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地形呈狭长状,东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总人口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5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全省辖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1528个乡镇。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万吨,棉花万吨,油料万吨,肉类产量达到万吨,蛋类产量达到万吨,牛奶产量达到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3元。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

一是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比较少。甘肃总土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全省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亩产达到公斤,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4%;草原类草场8593万亩,占32%;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5%。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亿亩。

二是气候类型差异较大。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总体上是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三是水资源贫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降水量40-800毫米,年蒸发量1000—3000毫米。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四是生物资源丰富。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全省共有各类畜禽品种65个,天祝白牦牛、靖远滩羊、河西白绒山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甘肃高山细毛羊、华特瘦肉型猪、早胜肉牛、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省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五是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坚持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和实施科教兴农不动摇,实行分类指导,初步找到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路子,全省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表现为: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全省续建和新建了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累计达到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0万亩,累计达到1100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62%。在中东部干旱地区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集雨节灌面积发展到342万亩。新修梯田545万亩,累计达到2346万亩,占山旱地面积的66%。逐步确立了“梯田、水窖、地膜、调整”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创立了“用水、保水、蓄水、截水、节水”五大技术体系。

——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省内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九五”期间,全省年均产粮800万吨,比“八五”增加了113万吨,其中1998年达到87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基本实现了省内自给。棉、油、瓜、果、菜等大宗农产品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

——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起步。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到1519个,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88个,占产业化经营组织数的52%,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农业上市公司达到3家,有2家已核准上市;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25亿元,以啤酒酿造原料、淀粉、蔬菜、麦芽、果品、牛羊肉、草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近10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全省订单农业面积达到730万亩,各类优质专用农作物面积达到1300万亩。

——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全省初步形成了马铃薯、棉花、瓜类、蔬菜、果品、啤酒原料、制种、中药材、蚕豆、百合、烤烟、草产品、草食畜牧业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产品。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08万亩,产量43万吨,占全国用种量的一半,居全国第一,使我省真正成为玉米制种大省;马铃薯面积745万亩,年产鲜薯75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中药材面积万亩,产量36万吨,位居全国第一;蚕豆、黑瓜籽、啤酒酿造原料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莫高干红葡萄酒质量被评为全国第一。年产细毛及半细毛8000吨,居全国第三位;羊肉产量位居全国第四,牦牛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年皮毛交易量是本省生产量的5倍多,为全国三大皮毛集散地之一;紫花苜蓿保留面积7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草产品加工基地达到95万亩,规模化草产品加工能力61万吨,居全国前列。

——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初见成效。累计治理“三化”草场510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420万亩,人工造林累计2600万亩,退耕还林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提高到%,植被覆盖率达到11%,在31个县开展了生态农业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万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的%。

——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成效显著。在41个国扶县和12个省扶县连续20年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254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57万人,同时尚有471万低收入人口。在26个县实施了农村小康工程建设,已有22个县、406万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甘肃农业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抓项目、抓改革、促发展的要求,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个定位,强化一个支撑,加快三个推进,突出五个抓手,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一个目标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定位是,在保证本省粮食产销平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宏观定位;一个支撑是,科技支撑;三个推进是,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五个抓手是,通过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管理法制化、农业服务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把甘肃建成草业大省、牧业强省和全国重要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及特色农业基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