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 优质教案
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优质教案
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满江红·小住京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词牌介绍、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满江红》词牌的特点,掌握《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创作背景。
2.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重点: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满江红》词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词牌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秋瑾的生平,讲解《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诗词中的一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如拟人、对仗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诗词中的其他修辞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各自的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满江红·小住京华》2. 板书内容:作者:秋瑾词牌:满江红背景介绍意象分析修辞手法:拟人、对仗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的意境和情感。
2. 答案示例:意境:诗人在京华小住,感叹时光荏苒,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情感:诗人通过对美景的描绘,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探究秋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特点。
比较不同词牌的异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内容解析2. 修辞手法的分析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诗词内容解析1. 抓住关键词:如“忧愁”、“感慨”、“壮志”等,理解诗人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满江红》这首词的背景和意义,感受作者的心情和情感。
2. 通过对词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词的背景介绍:《满江红》是岳飞在抗金战争时期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抗金的决心。
2. 词的文本分析:分析词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解读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3. 词的意境感受: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让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重点:1. 词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岳飞和《满江红》的历史背景,理解词的意义和价值。
2. 词的文本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词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3. 词的意境感受: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感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难点:1. 词的文本分析: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词中的隐喻和象征,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2. 词的意境感受: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词中的情感和意境,需要教师创造适当的情境和氛围。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词的背景和意义进行讲解,对词的文本进行分析。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3. 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4. 想象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进入词中的意境。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满江红》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词的文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岳飞的图片和简介,引出《满江红》这首词。
2.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词的文本进行分析,解读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3. 感受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进入词的意境。
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满江红小住京华优质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优质教案一、引言满江红小住京华是一份优质教案,旨在匡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特殊是红色文化。
本教案适合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掌握满江红的歌词和旋律;- 了解并能够演唱满江红。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满江红的历史背景- 介绍满江红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满江红歌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满江红的歌词和旋律- 学习满江红的歌词,理解其中的意义;- 听取满江红的旋律,感受其中的情感。
3. 演唱满江红- 分组练习满江红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进行集体演唱,展示学生的成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 利用图片、视频或者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与学习- 通过多媒体展示满江红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尾随歌词朗读和听取旋律;- 分析歌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段歌词进行分析和解读;-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互相匡助和补充,形成自己的理解。
4. 演唱练习- 每一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满江红的演唱练习;- 教师赋予指导和反馈,匡助学生提高演唱技巧。
5. 集体演唱- 将各小组的演唱进行整合,形成整体的演唱效果;- 进行集体演唱,展示学生的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预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通过学生的演唱表现评价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3. 结合学生的作品和反馈,评价教案的有效性和改进方向。
六、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满江红的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 参观红色文化相关的地方或者博物馆,加深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感受;3. 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记忆。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满江红》是岳飞在南宋末年所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描绘了岳飞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敌人的憎恨,表达了他保卫国家的决心和壮志。
1.2 作者简介岳飞(1103-1142)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今河南省汤阴县,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岳飞在南宋末年抵抗金朝的入侵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最终被秦桧所害。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词牌名解释满江红是岳飞创作的一首词牌,以其豪迈激昂的格调而闻名。
满江红共有三个段落,每个段落四句,每句七字,平仄韵脚相对自由。
2.2 诗歌内容解析第一段:描述了岳飞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敌人的憎恨。
他以“怒发冲冠”来形容自己的愤慨,用“凭栏处、潇潇雨歇”来描绘自己孤独的处境。
第二段:表达了岳飞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复国大业的决心。
他以“三十功名尘与土”来形容自己的功名虚幻,用“八千里路云和月”来表达他愿意为国家奋斗的决心。
第三段:描述了岳飞对敌人的憎恨和对胜利的渴望。
他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来警告敌人不要轻举妄动,用“空悲切”来表达他对胜利的强烈渴望。
第三章:诗歌的艺术特色3.1 韵律与节奏满江红这首词采用了七言绝句的格律,每句七个字,平仄韵脚相对自由。
整首词的节奏激昂豪迈,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3.2 修辞手法岳飞在《满江红》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例如,他用“怒发冲冠”来形容自己的愤慨,用“凭栏处、潇潇雨歇”来描绘自己孤独的处境。
第四章: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4.1 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爱国诗人。
他的《满江红》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敌人的憎恨,展现了他保卫国家的决心和壮志。
4.2 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元素《满江红》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主要体现在岳飞对国家的忧虑、对敌人的憎恨、对复国大业的决心等方面。
他愿意为国家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五章:教学实践与反思5.1 教学实践在教学《满江红》时,可以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进行。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2)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寓意,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掌握词的基本创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园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领略诗词中的美好景象,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2. 词的结构和韵律。
3.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词的创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满江红·小住京华》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诗词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岳飞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岳飞诗词,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词:(1)学生齐读《满江红·小住京华》。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翻译诗句:(1)学生自行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和寓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1)学生观察词的结构,了解词的格式。
(2)教师讲解词的结构特点和韵律规律。
5. 品味意象和修辞:(1)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6. 创作练习:(1)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词,锻炼词的创作能力。
(2)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8. 布置作业:(1)学生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1、导入2、介绍及创作背景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二、问题导学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1 GB3 ①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 GB3 ② “四面歌残终破楚”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 GB3 ③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2. 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 了解作者岳飞的生平和爱国精神。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及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岳飞生平简介。
4.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2. 岳飞的爱国精神和生平事迹。
3. 诗歌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岳飞生平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内容、翻译、作者生平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岳飞的爱国事迹,引导学生感悟爱国精神。
4. 实践法: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教案内容请参阅下文:一、诗歌原文及翻译岳飞(南宋)满江红·小住京华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满江红·小住京华》表达了岳飞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诗中描绘了作者面对国家的危机,内心的愤怒和壮志。
诗人以“怒发冲冠”形容自己的愤怒,表达了对靖康之耻的仇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中还流露出诗人对复国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
三、岳飞生平简介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南宋名将。
他曾参与抗金战争,屡建战功,被封为鄂国公。
由于秦桧等人的诬陷,岳飞被冤枉叛国,最终被杀害。
岳飞以忠诚和勇敢著称,被后人尊为民族英雄。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诗歌。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等,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讨论宋代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
分析《满江红》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情感。
1.2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岳飞的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迹。
探讨作者的政治立场和忠诚精神。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形式2.1 诗歌结构分析《满江红》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韵律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2 诗歌形式讨论宋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3.1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如忠诚、抗争等。
分析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3.2 诗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讨论如何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
第四章:诗歌解读与赏析4.1 诗歌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2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价值。
讨论如何评价和欣赏一首诗歌。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表达5.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模仿《满江红》的风格。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5.2 诗歌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讨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个人经历和感受。
第六章:诗歌与音乐的关系6.1 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探讨诗歌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了解传统诗词音乐的特点。
分析《满江红》诗歌在音乐上的表现形式,如古代词牌、曲调等。
6.2 诗歌演唱与表演引导学生尝试演唱《满江红》或其他相关诗词。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体验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魅力。
第七章:诗歌与文化传承7.1 诗歌与文化分析《满江红》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探讨诗歌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7.2 诗歌教育意义讨论诗歌在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章: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8.1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探讨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关系,分析诗歌在绘画中的表现。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一章:简介满江红1.1 词的背景解释满江红是一首宋代著名的词,作者是岳飞。
讨论满江红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2 词的文学特点分析满江红的结构和韵律。
探讨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第二章:词的分析和解读2.1 词的词牌和词题解释满江红的词牌和词题的含义。
分析词牌和词题对词的整体意义的影响。
2.2 词的词语和意象分析满江红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探讨这些词语和意象在词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词的背景和创作意图3.1 岳飞的生活和思想介绍岳飞的生活背景和思想倾向。
分析岳飞的思想如何影响满江红的创作。
3.2 满江红的创作意图探讨岳飞创作满江红的意图和动机。
分析满江红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词的翻译和演绎4.1 满江红的翻译给出满江红的现代汉语翻译。
讨论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和选择。
4.2 满江红的演绎介绍满江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绎形式。
分析不同演绎方式对满江红意义的影响。
第五章:满江红的教学应用5.1 教学目的和意义讨论满江红在教学中的目的和意义。
分析满江红对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理解的影响。
5.2 教学方法和活动给出满江红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建议。
包括阅读、分析和创作等不同教学活动的设计。
第六章:满江红的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6.1 词的语言特色分析满江红中使用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探讨宋代词的语言特色如何体现在满江红中。
6.2 修辞手法的运用识别满江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词的表现力和美感。
第七章:满江红的文化意义与影响7.1 满江红与宋代文化讨论满江红如何反映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
分析满江红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7.2 满江红的影响探讨满江红对后世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分析满江红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和演变。
第八章:满江红的解读与批评8.1 满江红的不同解读介绍学术界对满江红的不同解读和观点。
分析这些解读如何揭示满江红的深层含义。
8.2 满江红的批评分析进行满江红的文学批评分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满江红》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秋瑾的生活时代,以及她所处的政治环境。
1.2 作者简介: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她的文学成就,特别强调她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满江红》的词牌结构,了解它的韵律和节奏。
2.2 诗歌内容:逐句解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词的语言特色:分析《满江红》中的用词和修辞手法,理解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3.2 意象与情感:探讨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第四章:诗歌的文化与历史价值4.1 文化与历史背景:了解《满江红》在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4.2 诗歌的价值:探讨这首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现代读者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5.2 教学步骤:设计详细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讲解、讨论、活动等环节。
5.3 教学评价: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以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六章:诗歌创作手法分析6.1 对比与衬托:分析诗歌中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6.2 抒情与叙事:探讨诗歌中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第七章:诗歌的翻译与演绎7.1 诗歌翻译:提供一种或多种《满江红》的翻译版本,供学生参考和比较。
7.2 诗歌演绎:鼓励学生以朗诵、表演等形式,演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第八章:相关文学与文化作品推荐8.1 相关诗词:推荐与《满江红》主题或风格相近的诗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8.2 文学作品:推荐与秋瑾或她的诗歌相关的文学作品,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九章:课堂讨论与写作活动9.1 课堂讨论:设计有关《满江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教案一、学情分析在进行《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学情分析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历史人物和革命精神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和历史分析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有限,他们可能对秋瑾的生平和晚清社会背景不够了解,对词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阅读和鉴赏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特别是对于《满江红》这样情感丰富、语言凝练的词作。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取适当的策略,如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和词汇解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初中学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秋瑾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精神有着天然的共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秋瑾的个人经历出发,联系当代社会,思考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秋瑾的革命精神。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秋瑾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词句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秋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背景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清代女词人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满江黄(小住京华)教案教学设计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一个草长莺飞....、烟染翠柳的江南。
车子停在一个浓绿掩映、氤....的晚春,我终于踏进细雨菲菲氲笼①罩的村头。
倏地,车内沸腾了:“这就是西递!”这就是“桃花流水,渔郎泛舟”的世.外桃源...的西递。
②跃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青石牌坊。
牌坊的主人胡文光,是西递文化的践行人,他使世人为西递(传诵/传颂)着佳话,经久不息。
过了牌坊,就是西递村了。
青一色的的徽派建筑,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幅幅花鸟山水都赋予..了这一门一扇、一窗一棂各自的灵魂。
一踏进气势恢弘、陈设典雅的“玉瑞堂”“桃李园”“敬爱堂”……,迎面而来的都是一幅幅启示后人的楹联..书画。
百转千回,我就这样穿厅进堂,③(徜徉/徘徊)在西递先人温馨儒雅的氛围里。
虽然堵堵马头墙已披上苔藓....于岁月里褪色,但..,根根雕梁画栋依旧可以想象当年工匠们云集西递的场面。
男孩十一、二岁就要外出学习经商,走出了一条“儒”、④“商”、再“儒”、再“商”的人生之道。
一个“奋”字,何止体现在“儒”“商”里,分明是(贯穿/贯串)了整个人生。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氤氲(yūn)细雨菲菲B.赋予草长莺飞(cháng)C.苔藓(xuǎn)世外桃源D.楹联(yíng)雕梁画栋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颂徜徉贯穿B.传颂徘徊贯串C.传诵徜徉贯串D.传诵徘徊贯穿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D2.A3.D【解析】1.【名师点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如此题中的“长”,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如此题中的“藓”,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如此题中的“菅”。
字形题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满江绿(小住京华)教案教学设计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绿(小住京华)教案教学设计一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绿(小住京华)》教案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满江绿(小住京华)》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满江绿(小住京华)》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引导问题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如:你喜欢听诗歌吗?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为什么?2. 研究诗歌(15分钟)- 学生跟读诗歌《满江绿(小住京华)》,并师生共同分析每句的意思。
- 学生尝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展开简要讨论。
3. 情感体验(20分钟)-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可以是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
-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4. 深度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满江绿”是什么意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如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 总结(5分钟)- 结合全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与作业1.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研究诗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有效性。
- 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作品,包括创意性和表现力。
2. 作业:- 要求学生以写作的形式,展示对《满江绿(小住京华)》的情感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资源准备- 课本: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六、教学延伸- 可以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作品制作成展览,邀请其他班级或学校师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 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歌的情感表达,进行诗歌鉴赏的进一步拓展和讨论。
九年级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优秀教案
(封面)九年级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优秀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九年级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词作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分析鉴赏本词的艺术手法,感受词作悲壮豪迈的风格。
3.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1.品味词作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分析鉴赏本词的艺术手法,感受词作悲壮豪迈的风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挥师北伐,接连收复被金人侵占的大片失地,所向披靡。
已经打到离开封仅剩四、五十里的朱仙镇了,胜利在望。
但因朝廷奸臣当道,昏庸皇帝赵构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以孤军不可久留为由,强令岳飞班师回朝。
岳飞长叹一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飞怒不可遏(è),满腔悲愤,喷薄而出,化作一曲《满江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岳飞的《满江红》,去感受他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二、出示目标(投影)三、品读鉴赏1.这首词题目叫《写怀》,请同学解释一下,什么叫写怀?那么岳飞在词中书写了哪些情怀?(板书:写怀)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听名家朗读本词的录音,找出词中表现作者情怀的字眼,并圈出来。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2.学生集体朗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调,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准重读字音,读出情感。
(投影全词朗读节奏划分的PPT)3.下面我们来赏析词作,首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交流。
提示: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析:①抓住词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②从抒情方式或修辞手法的角度;③从词句表达的情感角度。
四、赏析上片①下面首先我们依次来赏析上片中表现岳飞情怀的词句。
请同学先朗读该句,然后进行赏析。
(1)怒——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朗读指导:重读“怒”,“潇潇雨歇”舒缓一点。
鉴赏:“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12《满江红》--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12.4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
3、朗读与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岳飞的作品: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作者作品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第一批为推翻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07年7月15日,秋瑾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三、写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四、文题解读满江红,词牌名。
五、全文分析(教师提出疑问,师生共同分析)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解析:紧承上句的“中秋”,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秋景图。
“篱下”“黄花”分别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写秋色,主要表现了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矛盾心理。
2024年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精彩教案
2024年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写、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者秋瑾。
2.简要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满江红·小住京华》,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生僻字词。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词牌、格律、意象等。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歌的亮点在哪里?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语气、节奏等。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小住”、“京华”、“残阳”等。
三、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满江红·小住京华》,感受诗歌的韵味。
2.学生默写诗歌,检验记忆效果。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满江红·小住京华》的朗读技巧和重点词语。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歌的审美价值在哪里?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鉴赏方法,如把握主题、分析意象、品味语言等。
2.分析诗歌中的审美元素,如意境、情感、结构等。
三、课堂练习1.学生结合注释,深入解读诗歌的内涵。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审美感悟。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满江红·小住京华》的鉴赏方法和审美元素。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歌对你们有什么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满江红(小住京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课程内容
这一课程主要是围绕文学作品《满江红》展开的。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领悟到文学作品对于历史的承载和记录,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
2.理解文学作品对于历史的承载和记录;
3.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1.诗歌《满江红》学习;
2.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事件。
2. 教学方法
1.阅读理解法;
2.课堂讨论法;
3.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法时间
导入学生讲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课堂讨论法5分钟
学习一学生听老师朗读《满江红》阅读理解法10分钟
学习二学生分小组讨论《满江红》课堂讨论法20分钟
学习三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照片多媒体教学法15分钟
总结老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学习内容课堂讨论法10分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满江红》;
2.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
1.掌握诗歌的韵律和含义;
2.理解历史事件与诗歌之间的联系。
课后作业
1.朗读《满江红》;
2.总结《满江红》的主题。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历史事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学习一个文学作品,了解了诗歌所承载的历史信息。
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不够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优质教案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节,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自学探究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
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
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