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余成本-深度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摊余成本

深度理解(I)

触及了本质(权责发生制),但初学者无法理解。如果你有幸看到此答案,你将会对摊余成本这个概念,有一个完全感性认识。

首先,你对摊余成本理解的困难首先来源于这个词本身的中文表达。国内将amortization翻译成摊余成本造成了理解困难。你一看到成本两字肯定先想到利润表科目。如果我们换个表达---净负债,你就明白它属于负债类。

第二,净负债是哪个科目的负债呢实际来说,涉及好几个科目。为了从简,取“应付债券”这个科目单一说明。现在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交易:假设存在一个企业A,向市场卖100元的债券,B投资者有意购买,但考虑到A企业的债券收益偏低,希望以90元价格购买,A企业同意此项交易。第三,这项交易结束后,A企业应付债券100元,但实际收到只有90元。10元差价,我们称之为折价摊销。这里折价摊销的意思指的是,将10元分配在整个债券偿还期中。

第四,债券需要支付利息,a企业需要定期给b投资者利息。我们将a企业给b投资者的利息,称之为票面利息,其利率为票面利率。我们假定票面利率为1%。即每期应付利息为1元。现在,a企业向b投资者支付5期的利息,总共5元。5期债券满期后,a企业须向b投资者总共支付

100+5元。

第五,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b投资者总共收益为15元。从a企业方面来看这15元相当于90元的借贷成本。现在我们将这15元分配在5期内(这里15元并非平均分配在5期内)。每期分配额成为实际利息,这个实际利息5期内不固定,但对应实际利息固定。原因来自下面等式:

每期票面利息+每期折价摊销=每期净负债×实际利率=每期实际利息

每期票面利息即前面的1元,实际利率为计算得出(未来需偿还现金105元折现到期初90元的利率);其他未知变量为每期计算得出,但我们知道期初的净负债90元。

期初净负债90元是怎么回事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知道a企业开始只拿到了90元现金,这相当于开始时的负债,也就是说期初这张债券只值90元,净负债表示负债的账面净值。但是企业我们最后要给b投资者100元面值+5元票面利息。

因此,我们知道:面值-折价=净值 100-10=90

期初净负债知道后,根据最开始的公式,计算当期折价摊销,然后循环计算当期期末净负债。

附公式:

期初未摊销折价-当期折价摊销=期末未摊销折价

原始面值-期末未摊销折价=期末净负债

最后解释我从简说明,希望更深入了解摊余成本的人,阅读国外翻译教材。不要通过国内教材学习,你们也知道现在国内教材来回抄,基础概念都是一带而过,因为写书者不重视教材引导学习理念。

深度理解(II)

首先,理解摊余成本的第一步,要理解债券的发行为什么会有折价或溢价发行这么些个蛋疼的东西。

折价发行:债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即实际利率)。发债企业不是傻子,为什么要折价发行呢这就是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问题,你的票面利率都比市场利率低了,投资者买理财产品都比买你的债券收益高,你不折价卖谁买呢。当然,这么一来,好处是发债企业今后每期实际支付的利息(即每期的实际现金流出)少了。即:折价发行是为了以后每期少付利息而在发行时给予投资者的补偿。

溢价发行:债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即实际利率)。投资者也不是傻子,干嘛要溢价买呢。当然是因为以后每期可以收更多的利息呀,即:溢价发行是发行企业因以后每期要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

其次,强调一点,我同意楼上的,摊余成本你就把他理解成本金。那么到此,你的第二个问题就能解答了——

溢价发行时:溢价部分相当于债券票面额之外增加的本金,你在脑海里把这部分单拎出来,发债企业每期多付的利息(就是票面利率计算出来实际付出去的现金流大于实际利率下应付利息的那部分

现金流),除了票面利息外,多出来的部分实际上是归还了这溢价本金的一部分及其按实际利率计算产生利息。那么让我们再念一遍,摊余成本就是本金——那么本金减少了,所以溢价发行时摊余成本不就减少了嘛摊余成本减少额不就是【现金流出-实际利率下应付的利息=票面金额*票面利率-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嘛一期一期减到最后摊余成本就跟票面金额一样了,意味着多出来的溢价本金摊销完了。

折价发行时:折价部分相当于债券票面额基础上减掉的本金,同样地,由于发债企业每期少付利息,这部分现金流就会滚到本金上(杨白劳欠黄世仁的利滚利啊),成为下一期期初的摊余成本,也就是说摊余成本在每期增加,增加到最后一期就等于票面金额了。那摊余成本增加额不就是【实际利率下应付的利息-现金流出=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票面金额】嘛?

记忆技巧:计算的时候不要去管票面金额和票面利率,票面金额和票面利率只确定每一期的现金的实际流出金额,在这个基础上,相比实际利率下应付利息,多流出了现金就减少下期期初本金(摊余成本),少流出了现金就增加下期期初本金(摊余成本)。因此也就能理解对余摊余成本的调整的分录处理,为什么是借或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说白了,绕就绕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弯上。

深度理解(III)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 实际利润收入--现金流入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 实际利息支出--现金支出

我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通常理解为账面价值,这也是张志凤(会计第一人)说过的话。下面是一个举例,比较通俗易懂,希望对你有帮助。

拿“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就是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从字面来看比较难理解,但“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

。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

在以后每期计算利息时,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比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这样计算得到的就是投资者真正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权责发生制)。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收付实现制)。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表示还有25元利息并没有当期收回来,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继续作为本金收取利息,也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这个就是专业术语“摊余成

本”Amortization的实质。

涉及到摊余成本的还有

“融资租赁、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发行债券、分期销售等”,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就可以了。

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

“分期销售”也相当于借钱给对方;比如“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