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降糖 过犹不及?.docx
口服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怎么办?.docx
降糖药肝肾功能不好者慎用啥意思?
有些降糖药说明书上会说,肝肾功能不好者慎用,如二甲双胍等药,部分糖尿病患者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些药会损害肝肾,于是干脆不用,或去寻找一些“自诩”对肝肾无任何副作用的“良药”。
其实,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高血糖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要远远大于降糖药的影响,只要能控制好血糖、血压等,肝肾就能得到有效保护。
因为,“肝肾功能不好慎用”不等于会引起肝肾损害,药物几乎都是在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可见承担着如此重任的肝脏、肾脏,从理论上看,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
实际上,大量临床验证,肝肾功能无损伤的患者在常规用药范围内服用降糖药,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可以放心使用。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如出现蛋白尿),由于降糖药排泄受到障碍,药物原形及代谢产物在体内缓慢积聚而加重肾负担,因此要禁用或慎用。
但这并不等于该药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
临床上,确实见到一些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数年后出现肾功能损害,但这是糖尿病本身的自然发展过程,主要与血糖、血压、血脂控制长期不达标有关,而非降糖药之过。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一般每年一次,以便指导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服用哪种降糖药,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既不能因为害怕副作用而拒绝服药或自行减量,也不能为了使血糖控制正常而盲目服药。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内蒙古 中医药
片检查 和手术 中 c型 臂的使 用 , 当守护病人做 C T和核 磁共 振 以及介 入治疗 时 , 护士应穿铅衣 , 用 于预 防射线对机体 的伤 害。
3 小 结
医护人员在进行 医疗 活动 时, 常发生 意外伤害 , 因此 , 医务 人 员的职业安全 问题 已受 到普遍关 注 , 护 士特 殊 的工作 性质决 定 她面临着 多种职业危害 。通过 医院管理工作 实践 , 使 我们认 识 到健 全的组织 、 规范的医疗行为 、 严格执行无菌 操作 , 加强护 士责任心是提高 医疗质量 、 保障 医疗安全 的根本保 证。护理 人 员 在做好本 职工 作的 同时 , 应认 真学 习并 加 以贯 彻落 实 , 不断 提高 自身防护意识 , 进 一步 加强 自身 防护, 有 效减少 职业暴 露 的发生 , 确保 自身的职业 安全。 参考文献 [ 1 ] 金先革.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对策[ J ] . 青 海医药杂志 ,
2 0 0 9 , 3 9 ( 1 0 ) : 6 7~6 9 .
[ 2 ] 滕倩倩. 护理职业损伤 的风险 因素及 防护措 施 [ J ] . 护理
践 与研 究 , 2 0 0 7 , 4 ( 8 ) : 5 9~6 0 .
[ 3 ] 张光慧 , 赵庆华. 护理人 员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 [ J ] . 护理研
究, 2 0 0 6 , 2 0 ( 2 2 ) : 1 9 7 7—1 9 7 9 .
[ 4 ] 侯美凤 , 江利秋 , 陈云超. 手术 室护 士利 器损伤 的原 因及 防 护对策[ J ] . 中华护理杂志 , 2 0 0 6 , 4 1 ( 2 ) : 1 6 6—1 6 7 .
糖 尿 病 患 者 血 糖 控 制 不 良原 因分 析 及 护 理 对 策
胰岛素治疗,“过犹不及”
胰岛素治疗,“过犹不及”长久以来,由于人们对胰岛素存在误解及抵触心理,糖尿病患者常把胰岛素作为口服降糖药完全失效后的无奈之举和最后招数。
通过这些年来的糖尿病教育,如今这种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胰岛素不合理应用的现象也越发突出,例如,有些患者听人家说口服降糖药对肝肾有损害,于是不管自己病情如何,执意选择胰岛素治疗;有些基层医生在使用胰岛素时,不注意与口服降糖药联用,结果病人越打越胖,尽管胰岛素用量很大,但降糖效果并不理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此,如何规范使用胰岛素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尧适应症不可随意放宽众所周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肥胖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为了维持血糖平衡,机体被迫增加胰岛素分泌来抵消“胰岛素抵抗”,而“高胰岛素血症”又会使病人体重增加,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患者胰岛功能失代偿,甚至完全衰竭。
一般说来,胰岛素比较适合于体型偏瘦(注:这种病人的胰岛素抵抗往往相对较轻)、胰岛功能较差且血糖较高的糖尿病患者;而对于体型肥胖、有严重胰岛素抵抗而●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王建华胰岛功能相对较好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则不宜首选胰岛素治疗,而应强调少吃多动、控制体重,同时配合使用能够减轻体重(至少是不增加)、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二甲双胍),效果可能更好,因为后者的主要矛盾是胰岛素抵抗而非胰岛素绝对缺乏。
在所有降糖药物当中,当数胰岛素的降糖作用最强,但它导致低血糖的风险也最大,而低血糖对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危害极大,因此,这类病人(尤其是认知能力较差者)使用胰岛素一定要慎重,应先做风险与获益评估。
胰岛素降糖效果虽好,但也并非人人皆宜。
当用不用固然不对,不该用滥用同样错误。
患者是否适合用胰岛素,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后才能做出决定。
评估内容包括:年龄、胖瘦、病程长短、胰岛功能状况、并发症或合并症情况、认知水平、低血糖风险大小等等。
糖尿病治疗上的“太过”与“不及”.docx
糖尿病治疗上的“太过”与“不及”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应该说每一位糖尿病人都能得到恰当合理的治疗。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绝大多数糖尿病人而言,他们的糖尿病并未得到充分的治疗。
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是相当多的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患糖尿病。
我们在大庆市的调查表明,未做糖尿病的有关检查,只有25%的糖尿病人因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心脑血管病去医院就诊,发现患有糖尿病;而75%的糖尿病患者因未做过糖耐量试验,不知血糖已显著升高,认为自己仍很健康,当然更想不到去治疗。
其次,已知自己患糖尿病的25%的人群中,有1/3因不了解糖尿病的危害而拒绝治疗;有些则因为经济条件差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未能治疗。
在有幸享受公费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认识的差异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治疗。
一些人偏信“根治”的谎言,四处寻找“偏方”、“秘方”,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住院才肯开始真正的治疗。
有些病人用一阶段降糖药后,多饮、多尿症状减轻了,就认为已治愈而中断治疗。
一些肥胖的糖尿病病人,治疗中限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本应成为降糖治疗的基础,但这样做病人十分勉强。
体重90公斤的人降到85公斤就会忧心忡忡,惟恐自己要发生“营养不良”;拖着肥胖的躯体,“锻炼”时出“一身臭汗”,出门步行也远不如乘小轿车那么潇洒、舒适,于是“减肥运动”也就自生自灭了。
依然是肥胖,依然是高血糖!依然是高脂蛋白血症,依然是高血压!!在这“死亡四重奏”的压力下,不少医生的信心也被削去了大半。
几次忠告病人仍无动于衷,医生不得己而退求其次,放弃治疗中的某些目标。
反择其危害最大者作为治疗目标。
医生松下来了,患者的病还会好吗?你可能会抱怨医生为什么不能“不厌其烦”再多几次“苦口婆心”的劝告,“精诚所至,顽石为开”嘛。
此言不错。
但医生每天看几十位门诊病人,还要兼管住院病人,何况还有开会、会诊在等待着医生去做,医生“苦口婆心”得下去吗?这种责人不责己的做法、想法恐怕于事无补。
强化降糖的利弊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强化治疗的利与弊李良毅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血管并发症,其中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证据增多,如 DCCT研究和UKPDS研究均显示强化降糖能够显著降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但强化血糖控制能否降低CVD事件一直没有定论。
DCCT研究中强化控制组有降低CVD的趋势,。
UKPDS研究中,虽然强化治疗组较标准治疗组CVD事件下降16%,但差异无显著性。
糖尿病患者强化控制血糖的长、短期效应逐渐显现。
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临床思考,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率是否显著降低,强化治疗的时机、持续时间及方式的选择,强化的程度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目标值设定、强化潜在的风险等。
根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探讨强化降糖的利弊。
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与之伴随的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的增长。
如何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强化降糖治疗及多危险因素控制是否能够带来益处,其益处是否超过存在的潜在危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2008年第68届美国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上报告了3项大的有关2型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即ADVANCE、ACCORD及VADT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VADT(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研究中纳入1791例高CVD风险(40%既往CV事件)的退伍老兵, 97%为男性,年龄60 岁,糖尿病病史11.5年,已用胰岛素或最大剂量的口服药物,但仍未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基线HbA1 c 9.4%,平均观察6年,可使用任何降糖药物(多数是2~3种药)。
强化血糖控制组末次随访时HbA1 c已达6.9% ,远远优于标准治疗组( 8.4% ) ,但是为达此目标用药增多、胰岛素应用增加、低血糖增多。
结果显示,总的心血管事件虽然较强化组少些,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心血管死亡轻微增加。
血糖控制过犹不及,警惕无症状性低血糖
抢救 不及时 ,患 者可能 因低 血糖持续 过 久而 变成植 物 人 ,甚 至会有 生命 危险 。
因此 ,临床 医生 一定 要高度 警惕 无症状
性低 血糖 。
给刘 大爷重新 调整 了药物 ,并 嘱 其 睡前 适 当加 餐 。 经 过 上 述 处理 , 刘 大 爷 的 空 腹 血 糖 恢 复 正 常 ,伴 随 的症 状 也 完
进 。另外 ,对于频 发低血 糖的糖 尿病患
不是 所有低 血糖都有症状
神经变得 不敏感 ,造威期体 对低血糖的警 者 ,可 以酌 情放宽 血糖控 制 目标 ,以减
人 人 都 知 道 ,高 血 糖 会 对 人 体 造 戒反应能 力下降甚至丧失 ,患者可在没有 少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
慌 、- T 4 "  ̄ 、出汗等前驱症状的情 成损害 ,但 与高血 糖相 比 ,低 血糖 的危 饥饿 、,
重 ,患者会 出现 中枢神 经缺 糖症状 ,如
行为 怪异 、精神 错乱 、癫痫 发作 、定向 力丧失 、嗜睡 、昏迷等 。
都要想到 临床 发现 ,无症状 性低 血糖 多发生 任何程度的神经 、精神症状时 ,
于病程较 长的1 型糖尿病 患者 、老年糖尿 病 患者 、肝肾功 能不 全的患 者 、服 用 B
前 来 我 院 就 诊 。根 据 刘 大 爷 的 主 诉 ,我
易被 察觉 ,很容 易被 漏诊 、误诊 ,如果
三者结合加强血糖监 测
导致低 血糖 的原因主要有3 方面 :一 是吃得 太少 或进 餐延迟 ;二是动 得太 多
又未 及时加 餐 ;三 是用药 不 当。为了减
初 步判 断其 可 能在 夜 间发 生 了 “ 无症状 性低 血糖 ” ,建议 回 家监测 一 下夜 间血
糖友不应苛求“血糖达标”
糖友不应苛求“血糖达标”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3年第5期文/陈辉不少患者过度强调降糖治疗的达标,甚至追求在正常范围内越低越好,这是糖尿病门诊中最常见的误区。
过度强化降糖对患者有害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蔡德鸿举了两个例子:一位是66岁的退休工人,他的糖化血红蛋白为7.1,距离达标值7.0还有一点点差距,不过他的血糖波动不大,从未发生过低血糖,生活质量很不错。
另一位是68岁的退休教师,她对自己的血糖是否达标非常紧张,就医时带来一个本子密密麻麻记录着她自己做的血糖监测。
监测显示她的血糖的确达标了,但是血糖波动较大,发生过几次低血糖,有一次还被紧急送医院抢救。
蔡德鸿指出,第二个病人存在用药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降糖,而出现了低血糖频发,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这样的治疗就不能算理想。
血糖过低,则可发生低血糖反应,严重的低血糖可以致残甚至致死。
同时,大量的国际医学研究证实,过度强化降糖、强化降压和联合降脂,对于糖尿病患者没有明显的综合获益,甚至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有些糖尿病患者以为吃降糖药或打胰岛素出现低血糖不可避免,即使曾经出现饥饿感明显、出冷汗、心跳加快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就诊时也不向医生提及。
蔡德鸿提醒,这是错误的观念,有上述症状一定要在复查时告诉医生,医生会根据这些症状对药品的种类和剂量进行调节。
老年患者达标真可放宽蔡德鸿介绍,血糖达标对于糖尿病患者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糖尿病治疗的全部,而应该是血糖控制、保护胰岛细胞、减少低血糖三管齐下,从而有效改善糖尿病的长期预后和临床结果。
特别是2010年更新的《中国Il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打破了“降糖必须达标”的传统治疗观念,首次提出了血糖控制目标应该个体化,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都将对患者有益,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
那么,血糖到底控制在多少才合适?蔡德鸿说,血糖控制的目标应该个体化,在制定血糖控制目标时,应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综合考虑低血糖风险、并发症情况、年龄等诸多因素。
糖尿病治疗,过犹不及
糖尿病治疗,过犹不及作者:暂无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3年第4期文/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王建华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病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戒降糖过度糖尿病人往往比较担心高血糖,事实上,严重低血糖的危害比高血糖更甚,轻者表现为心慌、出汗、头晕、瘫软无力,重者会严重损害中枢神经,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而且,低血糖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如心梗、脑血栓等)。
另外,长期慢性低血糖,还会影响智力甚至导致痴呆(特别是老年人)。
二戒节食过度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于降低血糖、控制体重十分重要。
但是,饮食治疗不等于“饥饿疗法”,而是应在确保患者生理活动所需的前提下,适当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同时还要维持营养平衡。
过度节食或者偏食,将会导致热量不足、营养不良、贫血、饥饿性酮症,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过度节食还会导致低血糖后血糖反跳性升高,不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
另外,饮食治疗不能搞“一刀切”,对明显消瘦或者妊娠期的糖尿病患者,应当适当放宽饮食控制。
三戒运动过度运动疗法也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之一,适当的运动对糖尿病人益处多多:可以增加机体热量消耗,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提高身心健康等等。
运动要求循序渐进,掌握好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剧烈的运动(属于“无氧运动”)可以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儿茶酚胺等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
此外,运动时间过久、运动量过大(特别是在空腹状态下),将会显著增加低血糖的危险性。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糖尿病人都适合运动,例如,严重高血糖的病人、合并肾功能损害的病人、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的病人,活动期眼底出血的病人都不适合运动。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着手运动锻炼之前,有必要做一次全面体检,听取医师的意见。
四戒减肥过度我们知道,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超重者减肥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降糖药物的疗效。
血糖全面达标的降糖治疗策略之再探讨
2020年11月 第17卷 第22期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降糖理念几经变迁。
1998年,UKPDS研究[1]提示,强化降糖可明显减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奠定了强化降糖在T2DM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制定的一系列指南也均推荐强化降糖治疗理念。
随着ACCORD、ADVANCE、UKPDS 10年随访等一系列大型研究结果陆续发表,降糖目标个体化治疗理念开始走上舞台。
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EASD)联合声明[2]建议血糖控制目标应个体化。
2012年ADA/EASD[3]联合声明建议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多因素综合治疗,降糖同时控制体重、血压和血脂,但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控制仍然是治疗的重点。
2018 ADA/EASD指南[4]强调在血糖控制的同时关注心、肾、体重等多方面。
降糖理念不断变迁,但万变不离其宗,降低血糖、减少并发症一直是糖尿病患者管理的重要目标,血糖达标仍是核心问题。
1 血糖达标的含义HbA1c是评估长期降糖疗效的“金标准”,而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和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Glucose,PPG)是整体血糖的重要组成部分[5]。
有研究[6]分析了T2DM患者在不同HbA1c水平下的日血糖曲线,发现在HbA1c较高时FPG降低对其贡献更大,当HbA1c越接近正常PPG的贡献更大。
一项荟萃分析研究显示[7],糖尿病患者慢性高血糖与心血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排除常规的风险因素后,HbA1c每增加1%,CVD风险增加18%。
不仅是空腹高血糖,餐后高血糖可能更加与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的风险增加[8-11]。
强化血糖达标10点建议
强化血糖达标10点建议
强化血糖达标10点建议
2009年04月24日星期五 02:52
强化治疗所得到的血糖控制水平:HbA1c为7.0%是许多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推荐的目标。
目前这一目标在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中未能得以实现。
实际上,目前强化血糖控制的目标应该更加严格,不少国家如加拿大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的HbAlc达标值是小于6.5%。
因此,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1. 将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定义为HbA1c<6.5%;
2. 每3个月监测一次HbA1c;
3. 积极控制高血糖,血脂紊乱及高血压,以取得最好的病情控制;
4. 将所有新诊断的病人尽可能地推荐到糖尿病专科;
5. 治疗潜在的病理生理缺陷--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缺陷;
6. 积极治疗病人,以期在6个月内达到将HbA1c控制到<6.5%的目标;
7. 治疗3个月后如病人达不到HbA1c<6.5%的目标,则应考虑联合治疗;
8. 如新诊断的病人HbA1c>9%,则应立即给予联合治疗或注射胰岛素;
9. 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来进行联合治疗;
10. 联合多学科在相同的理念下分工协作,努力让病人得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实现糖尿病的管理目标。
*注:在无法监测HbA1c 时,可用空腹血糖< 110 mg/dl (6.0 mmol/l)来替代。
关键词:血糖达标血糖。
强化降糖的概念
强化降糖的概念降糖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式来降低血糖水平,以达到控制和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外异常升高。
降糖的目的是减少糖尿病所带来的并发症风险,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降糖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指降低血糖水平,还包含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内容。
首先,降糖需要通过饮食控制来调整病人的饮食结构和摄入量。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摄入的糖分和碳水化合物的量,以降低血糖的升高。
同时,也需要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
其次,降糖还需要通过适量的运动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代谢水平。
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身体对血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有效地促进体内脂肪的代谢,减少脂肪的堆积,进一步改善胰岛素的效能。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强骨骼肌力和抵抗力,并改善心理状态。
另外,药物治疗也是降糖的重要手段之一。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运动不足以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常常需要选用药物来帮助降糖。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剂。
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减低血糖,如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多、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等。
胰岛素注射剂则是通过增加胰岛素的水平,降低血糖。
此外,管理情绪和减轻压力也是降糖的重要方式。
应对糖尿病和生活中的压力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如心理咨询、放松训练、运动疗法、音乐疗法等来实现。
长时间的压力和焦虑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的释放增加,促进血糖升高,所以需要积极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除了上述方式,一些辅助治疗也可以帮助降低血糖。
例如,一些中药配方和中草药选择具有降糖作用的药材,如苦瓜、麦冬、苍术等,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或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饮食中的一些食物也具有降糖的效果,如豆腐、豆浆、黑芝麻、大枣等,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
在降糖措施的过程中,糖尿病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并定期监测。
强化降糖须趁早
强化降糖须趁早作者:李全民来源:《健康博览》 2010年第8期说到糖尿病,患者常听到“强化降糖”这个词。
它是指应用强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使患者的血糖在较短时间达到理想控制,使代谢紊乱得到纠正,具体手段包括使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联用等多种方法。
近年“强化降糖”颇受关注,与涉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有关。
强化降糖并非适用于每个糖尿病人糖尿病对生命的危害主要来自并发症。
2000年后,国际上几个大型的临床研究发现,强化降糖后大血管并发症没有明显减少。
美国国立卫生院进行的一个1万多人参与的研究发现,强化降糖后死亡率反而高于普通治疗的人群。
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研究之所以死亡率增加,是由于患者的糖尿病病史长,血糖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很多人已经并发了心血管疾病,再强化降糖结果并不好。
而在另一个研究中,对于新发的糖尿病患者,一半人进行强化降糖,一半人进行常规治疗,几年后都恢复到常规治疗。
结果发现,接受强化治疗的患者的各种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肾病、视网膜病变等)都明显减少,证明降低血糖好处是很多的。
上述两个临床试验结果告诉我们,强化降糖并非适合于每一个人。
以下人群需要强化降糖以下人群需要强化降糖:1.新发病的糖尿病;2.持续高血糖的非肥胖患者;3.不能控制的体重降低和高血糖;4.口服降糖药失效;5.口服药及饮食不能控制的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6.起病较急、症状明显、体重显著减轻、病程较短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
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迅速控制临床症状和高血糖状态,从而减轻对胰岛β细胞的早期糖毒性和脂毒性作用。
研究表明,在血糖良好控制的基础上,强化治疗可以使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危险性降低12%,尤其微血管并发症下降25%,心肌梗死下降16%。
以下四类人群不需强化降糖下列四类人则不需要强化降糖:1.儿童。
因为血液中充足的葡萄糖对于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2.高龄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可能会引发老年患者中风和心梗的发生。
强化降糖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强化降糖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王秀艳;章秋;潘天荣【摘要】目的分析强化降糖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9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及标准治疗组,平均随访5年,随访中检测FBG、HbA1c等指标,填写欧洲五维度生活质量调查表(EQ-5D)并收集相关的研究结果.结果强化组与标准组相比生活质量及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并发症、低血糖发作、女性、高龄、长病程、低教育程度及高体质量指数均显著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结论强化降糖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无显著影响,而血管并发症、低血糖发作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女性、高龄、病程长、受教育程度低及高体质量指数的患者生活质量更差,对这类患者应加强心理支持治疗.【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3(034)012【总页数】4页(P1755-1758)【关键词】2型糖尿病;强化降糖治疗;生活质量【作者】王秀艳;章秋;潘天荣【作者单位】2306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306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治疗,且因其可造成多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不仅要考虑客观指标如血糖水平的影响,一些主观的指标,如生活质量等因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
本研究对9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长达5年的随访观察,旨在分析强化降糖治疗对本地区老年2型糖尿患者群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制定糖尿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入选对象选取2002年7月至2002年12月就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的106例患者,6周的导入期合格者被随机分成强化组和标准组(开放比较),平均随访5年。
入选标准:初诊糖尿病年龄≥30岁;年龄≥55岁;具备以下1项或几项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①年龄≥65岁,②2型糖尿病病程≥10年,③主要大血管疾病史(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冠脉搭桥或冠脉成形术史),④主要微血管疾病史(大量蛋白尿、视网膜激光治疗、增殖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其他的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每天都在吸烟、总胆固醇>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微量蛋白尿);签署知情同意书。
强化降糖之争.docx
糖化血红蛋白
在本次ADA大会上,由美国糖尿病学会、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组建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作为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从而取代现有的空腹血(FPG)和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OGTT)的诊断方式。
HbA1C是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稳定指标,具有稳定性好、精确度高、不受急性血糖波动影响、检测便捷等优点。
郭晓蕙教授点评:作为一种血糖检测方法,HbA1c测定尚且符合条件,但上升为诊断标准,决定某一个人是否需要开始进行糖尿病治疗,目前条件还不成熟。
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医生的负担当然会减轻很多,但至少有一半已被确诊糖尿病的病人,将达不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对这些人群该如何干预?
另外,要实现HbA1c检测的标准化,成本非常昂贵。
一个医疗机构如果要开展HbA1c检测,必须通过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项目委员会(NGSP)的认证。
这项认证的费用为20万元/年。
不要说基层医院,很多三级甲等医院目前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那么,中国目前能够达到NGSP认证标准的实验室能有几家?因此,目前在中国,这种改变的可能性并不大。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过犹不及:脆弱的老年糖尿病
过犹不及:脆弱的老年糖尿病现阶段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作息习惯等发生变化,导致患有代谢性疾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其中以糖尿病为主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其发病群体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对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影响。
疾病发生后如何能够有效地实现疾病治疗,实现血糖控制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问题,但是目前部分领域部分观点存在过度的糖尿病控制思想,这样不仅不利于患者血糖调整,同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等不良情况。
所以老年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要知晓:过犹不及!老年人血糖不稳定的原因有哪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尽管积极进行疾病治疗,但是仍然存在血糖不稳定等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发生主要原因有3点。
(1)饮食不规律,相信大部分人都了解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因此注重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摄入,控制糖分摄入,以此实现自身血糖稳定,减少血糖波动。
但是大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很难做到科学规律饮食。
(2)低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注重自身血糖的调节之外,更加需要注重低血糖并发症的预防工作。
当患者出现反复低血糖后,机体会通过自我调节使血糖水平升高,这种情况会导致患者出现血糖波动,而且中老年群体出现低血糖后会发生反跳性血糖增高,这也是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3)运动不规律。
运动能够促进老年人代谢能力,进而加快新陈代谢以促进葡萄糖消耗,降低血糖的同时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但是大量的运动或剧烈的运动很容易造成老年糖尿病低血糖,进而引发血糖波动,造成血糖不平稳。
常见老年糖尿病“过犹不及”的情况以及处理方法过犹不及1:针对非病因入院的老年糖尿病采用强化降糖部分老年患者入院后其入院原因主要是其他疾病,但是存在自身血糖升高等情况,这一情况下为进一步实现患者血糖控制,会使用强化降糖方法,这种降糖方法尽管能够使患者血糖降低,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的风险问题,例如存在严重低血糖情况。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日常见的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类药物以及磺脲类药物,并没有过多的应用胰岛素治疗,强化降糖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则是胰岛素治疗。
降糖有度不能“过”
降糖有度不能“过”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也让人们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有很多人为了降低血糖,大量食用降糖药品和控糖饮食,但是这种行为也隐藏着很多危险性,因为降糖药品可能对身体造成副作用,控糖饮食也需要学会掌握度,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范围。
一、降糖药品需要谨慎使用对于患者来说,降低血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高血糖状态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等,但是降糖药物也会有副作用,不能无节制地使用,否则就容易引起健康问题。
常见的降糖药物有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胰岛素等,但是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和禁忌,例如二甲双胍不可用于痛风和肝功能受损患者,磺脲类药物有可能引发低血糖,胰岛素使用需要严密监控剂量和表现。
因此,在使用降糖药品时应该谨慎选择,不要随意进行增加剂量或者减少剂量的操作,如果有疑问应该咨询医生的意见。
二、控糖饮食需要适可而止除了使用降糖药品以外,还有很多患者选择通过饮食控制来降低血糖,例如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等食物来进食,以及控制食物摄入量,但是这也需要注意度的问题,过度控制糖摄入会导致机体能量不足,影响正常生理功能,情绪低落,抑郁,急躁等现象。
因此,控糖饮食不是“越严格越好”,而是应该在个人情况下科学配置食量和食物质量,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来制定科学饮食方案。
例如部分糖尿病人体质疲乏,不应该过度控制淀粉质的摄入量;若有削减淀粉质,特别是少量糖类的食物,患者可能因此产生虚弱、恶心、头昏、胸闷、精神疲劳、缺觉、情绪不稳定、易怒等症状出现,还可能会引起酮症和酸中毒。
三、科学运动也是降糖的方法之一在控糖的同时,患者应该选择适度的运动来协助降低血糖水平,并提高身体素质。
但是,同样是需要注意体力活动的程度和强度,超负荷的体育运动不仅会增加对身体的负担,而且还可能引起一些严重的低血糖事件。
此外,还要避免在血糖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进行运动。
综上所述,控制血糖需要掌握度,既不能过犹不及,也不能抱着“措施多多、努力保险”的心态来过分疏忽人体的生理需要。