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合集下载

可持续发展课件-PPT精选文档

可持续发展课件-PPT精选文档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历史选择 三、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措施与成就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


(一)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研究历程 (三)可持续发展观的涵义和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是在环境问题危及 到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传统的发展模 式严重地制约了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背景下产生的, 是人们对传统发展 观念的反思和创新。
(3)《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研究历程
2、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三次重要报告
(1)《增长的极限》
(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
2、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三次重要报告
(2)《世界保护策略》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研究历程
3、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三次重要报告
(3)《我们共同的未来》
(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0年代初期 美国洛杉矶市全市250多万辆 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 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 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 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 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 5~8日英 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 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 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1岁以下死亡的, 约为平时2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 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类人数的9.3倍。
(1)《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于1972年在瑞典斯 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 了重要文件――《人类环 境行动计划》。这次会议 之后,联合国根据需要迅 速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 署(United Nations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其重要性进行阐述。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1.1 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20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空气污染、水源枯竭、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启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初步阶段。

1.2 资源有限性的认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有必要实施可持续的资源管理和利用。

1.3 国际社会的共识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举行了一系列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别国际会议。

这些会议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2.1 从环境保护到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思想最初主要关注环境保护,强调降低污染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向着追求生态平衡和生态完整性的方向发展。

2.2 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公平早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关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常常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兴起,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3 从国际层面到全球视野最初,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关注和应用。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全球性和相互依存性。

可持续发展思想正发展为一种全球视野下的新型发展理念,强调各国共同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3.1 保护和改善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是环境保护,通过降低污染、恢复生态系统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个领域持续发展。

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它既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和超越,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引领。

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源于人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不可分割联系的认识。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唯一的追求目标,忽视了社会和环境的需求和影响。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类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寻求一种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

1968年,《人类环境宣言》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升到了国际议程上,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正式进入人们视野的重要节点。

此后,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人们对未来的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扩展。

1987年,《勃兰特兰特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定义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强调了平衡各方面的发展,注重长期的发展目标。

此后,许多国际组织和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通过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议定书》,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纳入国际法和国际合作框架。

同时,各国也纷纷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设立了具体的目标和指标。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经济领域,企业开始注重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念概述

2、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
其要点有二:
一是在不超越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 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强调可持续发 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稳定永续发展, 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生存环境, 实现人类和谐社会。
二是社会发展应具有如下特征:即人口规 模稳定;高效利用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建 立集约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得到保护 和改善;拥有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 新型工业;经济收入差距缩小;政治保持稳 定;社会秩序井然和谐;经济稳定发展;人类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 废料和污染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强调可 持续发展就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各个 要素的约束下,人均财富不能实现负增 长。
第三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理论与实践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
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基础比较薄 弱、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对可持 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理解,有别于发达 国家,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和利 益,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 家的要求。具体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基础,是其他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 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目标,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又是以 良好的环境和生态安全为前提的。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同于发达国家 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必须不断地促进经 济快速增长,同时又必须克服粗放式经济 增长方式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如资源浪 费、环境污染等。
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 侧重点,发达国家更多的是侧重环境保 护,提高环境质量;而发展中国家则必 须以发展为核心,在发展中解决好环境 保护问题,遏制环境的继续恶化。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可持续发 展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但要求在保持环 境生态不能继续恶化和资源永续利用的 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课件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课件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远流长,可 持续发展的实践也是由来已久。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寂静的 《增长的 《我们共
春天》
极限》 同的未来》
《寂静的春天》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 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WECD,《我 们共同的未来》)
社会属性
系统属性
经济属性
自然属性
目的
社会
经济
基础
生态
条件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低投入、低消耗、 低污染
高投入、高消 耗、高污染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 发展
资源环境 承载力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 人与人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公平 性
可持 续性
共同性
第三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
从1992—2009年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17年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重 要行动和政策演进。
❖ 第一声呐喊的前奏 ❖ 展开忧患图卷 ❖ 卡逊思想的力量和影响
返回
《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
环境 污染

人口 增长
农业 生产
工业 生产
自然 资源
返回
《我们共同的未来》
提出了“从一个地球走向
人口
一个世界”的总观点。
第一次明确给出了可持续 城市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伤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起全球关注,并逐渐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实践和成果。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环境保护运动。

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并开始呼吁保护环境资源。

然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关注。

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972年,联合国举办了首次环境峰会,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呼吁采取行动保护地球。

这次峰会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意识觉醒、政策制定和实践推广。

在乎识觉醒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开始研究和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

在政策制定阶段,各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例如,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布了《我们的未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这一报告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实践推广阶段,各国开始采取具体的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例如,一些国家开始推行可再生能源政策,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一些企业开始实施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3.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成果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各国和组织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在环境保护方面,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

例如,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在经济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思想促使各国采取了更加环保和资源节约的经济模式。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因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因是什么

第二章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因是什么?经过了十几年的经济增长,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全面暴露了出来。

伴随着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是森林面积的缩减、河流与大气的污染、农田的沙漠化以及城市生活质量的全面退化等问题,人类创造美好文明的同时造成了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问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发展观的破产。

从20世纪60—80年代,人们开始认真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产生的矛盾,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即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保护资源,改善环境。

人们急需找到一种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社会整体持续发展为内容的新的发展观,于是,可持续发展,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应运而生。

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丰富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一是优先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世界上贫穷人的基本需要;二是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

(2)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满足“需要”。

“需要”体现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

环境保护并不是目的,而是要给予当代及后代以公平的发展权。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是:让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全人类在美好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3)“限制”是持续的保证,人类的发展和需求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

满足人类基本的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是人类享有的权利。

应当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调节与制约,以求得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适应。

更重要的是应当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而无限度地损耗天然资源,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运用资源的权力。

(4)它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方面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运动和绿色革命。

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环境的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绿色革命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食物产量的提高。

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看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布鲁特兰特报告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里程碑。

该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三者相互结合。

该报告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的重要意义,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布鲁特兰特报告的影响还体现在了联合国会议的决议中,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UNCED)的里约宣言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被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所接受并作为政策的指导原则。

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2000年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该目标旨在解决贫困、饥饿、健康、教育、性别平等、环境可持续等全球问题。

千年发展目标的推动使得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国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不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关注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全球合作。

面临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稀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呼唤全球行动,促进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

同时,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提出也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总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人们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布鲁特兰特报告的提出和全球的共识形成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价值分析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价值分析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价值分析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价值分析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其意义在于维持发展过程中的平衡和和谐。

持续发展主要是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它通过构建整合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

一、持续发展观的形成1.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的召开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文·佩蒂斯发起了以“ 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为主题的“联合国地球村”计划。

这次会议促进了世界各国政府对现有的生态环境的重视,探索了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途径,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经济合作,也为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发展中国家国际伙伴关系发展中国家国际伙伴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也可以为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参考。

它要求政府和个人通过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来推动发展进程,而且它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技术的创新,以及支持社区发展、社会企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等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行措施,从而推动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3.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全球气候变化是 21 世纪最重要的全球变化问题之一,也是持续发展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而能源转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可以确保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动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二、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分析1.节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以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较高水平的可负担有形资源性能,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

相比开发新资源,可持续发展会更加侧重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帮助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节约资源和维护环境。

2.保护环境支持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防止各种环境污染,包括动植物的灭绝,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可再生能源和可再利用的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纳入到日常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之中,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及维护永续可持续的环境。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引言概述: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个世纪前,随着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一、早期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1.1 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冲击1.2 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1.3 早期环境法规的出台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2.1 布鲁特兰特报告2.2 第一次环境峰会2.3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三、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3.1 罗马俱乐部的成立3.2 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制定3.3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推广4.1 绿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4.2 环境教育的推广4.3 可持续城市建设的实践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展望5.1 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5.2 资源短缺与能源转型5.3 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正文内容:一、早期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1.1 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冲击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1.2 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环境保护运动在欧美兴起,人们开始组织起来,呼吁政府采取措施来减少工业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

1.3 早期环境法规的出台为了应对环境问题,一些国家开始出台早期环境法规,限制工业企业的排放和资源开采,为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2.1 布鲁特兰特报告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格罗·哈尔德·布鲁特兰特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相结合。

2.2 第一次环境峰会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环境峰会,探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原则。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在布鲁特兰特报告和环境峰会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原则逐渐确立,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ppt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ppt

其他特 VIP专享精彩活动

VIP专属身份标识
开通VIP后可以享受不定期的VIP随时随地彰显尊贵身份。
专属客服
VIP专属客服,第一时间解决你的问题。专属客服Q全部权益:1.海量精选书免费读2.热门好书抢先看3.独家精品资源4.VIP专属身份标识5.全站去广告6.名
抽奖特权 福利特权
其他特 VIP专享精彩活动

VIP专属身份标识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开通VIP后可以在VIP福利专区不定期抽奖,千万奖池送不停! 开通VIP后可在VIP福利专区定期领取多种福利礼券。 开通VIP后可以享受不定期的VIP优惠活动,活动多多,优惠多多。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1987年环境和发展委员会 (WCED)《我们共同的未来》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享受60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一 次发放,全年内有效。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 每次发放的特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 的VIP类型决定。
每月专享9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持续有
五律 五律协同
五力 五力协同
自然力 技术力 社会力 经济力 环境力
可持续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与协调,确保当前世代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不影响下一代满足自身需求的可能。

其主要原则包括:保障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公正和提高人类福祉。

在实践中,需要注重绿色低碳、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的实践1. 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也是影响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主要包括尽可能地使用清洁能源,较少使用化石能源;鼓励和支持绿色化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制定和实施能源消耗的合理规划,以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 社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社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实践。

需要通过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发展,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落实基本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基本服务。

同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保障社会公正和公平。

3. 生态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实践是推进环保事业和生态保护。

需要制定和执行生态环保规划和政策,建设高效的环保管理机制,推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营造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实践中面临的挑战1. 能源问题能源和环境关系密切,现阶段全球能源消耗量大且主要来源为化石能源,这导致了不可避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如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等。

同时,非化石能源的推广和应用也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如投资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

2.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不公、贫富差距、住房和就业等方面。

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如租售同权、公租房建设等来保障社会公平和平等。

3.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各级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应该落实全面、合理、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积极参与世界环保事业。

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人类需要的基础上,能够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使未来的发展达到可持续性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开始形成,并在之后逐渐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那么,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是怎么样的呢?以下将对这一问题作出阐述。

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危机。

在这个时期,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破坏等。

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过于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无法长期持续下去。

这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这次大会被认为是环境问题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的标志。

会议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和《关于人类环境行动计划的斯德哥尔摩宣言》,提出了环境教育、环境安全和环境规划等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这不仅是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也标志着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

随后,1983年世界资源问题报告、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布,更加深化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

这些报告强调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强调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

这些思想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当追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地球峰会,确定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提出了《里约宣言》和《里约议程21》,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重要方向。

从那时起,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各个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一些国家建立了环境保护部门,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部门也加强了环境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环境保护专业人才。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发展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形成。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引言概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平衡发展的理念,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下面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正文内容:1. 早期环境保护运动1.1 20世纪初的环境问题意识觉醒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环境保护运动1.3 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高潮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2.1 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2.2 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2.3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探索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3.1 1987年《布鲁特兰特报告》3.2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和环境3.3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原则4.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推广4.1 国际组织的推动与倡议4.2 国际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4.3 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5.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与挑战5.1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5.2 资源枯竭与可持续发展5.3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总结: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环境保护运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

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然而,面临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挑战,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未来,科技创新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课件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课件
第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主讲:李娜
第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 第一节人类当前面临着环境危机 (了解和理解常见的环境危机类型) • 第二节 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努力 (了解三个阶段的努力) • 第三节 人类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化规律) • 第四节 结论: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次生环境问题——人祸
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
• 全球气候变暖 • 臭氧层破坏 • 酸雨蔓延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森林锐减
• 淡水资源枯竭 • 海洋污染 • 大气污染 • 固体废弃物污染
、危险废物和有 毒化学品的扩散
• 土地荒漠化
泰坦尼克
水 资 源 短 缺 与 污 染
八大公害事件
发生在二十世纪初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唤醒了人类的环境
• 为了改善环境足迹,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需要将其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9%和 2.2%。否则的话,到2015年,单这两个国家预计就会占用全球环境足迹的37%。
• 2005年到2009年,世界煤炭生产每年以3%到5%的速度增长,其中中国的煤炭生 产在08到09年增长了16%,在全世界30.5亿吨的煤炭生产总量中,占比达到44%。
这次事件曾轰动一时,虽然日后类似这样的烟雾污染事件在世 界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却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 的大气污染惨案。
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下旬,美国的宾夕 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 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 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 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 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 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 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 泻。17人死亡。
原生环境问题——天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的调控能力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总 体 性 框 架 结 构
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类和特点
比较项目 时间尺度 空间尺度 哲学思考主题 前发展阶段 大约l万年以 前 个体范围或部 落范围 无中心的求生 状态 低发展阶段 农业革命之后(约1万年 前至今) 流域范围或国家范围 追求“是什么” 高发展阶段 工业革命之后(约1800 年至今) 国家范围或洲际范围 追求“为什么” 可持续发展阶段 信息革命之后(最近30 年) 洲际范围或全球范围 追求“将发生什么”
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经济全球化构建 :
1)经济全球化应促进全球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同
2)经济全球化对于环境容量的占有,应当同对于环境容量的培育相平衡
3)经济全球化必须维系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协调
4)经济全球化必须维系全球“生态服务”的健全体系,并寻求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总和协调最大化
生物圈的特点
必须伴随有大量液态水的存在,而且在这种液态水存在的部位上;还必然能同时存 在或交替存在着固、液、气三相状态,并可在其间实行能量和物质的积极转换。
必须具有一个稳定而有效的外来能源——太阳能,以满足在生物生命过程内所必须 得到的量级合理的能量,同时它亦可为生物环境的改变提供基本动力。
在生物圈中,一定要具备充分大的三相物质界面,即具有固体的岩石圈、液体的水 圈与气体的大气圈三者相邻接的界面活动带。
1956
1962
1968
年份
事件
1972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人类环境宣 言》,达成“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不 可分割的共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世界环境日”设立 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反思工业社会发展模式 美国发射世界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Landsm.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86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国际捕鲸委员会决定全球暂停商业捕鲸 · 莱茵河污染事件,瑞士巴塞尔一家化学公司发生火灾,有毒化学品 大量流入莱茵河
年份 1987
事件 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引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世界人口达到50亿 “生态效率”开始成为工业界的目标 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第一份关于全球变暖的报告 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召开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GCOS)成立 UNDP首发《人类发展报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HDR)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地球高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21 世纪议程》 联合国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 联合国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本召开,通过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 书》 联合国大会第l9次特别会议——彤0+5大会召开,审议(21世纪议程》
2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人与自然协调”、 “绿色水平”、“文 明程度”和“生活质 量”及其对于理性需 求(包括物质的和精 神的需求)的整体接 近程度,构成了衡量 国家或地区“发展” 的质量表征。
3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共同富裕”程度 及其对于贫富差异 和城乡差异的克服 程度,构成了国家 或地区判断“发展” 的公平表征。
国际社会的政府部门大多在三个层次上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制定合理的、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和指标体系,通 过可比的、可测的、可控的统计分析,对所属的行政单元 排出评价次序,定期发布,以鞭策落后和强化宏观监控的 职能。
2
建立各类投资及各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和制度, 制定一套强势的具有权威性的评判标准。凡不符合可持续 发展的工程与投资,一律予以否决。
资源的承载能力通常又称为“基础支持系统”或“生存支持系统”。 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它对于 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区域的生产能力 区域的生产能力通常也称为“动力支持系统”或“发展支持系 统”。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可以 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
中国可持续发展
主讲人:李永峰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思想 的核心
正确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 与泛爱精神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 的行为,创造公正、理性与和谐的 世界。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1
2
3
4
不断满足当 代和后代人 的生产和 生活对于物 质、能量和 信息的需求
3
制定各行业、各领域的技术政策与质量标准,从生产、流 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决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一般可由以下五个基本支撑系统及 其间的复杂关系去衡量 :
1. 资源的承载能力
2. 区域的生产能力
3. 环境的缓冲能力 4. 社会的稳定能力 5. 管理的调控能力
资源的承载能力
环境的缓冲能力
环境的缓冲能力通常也称为“容量支持系统”或“环境支持系统”。 人对区域的开发,人对资源的利用,人对生产的发展,人对废物 的处理等,均应维持在环境的允许容量之内 。
社会的稳定能力
社会的稳定能力通常也称为“社会支持系统”。它以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为标 志在整个发展的轨迹上,不希望出现由于自然波动(特大自然灾害与不可抗拒的 外力干扰)和经济社会波动(由于战争的干扰,由于重大决策失误所引起的不可 挽回的损失等)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持续度”(通常亦称 为“时间维”)即判断 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 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 性。持续度更加注重 从“时间维”上去、公平"的有机统一
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发展能力”、“发 展潜力”、“发展速 度”、“创新能力” 和“竞争能力”,以 及它们随时间的可持 续性,构成了推进国 家或区域“发展”的 动力表征。
2002 2003
2004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
持续度
协调度 发展度
“发展度”(通常亦 称之为“数量维”) 强调了生产力提高 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特征
“协调度”(通常亦称 之为“质量维”)强调 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 的概念,即强调合理 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 源、财富的积聚、财 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 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 行为规范
1954
哈里森· 布朗在美国出版《人类前途的挑战》,其中的观点后来发展成 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日本科学家报告水俣镇汞中毒事件,上万人因食用汞污染的海产品而 患病 卡逊(Carson)在美国出版《寂静的春天》,引发关于DDT及其他化学 物质污染的大争论 瑞士政府将“人类环境”项目提交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审议,促 成了4年后斯德哥尔摩环境大会的召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国际会议 ”,环境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
对自然的态度
经济水平 经济特质 系统识别 消费标志 生产模式 能源输入 环境响应
自然拜物主义
融于天然食物 链中 采食渔猎,个 体延续 基本无结构 满足于个体延 续需要 从手到口 人的肌肉 环境无污染, 无干扰
自然优势主义(天定胜 人)
初级水平(农业为主) 自给型经济(简单再生 产) 简单结构 低维持水平的生存需求 简单技术和工具 人、畜及简单天然动力 环境低度与缓慢退化
1990
1992
1997
年份 2000
事件 臭氧空洞面积创下新纪录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通过,旨在协助各国管理生物技术风险 千年峰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 WWW页面已超过5000万 联合国召开千年首脑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189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 制定了联合国千年发 展目标 世界水论坛召开,发表关于21世纪水安全的《海牙宣言》 罗马尼亚金矿氰化物污染事件,大雨使氰化物废水溢出大坝冲向下游,污染多条河流 第二次地球峰会——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8.9级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到东南亚和南亚数 个国家,造成l0多 万人死亡 中国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有一个气压较为恒定、组成成分比较一致的大气。
在这个生物圈中,必须具备全球规模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
在生物圈中,环境因素随昼夜、随季节、随年度的变幅不得太大。
自然生态系统的宏观构成
生产者
指地球上一切高级生命形式赖以生存的基础, 即绿色植物利用C0:与H:O,在太阳能的 作用下,将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亦 即通常所谓的“地球第一生产力”。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
传统模式
“过程末端 治理”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
它不考虑环境承 受能力,一味强 调对自然的征服, 缺乏保护环境的 意识,是一种 “资源一产品一 污染排放”的单 向线性经济过程。
它开始注意环境问 题,但其具体做法 是“先污染,后治 理”,强调在生产 过程的末端采取措 施治理污染。
消费者
利用第一生产力的各种群体,例如食草性动 物、食肉性动物、杂食性动物等,它们的规 模和等级都取决于生产者所能提供的承载力。
分解者
指生产者在其生命过程中会产生出枯枝落叶或死亡 体,而消费者在其生命过程中也会产生出废弃物和 死亡体,这些废弃物通过分解者(主要由微生物)的 作用,重新变成矿物质,再去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 的活动。
以上由人类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发展系列谱,被进一步总结成: 时段1 家族及种群
阶段1(前发展) 时段2 氏族及集居
时段3部落形成
阶段2(低发展 ) 时段4 牧业社会
时段5农业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