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优势主义(人定胜 天)
高级水平(工业与服务业 为主) 商品经济(复杂再生产) 复杂结构 高维持水平的发展需求 复杂技术与体系 化石能源 短期的急剧污染与长期的 生态应力
天人互补协同(人地和 谐)
优化水平(知识经济为 主) 协调型经济(高效、和 谐、循环、再生) 控制、调节、具自组织功 能的网络结构 “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的 全面发展需求 智力转化与再循环体系 清洁的与可替代的能源 与自然协同进化,资源节 约与环境友好
代际之间应体 现公正、合理 的原则去使用 和管理属于人 类总体的资源 和环境;同时, 每代人也要以 公正、合理的 原则来承担自 己的责任
创造“自然— 社会—经济” 支持系统的外 部适宜条件, 使得人类生活 在一种更规范、 更稳定、更健 康、更愉悦的 环境之中
“人口、资 源、环境、 发展”四位 一体的总协 调
2002 2003
2004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
持续度
协调度 发展度
“发展度”(通常亦 称之为“数量维”) 强调了生产力提高 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特征
“协调度”(通常亦称 之为“质量维”)强调 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 的概念,即强调合理 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 源、财富的积聚、财 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 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 行为规范
生物圈的特点
必须伴随有大量液态水的存在,而且在这种液态水存在的部位上;还必然能同时存 在或交替存在着固、液、气三相状态,并可在其间实行能量和物质的积极转换。
必须具有一个稳定而有效的外来能源——太阳能,以满足在生物生命过程内所必须 得到的量级合理的能量,同时它亦可为生物环境的改变提供基本动力。
在生物圈中,一定要具备充分大的三相物质界面,即具有固体的岩石圈、液体的水 圈与气体的大气圈三者相邻接的界面活动带。
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经济全球化构建 :
1)经济全球化应促进全球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同
2)经济全球化对于环境容量的占有,应当同对于环境容量的培育相平衡
3)经济全球化必须维系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协调
4)经济全球化必须维系全球“生态服务”的健全体系,并寻求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总和协调最大化
消费者
利用第一生产力的各种群体,例如食草性动 物、食肉性动物、杂食性动物等,它们的规 模和等级都取决于生产者所能提供的承载力。
分解者
指生产者在其生命过程中会产生出枯枝落叶或死亡 体,而消费者在其生命过程中也会产生出废弃物和 死亡体,这些废弃物通过分解者(主要由微生物)的 作用,重新变成矿物质,再去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 的活动。
3
制定各行业、各领域的技术政策与质量标准,从生产、流 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决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一般可由以下五个基本支撑系统及 其间的复杂关系去衡量 :
1. 资源的承载能力
2. 区域的生产能力
3. 环境的缓冲能力 4. 社会的稳定能力 5. 管理的调控能力
资源的承载能力
中国可持续发展
主讲人:李永峰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Fra Baidu bibliotek思想 的核心
正确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 与泛爱精神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 的行为,创造公正、理性与和谐的 世界。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1
2
3
4
不断满足当 代和后代人 的生产和 生活对于物 质、能量和 信息的需求
1986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国际捕鲸委员会决定全球暂停商业捕鲸 · 莱茵河污染事件,瑞士巴塞尔一家化学公司发生火灾,有毒化学品 大量流入莱茵河
年份 1987
事件 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引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世界人口达到50亿 “生态效率”开始成为工业界的目标 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第一份关于全球变暖的报告 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召开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GCOS)成立 UNDP首发《人类发展报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HDR)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地球高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21 世纪议程》 联合国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 联合国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本召开,通过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 书》 联合国大会第l9次特别会议——彤0+5大会召开,审议(21世纪议程》
1990
1992
1997
年份 2000
事件 臭氧空洞面积创下新纪录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通过,旨在协助各国管理生物技术风险 千年峰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 WWW页面已超过5000万 联合国召开千年首脑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189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 制定了联合国千年发 展目标 世界水论坛召开,发表关于21世纪水安全的《海牙宣言》 罗马尼亚金矿氰化物污染事件,大雨使氰化物废水溢出大坝冲向下游,污染多条河流 第二次地球峰会——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8.9级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到东南亚和南亚数 个国家,造成l0多 万人死亡 中国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有一个气压较为恒定、组成成分比较一致的大气。
在这个生物圈中,必须具备全球规模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
在生物圈中,环境因素随昼夜、随季节、随年度的变幅不得太大。
自然生态系统的宏观构成
生产者
指地球上一切高级生命形式赖以生存的基础, 即绿色植物利用C0:与H:O,在太阳能的 作用下,将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亦 即通常所谓的“地球第一生产力”。
国际社会的政府部门大多在三个层次上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制定合理的、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和指标体系,通 过可比的、可测的、可控的统计分析,对所属的行政单元 排出评价次序,定期发布,以鞭策落后和强化宏观监控的 职能。
2
建立各类投资及各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和制度, 制定一套强势的具有权威性的评判标准。凡不符合可持续 发展的工程与投资,一律予以否决。
阶段4(可持续发展)
时段11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和“人与人”的和 谐
时段12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总体协调的可持 续
生物圈
生物圈在整个地球上是一个厚度很 薄而又十分特殊的脆弱圈层。这个 相当狭窄的空间主要位于地球表层 上固相、液相、气相的交界面附近, 围绕着该界面,在20km的垂直圈层 中高度集中了地球上达99%的生物 物质量。这些生物物质形成一个环 绕地球的连续薄层,被称 为“生物圈”。
“持续度”(通常亦称 为“时间维”)即判断 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 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 性。持续度更加注重 从“时间维”上去把 握发展度和协调度。
可持续发展反映“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
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发展能力”、“发 展潜力”、“发展速 度”、“创新能力” 和“竞争能力”,以 及它们随时间的可持 续性,构成了推进国 家或区域“发展”的 动力表征。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
传统模式
“过程末端 治理”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
它不考虑环境承 受能力,一味强 调对自然的征服, 缺乏保护环境的 意识,是一种 “资源一产品一 污染排放”的单 向线性经济过程。
它开始注意环境问 题,但其具体做法 是“先污染,后治 理”,强调在生产 过程的末端采取措 施治理污染。
资源的承载能力通常又称为“基础支持系统”或“生存支持系统”。 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它对于 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区域的生产能力 区域的生产能力通常也称为“动力支持系统”或“发展支持系 统”。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可以 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
管理的调控能力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总 体 性 框 架 结 构
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类和特点
比较项目 时间尺度 空间尺度 哲学思考主题 前发展阶段 大约l万年以 前 个体范围或部 落范围 无中心的求生 状态 低发展阶段 农业革命之后(约1万年 前至今) 流域范围或国家范围 追求“是什么” 高发展阶段 工业革命之后(约1800 年至今) 国家范围或洲际范围 追求“为什么” 可持续发展阶段 信息革命之后(最近30 年) 洲际范围或全球范围 追求“将发生什么”
5)经济全球化不应是简单的市场范围放大、生产规模放大和财富追求放大,它必须建 立在发展规模多样性的基础上以达到全球范围的优势互补和共建共享。
6)经济全球化应实现“经济成本外部化”与“经济效益外部化”的对等。
7)经济全球化必须推动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率。
8)经济全球化必须承认各国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的人类文明价值, 以此建立全球区际公平的新格局。
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 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 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 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 强调“清洁生产”,是 一个“资源一产品一污 染排放”闭环反馈式的 全过程循环过程,最终 实现“最小投入、最优 生产,最适消费,最少 废弃”。
1940—2004年世界对于环境与发展的认识
年份 1943 事件 美国洛杉矶发生世界第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
1956
1962
1968
年份
事件
1972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人类环境宣 言》,达成“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不 可分割的共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世界环境日”设立 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反思工业社会发展模式 美国发射世界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Landsm.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54
哈里森· 布朗在美国出版《人类前途的挑战》,其中的观点后来发展成 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日本科学家报告水俣镇汞中毒事件,上万人因食用汞污染的海产品而 患病 卡逊(Carson)在美国出版《寂静的春天》,引发关于DDT及其他化学 物质污染的大争论 瑞士政府将“人类环境”项目提交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审议,促 成了4年后斯德哥尔摩环境大会的召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国际会议 ”,环境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
以上由人类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发展系列谱,被进一步总结成: 时段1 家族及种群
阶段1(前发展) 时段2 氏族及集居
时段3部落形成
阶段2(低发展 ) 时段4 牧业社会
时段5农业社会
物 生微生水型水 时段6 过渡型社会 清 时段7 前工业社会
阶段3 (高发展)
时段8工业社会
时段9后工业社会
时段10网络结构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
对自然的态度
经济水平 经济特质 系统识别 消费标志 生产模式 能源输入 环境响应
自然拜物主义
融于天然食物 链中 采食渔猎,个 体延续 基本无结构 满足于个体延 续需要 从手到口 人的肌肉 环境无污染, 无干扰
自然优势主义(天定胜 人)
初级水平(农业为主) 自给型经济(简单再生 产) 简单结构 低维持水平的生存需求 简单技术和工具 人、畜及简单天然动力 环境低度与缓慢退化
2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人与自然协调”、 “绿色水平”、“文 明程度”和“生活质 量”及其对于理性需 求(包括物质的和精 神的需求)的整体接 近程度,构成了衡量 国家或地区“发展” 的质量表征。
3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共同富裕”程度 及其对于贫富差异 和城乡差异的克服 程度,构成了国家 或地区判断“发展” 的公平表征。
环境的缓冲能力
环境的缓冲能力通常也称为“容量支持系统”或“环境支持系统”。 人对区域的开发,人对资源的利用,人对生产的发展,人对废物 的处理等,均应维持在环境的允许容量之内 。
社会的稳定能力
社会的稳定能力通常也称为“社会支持系统”。它以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为标 志在整个发展的轨迹上,不希望出现由于自然波动(特大自然灾害与不可抗拒的 外力干扰)和经济社会波动(由于战争的干扰,由于重大决策失误所引起的不可 挽回的损失等)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