十分重视但 还没有系统发挥的福利思想,正式创建了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5、企业联合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塞尔特(R. M. Cyert)和马奇(J. G. March) 《经济科学季刊》中“供方垄断理论中的组织要素”(1956)该理论认为,厂商实际 上是不同群体通过各种组织形式结合而成的联合体,其中股东、经理和员工是最重要 的三个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企业的兴衰。
二、经济福利及其检验标准 经济福利是指与经济生活相关的,能用货币直接或间接地加以衡量的那部分福利。 经济福利 庇古认为,影响经济福利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国民收入总量的大小和国民收入分配的 状况。国民收入越大,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就越大;在国民收入不减少的情况下,把 它越是均等地分配给社会各成员,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
琼罗宾逊(J. Robinson)受马歇尔熏陶也受庀古的影响,提出“不完全竞争 理论”,其特色主要是: 1、特别注重边际收益曲线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基本原理对分析各种 市场结构中厂商均衡的重要性; 2、提出了“买方垄断”,在劳动力市场上买方垄断可能会造成对劳动力的剥 削; 3、对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作了开创性研究,揭示了市场分割和 产品在各个市场上的不同需求弹性对实行价格歧视的作用。
第十四章 对新古典厂商理论的挑战
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由马歇尔打造,经过希克斯、张伯伦和琼罗 宾逊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核心就是MR=MC决定利 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种非最大化厂商理论的提出, 是对新古典厂商理论的挑战。
一、面临实践的挑战 1、英国经济学家霍尔(K. L. Hall)和希契(C. J. Hitch)在1939年《牛津经济 学文献》上发表的“牛津经济研究组”通过实地调查报告,指出厂商的价格 决定不一定依据MR=MC,而是依据完全成本(完全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 本+可容许的利润)。厂商这样做的理由是,厂商考虑的是长期利润而不是 眼前利润,厂商也不清楚消费者的偏好,无法确定产品的需求曲线。 2、美国莱斯特(R. A. Lester)于1946年3月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 《工资——就业问题上边际分析的缺点》,通过调查指出,企业在决定就业 量时,市场需求远比工资率重要,这与新古典的厂商理论认为的就业量决定 于工人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相等的看法不同。
第三节 希克斯对马歇尔需求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一、无差异曲线分析 约翰理查德希克斯(J. R. Hicks)代表作《价值与资本》(1939),建立了 主观价值理论,把马歇尔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当作出发点,对剑桥学派的传统 学说作了重大修正。 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无差异曲线为分析方法,承袭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 衡的思想。用边际替代率取代了边际效用,进行理论分析。
三、福利与收入分配
1、用基数效用论说明在生产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的物品越多,即国民收入越多, 社会福利也就增加得越多。 2、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政府应采用一系列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福 利极大化
四、福利与资源配置 庀古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详细地论述,个人追逐私利的行为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 果。 提出了“边际私人纯产品”与“边际社会纯产品”两个术语 庀古指出,只有当一国可利用的生产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的最后一个单位给社会 带来相同的纯产值,也就是它们的边际社会纯产值都一样时,才算获得最合理的利 用,产生最大的经济福利。 案例:假设有900亩土地,可用于种粮食、棉花和放牧。 放牧
Л=Лw+аS(λE-λS) Л表示该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Лw表示世界通货膨胀率,λE和λS分别表示开 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劳动率的增长率,一般假定λE>λS再用as
表示非开放经济部门在该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该公式表示一个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率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加本国开 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差额(用非开放经济部门在 全部经济中的比重来加权)
二、面临理论的挑战
1、销售总收益最大化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 J. Baumol)《商业 行为、价值与增长》(1959)
2、增长最大化模型——英国经济学家彭罗斯(E. T. Penrose)《企业增长理论》 (1959)马里斯(R. L. Marris)《经理型资本主义经济理论》(1964)
这种通货膨胀理论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因此采取紧缩财政和货币供 应量或管制工资、物价的收入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是无效的。应该按照消费 物价指数调整工资和收入,使居民实际收入不受或少受通胀的影响。 4、购买力评价理论 卡塞尔认为各国通货的内部购买力之商是确定各国货币间汇率的基础。 绝对购买力平价:不考虑物价变动的条件下,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的商品和 劳务的购买力的比值;
S=Pa/Pb
相对购买力平价: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以各自物价指数比值来确定两国货币比 值,在两国都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新汇率等于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 之商;
Pat/Pao St=So Pbt/Pbo
5、H—O模型(俄林—赫克歇尔模型) 赫克歇尔认为:国与国发生贸易的必要条件是贸易商品的成本(含运输) 差异,而成本差异又取决于各国拥有的生产资源(要素禀赋)的相对丰饶 程度。 俄林认为即使各国生产力水平相等,即要素利用效率相同,也会产生供给 价格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各国要素禀赋不同,要素价格不同;另一 方面各种产品生产上所需要的要素比例不同。 商品的国际流动,弥补了生产要素难以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不足,使各国 会得到更多产品,各国的要素价格也会提高。 萨缪尔森进行补充,认为通过以各自丰裕的要素密集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自 由流动,实际上会消除各国因要素禀赋差异而带来的要素价格的差别。 6、林德伯克的社会民主主义经济理论 主张集权与分权是结合;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私有制为基础,实 行部分国有化;经济刺激为主结合行政命令;主张开展竞争;
基本假设: 1、只有个人才有思想和行为,研究应从个人到家庭、企业和社会; 2、个人不是完全理性; 3、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和利益通常不一致; 4、个人行为受习惯影响而具有惯性; 5、劳动合同是不完全的,雇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选择努力水平的自由。 X 效率理论对新古典厂商理论的批评 1、新古典厂商理论关于企业内部总是有效率的假定是不真实、不正确的; 2、新古典厂商理论把企业当作是单纯由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决定的投入— —产出关系也是不真实的; 3、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产量和价格决定的边际原则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企业 在经营活动中,只要产品价格和成本维持在某个界限内,企业在投入的使用、 产品价格的决定和产出数量的安排等各个方面,通常是按照常规行动的。
三、X 效率理论 X 效率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是莱本斯坦(Harvey 20 60 Harvey Leibenstein),这一理论中的效率是指由于企业内部成员的动机和行为带来的“组织 效率”。 X 效率理论的任务,是通过作为基本决策单位的个人的行为的考察,来分析和研究 由个人组成的家庭、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3、效用最大化模型——威廉姆森(O. E. Williamson)《自由支配行为经济学: 厂商理论中的管理目标》(1964)
4、满意化理论——西蒙(Herber A. Simon)1978年获得诺奖,运用有限理性 挑战新古典最大化厂商理论。
科学管理的推进者
甘特和甘特图 1、在科学管理中,注重人的因素管理者不是监工,而是工人的老师和工人工作 的帮助者 2、1903年发明甘特图,通过对生产日期和生产产量做图示来控制生产计划和生 1903年发明甘特图,通过对生产日期和生产产量做图示来控制生产计划和生 产进度 吉尔布雷恩夫妇 1、弗兰克·吉尔布雷恩——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之一 、弗兰克·吉尔布雷恩——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之一 —— 研究从建筑公司开始,对砌砖的动作进行分析,从18个减少到4.5个,清理墙 研究从建筑公司开始,对砌砖的动作进行分析,从18个减少到4.5个,清理墙 的动作从18个减少到2 的动作从18个减少到2个 2、电影摄影技术的引入 3、莉莲·吉尔布雷恩——第一位女心理学家 、莉莲·吉尔布雷恩——第一位女心理学家 管理第一夫人,《管理心理学》 管理第一夫人,《管理心理学》
三、主要观点 1、维克塞尔否认了货币中性论,经济分析中必须考虑货币因素; 2、缪尔达尔重视预期因素的分析,批评凯恩斯在《通论》中所采取的比较静 态的、短期的分析方法。 3、EFO模型(小国开放经济模型) 考察的是一个开放经济的较小型国家如何受世界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引起国 内的通货膨胀,小国开放经济体分为两大部门:开放经济部门(产品进入国 际市场,主要由商品生产部门组成)和非开放经济部门(产品不进入国际市 场,主要由服务性部门和建筑部门组成)
二、收入—消费曲线和价格—消费曲线 希克斯不赞成马歇尔只分析价格对需求的影响,认为要求得消费者行为的 正确规律,应该研究消费者收入变化时需求怎样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