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7单元 利用平移解决问题
第课时利用平移解决问题1.学生掌握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加深对“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重点】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移的理解。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请画出小树向右平移4格后的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平移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参考答案】方法一出示: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去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预设生1:长方形周长=(长+宽)×2或长×2+宽×2;长方形面积=长×宽。
生2:正方形周长=边长×4;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揭示课题:如果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图形,我们怎样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利用平移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利用平移解决问题)回顾了旧知识,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后面的学习。
方法二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移的一些知识,利用我们学习的平移知识,还能解决一些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下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板书课题:利用平移解决问题) 通过简单的谈话,直接揭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简单明了地直接导入新课。
教学例4,利用平移的知识解决面积问题。
1.提出问题。
师:现在在方格纸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图形,你能够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2.提出要求,独立解决。
师:请你自己求一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在图上标一标,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自己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选取典型案例)3.讨论交流。
师:这里有几位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预设生1:数方格的方法。
数一数这个图形占有多少个方格,当数到不是整个格时,要拼一拼。
生2:算一算的方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过程。
2.练习题:准备一些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引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需求。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计算法则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于分数加减法的掌握程度。
第七单元 第2课时 平移(一)(教学课件)-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_
要找到原来三角形的位置,可 以让现在的三角形“按原路返 回” 。
三角形原 先向左平 中间 再向上平 三角形现
来的位置 移7格
位置 移6格
在的位置
再向右平移7格 先向下平移6格
采用倒推法让平移后的图形“按原路返回”,返回时和原来的平移方向相 反,距离相等。
A'
B'
C' D' ' 5格
E'向上平移5格
5 格 F' G' 图形向上平移5格,
A
就是把各个对应点 向上平移5格。
B CD E
1.选点:在原图形上 选择关 键点并分别用字母A、B、C、 D、E、F、G表示。
2.移点:将这7个点分别向上 平移5个格,得到他们的对应 点A′、B ′ 、C ′ 、D ′ 、E ′ 、F ′ 、G ′表示。
熊猫:先向上平移9格, 再向左平移8格。
教材第86页“练习二十一”第5题
达标练习
practice
5.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再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向右
平移10格后的图形。
A B
D
F
A1
C E
B1 D1
向右平移10格
H
F1
C1 E1
H1
教材第86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
达标练习
practice
第2课时 画出平移 后的图形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RJ
01. 学习目标 Leaning objectives
通过移一移的活动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 1 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理解平移的距离与图形间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能够用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来表示数据,理解其意义。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难点:理解并掌握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统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二)新课讲解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例如,可以让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年龄,然后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就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数据的表示接着,教师可以用表格或者条形图的形式将刚才收集的数据表示出来,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表示方式。
3. 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理解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图表的使用场景和特点。
(三)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制作一张关于班级同学身高的条形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以及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然后制作成条形图或者折线图。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统计的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统计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第二课时《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00—101页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练习课。
教学目的: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和对两种数量同时进行统计的方法。
难点在于复式分段统计数据。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学生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基础练习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做这方面的练习。
1、出示某自然博物馆“五一”黄金周7天参观人数统计表(课本100页自主练习1)学生读题师: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
全班交流(1)400+450+400+350+350+350+150=2450(人)2450÷7=350(人)(2)400×2+350×3+450+150=2450(人)2450÷7=350(人)发现第2种算法占绝大多数。
师:谈一谈这样算有什么优势。
生:既简便又能清楚地看出有几天的人数相同。
2、出示海河公司去年的奖金发放情况统计表(课本100页第二题)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针对上述两种算法,组织学生讨论对错提取有价值数学问题:去年的平均奖金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1)20000+15000×2+9000×6+5000×11=159000(元)159000÷(1+2+6+11)=7950(元)(2)(20000+15000+9000+5000)÷4=12250(元)重点研究第2种算法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明确:总奖金数÷总人数=平均奖金二、联系生活,提升练习1、现在有这样一件事情,五年级的同学要搞联欢活动,想买巧克力30元/每千克和水果糖20元/每千克这两种糖共5 千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单元备课教习内容:轴对称和平移●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要求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的运动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准备教具1.挂图;2.方格纸;3.剪刀;4.作图工具●授课时数4课时第1课时轴对称●明确学习内容认识轴对称图形。
●厘清学习目标1.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找出其对称轴。
2.通过画、剪、观察、想像、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现美和创造数学之美。
●教学重难点探索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教具准备主题图、剪刀、画图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启发明确目标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各种图形,出示82页主题图,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吗?每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轴对称图形里面还蕴藏着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看下图。
●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出示例1(方格子上的松树图),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探究,集体汇报。
轴对称图形左右两边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3.师:你找到几组距离相等的对应点?4.轴对称图形上有多少组这样的对应点?(无数)5.应用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变式练习检测目标1.84面第1题,剪下附页上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有括号四则运算、有关0的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运用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1、整体把握,有效落实。
2、重视计算教学,夯实基础。
课时安排:6课时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2.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3.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4.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5.学生列式计算。
(2)1956-814=1142(3)1956-1142=8146、同学们计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7、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
(板书:减法定义)8、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三)小组交流,明确关系1.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4.整理总结:(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班级;四(2)、(3)备课人;单元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课时数3课时教材分析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共安排了三次,“图形的运动(二)”是第二次学习这一内容,主要是对平移和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是在第一学段整体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第二小节对于平移的再认识。
每个小节都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小节由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补全轴对称图形组成;第二个小节是由画平移后的图形和运用平移知识解决问题组成。
编排如下图;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根据轴对称补全对称图形。
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运用平移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小学数学学科备课稿班级;四(2)、(3)备课人;课题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P82-85 课型新授课课时目标1.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3.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核心任务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怎样?你能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吗?怎样画得又快又好?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昨天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预设;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二)探索新知1.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二)》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概念,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应用。
2.观察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图形的变化,发现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3.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4.交流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图形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提问:你们对这些现象有什么认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在平移和旋转过程中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如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利用教具或学具,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为轴对称和平移。
学生在以前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
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分层设计作业。
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5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具体设计体系如下:五、课时作业轴对称基础性作业轴是指一条虚拟的直线。
对称轴是轴的一种,是一种虚线,指能体现对称这种功能的轴(直线)。
轴对称是指图形的一种性质,根据轴这条线对称。
轴对称图形是指一种图形,具有轴对称这种性质的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判断: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最少有()条对称轴。
对称轴的画法:找出图形的一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过这条线段的中点作这条线段的垂线。
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要先找出图形的,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然后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
最后,按所给图形的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发展性作业下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么?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共有几条?画出下面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画出下面轴对称图形缺少的另一半。
下图是围棋盘的一角,上面已经摆下了5枚棋子。
要将它变成一个上下左右都对称的图形,最少要摆几枚棋子?平移基础性作业平移的要素: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平移的方法:选参照点,移点,连点成形。
平移的特征: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
改变的是图形的位置。
相当于图形上每一点都沿相同的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平移小旗时,也可以先平移关键的线段(旗杆),然后再根据旗面各线段或点与旗杆的距离、角度关系来画平移后的小旗剩下的部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调查的概念,了解调查和统计的关系。
2.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并用统计图表展示调查结果。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统计,培养学生的对现实生活更加关注和积极思考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调查的概念。
2.统计图表的绘制。
难点:1.能够正确使用统计图表展示调查结果。
2.学生之间如何协作进行调查并整理数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调查”和“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如“班级里大家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3. 调查准备(15分钟)•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如何进行调查,列出调查问题并准备调查问卷。
4. 调查进行(20分钟)•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调查并记录数据。
5. 数据整理(10分钟)•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整理数据,准备绘制统计图表。
6. 统计图表绘制(20分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绘制柱状图或饼图展示调查结果。
7. 分析与讨论(10分钟)•学生观察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讨论调查结果,找出有趣的现象。
四、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当天课堂所学内容,强调调查和统计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推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热爱进行一个小小的调查,并用统计图表展示结果。
六、板书设计•调查与统计•调查问题•统计图表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对调查和统计这一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1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教学难点: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
(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向(下)平移( 4 )格
交流:你是怎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找顶点。找到图形的各个顶点。 2.定方向。确定图形的平移方向。 3.数格子。根据图形的平移距离,确定平移后的 关键点。 4.连线。依次连接平移后的各个顶点。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平移( 9 )格 平移5格
把 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 涂上颜色。
你能按对称轴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 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一找、二定、三连。
下面哪些图形是对称的?是的请画出对称轴。
在艺术字中,有些汉字是轴对称的,你能猜一猜下列 是哪些字的一半吗?
想一想:0-9十个数字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01234
56789
字母也可以写成轴对称图形!
ABC D E FGHMQ
A
2格 2格 B′ 每组对应点的连 线与对称轴垂直。
3格 3格 A′
思考:如何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
做一做: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A
C
B
D F
E
交流:你是如何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的?
A
C
4格
B
1格
1格·B4′格
·C′
D 4格 4格·D′
F
E 4格
4格 ·E′
连一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 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 图形。 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7 图形的运动(二)
画平移后的图形
你还记得生活中的这些平移现象吗?
推拉门窗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情景导入】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新课讲授】1.揭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列式为:1956-814=1142(km)(3)列式为:1956-1142=814(km)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
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
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一、单元教学内容图形的运动(二)P82——P89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四、单元教学安排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第1课时轴对称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示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到目前为止,“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的学习之前只经历过一次。
这次是认识轴对称和平移,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
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另外还要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平移主要是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并会利用平移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1.轴对称。
2.平移。
二、重、难点设置: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图形的平移特征,会画出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
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
通过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探索如何利用对称轴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平移”时,要在方格纸上画出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为此需要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抓住图形的关键点,把图形的平移转化为关键点的平移,积累平移图形的感性经验,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会利用平移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2.把握好教学目标。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表格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二、【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措施】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
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2)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灵活运用小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灵活运用小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能够正确运用小数进行复杂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小数加减法的实例及解析。
2.工具:计算器、小数运算练习册。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学生桌椅整齐摆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几道小数加减法的例题,让学生回顾一下小数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15分钟)•老师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规则,并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分析学生常犯的错误,并纠正。
3. 练习与讨论(2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解决一些小数计算题。
•老师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经验。
4. 拓展(10分钟)•老师出示一些应用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小数的加减法展开,通过导入、讲解、练习、拓展等环节,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小数加减法的正确认识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教学中,还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
研究平移。
二、课前检测
师: 1.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2. 通过预习单你学到了什么?
3.组内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
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Ⅰ.问题:探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请你先独立思考,并在方格纸上画出将图形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之后再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2)教师巡视,寻找学生的资源,找学生到前边讲解。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解画平移的方法。
(3)出示错例,找到错误原因,并改正。
(预设:方向,整个图形与原图形相差5格)组内自查组长抽查提出质疑
深入教材合作交流知识迁移老师巡视
小组讨论2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生1:向左平移了6格;向下平移了5格;
生2:向左平移了3格;向下平移了2格;(2)组织学生研讨如何确定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格数: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是如何确定原图形向左平移了几格?
汇报:联系之前所学的画法,要先确定关键点,看相对应的关键点平移了几格,而不是看整个图形之间空了几格。
总结:1.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形状是不变的。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必须要确定其方向和距离。
确定平移的距离可以数对应点移动的距离,也可以数对应线移动的距离。
四、巩固练习
组内讨论,代表发言,逆时针评价加分
有理有据,先评价后说理,老师指导,给个人加分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七、布置作业。
作业请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第2题。
预习作业:完成预习单七单元第三课时。
八、教学板书
平移
1.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形状是不变的。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必须要确定其方向和距离。
确定平移的距
离可以数对应点移动的距离,也可以数对应线移动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