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概况
兰州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兰州农村产业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c1f5517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7.png)
兰州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也是甘肃省农村发展的重要区域。
兰州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兰州农村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
农业是兰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作物,以及水果、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
农产品产量逐年递增,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与此同时,兰州农村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农村工业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农业旅游等领域。
农产品加工企业日益增多,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农村电商发展迅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新的渠道。
农业旅游正在成为兰州农村的新兴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此外,农村服务业也在兰州取得了长足发展。
农村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逐渐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为农户提供了融资渠道,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问题。
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尽管兰州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农民收入增速不够快。
其次,农村工业发展不均衡,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企业规模小等问题。
最后,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兰州农村产业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其次,加大对农村工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最后,加强农村服务业的建设,提高农民的服务水平和满意度。
总之,兰州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才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兰州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种植时间和地区
![甘肃种植时间和地区](https://img.taocdn.com/s3/m/e38d50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4.png)
甘肃种植时间和地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甘肃省的农作物种植具有一定的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地区。
1. 小麦种植时间和地区: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之一。
小麦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到次年的4月上旬。
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省内的河西走廊、中部平原和东部山区。
其中河西走廊地区由于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气候适宜,土壤疏松肥沃,是小麦的主产区。
中部平原地区主要是以秦巴山脉的北麓为主,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略差于河西走廊,但也具备适合小麦生长的条件。
东部山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小麦生长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以高山区为主。
2. 大豆种植时间和地区:大豆是甘肃省的传统农作物之一,主要种植在河西走廊地区。
大豆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上旬。
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对大豆生长非常有利,因此大豆在这一地区有较大的种植面积。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作为粮食的主要补充品,在甘肃的农作物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玉米种植时间和地区:玉米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上旬到5月上旬。
甘肃省的玉米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中部平原地区。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玉米的生长,因此是玉米的主产区。
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大,对于甘肃省的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贡献。
4. 高粱种植时间和地区:高粱是甘肃省的传统农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高粱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上旬。
甘肃的高粱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东部山区。
河西走廊地区由于灌溉条件良好,土壤适宜,是高粱的主产区之一。
东部山区由于气候寒冷,高粱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但是该地区适合高寒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综上所述,甘肃省的农作物种植时间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平原和东部山区。
不同作物的种植时间会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条件来确定种植时间。
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情况
![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e19e426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3.png)
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情况甘肃省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大省之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对于该省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品种、产量及调整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甘肃省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
其中,小麦是甘肃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年均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
玉米是甘肃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年均种植面积约500万亩,产量在400万吨左右。
大豆是近年来种植面积逐渐增加的农作物,年均种植面积为300万亩左右,产量在200万吨左右。
除了粮食作物,甘肃省还种植了丰富的经济作物,如油菜、红枣、苹果等。
油菜是甘肃省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年均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产量在200万吨以上。
红枣是甘肃省的特色水果,年均种植面积约300万亩,产量在150万吨左右。
苹果是甘肃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作物,年均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产量在150万吨以上。
在促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甘肃省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力。
甘肃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优良种子、绿色防治技术等,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调整主粮比例和经济作物比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甘肃省鼓励农民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开拓内外销渠道,提高农作物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甘肃省还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调整农田结构,增加不同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甘肃省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加强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综上所述,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逐渐协调,农业综合效益得到了提高。
在未来的发展中,甘肃省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加强市场导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甘肃农业调研报告
![甘肃农业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ecdc94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0.png)
甘肃农业调研报告甘肃农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农田面积。
为了了解甘肃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甘肃农业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甘肃农业的生产状况,包括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发展等方面。
2.研究甘肃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其原因。
3.提出改进甘肃农业发展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我们深入甘肃农村,与当地农民进行交流,考察田地情况、农作物生长状况和畜牧业发展情况等。
2.数据分析: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农业统计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甘肃农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四、调研结果1.农作物种植方面:甘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其中小麦是主要经济作物。
然而,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的限制,甘肃农作物产量相对较低,且存在品种单一的问题。
2.畜牧业发展:甘肃畜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养殖规模相对较小。
养殖厂商普遍面临饲料供应不足、疫病防控不力等问题。
3.农业发展问题:甘肃农业发展面临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等问题。
同时,气候变化对甘肃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调研建议1.种植结构调整:鼓励农民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作物,并加大对新品种的科学研发和推广力度。
2.畜牧业发展:加强畜牧业科学管理,提高饲料供给,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
3.农业机械化推进: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4.提高农民收入: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村电商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监测和灾害预警,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六、结论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了解了甘肃农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改进种植结构、加强畜牧业管理、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收入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措施,才能实现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甘肃农业的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
甘肃各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甘肃各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d8242c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9.png)
甘肃各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经济相对较欠发达的地区之一。
现状上,甘肃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发展相对较弱。
甘肃省属于中国的内陆省份,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对外交通相对闭塞。
甘肃省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畜牧业也相对发达,以养殖牛、羊为主。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甘肃省的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工业方面,甘肃省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传统的能源工业为主导。
甘肃省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但由于能源价格下降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煤炭和石油产业的发展面临一定挑战。
除了能源工业,甘肃省还有一些轻工业和冶金工业,但规模相对较小。
然而,甘肃省政府和中央政府一直在推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交通条件,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此外,甘肃省还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打造了一批知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总体来说,甘肃省的发展趋势是朝着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向发展。
未来,甘肃省将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产业
的发展。
同时,甘肃省还将加强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甘肃省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合作,拓展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对外交流与合作。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a0e8d662af1ffc4ffe47acdf.png)
甘肃农业概况甘肃属西部内陆省份,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是我国农业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渭河流域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横贯全省的古丝绸之路是我国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的通道。
共有14个地、州、市,86个县、市、区,总人口约25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2000万人。
全省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资源比较丰富,属温带季风性气候。
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大体是“三山三草二沙一林一分田”,其中耕地5200万亩。
全省干旱缺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资源丰富。
199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87亿公斤,农业增加值20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
按经济发育程度,全省大体分为河西及沿黄灌溉农业区、中部干旱缺粮区、陇东粮食基本自给区三大块。
河西及沿黄灌溉区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基础条件好,科技和单产水平高,大部分地方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产品总量充足,商品率较高,目前正率先向市场农业迈进,特别是河西走廊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制种条件好,是全国重要的玉米杂交种、瓜菜制种基地之一。
中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差,受干旱的制约大,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农产品的区域自给问题。
陇东曾是我省的产粮大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土地肥沃,是发展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和多种经营的重点地区之一。
全省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300万亩以上,经济作物750万亩左右,其它作物500万亩左右。
小麦、玉米、洋芋是我省三大粮食作物,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6%。
近年来,优质专用型小麦、高油玉米、双低油菜、加工型马铃薯、酿酒葡萄等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呈方兴未艾发展之势。
目前,全省粮食已基本实现了自给,人均占有量345公斤。
河西及沿黄灌区已有22个县(市、区)、197个乡(镇)、406万农民基本实现了小康。
建成了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及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产基地和9万亩日光温室及18万亩塑料大棚,已成为全国“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和西北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中心,年蔬菜外销量已达80多万吨。
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
![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1f2588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0.png)
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愈发突出。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甘肃省的耕地利用效益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对甘肃省耕地的利用效益进行评价,探讨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策略。
一、甘肃省耕地资源概况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总面积达45.61万平方公里。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甘肃省的耕地面积约为570.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7%。
甘肃省地处高原山地、沙漠戈壁、丘陵山地等地形复杂的地区,耕地资源相对较为稀缺。
因此,提高甘肃省耕地的利用效益,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一)产量指标产量是评价耕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甘肃省农作物主要种植区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河道两侧的平原地区。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
通过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种植面积和产量进行统计,可以评估甘肃省的耕地产量水平及其潜力。
(二)资源利用率指标耕地资源利用率是评价耕地利用效益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甘肃省地形复杂,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关键。
农作物的品种选择、土地的轮作休闲、合理施肥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甘肃省的耕地资源利用率。
(三)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是评价耕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统计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的市场价格和产量数据,分析农作物的市场价值,进而评估甘肃省耕地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都能够进一步提高甘肃省耕地的经济效益。
三、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现状目前,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总体上比较低下。
一方面,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等自然因素的制约,甘肃省耕地的产能较低,耕地利用率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偏单一,耕地的利用方式和方法相对落后,导致耕地利用效益不高。
甘肃榆中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榆中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5eb47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8.png)
甘肃榆中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榆中是甘肃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地区。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榆中农村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甘肃榆中农村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甘肃榆中农村发展现状1.经济状况甘肃榆中农村的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导,农民以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
此外,果蔬种植和养殖业也在农村经济中占据一定比重。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和技术落后等问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进一步制约了榆中农村经济的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榆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交通不便,农村供水、供电等基本公共设施尚不完善。
这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人口流失由于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年轻人逐渐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从事非农行业,导致农村人口流失。
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不发达,也给农民生活带来了一定压力。
二、甘肃榆中农村未来的发展趋势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未来的发展中,甘肃榆中农村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实现农业向农业+农村副业转型,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加工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2.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未来,甘肃榆中农村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毛建设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
同时,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通信网络覆盖,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
3.农村人才培养与留住为了解决农村人口流失的问题,榆中农村将加强农村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新能力的农民。
同时,通过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生态农业的发展榆中农村的生态环境较好,这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甘肃适合种植什么食物
![甘肃适合种植什么食物](https://img.taocdn.com/s3/m/f3d7f47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4.png)
甘肃适合种植什么食物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地形复杂多样,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河谷等地貌特征。
这种地理环境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机会。
甘肃的气候条件多样,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为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种植多种作物。
以下是一些甘肃适合种植的食物。
1. 小麦:甘肃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之一,尤其是东部和南部地区的黄土高原和山前平原,有较好的小麦种植条件。
小麦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广泛应用于制作面食和糕点等食品。
2. 玉米:甘肃也是中国重要的玉米种植地之一。
甘肃北部的兰州、定西等地是玉米主产区,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玉米在该地区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3. 大豆:甘肃是中国大豆生产的重要省份之一。
甘肃的黄土高原地区适宜大豆生长,该地区的土壤肥沃,且日照时间较长,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4. 苹果:甘肃是中国重要的苹果产地之一,尤其是甘南地区。
甘肃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适宜苹果生长,使得甘肃的苹果具有优质口感和独特风味。
5. 葡萄:甘肃是中国葡萄种植的重要省份之一。
甘肃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葡萄生长,甘南、张掖等地是主要的葡萄产区。
甘肃的葡萄产量和质量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6. 红枣:甘肃是中国重要的红枣产区之一。
甘南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红枣的种植,因此甘肃的红枣具有较高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7. 草莓:甘肃的一些地区如定西等地也适宜草莓的种植。
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草莓的生长,使得甘肃出产的草莓具有鲜嫩多汁、口感独特等特点。
8. 草地黑麦草:甘肃地区广泛种植草地黑麦草,作为牧草供养牛羊等畜牧业。
总之,甘肃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这些作物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甘肃的农业生产在保障当地居民的粮食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甘肃农民发展现状分析
![甘肃农民发展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a5499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b.png)
甘肃农民发展现状分析甘肃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民在甘肃的发展状况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甘肃农民的发展状况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首先,甘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
农民通过农业生产、农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
政府还支持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增收机会。
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次,农民生产条件逐渐改善。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政府的扶持政策,甘肃农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农民通过科技种植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政府大力支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设施,如温室大棚、水源改造等,提高了农田的效益。
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为农民减轻了体力劳动的负担。
再次,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随着甘肃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农民家庭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许多农民已经拥有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农民的教育、医疗条件也有很大提高,农村学校、卫生院的建设得到了加强,农民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农民的交通条件也有了显著改善,农村公路的改造和农民购车的普及,使得农民能够更方便地出行和运输农产品。
然而,甘肃的农民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农民的产业结构仍然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农民在农业服务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上仍然较为薄弱。
另外,由于人口外流和老龄化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缺乏也给甘肃农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推动甘肃农民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条件。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还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
总的来说,甘肃农民的发展状况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甘肃农业_精品文档
![甘肃农业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4d7485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e.png)
甘肃农业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省份。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甘肃的农业发展相对较为困难,但在多年的努力下,甘肃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从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介绍甘肃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农作物种植甘肃的农作物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水稻、蔬菜和水果等为主。
由于甘肃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水资源的匮乏是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甘肃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水资源的保护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甘肃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作物种植,如葡萄、枸杞、黄芪等。
这些特色农作物在甘肃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并且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作物种植,甘肃农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丰富市场供给,满足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
二、畜牧业甘肃的畜牧业主要以牛、羊、猪和马等为主。
甘肃的地理环境适合放牧,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甘肃的畜牧业以养殖为主,注重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同时,还注重改良畜种,提高畜牧业的品质。
甘肃的畜牧业向现代化、生态化、高效化发展,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
此外,甘肃还充分发挥畜牧业与农业的互补关系。
通过循环农业模式,将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用于畜牧业饲料或农田肥料,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这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产量。
三、农业科技创新甘肃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甘肃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甘肃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通过引进和培育人才、建立农业科技研究机构等方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甘肃还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现阶段,甘肃的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新型农药、肥料、农机具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
通过研发和应用新型农药和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养分吸收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甘肃岷县种植什么作物多
![甘肃岷县种植什么作物多](https://img.taocdn.com/s3/m/cd8e666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b.png)
甘肃岷县种植什么作物多
甘肃岷县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是一个农业县,以农业为主要产业。
岷县气候温和,年降雨量适宜,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以下是甘肃岷县种植的主要作物:
1. 小麦:小麦是岷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因为岷县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适合小麦的生长和发展。
岷县的小麦以高产、优质、耐贮藏等特点而闻名,并且为周边地区的粮食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玉米:岷县是甘肃省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之一。
玉米在岷县的种植面积较大,产量也较高,因为岷县气候适宜且土壤肥沃,适合玉米的生长。
岷县的玉米以颗粒饱满、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而闻名,被广泛用于食用、饲料和工业加工等领域。
3. 油菜籽:岷县是油菜籽的重要种植区之一。
岷县土地肥沃,适合油菜籽的种植,且气候条件和降水量适宜,有利于油菜籽的生长和发展。
岷县的油菜籽以产量高、油脂含量高、品质好等特点而闻名,是甘肃省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4. 果树:岷县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适宜果树的生长,因此水果种植也相对丰富多样。
岷县种植的主要果树包括苹果、樱桃、葡萄等。
岷县的水果以品质好、口感佳、产量高等特点而享有盛名,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并且在市场上有着较高的竞争力。
岷县还种植一些其他的作物,如豌豆、大豆、蚕豆、青稞等。
这些作物在岷县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但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甘肃岷县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县,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小麦、玉米、油菜籽和水果是岷县的主要作物,它们得益于岷县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壤,呈现出高产、优质的特点,为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甘肃土特产的地理环境分析
![甘肃土特产的地理环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bddce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7.png)
甘肃土特产的地理环境分析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地理环境的省份。
这里的气候多样,地形复杂,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些都为甘肃土特产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高低起伏较大,山峦连绵不断。
这种地形特点使得甘肃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既有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平原地带,也有适合养殖牛羊等畜牧业的山区。
此外,甘肃还有大量的草原和森林资源,这些都为甘肃土特产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流经甘肃境内长达960公里。
黄河流域的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
同时,甘肃还有许多湖泊和河流,如青海湖、嘉峪关长城水库等,这些水源不仅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也为甘肃土特产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甘肃地处中亚大陆桥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与中亚、西亚等地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
这种地理位置优势使得甘肃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也为甘肃土特产的市场拓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甘肃还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这进一步推动了甘肃土特产的国际化发
展。
甘肃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曾经是商贾云集的繁荣之地。
这种历史和文化底蕴为甘肃土特产的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敦煌壁画、兰州拉面、羊肉泡馍等都是甘肃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代表性土特产产品。
甘肃农业情况
![甘肃农业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edf0d4db28ea81c758f57887.png)
甘肃农业基本情况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
一、土地情况:甘肃的土地资源丰富。
全省总土地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折合6.8亿亩,居全国第7位。
其中,农用地为3.81亿亩;建设用地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
人均占有土地26.31亩。
人均占有耕地2.71亩,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
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 % 。
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万亩,包括沙漠、戈壁、高寒石山、裸岩、低洼盐碱、沼泽等。
在未利用的土地中,可开发利用的荒地资源充足,达1126.15万亩,这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是十分可观的后备土地资源。
根据2001年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全省大于15°坡耕地2541.88万亩,其中,15°—25°的坡耕地2059.73万亩,占81%;大于25°坡耕地482.15万亩,占19%。
二、甘肃的植物情况: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据第六次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81.2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3.42%。
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
甘肃草场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三种,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衔山、哈思山、关山等地,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
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
目前经营的主要药材有450种,如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冬虫草等,特别是“岷当”、“纹党”产量大、质量好,是闻名中外的出口药材。
三、气候状况: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
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3f59a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4.png)
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甘肃张掖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不断支持,甘肃张掖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现状、政府支持政策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甘肃张掖农业发展进行分析。
首先,关于甘肃张掖的农业现状,该地区农业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
在种植业方面,甘肃张掖的主要作物包括小麦、玉米、甘薯等,其中小麦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
在养殖业方面,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养殖种类有牛、羊和猪等。
此外,甘肃张掖还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苹果、葡萄、核桃等,在储备粮食和食品产业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其次,政府在推动甘肃张掖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业企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政府还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的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溯源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未来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的趋势将持续向着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方向发展。
一方面,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方式将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引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通过精确施肥、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巡检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绿色发展将成为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传统农业模式已难以持续发展。
未来,甘肃张掖农业将积极倡导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政府将加大对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转变传统农业观念,推动农业绿色化转型。
甘肃为什么可以种植水果
![甘肃为什么可以种植水果](https://img.taocdn.com/s3/m/8d56a89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7.png)
甘肃为什么可以种植水果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不仅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腹地,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之一。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和适宜气候条件的省份,甘肃具备种植水果的优越条件。
首先,甘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甘肃境内拥有众多的江河湖泊,如黄河、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脉的水源,这些水资源为种植水果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实现对果树的灌溉供水,确保水果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其次,甘肃的气候条件适宜水果生长。
由于地处内陆,甘肃在气候上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和寒冷特点。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但总体上,甘肃的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大多集中在夏季,凸显了干旱的特征。
而甘肃的寒冷冬季和温暖夏季提供了适宜果树生长的温度和光照条件。
很多果树种植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具备更好的生长环境,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
此外,甘肃还具备丰富的土地资源。
甘肃是中国较早开展防沙治沙的省份之一,拥有大量沙漠退化土地。
通过治理沙漠退化,可以将这些土地再次开垦用于果树种植。
同时,甘肃还有大片的丘陵山地和平原,这些地区的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非常适合水果的种植。
在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甘肃可以利用这些土地为水果的种植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
此外,甘肃还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水果种植的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水果的传统,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进使得果树的种植、病虫害防治、果品的采摘和贮藏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甘肃政府积极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和引进新品种,加强科技研发,提高现代种植技术的应用水平,推广现代农业模式,为甘肃的水果种植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综上所述,甘肃之所以能够种植水果,是因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地资源。
同时,甘肃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为甘肃的水果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农业概况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
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
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
总人口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
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5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
全省辖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1528个乡镇。
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万吨,棉花万吨,油料万吨,肉类产量达到万吨,蛋类产量达到万吨,牛奶产量达到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3元。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
一是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比较少。
甘肃总土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全省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
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亩产达到公斤,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4%;草原类草场8593万亩,占32%;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5%。
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亿亩。
二是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总体上是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
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
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
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三是水资源贫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
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降水量40-800毫米,年蒸发量1000—3000毫米。
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
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
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
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四是生物资源丰富。
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
全省共有各类畜禽品种65个,天祝白牦牛、靖远滩羊、河西白绒山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甘肃高山细毛羊、华特瘦肉型猪、早胜肉牛、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
省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五是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坚持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和实施科教兴农不动摇,实行分类指导,初步找到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路子,全省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主要表现为: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
全省续建和新建了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累计达到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0万亩,累计达到1100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62%。
在中东部干旱地区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集雨节灌面积发展到342万亩。
新修梯田545万亩,累计达到2346万亩,占山旱地面积的66%。
逐步确立了“梯田、水窖、地膜、调整”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创立了“用水、保水、蓄水、截水、节水”五大技术体系。
——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省内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九五”期间,全省年均产粮800万吨,比“八五”增加了113万吨,其中1998年达到87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基本实现了省内自给。
棉、油、瓜、果、菜等大宗农产品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
——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起步。
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到1519个,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88个,占产业化经营组织数的52%,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农业上市公司达到3家,有2家已核准上市;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25亿元,以啤酒酿造原料、淀粉、蔬菜、麦芽、果品、牛羊肉、草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近10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全省订单农业面积达到730万亩,各类优质专用农作物面积达到1300万亩。
——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
全省初步形成了马铃薯、棉花、瓜类、蔬菜、果品、啤酒原料、制种、中药材、蚕豆、百合、烤烟、草产品、草食畜牧业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产品。
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08万亩,产量43万吨,占全国用种量的一半,居全国第一,使我省真正成为玉米制种大省;马铃薯面积745万亩,年产鲜薯75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中药材面积万亩,产量36万吨,位居全国第一;蚕豆、黑瓜籽、啤酒酿造原料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莫高干红葡萄酒质量被评为全国第一。
年产细毛及半细毛8000吨,居全国第三位;羊肉产量位居全国第四,牦牛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年皮毛交易量是本省生产量的5倍多,为全国三大皮毛集散地之一;紫花苜蓿保留面积7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草产品加工基地达到95万亩,规模化草产品加工能力61万吨,居全国前列。
——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初见成效。
累计治理“三化”草场510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420万亩,人工造林累计2600万亩,退耕还林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提高到%,植被覆盖率达到11%,在31个县开展了生态农业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万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的%。
——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成效显著。
在41个国扶县和12个省扶县连续20年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254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57万人,同时尚有471万低收入人口。
在26个县实施了农村小康工程建设,已有22个县、406万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甘肃农业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抓项目、抓改革、促发展的要求,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个定位,强化一个支撑,加快三个推进,突出五个抓手,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
一个目标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定位是,在保证本省粮食产销平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宏观定位;一个支撑是,科技支撑;三个推进是,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五个抓手是,通过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管理法制化、农业服务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把甘肃建成草业大省、牧业强省和全国重要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及特色农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